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舌指南》~ 卷二 (9)
卷二 (9)
1. 第四節 薄厚
苔垢薄者,形氣不足;苔垢厚者,病氣有餘。苔薄者,表邪初見;苔厚者,里滯已深。白而苔薄者,寒邪在表或氣鬱不舒。薄白無苔為虛寒,白而苔厚者,為中脘素寒或濕痰不化。薄黃為熱,薄黃而滑,表猶未罷,熱未傷津。苔黃而厚,濕熱內滯。黃苔有根地而濁者,邪已入里,黃濁愈深入里愈深,熱邪愈結。
若望之似有薄苔,一刮即淨,全無苔跡者,血虛也。一片厚苔,或黃或白,如濕粉所塗,兩邊不能漸勻漸薄者,胃絕也。若白厚粉濕滑膩苔,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凡舌苔初則粗白漸厚而膩,是寒邪入胃挾濁飲而欲化火也,迨變黑則胃火已甚也,或乾而燥裂則毒火更甚也。若苔厚漸退,而舌底紅色者,火灼水虧也。
平人舌中常有薄苔者,胃中之生氣也。《診家直訣》云:凡舌苔以勻薄有根為吉;白而厚者,濕中熱也;忽厚忽薄者,在輕病為肺氣有權,在困病為腎氣將熄也。劉吉人云:舌苔薄白,如米飲敷舌者,此傷寒中寒之初候也,如無表症,為飲停膈上也。如白而滑潤,如稠白豆漿敷舌者,傷寒、中寒、濕邪、痰飲等候也。
若舌薄白不潤澤,舌質不甚紅者,傷燥表證也。白而厚如豆腐腦鋪舌者,痰熱證也,亦有如白豆腐筋堆舌者,謂白苔厚而有孔,如豆腐煮熟有孔者,曰筋。謂有二三條白者,余則紅色,或圓或長,此胃熱痰滯,腐濁積聚,誤燥當下不下之候,過此不下,則無下證可見矣。若白而疏如米粉鋪紅者,傷寒傷暑初傳之候也。
白如粟米成顆粒者,此熱邪在氣分也。
白話文:
[第四節 薄厚]
苔垢如果薄,表示身體的元氣不足;苔垢厚,則顯示病氣較重。苔垢薄,通常代表外感病初起;苔垢厚,則顯示體內病滯已經嚴重。白色且苔薄,可能是寒邪在體表或是氣機不順。薄白無苔,多為虛寒症狀;若是白色且苔厚,可能是脾胃本來就偏寒或是濕痰無法正常代謝。薄黃色的苔垢代表有熱症,薄黃且滑,表示表症尚未完全消退,熱邪尚未傷及津液。苔黃且厚,代表濕熱在體內滯留。黃苔有根且混濁,表示邪氣已深入體內,黃濁越深,邪氣進入體內越深,熱邪越容易凝結。
如果看來似乎有薄薄一層苔垢,但一刮就乾淨,沒有任何苔垢痕跡,這可能是血虛的徵兆。如果舌頭上有一片厚苔,不管是黃色還是白色,像被濕粉塗抹過一樣,兩側無法漸漸均勻或變薄,這可能表示胃部功能衰竭。若是白色的厚粉濕滑膩苔,刮掉後又像麵粉遇水般再次堆積,這可能是體內寒濕滯留。一般來說,舌苔開始時是粗糙的白色,然後逐漸變厚且膩,這可能是寒邪進入胃部,並挾帶濁飲,正準備轉化為火邪。等到舌苔變黑,則表示胃火已經很旺盛;如果乾燥且裂開,則表示毒火更為嚴重。如果舌苔逐漸消退,但舌底呈現紅色,這可能是火邪燒灼導致水分不足。
健康人的舌頭中央常會有薄薄的一層苔,這是胃部的生氣。根據《診家直訣》所述,舌苔均勻且薄,有根,是好現象;白色且厚,表示體內有濕熱;舌苔忽厚忽薄,在輕微疾病中表示肺氣強健,在嚴重疾病中則可能表示腎氣將盡。劉吉人說,舌苔薄白,像是米湯敷蓋在舌頭上,這是傷寒或體內受寒的初期徵兆;如果沒有其他表症,則可能是飲食停滯在膈膜上方。如果舌苔白色且滑潤,像稠密的白豆漿覆蓋舌頭,可能是傷寒、體內受寒、濕邪、痰飲等症狀。
