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三 (1)
卷第三 (1)
1. 風寒濕痹白虎歷節走注諸病
治風濕四肢浮腫,肌肉麻痹,甚則手足無力,筋脈緩急,宜,續斷圓。
川續斷,萆薢,當歸(切,微炒),附子,防風,天麻(各一兩),乳香,沒藥(各半兩),川芎(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圓,溫酒或米飲下,空心食前。
釋義:川續斷氣味苦辛微溫,入足厥陰。萆薢氣味苦平,入足太陽。當歸氣味辛溫,入手少陰、足厥陰。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防風氣味辛甘平,入足大陰。天麻氣味辛平,入足陽明、厥陰。乳香氣味辛微溫,入手、足少陰。沒藥氣味苦平,入足陽明。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
白話文:
治療風濕導致四肢浮腫、肌肉麻痺,嚴重時手腳無力、筋脈緊繃或鬆弛的症狀,可以用川續斷、萆薢、當歸(切片微炒)、附子、防風、天麻(各一兩)、乳香、沒藥(各半兩)、川芎(三分)製成藥丸。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四十顆,溫酒或米湯送服,空腹或飯前服用。
此風濕之邪久伏,致肢浮肌腫,麻痹不仁諸患。先以養血溫經之藥,佐以祛風利濕之品,使以入絡之味,又以酒送藥,則三焦臟腑經脈之間皆行藥力,鮮不中病矣。
治榮衛澀少,寒濕因而從之痹滯,關節不利而痛者。增損續斷圓,。楊吉老方。
川續斷,薏苡仁,牡丹皮,桂心,山芋,白茯苓,黃耆,山茱萸,石斛,麥門冬(各一兩),乾地黃(三兩),人參,防風(炙),白朮(炮),鹿角膠(各七錢)
白話文:
風濕邪氣長期潛伏體內,導致四肢浮腫、肌肉腫脹、麻木無感等病症。治療時先用養血溫經的藥材,配合祛風利濕的藥物,讓藥效滲入經絡,再以酒送服,使藥力暢通三焦臟腑和經脈,藥效就能充分發揮,治癒疾病。
針對氣血運行不暢,寒濕入侵導致關節痺痛、活動不便的患者,可以服用增損續斷圓,這是楊吉老的方子。
方劑組成:川續斷、薏苡仁、牡丹皮、桂心、山藥、白茯苓、黃耆、山茱萸、石斛、麥門冬(各一兩)、乾地黃(三兩)、人參、防風(炙)、白朮(炮)、鹿角膠(各七錢)。
上為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圓,溫酒下,空心食前。
釋義:川續斷氣味苦辛微溫,入足厥陰。薏苡仁氣味甘平淡滲,入手、足太陰。牡丹皮氣味辛平,入足少陽。桂心氣味辛甘熱,入足厥陰。山芋氣味甘平,入脾、胃。茯苓氣味甘平淡滲,能引藥達下,入足陽明。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山茱萸氣味酸微溫,入肝、腎。
石斛氣味甘平微苦,入足三陰。麥門冬氣味甘寒微苦,入手太陰、少陰。乾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防風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白朮氣味甘溫,入脾。鹿角膠氣味鹹溫,入足太陽、少陰。此寒濕之邪,因榮衛澀少,乘虛而入,致痹滯關節不利而痛者。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四十顆,溫酒送服,空腹或飯前服用。
川續斷味道苦辛,性微溫,歸屬於足厥陰經。薏苡仁味道甘甜,性平淡,能滲透利水,歸屬於手太陰經和足太陰經。牡丹皮味道辛辣,性平,歸屬於足少陽經。桂心味道辛辣甘甜,性熱,歸屬於足厥陰經。山芋味道甘甜,性平,歸屬於脾經和胃經。茯苓味道甘甜,性平淡,能引導藥物向下滲透,歸屬於足陽明經。黃耆味道甘甜,性平,歸屬於手太陰經和足太陰經。山茱萸味道酸,性微溫,歸屬於肝經和腎經。
石斛味道甘甜,性平微苦,歸屬於足三陰經。麥門冬味道甘甜,性寒微苦,歸屬於手太陰經和少陰經。乾地黃味道甘甜,性寒微苦,歸屬於足少陰經。人參味道甘甜,性溫,歸屬於足陽明經。防風味道辛辣甘甜,性平,歸屬於足太陽經。白朮味道甘甜,性溫,歸屬於脾經。鹿角膠味道鹹,性溫,歸屬於足太陽經和少陰經。
這些藥材用於治療寒濕邪氣入侵,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關節痺痛的病症。
以補足三陰之藥固本,以滲利祛風之品祛病,則三焦榮衛皆不致受病矣。
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川烏粥法。
川烏(生,為末)
