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舌指南》~ 卷三 (2)
卷三 (2)
1. 第十八章 吳坤安察舌辨證歌
六淫感證有真傳,臨證先將舌苔看。察色分經兼手足,營衛表裡辨何難。(白苔主表,黃苔主裡,足經之邪,分表裡治之:白苔主衛,絳苔主營,手經之邪,分心營肺衛治之。邵仙根評。)
凡診傷寒,當先察舌之形色,分別足經、手經、衛分、營分、在表、在裡,再參脈證施治,無不獲效。若拘定足六經治病,非但無效,且病亦鮮有合乎六經者。
白肺絳心黃屬胃,紅為膽火黑脾經。少陰紫色兼圓厚,焦紫肝陽陰又青。(此條統論手經、足經,以舌之形色辨之。邵仙根評。)
此以形色分六經,兼心肺兩手經,足六經不言太陽者,以太陽初感舌未生苔也。故凡臨證,見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而薄,即是太陽,若黃苔陽明,紅色少陽,黑苔太陰,紫色少陰,焦紫厥陰陽邪,青滑厥陰陰邪。(太陽與肺同主表,邪尚在表,故舌無苔,而或薄白。邵仙根評。)
白話文:
六淫感證辨舌苔
六淫感邪之證,有其獨特的辨證方法,臨床診治時,首先要觀察舌苔。通過觀察舌苔的顏色、形狀,結合手足經絡,辨別表裡虛實,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舌苔辨證要點:
- 白苔主表,黃苔主裡: 白苔多見於表證,黃苔多見於裡證。
- 足經之邪,分表裡治之: 足經病邪,根據白苔或黃苔,分別治療表證或裡證。
- 白苔主衛,絳苔主營: 白苔多見於衛分病邪,絳苔(紅舌苔)多見於營分病邪。
- 手經之邪,分心營肺衛治之: 手經病邪,根據白苔、絳苔,分別治療心營、肺衛。
診斷傷寒的關鍵:
診斷傷寒時,首先要觀察舌苔的形色,辨別手足經絡、衛分、營分、表裡虛實,再結合脈證施治,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若僅拘泥於足六經治病,不僅無效,而且很多病症也無法與六經相合。
舌苔辨別六經:
- 白肺絳心黃屬胃,紅為膽火黑脾經: 白苔主肺,絳苔主心,黃苔主胃,紅苔主膽,黑苔主脾。
- 少陰紫色兼圓厚,焦紫肝陽陰又青: 紫苔主少陰,圓厚主陽邪,焦紫主肝陽,青苔主厥陰陰邪。
舌苔辨別太陽經:
此法以舌苔形色辨別六經,包括手經和足經,但未提及太陽經,因為太陽經初感時舌苔尚未生長。
- 無苔而潤,或微白而薄,即是太陽: 太陽經病初起時,舌苔無苔或薄白而潤。
- 黃苔陽明,紅色少陽,黑苔太陰,紫色少陰,焦紫厥陰陽邪,青滑厥陰陰邪: 黃苔主陽明,紅苔主少陽,黑苔主太陰,紫苔主少陰,焦紫主厥陰陽邪,青苔主厥陰陰邪。
太陽經與肺經同主表,邪氣尚在表層時,舌苔無苔或薄白。
注: 以上内容是古代医书中关于舌苔辨证的描述,现代医学对此有一些不同的观点,请勿直接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如有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师。
表白里黃分汗下,絳營白衛治分岐。次將津液探消息,澤潤無傷澀已虧。
白苔屬表當汗,黃苔屬裡當下。絳苔營分之熱,宜清忌表,白苔衛分之邪,宜汗忌清,治法天淵。再以舌之燥潤驗其津液之存亡。不拘何色,但以潤澤為津液未傷,燥澀為津液已耗。熱病以存津液為主,故宜深察。
白為肺衛仍兼氣,絳主心營血後看。白內兼黃仍氣熱,邊紅中白肺津干。
凡外邪之入,先到衛分,不解然後入氣分而營分,不解然後入血分。白內兼黃,仍屬氣分之熱,不可用營分藥。白苔邊紅,此溫邪入肺,灼於肺津,不可辛溫過表,清輕涼散為當。
衛邪可汗宜開肺,氣分宜清猛汗難。入營透熱羚犀妙,到血未清地與丹。
白話文:
舌苔分為白色、黃色、絳色,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白色苔代表表证,需要用汗法;黄色苔代表里证,需要用下法。絳色苔則分為營分和衛分,營分熱宜清忌表,衛分邪宜汗忌清,治疗方法差异很大。
此外,还要观察舌头的干湿程度来判断津液是否充足。不论舌苔颜色如何,只要舌头滋润就说明津液未伤,干燥就说明津液已耗。热病最重要的是保存津液,因此需要仔细观察舌苔变化。
白色苔代表肺卫,也与气分有关;絳色苔则代表心营和血分。白色苔中夹杂黄色,说明气分有热,不能用治疗营分的药物。白色苔边缘发红,说明温邪入侵肺部,灼伤肺津,不能使用辛温药物,应该用清凉散寒的方法。
