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

1. 治中風肝膽筋骨諸風

治肝經因虛,內受風邪,臥則魂散而不守,狀若驚悸。真珠圓。

真珠母(三分,研細同碾),熟乾地黃,當歸(各一兩半),人參,柏子仁,酸棗仁(各一兩)

云茯神,暹邏犀角,龍齒,海南沉香(忌火,各半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圓如梧子大,辰砂為衣。每服四、五十圓,金銀薄荷湯送下。日午、夜臥服。

白話文:

藥方

  • 真珠(珍珠)一圓
  • 真珠母(珍珠母)三分,研成細末
  • 熟地黃一兩半
  • 當歸一兩半
  • 人參一兩
  • 柏子仁一兩
  • 酸棗仁一兩

輔藥

  • 茯神半錢
  • 暹邏犀角(犀牛角,忌火)半錢
  • 龍齒半錢
  • 海南沉香(沉香,忌火)半錢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再用辰砂(朱砂)包裹。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四、五十丸,用金銀薄荷湯送服。每日午時和夜間睡前服用。

釋義:此安神熄風之方也。真珠母氣味鹹寒,入足厥陰,以之為君。熟地氣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陰。當歸氣味苦辛甘微溫,入手少陰。二味為臣。人參氣味甘微溫。入足陽明。柏子仁氣味苦辛微溫,入足厥陰。棗仁氣味苦平,入手少陰。茯神氣味甘平,入手少陰。犀角氣味苦酸鹹寒,入足厥陰。

龍齒氣味涼澀,入足厥陰。沉香氣味辛微溫,入足少陰。以之為佐、使者,因肝虛受邪,內風鼓動,致神魂不守。藉水之滋養,肝風得熄,飛揚者得以鎮靜,使坎離交合,神旺氣和,自然安適矣。

獨活湯

白話文:

這是一個安神熄風的方子。珍珠母性寒味鹹,入足厥陰經,作為君藥。熟地性寒味甘微苦,入足少陰經;當歸性甘微溫味苦辛,入手少陰經,兩者為臣藥。人參性溫味甘,入足陽明經;柏子仁性溫味苦辛,入足厥陰經;棗仁性平味苦,入手少陰經;茯神性平味甘,入手少陰經;犀角性寒味苦酸鹹,入足厥陰經;龍齒性涼味澀,入足厥陰經;沉香性溫味辛,入足少陰經,這些藥材分別作為佐藥和使藥。由於肝虛受邪,內風鼓動,導致神魂不守,藉由水的滋養,肝風得熄,飛揚之氣得以鎮靜,使陰陽交合,神氣旺盛,自然安適。

獨活(黑者),防風,華陰細辛,酸棗仁,前胡,半夏曲,瘛瘲,沙參,羌活,甘草,白茯苓,人參(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烏梅肉半個,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候。

釋義:此祛風養正之方也。獨活氣味苦辛甘平,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足厥陰、少陰,引經之風藥,故以之為君。防風氣味辛甘溫,入手、足太陽之風藥。細辛氣味辛溫,氣厚於味,陽也,入足厥陰、少陰,引經之藥。棗仁氣味苦平,入手少陰。前胡氣味苦辛微寒,陽中之陰,降也,入手足太陰、陽明之風藥,其功長於下氣。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主要用來祛除風邪,滋養正氣。

獨活是主藥,性溫,能夠引導風邪從足厥陰、少陰經中排出。防風、細辛也都是驅風藥物,分別入足太陽經和足厥陰、少陰經。酸棗仁可以安神,前胡可以降氣。

這個藥方適合治療因風邪引起的各種疾病,例如風寒感冒、風濕關節炎等。

注意事項

  • 藥方僅供參考,具體用藥請遵醫囑。
  • 中藥材的品種、產地、加工方法都會影響藥效,請選擇正規藥店購買。

半夏氣味苦辛微溫,沉而降,陰中陽也,入足陽明,除痰散逆。五味子氣味酸苦鹹微溫,收斂散逆之氣,入足少陰。沙參氣味甘苦微寒,能補五臟之陰,入足厥陰。羌活之氣味與獨活同,入足太陽,兼能利水。甘草氣味甘平,兼通入十二經絡,諸味得之,皆能緩其性,乃君子之品也。

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引諸藥達於至陰之處。人參氣味甘微溫,入足陽明,能補五臟之陽,使身中正氣大旺,外邪不能侵犯矣。

紹興癸丑,予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氣不寧,每臥則魂飛揚,覺身在床,而神魂離體,驚悸多魘,通夕無寐。更數醫而不效。予為診視,詢之曰:醫作何病治?董曰:眾皆以為心病。予曰:以脈言之,肝經受邪,非心病也。肝經因虛,邪氣襲之。肝,藏魂者也,遊魂為變。

白話文:

半夏的味道苦辛微溫,性沉而降,屬陰中之陽,入足陽明經,能除痰散逆。五味子的味道酸苦鹹微溫,具有收斂散逆之氣的作用,入足少陰經。沙參的味道甘苦微寒,能補五臟之陰,入足厥陰經。羌活的味道和獨活相同,入足太陽經,也能利水。甘草的味道甘平,通入十二經絡,各種藥味與它配合,都能緩和藥性,是藥材中的君子。

茯苓的味道甘平淡滲,入足陽明經,能引導其他藥物到達身體最深處。人參的味道甘微溫,入足陽明經,能補五臟之陽,使人體正氣旺盛,外邪無法侵犯。

紹興癸丑年,我曾在四明等候差事。當時有一位姓董的讀書人,患上神氣不寧的病,每當睡覺時,魂魄就會飛揚,感覺身體躺在床上,而神魂卻離開了身體,驚悸多夢,整夜無法入睡。他看了很多醫生都無效。我替他診斷,問他:「醫生們如何診治你的病?」董先生說:「大家都認為是心病。」我說:「從脈象來看,是肝經受邪,不是心病。肝經虛弱,邪氣侵襲,導致肝臟失調。肝臟是藏魂之處,魂魄遊走才會出現這種變化。」

平人肝不受邪,故臥則魂歸於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飛揚若離體也。肝主怒,故小怒則劇。董欣然曰:前此未之聞,雖未服藥,已覺沉疴去體矣。願求藥法。予曰:公且持此說與眾醫議所治之方,而徐質之。閱旬日復至云:醫遍議古今方書,無與病相對者。

故予處此二方以贈,服一月而病悉除。此方大抵以真珠母為君,龍齒佐之。真珠母入肝經為第一,龍齒與肝同類故也。龍齒、虎睛,今人例作鎮心藥。殊不知龍齒安魂,虎睛定魄,各言類也。東方蒼龍,木也,屬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屬肺而藏魄。龍能變化,故魂遊而不定。

白話文:

一般人肝臟沒有受到外邪侵襲,所以睡覺時魂魄就會歸於肝臟,心神安定,就能安然入睡。現在肝臟有邪氣,魂魄無法歸位,因此睡覺時魂魄就會飄浮不安,如同離開身體一般。肝臟主怒,所以稍微生氣就會感到非常強烈。董欣然說:「我以前從未聽過這種說法,雖然還沒服藥,但已經感覺到久病纏身的情況消失了。想請教您藥方。」我說:「您先帶著這些話去跟其他醫生討論他們治療的方法,慢慢地詢問清楚。

過了十天,董欣然又來了,說:「我和其他醫生翻遍古今醫書,都沒找到跟這個病症相符的藥方。」

所以我給了他兩種藥方,服用一個月後,病症全部消失了。這兩種藥方主要是用真珠母作為主要藥材,龍齒作為輔助藥材。真珠母是直接進入肝經的最佳藥材,而龍齒與肝臟屬性相似。現在人們通常把龍齒和虎睛當作鎮心藥。卻不知道龍齒是安撫魂魄的藥,虎睛是安定魄的藥,它們的作用各有不同。東方是青龍,屬木,與肝臟相關,並且藏著魂魄。西方是白虎,屬金,與肺臟相關,並且藏著魄。龍能變化無常,所以魂魄會遊蕩不定。

