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三 (2)
卷第三 (2)
1. 治風痰停飲痰癖嗽
治停痰宿飲。化痰圓。
半夏(湯洗七次,別末),人參,白茯苓,白朮,桔梗(切作小塊,生薑汁浸,各一兩),枳實,香附子,前胡,甘草(各半兩)
上細末。用半夏末、生薑汁同煮,糊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圓,食前薑湯下。
釋義: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白朮氣味甘溫,入手、足太陰。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枳實氣味苦寒,入脾。香附子氣味辛甘平,入足厥陰、少陽。前胡氣味苦平辛微寒,入手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
白話文:
治療痰飲停滯,可用化痰圓。將半夏(先用湯洗七次,去皮取末),人參、白茯苓、白朮、桔梗(切成小塊,用生薑汁浸泡,每味藥各一兩)、枳實、香附子、前胡、甘草(每味藥各半兩)研磨成細粉。取半夏粉末和生薑汁混合,煮成糊狀,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四十粒,飯前用生薑湯送服。
此主治停痰宿飲之方也。古人有云:邪之所湊,其里必虛。參苓朮甘四味,乃四君子湯也,用以守護中宮而消痰祛飲之藥,以姜為引,直搗其巢,宿飲自除矣。
治中脘風涎痰飲眩瞑,嘔吐酸水,頭疼噁心。三生圓。
半夏(二兩),南星,白附子(各一兩)
上並生為細末,滴水圓如梧子大,以生面滾衣,陰乾。按:宋本滾作袞。每服十圓至二十圓,不拘時候,生薑湯下。
釋義: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天南星氣味苦辛溫,入手、足太陰。白附子氣味辛甘大溫,入足陽明。三味皆生用。而以薑湯送者,以脘中之痰飲竊踞為患,致瞑眩嘔吐,頭疼噁心,非峻利之藥不能掃除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主治停滯的痰飲。古人說:「邪氣之所以能聚集,是因為身體內部一定有虛弱的地方。」參、苓、朮、甘四味藥,正是「四君子湯」,用來守護脾胃,而消痰祛飲的藥物,以薑作為引導,直接攻克痰飲的根源,宿積的痰飲自然就會消除。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中脘(胃脘)部位有風寒導致的涎液、痰飲、頭昏眼花、嘔吐酸水、頭疼噁心等症狀。方名為三生圓。
藥物:半夏(二兩)、南星(一兩)、白附子(一兩)。
製法: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滴水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用生麵糊包裹,陰涼處乾燥。注意:宋代版本記載的「滾」字,應為「袞」字。
用法:每次服用十到二十丸,不拘時間,用生薑湯送服。
解釋:半夏性味辛溫,入足陽明經;天南星性味苦辛溫,入手足太陰經;白附子性味辛甘大溫,入足陽明經。三味藥都用生品。用薑湯送服,是因為胃脘中的痰飲停滯,導致頭昏眼花、嘔吐、頭疼、噁心,需要峻利之藥才能清除。
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氣,心下汪洋,嘈雜腸鳴,多睡,口中清水自出,肋脅急脹,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所致,其脈沉弦細遲。旋覆花湯。
旋覆花,細辛,橘皮,桂心,人參,甘草,桔梗,白芍藥,半夏(以上各半兩),赤茯苓(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釋義:旋覆花氣味鹹溫,入手太陰、陽明。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橘皮氣味辛微溫,入手、足太陰。桂心氣味辛甘熱,入足厥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甘草氣味甘平,入脾。桔梗氣味苦辛平,入肺。白芍氣味酸微寒,入足厥陰。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赤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手太陽、足陽明。
白話文:
