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四 (2)
卷第四 (2)
1. 臟腑泄滑及諸痢
治脾胃不和,泄瀉不止,諸藥不效。訶子圓。
訶子皮,川薑,肉豆蔻,龍骨,木香,赤石脂,附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蒸餅和圓,按:宋本無蒸餅二字。如梧子大。每服四十圓,空心米飲下。按:宋本無空心二字。
釋義:訶子皮氣味溫澀,入手陽明、足太陰。川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肉豆蔻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龍骨氣味涼澀,入手、足少陰、厥陰。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赤石脂氣味辛甘酸微溫,入手、足陽明。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蒸餅和圓,欲藥下行也。
白話文:
治療脾胃不和、拉肚子不止,其他藥物都無效的情況,可以將訶子皮、川薑、肉豆蔻、龍骨、木香、赤石脂、附子等藥材等量研磨成細粉,用蒸餅和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十顆,空腹用米湯送服。
米飲送者,欲和中也。此通塞互用之方也。因脾胃不和,泄瀉久不能止,諸藥不效。腎為胃之關,久瀉無有不傷腎者,非通塞互用不能效也。
治脾胃中風濕,臟腑泄滑。鞠藭圓,。
芎藭,神麯,白朮,附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即以神麯煮糊圓,按:八字,宋本作用糊圓三字。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圓,食前米飲下。按:宋本無食前二字。
釋義:芎藭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神麯氣味辛甘平入足陽明、太陰。白朮甘溫,入足太陰。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送藥以米飲,和中也。此脾胃氣弱不振,臟腑中風動濕生,致泄滑不止。必以風藥為主,而佐以甘溫守中。以風能勝濕,甘緩能熄風耳。
白話文:
用米湯送藥,目的是調和脾胃。這是通塞互用的方法。因為脾胃不和,導致腹瀉很久都止不住,各種藥物都不見效。腎臟是胃的關口,長期腹瀉必然會損傷腎臟,只有通塞互用才能見效。
治療脾胃中風濕,臟腑泄瀉滑脫的藥方如下:
川芎、神麴、白朮、附子(各等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神麴煮成糊狀,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粒,飯前用米湯送服。
這個方子以川芎辛溫驅風為主,配合神麴、白朮甘溫健脾,附子溫腎助陽,以風藥驅散濕邪,甘溫藥物溫煦脾胃,達到止瀉的效果。
左氏述楚子圍蕭,蕭將潰,還無杜與司馬卯言號申叔展。叔展曰:有麥曲乎?有山鞠窮乎?鞠窮,芎藭也。意欲令逃水中以避禍,是知芎藭能除濕。予嘗加朮、附以制方,治脾濕而泄者,萬無不中。此藥亦治飧泄,《素問》云:春傷於風,夏必飧泄。飧泄者,食穀不化。蓋春木旺時,肝生風邪淫於脾經,至夏飲冷當風,故多飧泄。此藥尤宜。
磨積,止泄痢,治心腹冷痛。陳曲圓。
陳曲(一兩半),乾薑,官桂,白朮,當歸,厚朴,人參,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左傳記載楚國圍攻蕭國,蕭國軍隊即將潰敗。蕭國將領沒有向杜子和司馬卯求救,反而去詢問申叔展。申叔展問:「有麥曲嗎?有山鞠窮嗎?」鞠窮,就是芎藭。申叔展的意思是想讓蕭國軍隊逃到水中以躲避災禍,因為他知道芎藭可以除濕。我曾經在藥方中加入朮和附子,治療脾濕導致腹瀉的病症,百發百中。這味藥也治療食積引起的腹瀉。《素問》說:「春天受風寒,夏天就會腹瀉。」腹瀉的人,就是吃進去的食物不能消化。這是因為春天木氣旺盛,肝氣生風,侵犯脾經,到了夏天飲用冷飲,又容易受風,所以才會腹瀉。這味藥尤其適合這種情況。
磨積,可以止瀉痢,治療心腹冷痛。陳曲圓。
陳曲(一兩半),乾薑,官桂,白朮,當歸,厚朴,人參,甘草(各半兩)。
上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圓,溫酒或淡醋湯下,空心食前,日二服。發時不時增數。
釋義:陳曲氣味辛甘微溫,入足陽明、太陰。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官桂辛溫,入足厥陰。白朮氣味甘溫,入足太陰。當歸氣味辛溫,入手少陰、足厥陰。厚朴氣味辛溫,入足陽明。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因中虛不運,積聚不消,泄痢不止,心腹疼痛。
