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四 (1)
卷第四 (1)
1. 反胃嘔吐
治翻胃。附子散。
附子一枚極大者,坐於磚上。四面著火,漸漸逼熱,淬入生薑自然汁中。再用火逼,再淬,約盡薑汁半碗,焙乾末之。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過三服。
釋義:大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通下焦之陽。生薑自然汁氣味辛大溫,達表,入手、足太陰,通中焦、下焦之陽。用火逼淬乾者,但取通中下之陽,不欲其發表也。必加粟米者,以反胃不能納食,雖得薑、附之通陽,中宮無恃,恐其陰濁復聚,致令反復也。
白話文:
治療嘔吐症的方劑:附子散
配方:
- 附子(選取最大的一枚)一枚,置於磚塊之上。
- 四面同時用火慢慢加熱,將附子逼熱。
- 將附子迅速浸入生薑的自然汁液中,再用火逼熱,再浸入薑汁中,如此反覆,直到薑汁剩下一半左右。
- 將附子取出,烘乾磨成粉末。
服用方法:
- 每次服用二錢(約六克)附子粉,用水一盞(約200毫升)和少許粟米一起煎煮,至湯汁剩下七成時,濾去藥渣,溫熱服下。
- 一般服用不超過三次。
藥理分析:
- 附子性味鹹辛大熱,入足少陰腎經和手少陰心經,能夠通達下焦的陽氣。
- 生薑的自然汁液性味辛溫,入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能夠達於表層,通達中焦和下焦的陽氣。
- 用火逼熱再浸入薑汁,反复操作,是为了取其通達中下焦陽氣的作用,避免其发散表面的功效。
- 加粟米的原因是,由于呕吐导致不能进食,即使用生姜和附子通达阳气,但胃中空虚无依,容易导致阴寒之气聚集,反复呕吐。粟米可以起到滋补脾胃的作用,防止阴寒之气复聚。
鯽魚散。
大鯽魚一個,去腸留膽,納綠礬末填滿,縫口,以炭火炙令黃干,為末。每服一錢,陳米飲調下,日三服。
釋義:鯽魚氣味甘溫,入足陽明、太陰。綠礬氣味鹹酸微涼,能引濁下行。陳米飲送藥,扶中氣也。此亦治反胃之病。中宮雖有濁陰竊踞,不耐辛溫之剛燥。以甘溫酸鹹之品引濁下趨,即以陳米飲調中,勿使中土失職。真王道之藥也。
定嘔吐,利膈。枇杷葉散。
枇杷葉(去毛),人參(各一錢。按:宋本錢作分),茯苓(半兩),茅根(二兩,切。按:宋本兩作分),半夏(一錢,切。按:宋本注三分切)
白話文:
鯽魚散
組成:
- 鯽魚一條,去腸留膽,納綠礬末填滿,縫口,以炭火炙至黃干,研為末。
用法:
- 每服一錢,用陳米飲調服,每日三次。
功效:
- 定嘔吐,利膈。
釋義:
鯽魚性味甘溫,入足陽明、太陰經。綠礬性味鹹酸微涼,能引濁下行。陳米飲性平和,有助於扶助中氣。
此方適用於反胃之病。由於中焦脾胃虛弱,容易受濁陰之氣侵襲,無法耐受辛溫之藥性。因此,此方採用甘溫酸鹹之品引導濁氣下降,並用陳米飲調和中氣,防止脾胃功能失調。此方可謂是治療反胃的良方,正如王道藥一般,以柔克剛,治病求本。
另附:枇杷葉散
組成:
- 枇杷葉(去毛)一錢
- 人參一錢
- 茯苓半兩
- 茅根二兩,切
- 半夏一錢,切
此方亦可用於治療嘔吐,功效與鯽魚散類似。
上細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渣,入檳榔末二錢,錢按:宋本作半錢。和勻服之。龐老方。