患者出現心腹、中脘部位痰水、冷氣,心下像汪洋一片,胃部嘈雜、腸鳴,嗜睡,口中自流清水,肋脅部位緊脹疼痛,食慾不振。這是由於胃氣虛冷導致的,脈象沉弦細遲。可用旋覆花湯治療。
方劑:旋覆花、細辛、橘皮、桂心、人參、甘草、桔梗、白芍、半夏(各半兩)、赤茯苓(三分)。
用法:將藥材研成粗末,每次取四錢,用一盞半水,加生薑七片,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
以薑汁為引,引藥入里。此胃氣虛冷,痰飲蟠踞心下,冷氣汪洋,嘈雜腸鳴,人倦多睡,脅肋急脹,不欲思食。以鹹苦辛酸之藥逐痰祛飲,以甘緩之藥調和中焦正氣,則病去而漸能納食矣。
治心下停飲冷痰,頭目暈眩,睡臥口中多涎。檳榔圓。
檳榔(三分),丁香(按:宋本注一分),半夏(各三兩。按:宋本無各字),細辛,乾薑,人參(各半兩)
上為細末,薑汁煮糊圓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圓,薑湯下,日三服。
釋義:檳榔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能消積下氣。丁香氣味辛熱,入足陽明、太陰。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心下停飲冷痰,非辛溫不能祛逐,非甘溫補藥不能養正氣。正氣大旺,停飲自去耳。
白話文:
因為胃氣虛寒,痰飲積聚在心窩,寒氣瀰漫,胃部嘈雜作響,容易肚子餓,人容易疲倦嗜睡,胸脅部位脹痛,不想吃東西。用鹹苦辛酸的藥物來化痰祛飲,用甘溫的藥物來調理中焦的正氣,這樣病就會逐漸好轉,也能恢復食慾。
治療心窩積聚著寒痰,頭昏眼花,睡覺時口中有很多口水的情況,可以服用檳榔丸。
將檳榔、丁香、半夏、細辛、乾薑、人參研磨成細粉,用薑汁煮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粒,用薑湯送服,一天三次。
檳榔性溫味苦辛,可以消積下氣;丁香性溫味辛,可以行氣止痛;半夏性溫味辛,可以化痰止嘔;細辛性溫味辛,可以溫經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可以溫中散寒;人參性溫味甘,可以補氣益脾。心窩積聚著寒痰,必須用辛溫的藥物來驅散寒邪,用甘溫的藥物來補益正氣,正氣旺盛了,停積的寒痰自然就會消散。
治酒癖停飲,吐酸水。乾薑圓,。《聖惠方》
乾薑,葛根,枳殼,橘紅,前胡(各半兩),白朮,半夏曲(各一兩),甘草,吳茱萸(各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十圓,用米飲下。甲寅年,服上二方有驗。
釋義: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葛根氣味辛微溫,入足陽明,能解酒毒。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橘紅氣味辛微溫,入手、足太陰。前胡氣味苦辛微寒,入手太陰。白朮氣味甘溫,入手、足太陰。半夏曲氣味辛微溫,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脾。吳茱萸氣味辛熱,入足陽明、厥陰。
白話文:
治酒癖停飲,吐酸水:
**方劑:**乾薑圓
組成:
- 乾薑:半兩
- 葛根:半兩
- 枳殼:半兩
- 橘紅:半兩
- 前胡:半兩
- 白朮:一兩
- 半夏曲:一兩
- 甘草:一分
- 吳茱萸:一分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煉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每次服用三十粒,用米湯送服。
**驗證:**此方在甲寅年曾被驗證有效。
藥性解說:
- 乾薑:性辛溫,入脾經、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嘔、回陽救逆的作用。
- 葛根:性辛微溫,入胃經,具有解酒毒、解肌發表、止渴生津的作用。
- 枳殼:性苦寒,入脾經、胃經,具有破氣消積、化痰止咳的作用。
- 橘紅:性辛微溫,入肺經、脾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 前胡:性苦辛微寒,入肺經,具有疏風散寒、止咳化痰的作用。
- 白朮:性甘溫,入脾經、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的作用。
- 半夏曲:性辛微溫,入胃經,具有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的作用。
