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舌指南》~ 卷二 (6)
卷二 (6)
1. 第六節 吐弄
脾主舌本,脾熱則吐舌、弄舌。舌伸長而收緩者,為吐舌,乃心脾積熱,水不上濟。舌微出口外而即收者,為弄舌,屬心脾虧損,兼有微熱。若心火亢盛,腎陰不能上制,所以舌往外舒,肝火助焰,風主動搖,胃熱相煽,舌難存放,故舌如蛇舔,左右上下,伸縮動搖,謂之弄舌。
《小兒總微論》云:弄舌者,其證有二,一者心熱,心系舌本,熱則舌本乾澀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二者脾熱,脾絡連舌,亦乾澀而緊,時時吐弄舒緩之,皆欲飲水,因心熱發渴,脾熱則津液耗。二證雖引飲相似,惟心熱面赤,睡即口中氣熱,時時煩躁,喜冷咬牙,治宜清心經之熱。
脾熱者,身面微黃,大便稠硬,赤黃色,治宜微導之,不可用涼藥,又不可用下法。若誤下之,則脾胃虛,津液耗,又加五心煩熱,面黃肌瘦,變為疳也。馮楚瞻曰:凡舌出長而收緩者,名曰舒舌,微露即收;舌乾腫澀者,名曰弄舌。又曰弄舌者,是心脾結熱,舌絡微緊,時時舒舌,宜瀉黃散徐徐服之;若大病後弄舌者,大凶。舌如蛇舔,伸縮動搖,唇焦舌乾,煩躁便穢,名曰弄舌,心脾熱也。
慎齋用黃連湯,緩緩與服。凡弄舌搖頭者,癰病也;病人喜揚目吐舌者,羊癰也。
白話文:
在這一節中,我們探討的是「吐舌」和「弄舌」的現象,這些都與脾臟的健康狀況有關。當脾臟過熱時,會出現吐舌或弄舌的情況。如果舌頭伸出後收縮緩慢,這被稱為吐舌,通常是由於心臟和脾臟累積了過多的熱量,身體無法調節水份平衡所致。
另一方面,如果舌頭只是輕微伸出嘴巴隨即收回,這被稱為弄舌,這通常是由心臟和脾臟功能減弱,並伴有輕微的發熱造成的。當心臟的火氣過旺,腎臟的陰氣無法有效抑制,舌頭就會不自覺地往外伸展。同時,肝臟的火氣助長這種情況,風邪影響舌頭的穩定性,加上胃部的熱度,使得舌頭難以控制,因此舌頭會像蛇一樣,上下左右伸縮搖晃,這種情況被稱為弄舌。
根據《小兒總微論》記載,弄舌的情況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心臟過熱,心臟與舌頭有直接關聯,當心臟過熱時,舌頭會變得乾燥且緊繃,因此人會不自覺地頻繁吐舌或弄舌來緩解不適。另一種情況是脾臟過熱,脾臟與舌頭的神經網絡相連,同樣會造成舌頭乾燥緊繃,使人不自覺地吐舌或弄舌。這兩種情況都會讓人產生口渴感,因為心臟過熱會導致口渴,而脾臟過熱則會消耗身體的水分。雖然這兩種情況的口渴表現類似,但心臟過熱的人臉色會泛紅,睡覺時口腔會感到熱氣,並且經常感到煩躁,喜歡咬牙,對冷食有偏好。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清心降火的方法治療。
對於脾臟過熱的情況,人體皮膚和臉色可能會呈現淡黃色,大便也會變得稠硬,呈現赤黃色。治療這種情況時,應採用溫和的方式,避免使用寒涼藥物,也不能使用強烈的瀉下方法。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方法,會導致脾胃虛弱,水分流失,進而造成五心煩熱,臉色泛黃,肌肉消瘦,最終可能發展成疳疾。馮楚瞻指出,如果舌頭伸出後收縮緩慢,這被稱為舒舌;如果舌頭乾燥腫脹且緊繃,這被稱為弄舌。他還提到,弄舌是由心臟和脾臟熱量過高導致的,舌頭的神經網絡會變得緊繃,因此人會不自覺地伸舌。對於這種情況,可以服用瀉黃散,緩慢地服用。然而,如果在重大疾病後出現弄舌的情況,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徵兆。舌頭像蛇一樣伸縮搖晃,嘴脣乾燥,舌頭乾燥,煩躁不安,排泄物異常,這種情況被稱為弄舌,這是心臟和脾臟過熱的表現。