釋義:枇杷葉氣味苦辛,入手太陰、陽明,最能下氣,冬夏不調,得天地四時之氣。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茅根氣味甘寒,入手太陰、足陽明,能除伏郁之熱。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使以生薑、檳榔末,取其辛通而能下行也。此嘔吐,中脘如痞,膈間之氣不利,苦辛之藥,以下其氣,急以甘溫補中之品護持中土,則土旺而濁不侵犯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半水,加入七片生薑,以小火煎煮至七分,濾去渣,再加入兩錢檳榔末,攪勻服用。這是龐老的方子。
枇杷葉味苦辛,能進入手太陰、陽明經絡,最能降氣,無論冬夏,都能順應天地四時之氣。人參味甘溫,能進入足陽明經絡。茯苓味甘平淡滲,能進入足陽明經絡。茅根味甘寒,能進入手太陰、足陽明經絡,能去除伏藏的熱氣。半夏味辛溫,能進入足陽明經絡。利用生薑、檳榔末,取其辛辣通暢的特性,讓藥效向下運行。這是針對嘔吐、胃脘如痞、膈間氣機不暢的症狀,用苦辛的藥物來降氣,並迅速用甘溫補中的藥物來護持脾胃,這樣脾胃強健,濁氣就不會侵犯了。
食後多吐,欲作反胃。按:宋本作翻胃。白朮散。
澤瀉,白朮,茯苓(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白湯調,溫服。
釋義:澤瀉氣味鹹微寒,入足太陽。白朮氣味甘溫,入足太陰。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能引諸藥達於至陰之處。此治食後多吐,將成反胃之疴。其人必是酒客,中宮氣虛,飲濁上干。三味最能達陰泄濁,又能和中養正,所以確中病情也。
治胃熱嘔吐。竹茹湯。
乾葛(三兩),甘草(二錢。按:宋本作三分),半夏(三錢,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耗半。按:宋本錢作分)
白話文:
飯後經常嘔吐,想吐又吐不出來。建議使用白朮散:澤瀉、白朮、茯苓各等分,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白開水溫服。澤瀉性寒味鹹,入足太陽經;白朮性溫味甘,入足太陰經;茯苓性平味甘,入足陽明經,能引導藥物到達陰分。此方用於治療飯後嘔吐,將要反胃的病症。患者多半是嗜酒之人,脾胃虛弱,濁氣上逆。三味藥都能入陰泄濁,同時又能調理脾胃,補充正氣,因此對症下藥。
若為胃熱嘔吐,則可使用竹茹湯:乾葛三兩,甘草二錢,半夏三錢,用薑汁半盞、漿水一升煮至剩下半升。
上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竹茹一彈大,棗一個,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胃熱者,手足心俱熱。政和中,一宗人病傷寒得汗,身涼數日忽嘔吐,藥與飲食俱不下。醫者皆進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下咽即吐。予曰:此汗後餘熱留於胃脘,孫兆竹茹湯政相當爾。亟治藥與之,即時愈。《良方》槐花散亦相類。
釋義:乾葛氣味辛微溫,能解酒毒,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竹茹氣味甘寒,入足陽明。薑、棗以和榮衛。胃熱嘔吐不止,亦必因胃中酒氣蘊熱。故以微辛溫之藥令其入胃,引入甘寒之品,則酒熱稍解,氣得下降,胃氣安而病自已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加入三片薑、一彈大小的竹茹和一個棗,一起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溫熱服用。