- 甘草:性甘平,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
- 吳茱萸:性辛熱,入胃經、肝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痛的作用。
**功效:**此方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嘔、解酒毒的作用,適用於酒癖停飲,吐酸水的病症。
此方治酒癖停飲,嘔吐酸水。皆由中宮脾土受困。以辛溫培土之藥干足佐運,以辛散升騰之藥鼓動陽氣,則中土之陽氣振,陰濁自然掃除矣。
治積聚停飲,痰水生蟲,久則成反胃,及變為胃癰。其說在《靈樞》及巢氏《病源》。芫花圓。
蕪花(醋製干,稱一兩),乾漆,狼牙根,桔梗(炒黃),藜蘆(炒),檳榔(各半兩),巴豆(十個,炒微黑黃)
上為細末,醋糊圓如赤豆大。每服二、三圓,按:宋本作每服二、三十圓,坊本同。加至五、七圓,按:坊本作加至五十圓。食前薑湯下。
白話文:
這個方子能治療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酒癮、停飲、嘔吐酸水等症状。方子以辛溫補土藥物健脾益氣,並用辛散升騰藥物鼓舞陽氣,使脾胃之陽氣振奮,陰寒之氣自然消散。
此外,此方还能治疗因积聚停饮、痰水生虫导致的久而久之的反胃,甚至发展成胃痈。相關理論可在《靈樞》和巢氏《病源》中找到。
方子具体用药为:芫花(醋制干,一兩)、乾漆、狼牙根、桔梗(炒黄)、藜蘆(炒)、檳榔(各半兩)、巴豆(十個,炒至微黑黃)。
将所有藥材研磨成细末,用醋糊制成赤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到三丸,最多可加至五到七丸,饭前用生姜汤送服。
釋義:芫花氣味鹹辛溫,入手、足太陽,善能行水。乾漆氣味辛溫,入足厥陰,降而行血。狼牙根氣味苦辛寒,入足少陽、厥陰,善能殺蟲。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藜蘆氣味辛溫,入手陽明,能行積滯。檳榔氣味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能下氣消積。巴豆氣味辛熱,有毒,入手、足陽明,足太陰。
此積聚痰飲,久而不去,甚至生蟲反胃,胃變為癰。非有毒、行血、下氣、攻堅、消積之藥,不能掃除沉痼也。
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蟲。予患飲癖三十年,暮年多嘈雜,痰飲來潮即吐,有時急飲半杯即止,蓋合此證也。因讀巢氏《病源》論酒瘕云:飲酒多而食谷少,積久漸瘦,其病常思酒,不得酒則吐。多睡,不復能食,是胃中有蟲使然,名為酒瘕。此藥治之,要之須禁酒即易治,不禁,無益也。
白話文:
芫花的味道鹹辛溫熱,進入手太陽經和足太陽經,善於利水消腫。乾漆的味道辛溫,進入足厥陰經,具有下降行血的作用。狼牙根的味道苦辛寒,進入足少陽經和厥陰經,擅長殺蟲。桔梗的味道苦辛平,進入手太陰經,是其他藥物的引導者。藜蘆的味道辛溫,進入手陽明經,能夠通暢積滯。檳榔的味道辛溫,進入足太陰經和太陽經,能夠降氣消積。巴豆的味道辛熱,有毒,進入手陽明經、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
這些積聚的痰飲,長期不消,甚至滋生蟲子,導致反胃,胃部變成膿腫。沒有毒性、行血、降氣、攻堅、消積的藥物,就無法清除這些頑固的病症。
這個藥方經常服用,可以化痰消堅殺蟲。我患有飲酒癖三十年,到了老年經常感到胃部嘈雜,痰飲湧上來就會吐出來,有時急急忙忙喝半杯水就能止住,這正好符合這種病症。我讀了巢氏《病源》中關於酒瘕的論述,說的是:喝太多酒而吃很少的穀物,時間久了就會漸漸瘦弱,這種病症經常會想喝酒,不喝酒就會吐。經常想睡覺,不再能吃東西,這是因為胃裡有蟲子導致的,叫做酒瘕。這個藥方可以治療這種病症,關鍵是要戒酒,戒酒了就很容易治好,不戒酒,就沒有效果。
予生平有二疾:一則臟腑下血,二則膈中停飲。下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發無時。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中夜以後稍困乏,必飲酒兩三杯,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氣壯盛時殊不覺。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殊減,十數日必嘔吐數升酸苦水。
