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舌指南》~ 卷三 (4)
卷三 (4)
1. 第四節 陰陽
凡察舌以手拭舌,滑而軟者,病屬陰;粗而燥者,病屬陽。陰虛陽盛者,其舌必乾;陽虛陰盛者,其舌必滑。陰虛陽盛而大旺者,其舌必乾而燥;陽虛陰盛而大衰者,其舌必滑而濕。舌苔有剝落不生者,為心陰不足,心陽有餘,或胃陰將涸。舌無苔結成干赤光皮,似煨熟豬腎,乃陽中伏陰也。
凡舌無苔,有因誤下,濕陷於裡,阻遏氣機,使命門之真陽不得上達蒸騰腐化,而反無苔也。
白話文:
在這一節中,我們探討的是陰陽理論。
在檢查舌象時,如果用手指輕拭舌面,感覺滑潤且柔軟,這通常代表病情屬於陰性;若感覺粗糙且乾燥,則病情可能屬於陽性。當陰氣虛弱而陽氣過剩時,舌頭會顯得乾燥;相反地,陽氣虛弱而陰氣過剩時,舌頭則會顯得滑潤。陰氣虛弱、陽氣過剩且極度旺盛的情況下,舌頭不僅乾燥而且會非常粗糙;相反地,陽氣虛弱、陰氣過剩且極度衰退的情況下,舌頭則會非常滑潤且濕。
若舌苔開始剝落且不再生長,這可能是心臟的陰氣不足,或是心臟的陽氣過剩,亦有可能是胃部的陰氣即將耗盡。當舌頭表面沒有舌苔,形成一片乾燥、紅色且光滑的皮層,看起來就像煮熟的豬腎,這通常代表在陽氣中潛藏著陰氣。
如果舌頭上沒有舌苔,有時候可能是因為誤診或錯誤治療,導致濕氣滯留在體內,阻礙了正常的氣血運行,使身體內的真正陽氣無法上升並進行正常的蒸騰和腐化作用,進而造成舌頭上無苔的現象。
2. 第五節 順逆
舌苔有由白而黃,由黃而黑者順證也。有由白而灰,由灰而黑,不由黃轉黑者,此謂之黑陷苔,逆證也。此因誤用溫燥之藥過多之故,難得挽救。其由黃而黑者,乃陽明熱結之故,潤下得法,胃腑炭氣得以外出也,故曰順證也。若黃轉黑枯者,真陰將絕也。《遵經》云:舌上有苔者,必自潤而燥,自滑而澀,由白而黃,由黃而黑,甚至焦枯,或生芒刺,此用藥不當,邪氣傳裡由淺入深之逆證也。劉吉人云:苔黃為正,白次之。
無論何證,若用藥當,皆由白而黃,由黃而退,由退而復生新薄白苔,此為全愈,順象也。若用藥不當,則由黃而白,由白而灰,由灰而黑,由活變死苔,此逆象也。若驟退驟無,不由漸而退,此陷象也。如夏月人病黑苔,是時氣與邪火內外炎爍,尚有可生。如冬月黑苔厚刺,正不勝邪,必難治也。
若傷寒初起二三日即見黑苔,心腎之氣敗絕,內臟真色外現。又如舌全黑而不見赤色者,是水來滅火,皆必死之證。若白苔中心漸漸黑者,乃邪熱傳裡,紅色上漸漸有黑心者,乃濕熱溫疫傳變,壞病將至也。大抵尖黑猶輕,根黑最重也。
白話文:
在這一節中,我們探討的是疾病的順逆進展。如果舌苔的顏色從白色轉變為黃色,再從黃色轉變為黑色,這是正常的疾病發展過程。然而,若舌苔從白色直接轉為灰色,再從灰色轉為黑色,沒有經過黃色階段,這種情況被稱為黑陷苔,是逆向惡化的徵兆。這通常是因為誤用了過量的溫燥藥物所致,往往很難挽回。舌苔從黃色轉為黑色的情況,是因為陽明熱結的原因,只要採用適當的滋潤方法,胃腑中的熱氣就能得以排出,因此屬於正常發展。