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予謂治魄不寧者,宜以虎睛。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亦在夫人達之而已。

治中風雖能言,口不喎斜,而手足嚲曳,脈虛浮而數,風中腑也。蓋風中血脈按:宋本無血字則口眼喎斜,風中腑則肢體廢,風中臟則性命危。凡風中腑,宜汗而解。星附散,。

天南星,半夏(二味薄切,薑汁浸透),川烏,白附子,黑附子,白茯苓,人參,白殭蠶,沒藥(以上各等分)

白話文:

老虎能專心靜坐,所以魂魄安定而有守備。我認為治療魂魄不寧的人,應該用老虎的眼睛。治療魂魄飛揚的人,應該用龍的牙齒。萬物都有其形成的道理,卻不開口說話,也在於人去理解它而已。

治療中風雖然能說話,嘴巴沒有歪斜,但是手腳卻拖著走,脈搏虛浮而快速,這是風邪侵犯了腑臟。因為風邪侵犯血脈,就會造成口眼歪斜;風邪侵犯腑臟,就會造成肢體無力;風邪侵犯臟器,就會危及性命。凡是風邪侵犯腑臟,都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藥方:星附散,由天南星、半夏(兩味薄切,浸泡在薑汁裡)、川烏、白附子、黑附子、白茯苓、人參、白僵蠶、沒藥組成,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酒各一盞,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二、三服,汗出瘥。頃在桐廬,有人患此症,三投此藥得汗,手足能舉。

釋義:天南星氣味苦辛溫,食之令人麻,入手、足太陰脾肺之藥。半夏氣味苦辛溫,入足陽明,除痰散逆。川烏氣味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外邪透骨者,非此不能入。白附子氣味辛甘大溫,入足陽明,神迷痰塞者,非此不能醒。黑附子氣味辛大熱微咸,入手、足少陰,茯苓氣味淡滲甘平,入足陽明。

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守定中宮正氣,群藥得以流行。白殭蠶氣味鹹辛,入手、足陽明,引藥入絡。沒藥氣味苦平辛香,入足陽明,能散血而引藥入絡。蓋中風原系急病,經絡諸竅閉塞,非守護中宮正氣,則群劑辛熱攻邪之藥何由奏效?此真祛邪扶正之方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杯水和一杯酒一起煎煮,直到剩下八分,去除藥渣,趁熱服用。服用兩到三次,就會出汗而痊癒。之前在桐廬,有人患了這種病,服用了三次這種藥後出了汗,手腳都能動了。

治體虛有風,外受寒濕,身如在空中,,二生散。

生附子(去皮臍),生天南星(各等分)

上二味,㕮咀,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生薑十片,慢火煎至八分,去滓服。戊午年,予在新安有此疾,張醫博子發授此方,三服愈。

釋義:此攻邪祛病之方也。外有風邪,內有濕邢,身如在空中,補藥難投。取生附子氣味辛熱,直入手、足少陰,天南星氣味苦辛溫,直入手、足太陰;再佐以生薑之味辛達表,使內外之邪不得停留。病既去,則正氣自然漸復矣。

治中風忽然昏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風涎潮於上膈,氣閉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

白話文:

治療中風突然發作,患者昏迷如醉,身體昏沉,四肢無力,口中流出風涎,堵塞上膈,呼吸不暢,可以服用「救急稀涎散」。

豬牙皂角(四挺,肥實不蛀者,去黑皮),晉礬(光明者,一兩)

上細末,研勻。輕者半錢,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但微微冷涎出一二升便得醒。醒後緩而調,治按:宋本醒作惺,後作次。不可使大便。按:宋本作便大段,疑誤,當從坊本作便大服。亦恐過傷人。孫兆方。

釋義:豬牙皂角,氣味辛溫開竅。晉礬氣味涼澀,俱入手太陰、足陽明,能開竅,通經絡,祛風,降痰涎。暴病救急之方也。得神清氣爽,再當審藥療治。

治中風同前證。勝金圓。

生薄荷(按:宋本注半斤),硃砂(研,各半兩。按:宋本無各字),瓜蒂末,藜蘆末(各一兩),豬牙皂角(二兩,槌碎。水一升,同薄荷一處搗取汁,慢火熬成膏)

白話文:

取豬牙皂角四個,要肥厚無蟲蛀的,去除黑皮,再取光亮的晉礬一兩。將它們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輕症患者服用半錢,重症患者服用三字匕,用溫水調服。不要過度嘔吐,只要微微流出一些冷涎,大約一到兩升,就能清醒。清醒後要慢慢調養,不可使大便過多。此方為孫兆方所著,用於治療中風,具有開竅、通經絡、祛風、降痰涎之效。患者清醒後,氣色會變得清爽,但仍需根據病情服用其他藥物治療。

此外,還可使用薄荷、硃砂、瓜蒂末、藜蘆等藥材配合豬牙皂角治療中風。取薄荷半斤,硃砂、瓜蒂末、藜蘆各一兩,豬牙皂角二兩,將豬牙皂角搗碎,與薄荷一起搗取汁液,用慢火熬製成膏狀。

上將硃砂末一分,與二味末研勻,用膏子搜和,圓如龍眼大,以餘硃砂為衣。溫酒化服一圓,甚者二圓,以吐為度。得吐即省,不省者不可治。《必用方》論中風無吐法,引金虎、碧霞為戒,且如卒暴涎生,聲如引鋸,牙關緊急,氣門閉不行,湯藥不能入,命在須臾,執以無吐法可乎?但不當用銀粉藥,恐損脾,壞人四肢爾。予每用此二方,每每有驗。

釋義:薄荷氣味辛涼,入手太陰、足厥陰。硃砂氣味苦溫,入手少陰。瓜蒂氣味苦寒,入手陽明。藜蘆氣味辛溫,入手陽明。豬牙皂角氣味辛溫開竅,入手太陰。中風而致神昏肢痿,氣閉不宣,卒暴生涎,聲如引鋸,非宣通不能效驗,即吐法亦宣通之意也。

白話文:

將硃砂磨成粉末,取一分與其他藥材的粉末混合均勻,用膏藥粘合,製成龍眼大小的藥丸,再用剩下的硃砂粉末包裹。用溫酒送服一粒,情況嚴重者可服用兩粒,以吐出為度。吐出後症狀減輕,若沒有減輕則不可治療。醫書中提到中風不吐的療法,以金虎、碧霞為例,說明了不吐的危害。如果突然口吐白沫,聲音像鋸木頭一樣,牙關緊閉,呼吸困難,無法吞服湯藥,生命危在旦夕,難道還能堅持不吐嗎?但也不應使用含銀粉的藥物,以免損傷脾臟,導致四肢無力。我經常使用這兩種方法,效果顯著。

治一切風。拒風丹。

川芎(四兩),天麻,甘草(各一兩),防風(一兩半),蓽茇(半兩),細辛(三錢半)

上細末,煉蜜和杵,分作三十圓。按:宋本作每兩作三十圓。每服一粒,細嚼,荊芥湯或溫酒下。尋常些小傷風,頭痛鼻塞,項強筋急皆可服。予家常合,老幼所須之藥。按:此下應照坊本,增入蘇合香圓則後方貫,今將坊本所增備錄附後。

白話文:

這方子可以治療各種風症。將川芎四兩、天麻、甘草各一兩、防風一兩半、蓽茇半兩、細辛三錢半,磨成細末,用煉蜜調和成丸,做成三十個丸子。每服一粒,細嚼,用荊芥湯或溫酒送服。對於常見的輕微感冒、頭痛鼻塞、項強筋急等症狀都有療效。這是家常備用藥,老幼皆宜。此外,坊間版本還加入了蘇合香,這裡也一併列出。

釋義:川芎氣味辛溫,上行頭目,入足少陽、厥陰,引經之風藥。天麻氣味辛平,入足陽明、厥陰,能熄肝風,此頭暈。甘草氣味甘平,通和諸經絡,防風氣味辛甘溫,入手、足太陽之風藥。畢撥氣味辛溫,入足太陰,能通中宮之陽。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此乃偶因氣鬱傷風,頭痛項強,鼻塞,痰逆如厥。

