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4)

1. 治頭痛頭暈方

治風眩頭暈。川芎散。

小川芎(半兩),山茱萸(一兩),山藥,人參,甘菊花,茯神(各半兩)

上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日三服。不可誤用野菊。龐先生方。

釋義: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山茱萸氣味酸甘平微溫,入肝。山氣味甘平,入脾。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甘菊花氣味辛涼,入肝、膽。茯神氣味甘平、入心。以酒送藥,亦取其升也。風眩頭暈,以辛溫、辛涼之藥升散其風;以酸甘、甘溫之藥,調和中宮正氣,則厥功奏捷矣。按:方名川芎散,則藥之次序,疑當從釋義。

白話文:

治風眩頭暈:川芎散

配方:

  • 川芎:半兩
  • 山茱萸:一兩
  • 山藥:半兩
  • 人參:半兩
  • 甘菊花:半兩
  • 茯神:半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調服,不拘時間,每日服用三次。不可誤用野菊。

**來源:**龐先生方

藥理分析:

川芎性辛溫,入肝膽,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山茱萸性酸甘平微溫,入肝,具有補益肝腎、固澀止瀉的作用;山藥性甘平,入脾,具有健脾益氣、補虛止瀉的作用;人參性甘溫,入脾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的作用;甘菊花性辛涼,入肝膽,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疏風散熱的作用;茯神性甘平,入心,具有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的作用。

用溫酒送服藥物,取其升提之效。風眩頭暈,是因風邪侵襲頭部所致,用辛溫、辛涼的藥物升散風邪,同時用酸甘、甘溫的藥物調和中宮正氣,達到驅邪扶正之功效。

方名解析:

方名「川芎散」中的「川芎」,說明川芎是本方中的主藥。按照藥理分析,藥物順序應該與釋義中的顺序一致,即:川芎、山茱萸、山藥、人參、甘菊花、茯神。

總之,川芎散方以辛溫、辛涼之藥散風止眩,以酸甘、甘溫之藥補益中氣,是治療風眩頭暈的有效方劑。

治肝厥頭暈,清頭目。釣藤散,。按:釣藤,宋本俱作釣藤,與《本草綱目》合,今從之。

釣藤,陳皮,半夏,麥門冬,茯苓,茯神,人參,甘菊花,防風(各半兩),甘草(一分),石膏(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至八分,去滓,食遠時溫服。

白話文:

釣藤散可以用來治療肝氣鬱結導致的头晕目眩,清热明目。方剂包含釣藤、陈皮、半夏、麦门冬、茯苓、茯神、人参、甘菊花、防风(各半两)、甘草(一分)、石膏(一两),研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钱,用一盏半水,加入七片生姜,煎至八分,去渣,饭后温服。

釋義:釣藤氣味甘微寒,入手、足厥陰。陳皮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半夏氣味辛溫,入胃。麥冬氣味甘寒微苦,入手太陰、少陰。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胃。茯神氣味甘平,入心。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甘菊花氣味辛涼,入肝、膽。防風氣味甘辛溫,入手、足太陽。

甘草氣味甘平,入脾。石膏氣味辛寒,入手、足陽明。又兼生薑之達表。此肝厥頭暈,致眼目昏花,治以疏肝泄風涼劑,必佐以參苓等補藥之護中,斯邪不勝正,病必去也。

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痛不可忍,謂之腎厥,其脈舉之則弦,按之石堅,宜,玉真圓,。

硫黃(二兩),石膏(煅通赤,研),半夏(湯洗七次,各一兩),消石(一分,研。按:宋本消作硝)

白話文:

釣藤性涼味甘,走手厥陰和足厥陰經;陳皮性溫味辛,走手太陰和足太陰經;半夏性溫味辛,入胃經;麥冬性寒味甘帶苦,走手太陰和少陰經;茯苓性平味甘,入胃經;茯神性平味甘,入心經;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胃經;甘菊花性涼味辛,入肝膽經;防風性溫味甘辛,走手太陽和足太陽經。

