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六 (1)
卷第六 (1)
1. 諸嗽虛汗消渴
治嗽。杏酥散。
杏仁,款冬花,前胡,半夏(制),五味子,麻黃,柴胡,桑白皮,人參,桔梗(以上各等分)
上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同煎七分,通口服。
釋義:杏仁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款冬花氣味辛甘溫,入手太陰。前胡氣味苦辛微寒,入手、足太陰,陽明,其功長於下氣。半夏氣味苦辛溫,入足陽明,能除痰降逆。五味子氣味酸苦微溫,入足少陰。麻黃氣味辛溫發散,入手太陰、足太陽。柴胡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少陽。
白話文:
治嗽 [杏酥散] 方劑
組成:
- 杏仁
- 款冬花
- 前胡
- 半夏(制)
- 五味子
- 麻黃
- 柴胡
- 桑白皮
- 人參
- 桔梗 (以上各等分)
用法:
-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
- 每服取藥末三錢,用一盞半水,加入生薑五片,一同煎煮七分,趁熱服用。
藥性解析:
- 杏仁: 苦辛微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
- 款冬花: 辛甘溫,入肺經,擅長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 前胡: 苦辛微寒,入肺經、脾經、胃經,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化痰的功效,尤其擅長治療肺氣上逆的咳嗽。
- 半夏(制): 苦辛溫,入脾經、胃經,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制其毒性,減少其燥性。
- 五味子: 酸苦微溫,入腎經,具有斂肺止咳、滋陰補腎的功效。
- 麻黃: 辛溫發散,入肺經、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 柴胡: 辛甘微溫,入肝經、膽經,能疏肝解鬱、和解表里,用於治療咳嗽兼有肝氣鬱結者。
- 桑白皮: 甘寒,入肺經,擅長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適合治療肺熱咳嗽。
- 人參: 甘溫,入脾經、肺經,補氣固表、益肺止咳。
- 桔梗: 甘苦性平,入肺經,能宣肺利咽、化痰止咳,適合治療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者。
功效:
杏酥散方主要針對咳嗽症狀,藉由多種藥材的合用,發揮潤肺止咳、宣肺降氣、化痰平喘等功效,適用於肺氣上逆、痰多咳嗽、肺熱咳嗽等症狀。
桑白皮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再以生薑之辛溫達表。此方主治咳嗽久不止者。肺為嬌臟,冷熱皆能致病,故辛溫、辛涼之藥,必佐以甘溫護中,培土生金之意也。
戢陽氣,止盜汗,進飲食,退經絡熱。柏子仁圓。
新柏子仁(研),半夏曲(各二兩),牡蠣(銀罐子內火煅,用醋淬七次,焙乾。按:銀罐子,宋本作甘鍋子),人參,於白朮(按:宋本作吳白朮),麻黃根(慢火炙,拭去汗),五味子(各一兩),淨曲(半兩,慢火炒。按:宋本作淨麩)
白話文:
桑白皮味苦辛平,歸肺經。人參味甘溫,歸脾經。桔梗味苦辛平,歸肺經,能引導其他藥物進入肺部。再用生薑的辛溫之性驅散外邪。此方主要治療咳嗽久治不愈的病症。肺是嬌嫩的臟器,寒熱都能導致疾病,所以辛溫、辛涼的藥物,必須配以甘溫的藥物來保護脾胃,以滋養肺金。
抑制陽氣外泄,止住盜汗,增進食欲,消除經絡熱。柏子仁外形圓潤。
研磨新鮮的柏子仁,炒半夏曲,用銀罐子煅燒牡蠣,用醋淬七次,焙干。人參、白朮、麻黃根(用慢火炙烤,擦去汗水)、五味子各一兩,淨曲(用慢火炒)半兩。
上八味,為末,棗圓如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五十圓,日二服,得效減一服,如愈即住。按:宋本如作好。作散調亦可。
釋義:新柏子仁氣味苦辛微溫,入足厥陰。半夏曲氣味辛溫,入足陽明。牡蠣氣味鹹澀微寒,入足少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於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陽明。麻黃根氣味辛溫,入足太陽。五味子氣味酸苦辛微溫,入足少陰。淨曲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陰、陽明。棗肉糊圓,欲其留中緩行也。
此因陽浮盜汗,經絡中熱,飲食少納。故以甘溫之品守中,辛溫咸澀之品固表,焉有不奏功者哉!
