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辨舌指南》~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4)

1. 黃苔證治圖說

然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分為三黃白虎湯、大承氣湯、白虎湯,三劑(分三則服,力足)循環連服,不次急投,(約兩點鐘內,三劑各飲一服。如舌中黑漸退,則可略疏,)至黑苔退淨乃愈(此舌多為危病,能對症用藥,十可救七。)《舌鑑》用調胃承氣湯,又不急投,十中恐難救一。

黃尖黑根舌(第四十九)

圖說:舌尖黃,中根皆黑,黃少黑多。

《舌鑑》:尖黃少,根黑多,雖無惡證惡脈,誠恐暴變一時,以胃氣竭絕故耳。(《舌辨》云:根黑多而尖黃少,為心胃無氣。雖無熱候,脈雖有力,恐暴變一時耳。)

《辨正》:黃尖黑根舌,黑處多而尖尚黃,是各經皆極熱而心經尚未甚極也。不論何病,皆屬裡證,即用苦寒救補湯,分單間服,(以大承氣另為一單,)不次急投,以服至黑根退淨為準,病即愈。若畏用苦寒,雖胃氣未竭,亦必轉瞬而絕也。如《舌鑑》之迂,甘心坐視,見死不救矣。

根淡紅尖黃舌(第五十)

圖說:舌根淡紅,中灰黃,尖嫩黃,苔滑膩。

《舌鑑》:舌根紅、尖黃者,乃濕熱乘於心位也。傷寒里證初受,其症身熱燥渴、便秘,大柴胡湯主之。溫熱初病亦有此舌,涼膈散、解毒湯酌治之。

《辨正》:黃尖紅根舌。溫熱初病,多有此舌。宜涼膈散,(連翹、大黃、芒硝、甘草、梔子、黃芩、薄荷、竹葉,)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黃梔,)等消息之。《舌鑑》之說是也。

紅心黃滑舌(第五十一)

圖說:舌根黃滑,中淡紅,尖紅赤。

《舌鑑》:濕熱內盛,陽明胃腑受病,故舌根微黃。頭汗小便難者,茵陳蒿湯加桅子、香豉。

《辨正》:中紅、根微黃滑苔,傷寒邪傳陽明胃腑,宜白虎湯;若頭汗、身涼、小便難者,宜茵陳蒿湯加梔、豉,《舌鑑》之說是也。若無病人見此舌,為臟腑微熱,可以勿藥。倘有病發,勿投溫補。

黃變沉香色舌(第五十二)

圖說:舌苔老黃,而兼灰焦燥之狀,似沉香之色。

《舌鑑》:黃變沉香色,老黃焦燥之狀也。若胸滿熱甚,則全舌將變黑生芒刺,邪毒最深,宜三消飲加重大黃,或以大承氣下之,後酌用養榮諸湯。

《辨正》:吳坤安云:舌苔老黃燥裂,(即沉香色,)為陽明實滿,滿及臍下少腹。若舌苔白而黏膩,為太陰濕滿,滿在心下胃口。大陰濕滿,宜苦溫開之,蒼樸二陳二苓之類;陽明實滿,按之痛者,熱痰固結也,小陷胸湯主之。嘔惡溺澀者,濕熱內積也。宜瀉心法。石芾南云:若舌如沉香色,或黃黑而燥,脈沉實而小甚者,沉微似伏,四肢發厥,或渴喜熱飲,此皆裡氣不通,酌用三承氣湯下之。陰傷者加鮮生地、元參、鮮蘆根之類,速下其邪,即所以存津液也。

白話文:

[黃苔證治圖說]

針對黃苔的治療方法

使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將其分為三黃白虎湯、大承氣湯、白虎湯,這三種藥方,連續服用三劑(分三次服用,確保藥力足夠),不需依照順序,直接快速投藥(約兩個小時內,三劑藥方各喝一次。如果舌頭中間的黑色逐漸消退,可以稍微放緩服藥速度)。直到黑色苔完全退去就表示病好了(這種舌苔多半是重病,如果能對症下藥,十個病人大概可以救活七個)。《舌鑑》裡用調胃承氣湯,又沒有立即投藥,恐怕十個病人很難救活一個。

