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六 (2)
卷第六 (2)
1. 金瘡癰疽打撲諸瘡破傷風
治金瘡止血,除疼痛,闢風,續筋骨,生肌肉。地黃散,。
地黃苗,地崧(按:崧字,諸本皆從山。考本草,當從草),青蒿,蒼耳苗,赤芍藥(各五兩,入水浸取汁),石灰(三升),生艾汁(三合)
上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午時修合。以前藥汁拌石灰,陰乾,再入黃丹三兩,更杵羅細。凡有金瘡傷析出血,用藥封裹,勿令動,著十日差,不腫不膿。
釋義:地黃苗氣味甘寒,入足少陰、厥陰,能療瘡惡瘡及金瘡。地崧即天名精也,氣味辛甘寒,入足厥陰、陽明,能養血熄風。青蒿氣味苦寒,入足少陰、厥陰,能殺蟲辟邪,治骨蒸發熱,及金瘡疼痛。蒼耳苗氣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陰,能殺疳蟲,潤肌膚。赤芍藥氣味苦平,入足厥陰,能行血中之滯。
白話文:
治金瘡止血,除疼痛,闢風,續筋骨,生肌肉。地黃散,。
藥方:
- 地黃苗、地崧(即天名精)、青蒿、蒼耳苗、赤芍藥(各五兩,將其放入水中浸泡,取其汁液)
- 石灰(三升)
- 生艾汁(三合)
製法:
- 以上藥材汁液,於五月五日或七月七日午時,將其混合在一起。
- 將藥汁與石灰拌勻,陰乾後,再加入黃丹三兩,研磨成細粉。
用法:
- 凡有金瘡傷口出血,取藥粉敷於患處,並用布包紮,不可觸碰。
- 約十天左右,傷口即會癒合,無腫無膿。
藥性分析:
- 地黃苗: 味甘寒,入足少陰、厥陰經,可治療瘡瘍、金瘡。
- 地崧(即天名精): 味辛甘寒,入足厥陰、陽明經,可養血、熄風。
- 青蒿: 味苦寒,入足少陰、厥陰經,可殺蟲辟邪,治骨蒸發熱,以及金瘡疼痛。
- 蒼耳苗: 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陰經,可殺疳蟲,潤肌膚。
- 赤芍藥: 味苦平,入足厥陰經,可行血中瘀滯。
注釋:
- 「升」和「合」是古代容量單位,一升約等於現在的一公升,一合約等於現在的100毫升。
- 「陰乾」是指在陰涼處自然乾燥。
- 「黃丹」是一種紅色的鉛化合物,具有止血生肌的作用。
- 「杵羅細」是指用杵臼將藥材研磨成細粉。
- 「金瘡」指的是刀劍傷。
- 「傷析出血」指的是傷口裂開出血。
石灰氣味辛溫,入足厥陰,能療金瘡,止血殺蟲。生艾氣味苦溫,入足太陰、少陰、厥陰。黃丹氣味辛微寒,入足厥陰,能療金瘡,止疼痛,瘍科必用之藥。此因金瘡疼痛,筋骨損傷,俱用涼血、表血、行血,生肌止痛之品,藥既中病,病豈有不減者乎。
斂金瘡口,止疼痛。劉寄奴散,。
劉寄奴一味,為末,摻金瘡口裡。
釋義:劉寄奴氣味苦溫,入足厥陰,能行血止疼,去癥瘕,治金瘡,極有效驗。並治湯火瘡尤妙。此雖一味草藥,性能行走,使氣血不致凝滯,則所傷之處,自然止痛生肌耳。
白話文:
石灰辛溫,能止血殺蟲,適合治療外傷。艾草苦溫,能治療外傷,並能活血化瘀。黃丹辛微寒,能止痛生肌,是治療外傷的常用藥。治療外傷疼痛、筋骨損傷,需用涼血、活血、生肌止痛的藥物,藥物對症下藥,傷痛自然會減輕。
劉寄奴散是用來收口止痛的藥方,只用劉寄奴一味藥,研磨成粉末,撒在傷口上即可。劉寄奴苦溫,能活血止痛,治療外傷效果顯著,尤其是燙傷效果尤佳。劉寄奴能促進血液循環,避免瘀血凝滯,自然能止痛生肌。
宋高祖劉裕微時伐荻,見大蛇長數丈,射之傷。明日復至,聞有杵臼聲。往視之,見青衣童子數人,於榛中搗藥。問其故?答曰:我王為劉寄奴所射,合藥敷之。帝曰:五神何不殺之?按:坊本五作王,與《南史》合。答曰:劉寄奴,王者不死,不可殺。帝叱之,皆散。遂收藥而返。
