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辨舌指南》~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白苔總論一

其他小兒之病,舌上每有白衣。內傷者,身體弱極,其舌亦有白衣。倘以顯微鏡照之,見其形似生草絲樣者,險症也。白為肺色,胃中陽氣被飲食抑遏,胃中正氣不能直達而上,故有暫白之時。凡病初起體溫不高,津液未消耗,舌必淡白而有涎沫。若固消化器有妨礙,又食物過多,停滯不化,而口腔起酸酵腐敗,發生濃厚濁沫,則舌起黏糊濁苔。若固病有內熱,使口腔津液失殺菌之力,而細菌乘機發育,則舌起白屑如鵝口樣。

若因病菌發生毒素,妨礙吸氧放炭之機能,致炭多氧少,而分泌之口涎必腐敗,則舌起白色濁膩苔。若因傳染病之毒素,傳至口白苔如積粉。此參黃國材法也。)(見圖八~十四)

白話文:

其他小孩的疾病,舌頭上常常會有白色的苔狀物。如果是內傷造成的,身體會非常虛弱,舌頭也會有白色的苔。如果用顯微鏡觀察,看到它的形狀像剛長出來的草絲一樣,這就是危險的症狀。白色屬於肺的顏色,胃裡的陽氣被食物壓制,胃中的正氣無法向上順利運行,所以會有暫時出現白苔的情況。一般來說,疾病剛開始發作時,體溫不高,身體的水分還沒被消耗,舌頭一定是淡白色且帶有口水。如果消化器官本身就有問題,又吃太多食物,導致食物停留在體內無法消化,口腔就會產生酸臭腐敗的氣味,出現濃稠的白色黏膩苔。如果疾病本身有內熱,使得口腔中的唾液失去殺菌能力,細菌就會趁機滋生,舌頭就會出現像鵝口瘡一樣的白色屑狀物。

如果因為病菌產生毒素,妨礙身體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導致二氧化碳過多、氧氣不足,分泌的口水一定會腐敗,舌頭就會出現白色、混濁、油膩的苔。如果是因為傳染病的毒素,傳播到口腔,舌頭上的白苔會像積累的粉末一樣。這是參考黃國材的說法。(詳見圖八~十四)

2. 白苔證治圖說

微白薄苔舌(第一)

圖說:中根微白,邊尖淡紅,苔光滑有津。

《舌鑑》:此無病之舌,元氣元津不厚,故見此苔。

《辨正》:此脾胃寒而心膽虛也。無病人見此舌可勿藥。裡虛證有此舌,宜投溫補;若初感寒邪在太陽,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而見此舌,宜溫散表藥。凡感邪尚淺者,多未顯於舌,必執此為傷寒之舌則謬。(凡風寒初入表分,則舌無苔,或生苔亦白潤而薄,雖有發熱惡寒,而口必不渴。此風寒之邪雖重,而津液不虧,宜辛溫汗之可也。)

白苔略厚舌(第二,無圖)

圖說:中根白苔滑厚有花,舌尖紅,舌邊淡紅。

《舌鑑》:此苔不但無病,乃元津元氣充厚,故見此舌。

《辨正》:此脾胃微寒,而心經熱也。無病人有此苔,可勿藥。

薄白滑苔舌(第三,無圖)

圖說:中根苔薄白而滑,尖深紅或淡紅。

《舌鑑》:此太陽里證舌。二三日未得汗,致邪熱深入丹田,急宜汗解。或太陽與少陽合病,宜柴胡桂枝湯汗之。若舌白苔滑有津,尖淡紅,為寒邪初入太陽,頭痛、身熱、惡寒。宜香蘇飲、羌活湯發散之。

《辨正》:此脾胃微寒,而心經熱也。若偏於脾胃寒濕,則舌白滑,濕而多津,宜用辛溫表散之。若偏於心經熱重,則舌深紅少津,宜用清涼藥。若初感熱邪,在太陽則頭痛、身熱、無汗,眩暈,口乾,鼻氣熱者,宜用辛涼散邪,得汗自愈。此係初感邪,未見於舌也。不可拘定白舌為寒,誤用溫散。

《舌鑑》泥二三日傷寒未曾汗,太陽與少陽合病方有是舌則謬甚。(凡白舌苔雖薄而燥,或舌邊舌尖帶紅,此風熱之邪,傷於氣分,病在手太陰肺經。只宜輕清涼解氣分,如前胡、蘇子、杏仁、連翹、黃芩、薄荷、竹葉之類。若白苔邊尖深紅少津,是溫邪入肺,灼干肺津。不可辛溫過表,宜清輕涼散為當。

厚白滑苔舌(第四)

圖說:中根白厚滑苔,邊尖淡紅。

《舌鑑》:病三四日,其邪只在太陽,苔純白而厚,卻不幹燥,症發熱頭疼,脈浮緊,不渴。仍須汗解而愈。

《辨正》:此脾胃有寒濕也,表裡證皆有之。傷寒邪在太陽,口不幹,舌不燥,頭痛發熱,無汗惡寒,身痛,脈浮緊者,宜麻黃湯發汗自愈(凡表證,兩臉必熱)。若雜病里證,宜茯苓、白朮、蒼朮、乾薑、附子等味(若舌厚白不滑、無津而燥,是實熱也。斷不可用此溫燥藥)。

舌鑑治法亦合,僅言表證,未及里證耳(如舌白苔厚而干,是邪已到氣分,宜解肌清熱,如葛根、荊芥、薄荷、連翹之類,不可用辛溫猛汗也)。

乾厚白苔舌(第五,無圖)

