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辨舌指南》~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第四節 薄厚

苔垢薄者,形氣不足;苔垢厚者,病氣有餘。苔薄者,表邪初見;苔厚者,里滯已深。白而苔薄者,寒邪在表或氣鬱不舒。薄白無苔為虛寒,白而苔厚者,為中脘素寒或濕痰不化。薄黃為熱,薄黃而滑,表猶未罷,熱未傷津。苔黃而厚,濕熱內滯。黃苔有根地而濁者,邪已入里,黃濁愈深入里愈深,熱邪愈結。

若望之似有薄苔,一刮即淨,全無苔跡者,血虛也。一片厚苔,或黃或白,如濕粉所塗,兩邊不能漸勻漸薄者,胃絕也。若白厚粉濕滑膩苔,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凡舌苔初則粗白漸厚而膩,是寒邪入胃挾濁飲而欲化火也,迨變黑則胃火已甚也,或乾而燥裂則毒火更甚也。若苔厚漸退,而舌底紅色者,火灼水虧也。

白話文:

舌苔薄的人,身體虛弱;舌苔厚的人,病氣很重。舌苔薄的人,外邪剛開始入侵;舌苔厚的人,病邪已經深入內臟。舌苔薄而白的人,可能是寒邪入侵表層,或氣鬱不舒。舌苔薄而白,沒有苔的人,是虛寒;舌苔厚而白的人,是中脘素寒或濕痰不化。舌苔薄而黃的人,是熱症;舌苔薄而黃且滑的人,表面症狀還沒消失,熱邪還沒有傷到津液。舌苔黃而厚的人,是濕熱內滯。舌苔黃且有根,但顏色發濁的人,邪氣已經侵入內臟,黃濁顏色越深,代表邪氣越深,熱邪越嚴重。

如果舌頭上好像有薄薄的苔,一刮就乾淨,完全沒有苔痕,是血虛。舌頭上有一片厚厚的苔,可能是黃色或白色,就像濕粉塗抹上去的,兩邊不能逐漸變薄,是胃絕。如果舌苔是白厚、濕滑、膩的,刮掉之後又會重新長回來,就像麵粉加水一樣,是裡寒濕滯。舌苔一開始粗白、逐漸變厚、變得油膩,是寒邪入侵胃部,挾帶濁液想要化為火氣,如果舌苔變黑,代表胃火已經很盛,如果舌苔乾裂,代表毒火更嚴重。如果舌苔變厚然後逐漸退去,舌底呈現紅色,是火灼傷津液,導致水份不足。

平人舌中常有薄苔者,胃中之生氣也。《診家直訣》云:凡舌苔以勻薄有根為吉;白而厚者,濕中熱也;忽厚忽薄者,在輕病為肺氣有權,在困病為腎氣將熄也。劉吉人云:舌苔薄白,如米飲敷舌者,此傷寒中寒之初候也,如無表症,為飲停膈上也。如白而滑潤,如稠白豆漿敷舌者,傷寒、中寒、濕邪、痰飲等候也。

若舌薄白不潤澤,舌質不甚紅者,傷燥表證也。白而厚如豆腐腦鋪舌者,痰熱證也,亦有如白豆腐筋堆舌者,謂白苔厚而有孔,如豆腐煮熟有孔者,曰筋。謂有二三條白者,余則紅色,或圓或長,此胃熱痰滯,腐濁積聚,誤燥當下不下之候,過此不下,則無下證可見矣。若白而疏如米粉鋪紅者,傷寒傷暑初傳之候也。

白如粟米成顆粒者,此熱邪在氣分也。

白話文:

一般人的舌頭上常覆蓋著薄薄的苔,這是胃氣旺盛的表現。《診家直訣》中說,舌苔以均勻薄而有根為吉兆;如果舌苔白而厚,則表示體內有濕熱;若舌苔忽厚忽薄,輕病時可能是肺氣虛弱,重病時則可能是腎氣將要衰竭。

劉吉人說,舌苔薄白,像米湯塗在舌頭上一樣,這是傷寒初期寒邪入侵的徵兆;如果沒有外感症狀,則可能是飲邪停留在膈上。如果舌苔白而滑潤,像稠白豆漿塗在舌頭上一樣,則可能是傷寒、中寒、濕邪、痰飲等症候。

若舌苔薄白但無光澤,舌質也不怎麼紅,則可能是傷風燥邪引起的表證。如果舌苔白而厚,像豆腐腦覆蓋在舌頭上一樣,則表示痰熱證;也可能像白豆腐筋堆積在舌頭上一樣,這種白苔厚而有孔,就像煮熟的豆腐有孔一樣,稱為筋。如果舌苔上有兩三條白線,其餘部分是紅色的,這些白線或圓或長,則表示胃熱痰滯,腐濁積聚,誤燥之邪停滯不下的徵兆,如果過此時間仍然沒有排出,則就再也看不到排出之症狀了。如果舌苔白而疏鬆,像米粉撒在紅色舌頭上一樣,則可能是傷寒或傷暑初期傳染的徵兆。

