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舌指南》~ 卷六 (21)
卷六 (21)
1. 第四節,化利之劑
二陳湯,姜半夏(二錢),白茯苓(錢半),陳皮,甘草,生薑(各一錢),水煎溫服。
三仁湯,苦杏仁(五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制川樸(二錢),竹葉(二錢),生來仁(六錢),制半復(五錢),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四苓散,治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
焦白朮,淅茯苓,豬苓,澤瀉,為末,以白飲和服。
五苓散,即前方加官桂。
六一散,飛滑石(六兩),生甘草(一兩),研末,和勻。
平胃散加芒硝湯,茅山蒼朮(五兩),制川樸,廣皮紅(各三兩二錢),炙甘草(二兩),芒硝(一兩),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一片,同煎七分,溫服。
導赤散,鮮生地,木通(各三錢),甘草梢,淡竹葉(各一錢),水煎溫服。
黃芩湯,黃芩(三錢),炙甘草,白芍藥(各二兩),大棗(十二枚),水煎溫服。
黃連湯,治太陽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痛嘔吐者。
黃連,桂枝,人參,半夏,生甘草,大棗,生薑,水煎溫服。
芩連治痢湯,黃芩,黃連,炒枳殼,新會皮,制川樸,油當歸,歸尾,桃仁泥,麻子仁,水煎溫服。
黃耆防風湯(又名理氣防風湯)
柴胡,升麻,黃耆,防風,陳皮,羌活,甘草,藁本,豆蔻,黃柏,水煎溫服。
茵陳蒿湯,茵陳蒿(六錢),梔子(十四枚),大黃(三錢)
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入梔子、大黃,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小便當利,溺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病從小便去也(徐洄溪云:先煮茵陳,則大黃從小便出。)
附子湯,治少陰病,身體疼,骨節病,手足冷,脈沉者。
淡附片(一錢),茯苓,炒白朮(各三錢),人參,芍藥(各二錢),水煎溫服。
白話文:
[第四節,促進代謝的藥方]
二陳湯:配方包含薑半夏二錢,白茯苓一錢半,陳皮,甘草,生薑各一錢,用水煎煮後溫服。
三仁湯:配方包含苦杏仁五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白蔻仁,制川樸各二錢,竹葉二錢,生來仁六錢,制半夏五錢,用甘瀾水八碗煮至剩三碗,每日分三次,每次一碗服用。
四苓散:適用於治療中風發燒,六七天未見好轉且煩躁,有內外症狀,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就吐的情況。配方為焦白朮,淅茯苓,豬苓,澤瀉,研磨成粉末,用白飲調和服用。
五苓散:在四苓散的基礎上添加官桂。
六一散:配方為飛滑石六兩,生甘草一兩,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
平胃散加芒硝湯:配方為茅山蒼朮五兩,制川樸,廣皮紅各三兩二錢,炙甘草二兩,芒硝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與一杯水,一片薑一同煎煮至剩七分,溫服。
導赤散:配方為鮮生地,木通各三錢,甘草梢,淡竹葉各一錢,用水煎煮後溫服。
黃芩湯:配方為黃芩三錢,炙甘草,白芍藥各二兩,大棗十二枚,用水煎煮後溫服。
黃連湯:適用於太陽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腹痛嘔吐的病情。配方為黃連,桂枝,人參,半夏,生甘草,大棗,生薑,用水煎煮後溫服。
芩連治痢湯:配方為黃芩,黃連,炒枳殼,新會皮,制川樸,油當歸,歸尾,桃仁泥,麻子仁,用水煎煮後溫服。
黃耆防風湯:又名理氣防風湯,配方為柴胡,升麻,黃耆,防風,陳皮,羌活,甘草,藁本,豆蔻,黃柏,用水煎煮後溫服。
茵陳蒿湯:配方為茵陳蒿六錢,梔子十四枚,大黃三錢。先用水十鬥煮茵陳蒿至剩六升,再加入梔子和大黃,煮至剩三升,去渣後分三次溫服。排尿應變得順暢,尿色如皁角汁,呈深紅色。一夜後腹部減輕,疾病從小便排出。
附子湯:適用於治療少陰病,身體疼痛,骨節病,手腳冰冷,脈搏沉弱的情況。配方為淡附片一錢,茯苓,炒白朮各三錢,人參,芍藥各二錢,用水煎煮後溫服。
2. 第五節,清涼之劑
三黃湯(《金匱》倍大黃,名瀉心湯)
黃連(酒煮),黃芩(酒炒),大黃(酒浸),各等分,麻沸湯二升潰之,須臾,絞出汁,溫服。本方去大黃,加黃柏等分煎,名金花湯。更加梔子,名梔子金花湯即黃連解毒湯。為末蜜丸,名金花丸。金花湯蜜丸,名三黃丸。加黃柏等分,滴水丸,名大金花丸。張石頑云:金花湯止芩、連、柏三味作丸,名三補金花丸,較湯多梔子,作湯名解毒,更加大黃,則名大金花湯。湯丸雖異,功用則同。
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一錢),水煎冷服。
平陽清裡湯,生石膏(研),知母,黃芩,黃連,黃柏,黑犀角,羚羊角,生甘草,清煎溫服。
十全甘寒救補湯,鮮生地,黑元參,麥冬,天冬,生玉竹,北沙參,懷山藥,粉丹皮,地骨皮,建澤瀉,水煎溫服。