上用香熟白米作粥半碗,藥末四錢,同米用慢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薑汁一茶匙按:宋本作茶腳,蜜三大匙,攪勻,空腹啜之,溫為佳。如是中濕,更入薏苡仁末二錢,增米作一中碗服。
此粥大治手足四肢不遂,按:宋本遂作隨。痛重不能舉者,有此證預服防之。左氏云:風淫末疾,謂四肢為四末也。脾主四肢,風邪客於肝則淫脾,脾為肝克,故疾在四肢。穀氣能引風溫之藥徑入脾經,故四肢得安。此湯劑有力。予嘗制此方以授人,服者良驗。
白話文:
使用補益三陰的藥物來固本,用滲透利水、驅除風邪的藥物來祛病,那麼三焦的榮衛就不會生病了。
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症,麻木無知覺。川烏粥的療法。
川烏(生,研成粉末)
取香熟白米半碗熬成粥,加入藥末四錢,與米一起用小火熬煮至熟,稀薄不要稠,加入薑汁一茶匙,蜂蜜三大匙,攪拌均勻,空腹服用,溫熱為佳。如果是中濕,再加入薏苡仁末二錢,增加米量至一中碗服用。
這個粥可以治療手足四肢不遂、疼痛難以抬舉的症狀,如果有這種症狀可以預先服用來預防。左氏說:風邪引起的末疾,指的是四肢的病症。脾主四肢,風邪侵犯肝臟就會影響脾臟,脾臟被肝臟所克,所以病症就會出現在四肢。穀氣可以引導溫性的藥物直接進入脾經,所以四肢才能得到安寧。這個湯劑效果很好。我曾經用這個方子治療病人,服用的效果都很好。
釋義:川烏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陰、少陰。能行走經絡。風寒濕三氣之邪流入經脈隧道,致氣血壅滯,麻痹不仁,四肢不遂。夫邪客於肝,肝必侵犯脾土,故肝脾相犯之候,每多此症。非辛熱善行走之藥,不能直入病所。獨用一味者,欲其力量之大而專也。
治濕傷腎,腎不養肝,肝自生風,遂成風濕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髃,肌肉疼痛,漸入左指中,,薏苡仁散,。
薏苡仁(一兩),當歸,小川芎,乾薑,甘草,官桂,川烏(一方無此。按:宋本無注。)
白話文:
川烏性味辛辣苦寒,能通達足太陰脾經、少陰腎經,藥力強勁,可直達病灶。風寒濕邪入侵經脈,導致氣血瘀滯,麻痺疼痛,四肢癱瘓。肝受邪氣侵襲,會損傷脾土,因此肝脾相剋的病症常伴隨此類症状。只有辛熱且能通經活絡的藥物,才能直接治療病患。單獨使用川烏,旨在發揮其強大的藥力。
治療濕邪傷腎,腎氣不足無法滋養肝臟,肝氣失調而生風,導致風濕痹痛侵襲四肢筋骨,或蔓延至左肩髃,肌肉疼痛,進而蔓延至左手指。可用薏苡仁散治療,包含薏苡仁一兩、當歸、川芎、乾薑、甘草、官桂、川烏。
防風,茵芋,人參,羌活,白朮,麻黃,獨活(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臨臥,溫酒調下,日三服。
釋義:薏苡仁氣味甘平淡滲,入手、足太陽。當歸氣味辛甘微溫,入足厥陰。小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脾。官桂氣味辛溫,入足厥陰。川烏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防風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茵芋氣味苦辛溫,入手、足陽明,太陰。
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善能行水。白朮氣味甘溫,入手、足太陰。麻黃氣味辛溫,入足太陽之表。獨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足少陰、厥陰,引經之藥。溫酒調送,亦引經也。此三氣之邪流注,經絡、肌肉、筋骨皆受邪困,是肝、脾、腎三臟皆病也。
白話文:
將防風、茵芋、人參、羌活、白朮、麻黃、獨活各取半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或睡前用溫酒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故以甘緩辛溫之補藥守護中焦,而以滲利行經表散之藥驅逐流注之邪,則久郁之病,可一旦掃除矣。
治五種痹,腿並臂間發作不定,此脾胃虛,衛氣不溫分肉,為風寒濕所著。芎附散。
小川芎,附子,黃耆,白朮,防風,熟乾地黃,當歸,桂心,柴胡,甘草(以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日三服。常服不生壅熱,兼消積冷。
