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辨舌指南》~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第十八章 吳坤安察舌辨證歌

凡暑濕合邪,輕者氣分微結,重者三焦俱病,清解不應,即屬濕溫重症,肺氣不得宣暢,則釀成膿血;濕熱上蒙清竅,則耳聾無聞,治當急清三焦,氣分一鬆,則疹痧得以外達,再議清火清痰,漸入養陰之品。

苔形粉白四邊紅,疫入膜原勢最雄。急用達原加引藥,一兼黃黑下忽忽。

凡時症初起,苔形粉白而厚,四邊紅絳者,此疫症也。邪在膜原,其勢最雄,頃刻傳變,診家不可輕視。吳又可用達原飲加引經表藥透之達之,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如舌變黃燥色,乃疫邪入胃,加大黃下之。如變黑色,入里尤深,用承氣下之。疫勢甚者,其舌一日三變,由白變黃,由黃變黑,當速下之。

若見鮮紅純絳色,疫傳包絡及營中。清邪解毒銀犀妙,菖鬱金黃溫暑通。

濕疫一症,治分兩途,但看舌苔白而黃、黃而黑者,疫邪自表達里,汗之下之可也。如見舌苔鮮紅絳色,此疫邪入於營分及包絡之間,汗下兩禁,惟宜清營解毒,逐穢開閉,如犀角、銀花、菖蒲、鬱金、西黃、金汁、人中黃之類,與溫熱暑證,治法相通。

溫邪時疫多斑疹,臨證須知提透宜。疹屬肺家風與熱,斑因胃熱發於茲。

邵仙根云:此條溫暑斑疹,與傷寒發斑不同,疹屬肺經風熱,斑是胃家伏熱。時疫斑疹,兼有毒氣,均宜提透清解熱毒。

疹斑色白松肌表,血熱知丹犀莫遲。舌白荊防翹薄力,舌紅切忌葛升醫。

疹斑發於氣分,其色淡紅而白者,舌苔亦白,宜葛根、防風、蟬衣、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松肌達表。若見赤斑丹疹,邪在營分、血分,舌必絳赤,宜犀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金銀花等透營解毒,大忌升葛足經之藥。(邵仙根云:白疹邪在氣分,舌白淡紅,宜松肌達表,從肺清透;紅疹邪在營分,舌苔絳赤,宜清營宣透。)

凡屬正虛苔嫩薄,淡紅微白補休遲。厚黃膩白邪中蘊,診者須知清解宜。

不拘虛寒雜證,正氣虛者,其舌苔必嬌嫩而薄,或淡紅,或微白,皆可投補。若見黃而白厚而膩,總屬內邪未清,不可遽進補藥。

邵仙根云:此條憑舌以驗其虛實,分別宜清宜補之總訣。

又云:以上三十九歌,皆察舌辨證之要法。語語的傳,可謂時病金針矣,後學當熟讀之。

白話文:

如果暑濕之邪同時侵犯人體,輕微的會在氣分造成氣機鬱結,嚴重的則會使三焦(上、中、下三焦)都生病。如果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沒有效果,那就是屬於嚴重的濕溫病。肺氣無法正常宣暢,就會產生膿血;濕熱之邪向上侵犯頭面清竅,就會導致耳聾。治療時應當迅速清理三焦,氣機一旦疏通,疹子和痧就會從體表透發出來,之後再考慮清火化痰,並逐漸轉為滋養陰液的藥物。

如果舌苔呈現粉白色,但舌頭邊緣卻是紅色的,這是疫病侵入膜原,病情非常嚴重。應該趕緊使用達原飲,再加一些引經藥來引導藥效,如果舌苔同時轉為黃色或黑色,就代表病情正在迅速變化。

一般來說,時疫剛開始發病時,舌苔會呈現粉白色且較厚,舌頭邊緣則是紅色或深紅色,這就是疫病。邪氣侵入膜原,病情發展迅速,診斷的醫生絕對不能輕忽。吳又可可以使用達原飲,並根據情況加入引經藥,例如太陽經加入羌活,陽明經加入葛根,少陽經加入柴胡。如果舌苔轉為黃色且乾燥,代表疫邪已經進入胃部,應該使用大黃來瀉下;如果轉為黑色,代表病情更加深入,要用承氣湯來瀉下。病情嚴重的,舌頭可能一天變化三次,從白色轉為黃色,再從黃色轉為黑色,必須立即使用瀉下的藥物治療。

如果看到舌頭顏色鮮紅或深紅,這是疫邪侵入包絡和營分。治療上應當使用清營解毒的方法,像是犀角、銀花等藥物,並開通閉塞的氣機,與治療溫熱暑證的方法類似。

溫熱時疫常常會出現斑疹,醫生在診斷時必須知道如何將其透發出來。疹子屬於肺經的風熱,而斑則是胃部的熱邪所引起。

邵仙根說:這裡所說的溫暑斑疹,與傷寒引起的斑疹不同。疹子屬於肺經的風熱,而斑則是胃部潛伏的熱邪所引起。時疫的斑疹,還帶有毒氣,都應該透發出來,並清解熱毒。

如果疹子和斑點顏色是淡紅色或白色,表示病邪在體表,宜使用葛根、防風、蟬蛻、荊芥、連翹、薄荷、牛蒡等藥物,使病邪從體表透發出去。如果看到紅色的斑疹,代表邪氣在營分或血分,舌頭必定是深紅色,這時應使用犀角、連翹、鮮生地、人中黃、金銀花等藥物來透營解毒,絕對不能使用升麻、葛根等藥物。(邵仙根說:白色疹子是病邪在氣分,舌頭顏色是淡紅色,適合用鬆解肌表的藥物,從肺經透發;紅色疹子是病邪在營分,舌苔是深紅色,適合清營宣透。)

凡是屬於正氣虛弱,舌苔就會顯得嬌嫩而薄,顏色是淡紅色或稍微偏白,這時可以用補益的藥物。如果看到舌苔是黃色且厚膩,表示體內仍有邪氣,不可以使用補藥。

邵仙根說:這一段是憑藉舌苔來判斷虛實,並決定要用清熱還是補益的總綱。

他又說:以上三十九首歌訣,都是觀察舌象來辨證的重要方法,字字都是經驗的傳授,可以說是治療時病的金針。後學應該熟讀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