卫分之邪可以用汗法治疗,而气分之邪则需要清热,不宜大量出汗。邪气入营分,可以用羚羊角、犀角等清热解毒的药物;邪气入血分,则需要用地黄等药物治疗。
凡舌苔白潤而薄,邪在衛分,可汗,開肺即是開太陽,如麻黃、羌活之類。如苔白而厚,或兼干,是邪已到氣分,只宜解肌清熱,如葛根、防風、連翹、蟬蛻、薄荷之類,不可用辛溫猛汗也。若寒邪化熱,過衛入營,或溫邪吸入,竟入營分,則舌苔紅絳而燥,惟羚犀為妙品,以能透熱於營中也。邪在營分不解,漸入血分,則發熱不已,宜清血分之熱,鮮生地、丹皮之類。
白話文:
舌苔辨證與用藥
凡舌苔白潤而薄者,邪氣停留在衛分,可以發汗驅邪。 開肺就如同開太陽經,可以用麻黃、羌活等辛溫解表藥。
若舌苔白而厚,或兼有乾燥,則邪氣已進入氣分, 應當採用解肌清熱的藥物,例如葛根、防風、連翹、蟬蛻、薄荷等,不可使用辛溫猛烈的發汗藥物。
如果寒邪化熱,從衛分進入營分,或者溫邪直接侵入營分, 舌苔就會呈現紅絳乾燥的狀態。此時,羚羊角是最佳選擇,因为它能透熱於營中。
若邪氣停留在營分得不到解決,漸漸侵入血分, 則會持續發熱。應當使用清血分熱的藥物,例如鮮生地、丹皮等。
白黃氣分流連久,尚冀戰汗透重關。舌絳仍兼黃白色,透營泄衛兩和間。
凡舌苔白中帶黃,日數雖多,其邪尚在氣分流連,可冀戰汗而解。若舌紅絳中仍帶黃白等色,是邪在營衛之間,當用犀羚以透營分之熱,荊防以泄衛分之邪,兩解以和之可也。(此條是泄衛透營之要法。惟荊防不如薄荷、連翹之穩。邵仙根評。)
白而薄潤風寒重,溫散何防液不幹。燥薄白苔津已少,只宜涼解肺家寒。
此辨風寒與風熱治法不同。凡風寒初入太陽,則舌無苔,或生苔白潤而薄,此寒邪重,津液不虧,辛溫汗之可也。如白苔雖薄而燥,或舌邊舌尖帶紅,此風熱之邪傷於氣分,病在手太陰肺經,津液已少,不可過汗,只宜輕清涼解氣分,如前胡、蘇子、杏仁、連翹、黃芩、薄荷、桔梗、竹葉之類。
白話文:
舌苔白中帶黃,即使持續很久,邪氣仍在氣分流竄,可以期待發汗治療來消除。如果舌頭紅絳中還帶有黃白色,代表邪氣已經侵犯到營衛之間,應該使用犀角、羚羊角來疏通營分熱氣,用荊芥、防風來散發衛分的邪氣,兩者相輔相成才能解毒。
舌苔白而薄潤,代表風寒邪氣較重,可以用溫散的方法治療,不必擔心津液不足。如果舌苔白而乾燥,代表津液不足,只需要輕微清涼解毒肺部寒氣即可。
風寒和風熱的治療方法不同。風寒剛入侵太陽經時,舌頭沒有苔或有薄薄的白潤苔,這是寒邪較重,津液未虧,可以用辛溫發汗治療。如果舌苔白而乾燥,或舌邊舌尖帶紅,代表風熱邪氣已經傷到氣分,病在手太陰肺經,津液已經不足,不宜過度發汗,只需要輕清涼解氣分,例如用前胡、蘇子、杏仁、連翹、黃芩、薄荷、桔梗、竹葉等藥物。
苔若純黃無白色,表邪入里胃家干。更驗老黃中斷裂,腹中滿痛下之安。(舌苔純黃無白,邪入胃經,熱而未實,宜白虎等湯,清熱涼潤。若焦黃斷裂,熱入胃腑而燥實,症必腹滿堅痛,故可下之。邵仙根評。)
凡治病先要辨清營衛表裡,上文辨營衛,此論辨表裡。然表證即屬衛分,故此專論里證。傷寒由表入里,故舌苔先白後黃,至純黃無白,邪已離表入里,即仲景所云胃家實也。然舌苔雖黃,而未至焦老裂紋起刺,大便雖閉,而未至痞滿鞕痛,尚屬胃家熱而未實,宜清不宜攻,必再驗其舌形黃厚、焦老、中心裂紋或起刺,腹中鞕滿脹痛,方用承氣,下之則安。舌中心屬胃,幾腸中有燥矢,舌中心必有黃燥、黑燥等苔。
白話文:
舌苔全黃無白,表示外邪已入侵內臟,進入胃經,體內發熱但還不至於實熱,適合用白虎湯等清熱涼潤的藥物。如果舌苔焦黃並且出現裂紋,說明熱邪已經深入胃腑,導致燥熱而實,症狀會出現腹脹疼痛,可以用瀉藥來緩解。舌頭中心部位對應胃部,如果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舌頭中心就會出現黃燥或黑燥的苔。治療疾病首先要辨別營衛表裡,上文講述的是營衛,而這裡則專門講述里證。傷寒病從外邪入侵到內臟,因此舌苔會先白後黃,當舌苔變成純黃色,就表示外邪已進入內臟,也就是張仲景所說的胃家實證。但如果舌苔雖然發黃,但還沒有焦黃、裂紋或起刺,大便雖然不通,但還沒有腹部脹滿、堅硬疼痛,這還屬於胃經發熱但還不至於實熱,應該清熱,不宜攻伐。只有當舌頭顏色黃厚、焦黃、中心出現裂紋或起刺,肚子脹滿疼痛,才能使用承氣湯等瀉藥來治療,這樣才能緩解症状。
若腹元鞕滿耕痛之狀,亦只須養陰潤燥,不可妄用承氣攻之。(二條論外邪,以舌之黃白分表裡,惟舌燥有津虧邪實之不同,須分別施治。邵仙根評。)
太陰腹滿苔黏膩,蒼樸陳苓濕結開。黃燥還兼胸痞滿,瀉心陷胸二方裁。(濕邪結於太陰,症必胸腹滿悶,濕阻氣機,宜以苦溫開之;若痰熱濕邪結於心下而痞痛者,邪滯中宮,宜瀉心、陷胸,以開痞滌痰。部仙根評。)