圖說:中根乾白,苔厚無砂,邊不紅。

《舌鑑》:病四五日未汗,熱深微渴,過飲生冷,停積在內,營熱胃冷,故發熱煩躁、厥冷、苔白乾厚、滿口白屑。四逆散加生薑、淡豆豉。

白話文:

微白薄苔舌

舌頭中間的苔呈現淡淡的白色,而且很薄,舌頭邊緣和尖端顏色是淡紅色,舌苔表面光滑且有濕潤感。

這種舌苔在《舌鑑》中被認為是沒有疾病的表現,表示身體的元氣和津液都還充足。

《辨正》則認為,這種舌苔可能反映脾胃虛寒,心膽也偏虛。如果沒有其他疾病的人出現這種舌苔,不需要用藥治療。但如果身體虛弱的人出現這種舌苔,則應該用溫補的方法調理。如果剛開始感受到寒邪入侵,導致頭痛、身體發熱、怕冷、沒有汗、脈象浮緊,同時出現這種舌苔,應該用溫散表寒的藥物治療。一般來說,剛受到外邪侵襲時,舌苔不會馬上顯現出來,如果只看到這種舌苔就認為是傷寒,那就錯了。(一般來說,風寒剛侵入體表時,舌苔可能不明顯,或者只是出現白色潤澤的薄苔,雖然有發燒怕冷的症狀,但不會口渴。這表示風寒雖然嚴重,但體內的津液還沒有虧損,適合用辛溫發汗的方法治療。)

白苔略厚舌

舌頭中間的白色舌苔稍微厚一些,而且滑潤,可能還呈現花紋狀,舌尖紅色,舌邊淡紅色。

《舌鑑》認為,這種舌苔不代表疾病,反而說明身體的元氣和津液都非常充足。

《辨正》則認為,這種舌苔可能反映脾胃稍微虛寒,但心經有熱。如果沒有其他疾病的人出現這種舌苔,不需要用藥治療。

薄白滑苔舌

舌頭中間的舌苔薄而白,表面滑潤,舌尖呈現深紅色或淡紅色。

《舌鑑》認為,這可能是太陽經出現內證的表現。如果生病兩三天還沒有發汗,導致邪熱進入身體深處,應該趕快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或者可能同時出現太陽和少陽兩經的疾病,應該用柴胡桂枝湯發汗。如果舌苔呈現白色滑潤有濕氣,舌尖淡紅色,則表示寒邪剛侵入太陽經,導致頭痛、身體發熱、怕冷,應該用香蘇飲、羌活湯等藥物發散。

《辨正》認為,這種舌苔可能反映脾胃稍微虛寒,但心經有熱。如果偏向脾胃虛寒,則舌苔白而滑潤,而且濕氣較重,適合用辛溫發散的方法治療。如果偏向心經熱重,則舌頭深紅,而且比較乾燥,適合用清涼的藥物治療。如果剛開始感受到熱邪入侵,導致頭痛、身體發熱、沒有汗、頭暈、口乾、鼻子發熱,適合用辛涼的藥物來驅散邪氣,發汗後自然會好轉。這是剛開始感受外邪時,舌苔還沒有顯現出來的狀況。不能把白苔都當作是寒證,誤用溫散的藥物。

《舌鑑》認為,如果因為傷寒兩三天沒有發汗,導致太陽和少陽同時出現疾病,才出現這種舌苔,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一般來說,如果白色舌苔雖然薄但是乾燥,或者舌邊舌尖帶有紅色,這表示風熱邪氣侵犯了身體的氣分,疾病主要在手太陰肺經。只適合用輕清涼解的藥物來疏散氣分,例如前胡、蘇子、杏仁、連翹、黃芩、薄荷、竹葉等。如果白色舌苔邊緣和舌尖深紅,而且比較乾燥,表示溫邪進入肺部,耗損了肺部的津液。不應該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汗,應該用清涼疏散的方法治療。)

厚白滑苔舌

舌頭中間的白色舌苔厚而且滑潤,舌頭邊緣和尖端是淡紅色。

《舌鑑》認為,如果生病三四天,邪氣還在太陽經,舌苔純白而且厚,但是不乾燥,症狀是發燒頭痛,脈象浮緊,不口渴,仍然需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辨正》認為,這可能反映脾胃有寒濕,無論是表證或裡證都可能出現。如果是傷寒邪氣在太陽經,患者不口渴,舌頭不乾燥,頭痛發熱,沒有汗,怕冷,身體疼痛,脈象浮緊,應該用麻黃湯發汗治療。(一般來說,表證患者兩頰都會發熱。)如果是雜病中的裡證,應該用茯苓、白朮、蒼朮、乾薑、附子等藥材。(如果舌苔厚白但不滑潤,而且沒有津液反而乾燥,這表示是實熱證。絕對不能用這些溫燥的藥物。)

《舌鑑》的治療方法是對的,只是只說了表證,沒有提到裡證。(如果舌苔厚白而且乾燥,表示邪氣已經進入氣分,應該用解肌清熱的方法治療,例如葛根、荊芥、薄荷、連翹等,不能用辛溫猛烈的發汗藥物。)

乾厚白苔舌

舌頭中間的白色舌苔乾燥而且厚,表面沒有砂礫感,舌頭邊緣沒有紅色。

《舌鑑》認為,如果生病四五天還沒有發汗,體內的熱邪已經深入,患者稍微感到口渴,如果又喝了冰冷的飲料,會使體內寒熱交錯,導致發燒煩躁、手腳冰冷、舌苔白而乾燥,嘴裡充滿白色碎屑。應該用四逆散,並加入生薑和淡豆豉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