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1)

1. 治心小腸脾胃病

治因驚言語顛錯,不能服溫藥,宜,遠志圓。

遠志,硃砂(入麝香少許同研),南星,白附子,白茯苓,酸棗仁,人參(各半兩),金箔(五片)

上為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圓,薄荷湯下,食後臨臥服。

釋義:遠志氣味辛溫,入手、足少陰。硃砂氣味苦溫,入手少陰。南星氣味苦溫,入手、足太陰。白附子氣味辛甘大溫,入足陽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棗仁氣味苦平,入心。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金箔氣味辛平,入手太陰、少陰,能鎮驚安神。此因驚致病,言語鍺亂,安心神之品佐以豁痰開秘,焉有不神安而心靜耶!

白話文:

治療因驚嚇導致言語顛倒錯亂,又不能服用溫性藥物的情況,應該服用遠志丸。

藥方

  • 遠志
  • 硃砂(加入少許麝香研磨)
  • 南星
  • 白附子
  • 白茯苓
  • 酸棗仁
  • 人參(以上各半兩)
  • 金箔(五片)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梧子般大小的丸藥,再用硃砂作為藥丸的外衣。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薄荷湯送服,飯後臨睡前服用。

藥物功效解析

  • 遠志味辛溫,入心、腎經,可安神定志。
  • 硃砂味苦溫,入心經,可鎮驚安神。
  • 南星味苦溫,入肺、脾經,可豁痰開竅。
  • 白附子味辛甘大溫,入胃經,可祛風止痙。
  • 茯苓味甘平,入脾、腎經,可健脾寧心。
  • 酸棗仁味苦平,入心經,可養心安神。
  • 人參味甘溫,入脾、胃經,可補氣益血。
  • 金箔味辛平,入肺、心經,可鎮驚安神。

此方以遠志、硃砂、金箔等安神鎮驚之品為主,佐以南星、白附子豁痰開竅,並輔以茯苓、酸棗仁、人參補脾益氣,旨在安神定志,豁痰開秘,治療因驚嚇導致的言語顛倒錯亂。

茯神散。

茯神,熟乾地黃,白芍藥,川芎,當歸,桔梗,白茯苓,遠志,人參(以上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燈心十莖,棗一枚,按:宋本無十莖一枚四字,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

宋明遠教授之母七十四歲,因戎馬驚疾如上證,服此二方得力。

釋義:茯神氣味甘平,入手少陰。茯苓氣味同而淡滲,入足陽明。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遠志氣味辛溫,入手、足少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芎、歸、芍、地乃四物湯,養血藥也。此因驚致病。心主血,肝藏血。血既得養,神魂安而驚自定。再佐以燈心之微苦以清心,棗之和緩以和榮,則高年戎馬之驚,自然精神復而病卻矣。

白話文:

茯神散是由茯神、熟地黃、白芍、川芎、當歸、桔梗、白茯苓、遠志、人參等藥材組成,每服兩錢,以水煎服,可加入燈心十莖和紅棗一枚,不分時辰服用。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因驚嚇導致的疾病,通過滋養心血、安神定驚,使精神恢復,病症消退。

寧志膏。

人參,酸棗仁(各一兩),辰砂(半兩,水飛。按:宋本無水飛二字。),乳香(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杵圓如彈子大。每服一粒,薄荷湯化下。

予族弟婦緣兵火失心,制此方與之,服二十粒愈。親識多傳去,服之皆驗。

釋義: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棗仁氣味苦平,入心。辰砂氣味苦溫,入心。乳香氣味辛微溫,入手、足少陰。兵火失心,亦是因驚致病,以薄荷湯送藥,乃手太陰、手少陰之引經藥也。甘溫護持中土,佐以苦味入心,辛香開竅,使以輕揚為引,表裡皆得安妥矣。

白話文:

寧志膏

配方:

  • 人參:一兩
  • 酸棗仁:一兩
  • 辰砂:半兩(用水飛過)
  • 乳香:一分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調和,搓成彈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一粒,用薄荷湯送服。

功效:

治療因驚嚇導致的心神失調。

療效:

此方由我為族弟婦治療因戰亂而驚嚇導致心神失調所製,她服用二十粒後痊癒。此方經我傳授給許多熟人,服用後都見效。

藥理分析:

人參性味甘溫,入脾胃經,能補氣益血,滋養中土;酸棗仁性味苦平,入心經,能養心安神;辰砂性味苦溫,入心經,能鎮心安神;乳香性味辛微溫,入足少陰經,能行氣活血,開竅醒神。

兵火失心,是因驚嚇導致的病症,以薄荷湯送藥,薄荷性涼,入手太陰、手少陰經,能引藥入經。

甘溫之性護持脾胃,佐以苦味入心,辛香之性開竅醒神,再以薄荷引經,内外兼治,使患者心神安寧。

治驚憂積氣,心受風邪,發則牙關緊急,涎潮昏塞,醒則精神若癡。驚氣圓。

紫蘇子(一兩),附子,南木香,白殭蠶,花蛇,橘紅,天麻,麻黃,天南星(洗浸一日,薄切片,薑汁浸一夕,各半兩乾蠍硃砂(各一分,留少許作衣。)

上為末,研入腦、麝少許,同研極勻,煉蜜杵圓如龍眼大。每服一粒,金銀薄荷湯化下,溫酒亦得。

釋義:蘇子氣味辛溫,入手太陰、足厥陰,能降逆下氣。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南木香氣味辛溫,入足厥陰。白殭蠶氣味鹹辛平,入手、足陽明,引經之藥。白花蛇氣味甘鹹溫,能截驚定搐,搜風透骨。橘紅氣味苦辛溫,入手、足太陰。天麻氣味辛平,入足陽明、厥陰,能熄風,止頭暈。

白話文:

治療驚憂積氣、心受風邪的方劑

症狀: 患者因驚憂積氣,心受風邪,發病時會出現牙關緊閉、口水流出、昏迷不醒,醒來之後神志恍惚,如痴呆一般。

方劑名稱: 驚氣圓

藥物組成:

  • 紫蘇子(一兩)
  • 附子(半兩)
  • 南木香(半兩)
  • 白殭蠶(半兩)
  • 花蛇(半兩)
  • 橘紅(半兩)
  • 天麻(半兩)
  • 麻黃(半兩)
  • 天南星(洗浸一日,薄切片,薑汁浸一夕,半兩)
  • 乾蠍(一分)
  • 朱砂(一分,留少許作衣)

製法:

  1.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
  2. 加入少許腦、麝香,一同研磨至極度均勻。
  3. 用煉蜜將藥粉製成龍眼大小的丸子。

用法: 每次服用一粒,用金銀薄荷湯化服,溫酒亦可。

藥物功效:

  • 紫蘇子:氣味辛溫,入肺經、肝經,能降逆下氣。
  • 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腎經、心經,能回陽救逆。
  • 南木香:氣味辛溫,入肝經,能行氣止痛。
  • 白殭蠶:氣味鹹辛平,入肺經、胃經,能引經藥力。
  • 花蛇:氣味甘鹹溫,能截驚定搐,搜風透骨。
  • 橘紅:氣味苦辛溫,入肺經、脾經,能理氣止咳。
  • 天麻:氣味辛平,入胃經、肝經,能熄風止眩。

注釋:

  • "驚氣" 指因驚恐憂慮而引起的氣機逆亂。
  • "心受風邪" 指風邪侵襲心臟,導致氣血運行不暢。
  • "牙關緊急" 指牙齒咬合緊閉,無法張開。
  • "涎潮昏塞" 指口水流出,昏迷不醒。
  • "醒則精神若癡" 指醒來之後神志不清,如痴呆一般。
  • "腦" 指牛黃。
  • "麝" 指麝香。
  • "金銀薄荷湯" 指金銀花、薄荷煎成的湯劑。

此方劑僅供參考,請勿自行服用。如有需要,請咨詢專業的中醫師。

麻黃氣味辛溫,入手太陰、足太陽,表散藥中之峻利者也。天南星氣味苦辛溫,入手、足太陰。乾蠍氣味甘平,入足厥陰。因驚致病,必用硃砂之苦微溫入心,再佐以麝香之辛香走竅,薄荷或酒之上升作引,則降氣、溫經、疏風、搜逐而疾去矣。

