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2)

1. 眼目頭面口齒鼻舌唇耳諸疾

鎮肝明目。羊肝圓。

羯羊肝(一具,新瓦盆中煿干,更焙之。肝若大,止用一半),甘菊花,羌活,柏子仁,細辛,官桂,白朮,五味子(各半兩),黃連(三分)

上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空心食前,溫水下三、四十圓。

釋義:羯羊肝氣味苦寒,入足厥陰。甘菊花氣味辛涼,入手太陰、足厥陰、少陽。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柏子仁氣味辛微溫,入手少陰。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官桂氣味辛甘溫,入足厥陰。白朮氣味甘溫,入足太陰。五味子氣味酸甘辛苦微溫,入足少陰,兼入五臟。

白話文:

將羯羊肝處理乾淨,與甘菊花、羌活、柏子仁、細辛、官桂、白朮、五味子和黃連等藥材混合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天空腹飯前,用溫水服用三四十粒,具有鎮肝明目的功效。

黃連氣味苦寒,入手少陰。肝陽上逆,致目不明,以辛涼、辛平、辛溫、苦寒之品泄其邪,而以甘溫收攝之味扶其正,則肝氣得鎮而安,目疾自然向愈矣。

又方。

白羯羊肝(只用子肝一片,薄切,新瓦上煿干),熟地(一兩半),菟絲子,車前子,麥門冬,蕤仁,決明子,澤瀉,地膚子(去殼),防風,黃芩,白茯苓,五味子,枸杞子,茺蔚子,杏仁(大者,炒),細辛(華陰者),苦葶藶,桂心,青葙子(以上各一兩。按:宋本作麥葙子)

白話文:

黃連的功效與治療目疾方劑

黃連性寒味苦,入少陰經。肝陽上逆,導致視力模糊,可用辛涼、辛平、辛溫、苦寒等藥物來驅散邪氣,再用甘溫的藥物來扶正固本,這樣便能鎮肝氣,使肝氣安定,眼疾自然會好轉。

以下是一個方劑:

白羯羊肝(只用子肝一片,薄切,用新瓦片烘乾),熟地黃(一兩半),菟絲子,車前子,麥門冬,蕤仁,決明子,澤瀉,地膚子(去殼),防風,黃芩,白茯苓,五味子,枸杞子,茺蔚子,杏仁(大者,炒),細辛(華陰產),苦葶藶,桂心,青葙子(以上各一兩)。

**注:**宋版本將「青葙子」誤寫為「麥葙子」。

上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圓,溫水下,日三服,不拘時候。

釋義:白羯羊肝氣味苦寒,入足厥陰。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菟絲子氣味甘平,入肝、腎。車前子氣味甘寒,入足太陽、陽明,能利小便。麥門冬氣味甘寒微苦,入手太陰、少陰。蕤仁氣味甘溫,入足厥陰。草決明子氣味鹹苦平,入足厥陰。澤瀉氣味鹹平,入足太陽。

地膚子氣味苦寒,入足太陽,能引藥入皮膚。防風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黃芩氣味苦寒,入手、足少陽,陽明。白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五味子氣味酸甘鹹苦辛,入足少陰,兼能入五臟。枸杞子氣味甘溫,入足厥陰。茺蔚子氣味辛甘微溫,入手、足厥陰,杏仁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陽明。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四十顆,用溫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不限時間。

藥材功效:

  • 白羯羊肝: 味苦寒,入足厥陰經。
  • 熟地黃: 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經。
  • 菟絲子: 味甘平,入肝、腎經。
  • 車前子: 味甘寒,入足太陽、陽明經,能利尿。
  • 麥門冬: 味甘寒微苦,入手太陰、少陰經。
  • 蕤仁: 味甘溫,入足厥陰經。
  • 草決明子: 味鹹苦平,入足厥陰經。
  • 澤瀉: 味鹹平,入足太陽經。
  • 地膚子: 味苦寒,入足太陽經,能引藥入皮膚。
  • 防風: 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經。
  • 黃芩: 味苦寒,入手、足少陽、陽明經。
  • 白茯苓: 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經。
  • 五味子: 味酸甘鹹苦辛,入足少陰經,兼能入五臟。
  • 枸杞子: 味甘溫,入足厥陰經。
  • 茺蔚子: 味辛甘微溫,入手、足厥陰經。
  • 杏仁: 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陽明經。

