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辨舌指南》~ 卷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2)

1. 附:灰黑裂紋舌(無圖)

圖說:灰黑苔乾燥,滿舌裂紋。

《舌鑑》:舌見灰黑起裂紋,是手足太陰二經邪毒至甚也。涼膈散、調胃承氣湯均可酌下,十中可救二三。下後渴不止、熱不退者死。

《辨正》:灰黑苔乾裂紋舌,此臟腑熱極。又因誤食熱物,或誤服溫補辛燥藥灼傷真陰所致。(凡裂紋者,多固誤食溫燥之故。)治宜破格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服至灰黑色退,紋裂自平,則立愈。如《舌鑑》僅用涼膈散、調胃承氣湯下之,熱不退則不敢再用寒涼,遂歸於不治,姑息貽禍也。

灰短硬捲舌(第一百零五)

圖說:舌灰黑而燥,卷短而硬。

《舌鑑》:短硬或捲舌,凡舌短由於生就者,(乃初生時,將含口之血吞下之故,)無關壽夭。若因病縮短不能伸出者,危證也。傷寒邪陷三陰及實熱證火逼三陰皆能致舌短,不論何脈,當辨其苔色。如確是內熱,則宜大承氣湯急下以救其陰。若少陰自絕證,則不治。凡舌硬者,(即重舌、木舌、腫舌、大舌、強舌之類,)臟腑俱熱而心經尤熱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羚羊角三錢,不次急投則愈。

白話文:

【附:灰黑裂紋舌(無圖)】

說明:舌苔呈現灰黑色且乾燥,整片舌頭布滿裂紋。

根據《舌鑑》的描述:當舌頭出現灰黑並帶有裂紋,這顯示手足太陰兩條經絡中的邪毒非常嚴重。治療上可以考慮使用涼膈散或者調胃承氣湯,但成功率可能只有二到三成。如果在治療後仍舊口渴不止、熱度未退,那可能會導致死亡。

在《辨正》中提到:灰黑色的乾燥舌苔伴有裂紋,這是臟腑熱度過高的表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誤食了熱性食物,或是誤服了溫補辛燥的藥物,灼傷了身體的真陰所致。(通常有裂紋的情況,大多是由於誤食溫燥食物所導致。)治療上應該使用破格十全苦寒救補湯,急切地投藥,服用至灰黑色褪去,裂紋自然會消失,病情就能迅速好轉。然而,《舌鑑》只建議使用涼膈散和調胃承氣湯,如果熱度未退就不敢再用寒涼藥物,這樣的做法容易導致疾病無法根治,甚至留下後患。

【灰短硬捲舌】(第一百零五)

說明:舌頭呈現灰黑色且乾燥,舌體卷縮且堅硬。

根據《舌鑑》的描述:舌頭縮短,如果是天生的,(這通常是因為出生時,吞下了原本應含在口中的血液,)與壽命長短無關。但如果因病導致舌頭縮短,無法正常伸出,這是一個危險的症狀。傷寒導致的邪氣深入三陰,或是實熱症狀的火氣逼迫三陰,都能造成舌頭縮短。無論脈象如何,都應當辨別舌苔的顏色。如果確定是內部熱度過高,應當使用大承氣湯急下以拯救陰分。如果是少陰自絕的症狀,則無法治療。對於舌頭堅硬的情況,(包括重舌、木舌、腫舌、大舌、強舌等類型,)這表示臟腑普遍熱度高,尤其是心經過熱。治療上宜使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加上三錢的羚羊角,急切地投藥,才能痊癒。

2. 附:孕婦卷短舌(無圖)

圖說: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

《舌鑑》:孕婦傷寒,發熱至久,熱深熱極,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里證至急,不下則熱邪傷胎,下之則危在頃刻。如無譫妄直視、循衣撮空等危證,下之或可救十中之一二。

《辨正》:孕婦卷短舌,面黑而舌乾卷短,或黃黑刺裂,乃傷寒化火傳足厥陰也。宜大承氣湯加元明粉,急瀉之則愈。《舌鑑》謂「不瀉則熱邪傷胎,下之則危在頃刻」,此見識未透耳。若明於醫者,除暴即以安良,無多疑慮。

白話文:

【附:孕婦舌頭乾燥捲縮(無圖)】

圖片說明:舌頭乾燥捲縮,甚至呈現黃黑色且有裂紋。

根據《舌鑑》的記載:懷孕的婦女若受到風寒侵襲,持續高燒不退,體內的熱氣過盛,舌頭會變得乾燥捲縮,甚至出現黃黑色及裂紋,這代表病情已非常危急。如果不即時治療,熱毒就會傷害到胎兒;但若使用瀉下藥物治療,又可能使病情瞬間惡化。然而,如果病人並沒有出現胡言亂語、眼神呆滯、緊抓衣物等危險症狀,使用瀉下藥物或許還有一兩成的機會可以挽救。

《辨正》一書指出:懷孕婦女的舌頭乾燥捲縮,面色發黑,這代表風寒已轉化為火熱,並影響到足厥陰肝經。應使用大承氣湯加上元明粉,進行緊急瀉下治療,病情就能得到改善。《舌鑑》認為「不瀉下會讓熱毒傷害胎兒,瀉下則病情立即危險」,這樣的觀點還未完全透徹。對於精通醫學的人來說,只要迅速除去病根,就能保障健康,不必過度憂慮。

3. 第二十六章 紅舌類診斷鑑別法

4. 紅舌總論五

《舌鑑》:紅色者,舌之正色也。舌屬南方火,其色本當紅。第紅光外露,不能內藏,斯為有病之舌。夫紅舌是少陰伏熱蓄於心胃,乃自里而達於表也。仲景云:冬傷於寒,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故舌本煊紅,而面色亦赤。至溫疫之候,一方之內,老幼皆相似者,舌亦正赤,而加以積苔也。

如或失治,則蘊熱內蒸,豈但舌赤而已,必舌瘡疳腐、癟細長短,病斯劇矣。然病有輕重,舌有微甚。且舌有根、尖、中、下、左、右種種之不同,皆瘟毒蘊熱之所化,以見病之淺深、輕重有殊,治法亦各不相侔。當清化者,內解其毒;宜攻下者,搜滌其邪。縱使元陰元氣無傷,庶不失中和之治。

若論攻邪無過,達源解毒,梔子、淡豉、三黃石膏、大小承氣,皆是至於養正。又須滋陰養營,六味、七味,保元、左歸、生脈無疑矣。

《辨正》:全舌淡紅,不淺不深者,平人也,有所偏則為病。表裡、虛實、熱證皆有紅舌,惟寒證無此舌。如全舌無苔,色淺紅者,氣血虛也;色深紅者,氣血熱也;色赤紅者,臟腑俱熱也;色紫紅、瘀紅者,臟腑熱極也。中時疫者有之,誤服溫補者有之。色鮮紅,無苔無點,無津(津出舌底)無液(液出舌面)者,陰虛火炎也(有苔可作熱論,虛極不能生苔)。色灼紅,無苔無點而膠乾者,陰虛水涸也。

色絳紅,無苔無點,光亮如錢,或半舌薄小而有直紋,或有泛漲,而似膠非膠,或無津液而咽乾帶澀不等。紅光不活,絛色難名(如豬腰將腐,難以言狀,)水涸火炎,陰虛已極也。瘦人多火,偏於實熱。醫者拘於外貌,輒指為虛,誤服溫補,灼傷真陰。或誤服滋補(名為滋陰降火,實則膩澀酸斂,膠黏實熱,引入陰分,)俾鬱火漸耗真陰,亦絳舌而為陰虛難療矣。(其初必有黃苔,醫者不知,久之內傷已甚,不能顯苔而變絳色矣。

凡陰虛火旺之病,自生者極少,多由醫家誤服補藥逼成也。)不論病狀如何,見絳色舌則不吉。《舌鑑》引仲景云:冬傷於寒,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熱病,故舌紅面赤。此專言瘟疫與傷寒也。而紅舌各病,實非瘟疫、傷寒所可賅括,勿泥古以致誤。(見圖十六~十七)

白話文:

