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辨舌指南》~ 卷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2)

1. 舌強醫案四則

薛己治一婦人,善怒,舌本強,手臂麻。薛曰:舌本屬脾,被木剋制故耳,用六君子湯加柴胡、白芍治之。

又治鄭秋官,過飲,舌本強腫,語言不清。此脾虛濕熱,用補中益氣湯加神麯、麥芽、乾葛、澤瀉而愈。

又學士吳北川,過飲痰壅,舌本強硬,服降火化痰藥,痰氣益甚,肢體不遂。薛作脾虛濕熱治之而愈。

又一男子舌下牽強,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閉結,或皮膚赤暈。薛曰:大腸之脈散舌下,此大腸血虛風熱,當用逍遙散,加槐角、秦艽治之。

白話文:

【舌強醫案四則】

薛己治療一名婦人,她容易發怒,舌頭根部僵硬,手臂麻木。薛己說:舌根屬於脾臟的管轄範圍,這是被肝氣(木)剋制所致,於是使用六君子湯加上柴胡、白芍進行治療。

再者,他治療了鄭秋官,因爲飲酒過量導致舌根部腫脹,說話不清楚。這是脾虛和溼熱症狀,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神曲、麥芽、幹葛、澤瀉後痊癒。

另外,學士吳北川也因飲酒過量引發痰阻,舌根部堅硬。服用降火化痰藥後,痰氣反而更嚴重,肢體運動不便。薛己將其視爲脾虛溼熱症狀來治療,最後痊癒。

再有一名男子,舌下肌肉緊繃,大拇指和食指失去知覺,或者有便祕情況,或者皮膚出現紅暈。薛己說:大腸的經脈散佈在舌下,這是大腸血虛且風熱,應該使用逍遙散,加上槐角、秦艽來進行治療。

2. 舌腫醫案五則

宋度宗欲賞花,一夜忽舌腫滿口,蔡御醫用蒲黃末等分,乾摻而愈。蓋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陰相火乃心之臣使,蒲黃活血涼血,得乾薑是陰陽相濟也。(《芝隱方》)。

薛己曰:一膏粱之人患舌腫,敷服皆消腫之藥,舌腫勢急。與刺舌尖,反兩旁出紫血杯許,腫消。二更服犀角地黃湯二劑,翌早復腫脹,仍刺去紫血杯許,亦消一二。仍服前湯,良久舌大腫,又刺去黑血二杯許,腫漸消。忽寒熱作嘔,頭痛作暈,脈浮洪而數。此邪雖去,而元氣愈傷,與補中益氣湯,倍參、耆、歸、術,四劑而安,又數劑而愈。

張子和曰:南鄰朱老翁,年六十餘歲,身熱數日不已,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原舌大二倍。一外科以燔針刺其舌兩旁下廉泉穴,病勢轉凶,將至顛嚱。戴人曰:血實者宜決之,以䤵針磨令鋒極尖,輕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約一二盞。如此者三次,漸而血少,痛減腫消。

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則血出則愈。又曰:諸痛癢瘡,皆屬心火。燔針艾火,是何義也。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余用䤵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斗。

繆氏子,年十六歲,舌上重生小舌,腫不能言,不能食物。醫以刀割之,敷以藥;閱時又生,屢治不痊,精力日憊,向余求藥。檢方書,用蛇蛻燒灰研末,敷之立愈。後不復發。

白話文:

【舌腫醫案五則】

在宋代,度宗皇帝有次想要賞花,卻突然間舌頭腫脹到整個口腔。御醫蔡某使用了蒲黃粉,並以乾燥方式撒在舌頭上,結果病情就獲得了改善。因為舌頭可以反映心臟的健康狀況,而手厥陰經的相火(一種中醫理論中的能量)是心臟的輔助,蒲黃能促進血液循環,冷卻血液,加上乾薑的配合,達到了陰陽平衡的效果。

薛己醫師提到一個案例,一位生活奢華的人舌頭腫脹,他用了許多消除腫脹的藥物,但舌頭的腫脹反而更嚴重。於是改為刺破舌尖,從兩側排出一杯多的紫色血液,舌頭的腫脹才逐漸消失。接下來服用犀角地黃湯,但隔天早上舌頭又再次腫脹,再刺破舌頭排出紫色血液,情況稍有改善。但不久後舌頭又再度腫脹,這次刺破後排出了兩杯多的黑色血液,腫脹終於開始消退。然而病人突然感到惡心、頭痛、頭暈,且脈搏跳動快速。這是因為雖然病因已經去除,但身體的元氣受到損傷。因此,醫師開了補中益氣湯,加倍使用人參、黃耆、當歸和白朮,經過四劑後病情穩定,再持續服用幾劑,病人終於康復。