2. 第五節 化退

《醫級》云:苔隨食化者,中虛之候,因朝起未食,則舌苔食後則苔退。又如舌苔忽剝蝕而糙干,為陰虛。剝蝕邊仍有膩苔為濕痰。剝換由尖及內,症可漸平。四圍旁退中留,胃敗變至。劉吉人云:苔之真退真化,真退必先由化而後退,假如苔由厚而退薄,由板而生孔,由密而漸疏,由有而漸無,由舌根外達至舌尖,由尖而漸變疏薄,乃里滯減少,是為真退。由退而後生薄白新苔,乃胃氣漸復、穀氣漸進之吉兆。

若驟然退去,不復生新苔,或如駁去,斑斑駁駁存留,如豆腐屑鋪舌上,東一點,西一點,散離而不連續,皆逆象也。皆因誤用攻伐消導之藥,或誤表之故,胃氣胃液均被傷殘,故現此候。若滿舌厚苔忽然退去,舌底仍留汙質膩澀,或見朱點,或有發紋者,是為假退,一二日間即續生厚苔。亦有滿舌厚苔,中間駁落一瓣,或有罅紋,或有凹點,底見紅燥者,須防液脫中竭。

白話文:

古代醫學典籍《醫級》記載,舌苔的變化反映身體狀況,如果舌苔隨飲食變化而改變,說明身體虛弱。早上起床前舌苔厚,吃過東西後就變薄,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舌苔突然剝落變得粗糙乾燥,則可能是陰虛。如果剝落的地方邊緣還殘留著厚膩的舌苔,則可能是濕痰。如果舌苔剝落從舌尖往舌根方向逐漸減退,病情有望緩解。如果舌苔從四周向中間退去,而中間仍然殘留,則可能是胃氣衰敗。

醫家劉吉人指出,舌苔的真正退化應該先由化而後退,例如舌苔由厚變薄,由堅硬變柔軟,由密集變稀疏,由有變無,從舌根逐漸向舌尖退去,最後變成薄白,這是內部積滯減少,身體逐漸恢復的徵兆。如果舌苔突然消失,沒有新苔生長,或者出現斑斑駁駁的痕跡,就像豆腐渣散落在舌面上,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可能是因為誤用了攻伐消導的藥物,或者治療方法不當,導致胃氣和胃液受損。

如果舌苔全部消失,但舌底仍然粘膩粗糙,或者出現紅色斑點,或者有裂紋,則可能是假退,過一兩天就會重新長出厚厚的舌苔。如果舌苔中間出現斑駁的缺損,或有裂縫或凹點,舌底呈現乾燥紅潤,則要小心體液流失,虛弱無力。

若厚苔忽然退去,舌光而燥者,此胃氣漸絕也,病多凶危。例如鳳溫之邪,首傷肺經氣分,故舌多無苔,即有黃白苔,亦薄而滑;漸次傳裡,與胃腑糟粕相為搏結,苔方由薄而厚,由白而黃而黑而燥,其象皆板滯不宣。迨下後苔始腐,腐者宣松而不板實之象;由腐而退,漸生浮薄新苔一層,乃為病邪解盡。

白話文:

如果厚厚的舌苔突然消失,舌頭光亮且乾燥,這表示胃氣逐漸衰竭,病情多半凶險。

例如,溫熱病邪首先侵犯肺經氣分,所以舌頭大多沒有苔,即使有黃白苔,也薄而滑;病邪逐漸向下傳入,與胃腑中的糟粕相互糾纏,舌苔才會由薄變厚,由白變黃再變黑,並且乾燥,呈現板滯不宣的狀態。

等到病邪下傳後,舌苔開始腐敗,腐敗代表著宣通鬆散,不再像之前那樣板實;舌苔由腐敗而消失,漸漸長出薄薄的新苔,這表示病邪已經徹底消散。

3. 第六節 滯郁

凡食滯於中宮,則舌現灰白;滯積甚,則黃厚。灰白宜消運,黃厚宜攻下。食消則苔必自退。邪鬱於血分則舌紅,郁甚則舌紫。紫而枯燥者,血鬱熱甚也;紫而滑潤者,寒鬱血瘀也。若舌本紅紫雜現,而色不勻者,營血瘀滯也。鬱於氣分者,則舌苔薄白,濕而不浮,苔如地生之草,胃氣和調,苔必升浮;中氣鬱滯,苔必緊閉也。陽為陰鬱則舌青,升陽則青退,陰竭則舌光亮,陰枯多死。

白話文:

食物停留在胃部,舌頭就會出現灰白色苔;如果積聚嚴重,就會變成黃色厚苔。灰白色苔宜用消食運化的藥物,黃色厚苔則要攻下。食物消化了,舌苔自然會消失。邪氣鬱結在血分,舌頭就會發紅,鬱結嚴重則舌頭會發紫。紫而乾燥的,是血鬱熱盛;紫而滑潤的,是寒鬱血瘀。如果舌根紅紫交雜,顏色不均勻,是營血瘀滯。邪氣鬱結在氣分,舌苔就會薄白、濕潤不浮,像地上的小草一樣;胃氣調和,舌苔就會升浮;中氣鬱滯,舌苔就會緊閉。陽氣被陰邪所鬱,舌頭就會發青,升發陽氣,青色就會退去;陰氣耗竭,舌頭就會光亮,陰氣枯竭,多半會死。