此余家秘方也。戊申年,軍中一人犯法,褫衣將受刃,得釋,神失如凝。予與一粒,服訖而寐,及覺,病已失矣。山東提轄張載揚按:宋本山作江其妻因避寇失心,已數年。予授此方,不終劑而愈。又黃山沃巡檢彥,其妻狂厥者逾年,更十餘醫而不驗。予授此方,去附子加鐵粉,亦不終劑而愈。

白話文:

麻黃、天南星、乾蠍等藥物的功效及秘方

麻黃性味辛溫,歸入肺經(太陰)和膀胱經(足太陽),是表散藥中性質較為峻猛、快速發汗的藥物。天南星性味苦辛溫,歸入脾經(太陰)和胃經(足陽明)。乾蠍性味甘平,歸入肝經(足厥陰)。

若因驚嚇而致病,必須使用硃砂,其味苦微溫,入心經,再輔以麝香,其性辛香走竄,並用薄荷或酒引導藥力上升,如此便能降逆氣、溫經脈、疏風寒、搜逐邪氣,疾病便可痊癒。

此乃我祖傳秘方。戊申年,軍中有一人犯法,被剝去衣服將要受刑,後被赦免,但精神恍惚,如痴呆一般。我給他服下一粒此藥,服下後便昏睡,醒來後病症已消失。

山東提轄張載揚記載:宋朝時,江某的妻子因避寇而精神失常,已持續多年。我將此方傳授給他,未服完藥便痊癒。

又,黃山沃巡檢彥的妻子患有狂躁症,持續一年多,尋遍十多位醫生都無效。我將此方傳授給他,去掉了附子,加入鐵粉,亦未服完藥便痊癒。

鐵粉非但化涎鎮心,至如摧抑肝邪特異。若多志怒,肝邪太盛,鐵粉能制伏之。《素問》云:陽厥狂怒,治以鐵落飲。按:宋本落作烙。金制木之意也。此亦前人未嘗論及。

安神鎮心,治驚悸,消風痰,止眩暈。按:宋本作止頭眩。辰砂遠志圓。

石菖蒲,遠志,人參,茯神,川芎,山芋,鐵粉,麥門冬,天麻,半夏曲,天南星(銼如骰子,大麩炒黃),白附子(生,各一兩),細辛,辰砂(各半兩)

白話文:

鐵粉不僅可以化解口涎、鎮定心神,更特別的是可以抑制肝臟的邪氣。如果一個人經常生氣,肝氣過盛,鐵粉就能夠控制它。《素問》中記載,陽厥導致狂躁怒氣,可以用鐵落飲來治療。根據宋版的記載,落字應該寫作烙,指的是金克木的道理。這是古人以前沒有論述過的方法。

安神鎮心,治療驚悸、消散風痰、止住眩暈。根據宋版的記載,止頭眩是指止住頭暈。辰砂和遠志效果圓滿。

石菖蒲、遠志、人參、茯神、川芎、山芋、鐵粉、麥門冬、天麻、半夏曲、天南星(切成骰子大小,用麩皮炒黃)、白附子(生)、細辛、辰砂(各半兩)。

上為細末,生薑五兩搗取汁,和水煮糊圓如綠豆大,以硃砂為衣,陰乾。每服二十粒,按:宋本作每服三五十粒,夜臥生薑湯送下,小兒減半服按:宋本半作圓。

釋義:石菖蒲氣味辛溫,入手少陰、足厥陰。遠志氣味辛微溫。入心、腎。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茯神氣味甘平,入心。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山芋氣味辛平,入足陽明。鐵粉氣味鹹平,入足厥陰,能安神強志。麥冬氣味甘涼微苦,入手太陰、少陰。天麻氣味辛平,入足陽明、厥陰。