張子和醫師分享了一個案例,南邊鄰居的朱老翁,已經六十多歲,連續多天發燒,舌根和舌尖都腫脹,腫脹程度甚至填滿了整個口腔,比原本的舌頭大了兩倍。一位外科醫生用燒紅的針刺入舌頭兩側的廉泉穴,結果病情反而更加惡化,幾乎要喪命。張子和說,當血液過多時,應當排出血液。他用一種特製的針,將針尖磨得非常尖銳,輕輕地刺入舌頭,一天刺八到九次,大約排出一兩碗的血液。這樣進行三次後,出血量漸漸減少,疼痛感減緩,腫脹也開始消退。

舌頭是心臟健康的外在表現。心臟主管血液,所以當血液排出後,病情就會好轉。又說:所有的疼痛、瘙癢和皮膚病,都屬於心火的範疇。使用燒紅的針和艾灸,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一個婦女,她的舌頭像木頭一樣腫脹,塞滿了整個口腔,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療。我使用了一種小而尖銳的特製針,刺入舌頭五到七次,腫脹開始消退,三天後舌頭恢復正常。計算一下,她所排出的血液可能接近一斗。

繆家的孩子,年僅十六歲,舌頭上長出了另一個小舌頭,腫脹到無法說話,也無法進食。醫生用刀割掉小舌頭,並敷上藥物,但過一段時間又重新長出,多次治療都沒有痊癒,孩子的體力逐漸消耗殆盡,來找我求藥。我查閱古籍,使用了蛇蛻燒成灰,研磨成粉末,敷在舌頭上,立刻就好了,之後再也沒有復發。

3. 舌出醫案四則

元順帝之長公主駙馬剛噶勒藏慶王,因墜馬得一奇疾,兩眼黑睛俱無,而舌出至胸。諸醫罔知所措。廣惠司卿聶濟爾,乃伊羅勒琨人也,嘗識此症,遂剪去之;頃間復生一舌,亦剪之;又於真舌兩邊,各去一指許,卻塗以藥而愈(錄《輟耕錄》)。

凌漢章治一男子,病後舌吐。凌兄亦知醫,謂曰:此病後近女色太早也。舌者心之苗,腎水竭,不能制心火。病在陰虛,其穴在左股太陽,是當以陰攻陽。凌曰:然。如其穴針之,舌吐如故。凌曰:此知瀉而不知補也。補數針,舌漸復如故(《明史》)。

何首庸治前鋒賴將軍,舌本腫出不能縮入。何曰:心氣亟熱也。如久則飲食不下而死矣。炙飲器灼之腫消,再投以湯劑立愈(《雲南通志》)。

《古今醫統》曰:王貺治一大賈,因失驚舌伸出,遂不能收。經旬食不下咽,尪羸已甚。國醫不能療,其家榜於市曰:有能者,酬千金。貺醫名未著,學且未精,因檢《針經》,有針法治此疾,遂往治之,用針舌之底,抽針出,舌遂伸縮於平時。

白話文:

【舌出醫案四則】

第一則:元順帝的長公主駙馬剛噶勒藏慶王,因騎馬不慎摔下馬背,患上一種罕見疾病,雙眼視力全失,而且舌頭異常地伸出到胸前。眾多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然而,廣惠司卿聶濟爾,一位來自伊羅勒琨的人,認出了這種病症,他先剪去那突出的舌頭;不久,舌頭又再次長出,他也同樣剪去;之後,他又從真正舌頭的兩側各剪去一小段,然後塗上藥物,最終病情得以痊癒。

第二則:凌漢章治療一名男子,該男子病後舌頭開始外吐。凌漢章的哥哥也是一名醫生,他認為這是由於病人病後過早接觸女性導致。舌頭是心臟的表徵,若腎臟功能衰竭,便無法抑制心臟的火熱。這個病症根源在於陰虛,其穴位位於左大腿的太陽穴,應以陰攻陽的方式來治療。凌漢章同意哥哥的看法,但即便針對穴位進行針灸,舌頭依然外吐。凌漢章說:「我們只知道排解,卻忽略了補充。」他補上了幾針,舌頭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

第三則:何首庸治療前鋒賴將軍,他的舌根腫脹,無法縮回口中。何首庸認為:「這是心臟氣血過熱所致。若持續下去,食物無法吞下,恐會危及生命。」他使用燒熱的飲器炙烤腫脹部位,腫脹隨即消退,再給予湯藥,病情迅速好轉。

第四則:根據《古今醫統》記載:王貺治療一位富商,因受驚嚇舌頭伸出,無法收回。十天來,他無法吞嚥食物,身體已經非常虛弱。國醫皆無法治療,其家人在市場張貼告示,表示若有人能治好,願意支付千金作為報酬。當時王貺的醫術尚未聞名,醫學知識也還未純熟,他查閱《針經》,找到針灸治療此病的方法,於是前往為富商治病,他針刺舌頭底部,抽出針後,舌頭便能像平常一樣伸縮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