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辨舌指南》~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附:灰黑裂紋舌(無圖)

圖說:灰黑苔乾燥,滿舌裂紋。

《舌鑑》:舌見灰黑起裂紋,是手足太陰二經邪毒至甚也。涼膈散、調胃承氣湯均可酌下,十中可救二三。下後渴不止、熱不退者死。

《辨正》:灰黑苔乾裂紋舌,此臟腑熱極。又因誤食熱物,或誤服溫補辛燥藥灼傷真陰所致。(凡裂紋者,多固誤食溫燥之故。)治宜破格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服至灰黑色退,紋裂自平,則立愈。如《舌鑑》僅用涼膈散、調胃承氣湯下之,熱不退則不敢再用寒涼,遂歸於不治,姑息貽禍也。

灰短硬捲舌(第一百零五)

圖說:舌灰黑而燥,卷短而硬。

《舌鑑》:短硬或捲舌,凡舌短由於生就者,(乃初生時,將含口之血吞下之故,)無關壽夭。若因病縮短不能伸出者,危證也。傷寒邪陷三陰及實熱證火逼三陰皆能致舌短,不論何脈,當辨其苔色。如確是內熱,則宜大承氣湯急下以救其陰。若少陰自絕證,則不治。凡舌硬者,(即重舌、木舌、腫舌、大舌、強舌之類,)臟腑俱熱而心經尤熱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羚羊角三錢,不次急投則愈。

白話文:

【附:灰黑裂紋舌(無圖)】

說明:舌苔呈現灰黑色且乾燥,整片舌頭布滿裂紋。

根據《舌鑑》的描述:當舌頭出現灰黑並帶有裂紋,這顯示手足太陰兩條經絡中的邪毒非常嚴重。治療上可以考慮使用涼膈散或者調胃承氣湯,但成功率可能只有二到三成。如果在治療後仍舊口渴不止、熱度未退,那可能會導致死亡。

在《辨正》中提到:灰黑色的乾燥舌苔伴有裂紋,這是臟腑熱度過高的表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誤食了熱性食物,或是誤服了溫補辛燥的藥物,灼傷了身體的真陰所致。(通常有裂紋的情況,大多是由於誤食溫燥食物所導致。)治療上應該使用破格十全苦寒救補湯,急切地投藥,服用至灰黑色褪去,裂紋自然會消失,病情就能迅速好轉。然而,《舌鑑》只建議使用涼膈散和調胃承氣湯,如果熱度未退就不敢再用寒涼藥物,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疾病無法根治,甚至留下後患。

【灰短硬捲舌】(第一百零五)

說明:舌頭呈現灰黑色且乾燥,舌體卷縮且堅硬。

根據《舌鑑》的描述:舌頭縮短,如果是天生的,(這通常是因為出生時,吞下了原本應含在口中的血液,)與壽命長短無關。但如果因病導致舌頭縮短,無法正常伸出,這是一個危險的症狀。傷寒導致的邪氣深入三陰,或是實熱症狀的火氣逼迫三陰,都能造成舌頭縮短。無論脈象如何,都應當辨別舌苔的顏色。如果確定是內部熱度過高,應當使用大承氣湯急下以拯救陰分。如果是少陰自絕的症狀,則無法治療。對於舌頭堅硬的情況,(包括重舌、木舌、腫舌、大舌、強舌等類型,)這表示臟腑普遍熱度高,尤其是心經過熱。治療上宜使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加上三錢的羚羊角,急切地投藥,才能痊癒。

2. 附:孕婦卷短舌(無圖)

圖說: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

《舌鑑》:孕婦傷寒,發熱至久,熱深熱極,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里證至急,不下則熱邪傷胎,下之則危在頃刻。如無譫妄直視、循衣撮空等危證,下之或可救十中之一二。

《辨正》:孕婦卷短舌,面黑而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傷寒化火傳足厥陰也。宜大承氣湯加元明粉,急瀉之則愈。《舌鑑》謂「不瀉則熱邪傷胎,下之則危在頃刻」,此見識未透耳。若明於醫者,除暴即以安良,無多疑慮。