然而,如果舌苔從黃色轉為黑色且呈現枯萎狀,這表示體內的陰液即將耗盡。根據《遵經》所述,舌苔會從濕潤變得乾燥,從滑膩變得粗糙,從白色轉為黃色,再從黃色轉為黑色,甚至變得焦枯,或出現芒刺,這些都是使用藥物不當,導致邪氣由淺層傳入深層的逆向惡化跡象。
劉吉人認為,舌苔黃色是最常見的狀態,白色則次之。不論面對哪種病症,只要用藥恰當,舌苔都會從白色轉為黃色,再從黃色逐漸消退,最後重新生成一層新的薄白苔,這是康復的徵兆,屬於順向發展。然而,如果用藥不當,舌苔會從黃色轉為白色,再從白色轉為灰色,再從灰色轉為黑色,由活躍的舌苔變成死苔,這就是逆向惡化的徵兆。如果舌苔突然消失,並非循序漸進地消退,這也是逆向惡化的跡象。
例如,在夏天,如果一個人的舌苔呈黑色,由於當時的氣候和體內的邪火相互作用,病情仍有治癒的可能性。然而,在冬天,如果舌苔厚且呈黑色,正氣無法抗衡邪氣,治療將會非常困難。
如果在感冒初期兩三天就出現黑色舌苔,這表示心腎的氣力已經衰竭,內臟的真實顏色已經顯露在外。另外,如果舌頭完全變黑,且看不見紅色,這表示水氣已經壓制了火氣,是必定死亡的徵兆。如果舌苔原本是白色,但中心逐漸變黑,這表示邪熱已經傳入內臟,紅色逐漸被黑色取代,這表示濕熱溫疫正在轉變,病情將會惡化。大致來說,舌頭尖端變黑的情況相對較輕,但舌根部變黑的情況則是最嚴重的。
3. 第六節 生死
生死之決於脈者,前賢垂訓明且備矣,然驗之於舌,則尤顯而易見也。茲將舌所經驗之危症,匯錄於下。
唇青舌黑如去膜豬腰者,為亡津液不治之症也。舌如鏡面者、(《舌鑑》云:舌色紅光滑,柔嫩無津者是也。良由汗下太過,元津耗傷,宜大劑生脈散救之,尚可復生也。)舌如硃紅柿者、舌糙刺如砂皮而乾枯燥裂者、舌斂束如荔子殼而絕無津液者、舌如烘糕者、舌本強直轉動不活、而語言蹇澀者,以上危候也。然危候雖見,而執診者胸有灼見虛實寒熱之綱領,猶可生也。
如舌見白苔如雪花片者,脾冷而閉也;若全舌竟無苔,久病胃氣絕也;如舌因誤服芩連,而現人字紋者,如舌卷而囊縮者。以上各證,見一必死,然敗象雖見,凡吾輩亦宜百不一治之證,當作萬有一生之望,竭力挽救。修短雖有定數,然返之吾心,可告無罪也。
其他如舌忽變棕黑色者,熱病將死也;舌焦乾黑而脈代者,死證也;疳病耳邊有青脈,舌上有焦點者不治也;疳病口渴,飲水不止,舌黑者死證也;舌見藍色者,肺氣傷也,微可治,深必死;舌短卷痿軟枯小者危;舌淡灰轉黑,淡紫轉藍,邪毒攻心已甚,而傷腐脾胃者,危不治;舌黑爛而頻欲齧,必爛至根而死;舌底乾燥,不拘苔色,黃白如豆腐渣者,或如齧碎飯子者皆死,此俗名飯花苔;舌與滿口生白衣如黴苔,或生糜點,胃體腐敗也多死;舌乾晦枯痿而無神者必死;舌絳無苔,乾枯細長,而有直紋透舌尖者,心氣內絕也;舌燥苔黃中黑通尖,利下臭水者,胃腸腐敗也,十不救一;舌㿠白兼青,此中焦生氣已絕也多死;若孕婦面舌俱青,母子俱死;舌黃,全舌見薑黃色苔,及淡松花舌苔,皆津枯液涸而冷,陽衰胃敗之徵,亦多不治;舌邊缺陷如鋸齒者,內臟已虛憊,亦不治也。
白話文:
在這一節生死的問題上,古人已經留下許多明確且詳盡的教導,然而若從舌頭的狀況來判斷,則會更加明顯且容易理解。以下將我根據舌頭觀察到的危險病症,整理如下:
如果嘴脣呈現青色,舌頭像去了膜的豬腰,顏色發黑,這代表體內津液已經喪失,是無法治療的重症。舌頭表面光滑如鏡,色澤紅亮,但柔嫩且無津液,這是因為過度出汗或用藥,導致身體津液大量流失,應該使用大劑量的生脈散來補救,還有機會恢復健康。舌頭像朱紅色的柿子,表面粗糙有刺,像砂紙般乾燥並裂開,或是舌頭像荔枝殼般皺縮且完全無津液,又或者舌頭像烘糕一樣,舌根僵硬不能靈活轉動,說話含糊不清,這些都是危險的症狀。即使出現這些危險的症狀,醫生若能準確判斷虛實寒熱的情況,病人還是有可能活下來。
例如舌頭出現像雪花般的白苔,代表脾臟寒冷且閉塞;如果整個舌頭完全沒有舌苔,長期患病的人可能胃氣已經耗盡;若是誤食黃芩或黃連,舌頭可能會出現人字紋;舌頭捲縮,睪丸縮小,這些情況一出現,病人必死無疑。然而即使出現了這樣的敗象,我們作為醫生,也應對每一個無法治療的病人抱有一線希望,盡力挽救。生命長短雖有天命,但我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到無愧於心。
其他的例子,如舌頭突然變成棕黑色,熱性疾病患者即將死亡;舌頭乾燥發黑且脈搏不規律,是死亡的徵兆;患有疳疾的人,如果耳朵旁邊出現青色的靜脈,舌頭上有焦點,無法救治;患有疳疾的人,如果口渴不止,舌頭變黑,也是死亡的徵兆;舌頭呈現藍色,代表肺部受損,病情輕微可以治療,嚴重的話必死無疑;舌頭萎縮捲曲,軟弱無力,形狀枯萎變小,是危險的徵兆;舌頭顏色從灰色轉黑,淡紫色轉藍,邪毒攻心且腐蝕脾胃,病情嚴重無法救治;舌頭黑色且開始腐爛,病人會不斷想要咬舌,舌頭會從根部開始腐爛直至死亡;舌頭底部乾燥,無論舌苔顏色如何,無論是像豆腐渣的黃白色,或是像咬碎的飯粒,這些都被俗稱為"飯花苔",都表示死亡;舌頭和整個口腔生出白色的物質,像黴菌或糜爛的小點,代表胃部已經開始腐爛,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死亡;舌頭乾燥無光澤,形狀萎縮且無活力,必定死亡;舌頭鮮紅無苔,乾燥細長,並且有直紋延伸到舌尖,代表心臟功能已經停止;舌頭乾燥,舌苔黃色中心部分黑色,排出的水有臭味,代表腸胃已經開始腐爛,十個人中只能救活一個;舌頭呈現灰白加青色,代表中焦的生氣已經消失,大多數情況下會死亡;如果孕婦臉色和舌頭都呈現青色,母子都會死亡;舌頭呈黃色,整舌出現薑黃色的舌苔,以及淡色的松花舌苔,代表津液枯竭且體溫低,是陽氣衰弱,胃部機能衰退的徵兆,大多數情況下無法救治;舌頭邊緣有像鋸齒般的缺口,代表內臟已經虛弱疲憊,同樣無法救治。
4. 第二十章 舌病證治之鑑別
《千金方》云:舌重十兩,長七寸,廣兩寸半,善用機衡能調五味。《遵經》云:手少陰通舌本,足少陰挾舌本,足厥陰絡舌本,足太陰連舌本散舌下。舌本在下,舌尖在上,舌中為內,舌邊為外。左病應左,右病應右。舌膜由三焦腠理直達胃腸,舌本由經絡直通心脾腎。
故凡舌之偶生疾患,如腫、瘡、疔、癰、重、木、疔、菌、黃、衄,及二強、暗、瘲、痹、麻、齧、短等病,皆由臟腑鳳毒邪熱搏於血氣,隨其虛實發現於舌著而生病。猶當分其舌之體質病與舌之功用病為二種。