如果舌苔薄白,但不顯得滋潤,舌質不是非常紅,這可能是受燥熱的表症。舌苔白且厚,像豆腐腦鋪滿舌頭,這是痰熱的症狀;也有像白豆腐筋堆在舌頭上的情況,也就是說,舌苔雖厚但有孔洞,就像煮熟的豆腐有孔洞一樣,稱為筋。意思是說,舌頭上有二三條白色區域,其餘部分呈紅色,形狀可能是圓形或長條形,這是胃熱痰滯,腐敗濁物積聚,錯誤的使用燥藥或該用下法而不用的徵兆,錯過這個時機再不用下法,之後就看不到可以使用的下法證據了。如果舌苔白且稀疏,像米粉鋪在紅色舌頭上,這是傷寒、傷暑初期傳染的徵兆。
舌苔白,像粟米形成顆粒狀,這表示熱邪在氣分層面。
2. 第五節 化退
《醫級》云:苔隨食化者,中虛之候,因朝起未食,則舌苔食後則苔退。又如舌苔忽剝蝕而糙干,為陰虛。剝蝕邊仍有膩苔為濕痰。剝換由尖及內,症可漸平。四圍旁退中留,胃敗變至。劉吉人云:苔之真退真化,真退必先由化而後退,假如苔由厚而退薄,由板而生孔,由密而漸疏,由有而漸無,由舌根外達至舌尖,由尖而漸變疏薄,乃里滯減少,是為真退。由退而後生薄白新苔,乃胃氣漸復、穀氣漸進之吉兆。
若驟然退去,不復生新苔,或如駁去,斑斑駁駁存留,如豆腐屑鋪舌上,東一點,西一點,散離而不連續,皆逆象也。皆因誤用攻伐消導之藥,或誤表之故,胃氣胃液均被傷殘,故現此候。若滿舌厚苔忽然退去,舌底仍留汙質膩澀,或見朱點,或有發紋者,是為假退,一二日間即續生厚苔。亦有滿舌厚苔,中間駁落一瓣,或有罅紋,或有凹點,底見紅燥者,須防液脫中竭。
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氣漸絕也,病多凶危。例如鳳溫之邪,首傷肺經氣分,故舌多無苔,即有黃白苔,亦薄而滑;漸次傳裡,與胃腑糟粕相為搏結,苔方由薄而厚,由白而黃而黑而燥,其象皆板滯不宣。迨下後苔始腐,腐者宣松而不板實之象;由腐而退,漸生浮薄新苔一層,乃為病邪解盡。
白話文:
【第五節 化退】
根據《醫級》的說法,舌苔隨著飲食消化而變化,這顯示了中氣虛弱的情況。早晨起牀尚未進食時,舌苔會較為顯著,但飯後舌苔就會減退。如果舌苔突然剝落變得粗糙乾燥,這可能是陰虛的徵兆。若剝落的周邊仍有膩苔,這可能是濕痰的表現。當舌苔從舌尖開始逐漸剝落至舌根,病情可能正在緩和。四周邊緣的舌苔褪去,但舌中央仍保留,這可能是胃氣衰弱的信號。
劉吉人表示,真正的舌苔消退或轉化,通常會先經歷一個變化的過程,然後才完全褪去。例如,舌苔由厚變薄,由整齊變得有孔隙,由密緻逐漸變得稀疏,由存在逐漸消失,由舌根蔓延到舌尖,由舌尖逐漸變得稀薄,這些都是體內積滯在減少的跡象,屬於真正意義上的退化。當舌苔褪去後,舌面生出薄白的新苔,這是胃氣恢復,飲食氣息增強的正面訊號。
然而,如果舌苔突然全部褪去,不再長出新苔,或者像被剝落一樣,舌面上留下斑駁的痕跡,像豆腐渣般零星散佈,彼此不連貫,這些都是不良的徵兆。這些情況通常是因為誤用了攻伐或消導的藥物,或是錯誤地使用了表癥治療方法,導致胃氣和胃液受到損傷,因而出現這種狀況。如果原本厚重的舌苔突然消失,但舌底仍殘留污濁的膩質,或出現紅色斑點,或有裂紋,這就是偽裝的退化,一兩天內舌苔就會再次加厚。有的時候,舌苔中心會突然剝落,或有裂紋,或有凹陷,露出紅燥的底層,這可能預示著體液瀕臨耗竭。