白話文:

【附:孕婦舌頭乾燥捲縮(無圖)】

圖片說明:舌頭乾燥捲縮,甚至呈現黃黑色且有裂紋。

根據《舌鑑》的記載:懷孕的婦女若受到風寒侵襲,持續高燒不退,體內的熱氣過盛,舌頭會變得乾燥捲縮,甚至出現黃黑色及裂紋,這代表病情已非常危急。如果不即時治療,熱毒就會傷害到胎兒;但若使用瀉下藥物治療,又可能使病情瞬間惡化。然而,如果病人並沒有出現胡言亂語、眼神呆滯、緊抓衣物等危險症狀,使用瀉下藥物或許還有一兩成的機會可以挽救。

《辨正》一書指出:懷孕婦女的舌頭乾燥捲縮,面色發黑,這代表風寒已轉化為火熱,並影響到足厥陰肝經。應使用大承氣湯加上元明粉,進行緊急瀉下治療,病情就能得到改善。《舌鑑》認為「不瀉下會讓熱毒傷害胎兒,瀉下則病情立即危險」,這樣的觀點還未完全透徹。對於精通醫學的人來說,只要迅速除去病根,就能保障健康,不必過度憂慮。

3. 第二十六章 紅舌類診斷鑑別法

4. 紅舌總論五

《舌鑑》:紅色者,舌之正色也。舌屬南方火,其色本當紅。第紅光外露,不能內藏,斯為有病之舌。夫紅舌是少陰伏熱蓄於心胃,乃自里而達於表也。仲景云:冬傷於寒,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故舌本煊紅,而面色亦赤。至溫疫之候,一方之內,老幼皆相似者,舌亦正赤,而加以積苔也。

如或失治,則蘊熱內蒸,豈但舌赤而已,必舌瘡疳腐、癟細長短,病斯劇矣。然病有輕重,舌有微甚。且舌有根、尖、中、下、左、右種種之不同,皆瘟毒蘊熱之所化,以見病之淺深、輕重有殊,治法亦各不相侔。當清化者,內解其毒;宜攻下者,搜滌其邪。縱使元陰元氣無傷,庶不失中和之治。

若論攻邪無過,達源解毒,梔子、淡豉、三黃石膏、大小承氣,皆是至於養正。又須滋陰養營,六味、七味,保元、左歸、生脈無疑矣。

《辨正》: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平人也,有所偏則為病。表裡、虛實、熱證皆有紅舌,惟寒證無此舌。如全舌無苔,色淺紅者,氣血虛也;色深紅者,氣血熱也;色赤紅者,臟腑俱熱也;色紫紅、瘀紅者,臟腑熱極也。中時疫者有之,誤服溫補者有之。色鮮紅,無苔無點,無津(津出舌底)無液(液出舌面)者,陰虛火炎也(有苔可作熱論,虛極不能生苔)。色灼紅,無苔無點而膠乾者,陰虛水涸也。

色絳紅,無苔無點,光亮如錢,或半舌薄小而有直紋,或有泛漲,而似膠非膠,或無津液而咽乾帶澀不等。紅光不活,絛色難名(如豬腰將腐,難以言狀,)水涸火炎,陰虛已極也。瘦人多火,偏於實熱。醫者拘於外貌,輒指為虛,誤服溫補,灼傷真陰。或誤服滋補(名為滋陰降火,實則膩澀酸斂,膠黏實熱,引入陰分,)俾鬱火漸耗真陰,亦絳舌而為陰虛難療矣。(其初必有黃苔,醫者不知,久之內傷已甚,不能顯苔而變絳色矣。

凡陰虛火旺之病,自生者極少,多由醫家誤服補藥逼成也。)不論病狀如何,見絳色舌則不吉。《舌鑑》引仲景云:冬傷於寒,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故舌紅面赤。此專言瘟疫與傷寒也。而紅舌各病,實非瘟疫、傷寒所可賅括,勿泥古以致誤。(見圖十六~十七)