華陰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苦葶藶氣味苦辛寒,入手太陰。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青葙子氣味苦寒,入足厥陰。此治眼目內障,視物不明者。大凡目疾,都因肝陽上升致病,故方中苦寒之味居多,辛溫不過十之一、二,以之為引經,其意欲陽氣之下行也。

張臺卿嘗苦目暗,京師醫者,令灸肝俞,遂轉不見物,因得此方,服之遂明。有一男子內障,醫治無效,因以余劑遺之,一夕燈下語其家曰:適偶有所見,如隔門縫見火者,及旦視之,眼中翳膜俱裂如線。按:宋本俱作且。張云:此藥靈,勿妄與人。忽之則無驗。予隘之,且欲廣其傳也。

白話文:

華陰細辛性溫辛,走足少陰經;苦葶藶性寒辛苦,走手太陰經;桂心性大熱甘辛,走足厥陰經;青葙子性寒苦,走足厥陰經。這些藥材可以用來治療眼目內障、視物不清。一般來說,眼疾都是因為肝陽上亢引起的,所以方子中苦寒的藥材居多,辛溫的藥材只占一兩成,目的是引經藥,讓陽氣向下走。

張臺卿曾患目暗,京城醫生叫他灸肝俞穴,結果反而看不見東西,後來得到這個方子,服藥後視力就恢復了。還有一個男子得了內障,治療無效,我給他這個方子,他服藥後在晚上燈下對家人說,他好像看到一點東西,像是隔著門縫看到火光一樣,隔天早上起來一看,眼中的翳膜都裂開成線狀。張臺卿說這個藥方很靈驗,不可隨便給人服用,隨便用就會沒效果。我認為應該廣泛流傳,讓更多人受益。

又方。

羌活,川芎,旋覆花,防風(各半兩),甘草,蒼朮(米泔浸一夕,去皮,日乾,不見火),楮葉,桑葉(並八月採,陰乾稱准。以上各一兩),甘菊花,楮實,蟬退,木賊草(各一兩。按:宋本作各一分)

上木臼中治為末。清茶調下二錢,早、晚、食後、臨臥,各一服。

暴赤眼亦治。赤眼忌濕面及酒。楮葉須真實者,余不堪用。不爾,諸藥悉無效。合時不得焙及犯鐵器。予觀此方,取楮葉者必無實者,蓋陰陽二物相匹配爾。有實者,陽也。無實取葉者,陰也。所以,不得真,諸藥悉無效。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是:羌活、川芎、旋覆花、防風(各半兩)、甘草、蒼朮(米泔浸泡一晚,去皮,曬乾,不可見火)、楮葉、桑葉(八月採摘,陰乾稱重,以上各一兩)、甘菊花、楮實、蟬退、木賊草(各一兩)。將這些藥材在木臼中研磨成粉末,用清茶調服兩錢,早、晚、飯後、臨睡前各服用一次。

此方亦可治療暴赤眼,赤眼忌食濕面及酒。楮葉必須是真正的楮葉,其他葉子不可用,否則藥效全無。藥材製作過程中不可烘焙或接觸鐵器。我觀察此方,之所以用楮葉,一定是沒有果實的楮葉,這是因為陰陽二物相匹配。有果實的楮葉屬陽,沒有果實而取葉者屬陰。所以,必須用真正的楮葉,否則藥效全無。

釋義: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旋覆花氣味鹹溫,入手太陰、陽明。防風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通行十二經絡,能緩諸藥之性。蒼朮氣味辛溫,入足太陰。楮葉氣味甘涼,入足厥陰。桑葉氣味辛甘涼,入手太陰、足厥陰。

甘菊花氣味辛涼,入手太陰。楮實氣味甘溫,入足少陰、厥陰。蟬退氣味鹹甘寒,入足少陽、厥陰。木賊草氣味甘苦微溫,入足少陽、厥陰。此亦因肝陽上逆,頭目疼痛。將欲降之,必先升之,故雖有鹹苦之品,而辛散之藥居多,且以清茶送藥也。

治肝腎風毒熱氣上衝眼痛。菊花散。

白話文:

羌活性辛甘平,走足太陽經。川芎性辛溫,入肝膽經。旋覆花性鹹溫,入手太陰、陽明經。防風性辛甘微溫,走足太陽經。甘草性甘平,入足太陰經,通十二經絡,能緩和藥性。蒼朮性辛溫,入足太陰經。楮葉性甘涼,入足厥陰經。桑葉性辛甘涼,入手太陰、足厥陰經。