釋義:小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白朮氣味甘溫,入手、足太陰。防風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熟地氣味甘寒微苦,入腎。當歸氣味辛甘溫,入肝。桂心氣味辛甘熱,入肝。柴胡氣味辛平,入足少陽。甘草氣味甘平,能行十二經絡,緩諸藥之性。
白話文:
因此,用甘潤緩和、辛辣溫熱的補藥來滋養脾胃,再用滲透利水、疏通經絡、宣散表邪的藥物來驅散外邪,就能夠快速治癒長期郁积的疾病。
治療五種痹症,腿部和手臂之間發病不定,這是因為脾胃虛弱,衛氣不足,無法溫煦肌肉,導致風寒濕邪入侵。可以使用芎附散來治療。
芎附散的組成包括:川芎、附子、黃芪、白朮、防風、熟地黃、當歸、桂心、柴胡、甘草(以上各等分)。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半水,加入三片生薑、一個大棗,一起煎煮至七分,去渣,飯前服用,每天三次。長期服用不會產生燥熱,還能消食積寒。
此衛氣不溫分肉,間為三氣所乘,致留著不去,故發作無定。以補血養氣之藥護持正氣,以風藥及辛熱之藥搜逐留著之邪,則衛氣堅固,無隙可乘,病亦何從入哉!
治白虎歷節,諸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齧,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不測疼痛。麝香圓。
川烏(大八角者三個,生用),全蠍(二十一個,生用),黑豆(二十一粒,生曬用),地龍(半兩,生用)
上為細末,入麝香半字匕,同研勻,糯米煮糊為圓,如綠豆大。每服七圓,甚者十圓,夜臥令膈空,溫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
白話文:
當體內衛氣不足,無法溫暖筋骨,就會被三種邪氣趁虛而入,導致病邪停滯不散,因此發病時間不定。需用補血養氣的藥物來增強正氣,再用辛熱散風的藥物驅逐留滯的病邪,這樣衛氣就會強固,邪氣無機可乘,病症自然就會消失。
治療白虎歷節,以及各種風寒引起的疼痛,症狀表現為游走不定,像是蟲子啃咬般,白天輕微,晚上加重,還有四肢莫名疼痛。將麝香、川烏、全蠍、黑豆、地龍研成細末,加入半字匕麝香,再用糯米煮成糊狀,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顆,嚴重者可服用十顆,睡前空腹溫酒送服,微微出汗後,全身症狀就會緩解。
釋義:此即古方中之蠲痛丹也。川烏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全蠍氣味甘平,入足厥,善能走經絡。黑豆氣味苦平,入足少陰。地龍氣味鹹寒,入足陽明、厥陰,能行諸經絡。麝香氣味辛香微溫,善能入竅。白虎歷節諸風,痛楚無時,流走無定。送藥以酒,亦是引經,非辛香不能走竅,非辛熱能行之藥不能入絡,非甘平鹹寒及穀味,不能調和正氣。痛既蠲,病鮮不愈矣!
予得此方,凡是歷節,及不測疼痛,一、二服便瘥。在歙州日,按:宋本州作川。有一貴家婦人遍身走注疼痛,至夜則發,如蟲齧其肌。多作鬼邪治。予曰:此正歷節病也。三服愈。
白話文:
這就是古方中的蠲痛丹。川烏性味苦辛大熱,走足太陽、少陰經。全蠍性味甘平,走足厥陰經,善於行經絡。黑豆性味苦平,走足少陰經。地龍性味鹹寒,走足陽明、厥陰經,能行諸經絡。麝香性味辛香微溫,善於入竅。白虎歷節風痛,無時無刻不痛,疼痛部位不定。用酒送藥,可以引導藥力入經,因為只有辛香藥才能入竅,只有辛熱藥才能行經絡,只有甘平鹹寒以及穀物類藥才能調和正氣。疼痛消除,病自然痊癒。
我得到這個方子後,凡是歷節風痛,以及原因不明的疼痛,一兩劑便能痊癒。在歙州時,有一位貴婦全身疼痛,夜間加重,感覺像蟲子咬噬肌肉。很多人以為是鬼邪作祟。我說這是歷節風痛,服藥三劑後痊癒。
歷節宜發汗。麻黃散。
麻黃(一兩一分),羌活(一兩),黃芩(三分),細辛(真華陰者),黃耆(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渣溫服。接續三四服。有汗慎風按:宋本作畏風。
釋義:麻黃氣味辛溫達表,入足太陽。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黃芩氣味苦寒,入手太陰,手、足陽明。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此因歷節痹痛,當發汗表邪,以麻、羌之辛溫表散,以芩、辛之苦幹和內,以耆之甘平固表。斯發汗而表不傷,邪去而正氣愈旺也。非深明大道者乎!