白話文:

【紅舌總論五】

《舌鑑》一書指出:紅色乃是舌頭的正常顏色。因舌頭在中醫五行理論中對應南方火象,其本來顏色應為紅色。然而,如果紅色過度外露,無法內藏,這就是病態的舌頭了。紅舌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少陰經絡潛藏的熱氣積聚於心臟和胃部,由內而外表現出來。張仲景曾說:冬天受寒,到了春天可能轉變為溫病,到了夏天可能轉變為熱病,因此舌頭會呈現紅色,臉色也會泛紅。對於溫疫的症狀,在同一地區內,無論年老還是年輕,都會有類似的現象,舌頭同樣會呈現正紅色,而且還會伴隨著厚苔。

倘若未能及時治療,體內的熱氣就會內蒸,不僅舌頭會更紅,甚至還會出現舌頭潰爛、萎縮、形狀改變等嚴重情況。然而,疾病的輕重不同,舌頭的紅色程度也會有差異。再者,舌頭的根部、尖端、中部、下部、左側、右側等部位,都可能呈現不同的狀態,這些都是瘟疫毒素和內熱的反映,從而可以判斷病情的深淺和輕重,治療方法也因此而不同。需要清熱解毒的,就要內調排毒;需要攻下的,就要搜尋並清除病邪。只要元氣未受損,就能保持中和的治療原則。

談到祛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病源,解毒,例如使用梔子、淡豆豉、黃連、石膏、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等方劑。而對於養身,則需要滋陰養血,比如使用六味地黃丸、七味白朮散、保元湯、左歸丸、生脈飲等方劑。

《辨正》一書提到:整個舌頭呈現淡紅色,不淺不深,這是健康人的特徵。一旦出現偏差,就代表身體有問題。表證、裏證、虛證、實證、熱證都有可能出現紅舌,唯有寒證不會有這種舌象。如果整個舌頭無苔,顏色偏淺紅,表示氣血兩虛;顏色偏深紅,表示氣血過熱;顏色鮮紅,表示臟腑都有熱;顏色紫紅、瘀紅,表示臟腑熱度極高。這類情況可能發生在感染瘟疫的人身上,也可能發生在誤服溫補藥物的人身上。如果舌頭顏色鮮紅,無苔無點,也無口水和唾液,這表示陰虛火旺。如果舌頭顏色燦紅,無苔無點且乾燥,這表示陰虛水涸。

如果舌頭顏色深紅,無苔無點,光亮如錢幣,或者舌頭一半偏小且有直紋,或者舌頭泛漲,看似乾燥但又不是完全乾燥,或者無口水唾液,喉嚨乾澀,這表示紅色沒有活力,深紅的顏色難以描述,像是豬腰快要腐敗,無法準確形容,這表示水涸火旺,陰虛已經到極點。瘦弱的人多火,偏向實熱。醫生往往只看外表,輕易認為這是虛證,誤用溫補藥物,結果燒傷真陰。或者誤用滋補藥物(聲稱滋陰降火,實際上卻會導致粘稠、酸澀,反而助長實熱,引導到陰分),導致鬱火逐漸消耗真陰,最終舌頭變成深紅色,成為陰虛難以治癒的情況。通常在這種情況下,舌頭最初會有黃苔,醫生不知道,久而久之,內傷已經很嚴重,無法再顯現苔色,最終變成深紅色。

無論病情如何,一旦出現深紅色舌頭,情況就不妙。《舌鑑》引用張仲景的話:冬天受寒,春天轉變為溫病,到了夏天轉變為熱病,因此舌頭和臉色都會泛紅。這主要是講瘟疫和傷寒的情況。然而,紅舌在各種疾病中的表現,並不能單純用瘟疫和傷寒來概括,不要固守古人的觀點而導致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