每遇金瘡,敷之良驗。寄奴,高祖小字也。此藥非止治金瘡,治湯火瘡至妙。《經驗方》云:劉寄奴為末,先以糯米漿,用雞羽掃傷著處,後摻藥末在上,並不痛,亦無痕。大凡湯火燙著,按:宋本無火燙二字。急用鹽末摻之,護肉不壞,然後藥敷之。
白話文:
宋朝開國皇帝劉裕年輕時,在砍伐荻草時,遇見一條長達數丈的大蛇,他射箭擊傷了蛇。第二天,他再次來到那裡,聽到杵臼聲,便去查看,發現幾個穿青衣的童子在灌木叢中搗藥。他問他們為什麼搗藥,童子們回答說:「我們王被劉寄奴射傷了,正在搗藥敷傷。」劉裕問:「你們五神為何不殺他?」童子們回答:「劉寄奴是王者,命不該絕,不可殺。」劉裕怒斥他們,童子們便散去。劉裕於是收了藥帶回。
後來,劉裕每次遇到刀傷,都會敷上這種藥,效果非常好。寄奴是劉裕的小名。這藥不僅能治刀傷,還能治燙傷,效果極佳。經驗方中記載:將劉寄奴研磨成粉,先用糯米漿塗抹傷口,用雞毛掃拭,再撒上藥粉,既不疼痛,也不留疤痕。若被湯水燙傷,要立刻用鹽末撒在傷口上,保護肉不被壞死,然後再敷藥。
治從高墮下,墜損惡血,骨節間疼痛。蕓薹散,。
荊芥,藕節(各二兩,陰乾),蕓薹子(陰乾),川芒消,馬齒莧(各一兩,陰乾)
上細末,用蘇枋木半兩,酒一大盞,煎至七分,調下二錢,服不拘時候。
釋義:荊芥氣味辛溫,入足厥陰。藕節氣味甘平澀,入足太陰,能消瘀血,解熱毒。蕓薹子氣味辛溫,入足厥陰,性能行走消瘀。川芒消氣味辛鹹寒,入足厥陰,能升能降,能行血破瘀。馬齒莧氣味酸寒,入足厥陰,能散血消腫。蘇枋木氣味甘鹹辛平,入足厥陰,能和血通瘀。
白話文:
治療因從高處墜落而導致瘀血積聚,骨節疼痛的方子。用荊芥、藕節、蕓薹子、川芒消、馬齒莧等藥材研磨成粉末,再用蘇枋木和酒煎煮,取藥液服用,不拘時辰。
再加酒煎,總欲其行血也。從高墜下,跌撲損傷,氣血凝滯,以群劑消瘀行血之藥,再佐以酒之升降,鮮有不效驗者矣!
治腕折,傷筋損骨,疼痛不可忍。宜名,夢龜散,。按:注五字宋本無。
生地黃(一斤,切),藏瓜姜糟(一斤。按:宋本此下有生薑一味,注四兩,切)
上都炒令勻熱,以布裹,罨傷折處,冷則易之。
釋義: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手、足少陰、厥陰。藏瓜姜糟氣味辛溫,入足少陰、厥陰。必欲藏過瓜姜者,取性之純粹,兼能引入筋骨也。因打撲而致腕折,筋傷骨損,疼痛難忍者,其氣血必凝滯,此方取其行氣和血而已。
白話文:
再用酒煎藥,目的就是要促進血液循環。從高處墜落,跌倒撞傷,導致氣血瘀滯,這時就需要用一些消腫散瘀、活血化瘀的藥物,再配合酒的升降作用,效果幾乎是百試百靈的。
治療手腕骨折、筋骨損傷,疼痛難忍,可以使用夢龜散。
準備生地黃一斤,切片,以及藏瓜姜糟一斤。將它們一起炒熱,用布包裹,敷在傷患處,冷了就換新的。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肝、腎經;藏瓜姜糟性溫,味辛,入腎經。之所以要選用藏過瓜的姜糟,是因為它的藥性純粹,而且能更好地滲透到筋骨。打撲導致手腕骨折、筋骨損傷,疼痛難忍,是因為氣血瘀滯,這個藥方就是通過活血化瘀來達到療效。
曾有人傷折,宜用生龜。尋捕一龜將殺之。患人忽夢見龜告言曰:勿相害,吾有奇方可療,於夢中遂授此方,用之果驗。按:四字宋本無。
治打撲墜損,惡血攻心,悶亂疼痛。水仙散。
未展荷葉一味,陰乾為末。食前以童子熱小便一小盞,調下三錢,以利下惡物為度。一方用大幹荷葉五片,燒令煙盡,細研,作一服,如上服之。
釋義:荷葉氣味苦辛平,入足少陽、厥陰。未展者,卷而未開,取其升而輕揚也。童便調送,取其咸能下降也。此藥先升後降,使惡血下行,悶亂欲昏者得以心定神安矣。
白話文:
以前有人骨折,要用活龜治療。有人抓到一隻龜要殺它,病人卻夢到龜告訴他:「別殺我,我有奇方可以治好你。」夢中龜就傳授了這個方法,用後果然有效。