甘菊花性辛涼,入手太陰經。楮實性甘溫,入足少陰、厥陰經。蟬退性鹹甘寒,入足少陽、厥陰經。木賊草性甘苦微溫,入足少陽、厥陰經。這些藥材都是因為肝陽上逆,導致頭目疼痛。為了要降火,必須先升陽,所以雖然有鹹苦藥材,但辛散藥材居多,並且用清茶送服。

這是治療肝腎風毒熱氣上衝眼痛的菊花散方。

甘菊花,牛蒡子(炒熟,各八兩),防風(三兩),白蒺藜(去刺,一兩),甘草(一兩。按:宋本作一兩半)

上細末。每服二錢,熟水調下,食後、臨臥服。

釋義:甘菊花氣味辛涼,入手太陰。牛蒡子氣味苦辛平微寒,入手太陰,手、足陽明。防風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白蒺藜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厥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通行十二經絡,能緩諸藥之性。此肝腎風毒,熱氣上衝,頭目疼痛,欲損目者。以辛涼、甘溫者各二味,散其毒熱,再以甘平之味和之,緩之,使上衝之氣,漸得和平,則用藥之能事畢矣。

白話文:

甘菊花、炒熟的牛蒡子(各八兩)、防風(三兩)、去刺的白蒺藜(一兩)、甘草(一兩。宋版記載為一兩半),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溫水調服,飯後或睡前服用。

甘菊花性味辛涼,入肺經;牛蒡子性味苦辛平微寒,入肺經、胃經、大腸經;防風性味辛甘微溫,入膀胱經;白蒺藜性味辛甘微溫,入肝經;甘草性味甘平,入脾經,通十二經絡,能緩解其他藥物的副作用。

此方用於治療肝腎風毒、熱氣上衝、頭目疼痛、視力減退的症狀。方中以辛涼、甘溫的藥物各兩味,散解毒熱,再以甘平的藥物調和,緩解上衝之氣,使之逐漸平緩,達到治療目的。

《素問》云:久視傷血。血主肝,故勤書則傷。肝主目昏,肝傷則自生風。按:宋本自作目,熱氣上湊於目,其昏亦甚。不可專服補藥,須服益血、鎮肝、明目藥。地黃圓。

熟乾地黃(一兩半),黃連,決明子(各一兩),沒藥,甘菊花,防風,羌活,桂心,光明硃砂(各半兩)

上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十圓,熟水下,食後,日三服。

釋義:熟乾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黃連氣味苦寒,入手少陰。草決明子氣味鹹苦平,入足厥陰。沒藥氣味苦平,入足陽明,能通瘀入絡。甘菊花氣味辛涼,入手太陰,足厥陰、少陽。防風氣味辛甘微溫;羌活氣味辛甘平,皆入足太陽,乃引經之風藥。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

白話文:

《素問》說:長時間看書會傷血。血主肝,所以勤奮讀書容易傷肝。肝主目,肝受損就會導致眼睛昏花,還會引起內風。宋本著作中提到,熱氣上衝到眼睛,會加重眼睛昏花。不能只服用補藥,需要服用補血、鎮肝、明目的藥物。地黃丸的製作方法如下:

熟地黃(一兩半)、黃連、決明子(各一兩)、沒藥、甘菊花、防風、羌活、桂心、光明硃砂(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煉蜜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飯後服用,一天服用三次。

熟地黃性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經。黃連性味苦寒,入手少陰經。決明子性味鹹苦平,入足厥陰經。沒藥性味苦平,入足陽明經,能通瘀入絡。甘菊花性味辛涼,入手太陰經、足厥陰經、少陽經。防風性味辛甘微溫,羌活性味辛甘平,皆入足太陽經,是引經之風藥。桂心性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經。

光明硃砂氣味苦溫,入手少陰。此肝虛風動,熱氣上升,致目不明。攻補皆在難投,故用一味壯水之藥,佐以苦辛諸品,則升降得宜而奏功矣。

讀書之苦,傷肝損目,誠然。晉範甯嘗苦目痛,就張湛求方。湛戲之曰:古方宋陽子少得其術,以授魯東門伯,次授左丘明,遂世世相傳。以及漢杜子夏,晉左太衝,凡此諸賢,並有目疾,俱得此方。云用損讀書一,減思慮二,專內視三,簡外觀四,旦起晚五,夜早眠六。凡此六物,熬以神火,下以氣簁,蘊於胸中七日。

然後納諸方寸,修之一時,近能數其目睫,遠視尺棰之餘。長服不已,動見牆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審如是而行之,非可謂之嘲戲,亦奇方也。