白話文:
將上列八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紅棗裹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時,以米湯送服三十至五十丸,每日服用兩次,藥效顯著後可減量服用一次,痊癒後即停藥。此外,將藥材製成散劑或湯劑服用亦可。此方藥材中,柏子仁苦辛微溫,入足厥陰經;半夏曲辛溫,入足陽明經;牡蠣鹹澀微寒,入足少陰經;人參甘溫,入足陽明經;白朮甘溫微苦,入足陽明經;麻黃根辛溫,入足太陽經;五味子酸苦辛微溫,入足少陰經;淨曲辛甘微溫,入足太陰、陽明經。紅棗肉糊圓,意在使藥丸在體內緩慢釋放藥效。此方用於治療陽氣浮散,盜汗,經絡中熱,食慾不振等症狀。藥方以甘溫之品守中,辛溫咸澀之品固表,其效果顯著。
治虛勞盜汗不止。牡蠣散。
牡蠣(煅),麻黃根,黃耆(各等分)
上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溫服,按:宋本無食前二字。
釋義:牡蠣氣味鹹澀微寒,入足少陰。麻黃根氣味辛溫,入足太陽。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因勞損之病,盜汗不止,若表不固則難以復元。故藥雖三味,而能固表止汗,功莫大焉。
治虛風多汗,惡風。按:虛風,宋本作風虛。防風湯。
防風(五分),澤瀉,牡蠣(煅),桂枝(各三分)
白話文:
治療虛勞盜汗不止,可用牡蠣散:取牡蠣(煅)、麻黃根、黃耆各等份,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煎至七分,飯前溫服。此方以牡蠣、麻黃根、黃耆三味藥固表止汗,治療虛勞盜汗效果顯著。
治療虛風多汗、惡風,可用防風湯:取防風、澤瀉、牡蠣(煅)、桂枝各適量,煎服。
上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下。
釋義:防風氣味苦辛甘微溫,入足太陽。澤瀉氣味甘苦微咸,入足太陽、少陰。牡蠣氣味鹹澀微寒,入足太陰。桂枝氣味辛甘溫,入足太陽。送藥以酒,欲其達表也。此表虛冒風,多汗惡風。以鹹苦固其里,以辛甘溫護其表,則表裡和平矣。
又方。
白朮,防風(各一兩),牡蠣(三分,煅,研如粉。按:煅研,宋本作炒)
上細末。酒調二錢服。惡風,加防風一倍。少氣,加白朮。按:宋本無少字。面腫,加牡蠣。
釋義:此玉屏風散之變法也。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防風氣味苦辛甘微溫,入足太陽。牡蠣氣味鹹澀微寒,入足少陰。以酒為引,取其送藥達表。此亦虛風多汗惡風者。以甘溫而兼辛溫之藥,佐以咸澀之藥,則表固而汗止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飯後用溫酒調服。
防風味苦辛甘,性微溫,入足太陽經。澤瀉味甘苦微咸,入足太陽經、少陰經。牡蠣味鹹澀微寒,入足太陰經。桂枝味辛甘溫,入足太陽經。用酒送服藥物,目的是使其到達體表。這是因為患者體表虛弱,容易受風寒侵襲,導致多汗惡風。用鹹苦味藥物固護內部,用辛甘溫藥物保護體表,則表裡和諧,病情自然痊癒。
另一個方子:
白朮、防風各一兩,牡蠣三分(先煅燒,再研磨成粉末。注:宋版記載為炒制)。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調服兩錢。若惡風,則增加防風的用量至一倍。若氣虛乏力,則增加白朮的用量。注:宋版沒有「少」字。若面部浮腫,則增加牡蠣的用量。
此方是玉屏風散的變法。白朮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經。防風味苦辛甘,性微溫,入足太陽經。牡蠣味鹹澀微寒,入足少陰經。用酒作為引導藥物,目的是使藥物送達體表。此方也適用於體虛容易受風寒侵襲,導致多汗惡風的患者。用甘溫兼具辛溫的藥物,輔以鹹澀味藥物,則可以固護體表,使汗止。
治消渴方。
白浮石,舶上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許)
上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
釋義:浮石氣味鹹平,入手太陰。舶上青黛氣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陰。麝香氣味辛溫,入手、足少陰,能引藥入經絡。凡消渴之病,必因陽盛陰虧,津液內涸所致。故以鹹平微苦寒之味助其陰,猶恐不能直入病所,又以辛香走竄之品引其入里,無不效驗矣。
治渴疾飲水不止。神效散。
白浮石,蛤粉,蟬殼(各等分)
白話文:
治療消渴的方子:將浮石、青黛(各等份)、麝香(少許)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溫水調服。
治療口渴喝水不停的方子:神效散。將浮石、蛤粉、蟬殼(各等份)研磨成細末。
上細末,用津液七個,調三錢服,不拘時候。神效。
釋義:白浮石氣味鹹平,入手太陰。蛤粉氣味鹹平,入足少陰。蟬殼氣味鹹甘寒,入足少陰、厥陰。鯽魚膽為引子,取其鹹苦能引藥入里也。病因消渴,飲水不止。以鹹平微寒之藥制之,則陽氣潛伏,陰氣自然稍蘇矣。
《古方驗錄》論消渴有三種,一者渴而飲水多,小便數,脂似麩片甜者,消渴病也。二者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消中病也。按:消中,宋本作中消。三者渴飲水不能多,便腿腫按:宋本便作但,腳先瘦小,陰痿弱,小便數,此腎消病也。特忌房勞。《千金方》云:消渴病所忌者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鹹食及面。
白話文:
將白浮石、蛤粉和蟬殼研磨成細末,用唾液調和三錢服用,不限時間,效果顯著。
能忌此,便不服藥亦自可。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須慮患大癰,必於骨節間忽發癰疽而卒。予親見友人邵任道患渴數年,果以癰疽而死。唐祠部李郎中論:消渴者,腎虛所致。每發則小便甜。醫者多不知其疾,故古今亦闕而不言。《洪範》言:稼穡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餳醋酒作脯法,須臾即皆能甜也。
足明人食之後,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腎氣盛,則上蒸精氣。精氣則下入骨髓,按:第二精字,宋本所無。其次以為脂膏,其次以為血肉也,其餘則為小便。故小便色黃,血之餘也。臊氣者,五臟之氣。咸潤者,則下味也。腰腎既虛冷,則不能蒸於穀氣,則盡下為小便。
白話文:
如果能忌口,就不需要吃藥也能自癒。患有消渴症的人,無論痊癒與否,都要小心患上大癰,可能會突然在骨節間長出癰疽而致命。我親眼見過朋友邵任道患渴症多年,最後就是因為癰疽而死。唐朝祠部李郎中認為:消渴症是腎虛造成的,每次發作時小便會變甜。很多醫生不了解這種疾病,因此古今醫書也鮮少提及。《洪範》裡說:「稼穡作甘。」從物理的角度推論,醃漬醋酒製作肉脯,很快就會變甜。這說明人吃進去的食物,味道都會變甜,流到膀胱裡。如果腰腎氣盛,就會向上蒸發精氣。精氣會向下進入骨髓,其次化為脂肪和油脂,再其次化為血肉,剩下的就成為小便。因此小便顏色發黃,是血液的殘餘。小便有臊氣,是五臟之氣。小便鹹潤,是食物的味道。如果腰腎虛寒,就無法蒸化穀氣,就會全部向下排出成為小便。
故味甘不變其色,清冷則肌膚枯槁也。由如乳母穀氣上泄,皆為乳汁。消渴病者,下泄為小便,皆精氣不實於內,則小便數,瘦弱也。又肺為五臟華蓋,若下有暖氣蒸則肺潤。若下冷極,則陽氣不能升,故肺干則渴,易於否卦乾上坤下,陽無陰而不降,陰無陽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覆之,則暖氣上騰,故板能潤也。
若無火力,水氣不能上,此板則終不得潤也。火力者,則是腰腎強盛也。常須暖補腎氣,飲食得火力則潤上而易消,亦免乾渴也。故張仲景云:宜服腎氣八味圓。此疾與腳氣雖同為腎虛所致,其腳氣始發於二、三月,盛於五、六月,衰於七、八月。凡消渴,始終發於七、八月,盛於十一月、十二月,衰於二、三月。
白話文:
甜的食物不會改變顏色,如果身體寒涼,皮膚就會乾燥枯萎。就像乳母的穀氣向上蒸發,變成乳汁一樣,消渴病患者的精氣向下流失,變成小便,都是因為身體內部的精氣不足,所以小便頻繁,人也變得瘦弱。肺臟是五臟的華蓋,如果下面有溫暖的氣息蒸騰,肺部就會潤澤。如果下面非常寒冷,陽氣就無法上升,因此肺部乾燥就會口渴,容易像否卦一樣,上面乾涸,下面濕潤,陽氣沒有陰氣就無法下降,陰氣沒有陽氣就無法上升,上下不能交合,就會形成否卦。就像鍋裡有水,用火加熱,如果鍋蓋蓋上,熱氣就會上升,因此鍋蓋也會被潤濕。
如果沒有火,水氣就無法上升,鍋蓋永遠不會被潤濕。火就是腰腎的強盛,要經常溫補腎氣,飲食要有火力,才能潤澤上焦,容易消化,也能避免口渴。所以張仲景說:應該服用腎氣八味丸。這種病和腳氣雖然都是腎虛引起的,但腳氣在二三月開始,五六月最盛,七八月開始減弱。消渴病則始終發生在七八月,十一月十二月最盛,二三月開始減弱。
其故何也?夫腳氣,壅疾也。消渴,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則宣疾愈。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則壅疾愈也。審此二者,疾可理也。猶如善為政者,寬以濟猛,猛以濟寬,隨事制度爾。仲景云:足太陽者,是膀胱之經也。膀胱者,腎之腑。小便數,此為氣盛,氣盛則消穀,大便硬。