治療跌打損傷,瘀血攻心,胸悶疼痛。用未展開的荷葉一味,陰乾磨成粉末,飯前用童子尿一小杯調服三錢,以排出瘀血為度。另一方法是用曬乾的荷葉五片,燒成灰燼,研磨成粉,一次服用,方法同上。
荷葉性味苦辛平,入足少陽、厥陰經。未展開的荷葉,捲曲未開,取其上升輕揚之性。童子尿調服,取其鹹味能下降之性。此藥先升後降,使瘀血下行,胸悶欲昏的病人可以心神安定。
長肉、止痛、生肌。檳榔散。
檳榔,木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薄貼瘡上,神效。
釋義:檳榔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黃連氣味苦寒,入手少陰。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傷損而疼痛,不能長肉生肌,由乎氣味不能和暢。故以辛溫,苦寒貼之,則氣血流行,肌肉自然生矣。
治打撲傷損,及一切癰腫未破,令內消方。
生地黃(研如泥成膏),木香(細末)
白話文:
檳榔散能長肉、止痛、生肌。
將檳榔和木香各等分,研磨成細粉,薄薄地貼在傷口上,效果神奇。
檳榔性辛溫,走足太陰、陽明經;黃連性苦寒,入入手少陰經;木香性辛溫,走足太陰經。傷損疼痛,無法長肉生肌,是因為氣血流通不暢。因此用辛溫和苦寒的藥物貼敷,就能使氣血運行暢通,肌肉自然再生。
檳榔散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以及一切未破潰的癰腫,能使其內消。
生地黃研磨成泥狀膏,木香研磨成細粉。
上以地黃膏,隨腫大小,攤於紙上,摻木香末一層,又再攤地黃膏一層,貼腫上,不過三、五度即愈。
釋義: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手、足少陰,厥陰,能涼血。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能疏滯,打傷撲損,癰腫未破者,皆能內消。大凡損傷、癰腫,必因氣血不宣暢。今氣既得疏,血亦流行,腫豈有不消者哉?
元祐中,宗人許元公赴省試卷,過興國寺橋,值微雨,地滑墜馬,右臂臼脫。路中一人云:急與挼入臼中,血漬臼中即難治也。僕者如其說,神已昏,亦不覺痛也。遂僦臥轎,畀至景德。須臾,親舊集議所醫者。或云非錄事巷田馬騎不能了此疾。急鞭馬召至,則已日暮矣。田秉燭視其面色,云:尚可治。
白話文:
將地黃膏塗抹在紙上,根據腫瘤的大小,塗抹厚度也要調整。在塗抹的地黃膏上面撒上一層木香粉,再塗抹一層地黃膏,貼在腫瘤上。這樣反覆操作三到五次,腫瘤就會痊癒。
生地黃性涼,可以清熱涼血,木香性溫,可以疏通經絡。外傷導致的腫痛,大多是氣血不通暢造成的。現在用木香疏通經絡,地黃涼血,氣血暢通,腫痛自然就會消退。
元祐年間,我的族人許元公去參加省試,經過興國寺橋時,遇到小雨,路面濕滑,從馬背上摔下來,右臂脱臼。路邊有人說,一定要趕緊把脱臼的胳膊按回原位,如果血跡留在臼中就難治癒了。僕人按照他的話,把胳膊按了回去,當時許元公已經昏迷,也不覺得痛了。之後,我們租了一輛轎子,把他送到景德鎮。很快,親朋好友都聚集在一起商量找誰來治療。有人說,只有錄事巷的田馬騎才能治好這種病。於是趕緊派人去請他,但已經日暮了。田馬騎拿着蠟燭查看许元公的面色,說:“還有救。”
此疾料理費力,先議所酬,方敢用藥。此公去省試,止旬日,又是右臂,正妨作字,今須作兩等商量。如旬日內安痊如舊,不妨就試,作一等價。如至期未能就試,即減數,別作一等價。悉如其說,遂用藥封其腫黯處,至中夜方省,達旦已痛止矣。翌日至,悉去其封,藥損處已白,其瘀血青黯,已移在臂臼之上。
如是數日易之,其腫黯直至肩背。於是用藥下之,初下黑血一、二升。三、五日如舊,臂亦不痛,遂得赴試。可謂妙醫矣。元公云:若在外方遭此厄,微田生,吾終作折臂鬼矣。故知墮損手足臼脫,急須挼入,不爾,終成蘆節也。