白話文:

光明硃砂性苦溫,進入少陰經。這是因為肝臟虛弱,風氣上擾,熱氣上升,導致視力模糊。治療上攻補都很難,所以用單味滋陰的藥物,輔以苦辛類藥物,讓升降得宜,就能取得療效。

讀書過度,傷肝損目,確實如此。晉朝的範甯曾經眼睛疼痛,向張湛求方。張湛戲弄他說:古方宋陽子略知此術,傳授給魯東門伯,之後又傳授給左丘明,就這樣代代相傳。到了漢朝的杜子夏,晉朝的左太衝,這些賢人都患有眼疾,都得到了這個方子。方法是用減少讀書一,減少思慮二,專心內視三,簡化外觀四,早晨早起五,晚上早睡六。這六樣東西,用神火熬製,用氣簁盛放,蘊藏於胸中七天。

然後把它放在心臟的位置,修煉一段時間,就能清楚地看到眼睫毛,遠眺尺棰以外。長期服用,能看到牆壁以外的景象。不僅能明目,還能延年益壽。如果真的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就不算是戲弄了,也是奇方了。

治頭風冷淚。龐安常方二方。

甘菊花,決明子(各三分),白朮,羌活,川芎,細辛,白芷,荊芥穗(各半兩)

上細末。每服一錢,溫湯調下,食後,日三服。

釋義:甘菊花氣味辛涼,入手太陰,足厥陰、少陽。草決明子氣味鹹平,入足厥陰。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陽。香白芷氣味辛溫,入足太陽。荊芥穗氣味辛溫,入足太陽、少陽。因頭風疼久,致目淚冷。

清空之府,風邪久郁不去,非群劑辛溫之品不能搜逐。微用甘溫護中,鹹苦平下降,而邪自散矣。

白話文:

治療頭風冷淚,龐安常提供兩個方子。第一個方子由甘菊花、決明子、白朮、羌活、川芎、細辛、白芷、荊芥穗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溫熱水調服,飯後服用,一天三次。

又方。

川芎,甘菊,細辛,白朮,香白芷(以上各一分)

上細末,蠟圓如黍米大。夜臥,納二圓目中,一辰換一圓。

釋義: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甘菊花氣味辛涼,入手太陰,足厥陰、少陽。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香白芷氣味辛溫,入足太陽。以蠟糊圓,取其淡滲也。納藥目中,欲其急至病所也。此亦治頭風冷淚,惟恐藥性不能上行頭目及腦故也。

苟牧仲項年嘗謂予曰:有一人視一物為兩,醫者作肝氣有餘,故見一為二。教服補肝藥,皆不驗。此何疾也?予曰:孫真人云:目之繫上屬於腦,後出於腦中。邪中於頸,按:考《千金方》腦頸二字俱作項,與《靈樞》合。因逢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目系入於腦,入於腦則轉,轉則目系急,急則目眩以轉。

白話文:

有一個方法:用川芎、甘菊、細辛、白朮、香白芷各一錢,磨成細粉,做成像黍米般大小的藥丸。晚上睡覺時,放兩粒藥丸在眼睛裡,一更換一次。

這個方子是用蠟糊成藥丸,目的是讓藥物慢慢滲透。把藥放在眼睛裡,是想讓藥物快速到達患處。這也是治療頭風冷淚的偏方,因為擔心藥力不足以到達頭部和眼睛,所以才用這種方法。

苟牧仲項年曾經跟我說過:有個人看一個東西會看到兩個,醫生認為是肝氣過盛,所以看到一個變成兩個。給他吃補肝的藥,卻沒有效果。這是什麼病呢?我說:孫真人說:眼睛的經絡向上連接到腦部,最後從腦部出來。邪氣入侵頸部,按:查閱《千金方》,腦頸兩個字都寫成項,和《靈樞》一致。因為身體虛弱,邪氣深入,就會隨著眼睛的經絡進入腦部,進入腦部就會轉動,轉動就會讓眼睛的經絡緊繃,緊繃就會導致眼花目眩。

邪中其睛,所中者不相比則睛散,睛散則歧,故見兩物也。令服祛風入腦藥得愈。按:荀牧仲之荀,宋本作荀。

王檢正希皋昔患鼻額間痛,或麻痹不仁,如是者數年。忽一日,連口唇、頰車、髮際皆痛,不可開口,雖言語。飲食亦相妨,左額與頰上常如繃急,按:宋本繃作糊。手觸之則痛。予作足陽明經絡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行,故有此證。或者以排風、小續合從水丹之類與之,皆不效。予制此,犀角升麻湯,贈之,服數日而愈。