【紅舌總論五】

《舌鑑》一書指出:紅色乃是舌頭的正常顏色。因舌頭在中醫五行理論中對應南方火象,其本來顏色應為紅色。然而,如果紅色過度外露,無法內藏,這就是病態的舌頭了。紅舌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少陰經絡潛藏的熱氣積聚於心臟和胃部,由內而外表現出來。張仲景曾說:冬天受寒,到了春天可能轉變為溫病,到了夏天可能轉變為熱病,因此舌頭會呈現紅色,臉色也會泛紅。對於溫疫的症狀,在同一地區內,無論年老還是年輕,都會有類似的現象,舌頭同樣會呈現正紅色,而且還會伴隨著厚苔。

倘若未能及時治療,體內的熱氣就會內蒸,不僅舌頭會更紅,甚至還會出現舌頭潰爛、萎縮、形狀改變等嚴重情況。然而,疾病的輕重不同,舌頭的紅色程度也會有差異。再者,舌頭的根部、尖端、中部、下部、左側、右側等部位,都可能呈現不同的狀態,這些都是瘟疫毒素和內熱的反映,從而可以判斷病情的深淺和輕重,治療方法也因此而不同。需要清熱解毒的,就要內調排毒;需要攻下的,就要搜尋並清除病邪。只要元氣未受損,就能保持中和的治療原則。

談到祛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病源,解毒,例如使用梔子、淡豆豉、黃連、石膏、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等方劑。而對於養身,則需要滋陰養血,比如使用六味地黃丸、七味白朮散、保元湯、左歸丸、生脈飲等方劑。

《辨正》一書提到:整個舌頭呈現淡紅色,不淺不深,這是健康人的特徵。一旦出現偏差,就代表身體有問題。表證、裏證、虛證、實證、熱證都有可能出現紅舌,唯有寒證不會有這種舌象。如果整個舌頭無苔,顏色偏淺紅,表示氣血兩虛;顏色偏深紅,表示氣血過熱;顏色鮮紅,表示臟腑都有熱;顏色紫紅、瘀紅,表示臟腑熱度極高。這類情況可能發生在感染瘟疫的人身上,也可能發生在誤服溫補藥物的人身上。如果舌頭顏色鮮紅,無苔無點,也無口水和唾液,這表示陰虛火旺。如果舌頭顏色燦紅,無苔無點且乾燥,這表示陰虛水涸。

如果舌頭顏色深紅,無苔無點,光亮如錢幣,或者舌頭一半偏小且有直紋,或者舌頭泛漲,看似乾燥但又不是完全乾燥,或者無口水唾液,喉嚨乾澀,這表示紅色沒有活力,深紅的顏色難以描述,像是豬腰快要腐敗,無法準確形容,這表示水涸火旺,陰虛已經到極點。瘦弱的人多火,偏向實熱。醫生往往只看外表,輕易認為這是虛證,誤用溫補藥物,結果燒傷真陰。或者誤用滋補藥物(聲稱滋陰降火,實際上卻會導致粘稠、酸澀,反而助長實熱,引導到陰分),導致鬱火逐漸消耗真陰,最終舌頭變成深紅色,成為陰虛難以治癒的情況。通常在這種情況下,舌頭最初會有黃苔,醫生不知道,久而久之,內傷已經很嚴重,無法再顯現苔色,最終變成深紅色。

無論病情如何,一旦出現深紅色舌頭,情況就不妙。《舌鑑》引用張仲景的話:冬天受寒,春天轉變為溫病,到了夏天轉變為熱病,因此舌頭和臉色都會泛紅。這主要是講瘟疫和傷寒的情況。然而,紅舌在各種疾病中的表現,並不能單純用瘟疫和傷寒來概括,不要固守古人的觀點而導致誤診。

5. 紅舌證治圖說

純紅舌(第一百零六)

圖說:紅赤如瘀血之色,不雜他苔。

《舌鑑》:乃溫熱內蓄,自里而達於表也。宜敗毒散去防風,加淡豆豉、蔥白,或葛根解肌湯。(炳章按:暑證多見此舌。宜鮮地、梔、翹、豆豉、黃連、黃芩、知母、青蒿、薄荷、益元散之類。不宜此法。)

《辨正》:純紅舌,非純而不雜,即瘀血之色也。臟腑極熱者、中時疫者、誤服溫補者皆有之,宜三黃白虎湯加連翹,或大小承氣湯等藥酌用。此舌亦有表證者,則兩臉周身必發熱,頭暈目眩,乍寒乍熱,脈浮數,邪熱在太陽也。宜用薄荷、荊芥、葛根、竹葉、生甘草等,以涼散表邪,不可遽用寒涼攻下。

