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辨舌指南》~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第十八章 吳坤安察舌辨證歌

上唇有瘡,蟲食其臟,兼咽爛名惑;下唇有瘡,蟲食其肛,兼聲啞名狐。面色乍白乍黑乍赤,惡聞食氣,情志默默,此其候也。(此參《準繩》與《金匱》之言相同。又云:狐惑,蟲病也,惑當作𧌒,看其上唇內生瘡如粟,唾血,心內懊憹而痛,此蟲在上,食其五臟;下唇內生瘡者,其人不寤,此蟲食下部是也。

《金匱》云:食於上部則聲啞,甘草瀉心湯;食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熏之。邵仙根評。)

舌絳不鮮枯更萎,腎陰已涸救之難;紫而枯晦凋肝腎,紅澤而光胃液干。

舌形紫晦如紫肝色,絕無津液者為枯;舌形斂縮,伸不過齒為萎。此肝腎已敗不治。若舌色紅澤而光,其色鮮明者,屬胃陰乾涸,猶可滋養胃陰,甘涼純靜之品主之,如鮮生地、鮮石斛、蔗漿、梨汁之類。

黃厚方知邪入里,黑兼燥刺熱彌深。屢清不解知何故,火燥津亡急救陰。

舌苔黑燥,為陽明之熱;腹無痞滿硬痛,非承氣證,只宜清解;若清之不應,是腸中燥火,與熱邪固結,胃土過燥,腎水不支,胃中陰液已於,宜大小甘露飲以救胃汁,陰液充溢,陽邪自解,二便自通。

黑滑太陰寒水侮,腹痛吐利理中宜。更兼黏膩形浮胖,伏飲凝痰開逐之。

舌苔黑滑,為太陰之寒,所謂寒水侮土,理中證也。若兼黏膩浮胖,是濕痰寒飲伏於太陰,當用溫藥和脾,如二陳、厚朴、薑汁合五苓之類開之、逐之,痰飲自去。

舌見邊黃中黑膩,熱蒸脾濕痞難禁。吐嘔便閉因傷酒,開泄中焦有瀉心。

胃熱蒸脾濕則舌黃中帶黑膩,中焦痞滿嘔吐,小便不利,嗜酒人多此證。(舌苔邊黃,中心黑膩,是胃熱蒸動脾濕,蘊結中宮,以致痞滿嘔吐便閉,用瀉心湯開泄中焦。邵仙根評。)

寒濕常乘氣分中,風兼二氣自從同。重將黃白形中取,得訣才將脈證通。

寒濕二氣都入氣分,鳳兼寒濕,亦入氣分,風兼溫熱,或人氣分,或入營分矣。氣分之邪,於舌苔之黃白取之;營分之邪,於舌苔之紅絳取之。得此要訣,再將脈症兼參,病無遁形。

溫邪暑熱走營中,兼入太陰氣分同;吸受心營並肺衛,暑溫挾濕衛營通。

溫暑二氣常入營分,兼入氣分,蓋溫暑都從口鼻吸入,則上焦先受,故或入心營,或入肺衛,或先衛後營,惟濕邪常走氣分,必暑挾濕,濕挾暑,則三焦營衛通入矣。

傷寒入里陽明主,熱病陽明初便纏;先白後黃寒化熱,純黃少白熱蒸然。

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傷寒由表達里,故在表屬太陽,入里即入陽明。腑病、熱病自內發外,借陽明為出路,故初起即在陽明,但看舌苔,先白後黃者,傷寒由表達里,寒化為熱也;若初起純黃少白,或黃色燥刺,是病發於陽明,由里出表,熱勢蒸然內盛也,更參外症,初起惡寒發熱為傷寒,壯熱無寒為熱病。

白話文:

第十八章 吳坤安察舌辨證歌

上嘴唇長瘡,代表有蟲在吃內臟,同時會有喉嚨潰爛,這情況叫做「狐惑」;下嘴唇長瘡,代表有蟲在吃肛門,同時聲音會沙啞,也叫做「狐惑」。臉色一下白、一下黑、一下紅,討厭聞到食物的味道,情緒低落不愛說話,這些都是這種情況的症狀。