宣和中有一國醫,忽承快行宣押,就一佛剎醫內人,限目今便行。鞭馬至,則寂未有人。須臾臥轎中扶下一內人,又一快行送至,奉旨取軍令狀,限日下安痊。醫診視之,已昏死矣。問其從人,皆不知病之由,惶恐無地。良久,有二、三老內人至,下轎環而泣之,方得其實。
白話文:
这位病人情况严重,治疗需要费力,必须先谈好酬金,才能用药。病人要去参加考试,时间紧迫,而且是右手臂受伤,正好妨碍写字,所以需要两套方案。如果十天内能痊愈如初,可以按原价收费。如果到期不能参加考试,就减价,另算价格。病人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医生用药封住肿痛的地方,到半夜病人就感觉好转了,第二天早上醒来,疼痛已经消失。第二天,医生解开药封,受伤的地方已经变白,淤血青紫的颜色已经转移到臂窝上面。
就这样过了几天,肿痛一直蔓延到肩膀和后背。于是医生用药将瘀血排出来,一开始排出了黑血一两升。三五天后,手臂也不疼了,病人顺利参加了考试。这真是妙手回春啊!元公说:如果我在外地遇到这种情况,没有遇到微田生医生,我恐怕就成了断臂鬼了。所以知道手足关节脱臼,一定要及时复位,否则最终会变成芦节一样。
宣和年间,有一位国医,突然被快马急令,去一座佛寺给一位内人看病,要求当天就出发。国医策马赶到,却发现寺里空无一人。过了一会儿,轿子停下,扶下来一位内人,接着又有一名快马送来圣旨,要求国医限期治好病人,并且要求出具军令状。国医诊治后,发现病人已经昏迷了。问随行人员,他们都说不知道病人病因,非常害怕。过了很久,有两三名老内人来到,跪在轿子周围哭泣,才说出了实情。
云:因蹴鞦韆,自空而下墜死。醫者云:打撲傷損,自屬外科。欲申明,又恐後時參差不測。再視之,微覺有氣。忽憶藥篋中有蘇合香圓,急取半兩,於火上焙去腦、麝,用酒半升研化灌之。至三更,方呻吟。五更,下惡血數升。調理數日得痊。予謂正當下蘇合香圓。蓋從高處墜下,必挾驚悸。
血氣錯亂,此藥非特逐瘀血,而又醒氣,醫偶用之,遂見功。此藥居家不可缺,如氣厥鬼邪,殗殜傳屍,心痛時疾之類皆治。《良方》載甚詳,須自合為佳爾。
王蘧《發背方·序》云:元祐三年夏四月官京師,疽發於背,召國醫治之逾月,勢益甚。徐州蕭縣人張生,以艾火加瘡上灸之,自旦及暮,凡一百五十壯,知痛乃已。明日鑷去黑痂,膿血盡潰,膚理皆紅,亦不復痛,始別以藥敷之,日一易焉。易時旋剪去黑爛惡肉,月許瘡乃平。
白話文:
從鞦韆上掉下來摔死了,醫生說這是外傷,本想直接處理,但怕後續情況變化莫測。仔細檢查後,發現病人還有微弱的氣息。突然想起藥箱裡有蘇合香丸,趕緊取出一半,在火上烤去腦麝,用半升酒研磨成糊狀灌下去。到了三更時,病人開始呻吟,五更時吐出幾升黑血。經過幾天的調理,病人就痊癒了。我認為當時服用蘇合香丸是正確的,因為從高處墜落,必然驚恐,血氣錯亂。蘇合香不僅能化瘀血,還能醒氣,醫生偶然用它,就見效了。這種藥家中必備,像氣厥、鬼邪、昏迷、傳染病、心痛等症都能治。良方裡記載得很詳細,自己配製最好。
王蘧在《發背方·序》中寫道:元祐三年夏四月,我在京城任職,背上長了毒瘡,找了國醫治療一個多月,病情越來越嚴重。徐州蕭縣人張生,用艾火灸瘡口,從早上到晚上,灸了一百五十壯,感覺到疼痛才停止。第二天,用鑷子夾掉黑痂,膿血全部排出來,皮膚都紅了,也不再疼痛了,才開始用藥敷,一天換一次。每次換藥的時候,都要剪掉黑爛的壞肉,一個月後瘡口才癒合。
是歲秋夏間,京師士大夫病疽者七人,余獨生。此雖司命事,然固有料理,不知其方,遂至不幸者,以人意論之,可為慨然。於是撰次前後所得方摸版以施,庶幾古人濟眾之意。紹聖三年三月日題。
治諸般癰疽發背。按:宋本癰疽作癰腫。柞木散。
柞木葉(四兩,干),乾荷葉,金櫻根(萱草也),甘草節,地榆(各一兩)
