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附:葉香岩傳
附:葉香岩傳
1. 附:葉香岩傳
君名桂,字天士,號香岩。先世自歙縣遷吳。諸生隆山公,曾祖也。祖紫帆,有孝行,通醫理。至君考陽生而精其術。範少參長倩無子,晚得茯庵太史,生無穀道,啼不止。延醫視之,皆束手。陽生翁至曰:是在膜里,須金刀割之。割之而穀道果開。太史既長,為紫帆翁作傳以報焉。
君少從師受經書,暮歸,陽生翁授以岐黃學。年十四,翁棄養,君乃從翁門人朱君某專學為醫。朱君即舉翁平日所教教之,君聞即徹其蘊,見出朱君上,因有聞於時。君察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如見五藏癥結。治方不執成見,嘗云:劑之寒溫,視疾之涼熱。自劉河間以暑火立論,專用寒涼。
白話文:
這位先生名叫桂,字天士,號香岩。他的祖先從歙縣遷到吳地。他的曾祖父是隆山公,是一位讀書人。他的祖父紫帆,以孝行著稱,並且通曉醫理。到了他的父親陽生,更是精通醫術。
有一位名叫範少參的人,他的妻子長倩沒有孩子,晚年才得了一個兒子,取名茯庵。這個孩子天生沒有肛門,一直哭個不停。他們請了很多醫生來看病,都束手無策。陽生翁來到後,說道:「問題在膜裡面,需要用金刀割開。」他用金刀割開了孩子的肛門,果然就通了。茯庵長大後,就寫了一篇傳記來紀念他的祖父紫帆翁,以報答他的救命之恩。
這位先生從小就跟著老師學習經書,晚上回家後,他的父親陽生翁就教他岐黃之術。他十四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他就跟隨父親的門人朱君學習醫術。朱君將他父親平時教導的醫術都傳授給他,他一學就會,而且理解得比朱君還要透徹,因此在當時就小有名氣。
這位先生精通望、聞、問、切四診,只要一看病人的脈象、面色、聲音和身形,就能準確地判斷出病人的病情,就像看到五臟六腑的病灶一樣。他治病時不拘泥於成見,曾經說過:「用藥的寒溫要根據病情的寒熱來決定。」從劉河間以暑火立論,專用寒涼藥物以來,他就主張根據病情的實際情況來用藥,不一味追求寒涼。
東垣論脾胃之火,必務溫養,習用參附。丹溪創陰虛火動之說,又偏於寒涼,嗣是宗丹溪者多寒涼,宗東垣者多溫養。近之醫者,茫無定識,假兼備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易一劑,而無有成見。蓋病有見證,有變症,有轉症,必灼見其初終轉變,胸有成竹,而後施之以方,否則,以藥治藥,實以人試藥也。
持論如是,以是名著朝廷,下至販夫豎子,遠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居家敦倫紀,內行修備,交朋友以忠信,人以事就商,為剖析成敗,如決疾然,洞中竅會。以患難相告者,傾橐拯之,無所顧藉。君又不止以醫擅名者。沒年八十,配潘孺人。
白話文:
東垣認為脾胃有火,一定要溫養,常用人參、附子。丹溪創立陰虛火動的理論,又偏向寒涼,之後追隨丹溪的人多用寒涼藥,追隨東垣的人多用溫養藥。現代的醫生,沒有明確的認識,假裝兼備兩種方法以求中庸,借用平和之法來掩蓋自己的不足,甚至早上用一種藥方,晚上就換一種藥劑,沒有自己的見解。其實,疾病有顯著症狀,有變化症狀,有轉化症狀,必須觀察清楚疾病的開始、結束和轉變過程,心中有明確的方案,才能用藥治療,否則,就是用藥治療藥物,實際上是以人試藥。
他的論述如此精闢,因此名聲遠播,從朝廷到平民百姓,從本省到鄰近省份,甚至遠到邊遠地區,沒有人不知道葉天士先生,他的名聲是實至名歸的。在家待人接物,尊崇倫理道德,在內修身養性,與朋友交往以忠誠信義為本,人們有事就來請教他,他分析成敗得失,就像診斷疾病一樣,洞悉其中的奧秘。遇到困難的人向他求助,他傾囊相助,毫不保留。他也不僅僅以醫術聞名。他八十歲去世,妻子是潘孺人。
子二:奕章、龍章。奕章亦善醫,以君名掩。孫二:堂、堅。曾孫三人,習儒業,食君之德,高大家聲將於是乎在。
論曰:自太史公傳倉公,件系其事。陳承祚作《華佗傳》因之。後戴九靈、宋景濂仿其體作《名醫傳》。君不欲以醫自名,並不欲以醫傳後。臨歿誡其子曰: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後,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吾死,子孫慎無輕言醫。鳴呼!可謂達且仁矣。
白話文:
兒子二人,分別叫做奕章、龍章。奕章也擅長醫術,但以君子的名聲掩蓋了醫術的光輝。孫子二人,分別叫做堂、堅。曾孫三人,都學習儒家學問,承襲著君子的美德,高貴的家世將因此而延續下去。
有人評論說:從太史公記載倉公開始,記載醫事就有了脈絡。陳承祚寫了《華佗傳》延續了這種記載方式。後來戴九靈、宋景濂模仿這種風格寫了《名醫傳》。您不願以醫術自名,也不願以醫術傳給後代。臨終時告誡兒子說:醫術可以做,但不能隨便去做,必須天資聰穎敏悟,還要讀盡萬卷書籍之後,才能用醫術來救濟世人。否則,很少有不殺人者的,因為藥餌就像刀刃一樣。我死了,你們子孫要謹慎,不要輕易談論醫術。啊!這真是達到了仁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