《舌鑑》專指表證,用人參敗毒散。(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川芎、枳殼、茯苓、甘草。)余恪守家訓,不敢妄用人參、柴胡,以升燥少陽經,及羌、獨活逼燥諸經,必須風邪深入方可用。若熱邪在太陽,用之適引邪入他經。

光紅柔嫩舌(第一百零七,無圖)

圖說:全舌鮮紅柔嫩,光而無津液,或謂鏡面舌。

《舌鑑》:舌色光紅,柔嫩無津,良由汗下太過,元精耗極於內,宜生脈、保元清補之,(張石頑云:光紅舌,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潤,而燥涸殆甚者,為甚行汗下,津液竭也,多不治。宜生脈散合三白湯主之。)更有病後絳舌,如錢發亮而光。或舌底咽乾而不飲涼,此腎虧已極,宜大劑六味地黃湯投之,以救其津液,(凡少陰虛證,舌形必圓大胖嫩。

吳坤安曰:如舌形胖嫩,而色淡紅者,外證必見躁擾不寧,六脈遲微;或動氣內發,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陽躁狂,六脈洪數無根。此腎氣大虧。宜人參八味湯主之。)

《辨正》:紅嫩無津舌,全舌鮮紅柔嫩而無津液,望之似潤,而舌燥涸者,乃陰虛火旺也,宜十全甘寒救補湯常服之。舊說用生脈散、人參三白湯,(人參、澤瀉、茯苓、白朮、白芍、薑、棗)醫家積弊,誤人不少。(五味、白芍酸斂,人參燥肺,苓、朮、薑、棗皆溫補。以此治陰虛人,則腎火愈旺,真水益虧矣。

)若舌絳而光亮者,胃陰亡也,急用甘寒濡潤之品,如炙甘草湯去薑、桂,加鮮石斛、蔗漿、麥冬。(葉天士云:舌淡紅無色者,或干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化液也,宜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章虛谷云:淡紅無色,心脾氣血素虛也,更加干而色不榮,胃中津氣亦亡也,故不可用苦寒之藥,以炙甘草湯養營血以通經脈,其邪自可漸去矣。

薛生白雲:舌光如鏡,外證口大渴,胸悶欲絕,乾嘔不止,此乃胃液受劫,膽火上衝,宜西瓜汁、金汁水、鮮生地汁、甘蔗汁,磨服木香、鬱金、香附、烏藥等味。章虛谷云:此營陰素虧,肝火素旺者,肝火乘胃,耗其津液,故舌先無苔。實津桔,非濁壅。胸悶欲絕者,肝膽氣上逆也,敵以諸汁滋胃液,辛香散逆氣。

凡治陰虛氣滯者,可以仿此用藥。此證近時甚多,特附錄之。)

紅中微黃滑舌(第一百零八)

圖說:淡紅舌,中見黃滑薄苔。

《舌鑑》:紅中微黃滑舌,乃傷寒五七日,舌中見黃苔,則為陽明證熱勢初盛也。如脈沉實,譫語,雖苔滑,亦宜大柴胡湯。若苔乾燥者,內邪熱盛也,急以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凡傷寒見此舌,《舌鑑》治法甚是。如無病人有此舌,是臟腑本熱,而飲食復留濕熱也。行動即消化,可勿用藥。吳坤安云:若舌質絳,黏膩苔上浮,暑濕釀蒸痰濁蒙閉心包也。急用芳香逐穢、宣竅滌痰之品,如西黃至寶丹、鮮菖蒲、天竺黃、川貝母之類。若舌絳,中仍帶黃白等苔,是邪在營衛之間,當用犀、羚以透營熱,荊、薄以散衛分表邪,兩解以和之可也。

(章虛谷云:若其舌四邊紅而不絳,中兼黃白苔而渴,此熱不在血分,尚在上焦氣分,當用涼膈散清之,勿用血藥引入血分,以滋膩難散。若舌絳,望之若干,以手捫之,原有津液,此津虧濕熱熏蒸,胃中濁氣成痰,蒙閉心包,宜用宣竅滌痰等法;若舌苔白底色絳者,熱被濕遏不得外透也。用犀角、滑石等藥以泄濕透熱。