如心脾熱壅為腫舌;舌根粗大木悶而硬為木舌;舌根腫脹為重舌;風濕相搏則舌生瘡,或為癰;脾熱則生黃;心火上炎則生疔,或生菌;肝壅則出血,為舌衄;惟舌斷由於外傷,非發自內也,此皆舌之體質病也。余如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脈繫於舌旁,故主舌強、舌縱;肝脈循陰器,絡舌本,故為舌痹、舌麻、舌短;七情氣鬱,則舌不能言為舌喑;少陰厥氣逆上為齧舌。此皆舌之功用病也。
茲條舉兩類於後。
白話文:
【第二十章 舌病診治的辨識】
根據《千金方》所述,人的舌頭重量約為十兩,長度有七寸,寬度則是兩寸半,舌頭能靈活運作,調節各種味道。《遵經》提到,手少陰經絡通往舌根,足少陰經絡夾住舌根,足厥陰經絡連接舌根,足太陰經絡則連接到舌下。舌頭下方為根部,上方為尖端,中部為內部,邊緣為外部。左側的病變會反映在舌頭左側,右側的病變則會反映在舌頭右側。舌膜可直接從三焦腠理連至胃腸,舌根則通過經絡直接連到心、脾、腎。
因此,舌頭偶爾出現的疾病,如腫脹、潰瘍、疔、膿腫、舌頭變厚、硬化、長出異物、黃色、出血,以及僵硬、暗淡、抽搐、麻痹、咬傷、縮短等,這些都是因為體內臟腑中的毒素和邪熱影響了血液和氣體,並根據身體的虛實狀況,在舌頭上顯現出病症。我們應將這些病症分為兩類:舌頭本身的病變和舌頭功能性的病變。
例如,心和脾的熱氣過盛會導致舌頭腫脹;舌根粗大且硬,感覺像是木頭,這被稱為"木舌";舌根腫脹則被稱為"重舌";風濕互相作用,會在舌頭上產生潰瘍或膿腫;脾臟熱氣會使舌頭呈現黃色;心火上升會導致舌頭長出小腫塊或異物;肝臟阻塞會導致舌頭出血,這叫做"舌衄";只有舌頭斷裂是由外傷引起的,不是由內部因素引起的,這些都屬於舌頭本身的病變。其他如心臟的主要脈絡連接在舌根,脾臟的脈絡連接在舌邊,所以會有舌頭僵硬或鬆弛的情況;肝臟的脈絡沿著生殖器官,連接到舌根,所以會有舌頭麻痹、舌頭縮短的情況;情緒壓力大,會導致舌頭無法說話,這叫做"舌喑";少陰經絡的氣逆流向上,會導致咬舌。這些都屬於舌頭功能性的病變。
以下是對這兩類病症的詳細說明。
5. (甲)舌之體質病
第一節,腫舌
舌腫一症,皆由心火旺盛,逼血挾痰上壅所致。內必煩躁悶亂,甚則不能出聲。有舌卒腫如豬胞者;有腫硬如木石者;有脹寒滿口不能通聲者;有舌下形如螻蛄,形或如臥蠶形者。皆宜急將腫突處砭去其血,仍用釜底煤以鹽醋調厚傅之。《得效方》云:舌卒腫如豬胞者,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總脈,誤刺則血不止而死。若誤刺以銅筋火燒烙之,或醋調百草霜塗之,須臾自消。
或用冰片(一分),火硝、硼砂(各三分),青黛、膽礬(各三分),殭蠶五分,共為末,吹之即愈。《三因方》云:凡舌腫,舌下如有噤蟲狀,形如螻蛄臥蠶有頭尾,其頭小白,可燒鐵烙烙頭上,即消,不急治,能殺人。張戴人云:一老人身熱數月,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原舌大三倍,用䤵針磨令鋒極尖,輕輕砭之,日砭八九次,出血約一二盞,痛減腫消,此亦心火旺極之候。