陽明實滿,舌苔老黃燥裂;太陰濕滿,舌苔白而黏膩;陽明實滿,滿及臍下少腹;太陰濕滿,滿在心下胃口(此數句辨證確切,當熟記之。邵仙根評。)濕邪結於太陰,則胸腹滿悶,宜苦溫以開之,蒼、樸、二陳、二苓之類。若黃苔而燥,胸中痞滿,此陽邪結於心下。按之痛者,熱痰固結也,小陷胸法。嘔惡溺澀者,濕熱內結也,瀉心法。
白話文:
如果肚子脹滿,耕田一樣疼痛,也只要滋陰潤燥,不要隨便使用承氣湯攻邪。
太陰證的肚子脹滿,舌苔黏膩,可以用蒼朮、陳皮、茯苓來化解濕氣。如果舌頭乾燥,還伴隨胸部痞滿,可以用瀉心湯、陷胸湯來治療。
陽明實證的肚子脹滿,舌苔老黃乾燥且有裂紋;太陰濕證的肚子脹滿,舌苔白且黏膩。陽明實證的脹滿,會一直延伸到肚臍下方和小腹;太陰濕證的脹滿,會集中在心窩附近,胃口不佳。
濕邪停留在太陰,就會造成胸腹脹滿,要用苦溫藥物來化解,比如蒼朮、陳皮、二陳湯、二苓湯。如果舌苔發黃且乾燥,胸部有痞滿,這是陽邪停留在心窩,按壓疼痛,表示有熱痰積聚,可以用小陷胸湯。如果嘔吐、小便澀滯,表示濕熱內結,可以用瀉心湯。
微黃黏膩兼無渴,苦泄休投開泄安。熱未傷津黃薄滑,猶堪清熱透肌端。
病有外邪未解而里先結者。如舌苔黏膩微黃,口不渴飲,而胸中滿悶是也。此濕邪結於氣分,宜白蔻、橘紅、杏仁、鬱金、枳殼、桔梗之類開泄氣分,使邪仍從肺衛而出,則解矣。不可用瀉心苦泄之法,逼邪入里。黃苔雖主裡,如苔薄而滑者,是熱邪尚在氣分,津液未亡,不妨用柴、葛、芩、翹、或梔、豉、翹、荷之類,輕清泄熱,以透表邪,亦可外達肌分而解也。
濕留氣分苔黏膩,小溲如淋更快聯;濕結中焦因痞滿,樸陳苦溫泄之安。
白話文:
舌苔微黃黏膩,不口渴,但胸悶,這說明體內濕邪停留在氣分,可以用白蔻、橘紅、杏仁、鬱金、枳殼、桔梗等藥物開泄氣分,讓邪氣從肺衛排出。不可使用瀉心苦泄的方法,避免將邪氣逼入里分。如果舌苔薄而滑,說明熱邪仍在氣分,津液未傷,可以用柴胡、葛根、黃芩、羌活,或梔子、豉、羌活、荷葉等藥物輕清泄熱,透表散邪,也能外達肌分而解。
濕邪停留在氣分,舌苔會黏膩,小便頻密像淋一樣,說明濕氣積聚在氣分。如果濕邪積聚在中焦,就會引起痞滿,可以用樸硝、陳皮、苦參等溫燥之藥來泄濕。
此以黏膩舌苔為濕邪之驗,白而黏膩者寒濕,黃而黏膩者濕熱。更驗其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為濕邪痞滿,乃濕邪結於中焦,宜厚僕、蒼朮、二苓、二陳之類,苦溫以開泄之。若舌黃黏膩,痞滿嘔惡,大小便俱不利,此濕熱結於中焦,宜瀉心法之類,苦辛寒以開泄之。
上焦濕滯身潮熱,氣分宣通病自痊;濕自外來肌表著,秦艽、蘇桂解肌先。
凡看舌苔,或白或微黃,而黏膩不渴者,總屬濕邪。但濕自內出,恆結於中焦而成痞滿;若濕自外來,上焦氣分受之,每見潮熱自汗,醫者表之不解,清之不應,不知熱從濕中來,只要宣通氣分,如淡豆豉、苓皮、滑石、半夏、豬苓、米仁、廣皮、白蔻、黃芩之類,氣分濕走,熱自止矣。
白話文:
如果舌苔黏膩,就代表有濕邪。白而黏膩的,是寒濕;黃而黏膩的,是濕熱。再觀察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很快,這是濕邪導致中焦阻塞。濕邪停留在中焦,應該使用厚朴、蒼朮、二苓、二陳等苦溫藥物來疏通泄氣。如果舌頭黃色黏膩,中焦阻塞,嘔吐噁心,大小便都不順暢,這是濕熱停留在中焦,應該使用瀉心法等苦辛寒藥物來疏通泄氣。
上焦濕氣停滯導致身體潮熱,如果氣分宣通,疾病就會自然痊癒。如果濕氣從外入侵,停留在肌表,則應該使用秦艽、蘇桂等藥物來解肌。
觀察舌苔,無論是白色或微微發黃,只要黏膩不渴,都屬於濕邪。如果濕氣從內部產生,經常停留在中焦,導致阻塞;如果濕氣從外部入侵,上焦氣分受到影響,就會出現潮熱自汗。醫師若不理解濕熱的關係,只知道清熱或解表,效果都不好。只要宣通氣分,使用淡豆豉、苓皮、滑石、半夏、豬苓、米仁、廣皮、白蔻、黃芩等藥物,氣分濕氣消散,熱症自然會消失。
若冒雨霧,濕邪留於太陰衛分之表,發熱自汗不解,口不渴飲,身雖熱不欲去衣被,舌苔灰白黏膩,宜桂枝、秦艽、紫蘇、茯苓皮、二陳、姜皮之類,解肌和表,濕邪自去。
濕熱久蒸成內著,厚黃嘔吐瀉心權。若兼身目金黃色,五苓梔柏共茵煎。
濕熱內著,從飲食中得之,嗜酒人多此苔,必厚黃黏膩,痞滿不飢,嘔吐不納,惟瀉心最效,川連、乾薑、赤苓、半夏、枳實、茵陳、通草之類。濕熱內結,若誤治必致成疸,宜五苓加茵陳、梔柏之類。
白話文:
如果淋雨受寒,濕氣留在體表,會出現發熱、自汗不止、口不渴、身體發熱卻不願脫衣蓋被、舌苔灰白黏膩的症狀。可以用桂枝、秦艽、紫蘇、茯苓皮、二陳、姜皮等藥物,疏解肌膚、調和表氣,濕氣自然會消散。
如果濕熱久久不消,就會深入體內,造成嘔吐、腹瀉、心煩等症狀,舌苔會厚厚地發黃。如果伴隨身體和眼白發黃,可以用五苓散、梔子、柏子仁等藥物煎服。
濕熱深入體內,通常是因飲食不節而引起,嗜酒者尤其容易出現這種症狀。舌苔會厚厚地發黃、黏膩,胃脘痞滿、食慾不振、嘔吐、消化不良,可以用川連、乾薑、赤苓、半夏、枳實、茵陳、通草等藥物治療。如果濕熱在體內積聚,誤治可能會導致黃疸,可以用五苓散加茵陳、梔子、柏子仁等藥物治療。
舌絳須知營分熱,犀翹丹地解之安。若兼鮮澤純紅色,包絡邪干菖郁攢。素有火痰成內閉,西黃竺貝可加餐。
舌絳為邪入營中,宜泄營透熱,故用犀角以透營分之熱邪,翹丹鮮地以清營分之熱邪。邪入心包絡,則神昏內閉,須加廣鬱金、石菖蒲以開之;若兼有火痰,必致痰潮內閉,更當加西黃、川貝、竺黃、竹瀝之類,清火豁痰。
心承胃灼中心絳,清胃清心勢必殘;君火上炎尖獨赤,犀兼導赤瀉之安。
如黃苔中心絳者,心受胃火蒸灼也,於清胃藥中加清心藥(如石膏、川連之類是也。)其勢必孤矣。如舌刺獨赤起刺,心火上炎之故,犀角合導赤散以瀉之。
白話文:
舌頭紅絳,說明熱邪已經入侵到營分,需要用犀角透出營分的熱邪,翹丹、鮮地可以清熱。如果舌頭又鮮紅發亮,代表邪氣侵犯了心包絡,導致神志昏迷,需要加入廣鬱金、石菖蒲來開通心包。如果還伴有火痰,則需要用西黃、川貝、竺黃、竹瀝等藥物來清火化痰。
如果舌頭紅絳且胃灼熱,說明心胃都被火熱所傷,需要清胃清心。如果舌尖單獨發紅,說明心火上炎,需要用犀角合導赤散來瀉火。
如果舌苔黃而舌頭紅絳,說明胃火灼傷了心臟,需要在清胃藥中加入清心藥,如石膏、川連等。如果舌頭上出現刺紅,說明心火上炎,需要用犀角合導赤散來瀉火。
若見邊紅中燥白,上焦氣熱血無干。但清膈上無形熱,滋膩如投卻疾難。
涼膈散去芒硝、大黃,加石膏,能清膈上無形客熱。其邪不在血分,妄投滋膩,必增病矣。(舌苔邊紅中心燥白,乃上焦氣分無形之熱,其邪不在血分,切勿妄投滋膩血分之藥,宜輕清涼解為治。邵仙根評。)
絳舌上浮黏膩質,暑兼濕穢欲蒸痰。恐旁內閉芳香逐,犀珀蒼蒲滑郁含。
暑蒸濕濁則成痰,暑濕兼穢,恐蒙閉心包,故用菖蒲、鬱金,藉其芳香逐穢,犀角以透營分暑邪,琥珀、滑石清暑利濕。(舌絳黏膩上浮,暑濕釀蒸痰濁,矇蔽心包也,急用芳香逐穢、宣竅滌痰之法。痰多可用西黃、天竺黃之屬。邵仙根評。)
白話文:
如果看到舌頭邊緣發紅,中間乾燥發白,說明上焦氣分有熱,但這種熱不是血分裡的熱,而是無形的客熱。如果用滋補的藥物,就像往水裡扔石頭,反而會加重病情。
「涼膈散」去芒硝和大黃,加入石膏,就能清熱。因為這種邪氣不在血分,如果亂用滋補藥物,就會加重病情。
舌頭絳紅,黏膩上浮,說明暑熱加濕邪,導致痰濁阻塞,可能蒙蔽心包。因此要用芳香逐穢、宣竅滌痰的方法治療。可以選用菖蒲、鬱金,它們芳香氣味可以驅除邪氣;犀角可以透營分暑邪;琥珀和滑石可以清暑利濕。
白苔絳底因何故,熱因濕伏透之難。熱毒乘心紅點重,黃連、金汁亂狂安。
舌苔白底絳者,熱因濕邪遏伏,宜泄濕以透熱,如犀角、滑石、茯苓皮、豬苓、米仁、茵陳、黃柏之類。若濕溫症,舌現紅星點點,此熱毒乘心,神昏譫語,宜苦寒之品治之。狂亂者,非黃連、金汁不解,如無金汁,以人中黃代之。(黃連清心火,金汁解熱毒。)
舌絳碎生黃白點,熱淫濕䘌欲生疳。古名狐惑皆同此,雜證傷寒仔細探。
舌碎絳而有黃白腐點者,此濕熱邪毒蘊久不宣,蒸腐氣血,化為瘀濁,得風木之氣化而成蟲也。(上邵仙根評)狐惑即牙疳、下疳之古名也,近時惟以疳名之。牙疳即惑也,蝕咽腐齦,脫牙穿腮破唇。下疳即狐也,蝕爛肛陰,由傷餘毒與濕䘌為害。若胃強能食,能任苦寒重藥者可治,按狐惑蟲症也。
白話文:
舌苔白而底部發紅,是因為熱邪被濕邪困住,難以透發。舌頭上出現紅點,表示熱毒侵犯心臟,導致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可以用黃連、金汁等苦寒藥物來治療。如果沒有金汁,可以用人中黃代替。舌頭上出現紅色碎屑,夾雜著黃白點,是濕熱邪氣長期蘊積,腐蝕氣血,化為瘀濁,遇到風木之氣,就會變成蟲子。這在古書上稱為狐惑,類似於現代的牙疳和下疳。牙疳會腐蝕牙齦,導致牙齒脫落,口腔潰爛。下疳會腐蝕肛門,是因濕熱邪氣和傷後的餘毒共同導致。如果患者胃腸功能強健,可以服用苦寒重藥來治療。
上唇有瘡,蟲食其臟,兼咽爛名惑;下唇有瘡,蟲食其肛,兼聲啞名狐。面色乍白乍黑乍赤,惡聞食氣,情志默默,此其候也。(此參《準繩》與《金匱》之言相同。又云:狐惑,蟲病也,惑當作𧌒,看其上唇內生瘡如粟,唾血,心內懊憹而痛,此蟲在上,食其五臟;下唇內生瘡者,其人不寤,此蟲食下部是也。