上等犀角(一兩一分),真川升麻(一兩),防風,羌活(各三兩。按:宋本作各三分),川芎,白附子,白芷,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分)

白話文:

眼睛被邪氣侵犯,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導致眼睛散亂,視覺模糊,甚至出現重影。可以服用祛風入腦的藥物來治療。

王檢正希皋曾患鼻額間疼痛,或麻木無知覺,持續多年。突然有一天,連嘴唇、臉頰、髮際都疼痛,無法張口說話,連飲食都受到影響,左額和臉頰持續繃緊,觸碰時感到疼痛。我診斷為足陽明經絡受風寒侵襲,導致經絡氣血凝滯不通,因此出現這些症狀。曾有人用排風、小續合從水丹等藥物治療,但都無效。我為他開了犀角升麻湯,服用幾天後便痊癒。

藥方:犀角一兩一分,真川升麻一兩,防風、羌活各三兩,川芎、白附子、白芷、黃芩各半兩,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通口服,食後、臨臥,日三、四服。

釋義:犀角氣味苦酸鹹微寒,入手、足厥陰。升麻氣味辛溫,入足陽明。防風氣味辛甘溫,入足太陽。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陰、厥陰。白附子氣味大溫,入足陽明。白芷氣味辛溫,入足太陽。黃芩氣味苦寒,入手太陰,兼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通行十二經絡,能緩諸藥之性。

此足陽明經絡受風毒,傳入他經絡,致氣血凝滯而不行。酸鹹辛溫之為君,再佐以辛溫之品,使以苦寒甘緩,得氣血流行,病當減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一盞半煎煮,直到藥液剩下八分,去除藥渣,趁熱服用。飯後和睡前各服用一次,一天服用三到四次。

足陽明胃也。經云:腸胃為市。又云:陽明多血多氣。胃之中,腥膻五味,無所不納,如市𠪨無所不有也。六經之中,血氣俱多,腐熟飲食,故飲食之毒聚於胃。此方以犀角為主,解飲食之毒也。陽明經絡,環唇挾口,起於鼻,交頞中,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故王公所患,皆此一經絡也。故以升麻佐之,余藥皆滌除風熱。

升麻、黃芩專入胃經,稍通醫者自能曉。

治鼻塞,清涕出,腦冷所致。

通草,辛夷(各半兩),細辛,甘遂,桂心,芎藭,附子(各一兩)

白話文:

足陽明經是胃經,古書說腸胃就像一個市場,陽明經氣血充盈。胃就像一個市場,什麼腥膻五味都收納,就像市場裡什麼都有。六經之中,陽明經氣血最充足,負責消化食物,所以食物的毒素會聚集在胃裡。這個方子以犀角為主藥,可以解食物的毒素。陽明經絡環繞嘴唇,經過嘴巴,從鼻子開始,經過臉頰,上到耳朵前方,經過頭頂,再沿著頭頂到額頭,所以王公貴族生病,大多是陽明經絡出了問題。因此用升麻來輔助犀角,其他藥材都是用來清除風熱的。

升麻和黃芩專門入胃經,稍微懂醫的人都能明白。

這個方子治療鼻子堵塞,流清鼻涕,都是因為腦部寒涼引起的。

上為細末,煉蜜和圓如麻子大。綿裹,納鼻中,蜜封塞,勿令氣泄。稍加圓數,微覺小痛,搗薑汁為圓,納入即愈按:宋本作右細末,蜜圓綿裹內鼻中,蜜封塞,勿令氣泄。圓如大麻子。稍加,微覺小痛,搗姜為圓,即愈。考與《千金方》合。

釋義:通草氣味辛平淡降,入手太陰、太陽。辛荑氣味辛溫,入手太陰、足陽明。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甘遂氣味苦寒,入足太陽,善能泄水。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芎藭氣味辛溫,入足少陰、厥陰。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此孫真人治鼻淵之方。風寒客於膽,久郁化熱,移熱於腦,故納藥鼻中。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再以蜂蜜混合成如麻子般大小的丸子。用棉花包裹丸子,塞入鼻孔,並用蜂蜜封住,避免藥氣外洩。慢慢加入丸子,直到鼻子略微感覺到輕微疼痛。將生薑搗碎取汁,製成圓形藥丸,塞入鼻孔即可治癒。