紅根黃尖舌(第一百零九)

圖說:舌根紅赤,尖苔黃色。

《舌鑑》:乃濕熱上乘心位,溫熱初起,多見此舌,宜銀翹散、涼膈散酌治之。

《辨正》:《舌鑑》法甚是。(當再與黃苔類第四十一、五十一舌參看。)

紅中黑斑舌(第一百十)

圖說:全舌純紅,中有小黑斑點。

《舌鑑》:乃瘟疫熱毒陷於陽明也。熱極則斑黃、狂亂,身上亦有紅紫斑者,解毒湯合調胃承氣湯急下之,遲則不救。《正義》云:舌紅而中見紫斑者,將發斑也。元參升麻葛根湯;斑已見者,化斑湯;舌淡紅而中見紅赤點者,將發黃也,茵陳五苓湯。

《辨正》:生斑舌,全舌純紅,而有小黑斑點者,臟腑皆熱也。傷寒邪傳陽明府失治,以致邪火逼入三陰證,或疫毒直中三陰證,或實熱人誤用辛溫藥,燥傷三陰證,均有之。不論老少,何病何脈,見此舌,即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犀角尖,連服必愈。《正義》用元參升麻葛根湯及化斑湯,(人參、生石膏、知母、生甘草,)誤人多矣。

非陰火何可用元參;非表證何可用升麻、葛根;熱毒正旺時,以補邪火。吾願後起學者勿再泥古不化,甘受其誤矣。章虛谷云:舌紅極而有紫斑及紅斑,且周身亦發斑者,此陽毒入心,人參白虎湯加犀角、黃連治之。吳坤安云:若舌上見赤斑,而身上亦見赤斑丹疹者,此邪在營分血分,舌質亦必絳赤。

宜犀角、鮮大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銀花等,透營解毒,大忌升、葛足經之藥。若斑疹發於氣分,其色淡紅而白者(名曰白㾦),其舌苔亦白,宜葛根、防風、蟬衣、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松肌達表。此斑疹㾦,各證治法也。

紅內雙灰干舌(第一百十一)

圖說:全舌紅色,兩畔夾兩路紅灰苔。

《舌鑑》:乃疫熱內熾夾宿食不化也,故身熱、譫語。脈滑者,一下即安;如脈澀,下黑糞者死,(張石頑云:紅中夾兩路灰色苔者,溫熱而夾寒食也。涼膈散加消導藥一二味。)

《辨正》:紅中雙灰干舌,乃臟腑皆熱而脾胃尤亟也。傷寒邪入胃府,發熱譫語、循衣摸床、神昏撮空者有此舌。實熱人飲食鬱結者亦有之。不論何脈,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分二劑(先大承氣湯,後三黃白虎,不次急投,循環速服,將黑糞下淨則愈。《舌鑑》謂下黑糞者死,謬甚。)

紅內紅星舌(第一百十二)

圖說:純紅舌中,滿布深紅紅星,如珠鼓起。

《舌鑑》:純紅舌中,紅星滿布,如瘡如瘰,乃溫熱傷於心脾也,盦而將欲發黃。宜茵陳蒿湯合五苓散主之,石頑云:紅舌中,紅珠鼓起如紅星者,心包絡之火上炎也,涼膈散主之。

《辨正》:紅星舌,乃臟腑血分皆熱也。中燥火者,中疫毒者,實熱人誤服溫補者皆有之。其病多大熱大渴、心胸脹滿、皮膚燥癢、日夜不能眠、大便閉、小便澀不等。宜十全苦寒救補湯,急投則愈。《舌鑑》指為傷寒將發黃,用茵陳蒿湯合五苓散,誤也。(按:熱毒傳裡,茵陳蒿湯不濟事,五苓散內有苓、朮、肉桂,皆不宜於熱證。

吳坤安云:濕溫證舌現紅星點點者,此熱毒乘心,必神昏譫語,宜苦寒之品清之。狂亂者非川連、金汁水不解。)

紅內白泡舌(第一百十三)

圖說:舌紅短,而起白泡。

《舌鑑》:口瘡,舌短,而起白泡,聲啞咽乾,煩躁者,乃瘟疫強汗,傷其津液。傷寒未汗,遏熱傷經,瘟疫,黃連犀角湯清之;傷寒,三黃石膏湯汗之。(張石頑云:舌紅短起白泡者,炎氣燔灼也。固浮淺不入血絡,故起白泡,宜三黃石膏湯去麻黃。)