辛散諸品佐以甘緩,則外邪去而正不傷,以之為丹丸者,亦緩治之法也。

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於方書,然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失意按:宋本作不意。氣多厥逆,往往多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概作中風侯,用藥非止不相當,多致殺人堯祐庚午,母氏親遭此禍,至今飲恨。母氏平時食素,氣血羸弱,因先子捐館憂惱,忽一日氣厥,牙禁涎潮。

白話文:

川芎性辛溫,可以上行至頭部和眼睛,歸屬於足少陽、厥陰經,是引導經脈風邪的藥物。天麻性辛平,歸屬於足陽明、厥陰經,可以熄滅肝風,治療頭暈。甘草性甘平,可以通暢和調和所有經絡。防風性辛甘溫,歸屬於手、足太陽經,是治療風邪的藥物。畢撥性辛溫,歸屬於足太陰經,可以通暢中焦的陽氣。細辛性辛溫,歸屬於足少陰經,這些藥物都是用來治療因氣鬱傷風導致的頭痛、項強、鼻塞、痰逆如厥的。

辛散的藥物配合甘緩的藥物,可以使外邪去除而不傷及正氣,用這些藥物製成丹丸,也是緩慢治療的方法。

民間說法中提到的氣中,雖然沒有記載在方書中,但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失意,都會導致氣逆厥逆,常常會因此患病,出現口涎增多、昏沉、鼻塞、牙關緊閉等症狀。如果將這些症狀一概歸為中風,用藥不當,很容易造成致命後果。我父親在庚午年,母親因憂傷過度,突然出現氣逆、牙關緊閉、口涎增多等症狀,最終不幸去世,至今仍然令人心痛。母親平時素食,氣血虛弱,因為兒子去世而憂心過度,突然出現氣逆厥逆,牙關緊閉、口涎增多。

有一里醫便作中風,以大通圓三粒下之。大下數次,一夕而去。予常痛恨,每見此症,急化蘇合香圓四、五粒,灌之便醒,然後隨其虛實寒熱而調治之,無不愈者。經云: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己。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審如是,雖不服藥亦可。

範子默記崇寧中凡兩中風,始則口眼喎斜,次則涎潮閉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氣通。十二穴者,謂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也,依而用之,無不立效。

元符中,一宗人得疾,逾年不瘥,謁醫於王思和繹,思和具脈狀云:病因驚恐,肝臟為邪,邪來乘陽明之經,即胃是也。邪盛不畏勝我者,又來乘肺,肺緣久病氣弱全無,復受肝凌侮,其病時復頭眩,瘛瘲抽掣,心胞伏涎,久之則害脾氣。要當平肝氣使歸經,則脾不受克。脾為中州土,主四肢一體之事,脾氣旺則土生金,金旺則肺安矣。

白話文:

有一位鄉村醫生因為中風,服用了三顆大通圓藥丸,結果連續多次腹瀉,一夜之間就去世了。我常常對這種情況感到憤怒,每次遇到中風患者,就趕緊用蘇合香丸四、五粒,灌下去,病人就醒過來了。之後再根據病人虛實寒熱的情況,進行調治,沒有不治好的。經書上說:沒有原因就突然失聲,脈搏也摸不到,這種情況不需治療,自己就會好。這是因為氣逆上衝,氣順暢了就没事了。如果真是這樣,即使不服用藥物也可能痊癒。

範子在崇寧年間,記錄了兩次中風患者的治療方法,患者一開始是口眼歪斜,接著唾液阻塞,無法吞嚥,左右兩側各灸十二個穴位,取得氣血流通。這十二個穴位分別是:聽會、頰車、地倉、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髮際、大椎、風池。按照這十二個穴位灸治,沒有不立即見效的。

元符年間,有一位宗室成員得了病,一年多都不見好轉,去拜訪了醫生王思和,王思和根據脈象說:病因是驚恐,肝臟受到邪氣入侵,邪氣乘虛而入陽明經,也就是胃。邪氣很盛,不畏懼比它強大的力量,又進一步入侵肺。肺因為長期生病,氣虛乏力,又受到肝的凌辱,所以患者經常頭暈,神志不清,抽搐,胸腔積聚唾液,時間久了就會損害脾氣。必須要平息肝氣,讓它歸經,這樣脾就不會被克制。脾是中焦之土,主宰四肢百骸的運作,脾氣旺盛,就會土生金,金旺盛,肺就會安康。

按:宋本上旺字作正。今疾欲作時,覺氣上衝者,是肝侮肺,肺不受侮,故有此上衝。肼勝則復受金克,故牛蒡也。以熱藥治之,則風愈甚,以冷藥治之,則氣已虛。肺屬金,金為清化,便覺臟腑不調。今用中和溫藥,抑肝補脾,漸可安愈。今心忪,非心忪也,胃之大絡名曰虛里,絡胸膈及兩乳間,虛而有痰則動,須臾時發一陣熱者。按:宋本臾作更須。

是其候也。服下三方,一月而愈。思和,名醫,寓儀真時人少知者,後至都下,聲名籍甚,為醫官。政和中,度為黃冠,終蕊珠侍宸。續斷湯。

白話文:

宋版原本寫作「上旺」,現在病人想要動的時候,感覺氣往上衝,這是肝氣犯肺,肺氣受不了肝氣的侵犯,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往上衝的症狀。肝氣盛極就會受到金氣的克制,所以要用牛蒡來治療。用熱藥治療,就會讓風氣更盛,用冷藥治療,又會讓氣虛。肺屬金,金氣主清化,就會導致臟腑失調。現在用中和溫性的藥物,抑制肝氣,補益脾氣,慢慢就可以痊癒。現在心慌,其實不是心臟的問題,而是胃的經脈,叫做虛里,它連接胸膈和兩乳之間,虛弱並且有痰,就會導致心慌,而且會時不時地發熱。宋版原本寫作「更須」。這就是這種病症的表現。服用三劑藥方,一個月之後就痊癒了。思和,是一位名醫,住在儀真,當時少有人知道,後來到了都城,名聲大噪,擔任醫官。政和年間,他出家當了道士,最後擔任蕊珠侍宸。方劑是續斷湯。

續斷,杜仲,肉桂,防風,牛膝,白茯苓,細辛,人參,甘草,當歸,白芍藥(各一兩),川芎,秦艽,川獨活,熟乾地黃(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熱服。

釋義:續斷氣味苦辛微溫,入足厥陰,能續筋骨。杜仲氣味辛甘溫,入足厥陰,益精氣,壯筋骨。肉桂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厥陰、少陰。防風氣味辛甘溫,乃足太陽引經之風藥。牛膝氣味酸鹹平,入足厥陰。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明陽。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

白話文:

取續斷、杜仲、肉桂、防風、牛膝、白茯苓、細辛、人參、甘草、當歸、白芍各一兩,川芎、秦艽、川獨活、熟乾地黃各三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加生薑三片、紅棗一個,一起煎煮至七分,空腹飯前溫熱服用。

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當歸氣味辛溫;白芍氣味酸微寒,皆入足厥陰。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秦艽氣味苦平,入手、足陽明。兼入肝、膽。獨活氣味苦辛,入足少陰。熟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陰。因驚恐致病,脾受肝侮。土為金母,母病則金不勝木,用抑肝補脾,甸安中下,漸可向愈矣。

薯蕷圓

薯蕷,人參,沙參,遠志,防風,真珠母,紫石英(研,水飛),茯神,虎骨(各一兩),虎睛(一對。二味須真者),龍齒,華陰細辛,石菖蒲,五味子,丹參(各一兩。按:宋本作各一分)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一些中藥材的性狀、歸經和治療功效,並解釋了因驚恐導致的疾病病因和治療方法,最後列出了「薯蕷圓」方劑的組成藥物。

