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五 (1)
卷第五 (1)
1. 治腸風瀉血痔漏臟毒
治腸風瀉血久不止。玉屑圓。
槐根白皮(去粗皮),苦楝根(去皮,各三兩),椿根白皮(四兩。三味於九月後,二月前取軟者,日乾),天南星,半夏(各半兩,並生),威靈仙(一兩),寒食麵(三兩)
上為細末,滴水圓如梧子大,干之。每服三十圓,水八分一盞,煎沸,下圓子煮令浮,以匙抄取,溫溫送下,不嚼,空心食前服。
白話文:
治腸風瀉血久不止
這方出自《玉屑》,適用於治療腸風(痔瘡)導致的便血,久治不愈的患者。
方劑:
- 槐根、白皮(去粗皮):各三兩
- 苦楝根(去皮):三兩
- 椿根白皮(四兩,三味於九月後,二月前取軟者,日乾):四兩
- 天南星、半夏(各半兩,並生):各半兩
- 威靈仙:一兩
- 寒食麵:三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清水滴成梧子大小的丸子,陰乾備用。
服法:
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水八分之一盞煎沸,放入丸子煮至浮起,用湯匙舀出,溫溫地送服,不要咀嚼,空腹飯前服用。
釋義:槐根白皮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苦楝根氣味苦寒,入足厥陰。椿根白皮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天南星氣味苦辛溫,入手、足太陰。半夏氣味苦辛溫,入足陽明。威靈仙氣味微辛鹹平,通利諸經絡。寒食麵氣味甘溫,入足陽明。此治腸風下血,久不能止者。以味苦者堅其陰,以味辛者通其陽,則陰陽既得和平,而病自瘥矣。
頃年有一人下血幾盈盆,頓爾疲苶諸藥皆不效。予曰:此正腸風。令服玉屑圓,三服止。予苦疾三十年,蓄下血藥方近五十餘品,其間或驗或否,或始驗而久不應,或初不驗棄之,再服有驗者,未易歷談按:宋本立作談。大抵此疾品類不同,對病則多愈。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
白話文:
槐根白皮、苦楝根、椿根白皮性寒味苦,分別入足陽明、足厥陰、手足陽明經;天南星、半夏性溫味苦辛,分別入足太陰、足陽明經;威靈仙性平味微辛鹹,能通利全身經絡;寒食麵性溫味甘,入足陽明經。這些藥物可以治療腸風下血,久治不愈的病症。苦味藥物能固護陰氣,辛味藥物能通達陽氣,陰陽調和,病自然就會痊癒。
前些年,有個病人下血量多,幾乎滿了一盆,人也變得虛弱無力,各種藥物都無效。我判斷這是腸風,就讓他服用玉屑圓,吃了三次就止血了。我研究治療血痢的藥方已經三十多年了,積累的藥方近五十多種,其中有些藥方有效,有些則無效,有的藥方剛開始有效,但後來就不管用了,有的藥方一開始無效,後來再服用卻有效,這些都無法一一列舉。總之,治療腸風需要根據不同病症,選擇不同的藥物,才能達到最佳療效。例如,下血鮮紅,就是腸風的典型症狀。
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肛門直射如血線者,蟲痔也。亦有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者。仲景云: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此下部虛而下血者也。若得革脈,卻宜服溫補藥。
蟲痔宜熏。《千金方》用蝟皮、艾者甚佳。予嘗作此法,頗得力。
治臟毒。蒜連圓。
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爛熟,研勻,入臼治熟,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圓,陳米飲下。
釋義:黃連氣味苦寒,入手少陰,手、足陽明。獨頭蒜氣味辛溫,入手、足陽明,足少陰、厥陰。因腸胃中鬱熱蘊蓄成臟毒者,非苦寒不能泄熱,非辛溫不能引入病所。陳米飲送者,欲藥之緩行於腸胃間也。此亦丹方之流。
