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辨舌指南》~

回本書目錄

1. 卷三

2. 第三編 辨舌證治

3. 第十六章,仲景察舌辨證法

白苔《傷寒論》曰: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承氣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病如結胸狀,而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成無己曰:邪氣在表者,舌上則無苔,及邪氣傳裡,津液結搏,則舌上生苔也。寒邪初傳,未全成熱,或在半表半裡,或邪氣客於胸中者,皆舌苔白而滑也。《經》云: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邪初傳入里者也。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是邪氣在半表半裡者也。

陽明病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梔子豉湯主之,是邪客於胸中者也。臟結宜若可下,舌上苔滑者,則云不可攻也,是邪未全成熱,猶帶表寒故也。及其邪傳為熱,則舌之苔不滑而澀也。

乾燥,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上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病,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金匱要略》云:肺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胃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消渴病,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成無己曰:《經》云: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熱聚於胃,則舌為之黃,是熱已深也。

黃苔,《金匱要略》云: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成無己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若舌上色黑者,又為熱之極也。《黃帝針經》云:熱病口乾舌黑者死,以心為君主之官,開竅於舌,黑為腎色,見於心部。心者火,腎者水,邪熱己極,鬼賊相刑,故知必死。觀其口舌,亦可知其順逆矣。

白話文:

[第十六章,張仲景的舌診辨證方法]

白色的舌苔:根據《傷寒論》,如果患有陽明病,且脅下部位硬且漲滿,伴有便祕和嘔吐,舌頭上覆蓋著白色苔,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小承氣湯治療。這樣上焦得以疏通,津液能夠順利下降,胃氣也因此和諧,身體會出現微微出汗,病情隨之緩解。病症類似於結胸症狀,但是飲食習慣並沒有改變,偶爾會發生腹瀉,寸脈浮動,關脈細小沉緊,這種狀況被稱為臟結,如果舌頭上出現白色且滑的苔,病情就比較難以治療。臟結通常不會出現陽性症狀,不會有冷熱交錯的情況,患者反而表現得較為平靜,舌苔滑的,不宜用攻下的療法。

成無己解釋:當邪氣在體表時,舌頭上通常不會出現苔,一旦邪氣進入體內,津液凝結就會在舌頭上形成苔。寒邪剛開始傳播,尚未完全轉化為熱邪,或者處於半表半裡狀態,或者邪氣影響到胸腔,這些情況舌苔都會呈現白色且滑的特徵。經典醫書指出,舌頭上像苔一樣的物質表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這是邪氣剛剛傳入體內的信號。陽明病的患者,脅下部位緊繃且漲滿,便祕且嘔吐,舌頭上有白色苔,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小柴胡湯,表明邪氣在半表半裡之間。

陽明病如果使用下法,會導致胃部空虛,異常氣流會擾亂膈肌,心臟會感到不安,舌頭上會出現苔,這時候可以使用梔子豉湯。臟結的患者看似可用下法,但舌頭上苔滑,就不適合攻下,因為邪氣尚未完全轉化為熱邪,仍有表寒存在。當邪氣完全轉化為熱邪,舌苔就不會再滑,而是變得粗糙。

乾燥的舌苔:太陽病患者,如果過度發汗又接著進行下法,五至六天後大便不通,舌頭乾燥且口渴,下午三點至五點之間有輕微的潮熱感,從心臟位置到小腹硬且漲痛,無法觸碰,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大陷胸湯。如果傷寒病患者,在下法後七至八天病情仍未緩解,熱邪凝結在體內,體表和體內都呈現高溫,偶爾會怕風,極度口渴,舌頭乾燥且煩躁,想要喝大量水,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金匱要略》指出,肺寒的患者,雙臂無法抬起,舌頭根部乾燥,喜歡嘆息,胃部疼痛,無法翻身,吃東西會嘔吐並且出汗,腹部脹滿,口舌乾燥,這表示腸道有水氣,應該使用己椒藶黃丸。消渴病患者,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患者胸部脹滿,嘴脣無力,舌頭呈青色,口渴,只想漱口不想吞嚥,無冷熱感,脈搏細微且跳動緩慢,腹部並無脹滿感,但患者自述感覺脹滿,這表示有瘀血存在。

黃色的舌苔:根據《金匱要略》,如果患者腹部脹滿,按壓無痛感為虛證,按壓有痛感為實證,實證可以用下法。如果舌頭上有黃色苔,未使用下法前,黃苔會持續存在,但使用下法後黃苔就會消失。成無己認為,如果舌頭上的顏色變黑,代表體內熱邪達到極限。《黃帝針經》指出,熱病患者如果口乾舌黑,預示死亡,因為心臟是主宰全身的器官,舌頭是其開竅部位,黑色是腎臟的顏色,如果在心臟區域出現黑色,代表心臟(火)和腎臟(水)受到邪熱極端影響,兩者相互制約,因此預示死亡。通過觀察口舌的變化,可以判斷病情的發展趨勢。