慎齋建議使用黃連湯,緩慢地服用。如果一個人出現弄舌和搖頭的現象,這可能是癰病的徵兆。如果病人喜歡睜大眼睛並吐舌,這可能是羊癰病的表現。
2. 第十一章 辨舌之質本
質者舌肉也,本者舌本也。《經》云:唇舌者,肌肉之本也。平人察舌本即知其脾之氣血,故無苔則審舌之本色,有苔則憑舌之苔也。皆無苔之謂也,如舌質生點刺,舌生瓣暈,舌生星斑,舌生裂紋及舌中凹如剝去,及舌生凹塊,舌苔之直橫,皆燥熱傷陰,盲腸有燥矢久留不去,其證多陰。茲將各狀匯辨如下。
白話文:
在這裡所說的「質」是指舌頭的肉體,而「本」則指的是舌根。根據古書記載,嘴脣和舌頭是身體肌肉的根本。正常情況下,觀察舌根就能瞭解一個人脾胃的氣血狀況。若舌頭上沒有舌苔,我們就直接觀察舌頭本身的顏色;若有舌苔,則依據舌苔的狀態來判斷。這裡所說的「皆無苔」,指的是舌頭上完全沒有舌苔的情況。例如,如果舌頭上出現小紅點或刺狀突起、舌面呈現花瓣狀、星狀或斑點狀的變化、舌頭上出現裂紋、舌頭中間部分像被剝掉了一樣凹陷下去,或是舌頭上出現凹凸不平的塊狀物,舌苔呈現直條狀或橫向條紋等情況,這些都可能是因為體內燥熱,導致陰液受損的表現。此外,如果盲腸中有宿便長時間未能排出,那麼身體多半處於陰性狀態。接下來,我們將對這些不同情況進行詳細的辨識和說明。
3. 第一節 點刺
苔點凹而起瘰者,梟毒內伏也;凹而缺陷者,臟形委頓也。苔點如粞者,內有蟲蝕也;若苔現檳榔紋,隱隱有點者,亦屬蟲蝕也,皆宜祛積殺蟲。亦有紅舌中更有紅點如蟲碎之狀者,熱毒熾甚也,宜苦寒清泄之。若舌絳碎而有黃腐點者,此溫熱邪火,蘊久不宣,蒸腐氣血,化為淤濁。
葉氏云:舌絳而有碎點白黃者,當生疳也,黃連、金汁皆可用,即此證也;滿舌紅點墳起者,心火燔灼也,宜即清之。若舌紫腫而起大紅點者,乃熱毒乘心,以導赤加犀連金汁,舌紅而有大紅點者,營熱甚也。苔白而帶黑點者,亦胃熱也。舌苔青藍雜色,如斑如點者,此疫癘穢邪也。
舌本不紅,苔滑者為虛寒;舌本赤而乾燥者,為實熱。面赤舌紅,舌邊有一點紫疱如黃豆大,或舌邊缺曲如鋸齒者,在左(屬肝膽)者重,在右者輕,在中間者更輕。舌赤起紫疱者,心經熱極也。又有舌根白苔板厚,如水泡形,而兩邊現紅肉兩點者,是下焦寒水甚結,真陽不宣也。
如舌黑而灰,或黃而發泡,生蟲蝕腐爛,雖為濕熱,亦屬肝傷,俱為危候。
舌常有刺也,無刺者氣衰也。刺大刺多者,邪氣實;刺微刺少者,正氣虛。葉天士云:舌上生芒刺者,皆上焦熱極也,當用青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者輕,旋即生者險矣。章虛谷云:凡舌生芒刺者,苔必焦黃或黑,無苔者舌必深絳。其苔白或淡黃者,胃無大熱,必無芒刺,或舌尖或舌邊有赤小瘰,是營熱鬱結,當開泄氣分,以通營清熱也。
如白滑灰刺,如濕潤刮之即淨,為真寒假熱;乾厚刮不淨,是脾胃濕熱困心肺,里證熱極也。白苔黑刺滿舌者,如刮之黑刺即淨,光潤不幹,渴不多飲,在雜病為真寒假熱;若刮之不淨,乾燥粗澀,乃表經皆熱極,傳人陽明,里證始有此舌。又有白苔滿布,中有硃砂點子者,是暑疫失解,抑鬱心陽,宜涼透開泄之。
如厚黃苔燥刺,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臍腹脹滿硬痛,乃陽明裡證也。若純紅、鮮紅起刺,此膽火熾,營分熱,即用犀角、知、丹等清解之;如舌尖獨赤起刺,心火上炎之故,犀角合導赤散以涼散之;若舌紅極而有黃黑芒刺者,熱毒入府也,調胃承氣湯下之;若舌起紅紫刺,心經極熱而又受疫邪熏蒸而發也;若舌尖灰黑乾燥起刺,是得病後如常飲食,乃熱極津枯,宿食不消也,宜調胃承氣湯下之;若黑而燥刺,是熱邪已入太陰,宜清火解毒,津液枯涸,宜甘露飲;黃而生芒刺黑點者,為熱勢極;黃而瓣裂者,為胃液干,下證尤急也;舌中紅赤點,目黃、頭汗、小便不利者,將發黃也。