《金匱》云:食於上部則聲啞,甘草瀉心湯;食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邵仙根評。)
舌絳不鮮枯更萎,腎陰已涸救之難;紫而枯晦凋肝腎,紅澤而光胃液干。
白話文:
上嘴唇長瘡,像是蟲子在啃食五臟,伴隨咽喉潰爛,稱為惑;下嘴唇長瘡,像是蟲子在啃食肛門,伴隨聲音沙啞,稱為狐。面色時白時黑時紅,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沉默寡言,這些都是病症的徵兆。舌頭紅而不鮮亮,乾燥且萎縮,說明腎陰已經枯竭,難以救治;舌頭紫色乾燥晦暗,則肝腎受損;舌頭紅潤有光澤,說明胃液乾燥。
舌形紫晦如紫肝色,絕無津液者為枯;舌形斂縮,伸不過齒為萎。此肝腎已敗不治。若舌色紅澤而光,其色鮮明者,屬胃陰乾涸,猶可滋養胃陰,甘涼純靜之品主之,如鮮生地、鮮石斛、蔗漿、梨汁之類。
黃厚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熱彌深。屢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陰。
舌苔黑燥,為陽明之熱;腹無痞滿硬痛,非承氣證,只宜清解;若清之不應,是腸中燥火,與熱邪固結,胃土過燥,腎水不支,胃中陰液已於,宜大小甘露飲以救胃汁,陰液充溢,陽邪自解,二便自通。
白話文:
舌頭的顏色暗紫,類似於紫色的肝臟色澤,並且完全沒有津液,這被稱為「枯」。舌頭收縮,無法伸展到齒間的狀態被稱為「萎」。這表示肝腎已經衰敗,無可救藥。
如果舌頭的顏色紅潤且光亮,色彩鮮明,則屬於胃陰乾涸的現象,但仍有可能通過滋養胃陰的方法來改善,主要的治療方法為甘涼純靜的食物或藥物,像是鮮生地、鮮石斛、蔗漿、梨汁等。
當舌頭出現黃色且厚實的苔狀,說明邪氣已經進入體內深處。如果舌頭上的苔狀呈現黑色且乾燥,這代表著陽明部位的熱邪。如果腹部沒有脹滿、硬痛的情況,則不是使用承氣湯的適宜症狀,應該採取清解的方法進行治療。若清解後情況未見改善,可能是腸道中乾燥的火邪和熱邪結合在一起,加上胃土過度乾燥,腎水不足,胃中的陰液已經耗盡。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大小甘露飲來救援胃液,當陰液重新充盈,陽邪自然會得到緩解,二便也將自行通暢。
黑滑太陰寒水侮,腹痛吐利理中宜。更兼黏膩形浮胖,伏飲凝痰開逐之。
舌苔黑滑,為太陰之寒,所謂寒水侮土,理中證也。若兼黏膩浮胖,是濕痰寒飲伏於太陰,當用溫藥和脾,如二陳、厚朴、薑汁合五苓之類開之、逐之,痰飲自去。
舌見邊黃中黑膩,熱蒸脾濕痞難禁。吐嘔便閉因傷酒,開泄中焦有瀉心。
胃熱蒸脾濕則舌黃中帶黑膩,中焦痞滿嘔吐,小便不利,嗜酒人多此證。(舌苔邊黃,中心黑膩,是胃熱蒸動脾濕,蘊結中宮,以致痞滿嘔吐便閉,用瀉心湯開泄中焦。邵仙根評。)
白話文:
舌頭上出現黑滑的苔,代表脾胃寒濕,寒水侵犯脾土,應該服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舌苔還伴隨著黏膩、浮腫、肥胖等症狀,就表示體內有寒濕痰飲停留在脾胃,應該使用溫暖的藥物來調理脾胃,例如二陳湯、厚朴、薑汁合五苓散等,可以幫助開泄痰飲,讓痰飲消散。
如果舌苔的邊緣是黃色的,中間是黑色的,而且還黏膩,則可能是胃火過盛,蒸灼脾濕,導致中焦痞滿,嘔吐,小便不利,喜歡喝酒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用瀉心湯來治療。
寒濕常乘氣分中,風兼二氣自從同。重將黃白形中取,得訣才將脈證通。
寒濕二氣都入氣分,鳳兼寒濕,亦入氣分,風兼溫熱,或人氣分,或入營分矣。氣分之邪,於舌苔之黃白取之;營分之邪,於舌苔之紅絳取之。得此要訣,再將脈症兼參,病無遁形。
溫邪暑熱走營中,兼入太陰氣分同;吸受心營並肺衛,暑溫挾濕衛營通。
溫暑二氣常入營分,兼入氣分,蓋溫暑都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先受,故或入心營,或入肺衛,或先衛後營,惟濕邪常走氣分,必暑挾濕,濕挾暑,則三焦營衛通入矣。
傷寒入里陽明主,熱病陽明初便纏;先白後黃寒化熱,純黃少白熱蒸然。
白話文:
寒濕通常停留在人體的氣分,而風則會同時影響氣分和營分。診斷時需仔細觀察舌苔的黃白變化,才能掌握訣竅,並結合脈象和症狀,才能準確診斷。溫邪和暑熱會直接進入營分,同時也可能影響氣分。這是因為溫暑從口鼻吸入,首先會影響上焦,然後可能進入心營或肺衛,甚至先影響衛分再影響營分。但濕邪通常停留在氣分,如果暑熱夾雜著濕邪,就會影響三焦、營分和衛分。傷寒侵入體內會主要影響陽明經,而熱病則一開始就會侵犯陽明經。舌苔顏色由白轉黃,代表寒邪化為熱邪,純黃少白的舌苔則代表熱邪盛行。
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傷寒由表達里,故在表屬太陽,入里即入陽明。腑病、熱病自內發外,借陽明為出路,故初起即在陽明,但看舌苔,先白後黃者,傷寒由表達里,寒化為熱也;若初起純黃少白,或黃色燥刺,是病發於陽明,由里出表,熱勢蒸然內盛也,更參外症,初起惡寒發熱為傷寒,壯熱無寒為熱病。
熱病無寒惟壯熱,黃芩梔豉古今傳;惡寒發熱傷寒證,發汗散寒表劑先。
凡溫熱之證,不可發汗,如仲景陽明病之梔豉湯、少陽病之黃芩湯,皆可通治。(此條亦伏氣所發之熱病,切不可辛溫發汗,宜用梔豉黃芩等方清解少陽、陽明。若是傷寒,可用表劑發汗矣。邵仙根評。)
白話文:
太陽經主宰身體的表面,陽明經主宰身體的內部。傷寒病從表面侵入內部,所以初期在太陽經,進一步發展就進入陽明經。腑病和熱病都是從內部發作,藉由陽明經作為發散的通道,所以初期就表現為陽明經的病症。觀察舌苔,如果先白後黃,表示傷寒病從表面侵入內部,寒氣化為熱氣。如果初期就呈現黃色,而且舌苔乾燥、尖銳,表示疾病發源於陽明經,從內部向表面發展,熱勢旺盛。此外,還要觀察外在症狀,如果初期出現惡寒發熱,是傷寒病;如果出現壯熱無寒,則是熱病。
熱病沒有寒證,只表現為壯熱,可以用黃芩、梔子、豉豆等藥物治療,這是古今醫家通用的原則。惡寒發熱是傷寒的症狀,應該使用發汗散寒的藥物治療。
凡是溫熱病症,都不宜發汗,就像仲景所說的陽明病可以使用梔子豉湯、少陽病可以使用黃芩湯,都可以治療這類病症。這些溫熱病症,通常是因為氣鬱所導致,絕對不能使用辛溫發汗的藥物,應該使用梔子、豉豆、黃芩等藥物清解少陽、陽明經的鬱熱。如果是傷寒病,則可以使用表劑發汗治療。
少陽溫病從何斷,舌絳須知木火然,目赤耳聾身熱甚,梔翹犀角牡丹先。
凡溫病、熱病,皆純熱無寒熱,病發於陽明。溫病發於少陽,當從何法斷之,但看舌苔黃燥,為陽明熱病,絳赤為少陽溫病。溫病宜用犀角、梔、翹、鮮地、丹皮之類,以解木火之郁,大忌汗散。(舌絳赤,外證耳聾、目赤者,是溫病從少陽而發出也,當清解木火之郁,與傷寒少陽證之可用表散不同,故忌汗散。邵仙根評。)
若是溫邪從上受,竅中吸入肺先傳。芩翹梔豉桑蔞杏,氣燥加膏肺分先。邪入心營同膽治,再加元參郁蒼鮮。
溫邪從內發者,以少陽膽經治之。若因天時晴燥太過,其氣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心肺受邪。舌苔白燥邊紅,治在氣分;舌色鮮紅,治在營分。營分與少陽膽經同法,亦用犀角,丹皮、鮮生地之類,再加元參、麥冬、廣鬱金、鮮菖蒲以清心開竅也。(春時溫邪從口鼻吸入,受而即發,舌苔不燥者,邪先入肺也,從肺衛氣分治之。
白話文:
判断少阳温病的关键在于舌头,如果舌头呈现红色,就说明木火旺盛。患者还会出现眼睛红肿、耳朵发聋、身体发热等症状,这时应该先用犀角、栀子、翘、牡丹等药物来清热解毒。
温病和热病都是纯热,没有寒热交替,发病在阳明经。温病如果发病在少阳经,就需要观察舌苔,如果舌苔黄燥,说明是阳明热病;如果舌苔呈红色,就说明是少阳温病。治疗少阳温病要用犀角、栀子、翘、生地、丹皮等药物来解木火的郁热,绝对不能用汗法。
如果温邪从上呼吸道入侵,先影响肺,就要用黄芩、翘、栀子、豉、桑螵蛸、杏仁等药物治疗,如果气分燥热,还要加一些膏药来治疗肺部。如果邪气入侵心营,就要同时治疗胆,再加元参、郁金、生地等药物。
如果温邪是从体内发作,就要从少阳胆经入手治疗。如果天气干燥,导致温邪从口鼻入侵,就会影响心肺。如果舌苔白燥边红,就说明是气分受邪,应该治疗气分;如果舌头颜色鲜红,就说明是营分受邪,应该治疗营分。治疗营分与少阳胆经的治疗方法相同,也要用犀角、丹皮、生地等药物,再加元参、麦冬、郁金、菖蒲来清心开窍。
若舌鮮紅而絳,邪入心營也,治與少陽膽經同法,加入清心開竅之品。邵仙根評。)
寒溫二氣前粗辨,暑濕相循病必纏。溫病已陳黏膩舌,只將暑證再提傳。(上文論傷寒溫病,以下言暑邪濕溫。邵評。)
暑傷氣分苔因白,渴飲煩嘔咳喘連;身熱脈虛胸又滿,無形氣分熱宜宣。蔞皮貝杏通芩滑,梔豉翹心竹葉煎;或見咳紅荷葉汁,痞加樸蔻鬱金川。