白話文:
血色黯淡,說明身體內有毒素。肛門出血呈血線狀,是蟲痔引起的。還有一種情況是下半身虛弱,陽氣不足,導致血液隨氣下行。根據《傷寒論》的記載,脈象弦而大,弦代表氣血不足,大代表虛弱。寒虛相搏,稱之為革脈。婦女則會出現半產漏下,男性則會出現失血、遺精。這都是下半身虛弱導致的出血現象。如果出現革脈,應該服用溫補藥物。
蟲痔宜用熏燻療法。《千金方》記載用蝟皮、艾草熏燻效果很好。我親自嘗試過這種方法,效果顯著。
治療臟毒可以用蒜丸。
將黃連研成末,用獨頭蒜煨熟,研磨成與梧子大小相似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至四十丸,用陳米湯送服。
黃連苦寒,入少陰、陽明經;獨頭蒜辛溫,入陽明、少陰、厥陰經。由於腸胃中熱毒積聚形成臟毒,需要苦寒之藥泄熱,辛溫之藥引導藥物到達病灶。用陳米湯送服,目的是讓藥物在腸胃中緩慢作用。此法可謂是丹方中的經典。
治腸風臟毒。槐花散。
槐花(炒),柏葉(爛杵,焙),荊芥穗,枳殼
上修事了,方稱等分,細末。用清米飲調下二錢,空心食前服。
釋義:槐花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厥陰。柏葉氣味苦辛微寒,入足太陰。荊芥穗氣味辛溫,入足太陽、少陽。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此臟毒腸風下血不止,純用辛涼苦寒之藥以泄腸胃之熱,血得涼而寧靜,則病自然減耳。
巢氏《病源》論腸癖為痔,皆因飽食過度,按:宋本皆因作久困。房室勞損,血氣流溢,滲入大腸,沖發於下時,便清血,腹中刺痛,病名脈痔。又論臟毒腸風,按:臟,宋本作脾,與《病源》異,疑誤。本緣榮衛虛弱,風氣進襲,因熱乘之,使血氣流散,積熱壅遏,血滲腸間,故大便下血。椿皮圓。
白話文:
治腸風臟毒:[槐花散]方
組成:
- 槐花(炒)
- 柏葉(爛杵,焙)
- 荊芥穗
- 枳殼
用法:
以上藥物等分,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清米飲調服,空腹或飯前服用。
功效:
治療腸風臟毒,下血不止。
方義:
槐花性味苦寒,入足陽明、足厥陰經;柏葉性味苦辛微寒,入足太陰經;荊芥穗性味辛溫,入足太陽、少陽經;枳殼性味苦寒,入足太陰經。
此方治療臟毒腸風下血不止,主要使用辛涼苦寒的藥物來泄熱,清熱涼血,使腸胃之熱得以宣洩,血得涼而寧靜,自然能減輕病情。
註解:
- 腸風:指腸道出血,多因熱盛、血燥所致。
- 臟毒:指由臟腑積熱引起的毒素。
- 槐花散:此方名,意為用槐花為主藥治療腸風臟毒的散劑。
古籍文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文中引述了巢氏《病源》中的部分論述,並對其內容進行了註釋和辨析。
現代理解:
此方以清熱涼血、止血為主,適合治療因熱毒積聚而引起的腸風下血,如:
- 腸炎伴有便血
- 痔瘡出血
- 肛裂出血
注意事項:
此方僅供參考,實際應用需請專業醫師根據病情辨證論治。
臭椿根皮(刮去粗皮,焙乾,四兩。按:宋本作臭椿花),蒼朮,枳殼(各二兩)
上細末,醋糊圓如梧子大。空心食前,米飲下三、四十圓。
釋義:臭椿根皮氣味苦辛寒,入足少陽,足厥陰蒼朮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此因飽食、房勞。血滲大腸,腹中刺痛下血,謂之脈痔。熱氣蘊積,不能流暢,故投以苦寒燥劑,每多效驗也。
治腸痔在腹內。有鼠乳下血方。
白臭蕪荑(按:宋本無臭字),貫眾,狼牙根,蝟皮(炙焦。按:此味宋本在二引根下注各一分),椿東引根白皮,槐東引白皮(各一兩。按:宋本無注),雄黃(半兩),白鱔頭(一個,炙焦)
白話文:
取臭椿根皮去除粗皮,焙乾後用四兩,蒼朮、枳殼各用二兩,研磨成細末,用醋糊成梧子大小的丸子。空腹飯前,用米湯送服三十至四十粒。這是針對飽食、房事勞累導致的血滲入大腸,造成腹痛下血的脈痔,因熱氣蘊積而無法流通,故使用苦寒燥藥,往往能收到效果。
