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一書,並非清代名醫葉桂(葉天士)全新創作的一部醫學著作,而是葉氏對宋代醫家許叔微所著《普濟本事方》進行深入闡釋與註解的重要醫學文獻。此書成於葉桂晚年,約為乾隆十年(1745-1746年),但其刊行則遲至嘉慶年間,歷經輾轉失而復得,這段傳奇的出版史本身也為其學術價值增添了厚重的一頁。

許叔微,字知可,南宋時期的一位官至集賢院學士的士人,但他精研醫道,以醫術活人,並著《普濟本事方》。這部宋本原書,在後世醫學界被奉為圭臬,廣為流傳。許氏的方書,貴在「因症著方,因方辨症」,條理清晰,用藥精當,深得醫學三昧。然而,時移世易,古今醫理雖一,但人體氣質、病邪特性、乃至於理解古代文獻的方式,皆有變化。正如書中序言所言,「古今人氣體不相同」,「以古人之成方,治今人之氣體,不亦泥哉!」因此,即便是經典,也需要後人加以闡發,方能更好地應用於臨床。

葉桂,作為清代醫學的集大成者之一,尤精於溫病及雜病,其醫學思想對後世影響巨大。他早年便廣泛涉獵醫書,對許叔微的《本事方》推崇備至,認為其用藥制方「窮源悉委」,但又擔憂這部珍貴的醫書會因歲月流逝而湮沒,或因文字深奧、時代差異而未能被後人完全理解。基於這份對前賢醫道的敬意與對後世學者的關懷,葉桂在年屆八旬之際,傾注畢生醫學心得,對《普濟本事方》進行了系統性的釋義。這部《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便是他「箋釋其義」的成果,旨在「闡發前人之秘,以嘉惠後人」。

從書名「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可以看出其內容構成:首先是「普濟本事方」,即原著的基礎;其次是「類證」,說明原書及釋義皆遵循疾病分類、按類論述的體例;最後是「釋義」,點明了葉桂工作的核心——對原書進行解釋、註解、闡發。

根據本書介紹,全書分為上、下兩卷,收載方劑1200餘首。這些方劑和醫案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各科疾病。葉桂的釋義工作,並非簡單的文字注釋,而是結合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深刻的醫學見解,對許氏原方的病機、用藥、方義進行深入剖析。他闡明「某方治某病,某藥行某經,君臣佐使,攻補升降」,將原方背後的理論依據、配伍精義、臨床運用要點一一揭示出來。這使得讀者不僅知其然(原方組成的藥物),更知其所以然(為何如此組方,適用於何種病機)。這種「因方而釋其義」的方式,如序言所讚,能使「許氏未發之奇,不傳之巧,盡剖而出之」,讓原本可能隱晦難懂的古方煥發新的生命力,也展現了葉桂對醫理的「神明變化」。

本書在學術價值上,體現了葉桂一貫的醫學主張與特色,同時也傳承和發展了許叔微的醫學思想:

  1. 重視辨證論治的傳承與深化: 許叔微的《本事方》已經非常注重臨證辨證,而葉桂的釋義則在這一基礎上更進一步。他結合清代的醫學發展和自己的臨床經驗,對原方所適應的病機、證候進行更為精準和細膩的闡釋,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在具體的臨床情境下靈活運用古方,強調根據患者的「體質、年齡、性別等因素」來辨明病因病機,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2. 注重經驗總結的整合與提升: 《本事方》本身就包含了大量許氏的臨證驗方和經驗總結。葉桂在釋義過程中,不僅整理了原書的經驗,更可能融入了自己的心得體會,或對原方的臨床應用範圍、加減變化提出建議。書中收載的「各種驗方、經驗方、醫案」既是原著內容的體現,也是葉桂釋義時可能引用的佐證或補充,為臨床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3. 強調整體觀念的貫徹: 中醫向來強調整體觀念,而葉桂的釋義體現了在方劑運用中對這一觀念的深刻理解。他解釋方義時,會考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劑與病機的整體契合,以及治療對患者整體狀態的影響。這使得對古方的學習,不再是簡單的記憶,而是立體、全面的理解。
  4. 古今醫學的橋樑: 《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最獨特的價值在於,它將宋代許叔微的醫學經驗與清代葉桂的醫學思想融為一體,是跨越數百年的學術對話與傳承。葉桂用他所處時代的醫學語境和臨證經驗,重新解讀和闡發了宋代名方的精髓,使得古老的智慧得以適應新的時代需求,對於理解宋以後乃至於清代醫學如何繼承和發展前人學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證明了經典醫書並非僵化的條文,而是在不同時代被重新理解和應用的活態知識體系。
  5. 提升原書的教育價值: 許叔微的原書雖好,但對後學而言可能存在理解門檻。葉桂的釋義,以其深入淺出的分析,將原方的「聖神工巧之處」展現出來,使人「可獲舉一反三之效」。正如序言所說,這本書的出現,「令人豁然心目」,「勝讀十年書矣」,極大地提升了原書作為醫學教材和臨床指導的教育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出版歷程。葉桂完成此書後不久便離世,書稿未能及時刊行,甚至一度失傳。其後數十年,葉氏後人多方尋訪,直至嘉慶年間,才從友人處覓得抄本,並在多個版本(包括宋刻殘本、老醫抄本、無名氏抄本)的勘對下,確認了這份釋義的真實性與價值。這段經歷不僅體現了葉氏後人對先祖學術遺產的珍視,也凸顯了《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一書的來之不易,其學術內容是經過嚴謹考訂的,非坊間流傳的其他葉桂偽託之作可比(如序言中提及的《醫方指南》)。序言作者們對此書失而復得並最終付梓表達了由衷的欣喜,認為這是對醫學學術的一大貢獻。