如果厚重的舌苔突然褪去,舌頭變得光滑且乾燥,這可能是胃氣正在逐漸消失的信號,病情多半會趨向危險。例如,鳳溫之邪首先傷害肺部的氣分,所以舌苔往往很少,即使有黃白苔,也是薄而滑。當疾病進一步發展,侵入內臟,與胃腑中的糟粕相互纏結,舌苔才會由薄變厚,由白轉黃,甚至轉黑,變得乾燥,呈現出一種固結不散的狀態。等到經過治療,舌苔開始腐爛,腐爛的部分變得鬆散,不再是堅硬的狀態,這就是病邪開始消散的徵兆。當舌苔腐爛後開始退去,舌面逐漸生出一層新的薄苔,這表示病邪已經完全清除。
3. 第六節 滯郁
凡食滯於中宮,則舌現灰白;滯積甚,則黃厚。灰白宜消運,黃厚宜攻下。食消則苔必自退。邪鬱於血分則舌紅,郁甚則舌紫。紫而枯燥者,血鬱熱甚也;紫而滑潤者,寒鬱血瘀也。若舌本紅紫雜現,而色不勻者,營血瘀滯也。鬱於氣分者,則舌苔薄白,濕而不浮,苔如地生之草,胃氣和調,苔必升浮;中氣鬱滯,苔必緊閉也。陽為陰鬱則舌青,升陽則青退,陰竭則舌光亮,陰枯多死。
白話文:
[第六節 滯鬱]
如果食物在消化系統中停留過久,舌頭會呈現灰白色的狀態;若是食物積滯嚴重,舌苔會變得黃且厚。對於灰白色的情況,應採取促進消化的方法;黃且厚的狀況,則需用通便的方式處理。當食物消化後,舌苔自然會消失。
當病邪困擾血液系統時,舌頭會變紅,若病情加重,舌頭會轉為紫色。舌頭紫且乾燥,代表血液中有熱毒且情況嚴重;紫且滑潤,表示有寒氣導致血液凝滯。若舌頭上紅紫交錯,顏色分佈不均,這表示營養與血液的循環受阻。
若病邪困擾氣的運行,舌苔會呈現薄且白的狀態,濕潤但不會輕飄,就像地上的草一樣。當胃氣調和,舌苔會顯得較輕飄;中氣受阻,舌苔就會緊密附著。
當身體中的陽氣被陰氣壓抑,舌頭會變青。一旦提升陽氣,舌頭的青色就會褪去。若陰氣耗盡,舌頭會變得光滑發亮,這通常代表病情危急,陰氣衰竭的情況多數會導致死亡。
4. 第十五章 辨舌之顏色
馬良伯云:舌根,心、脾、腎三臟之陰,司腸胃傳化之變。外淫內傷,臟腑失和,則舌上生苔。故白苔者病在表,黃苔者病在裡,灰黑苔者病在腎。苔色由白而黃、由黃而黑者,病日進;苔色由黑而黃、由黃而白者,病日退。吳坤安云:白苔肺經,黃苔胃經,黑苔脾經,絳苔心經,鮮紅膽經,紫色腎經,焦紫起刺肝經,青滑肝經。李纘文云:凡病在太陽、太陰,舌白;入胃則苔黃厚;入三陰則舌灰黃或黑。
虛人舌多裂紋,津液少,舌光赤無苔。癆病、壞病,舌起白浮點,此皆一定之顏色也。其他如黑與黃間,紅與紫呈,白與黃雜,紅與黑形,此兼經互呈,猶當鑑別。茲分類條辨於下。
白話文:
馬良伯說:舌根是心、脾、腎三臟的陰氣所在,負責腸胃的消化轉換。若外感六淫或內傷情志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舌面上就會產生舌苔。因此,白苔表示病在體表,黃苔表示病在體內,灰黑苔表示腎臟有問題。舌苔顏色從白轉黃,再從黃轉黑,病情就在惡化;反之,從黑轉黃,再從黃轉白,病情就在好轉。
吳坤安認為:白苔反映肺部問題,黃苔反映胃部問題,黑苔反映脾臟問題,深紅苔反映心臟問題,鮮紅苔反映膽囊問題,紫色苔反映腎臟問題,焦紫且起刺的苔反映肝臟問題,青滑苔反映肝臟問題。
李纘文表示:病在太陽、太陰兩經時,舌苔是白色的;進入胃部時,舌苔會變黃且厚重;進入三陰經時,舌苔可能呈現灰黃色或黑色。
體虛者的舌頭常出現裂紋,且口腔津液少,舌頭光亮赤紅且無苔。患有消耗性疾病或嚴重疾病的患者,舌頭會出現白色浮點,這些都是固定的舌色變化。除此之外,如黑黃交錯,紅紫相間,白黃混雜,紅黑形態,這都是不同經絡互相影響的表現,仍需進一步辨別。以下將詳細條列並解釋各種情況。