4. 第十七章 胡玉海察舌辨證法

頭痛身熱惡寒,脈浮滑,陽明太陽。

身熱口燥,脈弦滑,陽明少陽。

身熱舌苔白,脈洪滑,正陽陽明。

舌苔微黃,正陽陽明。

舌苔前白後黃,正陽陽明(按:是上寒下熱、外寒內熱)。

前黃後白,正陽陽明(按:是上脘化熱,而中焦有水飲)。

四圍白,中間黃,正陽陽明。

白帶灰色,陽明將入太陰。

白帶有路,陽明太陰。

微白燥黃色,陽明太陰。

粉白微紅,陽明少陽。

無白微桃紅,陽明少陰。

前半紅,後半白,少陽太陰。

前半紅,後半黃,少陰太陰。

前半黃,後半黑,陽明太陰。

前半黃,後半赤,太陰少陰。

前半黃,後半紫,太陰厥陰。

純黑色,太陰。

純黃色,太陰。

黃分八字,陽明太陰。

一邊黃,一邊白,陽明太陰。

一邊黑,一邊黃,陽明太陰。

焦黑,太陰。

潤黑,大陰。

花黃灰黑,陽明太陰。

純紅鏡面,太陰(其形色光如漆桌,如光而不濕,舌下華池皆千者重,宜細審之)。

舌厚如三個厚,少陰。

舌闊如三個闊,少陰。

舌園,少陰。

舌平無尖,少陰(按:舊謂舌邊缺如鋸齒者死)。

白苔有一點點紅,陽明少陽。

白苔有一點點黑,陽明少陰。

白苔有一點點黃,正陽陽明。

尖紅後赤,少陰少陽。

尖赤後紫,少陰少陽。

以上三十五法,乃辨證之大略,余照此類推之可也。

廣東、福建、浙江、江蘇、揚州分野,魚鹽海濱之地,腸胃脆薄,氣盛血熱,所以風邪一客即病。頭雖痛,不如斧劈。項雖強,尚可轉側;背雖牽制,尚可動搖;風邪入胃,肺則凝塞。所以一日為風,二日為熱,三日為火,熱甚之故。熱與風火相搏,凝寒成毒。此毒,胃主肌,脾主肉,不在肉而在肌,肌毛竅之內也,故點點然如斑之狀,如疹之形,紅色鮮明,一日三潮,三日九潮,故毒必三日,雖不治,亦疏散也。

脈左寸浮,右關滑,氣口大,無有正傷寒也,故太陽經雖病不病,此陽明之正病也,謂之陽明太陽。舌苔自,一日不口渴,二日不大便,至三四五六日,大便解,則腠理開,汗出而解。

如陽明第四日,血熱成毒,不能發越,毒郁在中,腠理不開,郁遏邪熱,則傳入少陽。一日口渴,左關洪大,右關洪滑,右寸氣口閉遏,此肺經熱邪沖遏,氣道不舒。斑在肌腠,血凝在皮,少陰雖然受熱,而未嘗著病。二日目赤,舌苔紅,耳鳴,左關脈洪大而數,此熱甚邪勝也。

第三日譫語,不能眠,右關洪滑而實。四日斑出,則少解;斑不出,狂叫不安,右關滑實有力,左關脈洪數微弦,左尺脈虛大,此邪氣將入於裡。第五日,耳聾,不欲眠,起坐不休,譫語欲狂,此斑毒不得發越,口乾消水,舌苔紅黃色,邪尚未曾傳裡也。舌苔紅紫色,將入於脾。

右關弦,右關實,乙木怒極,熱鬱之甚,耳聾,腎之火閉也。斑毒出於胸項脊背,此陽邪有餘;隱於項脊背,此陽毒將陷於陰分。六日大便解,邪氣得下,斑必發出,六日不解,火氣閉於幽門,小便短澀,毒反熏胃,肺閉,大腸熱,目直視不欲見入,脈數,舌焦,邪傳太陰。目黃、面黃,此風勝濕鬱。

第七日,耳聾,口渴目黃,兩顴黃赤,舌苔焦脈與六日同,此病尚在陽分未除,邪雖入里,猶可挽回。

少陽不得解,邪傳入里,流入太陰脾經,一日右關洪大而軟,左關弦勁,左寸閉,此熱邪客於包絡,神昏氣短,白珠紅。肺經鬱抑,斑毒,則頸項上見者紅色,兩頰無有,心胸不見,季肋有微點,腹上點點紅色,手臂前俱有紅色,舌苔黃黑,雖然傳裡,陽證未除。二日右寸見弦脈,風邪客於肺,將發白斑,氣促者死,鼻煽者死,耳聾者生,面頰紅者生,閉目不欲見者生,魚口鴉聲者死。

第三日,右關數,左寸不見,右尺洪大,此邪熱客於腎,唇紫,舌焦黑,目直視,不欲見人,此毒鬱於小腸,燥糞不得下,斑隱於肉內,怒狂叫罵者生,口渴消水者生,小便不滋潤者死。第四日,左寸閉,左關弦,左尺洪大,右關虛軟,右寸見芤脈,右尺不見,血熱在中焦,斑見藍色。第五日,左右手關脈不見,兩尺洪大,聲嘶欲哭,斑郁不得發越,目黃,身黃者死。