以理中護其中,以歸、桂和其榮,曲、樸疏其滯。或酒或醋湯送者,引至病所也。此邪少虛多之治法也。
治冷氣下瀉。木香圓。
木香(半兩),川烏(一兩,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粒,用溫酒或淡醋湯送服,空腹飯前服用,一天兩次。發病時可以適當增加服用量。
上細末,釅醋糊圓如梧子大。陳皮醋湯下三、五十圓,不拘時候服。
釋義: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川烏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陰、少陰。醋糊圓,陳皮醋湯送,欲藥性之達病所也。此冷氣內伏,下利不止,非辛溫大熱之藥,不能直入以祛除也。
治痼冷在腸胃間,連年腹痛泄瀉,休作無時,服諸熱藥不效。宜先去宿積,按:五字,宋本作宜先取去四字。然後調治易瘥,不可畏虛以養病也。宜溫脾湯。
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生,各二兩。按:宋本二作半),大黃(生,四錢,碎切,湯一盞,漬半日,搦去滓,煎湯時和滓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濃醋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般。用陳皮醋湯送服,每次三、五十粒,不拘時間。
木香性溫辛,走足太陰經。川烏性苦辛大熱,走足太陰、少陰經。用醋糊成丸,再用陳皮醋湯送服,目的是讓藥性直達病灶。這類冷氣內伏,腹瀉不止的病症,若不使用辛溫大熱的藥物,就不能直接進入體內祛除病邪。
治療久病寒邪積聚在腸胃之間,連年腹痛泄瀉,時時發作,服用其他溫熱藥物无效的病症。應該先去宿積,然後再調理,才能容易痊癒。不可畏懼虛弱而一味養病,應服用溫脾湯。
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生,各二兩)、大黃(生,四錢,碎切,用一碗水浸泡半日,去渣,煎湯時將藥渣一起下鍋)。
上細銼,水二升半,煎八合後,下大黃汁再煎六合,去滓,澄去腳。不要太暖,按:宋本作不要晚食。分三服,溫溫自夜至曉令盡,未進食前,按:宋本未進作不快,更以乾薑圓佐之。
釋義:厚朴氣味辛溫,入足陽明。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大黃氣味苦寒,入足陽明。此溫下之方也。久痢不止成休息者,必有宿積未去,雖投溫補之藥不效,不可畏攻而養病以貽害也。古云:樹德務滋,去疾務盡。
乾薑圓。
乾薑,巴豆(去心炒黃,研),大黃,人參(各一兩。按:宋本兩作錢)
白話文:
將厚朴切成細末,用水煎煮,煎到剩下八分之八的量時,加入大黃汁繼續煎煮六分之六的量,濾掉藥渣,再將藥液澄清。不要太熱,分三次服用,溫溫地從晚上喝到早上喝完,飯前服用,可以搭配乾薑丸一起食用。
上除巴豆,餘為末,同研,煉蜜圓如梧子大。服前湯時,用湯下一圓,米飲亦得。
釋義: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巴豆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大黃氣味苦寒,入足陽明。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此即古方中之備急圓加參也。因憂愁,中傷食積,久在腸胃,吐痢頻發,暑月更甚。以數年久不愈之證,欲攻病慮其體虛,欲補虛慮其留邪,故溫下之藥佐以扶正,則兩不相悖矣。
有人因憂愁,中傷食,結積在腸胃,故發吐利。自後至暑月稍傷,則發暴下,數日不已。《玉函》云:下利至隔年月日不期而發者,此為有積,宜下之。止用溫脾湯尤佳。如難取效,可佐以乾薑圓,後服白朮散。
白話文:
將巴豆去除,剩下的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好的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服藥時用湯水送服一丸,米湯也可以。
白朮散。
白朮,木香,附子,人參(各等分)
上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煎六分,食前溫服。按:宋本無食前二字。
釋義:白朮氣味甘溫,入足太陰。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薑、棗和榮衛。此方因溫下之後,病去元虛,尤恐未盡之積復聚。治以辛香疏滯中焦,不致留邪。鹹辛暖下,下焦亦不致留邪,則甘溫之補,行受其益焉,有不能復元者乎?