白話文:
如果患有歷節(關節)疼痛,應該要發汗。可以用麻黃散,將麻黃、羌活、黃芩、細辛、黃耆等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煎至八分,去渣溫服。連續服用三四次。出汗之後要注意防風,以免受寒。
治歷節腫滿疼痛。茵芋圓。
茵芋,硃砂,薏苡仁(各一分),牽牛子(一兩半),郁李仁(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杵圓如桐子大,輕粉滾為衣。按:宋本滾作袞。每服十圓至十五圓、至二十圓,五更初,溫水下,到晚未利,再一、二服,快利為度,白粥將息。
釋義:茵芋氣味苦辛溫,入手、足陽明。硃砂氣味苦溫,入手少陰。薏苡仁氣味甘平淡滲,入手、足太陰。牽牛子氣味苦辛微寒,入手、足陽明。郁李仁氣味辛溫而潤,入手、足太陰,陽明。輕粉氣味辛鹹微寒,為衣者,取其能引藥入下也。歷節而致腫滿,非下利不能殺其勢,故滲濕行經,必使其下利也。
白話文:
治歷節腫滿疼痛
藥方:
- 茵芋、硃砂、薏苡仁各一分,牽牛子一兩半,郁李仁半兩
製法:
-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
- 以煉蜜將藥粉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
- 用輕粉包裹丸子,作為藥丸的外衣。
用法:
- 每次服用十至十五顆,最多可服用二十顆。
- 在凌晨五點左右,用溫水送服。
- 若至傍晚仍未排便,可再服用一至兩次,以順暢排便為度。
- 服藥後以白粥調養。
藥理分析:
- 茵芋性味苦辛溫,入足陽明經,可祛風濕、消腫痛。
- 硃砂性味苦溫,入少陰經,可清熱解毒、鎮心安神。
- 薏苡仁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作用。
- 牽牛子性味苦辛微寒,入足陽明經,可瀉下通便、消腫散結。
- 郁李仁性味辛溫潤,入脾、胃、大腸經,可潤腸通便、消積導滯。
- 輕粉性味辛鹹微寒,作為藥丸外衣,可以引導藥物向下滲透。
治療原理:
歷節導致腫滿疼痛,需要通過瀉下通便的方式,才能有效去除病邪。因此,此方以滲濕行經,利水通便為主要治療原則,以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散。
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生地黃(二兩半),黃耆(一兩半)
上為細末。白湯調二錢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此病多胸膈生痰,久則赤腫,附著肢節,久而不退,遂成厲風。此孫真人所預戒也,宜早治之。
釋義:牛蒡子氣味苦辛平微寒,入手太陰、手、足陽明,引經之藥。新豆豉氣味苦寒,入手、足太陰,陽明。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善能利水。生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手、足少陰。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此治歷節久而四肢四末皆病,將成厲風,疼痛不休者,氣血藥中兼以散邪利濕,乃古人思患預防之意也。術於此者,不可不察焉。
白話文:
風熱導致的歷節,會侵犯手指,出現紅腫麻木,嚴重時還會蔓延到肩背和膝蓋,遇到暑熱或便秘就會加重。可以用牛蒡子散治療。
配方: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生地黃二兩半,黃耆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白湯調服二錢,空腹飯前,每日三次。這種病症多半是胸膈積痰引起的,久了就會紅腫,附著在肢節,久久不退,最終會演變成厲風。孫真人曾經提醒過,這種病要及早治療。
治厲風手指攣曲,節間疼不可忍,漸至斷落。蓖麻法。
蓖麻子(去皮),黃連(銼如豆,各二兩。按:宋本二作一)