半夏曲氣味辛微溫,入胃。天南星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白附子氣味辛甘溫,入胃。細辛氣味辛溫,入腎。辰砂氣味苦溫,入心。因驚悸致病,故必鎮心安神,兼以扶持正氣。以姜為引,雖有微毒之味,只能搜病,並不有傷正氣也。

白話文:

製法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取生薑五兩搗碎取汁,與水混合煮成糊狀,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再以硃砂作為外衣,陰乾備用。每次服用二十粒,以生薑湯送服。小兒減半服用。

藥材性質

石菖蒲:辛溫,入少陰、厥陰經。 遠志:辛微溫,入心、腎經。 人參:甘溫,入脾、胃經。 茯神:甘平,入心經。 川芎:辛溫,入肝、膽經。 山芋:辛平,入足陽明經。 鐵粉:鹹平,入足厥陰經,能安神強志。 麥冬:甘涼微苦,入手太陰、少陰經。 天麻:辛平,入足陽明、厥陰經。 半夏曲:辛微溫,入胃經。 天南星:辛溫,入手、足太陰經。 白附子:辛甘溫,入胃經。 細辛:辛溫,入腎經。 辰砂:苦溫,入心經。

功效

因驚悸致病,故此方以鎮心安神為主,並兼顧扶持正氣。以姜為引,雖有微毒之味,但能搜邪驅病,不傷正氣。

茯苓圓。

辰砂,石菖蒲,人參,遠志,茯神,白茯苓,真鐵粉,半夏曲,南星(牛膽制,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四兩搗取汁,和水煮糊圓如梧子大,別用硃砂為衣,陰乾。每服十粒,加至二十粒。按:宋本二作三。夜臥,生薑湯下。上二方,醫官都君子嘗用以療心疾,良驗。

釋義:辰砂氣味苦溫,入手,少陰。石菖蒲氣味辛溫,入手少陰、足厥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遠志氣味辛微溫,入心、腎。茯神氣味甘平,入心。茯苓氣味同而淡滲,入脾、胃。真鐵粉氣味鹹平,入肝。半夏曲氣味辛微溫,入胃。陳膽星氣味苦寒,入手少陰、足厥陰。

白話文:

這是一個用於治療心臟病的中藥丸方劑,由多種藥材組成,包含了辰砂、石菖蒲、人參、遠志等藥材,以生薑汁和水混合製成丸子,用硃砂包裹。每晚睡前服用,可以根據病情調整用量。這個方子在古代醫官和君子中廣泛使用,療效顯著。

生薑為引,即同治上心疾。不用辛溫峻利之品者,欲其專行手少陰、足厥陰二經,使得安神定心,不使藥性之勝脾胃也。

治心驚熱,小便澀,及治五淋。火府丹,。按:驚字與《釋義》合,坊本作經,合《本事》。

生乾地黃(二兩),木通,黃芩(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杵和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十粒,木通煎湯下。此藥治淋澀臍下滿痛。

釋義:生地黃氣味苦微甘微寒,入手、足少陰。木通氣味苦平,入手太陽,能泄丙丁之火。黃芩氣味苦平,入手、足少陽,陽明。此因火邪內伏,致神識如驚,小史短澀。心輿小腸相為表裡,小腸為火府,非苦不通,泄其府則臟自安矣。

白話文:

生薑引藥治心疾

使用生薑作為引藥,可以幫助藥物治療上焦心疾。不使用辛溫峻利之品,目的是讓藥物專門作用於手少陰心經和足厥陰肝經,使心神安寧,避免藥性過於強勁而傷脾胃。

此方可治心驚發熱、小便澀以及五淋。

方劑:火府丹

組成:

  • 生地黃(二兩)
  • 木通(一兩)
  • 黃芩(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為細末,用煉蜜調和,製成如梧子般大小的丸劑。

用法:

每次服用三十粒,用木通煎湯送服。

主治:

此藥可以治療小便澀、臍下滿痛等症。

方義:

生地黃味苦微甘微寒,入心經、肝經;木通味苦平,入太陽膀胱經,能泄解心火;黃芩味苦平,入心經、肝經、胃經,能清熱瀉火。

此方因火邪內伏,導致神志恍惚如驚,小便短澀。心和小腸相為表裡,小腸為火府,只有用苦寒之藥才能泄解小腸之火,使心臟安定。

壬戌年,一卒病渴,日飲斛水,不食者三月,心中煩悶。時已十月,余謂必心經有伏熱,與此藥數服。每服五十粒,溫水下。越二日,不覺來謝云:當日三服渴止,又次日三服,飲食如故。此本治淋用以治渴,信知用藥要在變通也。

開胃,養氣,進食。七珍散。

人參,白朮,黃耆(蜜水塗炙),山芋,白茯苓,粟米(微炒),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棗同煎至七分,食前服。按:三字宋本無。如故不思飲食,按:如故,宋本作如大故。加白扁豆一兩蒸用,名八珍散。

白話文:

壬戌年,一位士兵患了口渴症,每天喝一斛水,三個月不吃東西,心中煩悶。時至十月,我認為一定是心經有伏熱,便給他開了藥,連續服用。每次服用五十粒,溫水送服。兩天後,他來感謝我說:當天服藥三次,口渴就止住了,第二天又服藥三次,飲食恢復正常。這本來是治療淋病的藥,卻用來治口渴,可見用藥需靈活變通。

開胃,養氣,促進食慾。[七珍散]

方劑:

人參、白朮、黃耆(蜜水塗炙)、山藥、白茯苓、粟米(微炒)、甘草(各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水一盞,加生薑、紅棗同煎至七分,飯前服用。

注釋:

  • 按:三字宋本無。
  • 如故不思飲食,按:如故,宋本作如大故。
  • 加白扁豆一兩蒸用,名八珍散。

釋義: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白朮氣味甘溫,入足太陰。黃耆氣味甘微溫,入手、足太陰。山芋氣味辛平,入足陽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脾、胃。粟米氣味甘鹹微寒,入足太陰、陽明。甘草氣味甘平,能行十二經絡,佐以薑、棗之和榮衛。此方因病後未復,胃口未開,故以和胃健脾為主。純用王道之品,而不用攻病藥石者,乃瘡痍未起,調養元元之意。

余制此方,溫平不熱,每有傷寒、瘧疾、中暑得瘥之後,用此以調脾胃。日三、四服,十日外,飲食倍常。

治脾氣久虛。按:宋本氣作元。不進飲食,停飲肋痛。曲術圓。

神麯(十兩,微炒),白朮(五兩),乾薑,官桂(各三兩),吳茱萸,川椒(各二兩)

白話文:

這段古文介紹了一個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病後體虛、胃口不佳、脾胃虛弱等問題。方子由人參、白朮、黃耆、山藥、茯苓、粟米、甘草等藥材組成,溫和滋補,不寒不熱,適合各種病後調理,尤其是傷寒、瘧疾、中暑等疾病痊癒之後。方子能夠促進脾胃消化功能,增進食慾,提高身體抵抗力。

此外,文中還提到了這個方子可以用於治療脾氣虛弱已久,症狀包括不思飲食、胸肋疼痛、身體瘦弱等。

最後,古文列出了方子的組成藥物,並給出了每種藥材的用量。

注意

  • 中醫藥方需要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來調整,不可自行服用。

上為細末,煮稀糊圓按:四字,宋本作薄糊圓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圓,生薑湯下,食前稍空心服。有飲,加半夏曲二兩。癸亥中,余作數劑自服,飲食倍進。

釋義:神麯氣味甘辛微溫,入足太陰、陽明。白朮氣味甘溫,入足太陰。乾薑氣味辛溫,入足太陰。官桂氣味辛溫,入足厥陰。吳茱萸氣味辛熱,入足陽明、厥陰。川椒氣味辛熱,入足厥陰。此乃久病不復,脾家失健運之司,水飲停於肋下作痛。健脾藥中佐以泄厥陰之品者,猶慮肝木之乘虛剋土也。

和氣調中進食。白朮湯。

白朮,厚朴,桂心,桔梗,乾薑,人參,當歸,茯苓,甘草(以上各等分)

白話文:

方劑製作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熱水煮成稀薄的糊狀,捏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顆,用生薑湯送服,飯前空腹服用。若有水飲,可加入半夏曲二兩。癸亥年,我親自服用此方數劑,食慾大增。

方劑釋義

神麴味甘辛微溫,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白朮味甘溫,入足太陰脾經。乾薑味辛溫,入足太陰脾經。官桂味辛溫,入足厥陰肝經。吳茱萸味辛熱,入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川椒味辛熱,入足厥陰肝經。

此方用於治療久病不癒,脾胃虛弱,水飲停滯於肋下,導致疼痛的病症。在健脾藥中加入泄足厥陰肝經的藥物,是為了防止肝木乘虛剋脾土。

方劑名稱

和氣調中進食。白朮湯。

藥材組成

白朮、厚朴、桂心、桔梗、乾薑、人參、當歸、茯苓、甘草(以上各等份)

藥丸製作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熱水煮成稀薄的糊狀,捏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顆,用生薑湯送服,飯前空腹服用。如果有水腫,可以加入半夏曲兩錢。癸亥年,我親自服用此方數劑,食慾明顯增加。

藥方解釋

神麴味甘辛微溫,具有健脾胃、化濕濁的作用。白朮味甘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作用。乾薑味辛溫,具有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的作用。官桂味辛溫,具有溫陽散寒、化瘀止痛的作用。吳茱萸味辛熱,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川椒味辛熱,具有溫中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

此方用於治療長期病痛導致脾胃虛弱,水液停滯於肋骨下方,引起疼痛的疾病。在健脾藥中加入瀉肝的藥物,是為了防止肝氣過盛而損傷脾胃。

藥方名稱

和氣調中進食。白朮湯。

藥材組成

白朮、厚朴、桂心、桔梗、乾薑、人參、當歸、茯苓、甘草(以上各等份)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龐老方。

釋義: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厚朴氣味辛溫,入足太陰。桂心氣味辛熱,入肝制木。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乾薑氣味辛溫,入足太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當歸氣味辛微溫,入手少陰、足厥陰。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胃。甘草氣味甘平,調和諸經絡。

再佐以棗之和榮。蓋病雖去而正未復,非調和中氣,穀食漸加,精神何由復乎!

治脾腎虛弱,全不進食。二神圓。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兩枚大棗,一起煎煮至八分,去渣,不限時間服用。這是龐老的方子。

白朮性味甘溫微苦,歸脾經。厚朴性味辛溫,歸脾經。桂心性味辛熱,歸肝經。桔梗性味苦辛平,歸肺經,是諸藥的引導。乾薑性味辛溫,歸脾經。人參性味甘溫,歸脾胃經。當歸性味辛微溫,歸心經、肝經。茯苓性味甘平淡滲,歸脾經。甘草性味甘平,調和諸經絡。

再用大棗來滋養氣血。因為病雖然好了,但正氣還沒恢復,如果不調和中氣,慢慢增加穀物食物,精神怎麼能恢復呢?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脾腎虛弱,完全沒有食慾的症狀,叫做二神圓。

方中用破故紙四兩,炒制;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細末,用大肥棗四十九個,生薑四兩切片,同煎。棗爛去姜,取棗刮去皮核,用肉研為膏,入藥和杵,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十圓,鹽湯下。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皆不效。予授此方,服之頓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虛,蓋腎氣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飲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諸米穀,下無火力。

雖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淘淨酒浸,曝乾為末,日抄數匙,以溫酒下。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知此理也。

釋義:破故紙氣味辛大溫,入足太陰,兼入命門。肉豆蔻氣味辛溫,入足太陰、陽明,兼固腸胃。此因久瀉不復,脾腎陽衰,不能納食健運故。昔賢有云:補腎不如補脾,猶藉薑、棗之辛甘和榮衛,使中宮陽氣稍蘇,則下焦之元真亦因之而漸蘇矣。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取大肥棗四十九個,生薑四兩切片,一起煎煮。棗子煮爛後去掉薑片,將棗子去皮去核,用棗肉研磨成膏狀,加入藥粉混合搗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鹽湯送服。