甘草性平味甘,入脾經;石膏性寒味辛,走手陽明和足陽明經,並兼具生薑的發散功效。治療肝厥頭暈、眼花,需用疏肝泄風涼劑,同時佐以參苓等補藥來護中,這樣正氣就能戰勝邪氣,病自然會好。

治療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痛劇烈,稱為腎厥,脈象表現為按之堅硬如石,宜用玉真圓方。

方藥:硫黃二兩,石膏煅至通赤研末,半夏湯洗七次研末各一兩,消石一分研末。

上為細末,研勻,生薑汁糊圓如梧子大,陰乾。每服二十圓,按:宋本二作三。薑湯或米飲下,更灸關元穴百壯。

釋義:硫黃氣味辛大熱,入右腎命門。石膏氣味辛寒,入足陽明。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消石氣味鹹寒,入足少陰。此因腎厥頭痛,以辛熱、鹹寒入腎,和其陰陽,再以辛寒、辛溫入胃。佐以薑汁,欲其速入胃也。且胃為腎之關,其關下行,則上逆之氣不致竊踞清虛之府,而上下各得其宜矣。

《良方》中黃圓子亦佳。《素問》云:頭痛顛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搖,目瞑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在肝按:《素問》作入肝。下虛者,腎虛也。故腎厥則頭痛。上虛者,肝虛也,故肝厥則頭暈。徇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搖不定。目眩耳聾,皆暈之狀也。故肝厥頭暈,腎厥顛痛,不同如此,治肝厥釣藤散在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生薑汁混合成梧子般大小的藥丸,陰涼處風乾。每次服用二十顆,也有古籍記載每次服用三顆。可以用薑湯或米湯送服,並在關元穴灸一百壯。

硫黃性味辛熱,歸入右腎命門;石膏性味辛寒,歸入足陽明經;半夏性味辛溫,歸入足陽明經;消石性味鹹寒,歸入足少陰經。此方治療腎虛厥逆頭痛,以辛熱、鹹寒入腎,調節其陰陽平衡;再以辛寒、辛溫入胃,輔以薑汁,促進藥物快速進入胃部。因為胃是腎的關口,藥物下行到胃部,便能防止上逆之氣逆流上行,侵犯清虛之府,從而達到上下調和的效果。

另外,《良方》中記載的黃圓子也是治療頭痛的良藥。《素問》中說,頭痛眩暈,下虛上實,病位在足少陰經和巨陽經,嚴重者會累及腎臟。症狀表現為頭昏眼花、耳鳴、頭部如被蒙罩、搖搖欲墜,這是由於下實上虛,病位在足少陽經和厥陰經,嚴重者會累及肝臟。下虛指的是腎虛,故腎虛則頭痛;上虛指的是肝虛,故肝虛則頭暈。頭部如被蒙罩,搖搖欲墜,眼睛昏花,耳朵失聰,這些都是頭暈的症狀。因此,肝虛頭暈和腎虛頭痛表現不同,治療肝虛頭暈的釣藤散已在前面提到。

治氣虛頭疼方。

大附子一個,剜去心。全蠍二個入在內,以取出之附子心為末,同鍾乳一分,面少許,水和裹炮熟,都碾為細末,以焦黃色為度。蔥茶煎調下一錢或半錢。

釋義:大附子氣味鹹辛熱,入手、足少陰。全蠍氣味甘平,入足厥陰,能引藥升降。鍾乳氣味鹹溫,入肝、腎。蔥、茶苦辛泄降。此氣虛乃陽氣虛也,得陽氣大旺,佐以苦辛,則氣有恃而下行,其疼自緩耳。

又方。

大川芎(二個,銼作四片),大附子(一個,和皮,生為末)

上以水和附子末如面劑,裹川芎作四處,如附子末少,入面少許。裹畢,以針穿數孔,用真腦、麝薰有穴處。內香,再捻合穴子,如未覺內有香,即再薰一炷時候。用細爐灰於銚子內炒熱灰炮附子,取出研細末,每服半錢,蔥、茶煎調送下,不拘時候服。上泗醫楊吉老二方,神良。

白話文:

治氣虛頭疼方

第一個方子:

將大附子一個,挖去心。放入兩個全蠍,並將取出的附子心研成粉末,再加入鍾乳粉末一份、面粉少許,以水調和,裹成炮彈狀,以小火烤至焦黃色。研成細粉,每次用蔥茶煎服一錢或半錢。

解釋:

大附子味鹹辛熱,走手足少陰經,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全蠍味甘平,走足厥陰經,能引藥升降。鍾乳味鹹溫,入肝腎,可補益精氣。蔥茶味苦辛,能泄降氣機。此方針對氣虛頭疼,乃陽氣虛弱所致。利用大附子的溫陽之力,佐以苦辛之味,使陽氣旺盛,氣機下降,頭痛自然緩解。

第二個方子:

將川芎兩個,切成四片。大附子一個,連皮研成粉末。

將附子粉末與水調和成麵糊狀,包裹川芎四片,如同做成小饅頭。如果附子粉末不足,可以加些麵粉。包裹完成後,用針在饅頭上刺出數個小孔,並用真腦和麝香薰香這些小孔。再將饅頭捏緊,如果感覺不到香氣,繼續薰香一炷香時間。然後,將饅頭放入燒熱的爐灰中,烤至焦黃色。取出研成細粉,每次服半錢,用蔥茶煎服,不限時間。

出處:

此方為上泗醫楊吉老所創,療效顯著。

解釋:

以上兩個方子都是治療氣虛頭疼的有效方劑。第一個方子以大附子溫陽散寒為主,佐以全蠍、鍾乳、蔥茶等藥物,共同作用,改善氣虛狀態,緩解頭疼。第二個方子則以川芎行氣止痛,大附子溫陽散寒,真腦和麝香開竅醒神,共同作用,達到行氣止痛、溫陽散寒、開竅醒神的目的。

釋義:大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大附子氣味鹹辛熱,入心、腎。麝香辛溫,香能走竅。蔥、茶苦辛泄降,亦陽虛頭疼之病也,與上方功效彷彿相同。

又方。

好川芎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煎臘茶澄清調下,甚捷。曾有婦人產後頭痛,一服愈。

釋義: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臘茶氣味苦寒直降,是升降之法也。此非氣虛頭疼之疴,乃血虛頭疼之疴也,以川芎為血藥中之氣分藥耳。

治氣虛頭暈。白芷圓。

白芷,石斛,乾薑(各一兩半),細辛,五味子,厚朴,肉桂,防風,茯苓,甘草,陳皮(各一兩),白朮(一兩一分)

白話文:

川芎性溫,能通肝膽;附子性熱,能溫心腎;麝香辛溫,香氣能通竅。蔥和茶苦辛,也能泄降,同樣適用於陽虛頭疼。

另一個方子是:川芎半兩研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臘茶煎好後澄清,調服,效果很快。曾經有個婦人生產後頭痛,服用一次就痊癒了。

川芎性溫,能通足少陽、厥陰經;臘茶性寒,直降,這是一種升降之法。這個方子不是針對氣虛頭疼,而是血虛頭疼,川芎是血藥中行氣的藥物。

治療氣虛頭暈的方子是:白芷、石斛、乾薑、細辛、五味子、厚朴、肉桂、防風、茯苓、甘草、陳皮各一兩,白朮一兩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十圓,清米飲下,不飢不飽服。鄉人邵致遠年八十有三,有此疾,得此方,數服即愈。渠云楊吉老傳。

釋義:白芷氣味辛溫,入手、足陽明,引經之藥。石斛氣味甘平微咸,入肝、脾、腎三經。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五味子氣味酸鹹溫,入腎。厚朴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肉桂氣味辛甘熱,入肝。防風氣味辛甘平,入手、足太陽。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胃,能引諸藥入於至陰之處。

甘草氣味甘平,入脾,通行十二經絡,能緩諸藥之性。陳皮氣味辛平微溫,入脾、胃。白朮氣味甘溫,入手、足太陰。此治氣虛頭暈之方也。諸經絡皆有賴於中土,故守中之藥居多,中宮氣旺,則辛熱之品得各行其志,而病情中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用清米湯送服,在不餓不飽的時候服用。鄉里人邵致遠,八十有三歲,患有此病,服用此方,服藥幾次就痊癒了。他說這是楊吉老傳授的藥方。