邵仙根云:此條暑傷氣分,治從肺衛。如肺氣鬱,則暑邪逆入營中,故咳紅。
暑入心營舌絳紅,神呆似寐耳如聾。溺淋汗出原非鮮,失治邪干心主宮。犀滑翹丹元地覓,銀花竹葉石菖同。欲成內閉多昏昧,再入牛黃即奏功。
白話文:
如果舌頭鮮紅並且像絳紅色,表示邪氣入侵心營,治療方法與少陽膽經相同,還要加入清心開竅的藥物。
寒溫兩種氣候,一開始要粗略辨別,暑濕相互循行,疾病必然纏綿。溫病已經過去,舌頭黏膩,只需要把暑證再提出來講。
暑邪傷害氣分,舌苔呈現白色,口渴想喝水,感到煩躁嘔吐、咳嗽喘不過氣;身體發熱,脈搏虛弱,胸部卻滿滿的,表示無形氣分有熱氣,需要疏通宣散。可以用蔞皮、貝母、杏仁、黃芩、滑石,以及梔子、豉、翹心[竹葉煎];如果出現咳嗽帶血,可以用荷葉汁,如果感到胸悶可以用樸蔻、鬱金、川芎。
邵仙根說:這一條是暑邪傷害氣分,治療方法要從肺衛入手。如果肺氣鬱結,暑邪就會逆流進入營分,所以出現咳嗽帶血。
暑邪進入心營,舌頭就會呈現絳紅色,神志呆滯像睡著一樣,耳朵聽不見,小便淋漓,出汗也不正常,這是因為沒有及時治療,邪氣侵犯心臟。要用犀角、滑石、翹搖、丹皮、元地、銀花[竹葉]、石菖蒲;如果出現內閉,神志昏迷,就需要再加入牛黃,就可以奏效。
暑熱之邪,上蒙清竅則耳聾,不與少陽同例,忌用柴胡。乘於胞絡則神昏,宜清心開閉。凡邪在手經,忌足經藥(凡溫熱暑邪,由口鼻吸入,邪在手經,從三焦立法,忌用足經藥,此與治傷寒分別處也。邵仙根評。)
暑濕合邪空竅觸,三焦受病勢瀰漫。脘悶頭脹多嘔惡,腹痛還防瘧痢干。梔豉杏仁芩半樸,銀花滑石郁紅安。
暑邪挾濕,從口鼻空竅觸入,則三焦氣分受病,頭脹脘悶嘔惡,此邪初入見症,其勢尚輕,故只用梔豉等,以清宣氣分。余如鮮枇杷葉、通草、淡竹葉之類,亦可加入。暑熱之邪,留於膜原則變瘧,入於腸胃則成痢,治宜隨症加減。
白話文:
夏季酷熱的暑氣,若侵入頭頂,阻塞了耳竅,就會導致耳聾,這與少陽經的病症不同,因此忌用柴胡。暑熱侵入胞絡,則會導致神志昏迷,應當以清心開竅的藥物治療。凡是暑邪侵入手太陽經,就不要使用足太陽經的藥物,因為溫熱暑邪通常從口鼻進入,屬於手太陽經的病症,應當從三焦入手治療,忌用足太陽經的藥物。這是治療暑熱與傷寒的區別所在。
暑濕結合,侵入空竅,三焦受病,病勢蔓延。患者會出現胸悶、頭脹、嘔吐,腹痛,還需要注意瘧疾和痢疾。可以用梔子、豉、杏仁、黃芩、半夏,以及銀花、滑石、郁金等藥物治療。
暑邪夾雜濕氣,從口鼻空竅進入,就會使三焦氣分受病,出現頭脹、胸悶、嘔吐等症狀。這是暑邪初入的表現,病勢尚輕,只需用梔子、豉等藥物清宣氣分。也可以加入新鮮枇杷葉、通草、淡竹葉等藥物。如果暑熱之邪停留在膜原,則會轉化為瘧疾,如果進入腸胃,則會變成痢疾,治療時應當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
濕溫氣分流連久,舌赤中黃燥刺干。咯血毋庸滋膩入,耳聾莫作三陽看。三焦並治通茹杏,金汁銀花膏滑寒。若得疹痧肌肉透,再清痰火養陰安。
凡暑濕合邪,輕者氣分微結,重者三焦俱病,清解不應,即屬濕溫重症,肺氣不得宣暢,則釀成膿血;濕熱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治當急清三焦,氣分一鬆,則疹痧得以外達,再議清火清痰,漸入養陰之品。
苔形粉白四邊紅,疫入膜原勢最雄。急用達原加引藥,一兼黃黑下忽忽。
凡時症初起,苔形粉白而厚,四邊紅絳者,此疫症也。邪在膜原,其勢最雄,頃刻傳變,診家不可輕視。吳又可用達原飲加引經表藥透之達之,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如舌變黃燥色,乃疫邪入胃,加大黃下之。如變黑色,入里尤深,用承氣下之。疫勢甚者,其舌一日三變,由白變黃,由黃變黑,當速下之。
白話文:
濕溫病症若久拖不癒,舌頭會變得紅赤、中間發黃、乾燥、佈滿刺痛感。若出現咯血,不可使用滋膩的藥物,耳聾也不應歸類為三陽經的病症。應當針對三焦經進行治療,可用杏仁通暢腸胃,並使用金汁、銀花等清涼解毒的藥物。若能出現疹子或痧點,表示病邪已從肌肉中透出,接下來即可清熱化痰、滋陰養護,幫助身體恢復健康。
暑濕之邪入侵人體,輕則氣分略有阻滯,重則三焦經都受影響,清熱解毒效果不佳,屬於濕溫重症。肺氣無法宣暢,容易導致膿血產生。濕熱上蒙清竅,則會導致耳聾。治療應當著重於清解三焦,氣分一鬆,疹子或痧點就能透出體表。之後再清熱化痰、滋陰養護。