上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後取蓖麻子一粒,擘破,面東以浸藥水吞下。平旦服,漸加至四、五粒,微利不妨。水少更添,忌動風物。累用得效神良。
釋義:蓖麻子氣味苦辛溫,入手、足陽明。黃連氣味苦寒,入手少陰。此治已成厲風,節骨間痛不可忍,漸至欲斷落者。以苦辛溫之味微利其經絡之壅滯,以苦寒之味調和其心榮,使風毒不致侵入臟腑,則經絡所伏之邪,漸次得解矣。此方雖述神良,丹方之流也。
白話文:
治療寒風導致手指攣縮、關節疼痛難忍,逐漸發展到快要斷掉的病症,可以用蓖麻子治療。取去皮的蓖麻子與銼成豆粒大小的黃連,各兩兩,放入小瓶子裡,加水一升浸泡,春夏浸泡三天,秋冬浸泡五天。之後取出一粒蓖麻子,掰開,面向東方,用浸泡的藥水吞服。每天早晨服用,逐漸增加到四五粒,輕微腹瀉無妨。藥水減少可以再添加,忌諱接觸風寒。持續服用,效果奇佳。
治厲風。柏葉散。
柏葉,麻黃,山梔子,枳殼,羌活,羊肝石,白蒺藜,升麻,子芩,防風,牛蒡子,荊芥,茺蔚子,大黃(各半兩),苦參(一兩),烏蛇(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日七、八服。龐老方。
白話文:
治療厲風,可用柏葉散。配方如下:柏葉、麻黃、山梔子、枳殼、羌活、羊肝石、白蒺藜、升麻、子芩、防風、牛蒡子、荊芥、茺蔚子、大黃(各半兩)、苦參(一兩)、烏蛇(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溫水調服,每天服用七到八次。此方出自龐老。
釋義:柏葉氣味苦辛微寒,入足太陰。麻黃氣味辛溫而則散,入足太陽。山梔子氣味苦寒,入手太陰、少陰。枳殼氣味苦寒,入脾。羌活氣味辛溫,能行水,入足太陽。羊肝石氣味淡平,入足少陽、厥陰,能解藥毒。白蒺藜氣味甘辛溫,入足厥陰,能明目。升麻氣味苦辛,微溫而散,入足陽明。
子芩氣味苦寒,入手太陰。防風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牛蒡子氣味苦辛平微寒,入手太陰。荊芥氣味辛溫,入足厥陰。茺蔚子氣味辛甘微溫,入手、足厥陰。大黃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苦參氣味苦寒,入手、足少陰。烏蛇氣味甘平,善能治風,入足少陽、厥陰。此治厲風之方也。
白話文:
柏葉性苦辛微寒,歸足太陰經。麻黃性辛溫,能發散,歸足太陽經。山梔子性苦寒,歸手太陰、少陰經。枳殼性苦寒,歸脾經。羌活性辛溫,能利水,歸足太陽經。羊肝石性淡平,歸足少陽、厥陰經,能解毒。白蒺藜性甘辛溫,歸足厥陰經,能明目。升麻性苦辛,微溫而散,歸足陽明經。
子芩性苦寒,歸手太陰經。防風性辛甘平,歸足太陽經。牛蒡子性苦辛平微寒,歸手太陰經。荊芥性辛溫,歸足厥陰經。茺蔚子性辛甘微溫,歸手、足厥陰經。大黃性苦寒,歸手、足陽明經。苦參性苦寒,歸手、足少陰經。烏蛇性甘平,善治風,歸足少陽、厥陰經。此方主治厲風。
血分中熱氣阻痹,脈絡不主流行,必成癬疥,久則延為厲風。故用涼血藥兼以疏風,古人有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
治風毒瘡,按:宋本風毒作肺毒。如大風疾。綠靈散。
用桑葉洗,熟蒸一日,曬乾為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不拘時候,日三、四服。出《經驗》。
釋義:桑葉氣味苦甘辛涼,入手、足陽明、厥陰。此藥能明目,涼血熄風。風疾之始,膚癢如瘡,久郁化熱成毒,將變大風之症。故必以涼血為務,則鬱久之熱稍減,內風得熄矣。
治走疰歷節,按:宋本疰作注。諸風軟痛,卒中倒地,跌撲傷損。趁痛圓。
白話文:
血液中热气阻塞,经络不通畅,就会长出癣疥,时间久了会发展成风疾。因此要用凉血药同时疏散风邪,古人说:治疗风疾要先治血,血液流通风邪自然消失。
治疗风毒疮,按:宋版风毒作肺毒。例如大风疾。使用绿灵散。
用桑叶洗净,蒸熟一天,晒干研末。每次服用三钱,用开水调服,不限时间,每天三到四次。出自《经验》。
桑叶性味苦甘辛凉,入肺、胃、肝经。此药能明目,凉血熄风。风疾初期,皮肤瘙痒如疮,时间久了郁结化热成毒,将会发展成大风症。因此必须以凉血为主,这样久积的热气就会减轻,内风也会熄灭。