治積痢。靈砂丹。
白話文:
白朮散由白朮、木香、附子、人參等份組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加入三片生薑、一個大棗,煎煮至六分,飯前溫服。此方用於治療積痢,溫下之後,因病去元氣虛弱,擔心殘留的積滯再次聚積,所以用辛香藥物疏通中焦,避免邪氣停滯,同時用鹹辛溫熱的藥物溫暖下焦,避免邪氣在下焦停留,這樣才能讓甘溫的補藥發揮作用,使元氣恢復。
硇砂,硃砂(各一分,並研極細)
上另用黃蠟半兩,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色為度。去二七粒,止將一七粒與前藥二味同再研極勻。再熔蠟匱藥,每旋圓綠豆大。每服三圓至五圓。水瀉,生薑湯下。白痢,艾葉下。赤痢,按:赤痢宋本作赤白。烏梅湯下。服時須極空腹。
服畢一時,方可吃食,臨臥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麵東五更服,按:宋本無五更二字。不發日,晚間服。
白話文:
將硇砂和硃砂各取一分,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另外,取黃蠟半兩,巴豆三七粒,去除殼、皮和膜,放入銀石器中,用重湯煮一伏時,直到巴豆變成紫色為止。挑出二十七粒巴豆,留下十七粒與之前的硇砂和硃砂粉末一同研磨至極度均勻。將黃蠟融化,把藥粉加入,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到五顆,用水送服。如果腹瀉,用生薑湯送服;如果是白痢,用艾葉湯送服;如果是赤痢,用烏梅湯送服。服用時必須空腹。服用完畢一小時後才能進食,睡前服用效果最佳。服用後一天只吃清淡的粥。如果患有瘧疾,在清晨五更服用乳香湯,如果沒有發病,則在晚上服用。
此藥不動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疼者愈,有積者內化,亦不動臟腑。大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然暫安,按:宋本作雖安暫安。後必為害。嘗記陳侍郎涇仲庚戍秋過儀真求診,初不覺有疾,及診視,則肝脈沉弦附骨,重取則牢。按:宋本無重字。予曰:病在左脅,有血積,必發痛。
陳曰:誠如是。前此守九江被召,冒暑涉長江。暨抵行朝,血痢已數日矣。急欲登對,醫者以剛劑燥之,雖得止,數日臍下一塊大如杯,不旬日,如碗大,發則不可忍。故急請宮祠以歸。為之奈何?予曰:積痢不可強止,故血結於臍脅下,非抵當圓不可。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疾終。
白話文:
這藥性溫和,服用後腹瀉的會止住,痢疾的會斷根,疼痛的會痊癒,積聚在體內的會化解,而且不會傷及臟腑。一般來說,痢疾患者如果有積聚在體內,如果不先去除積聚,即使暫時好轉,最終也會造成傷害。我曾經記得陳侍郎涇仲庚戍年秋季來到儀真求診,起初沒有感覺生病,但診脈後發現肝脈沉弦貼骨,按壓後十分堅硬,我便說:「你的病症在左脅,有血積在體內,遲早會發作疼痛。」
陳侍郎說:「的確如此。以前我在九江任職,被召回京時,趕上酷暑,冒著高温渡長江。到達京城後,就開始患上血痢,持續了好幾天。當時我急著要覲見皇帝,醫生就用燥烈的藥物止瀉,雖然暫時止住了,但幾天後肚臍下方出現一塊腫塊,像個杯子那么大,不到十天就長到了碗那么大,疼痛難忍,所以急著向宮祠請假回家。請問該怎麼辦?」我說:「積聚引起的痢疾不能强力止住,所以血氣才會凝結在肚臍下方,必須用藥物慢慢化解才能治好。」他懷疑我的說法,不肯服用藥物,結果第二年就因為這個病去世了。
釋義:硇砂氣味鹹苦微溫,入足陽明、厥陰。硃砂氣味苦溫,入手少陰。黃蠟味甘平微溫,淡而能滲,入手、足太陰。巴豆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送藥用各種湯者,因何病而用何湯也。此方主治瘧痢及積聚腹痛泄瀉之疾。亦因積久不去,難投補劑,若不先去,必成大患。故善治病者,必欲去之盡也。