舌尖黃、舌根黑

圖說:舌尖呈現黃色,舌頭中間到根部都是黑色,黃色少而黑色多。

《舌鑑》:舌尖黃色少,舌根黑色多,雖然沒有出現其他嚴重的症狀和脈象,但很可能突然發生變化,這是因為胃氣已經衰竭了。(《舌辨》說:舌根黑色多而舌尖黃色少,是心和胃的氣都虛弱了。即使沒有發熱的症狀,脈象有力,也可能突然發生變化)。

《辨正》:舌尖黃、舌根黑,黑色多而舌尖尚有黃色,代表各經脈都有極度熱象,但心經的熱還不算最嚴重。無論是什麼病,都屬於體內深層的病症,應該立即使用苦寒救補湯,分開單獨服用(將大承氣湯另外作為一個單獨的藥方),不需依照順序,快速投藥,直到黑色苔退淨為止,病就會好轉。如果害怕使用苦寒藥,即使胃氣沒有完全衰竭,也會很快就死亡。像《舌鑑》那樣迂腐,甘心坐視,等於是見死不救。

舌根淡紅、舌尖黃

圖說:舌根呈現淡紅色,中間是灰黃色,舌尖是嫩黃色,舌苔濕潤而黏膩。

《舌鑑》:舌根紅色、舌尖黃色,是濕熱侵襲到心臟的位置。如果是傷寒初期的體內病症,症狀是發熱口渴、便秘,應該用大柴胡湯治療。溫熱病初期也可能出現這種舌象,可以用涼膈散、解毒湯等藥方斟酌治療。

《辨正》:舌尖黃、舌根紅,溫熱病初期多半會出現這種舌象。應該使用涼膈散(連翹、大黃、芒硝、甘草、梔子、黃芩、薄荷、竹葉),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黃梔)等藥方來治療。《舌鑑》的說法是對的。

舌心紅、舌根黃滑

圖說:舌根黃色滑膩,中間是淡紅色,舌尖是紅赤色。

《舌鑑》:體內濕熱過盛,陽明胃腑生病,所以舌根微微發黃。如果出現頭部出汗、小便困難,可以使用茵陳蒿湯,加上桅子、香豉。

《辨正》:舌頭中間是紅色,舌根有微微的黃色滑苔,這是傷寒的邪氣傳入陽明胃腑的表現,應該使用白虎湯治療;如果出現頭部出汗、身體發涼、小便困難,應該使用茵陳蒿湯,加上梔子、香豉。《舌鑑》的說法是對的。如果沒有生病的人出現這種舌象,表示臟腑只是輕微發熱,可以不用吃藥。如果發病了,千萬不要使用溫補的藥。

黃苔轉為沉香色

圖說:舌苔呈現老黃色,而且帶有灰焦乾燥的狀態,看起來像沉香的顏色。

《舌鑑》:黃苔轉變成沉香色,是老黃色並且乾燥焦躁的狀態。如果胸悶發熱嚴重,整個舌頭會變成黑色,並且長出芒刺,表示邪毒很深,應該使用三消飲,加上大量的大黃,或者使用大承氣湯來瀉下,之後再斟酌使用養榮等湯藥。

《辨正》:吳坤安說:舌苔老黃乾燥裂開(也就是沉香色),是陽明經的實熱壅盛,這種熱已經蔓延到肚臍以下的小腹。如果舌苔是白色而且黏膩,是太陰經的濕熱壅盛,這種濕熱停留在心下和胃的部位。太陰濕熱壅盛,應該使用苦溫的藥物來開導,例如蒼朮、厚朴、二陳湯、二苓湯等。陽明實熱壅盛,如果按壓腹部會疼痛,是熱痰凝結的緣故,應該用小陷胸湯治療。如果出現嘔吐噁心、小便不暢,是體內濕熱積聚的表現,應該使用瀉心法治療。石芾南說:如果舌頭顏色像沉香,或者黃黑而乾燥,脈象沉實而微小,甚至摸起來像伏脈一樣,四肢發冷,或者口渴喜歡喝熱飲,這些都是體內氣機不通的表現,應該斟酌使用三承氣湯來瀉下。如果傷到陰液,可以加上鮮生地、元參、鮮蘆根等藥物,快速排出邪氣,這也是保存津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