5. 第一節,白苔肺經
吳坤安曰:肺主衛主氣主皮毛,風寒先入皮毛,內應乎肺,又太陽經亦主一身之表,故肺家之邪,即可以候太陽之表。仲景麻黃湯,亦散肺分之邪也。
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薄,(風寒在表,故無苔而或薄白者,)風寒也。外證必惡寒發熱,而口不渴,宜溫散之。
舌苔白而燥刺者,溫邪也,外證初必微寒,繼即發熱不已。此邪在手太陰肺經,宜涼散之,忌足經辛溫藥。
舌白而黏膩者,濕邪在於氣分也,外證必發熱、頭重、身痛,而口不渴,宜解肌去濕,如桂枝、秦艽、羌活、紫蘇、二陳、二苓之類。
肺分雖兼太陽,惟寒邪可用足經辛溫藥。若風溫入肺,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舌苔白燥,或白兼邊紅,治宜輕清涼解肺經,如焦梔、豆豉、桑葉、杏仁、栝蔞皮、象貝、前胡、薄荷、蘇子、黃芩、桔梗之類。
凡風寒濕初中皮腠,則苔白薄,當疏散之。寒濕本陰邪,白為涼象,故白苔滑者風寒與濕也;白滑而膩者濕與痰也。滑釉而厚者濕痰與寒也。但滑膩不白者濕與痰也。兩條滑膩者,非內停濕食即痰飲停胃,亦宜溫化。
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而口甜者,為脾熱濕聚,當用佩蘭葉、白蔻、滑石、通草,芳淡而化之。
舌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此濕熱鬱而未達,或素多痰飲,雖中脘痞痛,亦不可攻,宜用開肺化濁。
舌苔白膩,胸膈悶痛,心煩乾嘔,時欲飲水,水入則吐,此熱因飲郁,宜辛淡化飲。
舌苔薄白而乾者,為肺津已傷,宜用清潤之品,如麥冬、銀花露、鮮蘆根等。
白而燥者,肺陰亡也,宜麥冬、花粉、元參之類。
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宜加甘草於滋潤藥中,使之甘守津還之意。
舌苔燥如白砂者,此溫邪過重,宜急下之,白燥而厚者,調胃承氣下之。
苔白底絳,為濕遏熱伏,防其就干,當先泄濕透熱,再從里透外,則變潤矣。初病舌就干,如神不昏,急加養正透邪之藥;神已昏,則已內匱,脈沉脘悶,則為痰阻於中而液不上潮,補益未可投也。
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而鬱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膜原遠出矣。
苔白不燥,而口中自覺黏膩者,濕漸化熱也,宜用厚朴、檳榔等苦辛微溫之。
苔白不燥,而口中苦渴者,邪已化熱也,宜用淡滲苦降微涼之。
苔白不燥,而渴喜熱飲者,邪已化熱,而痰飲內盛也,宜用清熱而蠲飲。
初病舌苔白燥,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者,風溫入肺也,宜輕清涼解肺經,如桑葉、杏仁、栝蔞皮、象貝、前胡、焦梔、桔梗之類,忌用辛溫。
苔白滑而脈右緩者,穢濕著里邪阻氣分也,宜草果、楂肉、神麯以運脾陽。
白苔漸退而舌心反見裂紋者,此濕熱己轉燥矢。
苔白滑而光亮無津者,此濕蘊津傷之候,勿投香燥。
苔自而滑厚者,寒飲積聚膈上,又臟結證也。