舌苔呈現粉白色,四邊紅絳,這屬於疫症。邪氣入侵膜原,其勢力最強,變化迅速,醫生不可輕視。可用達原飲加上引經表藥,使藥力透達病邪所在。若兼太陽經症狀,可加羌活;兼陽明經症狀,可加葛根;兼少陽經症狀,可加柴胡。若舌苔變為黃燥,表示疫邪入侵胃部,可加大黃瀉下。若舌苔變為黑色,表示病邪入侵更深,可用承氣湯瀉下。疫勢嚴重者,舌苔一日三變,從白色變黃色,再由黃色變黑色,應當立即瀉下。
若見鮮紅純絳色,疫傳包絡及營中。清邪解毒銀犀妙,菖鬱金黃溫暑通。
濕疫一症,治分兩途,但看舌苔白而黃、黃而黑者,疫邪自表達里,汗之下之可也。如見舌苔鮮紅絳色,此疫邪入於營分及包絡之間,汗下兩禁,惟宜清營解毒,逐穢開閉,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西黃、金汁、人中黃之類,與溫熱暑證,治法相通。
溫邪時疫多斑疹,臨證須知提透宜。疹屬肺家風與熱,斑因胃熱發於茲。
邵仙根云:此條溫暑斑疹,與傷寒發斑不同,疹屬肺經風熱,斑是胃家伏熱。時疫斑疹,兼有毒氣,均宜提透清解熱毒。
疹斑色白松肌表,血熱知丹犀莫遲。舌白荊防翹薄力,舌紅切忌葛升醫。
白話文:
如果看到舌頭呈現鮮紅色,並且帶有紫紅色,說明瘟疫已經侵犯到人體的包絡和營氣。此時應該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比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等,它們可以溫和解暑,疏通經絡。
濕疫的治療分為兩種情況,如果舌苔是白而帶黃或黃而帶黑,說明瘟疫邪氣還在體表,可以用發汗的方法驅散它。但如果舌苔是鮮紅色,則說明瘟疫邪氣已經深入到營分和包絡之間,此時發汗反而會加重病情,只能用清熱解毒、逐穢開閉的藥物,比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黃芩、金汁、人中黃等等,治療方法與溫熱暑證相似。
溫邪時疫往往伴隨著斑疹出現,治療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方法。斑疹屬於肺經風熱,而斑點則是由胃熱引起的。
邵仙根說,溫暑斑疹和傷寒發斑不同,斑疹屬於肺經風熱,斑點是胃家伏熱。時疫斑疹還會伴隨著毒氣,因此治療時要以清熱解毒為主,並促進邪氣外散。
如果斑疹呈現白色,說明邪氣在肌表,可以用犀角、丹參等清熱解毒的藥物。如果舌苔是白色,可以用荊防、羌活、薄荷等疏風散寒的藥物;如果舌苔是紅色,則要避免使用葛根、升麻等藥物。
疹斑發於氣分,其色淡紅而白者,舌苔亦白,宜葛根、防風、蟬衣、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松肌達表。若見赤斑丹疹,邪在營分、血分,舌必絳赤,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金銀花等透營解毒,大忌升葛足經之藥。(邵仙根云:白疹邪在氣分,舌白淡紅,宜松肌達表,從肺清透;紅疹邪在營分,舌苔絳赤,宜清營宣透。)
凡屬正虛苔嫩薄,淡紅微白補休遲。厚黃膩白邪中蘊,診者須知清解宜。
不拘虛寒雜證,正氣虛者,其舌苔必嬌嫩而薄,或淡紅,或微白,皆可投補。若見黃而白厚而膩,總屬內邪未清,不可遽進補藥。
白話文:
疹子若出現在皮膚表面,顏色淡紅偏白,舌苔也呈白色,可以用葛根、防風、蟬衣、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藥物疏散肌表,讓疹子消退。如果出現紅色斑點或丹毒,說明邪氣已經侵入血脈,舌頭會呈現深紅色,需要用犀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金銀花等藥物透解血毒,切忌使用升葛足經的藥物。
一般而言,如果身體虛弱,舌苔薄而嫩,顏色淡紅微白,則需要滋補。而如果舌苔厚實、顏色黃白並伴有膩苔,說明體內有邪氣尚未清除,不可急於服用補藥。
無論是虛寒還是其他雜症,只要正氣虛弱,舌苔都會顯得嬌嫩薄弱,顏色淡紅或微白,都可以使用補藥。但如果舌苔呈現黃白厚膩,就說明體內有邪氣未清,不可急於進補。
邵仙根云:此條憑舌以驗其虛實,分別宜清宜補之總訣。
又云:以上三十九歌,皆察舌辨證之要法。語語的傳,可謂時病金針矣,後學當熟讀之。
白話文:
邵仙根說:這條規則是根據舌頭來判斷虛實,並分辨應該用清熱還是補益的方法總則。
他又說:以上這三十九首歌詞,都是觀察舌頭來辨別病症的主要方法。每句話都精確地傳達了,可以稱為治療時症的關鍵點,學習者應該熟讀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