上同銼,搗為煮散。每服半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分兩服,早、晚各一。並滓再煎一服,膿血者自干,未成者自消,忌飲食毒。
白話文:
那年夏天,京城裡很多士大夫都患了癰疽,只有我倖免。虽然这本是命数使然,但若能及时医治,也不至于如此。眼看着许多人因为不知医治方法而遭遇不幸,实在令人心痛。因此,我整理了以前收集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延续古人救助百姓的精神。绍圣三年三月,记于此。
治疗各种痈疽发背。宋版中“痈疽”写作“癰腫”。柞木散:
柞木葉(四两,干),干荷葉,金櫻根(萱草也),甘草節,地榆(各一两)
将以上药材一同锉碎,捣成粉末,用水煎煮。每次服用半两,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将药渣再煎煮一次服用。脓血者会自然干涸,未成者会自行消退。忌食毒物。
釋義:柞木葉氣味苦平,入足厥陰。乾荷葉氣味苦辛平,入足少陽、厥陰。金櫻根氣味甘涼,入足厥陰,能利濕解毒。甘草節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最能解毒,通行十二經絡。地榆氣味鹹苦微寒,入手、足陽明。此治癰疽發背之方也。大凡諸毒之發,皆由濕熱壅痹,致氣血凝滯而成。涼血之藥必兼分利濕熱,則源頭既清,病自消散矣。
斂瘡內消方。
黃明膠一兩。水半升,煮化,按:宋本作消了。入黃丹一兩。再煮三、五沸,又放溫冷,以雞毛掃在瘡口上,如未成即塗,腫處自消。
白話文:
斂瘡內消方 釋義及用法
藥材特性:
- 柞木葉: 味苦性平,歸足厥陰經。
- 乾荷葉: 味苦辛性平,歸足少陽、厥陰經。
- 金櫻根: 味甘性涼,歸足厥陰經,能利濕解毒。
- 甘草: 味甘性平,歸足太陰經,最能解毒,通行十二經絡。
- 地榆: 味鹹苦性微寒,歸手、足陽明經。
方劑功效:
此方用於治療癰疽發背。癰疽發背主要是由於濕熱壅痹,導致氣血凝滯而成。
藥理分析:
各種毒素的產生,都源於濕熱壅塞,導致氣血流通不暢。因此,涼血藥物必須兼具利濕熱的功能,才能從根本上清除病因,使病症自然消散。
斂瘡內消方組成:
- 黃明膠一兩
- 水半升
- 黃丹一兩
用法:
- 將黃明膠用半升水煮化。
- 加入黃丹一兩,繼續煮沸三到五次。
- 待藥液放涼至溫熱,用雞毛蘸取藥液塗抹在瘡口上。
- 若瘡口未完全癒合,可持續塗抹,腫脹處自然消退。
註: 宋代本草記載中,黃明膠應為“消了”,即指黃明膠已煮化。
釋義:黃膠氣味甘平微咸,入足太陰。黃丹氣味辛微寒,入足厥陰。諸瘡俱因壅遏不宣,致氣血凝滯。以辛涼微咸之藥,使壅痹流行,則有膿者自干,腫者自消,亦一定一之理也。
治癰疽止痛。撥毒,七寶散。
乾荷葉心當中如錢片大,不計多少,為粗末。每用三匙,水二碗,慢火煎至一碗半,放溫淋洗,揩乾,以太白膏敷。
釋義:乾荷葉心當中如錢者,氣味辛苦平,入足少陽、厥陰,得震卦仰孟之象。癰疽之毒,凝滯不宣,本屬陰晦之象。故必以初生陽氣之味升之,則窒晦之邪,亦因是而卻矣。
白話文:
黃膠性味甘平微咸,入足太陰經;黃丹性味辛微寒,入足厥陰經。各種瘡瘍都是因為氣血鬱結不通,導致氣血凝滯所致。用辛涼微咸的藥物,使壅塞不通的氣血流通,則膿瘡自然乾涸,腫塊自然消退,這是藥物的功效所在。
治療癰疽止痛,撥毒,可使用七寶散。
取乾燥的荷葉心,其中像錢幣大小的部分,不限多少,研成細末。每次取三匙,用兩碗水,小火煎煮至一碗半,放溫後淋洗患處,擦乾,再敷以太白膏。
乾燥的荷葉心,氣味辛苦平,入足少陽、厥陰經,具有震卦仰孟之象。癰疽的毒素,凝滯不通,本屬陰晦之象。因此,必須用初生陽氣的藥物來升提,才能驅散陰邪,使之消退。