治風寒客於頭中,偏痛無時,疼痛牽引兩目,按:疼痛,宋本作久之。遂致失明。宜,白附子散。

白附子(一兩),麻黃(不去節),川烏,南星(各半兩),全蠍(五個),乾薑,硃砂,麝香(各一分)

上為細末,酒調一字匕服之,按:宋本無匕字。去枕臥少時。按:宋本無臥字。此方見《必用方》。

庚寅年,一族人患頭痛不可忍,一服即瘥。

釋義:白附子氣味辛甘大熱,入足陽明。麻黃氣味辛溫,入足太陽。川烏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南星氣味苦辛溫,直入手、足太陰。全蠍氣味甘平,入足厥陰,最能行走入絡。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硃砂氣味苦溫,入心。麝香氣味辛香溫,入手、足少陰,能引藥入絡。

白話文:

治療風寒侵襲頭部,偏頭痛無時無刻,疼痛牽引雙眼,按壓疼痛,久之則失明。

適合使用白附子散

藥材:

  • 白附子(一兩)
  • 麻黃(不去節,半兩)
  • 川烏(半兩)
  • 南星(半兩)
  • 全蠍(五個)
  • 乾薑(一分)
  • 硃砂(一分)
  • 麝香(一分)

用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調和,服用一匙,去枕頭躺下休息一會兒。

此方出自《必用方》

經驗:

庚寅年,一家人患頭痛難忍,服用此方一次即癒。

藥性解說:

  • 白附子味辛甘性大熱,入足陽明經。
  • 麻黃味辛性溫,入足太陽經。
  • 川烏味苦辛性大熱,入足太陽、少陰經。
  • 南星味苦辛性溫,直入手、足太陰經。
  • 全蠍味甘性平,入足厥陰經,最善於運行入絡。
  • 乾薑味辛性溫,入手、足太陰經。
  • 硃砂味苦性溫,入心經。
  • 麝香味辛香性溫,入手、足少陰經,能引藥入絡。

此因客邪入於頭中,偏痛無時,以致失明。非辛香溫熱能行之藥不能搜逐其邪,非溫散之藥不能送邪達外。外內清平,其病焉有不去者乎?

治一切頭旋,本體因風邪乘於陽經,按:本體因,宋本作本因體虛。上注於頭面,遂入腦。亦因痰水在於胸膈之上,犯大寒,使陽氣不行,痰水結聚,上衝於頭目,故令頭旋。按:宋本無故字。

羚羊角散。

羚羊角,茯神(各一兩),芎藭,防風,半夏(湯洗七次),白芷,甘草(各半兩),枳殼,附子(各一分。按:宋本作各三分)

白話文:

這是因為外邪入侵頭部,導致偏頭痛且持續不斷,最終導致失明。只有辛香溫熱的藥物才能驅逐邪氣,只有溫散的藥物才能將邪氣排出體外。內外都清淨了,疾病怎麼可能不消退呢?

治療各種頭暈,本質上是因為風邪侵犯陽經,風邪上衝頭面,並進入腦部。也可能是因為痰水停滯於胸膈,導致寒邪入侵,陽氣無法運行,痰水凝聚,上衝頭目,因此導致頭暈。

使用羚羊角散:羚羊角、茯神各一兩,芎藭、防風、半夏(湯洗七次)、白芷、甘草各半兩,枳殼、附子各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按:三片,宋本作半分,慢火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服按:宋本服字上有溫字。釋義:羚羊角氣味辛鹹微寒,入足厥陰。茯神氣味甘平,入心。芎藭氣味辛溫,入肝、膽。防風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半夏氣味辛溫,入胃。白芷氣味辛溫,入手、足陽明。