**宋版本記載如下:**將藥材研磨成細粉,以蜂蜜製成丸子,用棉花包裹後塞入鼻孔,並用蜂蜜封住,避免藥氣外洩。丸子大小如大麻子。慢慢加入丸子,直到鼻子略微感覺到輕微疼痛,將生薑搗碎製成圓形藥丸,塞入鼻孔即可治癒。此方與《千金方》內容一致。

釋義: 通草味辛平淡,具有下降之性,入肺經和手太陽經。辛荑味辛溫,入肺經和足陽明經。細辛味辛溫,入足少陰經。甘遂味苦寒,入足太陽經,擅長排泄水液。桂心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經。芎藭味辛溫,入足少陰、厥陰經。附子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經。這是孫真人治療鼻淵的方劑。風寒之邪侵犯膽經,久而久之郁積化熱,熱邪上移至腦部,故將藥物塞入鼻孔治療。

以諸辛溫之品,少佐以苦寒之藥,搜逐蘊伏之邪,使之下趨,自然安耳。

此《千金方》也,治腦冷所致。此疾亦有腦熱者,亦有肺寒者。《素問》云: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又曰:泣涕者,腦也,腦滲為涕。又曰:肺之液為涕。其來各有由矣,當詳之。鼻淵者,濁涕下不止,清濁亦自異。

治肺風,鼻赤酒齇方,。

老山梔為末,溶黃蠟等分,和為圓如彈子大。每服一圓,按:四字宋本無。空心嚼服,清茶過下。按:八字,宋本作空心茶酒嚼下四字。半月效,忌酒及炙煿。

釋義:老山梔氣味苦寒,入足厥陰、手少陽。黃臘和圓,以其淡而滲,使之下行。清茶送,亦以其苦能下降。此肺風久郁成熱,非苦寒不能泄其熱也。

白話文:

用一些辛溫的藥材,再配上少量的苦寒藥物,就能驅散體內積存的邪氣,讓它往下排泄,自然就會好起來。

這是《千金方》中治療腦部寒氣的方法。這種病除了腦寒,還可能有腦熱或肺寒的情況。《素問》說:膽經的熱氣移到腦部,就會出現鼻塞流涕的症狀。又說:眼淚是腦液,腦液滲出來就變成眼淚。還說:肺液也是眼淚。這些症狀的出現都有其原因,需要仔細觀察。鼻淵是指鼻涕不斷流出,清濁液體也不相同。

治療肺風、鼻子發紅的方子如下:

將老山梔研磨成粉末,與黃蠟等量混合,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顆,空腹嚼服,用清茶送服。半個月見效,忌酒及炙烤的食物。

老山梔性寒味苦,入足厥陰肝經、手少陽三焦經。用黃蠟做成丸子,因為它性淡且能滲透,能使藥力向下運行。用清茶送服,也是因為茶的苦味能使藥力下降。這是因為肺風長期郁積成熱,只有苦寒藥才能泄去熱氣。

又方。

用枇杷葉,去毛、筋,焙乾末之。茶調下一、二錢,日三服。按:宋本無筋字。

釋義:枇杷氣味苦平,入手太陰、足陽明。冬夏不凋,得於天地四時之氣,又能下氣。清茶調送,亦取其苦降也。此亦治肺風鼻齇,專泄熱耳。

治心脾壅熱,生木舌腫脹。

元參,升麻,大黃,犀角(各三分),甘草(半兩)

上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不拘時候。

釋義:元參氣味鹹苦,入手、足少陰。升麻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大黃氣味苦寒,入足陽明。犀角氣味苦酸鹹微寒,入手、足厥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能緩諸藥之性。因心脾熱氣,壅痹不宣,非下行不能殺其勢,速下猶恐熱不盡,故以甘平之品緩其下行之勢,則壅熱去而無不盡矣。

白話文:

另外一種方法:

用枇杷葉,去掉毛和筋,烘乾磨成粉。用茶水調和,每次服用一到兩錢,一天服用三次。

枇杷氣味苦平,歸入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它四季常青,吸收天地四時的氣息,也能降氣。用清茶調和服用,也是取其苦降的功效。這個方法主要治療肺風鼻齇,專門泄熱。