沈遇明一方。
乾荷葉(一兩。按:宋本無干字),藁本(半兩,為末,如前用。)
釋義:乾荷葉氣味苦辛平,入足少陽、厥陰。藁本氣味辛溫,入足太陽。亦治癰疽疼痛。以此撥之,則毒氣得泄也。
太白膏。
寒水石水飛過,用臘月豬脂油調成膏。隨瘡大小,用薄紙攤貼之。
釋義:寒水石氣味甘寒,入手、足太陽,能清暑熱,消腫解毒。臘月豬脂油氣味甘寒,入足少陰、厥陰。此撥毒後敷貼之方也。毒雖撥出,氣血猶未流暢,以甘寒利濕之品,佐以滋潤之味,則毒去而肌生矣。
白話文:
沈遇明一方:
藥方:
- 乾荷葉(一兩,宋本無“干”字)
- 藁本(半兩,研末,如前法使用)
藥性解說:
- 乾荷葉性味苦辛平,入足少陽、厥陰經。
- 藁本性味辛溫,入足太陽經。
此方用於治療癰疽疼痛。藉由藥物之力,將毒氣排出體外。
太白膏:
藥方:
- 寒水石(水飛過,用臘月豬脂油調成膏)
使用方法:
- 依瘡的大小,用薄紙攤貼膏藥。
藥性解說:
- 寒水石性味甘寒,入手、足太陽經,能清暑熱、消腫解毒。
- 臘月豬脂油性味甘寒,入足少陰、厥陰經。
此方為撥毒後敷貼的藥方。毒素雖然排出,但氣血仍未流通順暢,因此以甘寒利濕之藥,輔以滋潤之味,使毒素去除,肌膚再生。
國老膏。
橫紋甘草一斤,擘開槌碎,用水一斗,浸兩宿,夏浸一宿,挼細,夾絹濾去滓,入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分作三服。每發,以溫酒半升調下。更量年齒老少,分作數服。
釋義: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通行十二經絡,寒藥得之緩其寒,熱藥得之緩其熱,乃君子之藥也。雖不能解毒於頃刻,然以之熬膏治瘍毒者,毒去之後,元氣未蘇,峻補難投,故用以緩復其元。謂之國老,真功同調燮也。
令發背自潰。黃耆散,。
綿黃耆(細者,洗、焙,一兩),甘草(半兩),皂角針(擇紅紫者,銼,麩炒黃,一兩)
白話文:
國老膏
方劑:
橫紋甘草一斤,將其掰開槌碎,用水一斗浸泡兩夜(夏天浸泡一夜),然後搓揉至細,用絹布過濾去除渣滓,放入銀石器中以小火熬製成膏,分為三份。每次發病時,用溫酒半升調服一份。可根據年齡大小,將一份分成數次服用。
釋義:
甘草性味甘平,歸足太陰脾經,能通行十二經絡。寒藥遇到甘草,能緩解其寒性;熱藥遇到甘草,能緩解其熱性。甘草是藥中君子,雖然不能立刻解毒,但用它熬製成膏來治療瘡瘍毒症,毒消之後,元氣尚未恢復,難以用峻補之藥,因此用甘草來慢慢恢復元氣。所以稱為國老膏,其功效就像調節陰陽,真可謂是藥中至寶。
功效:
能使背部瘡瘍自行潰爛。
黃耆散
方劑:
綿黃耆(細小的,洗淨、焙乾,一兩)、甘草(半兩)、皂角針(挑選紅紫色者,銼碎,用麩炒至黃色,一兩)
上細末。每服一錢匕,按:宋本無匕字。酒一盞,乳香一塊,煎七分,去滓,食遠時溫服。按:宋本無食遠時三字。
釋義: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皂角針氣味辛鹹溫,入手太陰、陽明、足厥陰。此方欲令發背自潰,故方中加酒,使其升至患處也。再佐乳香者,欲其引入經絡也。
托裡排膿。生犀散,。
皂角針(不計多少,粗大紫色者)
上藏瓶中,鹽泥固濟,炭火燒過存性,放冷出,碾為細末。每服一錢,薄酒微溫調下。暑月用陳米飲下。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酒一盞,加入乳香一塊,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飯後溫服。皂角針不限多少,挑選粗大紫色的,裝入瓶中,用鹽泥封好,用炭火燒過,保留藥性,待冷卻後取出,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薄酒微溫調服,夏季可用陳米水送服。