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枳殼氣味苦寒,入脾。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佐以生薑之達表。此因風邪乘於陽位,竊踞清虛之府,使陽氣不能流行,陰寒之氣結聚而不化。故辛散之藥,少佐以辛熱溫通之品,則結聚者開,而陽氣得行,病無不去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三片生薑,小火慢煎至七分,去渣,不拘時間服用。羚羊角性味辛鹹微寒,入足厥陰經;茯神性味甘平,入心經;芎藭性味辛溫,入肝膽經;防風性味辛甘平,入足太陽經;半夏性味辛溫,入胃經;白芷性味辛溫,入手足陽明經;甘草性味甘平,入足太陰經;枳殼性味苦寒,入脾經;附子性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經,輔以生薑來疏通表氣。這是因為風邪入侵陽位,佔據清虛之府,導致陽氣無法流通,陰寒之氣聚集不化。所以用辛散之藥,配合辛熱溫通之品,就能將聚集之物散開,使陽氣通行,疾病自然消除。

治虛風頭旋,吐涎不已。養正丹。

黑鉛,水銀,硫黃,硃砂(各一兩)

上用建盆一隻,按:宋本盆作盞。火上熔鉛成汁,次下水銀,用柳杖子打勻,按:宋本杖作枝。取下放少時,下二味末,打勻,令冷取下,研為粉。用米飲圓或用棗肉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十粒,鹽湯下。此藥升降陰陽,補接真氣,非止頭旋吐涎而已。按:宋本無吐涎二字。

釋義:黑鉛氣味甘寒,入足少陰。水銀氣味辛寒,能伏五金為泥,能行九竅。硫黃氣味辛大熱,入右腎命門。硃砂氣味苦溫,入心。虛風頭旋,吐涎不止,陰陽二氣不能交接者,諸藥不能效驗。萬不得已,故用金石之品。惟恐藥性悍戾,以棗肉和圓,以緩其性。鹽湯送藥,以達於下,欲藥性之不即發於上也。

白話文:

治虛風頭旋,吐涎不已。養正丹。

藥方:

  • 黑鉛,水銀,硫黃,硃砂(各一兩)

製法:

  1. 取一個建盆(宋本記載為盞),置於火上,將黑鉛熔化成汁。
  2. 加入水銀,用柳杖(宋本記載為枝)充分攪拌均勻。
  3. 取下放涼片刻,加入硫黃和硃砂的粉末,攪拌均勻,待其冷卻後取出。
  4. 研磨成粉末,用米飲或棗肉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三十粒,用鹽湯送服。

藥效:

此藥能升降陰陽,補益真氣,不僅能治頭旋,亦能治吐涎不止。

藥理分析:

黑鉛甘寒入足少陰,水銀辛寒能伏五金,行九竅;硫黃辛大熱入右腎命門,硃砂苦溫入心。虛風頭旋,吐涎不止,皆因陰陽二氣不能交接,一般藥物無效。故此方用金石之品,但藥性強悍,故以棗肉和丸,緩和藥性。鹽湯送服,使藥性向下,避免藥性過於急於向上發散。

治一切中風頭疼。黑龍圓。

天南星(泡洗),川烏(黑豆蒸三次,各半斤),石膏(半斤),麻黃,干薄荷(各四兩),藁本,白芷(各二兩),京墨(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杵圓如彈子大。每服一圓,煎薄荷茶湯嚼化下。按:宋本無煎字。

釋義:天南星氣味苦辛溫,入手、足太陰。川烏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石膏氣味辛寒,入手、足陽明。麻黃氣味辛溫,入足太陽。薄荷氣味辛涼,入手太陰、少陰。藁本氣味辛溫,入足太陽、陽明。白芷氣味辛溫,入手、足陽明。京墨氣味辛溫,能解諸藥之毒。大凡中風頭疼而用圓劑攻病者,必非暴病也。

辛、熱、寒、涼表散之藥,恐傷正氣,而病仍不去,故作圓藥攻之,性緩而至病所矣。

白話文:

治療各種中風頭疼,可以用黑龍圓。將天南星泡洗乾淨,川烏用黑豆蒸三次,各取半斤,再加上石膏半斤,麻黃、干薄荷各四兩,藁本、白芷各二兩,京墨一兩半,研磨成細末,用蜜煉成彈子大小的圓藥。每次服用一粒,用薄荷茶煎好,將藥丸嚼碎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