4. 第十五章 辨舌之顏色

馬良伯云:舌根,心、脾、腎三臟之陰,司腸胃傳化之變。外淫內傷,臟腑失和,則舌上生苔。故白苔者病在表,黃苔者病在裡,灰黑苔者病在腎。苔色由白而黃、由黃而黑者,病日進;苔色由黑而黃、由黃而白者,病日退。吳坤安云:白苔肺經,黃苔胃經,黑苔脾經,絳苔心經,鮮紅膽經,紫色腎經,焦紫起刺肝經,青滑肝經。李纘文云:凡病在太陽、太陰,舌白;入胃則苔黃厚;入三陰則舌灰黃或黑。

虛人舌多裂紋,津液少,舌光赤無苔。癆病、壞病,舌起白浮點,此皆一定之顏色也。其他如黑與黃間,紅與紫呈,白與黃雜,紅與黑形,此兼經互呈,猶當鑑別。茲分類條辨於下。

白話文:

馬良伯說:舌根是心、脾、腎三臟的陰氣所在,負責掌管腸胃的運化變化。外邪入侵或內傷導致臟腑失調,就會在舌頭上生苔。所以,白苔代表疾病在表層,黃苔代表疾病在內部,灰黑苔代表疾病在腎臟。苔色的變化,由白轉黃、由黃轉黑,表示病情加重;苔色由黑轉黃、由黃轉白,表示病情減輕。

吳坤安說:白苔屬於肺經,黃苔屬於胃經,黑苔屬於脾經,絳苔屬於心經,鮮紅屬於膽經,紫色屬於腎經,焦紫起刺屬於肝經,青滑屬於肝經。

李纘文說:凡是疾病在太陽經、太陰經,舌頭就會呈現白色;進入胃經,則舌苔會呈黃色且厚實;進入三陰經,則舌頭會呈現灰黃色或黑色。

虛弱的人舌頭上往往有裂紋,津液不足,舌頭光紅且無苔。患有癆病、壞病的人,舌頭上會出現白色浮點,這些都是固定的舌苔顏色。其他像黑與黃相間、紅與紫相呈、白與黃雜色、紅與黑相形,這些都是兼經互呈,需要進一步鑑別。以下將針對不同的舌苔顏色進行分類辨別。

5. 第一節,白苔肺經

吳坤安曰:肺主衛主氣主皮毛,風寒先入皮毛,內應乎肺,又太陽經亦主一身之表,故肺家之邪,即可以候太陽之表。仲景麻黃湯,亦散肺分之邪也。

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薄,(風寒在表,故無苔而或薄白者,)風寒也。外證必惡寒發熱,而口不渴,宜溫散之。

舌苔白而燥刺者,溫邪也,外證初必微寒,繼即發熱不已。此邪在手太陰肺經,宜涼散之,忌足經辛溫藥。

舌白而黏膩者,濕邪在於氣分也,外證必發熱、頭重、身痛,而口不渴,宜解肌去濕,如桂枝、秦艽、羌活、紫蘇、二陳、二苓之類。

白話文:

吳坤安說:肺主宰人體的衛氣、呼吸、皮膚和毛髮,風寒首先侵犯皮膚和毛髮,內應於肺,又太陽經也主宰一身的表層,因此肺部的邪氣,就可以藉此推測太陽經的表層。仲景的麻黃湯,也是用來散解肺部之邪氣的。

舌頭沒有苔或微白薄,(風寒在表,所以沒有苔或微白薄),這是風寒。外在症狀一定會怕冷發熱,但口不渴,宜用溫散之法。

舌苔白而乾燥刺痛,這是溫邪,外在症狀初期一定會微微發冷,接著就發熱不止。這種邪氣在手太陰肺經,宜用涼散之法,忌用足經辛溫藥物。

舌苔白而黏膩,這是濕邪在氣分,外在症狀一定會發熱、頭重、身體疼痛,但口不渴,宜用解肌去濕之法,例如桂枝、秦艽、羌活、紫蘇、二陳、二苓等等。

肺分雖兼太陽,惟寒邪可用足經辛溫藥。若風溫入肺,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舌苔白燥,或白兼邊紅,治宜輕清涼解肺經,如焦梔、豆豉、桑葉、杏仁、栝蔞皮、象貝、前胡、薄荷、蘇子、黃芩、桔梗之類。

凡風寒濕初中皮腠,則苔白薄,當疏散之。寒濕本陰邪,白為涼象,故白苔滑者風寒與濕也;白滑而膩者濕與痰也。滑釉而厚者濕痰與寒也。但滑膩不白者濕與痰也。兩條滑膩者,非內停濕食即痰飲停胃,亦宜溫化。

白話文:

肺經雖然跟太陽經有關係,但遇到寒邪入侵,可以用足經的辛溫藥物來治療。如果風溫入侵肺部,會出現發燒口渴、咳嗽喉嚨痛、舌苔白燥,或白苔邊緣發紅的症狀,治療要以輕清涼解肺經的藥物為主,例如焦梔、豆豉、桑葉、杏仁、栝蔞皮、象貝、前胡、薄荷、蘇子、黃芩、桔梗等等。