《辨正》:《舌鑑》治法亦是。

紅內紫瘡舌(第一百十四)

圖說:純紅舌,上起紫色瘡。

《舌鑑》:瘟疫多此舌。乃疫毒上熏,肺胃受病,故煩躁作渴,咳嗽多痰,宜解毒湯並益元散加元參、薄荷。尺無脈者必死,戰慄者亦死。(《正義》云:舌紅而尖起紫泡者,此心經熱毒也,黃連瀉心湯。張石頑云:紅舌起紫瘡者,此火氣鬱伏也,宜解毒湯。)

《辨正》:紅色紫瘡舌,瘡在心肺經位者,乃時疫毒中心肺,或楊梅毒注心肺皆有之,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生石膏、黃連,不次急投,至瘡平則愈。《舌鑑》謂疫氣煩渴或咳,用解毒湯並益元散加元參、薄荷。(此時非大承氣不能驅毒,非白虎不能救陰解毒。益元散輕不濟事,元參為陰分涼藥。

病屬陽火,而反瀉陰火,則無益有損,薄荷亦不對症,)尺脈無則死(病重脈亂,當舍脈憑舌,)皆不明治法之論也。

深紅蟲碎舌(第一百十五)

圖說:深紅舌中,更有紅點坑爛,如蟲蝕之狀。

《舌鑑》:乃水火不能既濟,熱毒熾盛於中也。不拘日數,宜小承氣湯下之。不退,調胃承氣湯下之。(《正義》云:舌紅而碎爛如蟲蝕者,少陰瘟毒也,小承氣湯二三下可愈。張石頑曰:紅苔紅點坑爛者,濕熱入脾也,小承氣湯加芩、連、半夏。)

《辨正》:蟲碎舌,紅舌中更有紅點如蟲碎之狀者,熱毒熾盛也。宜小承氣湯下之,不退,再用大承氣湯下之。《舌鑑》之說是也。然不如將十全苦寒救補湯分為大承氣、三黃白虎等,二劑循環連服,以舌淨為度。(吳坤安云:舌絳碎而有黃白腐點者,此濕熱邪毒蘊久不宜,蒸腐氣血化為瘀濁,得風木之氣化而成蟲也。葉桂曰:舌絳而有碎點黃白者,當生疳也。

黃連、金汁,皆可加入。)

紅色人字紋舌(第一百十六)

圖說:深紅舌中,有裂紋如人字、川字,爻字者。

《舌鑑》:相火上乘君位,致令舌紅燥而紋裂作痛也。宜黃連解毒湯加麥冬以寒潤之。紅極而紋裂者,燥熱入肝也,大承氣加柴胡、白芍,甚則加芩連。(如舌色赤紅,苔厚膩而裂紋者,臟腑實熱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犀角。如灼紅色(即比絳色略鮮),無苔無點而裂紋者,陰虛火炎也,黃連解毒湯加麥冬可也。

陽火陽藥,陰火陰藥,誤投必敗。)舌深紅而碎裂如人字紋者,乃陽明熱毒熏蒸於膈上,傳熱於少陰心也。涼膈散加白蜜以潤之。如內實腹脹、口渴而轉矢氣者,大承氣湯合解毒湯下之。若舌淡紅而碎裂如川字紋者,外症神昏自利,用導赤散加黃連,後再用生脈散加黃連、棗仁。

《辨正》:人裂舌,紅色中有裂紋如人字者,君火燔灼,熱毒炎上,故發裂也。如渴甚燥熱者,宜大承氣湯下之。《舌鑑》亦是。然不論白黃紅黑各舌,若中有裂紋如川字、爻字、人字不等,或裂直槽者,多有實熱人誤服溫補藥,以致熱火在臟腑相爭。大承氣雖能下毒,而未能涼沁腸胃,宜以白虎湯與承氣循環服。

不知者以為太重,實則力求周密之策也。凡治實熱內逼之症,皆宜如此。

紅尖出血舌(第一百十七)

