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三 (3)
卷第三 (3)
1. 治積聚凝滯五噎膈氣
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硇砂、水銀治肉積,神麯、麥糵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涎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許嗣宗所謂譬猶獵不知兔,廣絡原野,冀一人獲之,朮亦疏矣。
白話文:
總的來說,治療積聚,可以根據病症的性質,用其厭惡的藥物來攻克它,用它喜歡的藥物來引導它,這樣更容易治癒。例如,硇砂、水銀可以治療肉積,神麴、麥芽可以治療酒積,水蛭、虻蟲可以治療血積,木香、檳榔可以治療氣積,牽牛、甘遂可以治療水積,雄黃、膩粉可以治療涎積,礞石、巴豆可以治療食積,這些藥物都是根據積聚的性質而選用的。
如果使用各種藥物混在一起,分散了藥效,就難以取得效果。就像許嗣宗所說,這就好比打獵時不知道兔子在哪裡,就廣泛地撒網搜索,希望有人能抓住兔子,這樣的方法太過於疏忽了。
須是認得分明,是何積聚,然後增加用藥。不爾,反有所損。嗣宗自謂不著書,按:坊本作不必著書。在臨時變通也。
治五種積氣及五噎,胸膈不快,停痰宿飲。纏金丹。
木香,丁香,沉香,檳榔,官桂,胡椒,硇砂(研),白丁香,肉豆蔻,飛礬(各一分),馬兜鈴(按:宋本注炒),南木香(按:宋本作南星),五靈脂,瓜蔞根,半夏(各半兩),硃砂(三分,留半為衣)
白話文:
要先清楚辨別是哪種積聚,才能針對性地增加藥物,否則反而會有損害。嗣宗自稱不寫書,其實是指在實際情況下臨時變通。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五種積氣和五種噎,症狀是胸膈不舒,痰飲停滯。
配方包括木香、丁香、沉香、檳榔、官桂、胡椒、硇砂(研磨)、白丁香、肉豆蔻、飛礬(各一分)、馬兜鈴(炒)、南木香、五靈脂、瓜蔞根、半夏(各半兩)、硃砂(三分,留一半為衣)。
上為細末,入硇砂、硃砂二味,同藥研和勻。生薑汁煮糊圓如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圓,生薑湯下,或干嚼蘿蔔下。
釋義:廣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丁香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少陰,陽明。沉香氣味辛溫,入足少陰。檳榔氣味辛溫,入足太陰、太陽。官桂氣味辛溫,入足厥陰。胡椒氣味辛熱,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硇砂氣味鹹苦微溫,入足陽明、厥陰。白丁香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陽明。
肉豆蔻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飛礬氣味酸寒澀,入手太陰、足厥陰。馬兜鈴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最能宣壅痹。南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厥陰。五靈脂氣味甘溫,入手太陰、足厥陰。瓜蔞根氣味苦寒,入手太陰、足陽明。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硃砂氣味苦溫,入手少陰。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硇砂和硃砂,一起研磨均匀。用生薑汁煮成糊狀,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以硃砂包裹。每次服用三丸,用生薑湯送服,或以蘿蔔乾嚼服。
解釋:
- 廣木香性味辛溫,歸經足太陰脾經。
- 丁香性味辛溫,歸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少陰腎經、陽明胃經。
- 沉香性味辛溫,歸經足少陰腎經。
- 檳榔性味辛溫,歸經足太陰脾經、太陽膀胱經。
- 官桂性味辛溫,歸經足厥陰肝經。
- 胡椒性味辛熱,歸經足太陰脾經、少陰腎經、厥陰肝經。
- 硇砂性味鹹苦微溫,歸經足陽明胃經、厥陰肝經。
- 白丁香性味苦辛溫,歸經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
- 肉豆蔻性味辛溫,歸經足太陰脾經、陽明胃經。
- 飛礬性味酸寒澀,歸經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
- 馬兜鈴性味苦辛微溫,歸經手太陰肺經,善於宣通壅塞、痺痛。
- 南木香性味辛溫,歸經足厥陰肝經。
- 五靈脂性味甘溫,歸經手太陰肺經、足厥陰肝經。
- 瓜蔞根性味苦寒,歸經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
- 半夏性味辛溫,歸經足陽明胃經。
- 朱砂性味苦溫,歸經手少陰心經。
說明:
- 此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中藥丸劑的製作方法。
- 藥方中所列的藥材各有其功效,通過合理的配伍,可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服用時應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此治五種積氣及五噎之疴,痰飲停伏,胸膈不快。非一、二處受病,乃十二經皆被病魔竊踞。生薑為圓、為引,蘿蔔為引者,亦取其引藥入內,分途走經絡之意也。
治心下蓄積痞悶,或作痛,多噫敗卵氣。枳殼散。
枳殼,白朮(各半兩),香附子(一兩),檳榔(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候。龐老方。
釋義: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白朮氣味甘溫,入手、足太陰。香附子氣味苦平,入足厥陰。檳榔氣味辛溫,入足太陰。此心下積聚痞悶,有時作痞,脘中不爽,多噫敗卵頹氣脹疼者,皆由中氣餒弱不振。以甘溫守中,而用破氣消積之藥攻病,則正氣不傷,而宿病頓去矣。
白話文:
這方子可以治療五種積氣和五噎的病症,以及痰飲停滯、胸膈不適。病症並非只在一兩個地方,而是十二經脈都受到病邪侵襲。生薑的作用是引導藥物入內,蘿蔔也是同樣的道理,目的是讓藥物沿著經脈分佈到全身。
治療心下積聚、痞悶,或作痛,伴隨有打嗝排出腐臭氣味的病症,可以用枳殼散。
方子包括枳殼、白朮(各半兩)、香附子(一兩)、檳榔(三錢),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一天三次,不限時間。這個方子是龐老的方子。
枳殼性味苦寒,入足太陰脾經;白朮性味甘溫,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香附子性味苦平,入足厥陰肝經;檳榔性味辛溫,入足太陰脾經。心下積聚、痞悶、作痛、打嗝排出腐臭氣味,都是由於脾胃中氣不足,導致消化不良。使用甘溫藥物補中,同時用破氣消積的藥物攻治,這樣就能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快速消除宿疾。
治伏積注氣,發則喘悶。訶子圓。
訶子,白茯苓,桃仁,枳殼,桂心,檳榔,鱉甲,桔梗,白芍藥,川芎,川烏,人參,橘紅(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杵圓如梧子大。酒下二十圓,熟水亦得,不拘時候服。
釋義:訶子氣味溫澀,入手陽明、足太陰。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桃仁氣苦辛甘平微溫,入手、足厥陰。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桂心氣味辛熱,入足厥陰。檳榔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太陽。鱉甲氣味鹹平,入足厥陰。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
白話文:
治療積聚在體內導致氣機郁結,發病時會出現喘悶的症状。將訶子、白茯苓、桃仁、枳殼、桂心、檳榔、鱉甲、桔梗、白芍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煉蜜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酒或溫水送服,不限時間。
白芍藥氣味酸微寒,入足厥陰。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川烏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橘紅氣味苦辛,入手、足太陰。送藥以酒,欲藥性之速行也。此治伏積注氣為病,發則欲喘悶者。大凡久病入血,非血藥不能引藥直達病所,非辛溫大熱之藥不能掃蕩伏郁。
再佐以扶持中氣之藥,雖攻病不使正氣受傷也。
治一切積聚、停飲心痛。按:宋本停作有。硇砂圓,。
硇砂,荊三稜(別末),乾薑,香豆芷,巴豆(去油,各半兩),大黃(別末),乾漆(各一兩),木香,青皮,胡椒(各一分),檳榔,肉豆蔻(各一個)
白話文:
白芍藥性涼微酸,入足厥陰經。川芎性溫辛,入肝膽二經。川烏性熱,味苦辛,入足太陽、少陰經。人參性溫甘,入脾胃二經。橘紅性辛苦,入手足太陰經。用酒送藥,目的是加快藥效。這方用於治療積聚在體內、引起喘悶的病症。久病入血,必須用活血藥引導藥物直達病灶,並用辛溫大熱的藥物去除積滯。同時佐以補益中氣的藥物,在攻治疾病的同時,不損傷正氣。此方主治一切積聚、停飲心痛。另外,方中還含有硇砂、三稜、乾薑、香豆芷、巴豆、大黃、乾漆、木香、青皮、胡椒、檳榔、肉豆蔻等藥材。
上為細末,釅醋二升煎巴豆五七沸,後下三稜、大黃末同煎五七沸,入硇砂同煎成稀膏。稠稀得所,便入諸藥和勻,杵圓如綠豆大。年深氣塊,生薑湯下四、五圓。食積,熟水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血痢,當歸湯下,蔥酒亦得。