(這段內容參考《準繩》和《金匱》的說法。另外有說「狐惑」是蟲病,這個「惑」應該寫作「𧌒」。仔細看會發現,上嘴唇內長出像米粒一樣的瘡,會吐血,心裡煩躁難受且疼痛,這是蟲在上半部,正在吃五臟;下嘴唇內長瘡的人,精神會變得不清楚,這是蟲在下半部,正在吃下體。)

《金匱》提到:蟲在上半部吃,會導致聲音沙啞,可以用甘草瀉心湯治療;蟲在下半部吃,會導致喉嚨乾燥,可以用苦參湯清洗;蟲在吃肛門,可以用雄黃燻。邵仙根也這樣評論。

舌頭呈現暗紅色且沒有光澤,乾燥又萎縮,這是腎陰已經枯竭,很難治療;舌頭呈現紫色且暗淡無光,這是肝腎都衰竭了;舌頭紅潤有光澤,這是胃液乾涸的表現。

舌頭顏色呈現紫黑色,像豬肝色一樣,而且完全沒有津液,這是已經枯竭的表現。舌頭形狀收縮,伸出來也超不過牙齒,這是萎縮的表現。這種肝腎已經衰敗的狀況是無法治療的。如果舌頭顏色紅潤有光澤,而且顏色鮮明,這是屬於胃陰乾涸,還可以透過滋養胃陰來治療,可以使用甘涼平和的藥材,像是新鮮生地、新鮮石斛、甘蔗汁、梨汁等等。

舌苔呈現黃色且厚膩,代表邪氣已經侵入身體內部;如果舌苔是黑色又乾燥有刺,代表熱邪已經非常嚴重。如果一直清熱卻沒有效果,要知道是因為火熱導致津液耗損,要趕快滋陰。

舌苔呈現黑色乾燥,代表是陽明經的熱證。如果肚子沒有脹滿、硬塊或疼痛,就不是可以用承氣湯的證型,只要清熱就好。如果清熱沒有效果,代表腸道裡面有燥火,跟熱邪糾結在一起,胃腸太乾燥,腎水無法支持,胃裡面的陰液已經不足,這時應該使用大小甘露飲來補充胃液。等到陰液充足,陽邪自然會消退,大小便也會通暢。

舌苔呈現黑色而且濕滑,代表太陰經有寒水,是寒水侵犯脾土的狀況,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同時有黏膩、浮腫的現象,這是因為有痰飲停留在太陰經,應該使用溫藥來調和脾胃,像是二陳湯、厚朴和薑汁合用五苓散等等,來開散和驅逐痰飲。等痰飲消退,病自然會好。

舌頭邊緣是黃色,中間是黑色且黏膩,代表熱邪蒸發脾濕,導致胸腹痞悶難受。如果還有嘔吐、便秘,是因為喝酒傷了身體,這時應該用瀉心湯來開泄中焦的濕熱。

(舌苔邊緣是黃色,中心是黑色黏膩,這是胃熱蒸動脾濕,蘊結在中焦,導致胸悶、嘔吐、便秘,應該使用瀉心湯來開泄中焦。邵仙根這樣評論。)

寒濕二氣常常侵入氣分,風邪挾帶寒濕,也會進入氣分。風邪挾帶溫熱,有時進入氣分,有時進入營分。氣分的邪氣,可以從舌苔的黃色或白色來判斷;營分的邪氣,可以從舌苔的紅色或絳色來判斷。掌握這個重點,再配合脈象和症狀一起判斷,疾病就無所遁形。

溫邪和暑熱常常進入營分,也可能兼入氣分。因為溫邪和暑熱都從口鼻吸入,所以上焦會先受影響,因此會侵入心營或肺衛,有時會先侵入衛分再侵入營分。只有濕邪常常侵入氣分,所以暑邪一定會挾帶濕邪,濕邪也一定會挾帶暑邪,然後就會貫穿三焦的營衛。

傷寒進入體內會以陽明經為主,熱病一開始也會在陽明經。看舌苔,如果先白後黃,代表傷寒由表入裡,寒邪轉化為熱邪。如果一開始舌苔就是純黃色,而且很少有白色,或是黃色乾燥有刺,代表病是從陽明經發出來的,熱勢從內向外蒸騰。還要參考其他的症狀,如果一開始發冷發熱是傷寒,如果只有高燒沒有發冷就是熱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