《圖說》:全舌紅絳色,舌尖出血如濺。

《舌鑑》:邪熱內逼心臟,心血不藏,故舌尖出血如濺也。宜犀角地黃湯加大黃、黃連治之。(《正義》云:舌紅而出血如衄,此熱傷心包也,犀角地黃湯或回生丸。林慎庵將前方再加黃連、蒲黃炭更效。)

《辨正》:紅尖出血舌,乃手少陰心經邪熱壅盛所致,宜三黃瀉心湯加川柏、連翹、生地(各三錢)、真犀角尖(四錢),不次急投則愈。《舌鑑》論證尚合。用藥嫌雜,如犀角地黃湯。(黑犀角、鮮生地、西赤芍、粉丹皮,)內之丹皮辛攛上升,皆於邪盛時不宜。

紅細枯長舌(第一百十八)

圖說:舌色乾紅,枯而細長。

《舌鑑》:乃少陰之氣絕於內,石頑云:乾紅舌,忽瘦而長,為心絕也,)而不上於舌也。雖無危症,脈若衰絕,朝夕恐難保矣。(吳坤安云:舌形紫晦如豬肝色,絕無津液者為枯,不治。)

《辨正》:紅細枯長舌,如絳紅無苔,乾枯紅長,而有直紋透舌尖者,此陰虧已甚,手少陰之氣已絕於內,不能上通舌根,故不顯苔也,命絕難治。(即用滋陰降火,亦為敷衍而已。

)若赤紫紅色,中間尚帶顯苔膩者,(黃黑不等,)雖有直紋透尖,亦為臟腑實熱證(不作陰虛),宜三黃白虎大承氣湯,合投可愈,(倘用二地二冬等滋膩藥引邪入陰分,即難治矣。)辨之詳慎,方不誤入。

紅脹出口舌(第一百十九)

圖說:舌紅長大,脹出口外,不餂者。

《舌鑑》:乃熱毒乘心,舌本弛長也。內服三黃瀉心湯,外用銀針砭去惡血,(從舌之脾經部位,輕以出毒。若誤治傷筋絡,則血出不止,亦足誤人,)以梅冰片和人中黃末摻於舌上即愈。

《辨正》:《舌鑑》治法甚善。如不針,則合用大承氣、三黃瀉心湯,不次急投,必大瀉頻瀉乃愈。

紅餂舌(第一百二十,無圖)

圖說:全舌紫紅,頻出口外,餂至鼻尖上下或口角左右。

《舌鑑》:乃熱傷心臟,熱極生風,舌故動搖餂出,時弄不止也。急用解毒湯加鮮生地,效則生,不效則死。(《正義》云:舌紅而吐弄者,此熱在心脾也,安神湯主之。)

《辨正》:紅餂舌,天行燥火時疫症多有之,全舌必紫而兼瘀。臟腑為疫毒內攻,逼迫心經,所以舌長出口外,時弄不止。或餂上下唇、左右口角,或餂至鼻尖不等。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川連、生石膏,不次即投,至舌收回乃愈。知治法者,可以十全。否則十無一生。《舌鑑》用解毒湯加生地,必不效也。

紅戰舌(第一百二十一,無圖)

圖說:全舌深紅或淡紅,蠕蠕瞤動於口中。

《舌鑑》:此因汗多亡陽,心陽不振,故漏風心悸而舌戰也。宜十全大補湯、大建中湯酌用。(《正義》云:舌淡紅而戰動難言者,此心脾虛也,汗多亡陽者有之。應用方中多加人參可救。)

《辨正》:紅戰舌,顫掉不安,蠕蠕微動也。深紅、赤紅而戰者,宜三黃石膏等湯;紫紅、瘀紅而戰者,宜三黃白虎大承氣湯;淡紅而戰者,宜十全大補湯,(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黃耆、川芎、白芍、熟地、肉桂。)鮮紅、灼紅而戰者,宜六味地黃湯,(熟地、萸肉、丹皮、懷藥、茯苓、澤瀉。

)此舌虛火、實火皆有之,誤治即壞。《舌鑑》指為汗多亡陽,或漏風所致,且不詳辨,而概用溫補,謬也。

紅痿舌(第一百二十二,無圖)