另外,針對腸痔在腹內,有鼠乳下血的病症,可用白蕪荑、貫眾、狼牙根、蝟皮(炙焦)、椿東引根白皮、槐東引白皮(各一兩)、雄黃(半兩)、白鱔頭(一個,炙焦)來治療。
上細末,用臘月豬脂糊圓,每一圓彈子大。棉裹,納下部,日三易。
釋義:白臭蕪荑氣味辛平入足太陰,手、足陽明,能消積殺蟲。貫眾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足厥陰。狼牙根氣味辛寒,入足厥陰。蝟皮氣味甘平,入足厥陰、手陽明。椿東引根白皮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厥陰。槐東引根白皮氣味苦平,入手、足陽明,厥陰,皆取東方生氣。
雄黃氣味辛溫,入足太陰,能殺蟲。白鱔頭氣味甘平,入手、足陽明,厥陰,善能引入經絡。臘月豬脂取其潤也。為圓,綿裹納於下部,因腸痔久而不愈,腹內有鼠奶下血,其中濕熱久郁,必有蟲生,故一日三易,使久郁之熱易去,而引出所生之蟲也。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臘月豬油和成彈子大小的丸子,用棉花包裹,放置於下部,一天換三次。
白臭蕪荑性味辛平,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足陽明經,能消積殺蟲。貫眾性味苦寒,入手陽明經、足陽明經、足厥陰經。狼牙根性味辛寒,入足厥陰經。蝟皮性味甘平,入足厥陰經、手陽明經。椿樹東側引出的根部白皮性味苦寒,入手陽明經、足陽明經、厥陰經。槐樹東側引出的根部白皮性味苦平,入手陽明經、足陽明經、厥陰經,這些藥材都取其東方生氣。
雄黃性味辛溫,入足太陰經,能殺蟲。白鱔頭性味甘平,入手陽明經、足陽明經、厥陰經,善於引藥入經絡。臘月豬油取其潤滑之效。製成丸狀,用棉花包裹放置於下部,因為腸痔久治不愈,腹內有鼠奶下血,其中濕熱久郁,必然有蟲產生,所以一天換三次,使久郁的熱氣容易散去,並引出所生的蟲子。
治痔有鼠乳結核作渴。疼痛方。
皂角(醋炙),黃耆,荊芥,槐子,穿山甲,木香,露蜂房(炒焦),蝟皮(炙),鱉甲(醋炙),桔梗,芍藥(各一分),大黃(半兩,生。按:宋本無生字)
上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圓,溫湯下,食前,日三服。未知,加至四、五十圓。
釋義:皂角氣味辛溫,入手太陰。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荊芥氣味辛溫,入足太陽、少陽。槐子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穿山甲氣味鹹寒,入足厥陰、陽明,能引藥入經絡。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露蜂房氣味辛鹹,入手、足太陰,陽明。蝟皮氣味鹹溫,入足少陽、厥陰。
白話文:
治療痔瘡,如果出現鼠乳結核,並且感到口渴、疼痛,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皂角(用醋炒)、黃耆、荊芥、槐子、穿山甲、木香、露蜂房(炒焦)、蝟皮(炙)、鱉甲(用醋炒)、桔梗、芍藥(每味藥各取一錢),大黃(半兩,生)。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煉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溫水送服,飯前服用,每天服用三次。如果病情未見好轉,可以增加到四、五十丸。
鱉甲氣味鹹寒,入足少陽、厥陰。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芍藥氣味酸寒,入足厥陰。大黃氣味苦寒,入足陽明。此內托下毒方也。內蘊之毒已成鼠乳桔核,致煩渴腹痛,以辛溫有毒之藥引入病處,以調和氣血,及辛香鹹寒之藥排其膿。佐以舟楫之品,再以苦寒之味下奪,則久郁之毒得宣。