一般來說,風寒濕氣剛開始入侵肌膚腠理的時候,舌苔會呈現白色薄狀,就需要用藥物來疏散它。寒濕本屬陰邪,白色代表涼性,所以舌苔白滑代表風寒濕氣入侵;白滑且膩則代表濕氣和痰濕;滑潤且厚則代表濕痰和寒氣;但如果只是滑膩不白,則代表濕氣和痰濕。如果舌苔出現滑膩的情況,不論是內停濕食還是痰飲停留在胃中,都需要溫化處理。

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而口甜者,為脾熱濕聚,當用佩蘭葉、白蔻、滑石、通草,芳淡而化之。

舌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此濕熱鬱而未達,或素多痰飲,雖中脘痞痛,亦不可攻,宜用開肺化濁。

舌苔白膩,胸膈悶痛,心煩乾嘔,時欲飲水,水入則吐,此熱因飲郁,宜辛淡化飲。

舌苔薄白而乾者,為肺津已傷,宜用清潤之品,如麥冬、銀花露、鮮蘆根等。

白而燥者,肺陰亡也,宜麥冬、花粉、元參之類。

白話文:

舌苔白且黏膩,吐出濃稠的唾液,同時感到口甜,這是脾胃積熱濕造成的,應服用佩蘭葉、白蔻、滑石、通草等芳香淡味的藥物來化解。

舌苔白但不乾燥,或呈現黃白相間,或灰白且不口渴,這是濕熱鬱積尚未到達嚴重程度,或體質本來就容易痰多,雖然胸口悶痛,但不能用攻伐之法,宜用開肺化濁的藥物。

舌苔白且黏膩,胸口悶痛,心煩意亂,偶爾想喝水,但水喝下去就吐出來,這是熱氣因飲水鬱積而引起的,應該用辛辣清淡的藥物來化解飲積。

舌苔薄白且乾燥,這是肺部津液受損,應該服用清潤的藥物,例如麥冬、銀花露、鮮蘆根等。

舌苔白且乾燥,這是肺陰虧虛,應該服用麥冬、花粉、元參等滋陰潤肺的藥物。

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宜加甘草於滋潤藥中,使之甘守津還之意。

舌苔燥如白砂者,此溫邪過重,宜急下之,白燥而厚者,調胃承氣下之。

苔白底絳,為濕遏熱伏,防其就干,當先泄濕透熱,再從里透外,則變潤矣。初病舌就干,如神不昏,急加養正透邪之藥;神已昏,則已內匱,脈沉脘悶,則為痰阻於中而液不上潮,補益未可投也。

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而鬱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膜原遠出矣。

苔白不燥,而口中自覺黏膩者,濕漸化熱也,宜用厚朴、檳榔等苦辛微溫之。

白話文:

舌頭上如果覆蓋著厚厚的乾燥的白苔,表示胃部乾燥,氣虛損傷,應該在滋潤的藥物中加入甘草,讓它甘潤脾胃,守住津液,讓水分迴流。

如果舌苔乾燥像白沙一樣,說明溫邪過重,應該趕快服用瀉下藥;如果白苔乾燥且厚實,就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

舌苔白而底部發紅,是濕氣阻遏熱氣在體內潛伏的表現,要防止它轉化成燥熱,應該先瀉去濕氣,透出熱邪,然後再從內向外調理,讓舌苔變得濕潤。如果剛開始生病舌頭就乾燥,但神志清醒,應該趕快服用滋補正氣、透散邪氣的藥物;如果神志已經昏迷,說明體內已經虛弱,脈象沉細,脘腹悶脹,這表示痰濕阻滯在中焦,津液無法上湧,暫時不宜服用補益藥物。

舌苔像鹼一樣,說明胃中積存著宿食和濁氣,應該趕快開泄,否則會阻塞中焦,無法從根源上消除。

舌苔發白不乾燥,但口中自覺黏膩,說明濕氣漸漸化為熱氣,應該服用厚朴、檳榔等苦辛微溫的藥物。

苔白不燥,而口中苦渴者,邪已化熱也,宜用淡滲苦降微涼之。

苔白不燥,而渴喜熱飲者,邪已化熱,而痰飲內盛也,宜用清熱而蠲飲。

初病舌苔白燥,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者,風溫入肺也,宜輕清涼解肺經,如桑葉、杏仁、栝蔞皮、象貝、前胡、焦梔、桔梗之類,忌用辛溫。

苔白滑而脈右緩者,穢濕著里邪阻氣分也,宜草果、楂肉、神麯以運脾陽。

白苔漸退而舌心反見裂紋者,此濕熱己轉燥矢。

苔白滑而光亮無津者,此濕蘊津傷之候,勿投香燥。

苔自而滑厚者,寒飲積聚膈上,又臟結證也。

白浮滑薄,其苔刮之即還者,太陽表分受寒邪也。

白話文:

舌苔白且不乾燥,但感到口苦口渴,說明邪氣已經化熱,應該用清淡滲利、苦寒降火的藥物。

舌苔白且不乾燥,但口渴喜歡喝熱水,說明邪氣已經化熱,並且痰飲內盛,應該用清熱化痰的藥物。

剛開始生病時,舌苔白且乾燥,伴隨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說明風溫入肺,應該用清涼解肺經的藥物,例如桑葉、杏仁、栝蔞皮、象貝、前胡、焦梔、桔梗等,忌用辛溫藥物。