如舌腫滿口,不能出聲,由心脾之火併結於舌,宜蒲黃散(蒲黃、海硝等分為末)摻之,蒲黃性寒,能清瘀涼血即愈。如暴腫如豬肝狀、滿口不能出聲者,亦宜醋調釜底墨塗舌下,脫即更傅。如舌腫,咽生瘜肉而痛者,宜秤錘燒紅,淬醋一盞飲之。
如舌下忽然高腫起核,名舌墊者,宜荊荷湯(荊芥、防風、薄荷、白芍、殭蠶、蟬衣、黃連、鮮生地、香附)煎湯服之;如口唇腫痛,狀若無皮,或發熱作渴,此屬脾胃虛熱,宜清熱補氣湯(太子參、生居朮、浙茯苓、生甘草、生白芍、全當歸、鮮金釵、烏元參,破麥冬、五味子、竹葉)煎服,如不應,加炮姜(三四分);如眼如煙觸,體倦少食,午後益甚,此屬陰血虛寒,宜清熱補血湯(四物湯加元參、知母、黃柏、丹皮、五味子、麥冬、柴胡、懷牛膝。
)如舌腫由於酒客膏粱,積熱內盛上焦痰實者,宜涼膈散清瀉之;如七情所郁,舌脹滿不得息,宜舒郁清上焦,外用生川烏、生南星、乾薑等分為末,醋調手足心;又有痰包,赤如腫舌,乃痰飲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結而皰腫,綿軟不硬,有妨言語,甚則塞令滿口,疼痛不安,用䤵針對包上捻之,如鑽,破出稀痰如雞子清,稠黏不斷,拭淨,用冰硼散(梅冰片一分,煅硼砂五錢,辰砂一錢,淡牙硝一錢)末搽之,內服二陳湯加芩連、薄荷、牙皂;若痰包破後復發者,宜清金如呈散(方見《萬病回春》;)若舌上痰核,乃痰氣結於舌上,作痛、強硬者,用細針點破出血水,亦用冰硼散吹之;若飛絲入口,間亦生泡腫,用嫩蘇葉細嚼,白湯送下。
第二節,木舌
凡舌不能轉掉,腫而不柔和者,名曰木舌。先有風寒傷於心脾,熱壅生痰,以致舌腫粗大,漸漸硬塞滿口,氣不得吐,如木之不和軟者。然其外證憎寒壯熱,齒浮腫痛。不急治,即脹塞殺人。內服宜黃連湯(川連、鮮生地、歸尾、焦梔、赤芍、麥冬、犀角、薄荷、生甘草)水煎,食後服。外以針,日砭八九次,令出血二三盞,自然腫消痛減。
再用龍腦破毒散(淡牙硝二錢,上青黛,殭蠶、生甘草各八分,蒲黃五錢,馬勃三分,片腦、麝香各一分,)共研極細末,指蘸擦患處即瘥。或用硼砂末,以生薑片蘸指,少時即消。又有一症,舌腫生舌根下,狀如白棗,有紫筋,不能速愈,初起不疼,不發寒熱,漸漸腫大,速治可愈,皆由憂鬱所發。竇漢卿曰:木舌證,硬如穿山甲,見人舌做一拳,外證憎寒壯熱,語言蹇澀,此心經受熱。
治法以小刀點紫黑處,出紫黑血盞許,內服外搽,治法同前。又有舌上有白苔結硬,必作木舌,藥味不得入者,揩拭潔淨,用竹刀刮舌,然後用藥。凡肝經熱甚,舌亦木硬。張百憲云:舌忽脹大腫硬,脹塞滿口,即時氣絕,名曰霎舌,用膽礬不拘多少,新瓦上焙紅,放地上,俟冷研細,擦舌立愈。竇漢卿雲:此證因心經熱毒,或因酒後溫床厚被,以致熱氣攻心,故令舌脹而紫。
急吹導痰開關散,吐去風痰,急用三稜針,刺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及刺乳蛾破出血痰,接用龍腦破毒散,(方見前。)井水調成膏,細嚥,即吐惡血自愈。
第三節,重舌(附:蓮花舌,重齶,重齦)