藥物性狀與歸經

  • 甘草味甜,性溫和,主要作用於脾經。
  • 當歸味辛,性溫和,主要作用於肝經。
  • 白芍味酸,性涼,主要作用於肝經。
  • 川芎味辛,性溫和,主要作用於膽經和肝經。
  • 秦艽味苦,性平,主要作用於大腸經、胃經、肝經和膽經。
  • 獨活味苦辛,性溫和,主要作用於腎經。
  • 熟地黃味甜,性涼,帶微苦,主要作用於腎經。

病因及治療

這段文字說明了驚恐會導致脾臟功能受損,而脾臟屬於五行中的土,而肝臟屬於五行中的木,土生金,金克木,當土虛弱時,金就無法克制木,導致肝氣過盛。因此,治療方法應該是抑制肝氣,補益脾氣,才能使中焦和下焦恢復正常,逐漸康復。

薯蕷圓方劑

這個方劑主要由薯蕷、人參、沙參等滋補藥材組成,還有遠志、防風、真珠母等安神鎮驚的藥材,以及虎骨、龍齒等補腎壯骨的藥材,最後加入石菖蒲、五味子等化痰開竅的藥材,以及丹參等活血化瘀的藥材,整體功效是滋補脾腎、安神鎮驚、化痰開竅、活血化瘀。

現代醫學觀點

雖然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理論和處方,但現代醫學對中醫理論的解釋和藥物功效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現代醫學強調科學研究和臨床試驗,並對中藥的藥理作用和安全性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注意事項

上細末,煉蜜為圓梧子大,每服三十圓至五十圓,金銀薄荷湯下,食後臨臥服。

釋義:薯蕷即山藥也,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陽明。人參氣味甘溫,能補五臟之陽。沙參氣味甘苦微寒,能補五臟之陰。遠志氣味辛溫,入手、足少陰。防風氣味辛甘溫,入足太陽。真珠母氣味鹹苦寒,入足厥陰。紫石英氣味辛溫,入足厥陰。茯神氣味甘平,入手少陰。虎骨氣味鹹辛,入足厥陰。

虎睛氣味鹹平,入手太陰,能定魄。龍齒氣味涼澀,入足厥陰,能安魂。細辛氣味辛溫,入腎。石菖蒲氣味辛平,入手少陰。五味子氣味酸苦鹹微溫,入腎,收斂散逆之氣。丹參氣味苦微寒,入手少陰。驚恐所致之病久不愈,致神不內守,魂魄飛揚,填補五臟之陰陽,使心腎交合,外邪烏能侵入耶?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好的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至五十顆,用金銀薄荷湯送服,飯後睡前服用。

釋義:

  • 薯蕷就是山藥,味甘性平,歸屬於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

  • 人參味甘性溫,能夠補益五臟之陽氣。

  • 沙參味甘苦微寒,能夠補益五臟之陰氣。

  • 遠志味辛性溫,歸屬於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

  • 防風味辛甘性溫,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 真珠母味鹹苦性寒,歸屬於足厥陰肝經。

  • 紫石英味辛性溫,歸屬於足厥陰肝經。

  • 茯神味甘性平,歸屬於手少陰心經。

  • 虎骨味鹹辛,歸屬於足厥陰肝經。

  • 虎睛味鹹性平,歸屬於手太陰肺經,能夠安定心神。

  • 龍齒味涼澀,歸屬於足厥陰肝經,能夠安撫魂魄。

  • 細辛味辛性溫,歸屬於腎經。

  • 石菖蒲味辛性平,歸屬於手少陰心經。

  • 五味子味酸苦鹹微溫,歸屬於腎經,具有收斂散逆之氣的作用。

  • 丹參味苦微寒,歸屬於手少陰心經。

驚恐所致的疾病長期不愈,導致精神不守,魂魄飛揚,需要填補五臟的陰陽,使心腎相交,外邪就無法侵入。

獨活散

川獨活,白朮,白茯苓,威蕤,秦艽,柏子仁,甘草(各一兩),犀角,川椒(去目,炒黑,出汗),熟乾地黃,枳實,白芷,官桂(各半兩),人參(一兩。按:宋本作一分)

上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服。

釋義:獨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足厥陰、少陰。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陽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葳蕤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秦艽氣味苦平,入手、足陽明,兼入肝膽。柏子仁氣味苦辛微溫,入足厥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陽。犀角氣味苦酸鹹寒,入足厥陰、手少陰。

白話文:

將川獨活、白朮、白茯苓、威蕤、秦艽、柏子仁、甘草各一兩,犀角、川椒(去目,炒黑,出汗)、熟乾地黃、枳實、白芷、官桂各半兩,人參一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一個,一起煎煮至七分,不拘時辰服用。

川椒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及命門。熟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陰。枳實氣味苦寒,入足太陰。白芷氣味辛溫,入手、足陽明,引經之藥。官桂氣味辛溫,入足厥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即驚恐亦七情所傷之病,致臟腑偏勝不平,故用補五臟之藥護持正氣,雖用獨活為主,再佐以辛溫苦寒之品,使偏勝者得以和平,客病何由得入哉?

治風在肝脾,語蹇腳弱,大便多秘。地黃酒。

熟乾地黃(四兩),附子,茵芋,羌活,防風,芎藭(各一兩),石斛(二兩),丹參,牛蒡根(各二兩半),牛膝,杜仲,桂枝(各一兩半),大麻子(一升)

白話文:

川椒性辛溫,走手足太陰經和命門。熟地黃性甘寒微苦,入足少陰經。枳實性苦寒,入足太陰經。白芷性辛溫,走手足陽明經,具有引經作用。官桂性辛溫,入足厥陰經。人參性甘溫,入足陽明經。驚恐屬於七情所傷的病症,導致臟腑偏盛失衡,因此需用補五臟的藥物來扶持正氣。雖然以獨活為主藥,但還要配合辛溫苦寒的藥材,使偏盛者得以平衡,外邪又怎麼能入侵呢?

治療肝脾受風,導致言語蹇澀、腳弱無力、大便秘結的病症,可以用地黃酒方。

方劑:熟乾地黃四兩,附子、茵芋、羌活、防風、芎藭各一兩,石斛二兩,丹參、牛蒡根各二兩半,牛膝、杜仲、桂枝各一兩半,大麻子一升。

上細銼,入絹袋盛,寬貯之。用無灰酒一斗五升,封漬七日,逐日空心食前飲一盞,微醺,勿令吐。按:宋本微作常。

釋義:熟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陰。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茵芋氣味苦溫微辛,入足少陽、厥陰。羌活氣味苦辛,入足太陽、厥陰、少陽。防風氣味苦辛甘微溫,入手、足太陽。芎藭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上行頭目。石斛氣味苦甘平微咸,入足太陰、少陰。

丹參氣味苦微寒,入手少陰。牛蒡根氣味辛涼微苦,入手太陰,手、足陽明。牛膝氣味酸鹹平,入足厥陰。杜仲氣味辛平微溫,入足少陰、厥陰。桂枝氣味辛甘溫達表,入足太陽。大麻子仁氣味甘平,入手陽明、足太陰,潤燥之品。此邪在肝脾之經絡,語蹇腳弱,便難。護持下焦正氣,使攻病之味得行其志,則邪去而正自復矣。

白話文:

將藥材切成細末,裝入布袋中,放置於陰涼通風處。用無灰酒一斗五升浸泡藥材七天,每天空腹飯前喝一盞,喝到微微醉即可,不可吐出。

治中風內虛,腳弱語蹇。防風湯。

石斛(一兩。按:宋本作一兩半),乾地黃,杜仲,丹參(各一兩一分),防風,川芎,麥門冬,桂心,川獨活(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半,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釋義:石斛氣味甘平微苦鹹,入足太陰、少陰。乾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陰。杜仲氣味辛平微溫,入足少陰、厥陰。丹參氣味苦微寒,入心。防風氣味苦辛甘溫,入手、足太陽。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麥門冬氣味甘涼微苦,入手太陰、少陰。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少陰、厥陰。

白話文:

治療中風內虛,導致腳無力、說話不流利的情況,可以用防風湯。配方包括石斛、熟地黃、杜仲、丹參、防風、川芎、麥門冬、桂枝、川獨活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大盞半,同放一枚紅棗,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獨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足少陰、厥陰之風藥。因內虛中風,語蹇腳弱,表平溫經之品,得風藥之引入經絡,祛邪扶正,其功豈不偉哉!