釋義:皂角針氣味辛鹹溫,入手太陰、陽明、足厥陰。此方因發背未能有膿,用之託里排膿。薄酒調送,欲藥性之直入患處也。暑月不用酒者,恐犯古所云瘡家不可強發汗之意。
清心內固。黃耆圓。
綿黃耆,人參(各半兩。按:宋本作各一兩)
上細末,入真生龍腦一錢,研細,用生藕汁和圓綠豆大。每服三十圓,溫熟水下,加至四十圓,日三服。
釋義: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又佐以生真龍腦之辛涼,入手太陰。生藕汁之甘平而潤,入足太陰。此瘍疾潰膿之後,本虛心熱,非峻補不能固內清心,乃調元益氣之方也。
白話文:
皂角針性味辛鹹溫,作用於手太陰、陽明經脈和足厥陰經脈。這個方子用於背部生瘡但尚未化膿的情況,藉此引發膿液排出。用薄酒調服,目的是讓藥性直接到達患處。夏季不宜用酒,因為古人說患瘡的人不可強行發汗。
這個方子用來清心內固。藥材包括黃耆和人參,各半兩(宋版記載為各一兩)。將藥材研成細末,加入真生龍腦一錢,再研細,用生藕汁和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溫熱水送服,最多可服用到四十丸,每天服三次。
黃耆性味甘平,作用於手、足太陰經脈。人參性味甘溫,作用於足陽明經脈。此外,還加入了性味辛涼的生真龍腦,作用於手太陰經脈。生藕汁性味甘平且潤,作用於足太陰經脈。這個方子適用於瘡瘍潰膿之後,由於虛損心熱,需要峻補來固護內臟、清心降火,屬於調補元氣的方子。
治一切瘡毒。內托散。
綠豆粉(一兩,細研),通明乳香(一分,慢火於銀石器中炒,手指攪使干可捻,急傾出在紙上,用扇扇冷,便研令極細用)
上同研勻。凡一切惡瘡,並系難名癰腫。按:宋本並作應。每用二錢至三錢,食後臨臥,濃煎甘草湯調下。如打撲及諸般內損。用溫酒調下。食後空心服些少即內消。大損,則血從大便出矣。
釋義:綠豆粉氣味甘寒,入足厥陰。乳香氣味辛微溫,入手、足少陰,能通瘀活血。瘍毒用甘草湯送,內傷用溫酒送,一取其涼血解毒,一取其引入經絡。因無名腫毒之發,惟恐毒氣內攻乘心,故以甘寒之品護之,再言治病,庶幾於理不悖矣。
白話文:
治一切瘡毒:[內托散] 方劑
組成:
- 綠豆粉 (一兩,細研)
- 通明乳香 (一分,慢火於銀石器中炒至手指可捻,迅速倒在紙上,用扇子扇涼,再研磨至極細)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均勻。凡是一切惡性瘡毒,包括難以命名的癰腫,每次取二到三錢,飯後或睡前,用濃煎甘草湯送服。若因打撲或其他內傷所致,則用溫酒送服。飯後空腹服用少量即可內消。若損傷嚴重,則會從大便中排出血液。
釋義:
綠豆粉性味甘寒,歸足厥陰經。乳香性味辛微溫,入入手、足少陰經,具有通瘀活血的功效。治療瘡毒時用甘草湯送服,治療內傷時用溫酒送服,一取其涼血解毒,一取其引入經絡。因為無名腫毒的發作,最怕毒氣內攻乘心,因此使用甘寒藥物來保護心臟,再針對病症進行治療,方合乎理法。
治發背癰疽,方本名,六味車螯散,。按:注七字,宋本無。
車螯殼一、兩個,泥固濟,火煅存性,為末。另以瓜蔞一枚,燈心五十莖,再加甘草節二錢,按:另以瓜蔞以下十八字,宋本作瓜蔞一枚,燈心五十莖,蜜一大匙十三字。用酒一升。先煎下三味,微熟,濾去滓,用白蜜一大匙,按:六字,宋本無。調車螯末二大錢匕。不過二服,止痛去毒。
釋義:車螯氣味甘鹹寒,入足厥陰。瓜蔞氣味苦寒,入足陽明。燈心氣味甘微涼,入手太陰、少陰。甘草節氣味甘平解毒,入足太陰。以酒煮三味,欲藥性之升也。再佐以蜜者,取其甘潤而能引毒下行也。此發背癰疽,疼痛便難者,使大便下行,毒氣少殺,則疼痛之勢自然緩矣。
白話文:
治發背癰疽,方本名,六味車螯散。