重舌乃舌下生一小舌,其色鮮紅,外證頦下浮腫,有硬核。此因心經熱毒,或由心經遏郁,憂思過度,心脾鬱而生熱,其狀附舌下而近舌根,形如舌而微短小。當以針刺點患處上,出惡血,內服黃連瀉心湯,或一味黃連湯;外吹用冰硼散(方見腫舌)搽之,或用紫雪丹,(青硯煅、硼砂、元明粉各三錢,梅冰一錢,麝香五分研極末)摻舌下,流出毒涎,或用牙皂(炒一錢),元明粉(三分),研細摻之,涎出自消。
蓮花舌,是舌下生三小舌,其狀如蓮花之形,皆由思慮太過,心火上炎,或酒後當風取涼,以致風痰相搏而成。此候急用清涼解毒湯加減服之;外以針刺出惡血,以竹瀝調黃柏末塗之。顧練江云:蓮花舌,男婦多因思慮過度,每生此舌。若因循日久,以致潰爛腐穢,舌頭一爛,外殼雖存,其中如爛魚腐腸相似,切不可用升降藥吹搽,偶一誤用,即血出如泉至穿腮腐根,百不一生。重齶,其有著頰裡及上齶生一瘡,形如楊梅,謂之重齶。
外證無寒熱,但作事煩心,先以甘桔湯重加焦梔,後服黃連解毒湯,外用冰硼散吹之,不宜用刀,或常以紫雪丹(方見前)噙化。重齦,其著於齒齦上下者,名曰重齦,宜砭刺出血。用烏犀膏,(牙皂二條研末,焰硝、百草霜各一錢,人參二錢,白梅少許,好酒一合,全前藥攪勻令稠,以鵝翎點入喉中,)蘸點喉中,以出盡頑痰為度。
外以天南星散(生南星去皮臍,研極細末,)用醋調塗,男左女右腳心,厚皮紙貼,如干,再用醋潤。凡治重舌,用陳醋(一碗),五靈脂(一兩),入銅杓內,煎三沸為度,離火用箸攪之,沫平再煎,俟冷,將醋少許頻含,待涎末滿口即吐,勿嚥下。外用牙皂(四五支去皮弦,炙焦,)荊芥(二錢)共為末,以米醋調塗腫處,即消。
又以蛇蛻燒灰研極細,少許傅之。
第四節,舌菌
《心法》名舌疳,由心脾毒火所致,其證最惡。初起如豆,次則如菌,頭大蒂小,其色紅紫,疼痛異常,甚則紅爛無皮,朝輕暮重。輕則用溏雞屎和冰片塗上,蓋用蒲黃末或蜘蛛絲纏緊,忍痛自落。若落後出血,用蒲黃末或百草霜、烏梅末、銅綠摻上,皆止。
重而急者,用北庭丹,(番硇、人中白煅各五分,瓦上青苔、瓦松、溏雞屎各一錢,用銀管子二個,將藥裝在罐內,將口封固,用鹽泥固濟,以炭火煅紅,俟三炷香為度,候冷開罐,將藥取出,再加冰片、麝香各一分,共研極細末。)以磁針刺破舌菌,用丹少許點,再以蒲黃末蓋之,自然消縮而愈。
若失治,則焮腫突如泛蓮,或如大木耳,或如雞冠,舌本短縮,將妨害言語飲食,時流臭涎,再因怒氣上衝,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延及項頷,腫如結核,堅硬骨痛,皮色如常,頂軟色黯,破後時流臭水,腐如爛綿,其證雖破,堅硬腫痛,仍前不退,此為綿潰。甚至透舌穿腮,湯水漏出,是以名瘰癧風也。
內服湯藥,宜用異赤湯加川連、焦梔。重則解毒湯加焦梔、犀角、鮮地。外治或用錦地羅蘸醋磨敷。自古治法雖多,然此證治愈者,十不得一。
第五節,舌黃
奎光曰:舌黃乃舌生黃腫疼痛,亦屬心脾之火。先用冰片散摻之,內服涼心清熱,如元參升麻湯治之。又如舌生黃腫至滿口,以蛇蛻一張,含舌下即消。
第六節,舌疔