釋義:硇砂氣味鹹苦微溫,入足太陽、陽明、厥陰。荊三稜氣味苦平,入足厥陰,能破血攻堅。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香白芷氣味辛溫,入足太陽。巴豆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能消痞,下凝寒之滯。大黃氣味苦寒,入足陽明,有斬關奪門之能。乾漆氣味辛溫,降而行血,入足厥陰。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濃醋兩升煎煮巴豆五七沸,再加入三稜、大黃粉末一起煎煮五七沸,最後加入硇砂繼續煎煮至稀膏狀。稠稀程度適當後,將所有藥材混合均勻,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如果是年深氣塊,可用生薑湯送服四五丸;如果是食積,用熟水送服;如果是白痢,用乾薑湯送服;如果是赤痢,用甘草湯送服;如果是血痢,用當歸湯送服,也可以用蔥酒送服。
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青皮氣味辛溫微酸,入足厥陰。胡椒氣味辛熱,入足太陰、少陰、厥陰。檳榔氣味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肉豆蔻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凡一切積聚停飲,以及下利諸病,久而不愈者,非藉破血消滯下奪不能效。必佐以溫中者,欲藥性之流行也。
治男子婦人患食勞、氣勞,遍身黃腫,欲變成水,及久患痃癖,小腸膀胱,按:坊本多氣字。面目悉黃。紫金丹。
膽礬(三兩),黃蠟(一兩),青州棗(五十個)
上於瓷盒內,用頭醋五升,先下礬、棗,慢火熬半日以來,取出棗,去皮核,次下蠟,一處更煮半日如膏。入好蠟茶末二兩,同和圓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圓,茶、酒任下。如久患腸風痔漏,按:宋本腸風作漏風。陳米湯飲下。
白話文:
木香性辛溫,入足太陰經;青皮性辛溫微酸,入足厥陰經;胡椒性辛熱,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檳榔性辛溫,入足太陰、太陽經;肉豆蔻性辛溫,入足太陰、陽明經。凡是積聚停飲、下痢久治不愈的病症,都必須使用破血消滯、下奪的藥物才能奏效。同時必須佐以溫中藥物,才能使藥性暢通運行。
治療男女因飲食勞累、氣血虧虛導致全身黃腫,欲變成水,以及久患痃癖,小腸膀胱、面目皆黃的病症,可以用紫金丹。
紫金丹由膽礬三兩、黃蠟一兩、青州棗五十個製成。將膽礬、棗放入瓷盒,用頭醋五升,先以慢火熬煮半日,取出棗去皮核,再加入黃蠟,繼續煮半日成膏狀。加入兩兩好的蠟茶末,混合均勻,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三十丸,可以用茶或酒送服。若是久患腸風痔漏,則可用陳米湯送服。
宗室趙彥才下血,面如蠟,不進食,蓋酒病也。授此方服之,終劑而血止,面色鮮潤,食亦倍常。新安有一兵士亦如是,與三百粒,作十服,亦愈。
釋義:膽礬氣味鹹酸微涼,入足太陽、陽明。黃蠟氣味甘平微溫,入手、足太陰。青州棗氣味甘平微溫,入手、足太陰、陽明。蠟茶氣味苦寒直降,欲其速下也。煉藥以醋者,約之也。送藥以米飲者,扶中也。此治脫力勞傷,飢飽不調,宿有痃癖,周身發黃,欲變成水蠱,非滲濕之藥,不能引藥入於病所,故效驗獨捷耳。酒客發黃、便血,尤宜服此藥。
治沉積。感應圓。
丁香,木香(各半兩),乾薑(一兩),百草霜(二兩,研),肉豆蔻(二十個),巴豆(七十個,取霜),杏仁(一百四十個),煮酒臘糟(四兩),麻油(一兩,如冬月增半兩,減臘糟半兩。按:宋本如作秋)
白話文:
宗室趙彥才患了酒病,下血不止,面色蒼白,食慾不振。醫生給他開了藥方,服藥後血止,面色紅潤,食慾大增。新安有一名士兵也患了同樣的病,服用三百粒藥,分十服,也痊癒了。
上以二香、薑、蔻,為細末,並三味研極勻。煉油、臘糟和成濟,油紙裹,旋圓如綠豆大。熟水下五、七圓。此藥近年盛行於世,有數方,惟此方最高。予得之於王景長,用之的有準。
釋義:丁香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陽明。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太陰。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百草霜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厥陰。肉豆蔻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巴豆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杏仁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陽明。煮酒臘糟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
麻油氣味甘平,入足厥陰。此藥治運年宿積。欲達病所,必以辛香;欲去宿積,必投巴豆。再佐以糟之辛溫,麻油之滑潤,焉有不能祛除宿病耶?