暑月止是右邊身有邪,漐漐常潤,左邊病處絕燥。遍訪名醫及海上方脈之,少有驗者。間或中病,止得月餘復作。其補則如天雄、附子、礜石,其利則如牽牛、甘遂、大戟,備嘗之矣。予後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水盈科而行者也,清者可行,濁者依然停滀,蓋下無路以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嘔而去,稍寬數日復作。脾土也,惡濕。
白話文:
我一生患有兩種疾病:一是臟腑下血,二是膈中停飲。下血有時會自行停止,但停飲則不定時發作。最初是因為年輕時經常夜間坐著寫作,身體左側伏在桌案上,所以飲食大多往左側墜落。半夜後稍微感到疲倦,就一定要喝兩三杯酒,躺下枕頭後,又習慣往左側睡覺。當時氣血旺盛,並未感到任何異樣。過了三五年後,發現酒只能從左側流下,而且發出漉漉的聲音,伴隨脅痛,飲食也明顯減少,十幾天內必定會嘔吐幾升酸苦水。
夏季時,只有右側身體出現濕邪,感覺濕潤,而左側病處卻極度乾燥。我四處尋訪名醫,也嘗試各種海上方脈,卻很少有療效。偶爾病情緩解,也只維持一個多月就會復發。他們給我的藥方,補氣的藥物如天雄、附子、礜石,瀉下的藥物如牽牛、甘遂、大戟,我早已一一嘗試過了。後來我自己推測,病情已成積習難改的囊腫,就像窪地裡的積水,水滿了才會流走。水滿了流走,清澈的水可以流出,但渾濁的水依然停留在窪地,因為下面沒有通道讓它流出,所以積聚五七天後,必定會嘔吐出來,稍微舒服幾天後又會復發。脾屬土,厭惡濕氣。
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填科臼,則疾當去矣。於是悉屏諸藥,服蒼朮一味,三月而疾除。自此一向服數年,不吐不嘔,胸膈寬暢,飲啖如故。暑月汗亦周體而身涼,飲覺從中而下。前此飲漬於肝,目亦多昏眩,其後燈下能書細字,皆蒼朮之力也。其法:蒼朮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生芝麻半兩,水二盞,研濾取汁。
大棗十五枚,爛煮去皮核,研。以麻汁勻研成稀膏,搜和入曰熟杵圓如梧子大,干之。每日空腹,用溫湯吞下五十圓,增至一百圓、二百圓。忌桃、李、雀、鴿。初服時,必膈微燥。且以茅朮制之。覺燥甚,進山梔散一服,久之不燥矣。予服半年以後,止用燥烈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亦自然不燥也。
白話文:
由於濕氣停滯,最好的方法是燥脾以祛除濕氣。就像用土填補坑洞一樣,濕氣消除了,病自然也就好了。因此,我摒棄了所有其他藥物,只服用蒼朮一味,三個月後病就好了。從那以後,我連續服用幾年,不再嘔吐,胸膈舒暢,飲食如常。即使在夏季,全身出汗也能感到涼爽,喝水也能順利從口中進入,然後從下排出。以前濕氣停滯在肝臟,眼睛也經常昏花,服用蒼朮後,我甚至可以在燈光下寫細字,都是蒼朮的功勞。我的方法是:蒼朮一斤,去皮切碎,研磨成粉,加入生芝麻半兩,水兩碗,研磨過濾取汁。大棗十五枚,煮爛去皮核,研磨成泥。用麻汁將棗泥均勻研磨成稀膏,再加入蒼朮粉,攪拌均匀,搓成梧子大小的圓丸,晾干。每天空腹用溫水吞服五十顆,逐漸增加到一百顆、二百顆。忌食桃、李、雀肉、鴿肉。剛開始服用時,可能會感到胸膈略微乾燥,可用茅朮來緩解。如果乾燥嚴重,可以服用山梔散一劑,服用一段時間後就不會再乾燥了。我服用半年後,就只用辛辣燥烈性極强的苍术,削去外皮,不浸泡,藥力更強,但也自然不會乾燥了。
山梔散用山梔子一味,干之為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時或運動,亦消息之法。
治肺感風寒作嗽。紫蘇散。
紫蘇,桑白皮,青皮,五味子,杏子仁,麻黃,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釋義:紫蘇子氣味辛溫發散,入手太陰,足太陽,陽明之表。桑白皮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青皮氣味苦辛溫微酸,入足少陽、厥陰。五味子氣味酸甘平苦鹹,雖入腎,然研細用,五臟之味俱全,不專走一經也。杏子仁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陽明。麻黃氣味辛溫,入手太陰、足太陽之表。
白話文:
山梔散只用山梔子,晒干磨成粉,用滾水沖服。所以久坐不可長時間偏向一邊,要時常活動活動,也是調養身體的方法。
治療肺部感受風寒引起咳嗽,可用紫蘇散。
紫蘇、桑白皮、青皮、五味子、杏仁、麻黃、甘草(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
甘草氣味甘平,入脾,兼入十二經絡,能和諸藥之性。因肺經感冒風寒咳嗽者,惟恐涉及他經。以辛溫理邪之藥專攻肺經留邪,則留邪既散,而諸經安適矣。