治中風入脾肝經年,四肢不遂,舌強語蹇。竹瀝湯。

威靈仙,附子,桔梗,防風,蔓荊子,枳殼,川芎,當歸(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竹瀝半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四,忌茗。

白話文:

獨活味苦辛甘性平,能治療足少陰、厥陰經的風邪。對於因身體虛弱而引起的風中,導致口齒不清、腿腳無力等症狀,獨活可以溫經通絡,將藥效引入經脈,祛除邪氣、扶正固本,其功效實在不可小覷。

治療因風邪入侵脾肝經多年,導致四肢癱瘓、舌頭僵硬、說話不清的病症,可以用竹瀝湯。

配方包括威靈仙、附子、桔梗、防風、蔓荊子、枳殼、川芎、當歸,各取等量。

將上述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竹瀝半盞、生薑三片一同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每日服用三到四次,忌茶。

釋義:威靈仙氣味苦平微辛鹹,去風利水,通十二經脈。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及足少陰,能利咽喉。防風氣味苦辛甘溫,入手、足太陽。蔓荊子氣味苦微溫,入足太陽,上行而散。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川芎氣味辛溫,入足少陽,厥陰,能行頭目。

當歸氣味辛甘溫,入心脾。此治風邪入肝脾,久不能愈者。諸藥之升降搜逐,藉竹瀝之甘寒滑潤,兼能利竅,生薑之辛溫達表,邪不能容留經絡,其疾自當去矣。

治久風邪入肝、脾二經,言語不轉。防己湯。

漢防己,防風,桂心,附子(按:宋本注各半兩),威靈仙(按:宋本注三分),麻黃(各半兩。按:宋本無各字)

白話文:

威靈仙味苦、平,微辛鹹,能祛風利水,通暢十二經脈。附子味辛鹹,性大熱,入足少陰、手少陰經。桔梗味苦辛,性平,入足少陰、手太陰經,能利咽喉。防風味苦辛甘,性溫,入足太陽、手太陽經。蔓荊子味苦,微溫,入足太陽經,上行而散。枳殼味苦,性寒,入足太陰經。川芎味辛,性溫,入足少陽、厥陰經,能行頭目。

當歸味辛甘,性溫,入心脾二經。此方用以治療風邪侵入肝脾經脈,久治不愈的病症。諸藥升降搜逐,藉助竹瀝的甘寒滑潤,兼能利竅,生薑的辛溫達表,使邪氣無處藏身經絡,疾病自然消退。

用於治療久病風邪侵入肝、脾二經,導致言語不清的病症。

處方:防己、防風、桂心、附子(各半兩)、威靈仙(三分)、麻黃(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引子半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四。引子用竹瀝、荊瀝、地黃汁各一盞,生薑汁半盞,和勻用之。以上四方,龐先生傳,審而用之,良驗。

釋義:漢防己氣味辛平,能行下焦,祛風利濕,入足太陽。防風氣味辛甘溫,入足太陽。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足少陰、厥陰。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威靈仙氣味苦微辛鹹平,通利諸經絡。麻黃氣味辛溫,入手太陰、足太陽,表散藥中之峻者也。肝脾二經之風邪久不能去,得群藥中之疏利,猶慮留邪,佐以竹瀝、荊瀝之甘寒而滑,生地黃汁之苦寒而潤,生薑汁之辛溫而通,邪豈能留耶?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和半杯引子煎煮,直到剩下七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天三次或四次。引子用竹瀝、荊瀝、地黃汁各一杯,生薑汁半杯混合使用。以上四味藥方,是龐先生傳授的,要仔細審視後再使用,效果很好。

防己性味辛平,能通暢下焦,祛除風寒濕氣,歸屬於足太陽經。防風性味辛甘溫,歸屬於足太陽經。桂心性味辛甘大熱,歸屬於足少陰、厥陰經。附子性味鹹辛大熱,歸屬於手、足少陰經。威靈仙性味苦微辛鹹平,能通利全身經絡。麻黃性味辛溫,歸屬於手太陰、足太陽經,是表散藥中最峻烈的。肝脾二經的風邪長期無法去除,藉助多種藥物的疏利作用,仍然擔心邪氣殘留,因此輔以竹瀝、荊瀝的甘寒滑利,生地黃汁的苦寒滋潤,生薑汁的辛溫通暢,邪氣怎麼可能留存呢?

治筋急項強,不可轉側。木瓜煎。

宣州木瓜(二個,取蓋去穰),沒藥(二兩,研),乳香(一兩,研。按:宋本本作一分,研)

上二味,納木瓜中,用蓋子合了,竹籤定之,飯上蒸三、四次,爛研成膏子。每服三、五匙,地黃酒化下。生地黃汁半盞,無灰上醞二盞和之,用八分一盞,熱暖化膏。有人患此病,自午後發,黃昏時定。予曰:此患必先從足起,經言:十二經絡各有筋,惟足少陰之筋自足至項。

大抵筋者,肝之合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又曰:陽中之陰,肺也,自離至兌,陰旺陽弱之時,故靈寶畢法云:離至乾,腎氣絕而肝氣弱,肝腎二臟受陰氣,故發於是時,予授此方,三日而愈。

白話文:

治筋急項強,不可轉側。木瓜煎。

方劑組成:

  • 宣州木瓜(兩個,取蓋去穰)
  • 沒藥(二兩,研磨)
  • 乳香(一兩,研磨。按:宋本本作一分,研磨)

製法:

  1. 將木瓜蓋去籽,放入木瓜中。
  2. 加入研磨好的沒藥和乳香,用蓋子蓋好,用竹籤固定。
  3. 將木瓜置於蒸飯的鍋上蒸煮三次至四次,直到軟爛。
  4. 將蒸好的木瓜研磨成膏狀。

用法:

  • 每次服用三至五匙,用地黃酒送服。
  • 亦可將生地黃汁半盞,與無灰上醞二盞混合,取八分之一盞,溫熱後化服膏藥。

方劑主治:

  • 筋急項強,脖子僵硬,無法轉動。

臨床應用:

  • 有人患此病,從下午開始發作,到黃昏時加重。
  • 醫者指出,此病必定先從足部開始,因為十二經絡各有筋,足少陰經的筋從腳部一直延伸至頭部。
  • 筋是肝臟的合脈,下午到黃昏時,陽氣漸弱,陰氣漸盛,而肺臟屬陰中之陽,此時陰氣旺盛,陽氣衰弱,所以肝腎二臟受陰氣影響,導致病情加重。
  • 根據靈寶畢法,從離卦到乾卦,腎氣衰竭,肝氣也虛弱,因此在這個時間段,肝腎二臟受陰氣侵襲,出現這種病症。
  • 使用此方治療,三天即可痊癒。

釋義:木瓜氣味酸平,入手、足太陰,能行下焦,治霍亂轉筋諸恙。沒藥氣味苦平,通瘀血,入足陽明。乳香氣味辛微溫,入手、足少陰,宣通瘀痹,病致筋急項強,不能轉側者。得木瓜之收斂正氣,通行下焦,又兼二味之通瘀伸經,生地黃汁之潤下,酒之辛溫上升,使經絡之中安妥,病何由得留哉!