舌苔白滑,脈象右邊緩慢,說明穢濕停留於內,邪氣阻礙氣分,應該用草果、山楂肉、神曲等藥物來運脾陽。

白苔逐漸退去,舌頭中央出現裂紋,說明濕熱已經轉為燥熱。

舌苔白滑且光亮,沒有津液,說明濕氣蘊積損傷津液,不要使用辛香燥烈的藥物。

舌苔白厚且滑,說明寒飲積聚在膈膜上,也有可能是臟腑積結。

舌苔白浮滑薄,刮掉後馬上又長回來,說明太陽表分受寒邪侵襲。

白浮滑而帶膩帶脹,刮之有淨有不淨者,傷寒邪在半表半裡也。

全舌白苔浮膩浮脹,漸積而干微厚,刮去浮面,其底仍有者,寒邪欲化火也。

苔白厚粉濕滑膩,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用草果以醒脾陽,則地氣上蒸,天氣之白苔可除。

滿舌苔白,干膠焦燥,刮不脫或脫不淨者,為裡熱結實也。

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此俗名雪花苔,為脾冷而閉也,不治。

舌與滿口生白衣如黴苔,或生糜點者,胃體腐敗也,多死。

粉白實熱,馬良伯云:舌厚膩如積粉者,為粉色舌苔,舊說並以為白苔,其實粉之與白,一寒一熱,殆水火之不同道。溫病、熱病、瘟疫時行,並外感穢惡不正之氣,內蓄伏寒伏熱之勢,邪熱瀰漫,三焦充滿,每見此舌,與熱在陽經者異,與腑熱燥實者亦異,治宜清涼泄熱。粉白乾燥者,則急宜大黃黃連瀉心湯等,甚或硝黃下之,切忌拘執,舊說視為白苔則大誤矣。又有舌正赤苔如積粉不滑,外證若煩熱發渴,亦當以白虎清內熱也。又脾胃有水飲者,舌多不燥,不可誤認為寒證也。

白話文:

舌苔白且滑膩,伴有脹感,刮除後有些地方乾淨,有些地方仍有,這是寒邪停留在半表半裡的表現。

舌苔全白,浮膩且脹,逐漸累積並變得乾燥、微厚,刮掉表面後,底層仍有,表明寒邪欲化為熱。

舌苔白厚,粉狀濕滑,刮除後稍淨,但很快又積聚起來,如同麵粉發酵後的水狀,這是裡寒濕滯,需用草果醒脾陽氣,讓地氣上蒸,才能去除舌苔。

舌頭布滿白色苔,乾燥且膠著,刮不掉或刮不乾淨,表示裡熱結實。

舌頭出現白苔,像雪花片一樣,俗稱雪花苔,這是脾氣虛寒閉塞,難以治療。

舌頭和口腔內長滿白色苔,像黴苔一樣,或者出現糜爛點,表明胃體腐敗,多數會死亡。

粉白色舌苔屬於實熱。馬良伯說,舌苔厚膩如積粉,是粉白色舌苔,以前都誤認為白苔。其實粉和白,一寒一熱,是水火不同的性質。溫病、熱病、瘟疫流行時,外感穢惡不正之氣,內蓄伏寒伏熱,邪熱瀰漫,三焦充滿,常見這種舌苔,與陽經熱證不同,與腑熱燥實也不同,應以清涼泄熱法治療。粉白色乾燥者,需立即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等方劑,甚至使用硝黃下瀉,不可拘泥於舊說,誤認為白苔。此外,舌頭紅赤,苔如積粉不滑,伴有發熱口渴等外證,也應使用白虎湯清內熱。脾胃有水飲者,舌苔多不乾燥,不可誤認為寒證。

全白虛寒,王晉三云:戊午歲之疫,舌苔白者居多。傷寒臟結證,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戒之不可攻。而《舌鑑》白苔十九症,皆用汗下辛熱之法,余閱歷多年,未有能治之者。夫白苔雖有白滑、白屑、白粉之異,原其義皆由熱勝寒復、火勝水復,熱極反兼勝已之化也。用炮薑、附子,則白苔厚而液燥;用芩、連,則手足冷而陽脫。余尋思舌為心之外候,其色當赤,白為肺之色,反加心火之上,是侮其所勝,顯系寒邪入肺鬱蒸見於舌,是衛實營虛,乃以大劑生薑汁泄衛,肉桂通營,人參、南棗、當歸助營衛之正氣,服之皆應手而愈,名曰薑桂湯,(生薑汁三錢,肉桂二錢四分,人參三錢,當歸二錢四分,南棗三枚,上水二鍾,煎八分,沖薑汁,分三服,隨時服之,)宗仲景心營肺衛立方也。按溫熱證初起舌白,瘟疫證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乃疫邪初入募原未歸胃府,當即與透解,如前條粉白證是也,此方不可誤投,《治法匯》曰:脾熱則舌滑而苔,脾閉則白苔如雪。陳准齋云:二句不論內傷外感,皆以脾熱閉論,大抵當以症象參脈互斷之,不可專執舌苔。

白話文:

全白虛寒

王晉三說:戊午年流行的瘟疫,舌苔白的病人很多。傷寒臟腑阻塞的病症,舌頭上白苔滑潤的病人很難治療,要謹慎,不可用攻邪之法。而《舌鑑》中記載的白苔十九種症狀,都用發汗、瀉下、辛熱的治療方法,我多年來觀察,沒有見過用這些方法治好的。

白苔雖然有白滑、白屑、白粉等不同形態,但根本原因都是熱氣勝過寒氣、火氣勝過水氣,熱氣極度旺盛反過來抑制自身所勝之氣的變化。如果使用炮薑、附子,則白苔會更厚,而且津液乾燥;如果使用黃芩、黃連,則手腳冰冷,陽氣衰敗。

我反复思考,舌頭是心臟的外在表現,舌頭的顏色應該是紅色的,白色是肺臟的顏色,反過來加在心火之上,就是侮辱其所勝之氣,顯然是寒邪入侵肺臟,鬱結蒸騰,反映在舌頭上,這是衛氣實而營氣虛的表現。因此要用大劑量的生薑汁瀉去衛氣,用肉桂通暢營氣,用人參、南棗、當歸補益營衛的正氣,服下藥物就能立竿見影,痊癒。這個方子叫做薑桂湯,(生薑汁三錢,肉桂二錢四分,人參三錢,當歸二錢四分,南棗三枚,用水二鍾,煎煮八分,加入薑汁,分三次服用,隨時服用),效仿仲景先生心營肺衛的用藥法則。

溫熱病剛開始的時候舌苔是白色的,瘟疫病舌苔像粉末一樣白而且滑,舌頭邊緣呈現紫紅色,這是疫邪剛開始入侵募原,還沒有歸屬於胃府,應該及時使用透解的方法,就像前面提到的粉白色症狀一樣。這個方子不可錯誤使用。

《治法匯》說:脾臟熱盛,舌頭就會滑潤而有苔;脾臟阻塞,則白苔像雪一樣。陳准齋說:這兩句話不論是內傷還是外感,都以脾熱阻塞來解釋,大體上應該根據症狀和脈象互相參照判斷,不可過於執著於舌苔。

沈堯封云:項腫如匏,按之熱痛,目赤如血而足冷便泄,人事清明,六脈細數,右手尤軟,略按即空。堯封云:此虛陽上攻也。唇上黑痕一條,如干焦狀,舌苔白如傅粉,舌尖亦白不赤,是皆虛寒確據,沉便泄足冷、脈濡,斷非風火。

若是風火,必痞悶煩熱,燥渴不安,豈有外腫如此,而內里安貼如平人者乎?按此即喻氏濁陰從胸上入,即咽喉腫痹,舌脹睛突;從背上入,即頸項粗大,頭項如冰,渾身青紫而死之類也。末句辨證,尤為精切不易。最眩人者,在熱痛目赤,若非此者,雖足冷便瀉,脈濡不空,猶未能決為真寒也。

上二條錄之,以反復探察白苔之實熱虛寒也,因症狀疑似難明,故特列專條以申辨之。

白話文:

沈堯封說:脖子腫脹如同葫蘆,按壓時感到熱痛,眼睛紅得像血一樣,但是腳卻冰冷,而且大便稀溏,神志清醒,六脈細弱而數,右手尤其軟弱,稍微按壓就空虛無力。堯封說:這是虛陽上攻的表現。

嘴唇上有一條黑色痕跡,像是乾枯的樣子,舌苔白如敷粉,舌尖也是白的,沒有紅色,這些都是虛寒的明確證據。大便稀溏、腳冰冷、脈象濡弱,可以確定不是風火引起的。

如果是風火,必定會出現胸悶煩躁、口乾舌燥、坐立不安的症狀,怎麼可能出現外腫如此嚴重,而內里卻像正常人一樣安寧呢?

根據這個情況,可以推斷是喻氏所說的濁陰從胸部上行進入,導致咽喉腫脹、舌頭腫大、眼睛突出;如果從背部上行進入,就會出現頸項粗大、頭部冰冷、全身青紫而死的症狀。

最後一句辨證,特別精準而難得。最容易讓人誤判的是熱痛目赤的症狀,如果沒有這個症狀,即使出現腳冰冷、大便稀溏、脈象濡弱不空虛,也不能斷定是真正的寒證。

以上兩條記載,目的是為了反覆探究白苔的實熱、虛寒之證,因為症狀類似,難以明確判斷,所以特別列出專門的條目進行辨析。

白兼黃,凡白苔由白轉黃者,風熱從火化也,治宜清泄。有苔而黃白者,熱滯胃脘也,宜枳實、厚朴、元明粉之類。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者,邪初入陽明也;如兼微惡寒,猶帶表證也,宜涼散之。舌苔由白而黃者,白苔主表,黃苔主裡,但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必苔純黃無白,邪方離表而入里。苔黃白相兼,而脘悶者,外邪未解而里先結也,宜輕苦微辛,如杏蔻桔橘等以宣氣滯。舌尖白根黃不甚干,而短縮不能伸出者,痰挾宿食也,宜下之。