治療心脾積熱,導致舌頭生木、腫脹的症状。

元參、升麻、大黃、犀角(各三分),甘草(半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五分。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元參氣味鹹苦,歸入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升麻氣味辛溫,入足陽明胃經。大黃氣味苦寒,入足陽明胃經。犀角氣味苦酸鹹微寒,歸入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脾經,可以緩和其他藥物的性質。因為心脾熱氣淤積不散,需要向下驅散才能消滅其勢力,快速瀉下去還擔心熱氣沒有完全去除,所以用甘平的藥物來緩和其向下驅散的勢力,這樣就可以讓淤積的熱氣去除而不會太過於猛烈。

治口生瘡方。

升麻(一兩一分),黃連(三分)

上細末。綿裹,含汁咽。

釋義:升麻氣味辛溫,入足陽明。黃連氣味苦寒,入手少陰。以綿裹,含咽,欲熱氣之下降,此升降之方也。治口舌生瘡,以辛升之,以苦降之,則升降得和,瘡自痊矣。

治食諸魚骨鯁久不出方。

上以皂角末少許,吹鼻中,得鯁出。多秘此方。

釋義:此丹方也。皂角氣味辛溫,入手太陰,最能通竅。以肺主一身之氣,氣化流行,則骨鯁自出矣。

治懸癰腫痛,不下食。元參散,。

元參(一兩),升麻,射干,大黃(各半兩),甘草(一分)

白話文:

治療口瘡,用升麻一兩一分,黃連三分,研成細末,用棉花包裹,含住藥末讓汁液慢慢咽下。

治療魚骨卡喉,用皂角末少許吹入鼻中,就能將魚骨逼出。

治療懸癰腫痛,不思飲食,用元參一兩,升麻、射干、大黃各半兩,甘草一分。

上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放溫,時時含咽,良驗。

釋義:元參氣味鹹苦,入手、足少陰。升麻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射干氣味苦平,入手、足厥陰。大黃氣味苦寒,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治懸癰痛,咽阻不能下食者,以苦降之品,少佐辛溫,再少使以甘平,則上逆之熱緩緩下行,病自減矣。

治聤耳出膿。紅綿散。

白礬煅成白灰,每用一錢。入胭脂一字匕,按:宋本無匕字。研勻。用綿杖子纏去耳中膿及黃水盡,即用別綿杖子引藥入耳中,令到底,摻之即干。如壯盛之人,積熱上攻,耳出膿水不瘥,用無憂散、雄黃瀉三、五行即瘥。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放涼後,隨時含在口中慢慢吞咽,效果顯著。

元參性味鹹苦,歸入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升麻性味辛溫,歸入足陽明經。射干性味苦平,歸入手厥陰經和足厥陰經。大黃性味苦寒,歸入足陽明經。甘草性味甘平,歸入足太陰經。治療懸癰疼痛,咽喉阻塞無法吞咽的患者,應以苦味下降的藥物為主,少許辛溫藥物佐之,再少許甘平藥物調和,使上逆的熱氣緩緩下降,病症自然減輕。

治療耳鳴流膿。可以使用紅綿散。

將白礬煅燒成白色粉末,每次使用一錢。加入胭脂少許,將耳中膿液和黃水清除乾淨,再用另一根棉籤蘸藥粉塞入耳中,直至底部,藥粉會自動乾燥。如果患者體質強壯,積熱上攻,耳流膿水久治不愈,可以使用無憂散和雄黃瀉三、五行,即可痊癒。

釋義:白礬氣味涼澀,入手太陰,手、足陽明。胭脂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蓋耳中出膿水。由乎濕熱所致。以涼澀兼燥之品,佐以辛溫,引入耳內,則濕熱者得燥而干矣。

治腎虛耳鳴,夜間睡著如打戰鼓,覺耳內風吹,更四肢抽掣痛。黃耆圓。

黃耆(獨莖者,去蘆,一兩),白蒺藜(炒,瓦擦,揚去細碎刺),羌活(去蘆,各半兩),黑附子(大者一個),羯羊內腎(一對,焙乾。按:宋本無內字)

上細末,酒糊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圓,空心,晚食前煨蔥鹽湯下。

釋義: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白蒺藜氣味辛甘溫,入足厥陰。羌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陽。黑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羯羊內腎氣味甘鹹溫,入足少陰、厥陰。以酒糊圓,蔥鹽湯送,取其先升後降也。夜睡耳鳴,如聞打戰鼓,四肢掣痛,由乎腎虛下不收攝。

白話文:

耳中流膿水,是因為濕熱引起。用白礬的涼澀和乾燥特性,配合胭脂的辛溫,一起導入耳內,就能讓濕熱乾燥而消退。

針對腎虛導致的耳鳴,以及夜間睡覺時像是打戰鼓一樣的耳鳴,伴隨四肢抽搐疼痛,可以用黃耆、白蒺藜、羌活、黑附子、羯羊內腎製成藥丸服用。這些藥材分别入肺、脾、肾、肝经,可以補腎氣,收攝下焦,改善耳鳴和四肢抽痛的症状。

以上升之藥,引虛陽下降。再以鹹辛溫血肉之味補其下,則虛陽不致再升。古人有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治男子二十歲,因瘡毒後腎經熱,右耳聽事不真,每心中不快意,按:宋本無快字。則轉覺重虛,耳鳴疼痛。按:宋本無耳字。地黃湯。

生乾地黃(一兩半。按:宋本作二兩半),桑白皮(一兩),磁石(搗碎,研細,水淘二、三十次,去盡赤汁為度,二兩),枳殼,羌活,防風,黃芩,木通,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治療二十歲的男子,因瘡毒導致腎經發熱,右耳聽力不佳,經常感到心情不暢,還伴隨頭昏沉重、耳鳴疼痛。使用地黃湯,其中包含生地黃、桑白皮、磁石、枳殼、羌活、防風、黃芩、木通、甘草等藥材,旨在通過引虛陽下降,再以鹹辛溫血肉之味補其下,防止虛陽再次上升。古人說:精氣不足者,就用藥物來補充。

上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日二三服,不拘時候。

釋義:生乾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手、足少陰。桑白皮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磁石氣味辛溫,入足少陰。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羌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陽。防風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太陽。黃芩氣味苦寒,入足少陽、陽明。木通氣味苦平,入手太陽,能泄丙丁之火。

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此因男子少壯發瘡毒後,腎經留熱,右耳聽事不真,心中常怏怏不快,轉覺重虛,耳鳴或疼痛。故以重鎮之藥,苦降之品,佐以辛散升騰,則升降和平,病自減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煎煮,煎至七分時去除藥渣。一天服用兩到三次,不限時間。

地黃性寒味甘微苦,入足少陰經;桑白皮性平味苦辛,入足太陰經;磁石性溫味辛,入足少陰經;枳殼性寒味苦,入足太陰經;羌活性平味苦辛甘,入足太陽經;防風性溫味辛甘,入足太陽經;黃芩性寒味苦,入足少陽、陽明經;木通性平味苦,入手太陽經,能泄去心火。

甘草性平味甘,入足太陰經。這是因為男性年輕時患瘡毒後,腎經留有熱氣,導致右耳聽力下降,心中總是感到煩悶不快,體力下降,耳鳴或疼痛。所以用重鎮之藥,苦寒之品,輔以辛散升騰之藥,使氣血升降平衡,病症自然減輕。

治口乾煩躁,按:宋本躁作燥。生津液,思食。黃耆湯。

黃耆,熟乾地黃,白芍藥,五味子,麥門冬(各三分),白茯苓(一分),甘草(半兩)

上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棗、烏梅同煎去滓,空心食前服。按:宋本無空心食前四字。

釋義: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熟乾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白芍藥氣味酸微寒,入足厥陰。五味子氣味酸苦微溫,入足少陰。麥門冬氣味甘苦微寒,入手太陰、少陰。白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薑、棗和榮衛,烏梅肉泄肝生津,此治口苦咽乾,煩躁,不思食,津少者,諸藥專補五臟之陰。津液既生,則諸患自除矣。

白話文:

黃耆湯治口乾煩躁

治療口乾煩躁,參考宋本,應為「燥」字。此方能生津液,讓人有食慾。

藥方:

  • 黃耆:三錢
  • 熟乾地黃:三錢
  • 白芍藥:三錢
  • 五味子:三錢
  • 麥門冬:三錢
  • 白茯苓:一錢
  • 甘草:半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加入薑、棗和烏梅,一起煎煮,去渣後,空腹或飯前服用。參考宋本,此處並無「空心食前」四字。

藥性解說:

  • 黃耆味甘平,入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
  • 熟乾地黃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腎經。
  • 白芍藥味酸微寒,入足厥陰肝經。
  • 五味子味酸苦微溫,入足少陰腎經。
  • 麥門冬味甘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少陰腎經。
  • 白茯苓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胃經。
  • 甘草味甘平,入足太陰脾經。
  • 薑、棗和榮衛,烏梅肉泄肝生津。

功效:

此方專門滋補五臟陰氣,用於治療口苦咽乾、煩躁、不思食、津少等症狀。當津液生發之後,這些病症自然就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