同官歙丞張德操嘗言,其內子昔患筋攣,腳不能屈伸者逾年,動則令人持抱,求醫於泗水楊吉老,吉老云:此筋病也,宜服下三方。服一年而愈。

治筋極。養血地黃圓,春夏服之。

熟乾地黃(十兩。按,宋本作十分),頑荊(按:宋本作一分),山茱萸(五分),黑狗脊(去毛,炙),地膚子,白朮,乾漆,蠐螬(新瓦上炙。按:宋本作干之,炒),天雄,車前子(各三分),萆薢,山羊脛骨(按:此朱宋本作山芋,坊本亦然),澤瀉,牛膝(各一兩)

白話文:

木瓜性酸平,走入脾胃經,能通利下焦,治療霍亂、抽筋等疾病。沒藥性苦平,能活血化瘀,走入胃經。乳香性辛微溫,走入心、腎經,能疏通經絡,緩解瘀血阻滯引起的筋急、項強、不能轉側等病症。木瓜收斂正氣,通利下焦,配合沒藥、乳香活血通絡,加上生地黃汁滋潤,酒性辛溫引藥上行,使經絡暢通無阻,病症自然消退。

歙縣同官張德操曾說,他妻子過去患筋攣,腿部不能彎曲伸展一年多,行動不便,必須有人攙扶。他去求醫於泗水楊吉老,楊吉老說這是筋病,應該服用以下三方藥物。他妻子服用一年後病癒。

治筋攣的藥方:

養血地黃丸,適合春夏服用。

熟乾地黃十兩,頑荊一分,山茱萸五分,黑狗脊去毛炙,地膚子、白朮、乾漆、蠐螬(新瓦上炙)天雄、車前子各三分,萆薢、山羊脛骨、澤瀉、牛膝各一兩。

上細末,煉蜜杵和圓如梧子大。每服五十圓,溫酒下,空心,夜臥服。

釋義:熟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陰。頑荊氣味苦微溫,入足太陽。山茱萸氣味酸平,入足少陰、厥陰。狗脊氣味苦平,入足太陽、少陰,能健筋強骨。地膚子氣味苦微寒,入足太陽,能引諸藥入皮膚。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陽明。乾漆氣味辛溫,降而行血,入足厥陰。

蠐螬氣味鹹微溫,通瘀血,入肝明目。天雄氣味辛大熱,入下焦命門之品,熱藥中之峻者也。車前子氣味甘寒,入足太陽、陽明,能利小便。萆薢氣味苦平,利濕祛風,入足陽明、厥陰。山羊脛骨氣味甘溫微咸,強筋壯骨,入足厥陰。澤瀉氣味甘苦微咸,入足太陽、少陰。牛膝氣味酸鹹平,入足厥陰。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混合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顆,用溫酒送服,空腹服用,晚上睡覺前服用。

熟地黃性味甘寒微苦,歸屬於足少陰經。頑荊性味苦微溫,歸屬於足太陽經。山茱萸性味酸平,歸屬於足少陰經、厥陰經。狗脊性味苦平,歸屬於足太陽經、少陰經,具有健筋強骨的功效。地膚子性味苦微寒,歸屬於足太陽經,能引導藥物進入皮膚。白朮性味甘溫微苦,歸屬於足太陰經、陽明經。乾漆性味辛溫,能下降行血,歸屬於足厥陰經。

蠐螬性味鹹微溫,能通瘀血,歸屬於肝經,具有明目的功效。天雄性味辛大熱,歸屬於下焦命門,是熱藥中最峻烈的藥物。車前子性味甘寒,歸屬於足太陽經、陽明經,具有利小便的功效。萆薢性味苦平,能利濕祛風,歸屬於足陽明經、厥陰經。山羊脛骨性味甘溫微咸,具有強筋壯骨的功效,歸屬於足厥陰經。澤瀉性味甘苦微咸,歸屬於足太陽經、少陰經。牛膝性味酸鹹平,歸屬於足厥陰經。

此舒筋養血之方也。肝脾腎三經既有專補之品,而搜風逐濕諸味,各得行其志以驅邪,焉有不獲奇效者乎?

治筋痹肢節束痛。羚羊角湯,秋服之。

羚羊角,皮桂(按:宋本作肉桂),附子,獨活(各一兩三錢半),白芍藥,防風(炙),芎藭(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取清汁服。日可二、三服。

釋義:羚羊角氣味辛鹹微寒,入足厥陰。皮桂氣味辛熱,入足少陰、厥陰。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心、腎。獨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肝、腎。白芍氣味酸微寒,入肝。防風氣味苦辛甘,入手、足太陽。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此通絡養筋之方也。秋月諸氣收斂,惟以一味酸收,諸味辛溫行走,則正氣收肅,而客病卻矣。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可以舒筋養血。它既包含了專門補肝脾腎三經的藥材,也包含了驅逐風寒濕邪的藥材,每種藥材都能發揮其作用,怎麼可能沒有奇效呢?

適用於治療筋骨痹痛,肢節拘束疼痛。在秋季服用羚羊角湯。

配方:羚羊角、肉桂、附子、獨活(各一兩三錢半)、白芍藥、防風(炙)、川芎(各一兩)。

製作方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取三大錢,用水一盞半,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取藥汁服用。每天服用兩到三次。

羚羊角性寒,入足厥陰經。肉桂性熱,入足少陰、厥陰經。附子性熱,入心、腎經。獨活性平,入肝、腎經。白芍性寒,入肝經。防風性溫,入手、足太陽經。川芎性溫,入肝、膽經。這個方子能通絡養筋。秋季氣候收斂,只用一味酸性藥材收斂,其他辛溫藥材則促進氣血運行,使正氣收斂,而外邪則被驅散。

治寒冷濕痹,留於筋脈,攣縮不得轉側。烏頭湯,冬服之。

大烏頭,細辛,川椒,甘草,秦艽,附子,官桂,白芍藥(各七分),乾薑,白茯苓,防風(炙),當歸(各一兩),川獨活(一兩三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釋義:烏頭氣味苦辛大熱,食之令人麻,能祛風逐濕,治頑瘡風毒,入足太陽、少陰。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川椒氣味辛溫,入脾、肺,兼走命門。甘草氣味甘平,通行諸經,以緩藥性。秦艽氣味苦平,入手、足陽明。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官桂氣味辛溫,入足少陰、厥陰。

白話文:

治療因寒濕引起的痺症,寒濕留在筋脈,導致肢體攣縮,無法翻身。用烏頭湯,冬天服用。配方包括烏頭、細辛、川椒、甘草、秦艽、附子、官桂、白芍藥(各七分)、乾薑、白茯苓、防風(炙)、當歸(各一兩)、川獨活(一兩三錢半)。將所有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半,枣两枚,煎煮至八分,去渣,空腹饭前服用。

白芍氣味酸微寒,入肝。乾薑氣味辛熱,入手少陰、足太陰,能引藥入經絡。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胃。防風氣味苦辛甘平,入手、足太陽。當歸氣味辛甘微苦溫,入心、肝,獨活氣味辛甘平,入肝、腎。此因三氣留著於脈絡,四肢拘攣,不得屈伸,痛癢無知。非辛熱有毒之藥,佐以引經風藥,不能中病。

然猶藉歸、芍之養血,甘草之緩中,病去而正不傷矣。

凡中風用續命、排風、風引、竹瀝諸湯,及神精丹,茵芋酒之類,更加以灸,無不愈者。然此疾積習之久,非一日所能攻按:宋本攻作致,皆大劑久服而取效。《唐書》載王太后中風,喑默不語,醫者蒸黃耆數斛以薰之得瘥,蓋此類也。今人服三五盞便求效,責醫也亦速矣。孟子曰:七年之病,三年之艾,久而後知爾。

白話文:

白芍性寒味酸,入肝經;乾薑性熱味辛,入手少陰、足太陰經,能引藥入經絡;茯苓味甘性平,入胃經;防風味甘辛苦性平,入手、足太陽經;當歸味甘辛微苦性溫,入心、肝經;獨活味辛甘性平,入肝、腎經。這是因為三氣停滯在經脈,導致四肢拘攣,不能伸屈,疼痛瘙癢卻無知覺。非辛熱有毒的藥物,佐以引經風藥,無法治癒疾病。