白浮滑薄,其苔刮之即還者,太陽表分受寒邪也。
白浮滑而帶膩帶脹,刮之有淨有不淨者,傷寒邪在半表半裡也。
全舌白苔浮膩浮脹,漸積而干微厚,刮去浮面,其底仍有者,寒邪欲化火也。
苔白厚粉濕滑膩,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用草果以醒脾陽,則地氣上蒸,天氣之白苔可除。
滿舌苔白,干膠焦燥,刮不脫或脫不淨者,為裡熱結實也。
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此俗名雪花苔,為脾冷而閉也,不治。
舌與滿口生白衣如黴苔,或生糜點者,胃體腐敗也,多死。
粉白實熱,馬良伯云:舌厚膩如積粉者,為粉色舌苔,舊說並以為白苔,其實粉之與白,一寒一熱,殆水火之不同道。溫病、熱病、瘟疫時行,並外感穢惡不正之氣,內蓄伏寒伏熱之勢,邪熱瀰漫,三焦充滿,每見此舌,與熱在陽經者異,與腑熱燥實者亦異,治宜清涼泄熱。粉白乾燥者,則急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等,甚或硝黃下之,切忌拘執,舊說視為白苔則大誤矣。又有舌正赤苔如積粉不滑,外證若煩熱發渴,亦當以白虎清內熱也。又脾胃有水飲者,舌多不燥,不可誤認為寒證也。
全白虛寒,王晉三云:戊午歲之疫,舌苔白者居多。傷寒臟結證,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戒之不可攻。而《舌鑑》白苔十九症,皆用汗下辛熱之法,余閱歷多年,未有能治之者。夫白苔雖有白滑、白屑、白粉之異,原其義皆由熱勝寒復、火勝水復,熱極反兼勝已之化也。用炮薑、附子,則白苔厚而液燥;用芩、連,則手足冷而陽脫。余尋思舌為心之外候,其色當赤,白為肺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侮其所勝,顯系寒邪入肺鬱蒸見於舌,是衛實營虛,乃以大劑生薑汁泄衛,肉桂通營,人參、南棗、當歸助營衛之正氣,服之皆應手而愈,名曰薑桂湯,(生薑汁三錢,肉桂二錢四分,人參三錢,當歸二錢四分,南棗三枚,上水二鍾,煎八分,沖薑汁,分三服,隨時服之,)宗仲景心營肺衛立方也。按溫熱證初起舌白,瘟疫證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乃疫邪初入募原未歸胃府,當即與透解,如前條粉白證是也,此方不可誤投,《治法匯》曰:脾熱則舌滑而苔,脾閉則白苔如雪。陳准齋云:二句不論內傷外感,皆以脾熱閉論,大抵當以症象參脈互斷之,不可專執舌苔。
沈堯封云:項腫如匏,按之熱痛,目赤如血而足冷便泄,人事清明,六脈細數,右手尤軟,略按即空。堯封云:此虛陽上攻也。唇上黑痕一條,如干焦狀,舌苔白如傅粉,舌尖亦白不赤,是皆虛寒確據,沉便泄足冷、脈濡,斷非風火。
若是風火,必痞悶煩熱,燥渴不安,豈有外腫如此,而內里安貼如平人者乎?按此即喻氏濁陰從胸上入,即咽喉腫痹,舌脹睛突;從背上入,即頸項粗大,頭項如冰,渾身青紫而死之類也。末句辨證,尤為精切不易。最眩人者,在熱痛目赤,若非此者,雖足冷便瀉,脈濡不空,猶未能決為真寒也。
上二條錄之,以反復探察白苔之實熱虛寒也,因症狀疑似難明,故特列專條以申辨之。