治隔年痢不止。木香散。
木香(用黃連各半兩,銼細同炒。按:宋本作用黃連半兩,各銼炒),甘草(炙,一兩),罌粟殼(銼用。生薑半兩,碎,同炒)
白話文:
硇砂味道鹹苦微溫,進入足陽明經、厥陰經。硃砂味道苦溫,進入手少陰經。黃蠟味道甘平微溫,淡而能滲透,進入手太陰經、足太陰經。巴豆味道辛溫,進入足太陰經、陽明經。用湯劑送藥時,要根據不同的疾病選擇不同的湯劑。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瘧疾、痢疾,以及積聚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疾病。如果積聚久久不去,很難服用補藥,如果不先去除積聚,就會變成大病。因此,善於治病的人,一定會想盡辦法將積聚徹底去除。
治療隔年痢疾久治不愈的藥方:木香散。
藥材:木香、黃連各半兩,切碎後一起炒。甘草一兩,炙過。罌粟殼切碎使用。生薑半兩,切碎後與罌粟殼一起炒。
上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陳米飲下二錢。佛智和尚傳云:在閩中,嘗合以濟人,治血痢尤奇。
釋義: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黃連氣味苦寒,入手少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罌粟殼氣味酸澀微寒,入足少陰。少加麝香,欲藥性之入里也。陳米飲送,取其和中也。此治久痢不止,欲脫肛者。以香連通腸胃之積滯,佐以甘緩、酸澀、固塞之藥,其病焉有不去哉?
治腎泄。五味子散。
五味子(二兩),吳茱萸(半兩,細粒綠色者)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少許麝香,充分研磨混合。用陳米湯送服,每次兩錢。佛智和尚傳授說:在福建地區,曾用此方治療病人,治療血痢尤其有效。
木香性溫味辛,歸足太陰經;黃連性寒味苦,歸手少陰經;甘草性平味甘,歸足太陰經;罌粟殼性寒味酸澀,歸足少陰經。加入少許麝香,目的是讓藥性深入臟腑;用陳米湯送服,是為了調和脾胃。此方用於治療久痢不止,欲脫肛的病症。以木香、黃連通暢腸胃積滯,佐以甘草緩和,罌粟殼酸澀收斂,固澀止瀉,這樣病症怎麼可能不消失呢?
治療腎虛遺精。使用五味子散。
五味子(二兩),吳茱萸(半兩,選擇細粒綠色者)
上二味,同炒,香熟為度,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
頃年有一親識,每五更初欲曉時,必溏痢一次,如是數月。有人云:此名腎泄,腎感陰氣而然。得此方服之而愈。
釋義:五味子氣味酸鹹微溫,入足少陰,然研碎用則五味皆全,兼能入五臟也。吳茱萸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厥陰。此方治腎泄不止。而送藥以米飲者,中宮有穀氣可恃,使藥性直入少陰,則所感之陰氣得辛溫之益,而腎中之陽自振矣。
白話文:
將上述兩種藥材一起炒,炒到香氣出來、熟透為止,再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陳米湯送服。
最近有一位熟人,每次在凌晨五點左右快要天亮的時候,必定會腹瀉一次,持續了好幾個月。有人說這是腎虛導致的,因為腎臟感受了陰寒之氣。他服用了這個藥方之後就痊癒了。
五味子的味道是酸鹹微溫,入足少陰經,但研磨成粉後,它的五種味道就都完整保留了,而且還能進入五臟。吳茱萸的味道辛辣溫熱,入足陽明經和厥陰經。這個藥方可以治療腎虛導致的腹瀉不止。用米湯送服藥物,是因為中焦(脾胃)有穀氣可以依靠,可以使藥性直達足少陰經,這樣被陰寒之氣所傷的腎臟,就可以得到辛溫之氣的幫助,腎臟的陽氣自然就能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