不過,仍然需要依靠當歸、白芍來養血,甘草來緩和脾胃,才能在疾病痊癒後不損傷正氣。

凡中風患者,服用續命湯、排風湯、風引湯、竹瀝湯等,以及神精丹、茵芋酒等,並配合艾灸,都能治癒。然而,這種疾病積累已久,並非一日之功就能治好。古籍中記載,需要服用大劑量藥物,長期服用才能見效。《唐書》記載,王太后中風,不能言語,醫生用數斛黃芪蒸熏她,才得以痊癒,這也是類似的情況。如今的人,服用三五劑藥就急著求效,責怪醫生也過於急躁了。孟子說:「七年之病,三年之艾,久而後知爾。」

治一切癱瘓風。鐵彈圓。

乳香,沒藥(各一兩),五靈脂(四兩),川烏(一兩半)

上先將乳香、沒藥,於陰涼處當風研細極,更加上麝香一錢研細,再將下二味為極細末,然後同前藥碾和。再研,滴水為圓如彈子大,陰乾,磁盒收貯。每服一粒,薄荷酒磨下,日三服。按:宋本酒作湯。

釋義:乳香氣味辛微溫,入手、足少陰。沒藥氣味苦平,入足陽明,皆能通瘀血,伸縮經絡。五靈脂氣味甘溫,能通瘀行血,入足厥陰。川烏氣味辛熱,入足太陽、少陰。風邪入骨者,非此不能達。再佐麝香之走竄入竅。蓋癱瘓之症,五臟無病,病在脈絡,四肢麻痹不仁,表裡之藥俱不能卻,非有毒通瘀,辛香入絡之品,不能直入病處。峻利之藥而用丸劑者,亦緩攻之意也。

白話文:

治療各種癱瘓風的藥方:鐵彈丸

藥材:

  • 乳香 一兩
  • 沒藥 一兩
  • 五靈脂 四兩
  • 川烏 一兩半

製作方法:

  1. 將乳香、沒藥放置陰涼通風處研磨成極細粉末。
  2. 加入麝香一錢,繼續研磨成細末。
  3. 將五靈脂和川烏研磨成極細粉末。
  4. 將上述四種藥材混合研磨均勻。
  5. 加入少量水,搓揉成彈子大小的圓丸,陰乾後裝入磁盒保存。

用法用量:

每次服用一粒,以薄荷酒研磨服用,每日三次。

古代文獻註解:

宋代版本記載為湯劑,而非酒劑。

藥材功效:

  • 乳香:味辛微溫,入足少陰經,能通瘀血,舒展經絡。
  • 沒藥:味苦平,入足陽明經,能通瘀血,舒展經絡。
  • 五靈脂:味甘溫,入足厥陰經,能通瘀血,活血化瘀。
  • 川烏:味辛熱,入足太陽經、少陰經,能驅散寒邪,通經活絡。
  • 麝香:能走竄入竅,開通經絡。

方劑解釋:

此方針對各種癱瘓風症,因其病症源於脈絡不通,四肢麻痹無力,一般的藥物無法直達病灶。此方以乳香、沒藥、五靈脂通瘀活血,川烏辛熱驅散寒邪,麝香走竄入竅,藥性直達病灶,緩解癱瘓風症。

黑神圓。

草烏頭(生,不去皮),五靈脂(各等分)

上為細末,六月六日滴水為圓如彈子大。四十歲以下,一圓分六服。病甚者服一圓,按:宋本作病甚一圓分二服。薄荷酒磨下,覺微麻為度。

釋義:草烏頭氣味苦辛大熱,入足太陽、少陰。五靈脂氣味甘溫,入足厥陰。此因中風癱瘓,年久不愈,五臟雖無傷,而經絡四肢為邪痹阻,伸縮不能自如者,非辛熱有毒之藥,及通瘀行血之品,不能直走病所。故服藥後欲其微知麻者,取其藥性到也。與上方症同。

治風客陽經,邪傷腠理,背脊強直按:宋本脊作膂,口眼喎斜,體熱惡寒,痰厥頭痛,肉瞤筋惕,若墜深淵,按:宋本作辛頞鼻淵。及酒飲過多,嘔吐涎沫,頭目眩暈,如坐車船。常服解五邪傷寒,闢霧露瘴氣,爽神志,諸風不生。定風餅子,。

白話文:

黑神圓

配方:

  • 草烏頭(生,不去皮)
  • 五靈脂(各等分)

製法:

將草烏頭和五靈脂研磨成細粉,於六月六日滴水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 40歲以下者,一丸分六次服用。
  • 病情嚴重者,服一丸(宋本為一丸分二服)。
  • 用薄荷酒磨服,直到感覺微微麻木為止。

藥理:

  • 草烏頭味苦辛,性大熱,入足太陽、少陰經。
  • 五靈脂味甘溫,入足厥陰經。

此方用於治療中風癱瘓、久病不愈,五臟無損但經絡四肢因邪氣阻滯而伸縮不靈者。此類疾病需用辛熱有毒之藥物及通瘀行血之品才能直達病所。服用此藥後感覺微麻,表明藥性已達病處。

功效:

  • 治風邪侵犯陽經,邪氣傷及腠理,導致背脊強直、口眼歪斜、體熱惡寒、痰厥頭痛、肌肉抽搐、感覺像墜入深淵(宋本為辛頞鼻淵)。
  • 治酒喝太多導致的嘔吐涎沫、頭目眩暈,像坐車船一樣。
  • 常服可解五邪傷寒,辟除霧露瘴氣,清醒神志,預防各種風邪。

注:

  • 此方為古代藥方,請勿自行服用。

天麻,川烏,天南星,半夏,川薑,川芎,白茯苓,甘草(各等分,並生者)

上細末,生薑汁為圓如龍眼大,即捏作餅子,生硃砂為衣。每服一餅,細嚼,熱生薑湯下,不拘時候。熙豐間,王丞相常服,預防風疾神驗。

釋義:天麻氣味辛平,入足陽明、厥陰,能熄肝風,止頭暈。川烏氣味辛熱,入足太陽。天南星氣味苦辛溫,入手、足太陰。半夏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川薑氣味辛熱,入足陽明、厥陰。川芎氣味辛溫,入肝、膽。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通行十二經絡,能緩諸藥之性。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由天麻、川烏、天南星等八味藥材組成,可以預防風疾。藥材經過研磨、製丸、包裹等步驟,方便服用。服用時用熱生薑湯送服,可以增強藥效。王丞相常年服用此方,效果顯著,可見其功效之佳。

注意事項

此備用預防之藥也。風邪客於三陽經,及寒邪瘴癘之邪侵犯,所現諸症不安之狀,諸藥辛溫,皆能上升,獨取甘草之緩,茯苓之下行,硃砂之味苦微溫,入心以安神,則諸風自然不生矣。

治膽虛冷,目眩頭疼,心神恐畏,不能獨處,胸中滿悶。補膽茯神散,。按:宋本無補膽二字。

茯神(一兩),遠志,防風,細辛,白朮,前胡,人參,桂心,熟乾地黃,甘菊花(各三分),枳殼(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溫服,不拘老幼皆宜服。

釋義:茯神氣味甘平,入心。遠志氣味辛溫,入心、腎。防風氣味苦辛甘,入手、足太陽。細辛氣味辛溫,入腎。白朮氣味甘溫,入脾。前胡氣味辛微寒,入手、足太陰、陽明。人參氣味甘溫,入胃。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肝、腎。熟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腎。甘菊花氣味苦辛涼,入肝、膽。

白話文:

這是一味預防疾病的藥方。當風寒邪氣入侵三陽經,或寒邪、瘴氣等有害物質侵犯人體,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適症狀時,可以服用此藥。

藥方中的藥材都具有辛溫性,能向上升發,唯獨甘草性質平和緩和,茯苓則能向下行氣,硃砂味苦微溫,入心安神,因此能有效預防各種風邪的產生。

此藥方可治療膽虛寒、目眩頭疼、心神恐懼、不能獨處、胸中悶滿等症狀。

方名為「茯神散」。

方藥組成:茯神一兩、遠志、防風、細辛、白朮、前胡、人參、桂心、熟乾地黃、甘菊花各三分、枳殼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加入生薑三片,一同煎煮至六分,溫服。

適用人群:不拘老幼皆可服用。

藥材性味:茯神甘平,入心;遠志辛溫,入心、腎;防風苦辛甘,入手、足太陽;細辛辛溫,入腎;白朮甘溫,入脾;前胡辛微寒,入手、足太陰、陽明;人參甘溫,入胃;桂心辛甘大熱,入肝、腎;熟地黃甘寒微苦,入腎;甘菊花苦辛涼,入肝、膽。

枳殼氣味苦寒,入脾。此因膽虛神怯致病,有不安諸恙,故以補心脾肝腎之藥守正,佐以辛溫、辛涼之品,正氣既旺,外侮焉能入哉?