**按:**注七字,宋本無。
**車螯殼一、兩個,泥固濟,火煅存性,為末。**另以瓜蔞一枚,燈心五十莖,再加甘草節二錢。**按:**另以瓜蔞以下十八字,宋本作瓜蔞一枚,燈心五十莖,蜜一大匙十三字。用酒一升。**先煎下三味,微熟,濾去滓,用白蜜一大匙,**按:六字,宋本無。調車螯末二大錢匕。不過二服,止痛去毒。
釋義:
車螯氣味甘鹹寒,入足厥陰經。瓜蔞氣味苦寒,入足陽明經。燈心氣味甘微涼,入手太陰、少陰經。甘草節氣味甘平解毒,入足太陰經。以酒煮三味,目的是讓藥性向上升發。再佐以蜜者,取其甘潤,又能引導毒氣向下行。
此方用於治療發背癰疽,疼痛難忍者,使大便通暢,毒氣減少,疼痛的程度自然就會緩解。
治癰疽已有瘡眼,未出膿,痛不可忍。用此藥紝,即膿出。按:三字宋本小注。
巴豆一個,去皮膜,不去心油。鹽豉十四個,口中含去皮令軟。同研爛,入真麝香少許。如難圓,入少稀糊捏作餅子,或如鼠糞尖,或圓子。臨時看瘡口紝之,只以紙捻子送入藥,便不用紙捻子。須臾必痛,忍之,良久膿出。
釋義:巴豆氣味辛大溫,入足太陰、陽明。鹽豉氣味苦鹹寒,入手、足太陰、陽明。少佐以麝香者,欲其香入里也。癰疽已有瘡眼,不能出膿,痛不可忍,是毒不能化,所以無膿。以藥為紝而即納於患處,俾得溫熱之性,則氣血流暢,毒自化矣。
白話文:
如果患有癰疽,已經出現瘡口卻沒有膿,痛得難以忍受,可以用這個藥方敷貼,很快就能排出膿液。將一個巴豆去皮,保留心油,十四個鹽豉含在口中去除皮膜使其變軟,再將巴豆和鹽豉一起研磨成泥狀,加入少許麝香。如果不容易成形,可以加入少量稀糊捏成餅狀,或做成鼠糞尖形,或做成圓形。然後將藥物敷貼在瘡口上,可以用紙捻送入藥物,也可以直接將藥物敷貼,不必使用紙捻。很快就會感到疼痛,要忍耐住,過一會兒膿液就會流出。
治發背方。
草決明生用一升,搗碎。生甘草一兩亦銼碎。水三升,煮取一升。溫分二服。大抵血滯則生瘡。肝為宿血之臟,而決明和肝氣而不損元氣也。
釋義:草決明氣味鹹苦平,入足厥陰。生甘草氣味甘平,生用則涼,入手、足太陰。背瘡之發,由乎熱毒壅滯,致氣血不能流行。今治以和肝涼血之品,則正氣不致受傷,而壅遏之毒亦自稍衰其勢耳。
治破傷風,及打撲傷損。玉真散。
天南星(滾湯泡洗七次。按:滾泡二字宋本無),防風(各等分)
白話文:
治療背部瘡瘍的藥方:用生草決明一升,搗碎;生甘草一兩,也切碎;水三升,煮到剩下一升。溫熱後分兩次服用。基本上,血液淤滯就會導致瘡瘍。肝臟是儲藏血液的器官,而決明可以調節肝氣,又不傷元氣。
治療破傷風和跌打損傷,可以使用玉真散。
玉真散的組成:天南星(滾水泡洗七次),防風(各等份)。
上細末。如破傷風,按:宋本無風字。以藥敷貼瘡口,然後以溫水調下一錢。如牙關緊急,角弓反張,用藥二錢,童子熱小便調下。或因鬥毆打撲,內有傷損之人,以藥二錢,溫酒調下。即打傷至死,但心頭微溫,以童子小便調下二錢,並三服,可救二人性命。
釋義:天南星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防風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此治破傷風及打撲傷損之恙。以酒調送,欲藥性之上行也。此真救急備用之方,不可不未雨綢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如果出現破傷風,將藥粉敷貼在傷口上,再用溫水調和服用一錢。如果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用藥粉二錢,用童子熱尿調和服用。或者因打鬥造成的內傷,也用藥粉二錢,溫酒調和服用。即使被打傷至死,只要心頭還有微溫,就用童子尿調和服用二錢,連續服用三次,就能救活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