曾經有病人完全無法進食,服用補脾藥物也無效。我給他開了這個方子,服下之後馬上就能吃飯了。這個病不能完全歸咎於脾虛,因為腎氣虛弱,真元衰敗,才會導致無法消化食物。

就像鼎釜中放了米飯,下面沒有火,即使煮一天米飯也不會熟,怎麼能消化呢?黃魯直曾經記載服用菟絲子,將其洗淨浸泡在酒中,曬乾研磨成粉末,每天用溫酒服用幾匙。十天後,他就能像喝湯吃雪一樣,毫無阻礙,這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這個方子中的破故紙和肉豆蔻,都具有辛溫的性質,能入脾經和胃經,可以補益脾腎陽氣,幫助消化吸收。古人說,補腎不如補脾,因為脾是後天之本,腎是先天之本,脾氣健旺才能更好地補腎。這個方子使用薑、棗,其辛甘之性能夠溫補脾胃,使脾胃陽氣稍微恢復,則腎臟的元氣也隨著逐漸恢復。

總結

這段古文描述了一個治療脾腎陽虛、消化不良的方子,並解釋了脾腎陽虛的原因以及治療的原理。方子中使用了破故紙、肉豆蔻、薑、棗等藥物,可以補益脾腎,溫補脾胃,幫助患者恢復消化功能。

溫脾散。

舶上茴香(炒),陳艾,縮砂仁,桔梗,香白芷,厚朴(各一兩),木香,白朮,香附子(各半兩),甘草(一兩半),紅豆,良薑,麥芽(按:宋本作麥糵),乾葛(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棗一枚,同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釋義:舶上茴香氣味辛平微溫,入手足少陰、厥陰,足太陽。青皮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陳艾氣味苦微溫,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砂仁氣味辛溫澀,入足少陰、太陰。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香白芷氣味辛溫,入手太陰,手、足陽明,引經之藥。

白話文:

溫脾散這個方子,包含了舶上茴香、陳艾、縮砂仁、桔梗、香白芷、厚朴、木香、白朮、香附子、甘草、紅豆、良薑、麥芽和乾葛等藥材。這些藥材要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一碗水和一顆紅棗一起煎煮到七分滿,溫熱後在飯前服用。

溫脾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溫暖脾胃、疏散寒氣、理氣健脾、化解濕氣和止瀉的功效。

厚朴氣味苦辛溫,入手、足太陰、陽明。木香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陽明。白朮氣味甘溫,入足太陰。香附子氣味辛微溫,入手、足厥陰。甘草氣味甘平,能行諸經絡,緩諸藥之性。紅豆氣味甘酸平,入手、足太陽,能祛濕逐水。良薑氣味辛溫,入足厥陰。麥芽氣味甘平,入手少陰、太陽。

乾葛氣味甘辛平,入足陽明,引經之藥。此因病後脾家受困。脾喜熱飲,故方名溫脾。脾胃藥中多加肝經藥者,惟恐乘土之虛,肝木侵犯,所以欲補脾必先泄木,一定之理也。

白話文:

厚朴、木香等藥材性狀及功效:

厚朴 味道苦辛,性溫,歸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 木香 味道辛,性溫,歸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和陽明胃經。 白朮 味道甘,性溫,歸入足太陰脾經。 香附子 味道辛,性微溫,歸入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 甘草 味道甘,性平,能通行全身經絡,緩和藥性。 紅豆 味道甘酸,性平,歸入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能去除濕氣、利水消腫。 良薑 味道辛,性溫,歸入足厥陰肝經。 麥芽 味道甘,性平,歸入手少陰心經和太陽膀胱經。

乾葛 味道甘辛,性平,歸入足陽明胃經,具有引導藥性作用。

方劑「溫脾湯」的解說:

此方是針對病後脾臟受損的患者所用。因為脾臟喜熱,所以方名「溫脾」。

許多治療脾胃的藥方中,常常會加入治療肝經的藥物,這是因為擔心脾臟虛弱時,肝木會乘虛而入,侵犯脾土。所以要補脾,必須先疏泄肝氣,這是中醫治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