曹炳章

《辨舌指南》~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第六章 辨舌質生苔之原理

章虛谷曰:觀舌質可驗其證之陰陽虛實,審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熱淺深。《診家直訣》云:凡察舌須分舌苔、舌質,舌苔雖惡,舌質如常,胃氣濁穢而已。《形色簡摩》云:舌苔可刮而去者,屬氣分主六腑,若刮而不去即漸侵血分內連於臟,全屬血分與五臟。舌尖上紅粒細如粟者,乃心氣挾命火,真火而鼓起者也,然此皆屬舌質也。

至於苔,乃胃氣之所熏蒸,五臟皆稟氣於胃,故可藉以診五臟之寒熱虛實也。章虛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氣所現,而胃氣由心脾發生,故無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氣,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則土無生氣矣。又云:苔者,如地上之草,根從下生;垢者,如地上浮垢,刷之即去。

無根者表分濁氣所聚,其病淺;有根者邪氣內結,其病深。有根之苔,當分其厚薄松實,厚者邪重,薄者邪輕;松者胃氣疏通,實者胃氣閉結也。吳坤安云: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地之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濕上潮而生,故曰苔。平人舌中常有浮白苔一層,或浮黃苔一層。

夏月濕土司令,苔每較厚而微黃,但不滿不板滯。其脾胃濕熱素重者,往往終年有白厚苔,或舌中灰黃。至有病時,脾胃津液為邪所郁,或因瀉痢,脾胃氣陷,舌反無苔,或比平昔較薄。其胃腎津液不足者,舌多赤而無苔,或舌尖邊多紅點,若舌中有紅路一條,俗稱雞心苔,血液尤虛,此平人之常苔也。周澂之曰:常見舌中心如錢大,光滑無苔,其色淡紫,但苦常遺滑,余無他病。

又見舌質通體隱隱藍色,余無他苔,但患胃氣痛者,此皆痰血阻於胃與包絡之脈中,使真氣不能上潮,故光滑不起軟刺,是血因寒而瘀也。通體隱藍,是濁血滿布於微絲血管也。故舌苔無論何色,皆屬易治。舌質既變,即當察其色之死活。活者,細察底裡隱隱猶見紅活,此不過血氣之有阻滯,非臟氣之敗壞也。

死者,底裡全變,干晦枯萎,毫無生氣,是臟氣不至矣,所謂真臟之色也。若血敗凝瘀於中,而舌必強硬而死也。故察舌之吉凶,則關乎舌質也。章虛谷曰:凡舌光如鏡,毫無苔垢,或有浮垢,刷之即光者,其色紅活,是胃中虛熱。色赤者,營中邪熱,皆胃津乾涸,必多煩渴,當用涼血滋陰,兼助胃氣,其苔可以漸生。

若舌質紅紫雜現,而色不勻,營血瘀滯也。苔垢雜色並現,或中有邊無,中無邊有,胃氣不化也。若舌絳而光亮,或絳而不鮮,甚至於晦枯萎,或淡而無色,如豬腰樣者,此胃肝腎陰枯極,而舌無神氣者也,急宜加減炙甘草湯加沙參、玉竹、雞子黃、生龜板等類,濡潤以救之。

若舌本淡白,或如煮熟豬肝者,此元陽敗,胃無生氣,如不毛之地,故光而無苔,必不能進食也,縱服大劑參附後,不能生苔,或如浮皮,此殘燈余焰,必死不治。倘有薄苔漸生,則漸思食,方為生機,然百中無一二者。其有舌本全白如紙,毫無紅色,不論有苔無苔,元陽已絕而死。

白話文:

章虛谷說:觀察舌頭的顏色可以判斷身體的陰陽虛實狀況,審視舌苔可以知道邪氣的寒熱程度和影響的深度。《診家直訣》提到:在檢查舌頭的時候,必須區分舌苔和舌質,就算舌苔看起來不正常,如果舌質仍保持正常,那只是胃氣混濁而已。《形色簡摩》則說:舌苔如果可以刮掉,屬於氣分問題,主要影響的是六腑;如果刮不掉且逐漸侵入,就開始影響到血分,進而連接到五臟,這完全是血分與五臟的問題。舌尖上如果有紅色小點,細如粟米,這是心氣攜帶命門之火,真火被激起的表現,但這都屬於舌質的問題。

至於舌苔,是由胃氣蒸騰形成的,五臟都是從胃部取得氣,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舌苔來診斷五臟的寒熱虛實。章虛谷解釋:舌苔是由胃中的生氣所呈現,而胃氣是由心脾產生,所以健康的人通常會有薄薄的舌苔,就像是土地上的微草。如果土地無法長出草,那麼土地就沒有生氣了。他進一步解釋:苔,就像地面上的草,根部從下方生長;垢,就像地面上的浮塵,一刷就可以去除。