圖說:舌本痿軟,不能舉動,色淡紅、深紅、赤紅、灼紅不等,故不能列圖。

《舌鑑》:舌本痿軟,不能轉動。此心臟受傷,心氣不振也。當參脈證施治,然亦十難救一也。(《正義》云:紅而痿軟不能言者,此心脾虛極或有痰也,死不治。張石頑云:舌痿不能轉動者,肝絕也,不治。)

《辨正》:痿者,軟而不能動也。淡紅痿者,宜補氣血。深紅痿者,宜涼氣血。赤紅痿者,宜清涼臟腑,紫紅痿者,宜寒涼臟腑,並攻瀉之。鮮紅、灼紅痿者,宜滋陰降火。惟絳紅痿者,為陰虧已極,無藥可救。《舌鑑》但云紅痿不治,而不分類,謬甚。(葉天士云:其有雖絳而不鮮,乾枯而痿者,腎陰涸也,急以阿膠、雞子黃、天冬、生地等救之。緩則恐涸疾而無救矣。

吳坤安云:舌形斂縮,伸不過齒,紫絳不鮮者為痿,為肝腎陰液枯涸而致。若舌色紅絳而光,其色鮮明者,屬胃陰乾涸,猶可滋養胃陰,如鮮生地、鮮石斛、鮮大青葉、蔗漿、梨汁之類。)

紅硬舌(第一百二十三,無圖)

圖說,全舌深紅或紫紅,舌根強硬不語。

《舌鑑》:邪結咽喉,舌根強硬,失音不語,死證也。脈若有神,外無危證者,急用清心降火,兼去風痰藥,亦有得生者。(《正義》云:舌紅而強硬,失音者,死候也。有痰者,舌必灰胖而硬,宜膽星、橘紅、豐夏、菖蒲、竹茹主之。內實者,可下之。大抵溫熱暑邪,舌硬不語,屬下證為多。雜證不語同中風,治用黃耆防風湯,或人參湯加竹瀝。)

《辨正》:紅硬,臟腑實熱已極,又為燥火浸淫。或誤服溫藥,則舌根強硬,不能言語,或時疫直中三陰者亦有之,均里證、實熱證,無表證、虛寒證。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必愈。若舌尖能動,而舌根胖硬,不能言語,此痰阻舌根,有內風上逆也,宜開降豁痰中加辛涼咸潤,以熄內風也。

脾腎之脈,皆連舌本,亦有脾腎氣敗而舌短硬不能伸者,其形貌面色亦必枯瘁,多為死證也。

厥陰舌(第一百二十四)

圖說:全舌純紅或紫紅,內有黑絲紋滿布。

《舌鑑》:厥陰舌,舊圖全舌純紅或紫紅,內有黑絲紋環其後,方正而不達邊。余以為凡舌色純紅,兼顯黑絲,必非寒證。當是熱氣結於足少陰,宜用寒涼藥。《舌鑑》指為陰毒中厥陰,以理中四逆湯溫之,未知合否。寒涼之判,(吉凶所繫。余未見此舌,不敢妄斷,請識者辨之參《辨正》。)

孕婦純赤舌(第一百二十五,無圖)

圖說:全舌純赤,若有兼色,當參前各證看法。

《舌鑑》:孕婦傷寒濕熱,而見面舌俱赤,宜隨證汗下,子母無虞。若傷寒,面白㿠白而舌赤者,母氣素虛,宜溫中,如薑桂等溫暖藥治之,(桂不墜胎,安常所言是也。)若面黑舌赤,亦非吉兆。若臨分娩,則子得生而母當殞也。五六個月之胎,豈能生乎,亦必同死。(《舌辨》云:母面白如膏,舌赤似朱,此心熱乘肺。

熱雖在裡,固初感寒邪尚輕,宜小柴胡湯加減以平其熱。若面黃舌赤者,面黃有淺深,舌赤有輕重,若感邪之多少也。宜清熱安胎,如黃芩、白朮、梔子等藥,治之則安。)

《辨正》:孕婦純赤舌。凡孕婦發溫,舌色純赤,此陰血素虛,少陰伏熱外發,臟腑俱熱也,必發斑,當養陰泄熱以安胎。實熱盛者,宜三黃白虎湯並投,則子母俱安,萬無可慮。《舌鑑》泥定傷寒,又指面白為氣虛,而投薑桂,竊慮如火益熱,有損無益,豈可不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