用圓藥者,緩攻之法也。
治遠年腸風痔漏。黃耆圓。
黃耆,枳殼,威靈仙(各二兩),續斷(炒),槐角子,北礬(枯),當歸(炒),乾薑,附子,生熟地,連翹(炒,各半兩)
白話文:
鱉甲性寒味鹹,走足少陽、厥陰經;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能引導其他藥物至病處;芍藥性寒味酸,入足厥陰經;大黃性寒味苦,入足陽明經。此方內托下毒,針對體內蘊積已久的毒素,如同老鼠乳汁或橘核般,引起煩渴腹痛。方中以辛溫有毒之藥引導藥力至病處,調和氣血,並配合辛香鹹寒之藥物將膿液排出。再以桔梗作為舟楫引導藥物,以大黃苦寒之性下奪毒素,使積鬱已久的毒素得以宣泄。
此方以圓藥緩緩攻治,適用於治療久年腸風痔漏。方劑以黃耆為主藥,搭配枳殼、威靈仙、續斷(炒)、槐角子、北礬(枯)、當歸(炒)、乾薑、附子、生地(生)、連翹(炒)等藥材,各取二兩或半兩。
上細末,蜜圓如梧子大。米飲下三十圓,空心食前服。按:五字宋本無。晁推官方。
釋義: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威靈仙氣味苦辛鹹平,去風利水,能通十二經絡。續斷氣味苦辛微溫,入足厥陰。槐角子氣味苦寒,入足太陰。北礬氣味涼澀,入手太陰,手、足陽明。當歸氣味辛甘微溫,入手少陰、足厥陰。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
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生乾地黃氣味甘微苦寒,入手、足少陰。連翹氣味辛涼,入手太陰。此遠年腸風,及痔成漏,故投藥必冷熱氣血相間雜,方能引藥入絡。否則,不能直至患處。治以圓劑,非急攻之病可知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米湯送服三十粒,空腹飯前服用。此方用藥需冷熱氣血相間,才能引導藥物進入病灶,因為這是多年腸風及痔瘡成漏的病症,需要溫和調理,不是急症,因此用丸劑來治療。
治腸痔。鱉甲圓。
鱉甲,蝟皮(炙焦黑),穿山甲(炙焦),白礬(枯),附子,豬牙皂角(各半兩,炙焦,存二分性),麝香(一分,研)
上細末,研勻,蒸餅圓如梧子大。米飲下三十圓,食前,日三服。
釋義:鱉甲氣味鹹平,入足厥陰。蝟皮氣味甘平,入足厥陰、手陽明。穿山甲氣味鹹寒,入足厥陰、陽明。白礬氣味涼澀,入手、足太陰,陽明。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豬牙皂角氣味辛溫開竅,入手、足太陰、陽明。麝香氣味辛溫,入手、足少陰。蒸餅糊圓,引入下也。
白話文:
治療腸痔的藥方:取鱉甲、蝟皮(炙焦黑)、穿山甲(炙焦)、白礬(枯)、附子、豬牙皂角(各半兩,炙焦,存二分性)、麝香(一分,研磨),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蒸餅糊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米飲送服,每次三十丸,飯前服用,一天三次。
治腸風而有痔者,以鹹平之藥,直入患處,以涼澀辛鹹溫之品佐之。又恐藥性之不能即至病所,復使以辛香之品,引入經絡,焉有不中病者哉!
又方。
槐花(炒),白礬(枯,各一兩),附子(半兩)
上細末,蒸餅圓如梧子大。每服二十圓,米飲下,食前,日三服。以上二方龐老者。
釋義:槐花氣味苦寒,入足陽明、厥陰。白礬氣味涼澀,入手、足太陰,陽明。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腸風、腸痔,乃腸中濕熱所致。苦寒涼澀之品不能直下,故佐以辛鹹大熱之品引入病所。再以蒸餅糊圓,米飲送藥,又欲其緩行於腸胃間也。
白話文:
治療腸風伴有痔疮的患者,要用性味咸平的药物直达病灶,并用凉涩辛鹹溫的药材辅助。担心药物难以直接到达病处,再用辛香的药材引导经络,这样怎么可能不治好呢!