白話文:
[第一節 點刺]
舌面上的點狀突起,如果呈現凹陷並伴隨瘰癧狀,這表示體內潛伏著毒素;如果凹陷且有缺陷,則反映臟腑功能衰退。舌面上像米屑樣的點狀物,表示體內有寄生蟲侵蝕;如果舌面出現檳榔紋路,並隱約可見點狀物,也是寄生蟲侵蝕的表現,這些情況都需要清除積滯和殺滅寄生蟲。有時候,紅舌上會出現類似蟲碎狀的紅點,這是熱毒非常旺盛的跡象,應使用苦寒藥物進行清熱解毒。如果舌頭絳紅且帶有黃色腐爛狀的點,這代表溫熱邪火在體內長時間蓄積未能發散,導致氣血蒸腐,轉化爲淤濁。
葉氏曾說:如果舌頭絳紅且帶有白黃相間的碎點,預示可能會生疳疾,黃連、金汁都可以用於治療,就是指這種情況;舌面上遍佈紅色凸起的點,說明心火旺盛,應立即進行清熱。如果舌頭紫腫並伴有大紅點,表示熱毒影響心臟,可使用導赤湯加犀角、黃連、金汁;舌紅且有大紅點,表示營熱嚴重。如果舌苔白且帶有黑色點狀物,也表示胃熱。舌苔顏色雜亂,如青藍等色,如同斑點分佈,這是瘟疫穢邪的特徵。
舌底不紅且舌苔滑潤,代表虛寒體質;舌底紅且乾燥,代表實熱體質。面色紅潤,舌紅,舌邊有一個大小如黃豆的紫色皰疹,或者舌邊有鋸齒狀的缺損,左邊(屬於肝膽)嚴重,右邊較輕,中間則更輕。舌紅並伴有紫色皰疹,代表心經熱極。另外,如果舌根部白苔厚重,形狀如水泡,而兩側出現兩點紅色肉粒,這表明下焦寒水嚴重凝結,真陽不能宣散。
如果舌頭變黑並呈灰色,或變黃併發泡,甚至生蟲腐蝕,雖然由溼熱引起,但也表明肝臟受損,這些都是危險的徵兆。
舌頭通常會有細小的刺狀物,如果沒有,可能意味着氣力衰弱。刺大且多,表示邪氣實盛;刺小且少,表示正氣虛弱。葉天士說:舌面上出現芒刺,都表示上焦熱極,應該使用冷的薄荷水擦拭,如果刺很快消失,症狀較輕;如果刺持續生長,病情可能危急。章虛谷說:舌面出現芒刺時,舌苔必定焦黃或黑,無苔的舌必定深紅。如果舌苔白或淡黃,胃部沒有大熱,就不會有芒刺,或者舌尖或舌邊有紅色的小瘰,這是營熱鬱結,應該通過開泄氣分,以達到通營清熱的效果。
如果舌苔白滑並帶灰刺,溼潤且容易刮淨,這代表真寒假熱;如果幹燥且不易刮淨,這可能是脾胃溼熱困於心肺,裏證熱極。舌苔全白且滿布黑刺,如果刮掉後黑刺即淨,舌面光潤不幹,口渴但不多飲水,在雜病中爲真寒假熱;如果刮不淨,乾燥粗糙,這表明表經熱極,傳入陽明,裏證纔會有這種舌象。另外,如果舌苔全白,其中夾雜硃砂色的點,這可能是因爲暑疫未能及時緩解,抑鬱心陽,應使用清涼透泄的方法。
如果舌苔厚黃且乾燥帶刺,或邊緣黃色,中心焦黑並帶刺,臍腹部脹滿硬痛,這代表陽明裏的病症。如果舌純紅或鮮紅並帶刺,這代表膽火熾盛,營分熱,可以使用犀角、知母、丹皮等藥物清熱解毒;如果舌尖獨紅並帶刺,這是因爲心火上炎,可以使用犀角配合導赤散來涼散;如果舌紅並帶有黃黑芒刺,熱毒已經侵入內臟,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如果舌面出現紅紫刺,這是心經極度熱,且受到疫邪燻蒸的結果;如果舌尖呈灰黑且乾燥帶刺,這可能是因爲病後正常飲食,導致熱極津枯,宿食未消,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如果舌面黑色且乾燥帶刺,熱邪已深入太陰,應清火解毒,如果津液枯涸,可以使用甘露飲;如果舌苔黃且帶有黑色芒刺,表示熱勢極;如果舌苔黃且瓣裂,表示胃液乾涸,下證尤其緊急;如果舌中出現紅赤點,眼睛黃,頭部出汗,小便不利,可能即將發生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