白兼黃,凡白苔由白轉黃者,風熱從火化也,治宜清泄。有苔而黃白者,熱滯胃脘也,宜枳實、厚朴、元明粉之類。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者,邪初入陽明也;如兼微惡寒,猶帶表證也,宜涼散之。舌苔由白而黃者,白苔主表,黃苔主裡,但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必苔純黃無白,邪方離表而入里。苔黃白相兼,而脘悶者,外邪未解而里先結也,宜輕苦微辛,如杏蔻桔橘等以宣氣滯。舌尖白根黃不甚干,而短縮不能伸出者,痰挾宿食也,宜下之。
白兼紅,凡舌苔先白後紅者,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邪,先入氣分而後入營分也。白中帶紅,外症初起微寒,繼即發熱不已。口渴者,此濕邪之輕症也,宜芩梔翹赤等清解之。紅中兼有白苔者,更感非時之寒也。舌白無苔而兼淡紅者,肺胃虛寒也。苔白底紅,脈形弦細者,陰虛而挾濕熱也。四邊色紅,中心干或白燥,外症煩渴煩熱者,乃上焦氣熱爍津,宜急散無形之熱,此非邪入血分,勿用血分藥。左半邊光紅,右半邊白苔,濕滑如水晶粉團之色者,此肝營被劫,而痰濁又變於胃也。
白兼絳,凡舌苔白而底色絳者,濕熱自氣分傷營也,及濕遏熱伏也,當先泄濕透熱,防其即干也,從里而透於表則變潤矣。舌苔白膩,底絳尖紅者,濕遏熱伏之徵也。色絳而白苔滿布者,肺胃熱也,宜清肅肺胃。若兼神氣昏普者,伏痰內盛也,宜兼開其痰熱。舌底絳,望之黏膩,獨舌心有苔,白厚如豆大一瓣者,伏暑內挾痰飲也。深絳而苔白厚膩者,溫邪入營而兼伏濕也。
白兼灰,舌白滑灰者,寒濕也,灰白不濁者,寒兼痰濕也。為陽氣不化,陰邪奎滯,不可亂投苦寒滑泄以傷陽。從根至尖白,中直紋兩條,灰色而潤者,濕熱兼夾陰寒食也。舌白半邊苔灰而滑者,傷寒半表半裡證也。
白兼黑,凡白苔帶黑點,或苔見黑紋而黏膩者,太陰氣分之濕也,宜行濕和脾。黑苔望之雖燥而生刺,但渴不多飲,或不渴,或邊有白苔,其舌本淡紅而潤者,假熱也,治宜溫補。全黑由淡白忽然轉色,其間無變黃之一境,望之似焦黑芒刺干裂,刮之必淨,濕之必潤,外症唇白不紅,為寒結在臟,真寒假熱也。從根至尖白,中直紋兩條黑潤者,夾陰寒證也。尖白根黑者,傷寒半表半裡也。
白兼青,凡舌色㿠白兼青者,中焦生氣已絕也,不治。
白兼黃紅,凡絳色中兼黃白苔者,為熱初傳營分,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之。
白兼黃黑,凡白苔變黃,由黃變黑,刮之不脫,濕之不潤者,為寒邪傳裡,化火熱極傷陰也;甚則芒刺干焦罅裂,宜用苦寒以瀉陽,急下以救陰。中間一拇指大黑潤浮苔,兩邊或黃或白者,兩感證也。由白苔漸黃而灰黑者,傳經證也,或生刺點燥裂,不拘在根在尖,皆宜急下。若苔黃黑白雜見,或中燥邊滑,或尖干根潤,皆並病合病,寒熱不和之候。
白兼灰黑,凡白苔而灰黑,更兼黏膩浮滑者,此太陰在經之濕邪,是從雨霧中得之,宜解肌滲濕,如五苓加羌防之類。
白兼絳紫,凡苔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瘟疫病初入膜原,未歸胃府也,急宜透解,勿使傳入而為險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