另外一种方法:槐花(炒)、白矾(枯,各一两)、附子(半两),以上三味药磨成细末,蒸成饼状,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个,用米汤送服,饭前服用,每天三次。以上两种方法适用于年老体衰的患者。
衄血吐血咯血方
治衄血無時。茜梅圓。
茜草根,艾葉(各一兩),烏梅肉(焙乾,半兩)
上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空心食前,按:四字宋本無。烏梅湯下三十圓。
釋義:茜草根氣味苦寒平微澀,入手、足厥陰。艾葉氣味苦微溫,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烏梅肉氣味酸平,入足厥陰。血熱妄行而衄血無時,乃陽勝陰也。厥陽上逆無制,以苦辛酸泄之,則陽氣下行,而病自緩矣。
經云:天暑地熱,經水沸溢。蓋血妄行,陽勝陰也。鞠運副茂之,按:宋本副作苦,坊本作黃。嘗苦此疾,予授此方,令服而愈。三黃散亦可用。
白話文:
衄血吐血咯血方
治衄血無時
藥方:
茜草根、艾葉(各一兩),烏梅肉(焙乾,半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煉蜜製成如梧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
空腹,飯前服用,一次三十丸,用烏梅湯送服。
藥理分析:
茜草根味苦寒,入肝、腎經;艾葉味苦微溫,入脾、腎、肝經;烏梅肉味酸平,入肝經。衄血無時,乃血熱妄行,陽勝陰虛所致。厥陰陽氣上逆,無以制之,故用苦辛酸味藥物泄熱降逆,使陽氣下行,則病自緩解。
醫典記載:
《經書》中記載:夏季炎熱,天氣地氣皆熱,血氣沸騰溢出。此乃血熱妄行,陽勝陰虛所致。鞠運副茂曾患此病,服用此方後痊癒。亦可用三黃散治療。
三黃散。
大黃(一兩),黃連,黃芩(各半兩)
上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蜜水亦得。
釋義:大黃氣味苦寒,入足陽明、太陰。黃連氣味苦寒,入手少陰、太陽。黃芩氣味苦寒,入手太陰、陽明。此陽氣上逆,血熱妄行。非大苦寒之藥不能使腸氣下行。乃正治之方也。
又方。
山梔子不拘多少,燒存性,末之。搐入鼻中,立愈。
釋義:山梔子氣味苦寒,入足厥陰,能泄三焦之火,能解丹石之毒。熱毒壅蔽者,非此不能開其鬱也。
白話文:
三黃散
方劑:
- 大黃(一兩)
- 黃連(半兩)
- 黃芩(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新鮮井水調服。也可使用蜂蜜水調服。
釋義:
大黃味苦性寒,歸屬於足陽明、太陰經。黃連味苦性寒,歸屬於手少陰、太陽經。黃芩味苦性寒,歸屬於手太陰、陽明經。此方用於陽氣上逆、血熱妄行之症。只有使用味苦性寒的藥物才能使腸氣下行,這是正治之法。
又方:
- 山梔子(不拘多少),燒存性後研成粉末。
- 將粉末塞入鼻中,即可迅速痊癒。
釋義:
山梔子味苦性寒,歸屬於足厥陰經,具有清泄三焦之火、解丹石之毒的功效。對於熱毒壅蔽之症,只有使用山梔子才能解除鬱結。
蔡子渥傳云:同官無錫監酒趙無疵,其兄衄血甚,已死入殮,血尚未止。偶一道人過門,聞其家哭,詢問其由。道人曰:是曾服丹或燒煉藥,予有藥用之即活。囊間出此藥半錢匕,吹入鼻中,立止,良久得活,並傳此方。
治鼻衄過多,昏冒欲死。梅師方。
上用陳香墨濃研,點入鼻中。
釋義:香墨氣味甘平,入足少陰、厥陰。陽氣上升,鼻衄過多,以致昏冒欲死者,以甘平之味和之,則上升之陽得降矣。
潤肺安血止嗽。治吐血、咯血。天門冬圓。
天門冬(一兩),甘草,杏仁(炒),貝母,白茯苓,阿膠(各半兩)
白話文:
蔡子渥的傳記中記載,同官無錫的監酒官趙無疵,他的哥哥鼻出血不止,已經過世並入殮,血仍然沒有停止。偶然間一位道人經過他家,聽到家裡哭泣,便詢問緣由。道人說:「這可能是曾經服用丹藥或煉製藥物造成的,我有藥可以救他。」道人從懷中拿出半錢匕的藥,吹入鼻中,血馬上止住,過了很久後,他哥哥就活了過來,並流傳下了這個藥方。
治療鼻出血過多,昏迷欲死。梅師的藥方:
將陳香墨研磨成細粉,點入鼻孔中。
香墨性甘平,入足少陰、厥陰經。陽氣上升,鼻出血過多,以至於昏迷欲死的人,用甘平的藥物調和,就能使上升的陽氣下降。
滋潤肺部,安血止咳。治療吐血、咯血。
天門冬(一兩),甘草(四錢),杏仁(炒,四錢),貝母(四錢),白茯苓(四錢),阿膠(四錢)
上細末,煉蜜圓如彈子大。咽津含化一圓,日夜可十圓,不拘時候。
釋義:天門氣味苦寒,入手、足少陰,厥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杏仁氣味苦微溫,入手太陰。貝母氣味苦微寒,入手太陰、少陰。白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能引諸藥入於至陰之處。阿膠氣味鹹寒,入足厥陰、少陰。此治吐血、咯血之方也。肺家不潤,虛火上炎,血不安寧,咳嗆不止者,以甘寒潤肺之品調和陰陽,則上炎之火,下行潛伏,嗽烏有不止耶!
因嗽咯血成勞,眼睛疼,四肢倦,腳無力。黃耆散。
黃耆,麥門冬,熟地黃,桔梗,白芍藥(各半兩),甘草(一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丸子。每次含化一丸,一天可以服用十丸,不受時間限制。
這個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吐血、咯血。肺部乾燥,虛火上升,血液不穩定,導致咳嗽不止。藥方用甘寒潤肺的藥材來調和陰陽,使上升的虛火下降潛伏,咳嗽自然就會止住。
由於咳嗽咯血導致身體虛弱,眼睛疼痛,四肢乏力,腳無力,因此需要服用黃耆散。
黃耆散的藥材包括黃耆、麥門冬、熟地黃、桔梗、白芍(各半兩),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釋義: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麥門冬氣味甘寒微苦,入手太陰、少陰。熟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陰。桔梗氣味苦平,入手太陰。白芍藥氣味酸微寒,入足厥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能行十二經絡,能緩諸藥之性。加生薑以泄衛。此咳嗽咯血成勞,眼睛疼痛,四肢無力者,非補氣補血之藥不能挽回也。
治久嗽咯血成肺痿,多吐白涎,胸膈滿悶,不食。扁豆散。
白扁豆,生薑(各半兩),枇杷葉(去毛),半夏,人參,白朮(各一兩。按:宋本作各一分),白茅根(三分)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七分,去掉藥渣,溫熱服下,一天服用三次。
黃芪性味甘平,歸入手太陰、足太陰經。麥冬性味甘寒微苦,歸入手太陰、少陰經。熟地黃性味甘寒微苦,歸入足少陰經。桔梗性味苦平,歸入手太陰經。白芍藥性味酸微寒,歸入足厥陰經。甘草性味甘平,歸入足太陰經,能運行全身十二條經絡,能緩和藥性。加入生薑可以發散體表寒邪。對於久咳咯血導致肺虛,經常吐出白色唾液,胸悶氣短,食慾不振的患者,只有滋補氣血的藥物才能治愈。
治療久咳咯血導致肺虛,經常吐出白色唾液,胸悶氣短,食慾不振,可以用扁豆散。
白扁豆、生薑(各半兩)、枇杷葉(去掉毛)、半夏、人參、白朮(各一兩)、白茅根(三分)。