衰則為消渴也。男子消渴,飲一斗,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腎氣圓,。按:宋本《古方驗錄》一節、《千金方》一節,唐祠郎中論一節,共分三節。
乾地黃(制,半斤。按:宋本無制字),山藥(四兩),茯苓,牡丹皮,製附子(按:宋本無制字),潯桂心(各三兩。按:宋本無潯字),澤瀉(四兩),山萸肉(五兩)
白話文:
腳氣是一種阻塞性的疾病,消渴則是一種宣洩性的疾病。春夏陽氣上升,因此阻塞性疾病容易發作,宣洩性疾病則容易痊癒。秋冬陽氣下降,則宣洩性疾病容易發作,阻塞性疾病容易痊癒。了解這兩者的特性,就能夠治療疾病。就像善於治國的人,以寬厚濟助猛烈,以猛烈濟助寬厚,隨機應變,制定策略一樣。仲景說:足太陽經是膀胱的經脈,膀胱是腎臟的腑。小便頻繁,這是因為氣盛,氣盛則消穀快,大便硬。衰弱則會導致消渴。男子消渴,喝下一斗水,小便也會排出約一斗,應該服用八味地黃丸,滋補腎氣。
上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圓,空心,溫酒下。按:宋本無空心二字。忌豬肉、冷水、蕪荑、胡荽。千金地黃圓亦佳,在卷四虛熱部心熱中。按:九字,宋本作在中部心熱中六字。
釋義: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山藥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陽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牡丹皮氣味辛平,入足少陽、厥陰。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潯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澤瀉氣味苦鹹平,入足太陽。山萸肉氣味酸微溫,入足厥陰。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溫酒送服。
**注:**宋版無「空腹」二字。
**忌食:**豬肉、冷水、蕪荑、胡荽。
**備註:**千金地黃丸也有同樣功效,可參考卷四虛熱部心熱中章節。
**注:**九字,宋本作「在中部心熱中六字」。
藥材釋義:
- 熟地黃: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經。
- 山藥:味甘平,入足太陰、陽明經。
- 茯苓:味甘淡,入足陽明經。
- 牡丹皮:味辛平,入足少陽、厥陰經。
- 附子: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經。
- 肉桂心: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經。
- 澤瀉:味苦鹹平,入足太陽經。
- 山萸肉:味酸微溫,入足厥陰經。
此即古方八味圓方也。消渴之病,由乎命門火衰,下焦無火,不能蒸動腎陰上供,故必辛鹹大熱之品,助其真陽、津液上騰,而消渴緩矣。
治消渴。三痟圓,。
好川黃連去須,細末,不計多少。銼冬瓜肉研裂自然汁,和成餅子,陰乾。再為末,再為汁浸。和成餅,陰乾。如是七次,即用冬瓜汁為圓梧子大。每服三、四十圓,以冬瓜汁煎大麥仁湯送下。尋常消渴。按:宋本無消字。止一服愈。
釋義:川黃連氣味苦寒,入手少陰。冬瓜氣味甘微寒,入手太陽,手、足陽明。此治三消之證。致消渴不止者,皆由火氣上炎,津液被劫。以苦寒、甘寒之味,制其上炎之火,而津液自振矣。
白話文:
這就是古方八味圓方。消渴病是由於命門火衰,下焦沒有火,無法蒸動腎陰往上輸送,因此必須使用辛鹹大熱的藥物,幫助真陽和津液上升,消渴病才能減輕。
治療消渴病的方法:三痟圓。
取川黃連去須,研成細末,不計用量。將冬瓜肉切碎,研磨出汁,與黃連末混合成餅狀,放在陰涼處晾乾。再次研磨成末,再用冬瓜汁浸泡。混合成餅,放在陰涼處晾乾。如此反覆七次,最後用冬瓜汁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用冬瓜汁煎大麥仁湯送服。一般消渴病,服用一次即可痊癒。
川黃連性味苦寒,入少陰經;冬瓜性味甘微寒,入太陽經、手足陽明經。這個方劑用於治療三消症。導致消渴不止的原因,都是因為火氣上炎,津液被劫奪。使用苦寒、甘寒的藥物,抑制上炎的火氣,使津液自行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