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舌指南》~ 卷六 (4)
卷六 (4)
1. 舌病之原三
心開竅於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屬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轉金斂而水藏也。胃逆而肺金失斂,則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見於舌,疼痛熱腫於是作矣。火之為性,降則通暢,升則堙郁,鬱則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結也。鬱於胃則苔黃,鬱於肺則苔白。火盛而金燥則舌苔白澀;火衰而金寒則舌苔白滑;火衰而土濕則舌苔黃滑;火盛而土燥則舌苔黃澀。五行之理,旺則侮其所不勝,衰則見侮於所勝。
水者,火之敵,水勝而火負則苔黑而滑;水負而火勝則苔黑而澀。凡光滑滋潤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結也。心主言,而言語之機關則在於舌。舌之屈伸上下者,筋脈之柔和也。筋司於肝,肝氣鬱,則筋脈短縮而舌卷不能言。《靈樞·經脈篇》云:足厥陰氣絕,則筋急。
筋者,聚於陰器,而脈絡於舌本。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囊縮。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唇舌,脈不榮,則舌萎、人中滿。《素問·熱論》: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足三陰之脈,皆絡於舌。凡舌病之疼痛熱腫,則責心火之升炎。
若其滑澀燥濕、攣縮弛長諸變,當於各經求之也。(上錄黃坤載《四聖心源》。)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舌頭疾病的根源,主要觀點如下:
心臟的功能反映在舌頭上,舌頭可以被視為心臟的外部表現。心臟與火相關,火性質是向上的,但會向下移動,這是因為胃部的土性質能控制金的收斂,並使水得以儲存。如果胃部功能反常,肺部的金性質就不能正常收斂,火性質就會順著其向上傾向,導致舌頭出現問題,如疼痛、熱和腫脹等症狀。
火性質向下時,身體運行順暢;火性質向上時,就會產生阻塞,進而形成舌苔,舌苔是由心臟分泌物的積累造成的。如果阻塞在胃部,舌苔會呈黃色;如果在肺部,舌苔會呈白色。火旺盛且金乾燥,舌苔會呈白色且粗糙;火衰弱且金寒冷,舌苔會呈白色且滑膩;火衰弱且土濕潤,舌苔會呈黃色且滑膩;火旺盛且土乾燥,舌苔會呈黃色且粗糙。
五行理論認為,力量強大的一方會欺負力量較弱的一方,力量較弱的一方會被力量較強的一方欺負。
水是火的剋星,水佔優勢而火處劣勢,舌苔會呈黑色且滑膩;水處劣勢而火佔優勢,舌苔會呈黑色且粗糙。舌苔光滑濕潤,通常代表火衰弱且寒氣凝固;舌苔尖銳乾裂,通常代表火旺盛且乾燥。
心臟掌控語言能力,語言的機制在舌頭。舌頭的活動取決於筋脈的柔韌度。筋脈由肝臟負責,肝氣鬱結,筋脈收縮,舌頭捲曲無法說話。
根據《靈樞·經脈篇》記載,足厥陰經氣絕,筋脈緊繃。筋脈聚集在生殖器,並沿著舌頭的根部形成脈絡。如果脈絡沒有得到充足的營養,筋脈就會緊繃,進而影響舌頭和睪丸,導致嘴脣青紫、舌頭捲曲和睪丸縮小。
足太陰經氣絕,脈絡無法提供足夠的營養到嘴脣和舌頭,導致舌頭萎縮和鼻子下方的區域腫脹。
根據《素問·熱論》,少陰經脈穿過腎臟,連接肺部,並固定舌頭的根部,所以會感到口乾舌燥和口渴。