涼膈散(又名連翹飲子),連翹(四兩),大黃(酒浸),芒硝,生甘草(各二兩),黃芩,薄荷,梔子(各一兩),為粗末,每服三五錢,加竹葉七片,水一碗半,煎一碗,去渣,入白蜜一匙,微煎溫服。與四物各半服,能和營泄熱,名雙和散。《本事方》加赤芍、乾葛,治諸熱累效。徐洄溪云:此瀉中上二焦之火,即調胃承氣加疏風清火之品也。
白虎湯,生石膏(八兩),知母(三兩),炙甘草(一兩),粳米(三合),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即前方加人參(一兩五錢),煮服同前法。
竹葉白虎湯,生石膏,知母,淡竹葉,水煎溫服。
三黃白虎湯,黃連(一錢),黃芩(二錢),生梔子(三錢),生石膏(八錢),白知母(三錢),生甘草(八分),粳米(三錢),煎服同前法。
三黃石膏湯(一方無知母、元參、甘草,加豆豉、麻黃,治表裡大熱,脈洪長滑數者)
黃連(一錢),黃芩(二錢),黃柏(一錢),知母(錢半),生石膏(三錢),生梔子(一錢),黑元參(二錢),生甘草(七分),煎服同前法。
清營湯,犀角尖(三錢),鮮生地(五錢),黑元參(三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二錢五分),金銀花(三錢),連翹(三錢,連心),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
黃連犀角湯,黃連,黃芩,焦山梔,川柏,鮮生地,黑犀角,丹皮,赤芍,水煎溫服。
犀角地黃湯,治溫熱入絡,舌絳、煩熱八九日不解,得此湯立效。
黑犀角(磨汁),連翹(各三錢),生甘草(五分),水煎去滓服。
又方,黑犀角,鮮生地,西赤芍,粉丹皮,水煎衝入。
犀角導赤散,黑犀角,鮮生地,連翹,生甘草,木通,淡竹葉,水煎溫服。
白話文:
三黃湯(《金匱》裡提到的大黃用量加倍,所以又叫瀉心湯)
黃連(用酒煮過),黃芩(用酒炒過),大黃(用酒浸泡過),各用相同份量,用剛煮沸的開水兩升沖泡,等一下,把藥汁絞出來,溫熱服用。這個方子去掉大黃,加入相同份量的黃柏煎煮,就叫做金花湯。如果再加入梔子,就叫做梔子金花湯,也就是黃連解毒湯。把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叫做金花丸。金花湯做成的蜜丸,叫做三黃丸。如果再加入相同份量的黃柏,做成滴水丸,就叫做大金花丸。張石頑說:金花湯只用黃芩、黃連、黃柏三味藥做成藥丸,叫做三補金花丸,比湯藥多了梔子;做成湯藥就叫解毒湯,如果再加大黃,就叫做大金花湯。雖然湯劑和丸劑形式不同,但功效是相同的。
黃連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用一錢,用水煎煮,放涼後服用。
平陽清裡湯,生石膏(磨成粉)、知母、黃芩、黃連、黃柏、黑犀角、羚羊角、生甘草,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十全甘寒救補湯,新鮮生地、黑元參、麥冬、天冬、生玉竹、北沙參、懷山藥、粉丹皮、地骨皮、建澤瀉,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涼膈散(又名連翹飲子),連翹(四兩)、大黃(用酒浸泡過)、芒硝、生甘草(各二兩)、黃芩、薄荷、梔子(各一兩),把這些藥材磨成粗粉末,每次服用三到五錢,加七片竹葉,用一碗半水煎煮成一碗,去渣,加入一匙蜂蜜,稍微加熱後溫熱服用。與四物湯各用一半的份量服用,能調和營血,疏散熱邪,叫做雙和散。《本事方》在這個方子中加入赤芍、乾葛,治療各種熱病效果顯著。徐洄溪說:這個方子是瀉上中二焦的火氣,也就是調胃承氣湯加上疏風清熱的藥材。
白虎湯,生石膏(八兩)、知母(三兩)、炙甘草(一兩)、粳米(三合),用一斗水煮,煮到米熟湯成,去渣,取一升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白虎加人參湯,就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一兩五錢),煮法和服用方法與白虎湯相同。
竹葉白虎湯,生石膏、知母、淡竹葉,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三黃白虎湯,黃連(一錢)、黃芩(二錢)、生梔子(三錢)、生石膏(八錢)、白知母(三錢)、生甘草(八分)、粳米(三錢),煎煮和服用方法與白虎湯相同。
三黃石膏湯(另一個方子沒有知母、元參、甘草,加入了豆豉、麻黃,治療表裡都有大熱,脈象洪大、弦長、滑數的病症)
黃連(一錢)、黃芩(二錢)、黃柏(一錢)、知母(一錢半)、生石膏(三錢)、生梔子(一錢)、黑元參(二錢)、生甘草(七分),煎煮和服用方法與白虎湯相同。
清營湯,犀角尖(三錢)、新鮮生地(五錢)、黑元參(三錢)、麥冬(三錢)、丹參(二錢)、黃連(二錢五分)、金銀花(三錢)、連翹(三錢,連心),用八杯水煮成三杯,一天服用三次。
黃連犀角湯,黃連、黃芩、焦山梔、川柏、新鮮生地、黑犀角、丹皮、赤芍,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犀角地黃湯,治療溫熱病邪深入血絡,舌頭呈深紅色、煩躁發熱,八九天都無法緩解的病症,服用此湯效果顯著。
黑犀角(磨成汁)、連翹(各三錢)、生甘草(五分),用水煎煮去渣服用。
另一個方子,黑犀角、新鮮生地、西赤芍、粉丹皮,用水煎煮,兌入犀角汁服用。
犀角導赤散,黑犀角、新鮮生地、連翹、生甘草、木通、淡竹葉,用水煎煮,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