《心法》云:舌疔者,乃心脾火毒,舌生紫疱,其形似豆堅硬,寒熱疼痛,應心而起。宜用蟾酥丸含放舌下,隨化隨咽,或再服三丸以解內毒,甚者以銀針刺之。內服黃連解毒湯,甚則犀角地黃湯,兼擦紫雪丹。余師愚云:若舌上發疔,或紅或紫,大如馬乳,小如櫻桃,三五不等,流膿出血,宜甘露飲(方見《溫熱經緯》),增石膏、犀角、連翹,加銀花、金汁水,重清心火。舌上成坑,愈後自平,舌上宜搽錫類散。
第七節,舌癰
奎元曰:舌癰初起,舌紅而腫大,心經火盛,地角亦紅。初起用金丹、碧丹,(方見《瘍醫大全》,)煎藥用黃連、焦山梔、犀角、連翹、木通、生地、丹皮、生甘草、麥冬、赤芍,水煎服。
第八節,舌瘡
舌瘡,有心熱火毒上炎而生者,有下虛陰火上浮而生者。若口中生瘡於舌上,吐出在外寸余,上結成黃靨,難以食物,此熱毒在心也。用冰片一分,入蚌口內,立化為水,乃以鵝翎敷掃其上,立刻收入;外服清火涼心之藥。亦有舌上病瘡久蝕成穴,屢服涼劑不效,後服黑錫丹漸愈,此因下虛上實之證。
即遠公所云:下焦元虛不降,投養正丹遂愈是也。竇夢麟云:舌上生瘡如黃粟,外證口張憎寒,亦宜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漱淨,然後吹藥,如冰硼散、紫雪散,皆可用之。
第九節,舌衄
凡舌上出血,名曰舌衄。多由心脾熱甚,逼血妄行。若舌上無故出血,如線不止,乃血熱上溢心苗,宜用犀角地黃、黃連瀉心湯選用,外以槐花炒研細,末,乾摻之。或出血,竅如簪孔者,以杜赤豆一升,煎取汁一杯,不拘時服,外亦用槐花末摻之,或用露蜂房頂上實處一兩,川貝母四錢,蘆薈三錢,為細末,蜜為丸,雷丸大,每含一丸。
若舌上出血如泉者,乃心火旺極,血不藏經也,宜用六味地黃湯加炒懷牛膝、槐花,外摻用文蛤散(五倍子炒、白膠香、牡蠣粉等分為末,不令潮,)每用少許摻患處,或燒熱烙鐵烙孔上,亦止。有因肝熱血上壅而衄者,先用木賊草四錢,煎濃汁漱口,外摻炒蒲黃末,即止。
沈金鰲云:如舌忽然腫硬如石,血出如湧泉者,宜蒲黃散(方見舌腫)摻舌上;亦有不硬腫痛流血者,宜涼血清脾飲、犀角地黃湯。凡紅尖舌出血,乃心經熱毒壅盛,心血不藏,妄行而濺,用三黃瀉心湯加犀角翹柏。《正義》云:舌紅而出血如衄,為熱傷心胞,犀角地黃湯主之,慎庵將前方加蒲黃、川連更妙。
大抵病心經熱極者,多舌出血,有病愈而血仍不止者,用煅人中白一錢、冰片五釐,研細末摻之,即止。
第十節,舌斷
《秘錄》云:偶含刀在口割斷舌頭,已垂落而未斷者,用雞子白外軟皮袋住舌頭,以破棺丹,(花粉三錢,赤芍二錢,薑黃、粉白芷各一兩為末,)以蜜調塗舌根斷血,卻以蜜調黃蠟,稀稠得所,敷在雞子皮上,常勤添敷。三日舌接住,方去雞子皮,只用蜜蠟勤敷,七日全安。
愈後舌硬,以白雞冠血點之即軟(《醫林》)。若舌斷重生,用活蟹一隻,炙乾為末,每用二錢,同乳香、沒藥各二錢五分敷之,即生肉。若穿斷舌心,血出不止,以鵝翎蘸米醋頻刷斷處,其血即止。仍用蒲黃、杏仁、硼砂少許為末,蜜調成膏,含化而安(《入門》)。若舌頭被人咬去,即用黑鉛、水銀炒成沙子,寒水石、輕粉、硼砂為細末,先以乳香、沒藥煎水噙口中止痛,抹上藥,即長全有效(《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