治膽虛不得眠,四肢無力。鱉甲圓。

鱉甲,酸棗仁,羌活,黃耆,牛膝,人參,五味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杵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圓,溫酒下,空心服。按:三字宋本無。

釋義:鱉甲氣味鹹平,入足厥陰。棗仁氣味苦平,入心,羌活氣味苦辛平,入足太陽。黃耆氣味甘微溫,入手、足太陰。牛膝氣味酸鹹,入肝、腎。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五味子氣味酸微苦鹹,入腎。此因膽虛為病,培養中宮,使中土有恃,肝家氣旺,則少陽膽有所憑依,故六腑以通為補,必藉五臟之內守也。

白話文:

鱉甲性味鹹平,歸足厥陰經。酸棗仁性味苦平,歸心經。羌活性味苦辛平,歸足太陽經。黃耆性味甘微溫,歸手、足太陰經。牛膝性味酸鹹,歸肝、腎經。人參性味甘溫,歸脾、胃經。五味子性味酸微苦鹹,歸腎經。這方藥是針對膽虛導致的疾病,通過滋養脾胃,使脾胃充實有力,肝氣旺盛,則膽氣也得到依託。因為六腑以通暢為補,必須依靠五臟的內守。

總結

這段古文描述了治療膽虛導致的失眠、四肢無力等症的藥方。方中選用補益心、脾、肝、腎的藥物,以及滋養脾胃、強健肝氣的藥物,旨在增強正氣,抵禦外邪。

治膽虛目暗,喉痛唾數,眼目眩冒,五色所障,夢見被人訟,恐懼,面色變青。補膽防風湯。

防風(十分),人參(六分),細辛(五分),芎藭,甘草,茯神,獨活,前胡(各八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

釋義:防風氣味苦辛甘平,入手、足太陽,引經之風藥。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細辛氣味辛溫,入腎。芎藭氣味辛溫,入肝、膽。甘草氣味甘平,入脾、胃。茯神氣味甘平,入心。獨活氣味苦辛甘平,肝、腎引經之風藥。前胡氣味辛微寒,手足太陰、陽明之風藥。此膽虛挾邪,諸症不安。

白話文:

治療膽虛引起的眼睛昏暗,喉嚨痛、唾液多,眼花目眩、頭昏腦脹,視物模糊,五色不清,做夢夢見被人告狀,感到恐懼,臉色發青,可以服用補膽防風湯。

藥方:防風十份,人參六份,細辛五份,芎藭、甘草、茯神、獨活、前胡各八份。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大錢,用水一盞半,加入兩枚大棗,一起煎煮至八分,去渣,飯前服用。

藥性:防風性味苦辛甘平,歸手足太陽經,是引導風邪的藥物。人參性味甘溫,歸脾胃經。細辛性味辛溫,歸腎經。芎藭性味辛溫,歸肝膽經。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胃經。茯神性味甘平,歸心經。獨活性味苦辛甘平,歸肝腎經,是引導風邪的藥物。前胡性味辛微寒,歸手足太陰、陽明經,是引導風邪的藥物。此方針對膽虛挾邪,引起的各種不適症狀。

以人參之扶正,甘草之緩中,茯神之安神,再佐以棗之入榮,則諸風藥得施其技,焉有不中病情哉!

治膽虛常多畏恐,不能獨臥,如人捕狀,頭目不利。人參散。

人參,枳殼,五味子,桂心,枸杞子,山茱萸,甘菊花,茯神(各三分),柏子仁,熟乾地黃(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按:宋本無空心二字。

釋義:人參氣味甘溫,微苦寒,入脾、胃。枳殼氣味苦寒,入脾。五味子氣味微苦鹹,入腎。桂心氣味辛甘大熱,入肝、腎。枸杞子氣味甘溫,入足厥陰、少陰。山茱萸氣味酸微溫,入足厥陰。甘菊花氣味苦辛涼,入肝、膽。茯神氣味甘平,入心。柏子仁氣味苦微溫,入心、肝。

白話文:

如果用人參來增強正氣,用甘草來緩和脾胃,用茯神來安神,再搭配棗子來補充氣血,那麼各種治療風寒的藥物就能發揮它們的功效,怎麼可能治不好病呢?

治療膽虛的人,常常會感到害怕,不能獨自睡覺,好像被人追捕一樣,頭昏眼花。這個時候可以用人參散。

人參、枳殼、五味子、桂心、枸杞子、山茱萸、甘菊花、茯神各三錢,柏子仁、熟乾地黃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空腹溫酒調服。古籍記載中沒有空腹二字。

人參味甘溫,微苦寒,入脾、胃。枳殼味苦寒,入脾。五味子味微苦鹹,入腎。桂心味辛甘大熱,入肝、腎。枸杞子味甘溫,入足厥陰、少陰。山茱萸味酸微溫,入足厥陰。甘菊花味苦辛涼,入肝、膽。茯神味甘平,入心。柏子仁味苦微溫,入心、肝。

熟乾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腎。藥必酒送,乃入膽也。亦因膽虛致病。肝膽屬木,方中補腎之品居多,取古人所云,虛則補其母也。

治肝厥狀如癇疾不醒,嘔吐,醒後頭虛暈發熱方。

麻黃,釣藤(取皮),石膏,乾薑,半夏曲,柴胡,甘草,枳殼,甘菊(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釋義:麻黃氣味辛溫,入足太陽、手太陰,表散藥中之峻者也。釣藤氣味甘微寒,入手、足厥陰。石膏氣味辛大寒,入足陽明。葛根氣味甘平,入足陽明。半夏曲氣味辛微溫,入足陽明。柴胡氣味苦平微辛,入手、足少陽。甘草氣味甘平,能緩諸藥之性。枳殼氣味苦寒,皆入脾。

白話文:

熟乾地黃性涼味甘微苦,入腎經,服用時要用酒送服,才能進入膽經。因為膽虛也會致病,肝膽屬木,藥方中多用補腎藥物,取的是「虛則補其母」的古醫理。

這方子用來治療肝厥,症狀像癇疾昏迷不醒,伴隨嘔吐,醒後頭昏眼花發熱。

藥方:麻黃、釣藤皮、石膏、乾薑、半夏曲、柴胡、甘草、枳殼、甘菊,各等分。

將藥材研成粗末,每次取四錢,加水一盞半,生薑三片,大棗一枚,一起煎煮至八分,去渣溫服。

說明:麻黃性溫味辛,入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陰肺經,是表散藥中效果最快的藥物。釣藤性寒味甘,入手厥陰心包經、足厥陰肝經。石膏性寒味辛,入足陽明胃經。葛根性平味甘,入足陽明胃經。半夏曲性溫味辛,入足陽明胃經。柴胡性平味苦微辛,入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甘草性平味甘,能緩和藥性。枳殼性寒味苦,都入脾經。

甘菊花氣味苦辛涼,入肝。此治肝厥狀如癇疾,以諸風藥驅邪,得甘草、石膏之甘寒熄風,薑棗之和榮衛,則正既不傷,外邪自然解矣。

白話文:

甘菊花的氣味為苦辛且涼,主入肝經。這藥物適用於治療肝經病狀類似癇疾的情況。通過使用各種風性藥物來驅除邪氣,配合甘草和石膏的甘寒性質以熄滅肝風,以及薑棗來調和身體的營養與衛生,這樣既能保持身體正氣不受損傷,又能使外部邪氣自然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