足三陰經脈都連接舌頭。所有舌頭疾病,如疼痛、熱和腫脹,都與心臟的火性質上升有關。
舌苔的光滑、粗糙、乾燥、濕潤以及舌頭的抽搐、鬆弛、伸縮等變化,應從各個經絡中尋找原因。以上內容摘錄自黃坤載的《四聖心源》。
2. 舌苔辨四
舌者心之官,法應南方火,本紅而澤。傷寒邪氣在表者,舌無苔,及邪氣傳裡,津液相搏則舌生苔矣(《明理》)。舌上苔滑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邪氣相傳入里也(仲景)。寒變為熱者,則舌上之苔不滑而澀,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於也。若熱聚於胃則舌黃。《金匱》云:舌黃者,下之黃自去。
若舌上黑色者,又為熱之極也。《靈樞》曰:熱病口乾,舌黑則死。心開竅於舌,黑為腎水之色,水火相刑,故知必死(《明理》)。腎虛有火,是為無根虛火,舌色淡黑二三點,用補腎降火之藥。凡舌黑俱系危症,惟冷而滑如淡墨然者,乃無根之火也。(上錄《東醫寶鑑》)。
白話文:
【舌苔辨四】
舌是心臟功能的反映,按五行理論應屬南方的火象,正常的舌色應該是紅潤且有光澤的。在傷寒疾病中,如果病邪仍在體表,舌頭上通常不會有苔;一旦邪氣深入到體內,與體內的津液產生互動,舌頭就會開始出現苔了(《明理》)。
如果舌頭上的苔質滑膩,這可能是因為下焦有熱,上焦有寒,邪氣由表傳入體內造成的(仲景)。當寒氣轉變成熱氣時,舌苔就不會那麼滑膩,反而會變得較為粗糙,這是因為熱氣消耗了體內的津液,原本滑膩的苔質也就因此而乾燥。如果熱氣聚集在胃部,舌苔會呈現黃色。《金匱》提到:舌苔黃色,透過治療將熱氣排除後,黃色自然就會消退。
如果舌頭上出現黑色,這代表體內的熱氣已經達到極點。《靈樞》指出:熱病患者口乾舌燥,舌頭若是呈黑色,預示病情危急。心臟與舌頭息息相關,黑色代表腎臟的病症,心腎兩臟相互制約,由此可推測病人生命垂危(《明理》)。腎臟虛弱又有火氣,這被稱為無根虛火,舌頭上可能只會出現淡黑色的幾點。對此情況,應使用補腎降火的藥物進行治療。舌頭呈現黑色通常是危重病情的表現,但如果是冰冷、滑膩且顏色像淡墨一樣,則表示體內的火氣並無根本,這種情況被稱為無根之火(摘錄自《東醫寶鑑》)。
3. 舌色辨五
舌為心之官,本紅而澤。凡傷寒三四日以後,舌上有苔,必自潤而燥,自滑而澀,由白而黃,由黃而黑,甚至焦乾,或生芒刺,皆邪氣內搏,由淺入深之證也。故凡邪氣在表,舌則無苔;及其傳裡,則津液乾燥而舌苔生矣。若邪猶未深,其在半表半裡之間,或邪氣客於胸中者,其苔不黑不澀,止宜小柴胡之屬以和之。若陽邪傳裡,胃中有熱,則舌苔不滑而澀,宜梔子豉湯之屬以清之。
若煩躁欲飲數升者,白虎湯加人參之類主之。大都舌上黃苔而焦澀者,胃府有邪熱也,或清之,或微下之。《金匱》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然必大便燥實,脈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之。若微渴而脈不實、便不堅、苔不幹燥芒刺者,不可下也。其有舌上黑苔而生芒刺者,則熱更深矣,宜涼膈承氣湯、大柴胡湯之屬酌宜下之。
若苔色雖黑,滑而不澀者,便非實邪,亦非火證,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按傷寒諸書,皆云心為君主之官,開竅於舌,心主火,腎主水,黑為水色而見於心部,是為鬼邪相刑,故知必死。此雖據理之談,然實有未必然者。夫五行相制,難免無克,此其所以為病,豈因克為病,便為必死,第當察其根本何如也。