治疗走疰历节,按:宋版疰作注。各种风邪导致的软痛,突然昏倒,跌扑伤损。使用趁痛圆。
草烏頭(三兩,生,去皮尖。按:宋本生作不)
熟地黃,南星,半夏曲,白殭蠶,烏藥(各半兩,並曬乾)
上為細末,酒糊圓如梧子大,日乾。每服五、七粒,空心夜臥溫酒下。如跌撲痛,用薑汁和酒研十數粒搽之。如卒中倒地,薑汁、茶清研五、六圓灌下,立醒。大知禪師方。
釋義:草烏頭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熟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陰。南星氣味苦辛溫,入手、足太陰。半夏曲氣味辛微溫,入足陽明。白殭蠶氣味鹹平,入手、足陽明,能引藥入絡。烏藥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少陰。酒和者,亦引經也。此因走注歷節諸風,卒然昏倒損傷者,非大熱引經之藥不能走至病所。
白話文:
取草烏頭三兩,去皮尖,生用。熟地黃、南星、半夏曲、白殭蠶、烏藥各半兩,曬乾後,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酒糊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曬乾備用。每次服用五到七粒,空腹睡前用溫酒送服。如果跌打損傷疼痛,可以用薑汁和酒研磨十數粒,塗抹患處。如果突然昏倒,可以用薑汁和茶水研磨五到六粒,灌服,即可清醒。此方為大知禪師所傳。
而佐以地黃者,取其養血熄風,雖諸味之攻病,不致傷及他經也。
治宿患風癬,遍身黑色,肌體如木,皮膚粗澀,及四肢麻痹,宜服,烏頭圓。
草烏頭一斤,入竹籮子內,以水浸,用碎瓦塊,按:三字宋本作瓦子。於籮內,就水中瀧洗,如打菱角法。直候瀧洗去大皮及尖,控起令乾。用麻油四兩,鹽四兩,入銚內炒令深黃色,傾出油,只留鹽並烏頭,再炒令黑色煙出為度。取一枚劈破,心如米一點白恰好也。如白多,再炒,趁熱杵羅為末,用醋糊圓如梧子大,干之。每服三十圓,空心晚食前,溫酒下。
白話文:
在藥方中加入地黃,可以滋陰養血、熄風止痙,即使其他藥物攻邪治病,也不會傷及其他經脈。
治療久患風癬,全身發黑,身體僵硬如木,皮膚粗糙,以及四肢麻痺等症狀,可以服用烏頭圓。
將一斤草烏頭放入竹籮中,用水浸泡,用碎瓦塊在籮內水中反复搓洗,如同搓洗菱角一樣,直到洗去大部分外皮和尖端,控干水分。加入四兩麻油和四兩鹽,用銚子炒至深黃色,倒出油,只留下鹽和烏頭,繼續炒至黑色冒煙即可。取一顆烏頭劈開,露出米粒大小的白心,如果白色過多,需要繼續炒制。趁熱將烏頭搗碎成粉末,用醋糊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曬干。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或晚飯前溫酒送服。
真州資福寺雅白老僧,按:宋本作真州資福大雅白老。元祐間有此疾。服數年,肌膚黑點須除,按:宋本點作䵟。腳力強健,視聽不衰。有一宗人,遍身紫癜風,身如墨服,服逾年,體悅澤。教予服之,亦得一年許,諸風疹瘡皆除。然性差熱,雖制去毒,要之五、七日作烏頭粥啜之為佳。粥法用豫章集中者。
釋義:草烏頭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能行走經絡。宿患風癬,遍身黑色,肌體麻木,皮膚不仁,四肢麻痹,久不能愈者,非此不能透入諸經絡。製藥用油、鹽,和藥用醋者,咸能軟堅,酸能約束。只用一味而不用他藥者,欲其專攻是疾,無暇治及他處耳。
白話文:
真州資福寺的雅白老僧,宋朝版本记载为真州资福大雅白老,他在元祐年间患了一种病,服药多年,皮肤上的黑点已经消失,脚力依然强健,视听也未衰退。他有个族人,全身长满了紫癜风,皮肤像墨染一般,服药一年多,身体变得光滑润泽。老僧教他服用这种药,他也服药一年左右,各种风疹疮都消失了。不过,这种药性偏热,虽然可以去除毒素,但最好每五到七天用乌头粥来调和一下,粥的做法可以参考豫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