上細銼,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下檳榔末一錢和勻,分四服,不拘時候。
釋義:白扁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陽明。生薑氣味辛,溫而散,入手、足太陰。枇杷葉氣味苦平,入手太陰、足陽明。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白茅根氣味甘寒,入手太陰、足陽明,能除伏郁之熱。微使以檳榔末,取其辛溫降而能開也。
此久嗽咯血成肺痿,多吐白沫,胸膈滿悶,不能納食者,非甘平不能養胃,非辛溫、甘溫不能醒脾。脾胃有權,而肺痿自愈矣。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三升水煮至一升,去除藥渣,加入一錢檳榔末混合均勻,分成四份服用,不拘時間。
白扁豆性味甘平,入脾、胃經。生薑性味辛溫,散寒解表,入脾、胃經。枇杷葉性味苦平,入脾、胃經。半夏性味辛溫,入脾經。人參性味甘溫,入脾、胃經。白朮性味甘溫微苦,入脾經。白茅根性味甘寒,入脾、胃經,能清熱解毒。加入檳榔末,是取其辛溫降氣,有助於開胸散結。
這種久咳咯血,導致肺痿,經常吐白沫,胸膈滿悶,無法進食的病症,必須用甘平藥物來滋養胃氣,用辛溫、甘溫藥物來健脾開胃。脾胃功能恢復了,肺痿自然會痊癒。
治勞瘵吐血損肺,及血妄行。神傳膏。
剪草一斤,婺、台州皆有,惟婺州者可用。狀如茜草,按:宋本狀作根。又如細辛。每用一斤,洗淨,為末,入生蜜一斤和為膏,以瓷器盛之,按:宋本無瓷字。不得犯鐵。九蒸九曝,日一蒸曝。病人五更起面東坐,不得語,用匙抄藥如粥服,每服四匙,良久,用稀粟米飲壓之。
藥須冷服,粥飲亦不可太熱。或吐或下皆不妨。如久病損肺咯血,只一服愈。尋常咳嗽,血溢妄行,按:宋本無溢字,下同。每服一匙可也。有一貴人,其國封病瘵,其尊人嘗以此方畀之,九日而藥成。前一夕,病者夢人戒令翌日勿亂服藥。次日將服之,為屋土墜入器中,不可服。
白話文:
治療因勞累而導致的咳嗽吐血、損傷肺部,以及血液妄行的情況,可以用神傳膏。取剪草一斤,婺州和台州都有,但只有婺州的剪草可以用。剪草的樣子像茜草,也像細辛。將一斤剪草洗乾淨,研磨成粉末,加入一斤生蜜,混合成膏狀,用瓷器盛裝,不可接觸鐵器。將膏藥蒸曬九次,每天蒸曬一次。病人凌晨五點起床,面向東方坐著,不能說話,用湯匙舀取藥膏,像吃粥一樣服用,每次服用四匙,過一會兒,用稀粥壓服藥膏。藥膏一定要冷服,粥也不能太熱。即使吐了或者拉肚子也不要緊。如果是久病損傷肺部而導致的咯血,只要服用一次就能痊癒。如果是普通的咳嗽或者血液妄行,每次服用一匙即可。曾經有一位貴人,他的國家封了他的病,他的尊長曾經用這個方子給他治病,九天后藥就製成了。前一天晚上,病人夢見人告誡他第二天不要亂服藥。第二天準備服用藥膏時,一塊屋瓦掉進了藥器中,無法服用。
再合成,又將服,為貓覆器,又不得服。按:二字,宋本作可食。又再作,未就而是人卒矣。此藥之異如此。若小小血溢妄行,一啜而愈。或云是陸農師夫人鄉人艾孚先嚐親說此事。渠後作人,觀本草亦收入集中,但人未識,不苦信爾。
釋義:剪草氣味苦寒,入手太陰,手、足厥陰。勞瘵而致久咳,吐血不止,損傷及肺,血溢妄行,此方雖近似丹方,亦是培土生金之法。若認得真,大有益也。
白話文:
再次將藥材混合,準備服用,用貓去試藥,結果貓也無法服用。根據記載,宋朝的版本中寫的是「可食」,另外也有版本寫的是「未就」,也就是說還沒弄好藥,病人就去世了。由此可見,這藥材的效用非常奇特。如果只是輕微的出血,只要喝一點就能治癒。據說這是陸農師夫人的鄉人艾孚先親口告訴的,他後來也成為了醫生,並且將這個藥方收錄進藥典。只是大家不認識這種藥材,所以不太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