白兼紅,凡舌苔先白後紅者,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邪,先入氣分而後入營分也。白中帶紅,外症初起微寒,繼即發熱不已。口渴者,此濕邪之輕症也,宜芩梔翹赤等清解之。紅中兼有白苔者,更感非時之寒也。舌白無苔而兼淡紅者,肺胃虛寒也。苔白底紅,脈形弦細者,陰虛而挾濕熱也。四邊色紅,中心干或白燥,外症煩渴煩熱者,乃上焦氣熱爍津,宜急散無形之熱,此非邪入血分,勿用血分藥。左半邊光紅,右半邊白苔,濕滑如水晶粉團之色者,此肝營被劫,而痰濁又變於胃也。

白話文:

白兼黃

白苔由白轉黃者,風熱從火化也,治宜清泄。
當舌苔由白色轉為黃色時,表示風熱之邪已經化火,應當採用清熱瀉火的方法治療。

有苔而黃白者,熱滯胃脘也,宜枳實、厚朴、元明粉之類。 如果舌苔上有黃白色苔,表示熱邪停滯在胃脘,應該用枳實、厚朴、元明粉等藥物來消滯解熱。

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者,邪初入陽明也;如兼微惡寒,猶帶表證也,宜涼散之。 舌苔呈白色中帶黃色,或稍微偏黃且薄,表示邪氣剛進入陽明經,如果同時伴隨輕微惡寒,則表明表證尚未完全解開,應當採用涼散的方法來治療。

舌苔由白而黃者,白苔主表,黃苔主裡,但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必苔純黃無白,邪方離表而入里。
舌苔由白轉黃,白色苔代表表證,黃色苔代表裡證。只要舌苔上還帶有一分白色,就表示病情還帶有一分表證,只有當舌苔完全變成黃色,沒有白色時,邪氣才完全由表入裡。

苔黃白相兼,而脘悶者,外邪未解而里先結也,宜輕苦微辛,如杏蔻桔橘等以宣氣滯。 如果舌苔呈現黃白相間,且伴隨脘悶不適,表示外邪尚未完全清除,而裡證已經形成,應當用輕苦微辛的藥物,例如杏仁、蔻仁、橘子等,來宣散氣滯。

舌尖白根黃不甚干,而短縮不能伸出者,痰挾宿食也,宜下之。 如果舌尖白苔、舌根黃苔,舌苔不太乾燥,舌頭短縮且不能伸出,則表明痰濕挾雜宿食,應當使用下泄的藥物來治療。

白兼紅

凡舌苔先白後紅者,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邪,先入氣分而後入營分也。 當舌苔由白色轉為紅色時,表示溫邪從口鼻侵入,首先侵犯上焦的心肺,先入氣分再入營分。

白中帶紅,外症初起微寒,繼即發熱不已。口渴者,此濕邪之輕症也,宜芩梔翹赤等清解之。 如果舌苔呈現白中帶紅,表示外症初期出現輕微的寒症,接著便會持續發熱。如果伴隨口渴,則表明濕邪輕微,應當使用黃芩、梔子、羌活、赤芍等藥物來清解濕熱。

紅中兼有白苔者,更感非時之寒也。
如果紅色的舌苔中還夾雜著白色苔,則表明更會感到非時之寒。

舌白無苔而兼淡紅者,肺胃虛寒也。 如果舌苔白而無苔,並且舌頭呈淡紅色,則表明肺胃虛寒。

苔白底紅,脈形弦細者,陰虛而挾濕熱也。
如果舌苔呈白色,但底部為紅色,脈象弦細,則表明陰虛而挾雜濕熱。

四邊色紅,中心干或白燥,外症煩渴煩熱者,乃上焦氣熱爍津,宜急散無形之熱,此非邪入血分,勿用血分藥。 如果舌頭四周呈紅色,中心乾燥或白色乾燥,並且伴隨煩渴、煩熱等外症,則表明上焦氣熱灼傷津液,應當緊急散去無形的熱邪,因為這並不是邪氣入血,所以不要使用血分藥物。

左半邊光紅,右半邊白苔,濕滑如水晶粉團之色者,此肝營被劫,而痰濁又變於胃也。 如果舌頭左側光紅,右側有白苔,並且舌苔濕滑,顏色像水晶粉團,則表明肝營被劫,痰濁又轉移到胃部。

白兼絳,凡舌苔白而底色絳者,濕熱自氣分傷營也,及濕遏熱伏也,當先泄濕透熱,防其即干也,從里而透於表則變潤矣。舌苔白膩,底絳尖紅者,濕遏熱伏之徵也。色絳而白苔滿布者,肺胃熱也,宜清肅肺胃。若兼神氣昏普者,伏痰內盛也,宜兼開其痰熱。舌底絳,望之黏膩,獨舌心有苔,白厚如豆大一瓣者,伏暑內挾痰飲也。深絳而苔白厚膩者,溫邪入營而兼伏濕也。

白兼灰,舌白滑灰者,寒濕也,灰白不濁者,寒兼痰濕也。為陽氣不化,陰邪奎滯,不可亂投苦寒滑泄以傷陽。從根至尖白,中直紋兩條,灰色而潤者,濕熱兼夾陰寒食也。舌白半邊苔灰而滑者,傷寒半表半裡證也。

白話文:

舌頭顏色白而底部呈紅色,表示體內有濕熱,濕熱侵犯了營氣,或是濕氣阻滯熱氣鬱積。治療應先瀉濕透熱,防止熱氣內陷,從裡向外透出,舌苔就會變得潤澤。舌苔白膩,底部紅色,舌尖也紅,是濕氣阻滯熱氣鬱積的徵兆。舌頭呈紅色,上面布滿白色苔,表示肺胃有熱,應該清熱降火。如果同時伴隨精神昏沉,表示體內有痰濕積聚,需要開痰化熱。舌頭底部紅色,看起來黏膩,只有舌頭中間有一塊豆粒大小的白厚苔,表示暑熱內伏,夾雜痰飲。舌頭深紅色,上面覆蓋著厚厚的白色膩苔,表示溫邪侵入營氣,同時伴有濕氣鬱積。

舌頭顏色白而滑膩,呈灰白色,表示體內有寒濕。灰白色不濁,表示寒濕兼有痰濕。這是由於陽氣不足,陰邪停滯,不可亂用苦寒滑泄的藥物,以免傷陽。舌頭從根部到尖端都是白色,中間有两条直紋,呈灰色且濕潤,表示濕熱夾雜著陰寒的食物。舌頭一半白色,另一半呈灰色且滑膩,是傷寒半表半裡證的表現。

白兼黑,凡白苔帶黑點,或苔見黑紋而黏膩者,太陰氣分之濕也,宜行濕和脾。黑苔望之雖燥而生刺,但渴不多飲,或不渴,或邊有白苔,其舌本淡紅而潤者,假熱也,治宜溫補。全黑由淡白忽然轉色,其間無變黃之一境,望之似焦黑芒刺干裂,刮之必淨,濕之必潤,外症唇白不紅,為寒結在臟,真寒假熱也。從根至尖白,中直紋兩條黑潤者,夾陰寒證也。尖白根黑者,傷寒半表半裡也。

白兼青,凡舌色㿠白兼青者,中焦生氣已絕也,不治。

白兼黃紅,凡絳色中兼黃白苔者,為熱初傳營分,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之。

白兼黃黑,凡白苔變黃,由黃變黑,刮之不脫,濕之不潤者,為寒邪傳裡,化火熱極傷陰也;甚則芒刺干焦罅裂,宜用苦寒以瀉陽,急下以救陰。中間一拇指大黑潤浮苔,兩邊或黃或白者,兩感證也。由白苔漸黃而灰黑者,傳經證也,或生刺點燥裂,不拘在根在尖,皆宜急下。若苔黃黑白雜見,或中燥邊滑,或尖干根潤,皆並病合病,寒熱不和之候。

白話文:

舌苔呈現白色並帶黑色斑點,或出現黑色紋路且黏膩,表示脾胃濕氣過重,需健脾利濕。若舌苔呈黑色且乾燥,但口渴不欲飲水,或不渴,且舌邊有白色苔,舌根淡紅而潤澤,則屬於假熱,需溫補治療。如果舌苔由淡白色突然轉為黑色,無經過黃色階段,看起來像是焦黑且帶有芒刺般乾燥,刮除後會立即變乾淨,沾濕後會立即變潤,嘴唇發白不紅,則表示寒氣積聚在臟腑,是真寒假熱,需要溫熱化寒。若舌根至舌尖呈白色,中間有两條黑色潤滑的直紋,則表示夾雜著陰寒證。舌尖白色,舌根黑色,則屬於傷寒半表半裡證。

舌苔呈現白色並伴隨青色,表示中焦生氣已絕,無法治療。

舌苔呈現紅色,並夾雜黃色和白色,表示熱邪已經傳入營分,氣分之邪尚未完全消退,需要泄熱解毒,使氣血通暢。

舌苔由白色轉為黃色,再由黃色轉為黑色,刮除後不易脫落,沾濕後也不易潤濕,表示寒邪入裡,化為熱邪,嚴重損傷陰氣,甚至會出現芒刺般乾燥、裂紋等現象,需要用苦寒藥瀉火解毒,急下藥救陰。如果舌苔中間有一塊拇指大小的黑色潤滑浮苔,兩邊則呈黃色或白色,表示同時感受了兩種邪氣。如果舌苔由白色逐漸變成黃色,再變成灰色和黑色,表示邪氣已經傳入經絡,並且可能會出現芒刺般乾燥、裂紋等現象,無論是在舌根或舌尖,都需要急下藥治療。如果舌苔呈現黃、白、黑雜色,或中間乾燥,兩邊滑潤,或舌尖乾燥,舌根潤澤,則表示病情複雜,寒熱不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

白兼灰黑,凡白苔而灰黑,更兼黏膩浮滑者,此太陰在經之濕邪,是從雨霧中得之,宜解肌滲濕,如五苓加羌防之類。

白兼絳紫,凡苔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瘟疫病初入膜原,未歸胃府也,急宜透解,勿使傳入而為險證也。

白話文:

舌苔白而帶灰黑色,又黏膩滑潤,是脾胃濕邪入侵,多因受雨霧影響,應以解表利濕之法治療,如五苓散加羌活等藥物。舌苔白如粉末,表面光滑,四邊泛紫紅色,則是瘟疫初起,病邪尚未到達胃部,應及時透解,避免病邪深入而演變成危重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