總結而言,《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是清代名醫葉桂對宋代許叔微《普濟本事方》的經典註解之作。它不僅是簡單的原文解釋,更是葉桂結合自身豐富臨床經驗和深刻醫學思想,對宋代醫方精髓的再發現、再闡釋與再提升。本書系統地分析了原書的方劑和醫案,揭示了其背後的辨證思路和用藥原理,彌合了古今醫學實踐的差異,為後世醫家學習和運用《普濟本事方》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其內容豐富,論述精闢,兼具學術深度與臨床實用性,對中醫理論與實踐的發展,特別是對方劑學和臨床各科疾病的診療,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而其曲折的出版歷史,也成為醫學文獻傳承史中的一段佳話,彰顯了這部著作的珍貴價值。這部《釋義》,可以說是許氏之「本事」經葉氏之「釋義」而更加發揚光大,成為連接宋清醫學脈絡的重要紐帶,至今仍是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


顧序

黃序

石序 (1)

石序 (2)

吳序

朱序 (1)

朱序 (2)

朱序 (3)

類證普濟本事方坊刻王氏本備錄 (1)

類證普濟本事方坊刻王氏本備錄 (2)

類證普濟本事方坊刻王氏本備錄 (3)

類證普濟本事方坊刻王氏本備錄 (4)

普濟本事方治藥制度總例

附:葉香岩傳

卷第一 (1)

卷第一 (2)

卷第一 (3)

卷第一 (4)

卷第一 (5)

卷第一 (6)

卷第一 (7)

卷第一 (8)

卷第一 (9)

卷第一 (10)

卷第二 (1)

卷第二 (2)

卷第二 (3)

卷第二 (4)

卷第二 (5)

卷第二 (6)

卷第二 (7)

卷第二 (8)

卷第二 (9)

卷第二 (10)

卷第二 (11)

卷第二 (12)

卷第二 (13)

卷第二 (14)

卷第三 (1)

卷第三 (2)

卷第三 (3)

卷第三 (4)

卷第三 (5)

卷第三 (6)

卷第三 (7)

卷第三 (8)

卷第三 (9)

卷第三 (10)

卷第三 (11)

卷第三 (12)

卷第三 (13)

卷第三 (14)

卷第三 (15)

卷第三 (16)

卷第四 (1)

卷第四 (2)

卷第四 (3)

卷第四 (4)

卷第四 (5)

卷第四 (6)

卷第四 (7)

卷第四 (8)

卷第四 (9)

卷第四 (10)

卷第四 (11)

卷第四 (12)

卷第四 (13)

卷第四 (14)

卷第五 (1)

卷第五 (2)

卷第五 (3)

卷第五 (4)

卷第五 (5)

卷第五 (6)

卷第五 (7)

卷第五 (8)

卷第五 (9)

卷第五 (10)

卷第五 (11)

卷第六 (1)

卷第六 (2)

卷第六 (3)

卷第六 (4)

卷第六 (5)

卷第六 (6)

卷第六 (7)

卷第六 (8)

卷第六 (9)

卷第七 (1)

卷第七 (2)

卷第七 (3)

卷第七 (4)

卷第七 (5)

卷第七 (6)

卷第七 (7)

卷第七 (8)

卷第七 (9)

卷第七 (10)

卷第八 (1)

卷第八 (2)

卷第八 (3)

卷第八 (4)

卷第八 (5)

卷第八 (6)

卷第八 (7)

卷第八 (8)

卷第八 (9)

卷第八 (10)

方卷第九 (1)

方卷第九 (2)

方卷第九 (3)

方卷第九 (4)

方卷第九 (5)

方卷第九 (6)

方卷第九 (7)

方卷第九 (8)

方卷第九 (9)

方卷第九 (10)

卷第十 (1)

卷第十 (2)

卷第十 (3)

卷第十 (4)

卷第十 (5)

卷第十 (6)

卷第十 (7)

卷第十 (8)

卷第十 (9)

卷第十 (10)

卷第十 (11)

卷第十 (12)

卷第十 (13)

後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