利膈去涎,思食止嗽。訶子湯。
訶子(煨,去核),青皮,麥門冬(各半兩),檳榔(四個),半夏(三分),甘草(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日二、三服。
釋義:訶子氣味溫澀,入手陽明、足太陰。青皮氣味苦辛溫微酸,入足少陽、厥陰。麥門冬氣味甘寒微苦,入手太陰、少陰。檳榔氣味辛溫,入足太陰、太陽。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脾。此因咳嗽涎痰,致中膈不利,納食漸少。雖滋養肺家,中土不旺,而肺終不能醒,不可泥於肺病不用燥藥也。
白話文: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經,同時也通達十二經絡,能調和各種藥物的性質。因為肺經感冒風寒咳嗽,害怕影響其他經絡,所以用辛溫的藥物專攻肺經的寒邪,寒邪去除,其他經絡自然也安然無恙。
此方能開胸膈,化痰止咳,促進食慾。訶子湯由訶子(煨制,去核)、青皮、麥門冬(各半兩)、檳榔(四個)、半夏(三分)、甘草(一分)组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兩杯,生姜七片,一同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一天服兩到三次。
這方是針對咳嗽痰多,導致胸膈不利,食慾減退的情況而設。雖然滋養肺部很重要,但脾胃虛弱,肺氣也難以恢復,不能過於執著於肺病而不用燥性藥物。
以辛溫之藥健運中宮,氣旺則金有所恃,孰謂肺病必用滋膩乎?
治諸嗽久不瘥。貝母湯。
貝母(去心,薑製半日曬乾。按:宋本曬作焙),黃芩(生),乾薑(生),陳皮,五味子(各一兩),桑白皮(一兩。按:宋本無注),半夏(半兩。按:宋本無),柴胡,桂心(各一兩。按:宋本作各半兩),木香,甘草(各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杏仁七個,去皮尖碎之,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黃師文云:戊申冬,有姓蔣者,其妻積年久嗽,制此方授之,一服即瘥。以此治諸嗽,悉皆愈。
白話文:
使用辛溫的藥物來健運脾胃,氣旺盛了,肺臟就會得到支持,誰說肺病一定要用滋膩的藥物呢?
治療各種久咳不愈的咳嗽。使用貝母湯。
貝母(去掉心,用薑製半日晒乾。註:宋本寫作焙),黃芩(生),乾薑(生),陳皮,五味子(各一兩),桑白皮(一兩。註:宋本無注),半夏(半兩。註:宋本無),柴胡,桂心(各一兩。註:宋本寫作各半兩),木香,甘草(各一分)
以上藥物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水一盞半,杏仁七個,去皮尖切碎,生薑七片,一起煎煮至七分,去渣趁熱服用。黃師文說:戊申年冬天,有位姓蔣的人,他的妻子長期咳嗽,我用這個方子給他,一服藥就痊癒了。用這個方子治療各種咳嗽,都全部治癒了。
釋義:貝母氣味苦甘微寒,入手太陰、少陰。黃芩氣味苦寒,入手太陰。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陳皮氣味苦辛微溫,入手、足太陰。五味子氣味俱全,兼入五臟。桑白皮以氣味苦辛溫,入手太陰。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柴胡氣味辛甘平,入足少陽。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
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脾,能和諸藥之性,兼入十二經絡。再佐以生薑之達表,不專為肺經咳嗽而設也。經云: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嗽。故方中之品,兼行五臟,積久成痼,能一亙肅清矣。
白話文:
貝母性苦甘微寒,入肺經、腎經;黃芩性苦寒,入肺經;乾薑性辛溫,入脾經、肺經;陳皮性苦辛微溫,入脾經、肺經;五味子味甘酸苦辛鹹俱全,入心、肺、脾、肝、腎五臟;桑白皮性苦辛溫,入肺經;半夏性辛溫,入胃經;柴胡性辛甘平,入膽經;桂心性辛甘大熱,入肝經。
木香性辛溫,入脾經;甘草性甘平,入脾經,能調和各種藥物,並入十二經絡。再加上生薑來疏通表邪,不單只針對肺經咳嗽,因為經書記載,五臟六腑都能引起咳嗽。所以這方子中的藥材,兼顧五臟,能長期服用,徹底清除積久成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