如果胃熱,手心和腳心都會發熱。政和年間,有一宗人患傷寒後出汗,身體涼了幾天突然嘔吐,吃藥和飲食都無法下嚥。醫生都給他服用丁香、藿香、滑石等藥,但藥物下咽就吐出來。我說:「這是出汗後餘熱留在胃脘,孫兆竹茹湯正好適合他。」於是趕緊將藥物煎好給他服用,馬上就痊癒了。良方中的槐花散也有類似的功效。
乾葛性味辛微溫,可以解酒毒,歸足陽明經。甘草性味甘平,歸足太陰經。半夏性味辛溫,歸足陽明經。竹茹性味甘寒,歸足陽明經。薑和棗用來調和營衛。胃熱嘔吐不止,必然是胃中酒氣蘊熱。所以用辛溫的藥物讓藥物進入胃,再引入甘寒的藥品,就能緩解酒熱,讓氣向下沉,胃氣安寧,病自然就痊癒了。
治霍亂吐瀉不止及轉筋,諸藥不效者,一粒治一人。青金丹。
硫黃(一兩,研),水銀(八錢)
上二味,銚子內炒,柳木篦子不住攪勻,更以柳枝蘸冷醋頻頻灑。候如鐵色,法如青金塊方成。按:坊本法作凝。刮下,再研如粉。留少半為散,餘以粽子尖三個,醋約半盞,研稀稠得所,成膏和圓如雞頭肉大,硃砂為衣,每服一圓,煎丁香湯磨化下,熱服。如服散,丁香湯調下一錢。傷寒陰陽乘伏,用龍腦冷水磨下,日三、二服。
白話文:
治霍亂吐瀉不止及轉筋,諸藥不效者,一粒治一人。青金丹。
治療霍亂引起的不停嘔吐、腹瀉,以及抽筋,其他藥物都無效的情況,一顆藥即可治癒一人。
青金丹藥方:
硫黃(一兩,研磨)
水銀(八錢)
製法:
將以上兩種藥材放在銚子(一種小鍋)中炒,用柳木篦子不停攪拌,並用柳枝沾冷醋不斷灑在藥材上。持續加熱直到藥材呈現鐵色,如同青金塊般成型。
注:坊間版本中記載為「凝」,應為「成」字之誤。
服用方法:
將藥材刮下,再研磨成粉末。留下少許粉末作為散劑,剩下的則用三個粽子尖,加入約半盞醋,研磨成稀稠適當的膏狀,捏成雞頭肉大小的圓形藥丸。用硃砂作為藥丸的外衣。每次服用一丸,用丁香湯煎熱磨化後,趁熱服用。若服用散劑,則用丁香湯調和一錢服用。
其他:
若患者為傷寒導致的陰陽失調,可使用龍腦,用冷水研磨後服用,每天兩到三次。
釋義:硫黃氣味辛大熱,入右腎命門。水銀氣味辛寒,能行九竅,能伏五金為泥。丁香湯送,以熱為引也。龍腦湯送,以涼為引也。此治霍亂轉筋,陰陽乘伏,二氣欲離,諸藥不能效者,乃急救之方。司是術者,當留心斟酌焉。
治嘔吐不止。香靈圓。
丁香,好辰砂(研,各八錢。按:宋本八作六),五靈脂(四錢)
上香、脂先為細末,後入砂,再研勻。狗膽汁或豬膽汁為圓,如雞頭大。每服一圓,生薑橘皮湯磨下。
白話文:
硫磺氣味辛辣而燥熱,進入右腎命門。水銀氣味辛辣而寒涼,能通達九竅,能將五金熔化成泥。用丁香湯送服,以熱力引導藥力;用龍腦湯送服,以寒力引導藥力。此方用於治療霍亂轉筋,陰陽失調,二氣將要離散,其他藥物無效的急症,是急救之方。使用此方者,應當用心思考,仔細斟酌。
治療嘔吐不止,可用香靈圓。
丁香、好辰砂各八錢,五靈脂四錢。將丁香、五靈脂研成細末,再加入辰砂研勻。用狗膽汁或豬膽汁做成圓丸,如雞頭大小。每次服一丸,用生薑橘皮湯磨服。
釋義:丁香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厥陰。辰砂氣味苦溫,入手少陰。五靈脂氣味甘溫,入手太陰、足厥陰。圓以狗膽汁及豬膽汁者,以其苦寒直下也。送以生薑橘皮湯者,以辛通能入里也。此胃中氣不得下,濁飲上逆,致嘔吐不止,以辛溫、苦溫之藥,通其在上中之濁飲,以苦寒之味,引之下行,則病情無有不中矣。
白話文:
丁香性溫熱,走足陽明、厥陰經;辰砂性溫苦,走手少陰經;五靈脂性溫甘,走手太陰、足厥陰經。用狗膽汁或豬膽汁,是因為苦寒能直達下焦;用生薑、橘皮湯送服,是因為辛味通暢能入裡。這是因為胃氣不降,濁飲上逆,導致嘔吐不止。用辛溫、苦溫的藥物通開上中焦的濁飲,用苦寒之味引導其下行,如此病情自然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