白話文:
將丁香、薑、蔻研磨成極細的粉末,加入煉好的油和臘糟,混合成丸狀,每個丸子大小如綠豆般,用油紙包裹。用熱水服用,每次五到七顆。此藥方近年來盛行,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這個方子是最好的。我從王景長那裡學得這個方子,效果很好。
治五種積氣,三焦痞塞,胸膈滿悶,背膂引疼,心腹膨脹,脅肋刺痛,食飲不下,噎塞不通,嘔吐痰逆,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氣煩悶。常服順氣寬中,消痃癖、積聚,散驚憂恚氣,按:宋本無散字。宜服,枳殼散。
枳殼,荊三稜,橘皮,益智仁,蓬莪朮,檳榔,肉桂(各一兩),乾薑,厚朴,甘草,青皮,木香,肉豆蔻(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熱服,鹽點亦得,不拘時候。
白話文:
治療五種積氣,三焦阻塞,胸膈滿悶,背部肌肉牽引疼痛,心腹脹滿,脅肋刺痛,飲食無法下嚥,噎塞不通,嘔吐痰逆,口苦吞酸,體瘦無力,呼吸短促煩悶。常服順氣寬中、消散痃癖積聚、散解驚恐憂愁怒氣的藥物。適合服用枳殼散。
枳殼、荊三稜、橘皮、益智仁、蓬莪朮、檳榔、肉桂各一兩,乾薑、厚朴、甘草、青皮、木香、肉豆蔻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一個,一同煎煮至七分,趁熱服用,可以加點鹽調味,不限時間服用。
釋義: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荊三稜氣味苦平,入足厥陰。橘皮氣味苦辛微溫,入手、足太陰。益智仁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逢莪朮氣味苦辛溫,入足厥陰,與三稜同功。檳榔氣味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肉桂氣味辛熱,入足厥陰。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厚朴氣味苦辛微溫,入手、足太陰。
甘草氣味甘平,入脾。青皮氣味苦辛溫微酸,入足厥陰。木香氣味辛溫,入脾。肉豆蔻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佐以薑棗和榮衛。乃寬中順氣之藥,能治五種積氣,三焦痞塞,心疼腹脹,痃癖諸症。無非令中宮之氣流暢,勿使其不宣也。
白話文:
枳殼性苦寒,入足太陰經;荊三稜性苦平,入足厥陰經;橘皮性苦辛微溫,入手足太陰經;益智仁性辛溫,入足太陰經;莪朮性苦辛溫,入足厥陰經,與三稜功效相同;檳榔性辛溫,入足太陰、太陽經;肉桂性辛熱,入足厥陰經;乾薑性辛溫,入手足太陰經;厚朴性苦辛微溫,入手足太陰經。
甘草性甘平,入脾經;青皮性苦辛溫微酸,入足厥陰經;木香性辛溫,入脾經;肉豆蔻性辛溫,入足太陰、陽明經。佐以薑棗以調和營衛。這些藥物能寬中順氣,治療五種積氣、三焦痞塞、心痛腹脹、痃癖等症。其目的在於令中焦之氣流通順暢,避免氣機不宣。
治氣、食、憂、勞、思、慮。五噎膈氣圓,。
半夏,桔梗(各二兩),肉桂,枳殼(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薑汁糊圓如梧子大。薑湯下三十圓,食後臨臥服。
釋義: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能引藥達上。肉桂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薑汁圓,薑湯送,欲令藥之入里也。此七情六慾之傷,致成五噎膈氣之疴。所用之藥,乃苦辛以開其鬱,使升降無阻,自然奏效矣。
治胸膈悶塞作噎。薰膈圓,。
麥門冬,甘草(各半兩),人參,桂心,細辛,川椒,運志(去心炒。按:宋本作運志肉),附子,乾薑(各二錢)
白話文:
治療因氣、食、憂、勞、思、慮等原因導致的五種噎膈氣病症。將半夏、桔梗(各二兩)、肉桂、枳殼(各一兩半)研磨成細末,用薑汁調成梧子大小的丸子,用薑湯送服,每次三十丸,飯後和睡前各服一次。
治療胸膈悶塞、有噎住感的症狀。將麥門冬、甘草(各半兩)、人參、桂心、細辛、川椒、運志(去心炒)、附子、乾薑(各二錢)研磨成粉末。
上為細末,煉蜜圓如雞頭大。綿裹一圓含化,食後,日夜三服。
釋義:麥門冬氣味甘涼微苦,入手太陰、少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川椒氣味辛熱,入足厥陰。運志氣味辛溫,入手、足少陰。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
因胸膈悶塞作噎,致不能納食,雖藉辛溫諸藥以通之,又惟恐津液被劫,必以甘涼滋養之味護其中,愈加得力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再用蜂蜜調製成如雞頭般大小的丸子。用棉布包裹一顆丸子含在嘴裡,飯後服用,每天早、中、晚各服一次。
釋義:
麥門冬性味甘涼微苦,歸屬於手太陰、少陰經。甘草性味甘平,歸屬於足太陰經。人參性味甘溫,歸屬於足陽明經。桂心性味辛甘大熱,歸屬於足厥陰經。細辛性味辛溫,歸屬於足少陰經。川椒性味辛熱,歸屬於足厥陰經。運志性味辛溫,歸屬於手、足少陰經。附子性味辛鹹大熱,歸屬於手、足少陰經。乾薑性味辛溫,歸屬於手、足太陰經。
由於胸膈悶塞,感到呼吸不暢,無法進食,雖然可以使用辛溫藥物來通暢氣血,但也要擔心津液被耗損,因此必須用甘涼滋補的藥物來保護體內津液,這樣才能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