第六日,尺寸俱無,兩關弦緊,舌苔濕滑,此火盛感寒,頭涼,舌苔燥裂,仍以火論。或陽明第五日,斑發不透,邪毒不入少陽,竟人太陰,此非越經傳也,或飲食所傷,或藥餌所誤。太陰一二日,季脅痛,下痢,左關弦軟,右關弦長,氣口脈洪,尺脈大,口渴甚,嘴唇乾,舌燥,神氣清,舌苔黃厚,黑灰色。

第三日,舌根黑,中黃,尖白,目赤,面青,左關脈數,右關滑大有力,肺脈大,兩尺脈閉,頭面有斑,頸項無斑,胸背有斑,肚腹無斑,此陽氣不得發越,陰氣凝塞。太陰四日,左三部閉,右關軟,肺脈大,尺脈洪,口渴甚,目紅,面赤,鼻青,唇黑者死。伏斑下陷,太陰五日,尺寸俱浮,右關芤,左關緊,時作寒戰,頭痛目赤,鼻黑舌青,唇紫者也,斑毒乘於肝,非傳厥陰,邪中厥陰也。

太陰之脈利於無力,邪入於脾,氣盛血熱,流於四肢,分布百體,貫注於心,心神失司其權,是以相火之邪甚熾,心神與相火失位,則一身無所主矣,故四肢百骸俱痛,腹滿,口乾,舌黃舌黑,唇燥。五臟與大小腸、膀胱、三焦皆受其制,脈之細小者,胃氣不傷;脈之滑大者,胃氣已壞。

胃主納穀,脾主消穀;胃主受納,脾主轉輸;胃之受納在於肺,脾之轉輸在乎肝。在上者為痰,在下者為糟粕。膈氣實則痰滯於膻中;心氣熱則糟粕滯於小腸。渴欲飲冷者,膈氣熱也;飲水不小便者,肺葉焦也。肺氣盛者,則大腸之道不行。夫邪在陰分,不利見陽脈;病在陽分,不利見陰脈。

太陰之病,利於細小虛軟,不利於洪大滑實。通其經絡,導其閉塞,毋使風木成邪,致人九竅不通而死。太陰之脈非獨取右關,左寸左關右尺皆可概見也。獨肺居華蓋,肺氣凝澀,更利於細小,不利於實大。與正傷寒之病傳入太陰,皆脈大者病進,脈小者病退;有力者病進,無力者病退;滑實者病進,虛軟者病退;緊實者病進,芤軟者病退;洪數者病進,細軟者病退。

如病之外現,目紅面紅,舌紅唇紅,手足搖動,坐立不寧,舌苔焦黑,此毒邪熾盛,脈見細小,此皆有胃氣,不可謂不治也。如目青面青,唇青舌白,脈見微細者,毒氣下陷,將出汗而死矣。

太陰病,面赤目赤,唇紫舌黑,兩關見數脈者危,見促脈者死;面白目赤,鼻青唇青,舌苔灰色,左尺右關見緊脈者死;目赤面黃,鼻煽唇青,右寸見數脈,關部見弦脈,兩尺不應者死;神氣如常,舌苔微黑,兩關見革脈者死;舌黃目青,面白唇白,脈見微弱,手足厥冷,身發白斑者死;舌光如鏡,目紅面青,兩關洪大,兩尺洪數,兩寸不應,毒陷下焦,頸項斑不出者死;舌上芒刺,苔色灰黑,胸腹脹滿,渴甚不欲飲水,右寸見弦,右關見軟,左關見澀,結胸者死;舌尖平,季脅痛,舌苔焦黑,時下清水,口渴不欲飲湯水,左尺見結,右寸見代,右關見牢,熱結小腸死;舌苔黃白,點點紅紫,唇青面白,目赤,左關見軟,右關見牢,肺脈不應者死;舌苔厚白,上灰黑色,脾部乾燥,唇紅目赤,左關見軟,右關沉實,兩寸不應,頸項發白斑者死;舌苔紅紫,目赤面黃,唇乾胸滿,神氣昏沉,手足厥冷,右關不應,左關弦緊,左尺空大,斑毒陷下者死;舌焦圓厚,華池乾燥,唇焦齒黑,目紅面赤,神氣昏憒,脈見細小,頻叫不知人者死,知人者可生;大便頻解,不知人者死,大便頻解,漸知人者可生;舌不出口,發戰者死,大便解後,舌不潤轉者,死不治;大便解後,神氣條清,舌雖潤,即出汗者死;大便解後,脈見獨大,必定血從口鼻出,急服更衣散一服,使肝分得涼,臟血可生,如遲吐血必死。

夫病至太陰,死證已多,若傳入少陰,則邪甚正衰,危者十九,死者亦多;傳入厥陰,則風木成邪,九竅將閉,不必細論矣。

凡舌紅面赤,而兩手見陰脈,或脈來搖擺無根,恍惚難憑,舌邊肝膽部位有一點點紅疱或紫疱如黃豆大者,此熱毒歸臟,或舌邊缺如鋸齒者,皆不治之證。在左肝膽位者重,在右者輕,在中間者更輕,察其脈,可救者須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