如黑色連地,而灰黯無神,此其本原已敗,死無疑矣。若舌心焦黑而質地紅活,未必皆為死證。陽實者,清其胃火,火退自愈,何慮之有。其有元氣大損而陰邪獨見者,其色亦黃黑;真水涸竭者,其舌亦乾焦。此腎中水火俱虧,原非實熱之證。欲辨此者,但察其形氣脈色,自有虛實可辨。
而從補從清,反如冰炭矣。故凡以焦黑乾澀者,尚有非實非火之證。再若青黑少神,而潤滑不燥者,則無非水乘火位,虛寒證也。若認此為火而苦寒一投,則餘燼隨滅矣。故凡見此者,但當詳求脈證,以虛實為主,不可因其焦黑而熱,言清火也。傷寒固爾,諸證亦然。(上錄《景岳全書》)。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舌頭是心臟的反映,正常情況下呈紅色且有光澤。在受到風寒影響三至四天後,如果舌頭上出現舌苔,通常會從濕潤轉變為乾燥,從光滑轉變為粗糙,顏色從白色轉變為黃色,再由黃色轉變為黑色,甚至出現乾枯或長出芒刺,這些都是身體內部邪氣由淺入深的表現。因此,當邪氣還在體表時,舌頭上不會有舌苔;一旦邪氣傳入體內,舌頭就會因為津液乾燥而產生舌苔。
如果邪氣尚未深入,只停留在半表半裡或胸中的位置,舌苔顏色不會轉為黑色或粗糙,這種情況適合用小柴胡湯等藥物調和。若是陽性邪氣進入體內,胃部出現熱氣,舌苔會變得乾燥且粗糙,這時應使用梔子豉湯等藥物來清除熱氣。
對於那些煩躁並想大量飲水的情況,可以使用白虎湯加人參等藥物治療。舌頭上有黃色舌苔且乾燥粗糙,表示胃部有邪熱,需進行清熱或輕微的瀉下。根據《金匱要略》,舌頭發黃但尚未進行瀉下的,進行瀉下後黃色自然會消退。然而,只有在大便乾燥結實、脈象深沉有力且極度口渴的情況下,才能進行瀉下。如果只是稍微口渴、脈象不實、大便不成形、舌苔不乾燥或沒有芒刺,就不應該進行瀉下。
舌頭上有黑色舌苔且長出芒刺,說明熱氣更嚴重,可以考慮使用涼膈承氣湯或大柴胡湯等藥物進行適度的瀉下。若舌苔雖然是黑色,但滑而不澀,就不是實邪,也不是火熱的症狀,不能進行瀉下或清熱。
根據傷寒的相關書籍,心臟是身體的主宰,舌頭是心臟功能的反映。心臟主火,腎臟主水,黑色代表水,如果出現在與心臟相關的部位,表明心腎兩臟之間的相互制約失衡,預示病情危急。然而,五行相剋是常態,不一定導致死亡,關鍵是要看身體的根本狀況如何。
如果舌頭整體呈現黑色且毫無光澤,表明身體的基本機能已經衰敗,死亡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如果只是舌頭中心焦黑,但舌質依然紅潤有活力,不一定就是死亡的徵兆。對於實證的陽性患者,清胃火後病情自然會好轉,無需過度擔心。然而,對於那些元氣大損,只有陰邪存在的人,他們的舌苔也可能呈現黃黑色;對於那些體內真水枯竭的人,舌頭也會乾燥焦黑。這些情況表明腎臟的水火兩種能量都損失嚴重,並不僅僅是實熱的問題。要區分這些情況,需要觀察病人的體型、氣色、脈象,以此判斷虛實。
治療方法是補還是清,就像冰與火一樣截然不同。因此,即使舌頭焦黑乾燥,也不能單純認為是實證或火熱。再比如,舌頭青黑無光澤,但濕潤不乾燥,這表明水氣過剩,屬於虛寒的症狀。如果誤將此視為火熱而使用寒涼藥物,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因此,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詳細分析脈象和症狀,以虛實為主要依據,不能單純因為舌頭焦黑就以為是火熱,而盲目使用清熱藥物。這種原則不僅適用於傷寒,其他疾病也是如此。以上內容摘自《景嶽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