沒有根的舌苔表示表層的濁氣聚集,病態較淺;有根的舌苔表示邪氣內結,病態較深。有根的舌苔,要根據其厚度和鬆實度進行區別,厚的表示邪氣較重,薄的表示邪氣較輕;鬆的表示胃氣流通,實的表示胃氣閉塞。吳坤安則說:舌頭上有苔,就像地面上有苔,地面上的苔,是因為濕氣上升而產生;舌頭上的苔,是因為胃部蒸騰脾臟濕氣上升而產生,所以被稱為苔。健康人的舌頭上通常會有一層浮白苔或浮黃苔。

夏季由於濕氣重,舌苔往往比較厚且微黃,但不會過厚或板結。對於脾胃濕熱重的人來說,他們往往全年都有白色厚苔,或者舌頭中間部分呈灰黃色。生病時,脾胃的津液受到邪氣的抑制,或者因為瀉痢,脾胃氣沉陷,舌頭反而沒有苔,或者比平常更薄。對於胃腎津液不足的人來說,他們的舌頭多為紅色且無苔,或者舌尖邊緣有很多紅點。如果舌頭中間有一條紅色線路,俗稱為雞心苔,這表示血液特別虛弱,這是健康人常見的舌苔情況。周澂之指出:經常看到舌頭中間像錢一樣大的部分光滑無苔,顏色淡紫,只會感覺到常常滑落,但沒有其他疾病。

還會看到舌頭整體隱約呈現藍色,沒有其他苔,但患有胃氣痛,這都是因為痰血阻塞在胃部和包絡的脈絡中,使真氣無法上升,所以舌頭光滑不起軟刺,這是因為血液遇寒而凝固。整體隱藍表示濁血充滿微絲血管。因此,無論舌苔是什麼顏色,都比較容易治療。當舌質改變時,應觀察其顏色的活力。如果顏色仍然紅潤,這只是血氣有些阻滯,並非臟器功能衰竭。

如果舌質完全改變,乾燥晦暗枯萎,毫無生氣,這表示臟器功能已經停止,這就是所謂的"真臟色"。如果血液在體內凝結瘀積,舌頭必然變得僵硬且無生氣。因此,判斷舌頭的吉凶,取決於舌質。章虛谷說:如果舌頭像鏡子一樣光亮,毫無舌苔或污垢,或者有浮垢,一刷就光亮,而且顏色紅潤,這是胃中虛熱的表現。顏色赤紅,表示營養中邪熱,這都是因為胃津乾涸,一定會感到煩渴,應該使用涼血滋陰的方法,同時幫助胃氣恢復,舌苔可以逐漸再生。

如果舌質呈現紅紫相間,顏色不均勻,表示營血瘀滯。舌苔和污垢顏色混雜,或者中間有邊緣無,或者中間無邊緣有,表示胃氣無法轉化。如果舌頭深紅且光亮,或者深紅但不鮮艷,甚至晦暗枯萎,或者淡而無色,像豬腰一樣,這表示肝腎陰液枯竭,舌頭失去神氣,應該立即使用炙甘草湯加沙參、玉竹、雞蛋黃、生龜板等,滋潤救護。

如果舌頭原本淡白,或者像煮熟的豬肝,這表示元陽衰敗,胃部缺乏生氣,像無法長出草的土地,所以舌頭光亮無苔,無法進食,即使服用大量人參附子,也不能生成舌苔,或者像浮皮,這表示生命之火即將熄滅,必死無疑。如果舌頭開始長出薄苔,才會逐漸想吃東西,這纔是生機的表現,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如果舌頭完全白如紙,毫無紅色,無論有無舌苔,表示元陽已經消失,必死無疑。

劉吉人說:如果舌頭上沒有舌苔,舌質像鏡子一樣光亮,表示胃陰和胃陽雙雙受損,腸胃中的茸毛貼在腸壁上,食物無法消化,即使餓了也不願進食。(消化不良傷陰,脈象必定細澀。)也有頑固的痰液黏滯在胃中,(痰液滯留在胃中,脈象必定洪滑且大。)茸毛也無法升起,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還有的舌頭前半部分光滑無苔,後部有兩個肉瘤,顏色和舌頭一樣,這是陰虛癆病的徵兆。

如果舌頭表面無苔,但在皮膚下面有一塊像錢一樣大的區域,顏色黃或白,表示正氣不足,血液虧虛,並且有痰凝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