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二 (2)
卷第二 (2)
1. 治肺腎經病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大如杯,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癰疽。棗膏圓。
葶藶,陳橘皮,桔梗(各等分)
上先以下二味為末,入葶藶研勻,煮肥棗肉和圓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圓,米飲下。予嘗患停飲,久積肺經按:宋本積作漬,食已必嗽按:宋本嗽作䝟,漸喘,覺肺系急,服此良驗。
釋義:甜葶藶氣味苦寒,入手太陰,性能行水下氣。陳橘皮氣味苦辛溫,入手、足太陰。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息賁令人灑淅寒熱,喘逆而咳者,此肺家欲發癰疽之象。以瀉肺之藥,佐以棗之甘緩,不使藥之下行他經,欲其專走入肺也。
白話文:
肺部積聚的病症稱為「息賁」,位於右脅下,大小如同一個杯子,會讓人出現發冷發熱、呼吸急促、咳嗽,甚至有發膿瘡的跡象。治療方法是用大棗膏製成丸藥。
藥方用葶藶、陳皮、桔梗,三味藥各等份。
首先將陳皮和桔梗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葶藶研磨均勻,然後將肥美的棗肉煮熟,與藥粉混合,捏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到七顆,用米湯送服。
我曾經患過積聚在肺經的停飲症,吃飯後就會咳嗽,漸漸呼吸困難,感覺肺部很緊,服用此藥後效果很好。
平肺氣,補虛消飲。五味子圓。
五味子(二兩),桂心,大杏仁(北來者),青皮,細辛,人參,檳榔(煨,各一兩),乾薑,附子(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圓,溫酒或白湯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釋義:五味子氣味酸微溫,入足少陰。桂心氣味甘辛熱,入肝。杏仁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青皮氣味辛溫,入肝、膽。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檳榔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能下氣消積。炮乾薑氣味辛溫,入脾。附子氣味辛鹹大熱,入手、足少陰。
白話文:
這方子主治平肺氣,補虛消飲。用五味子、桂心、杏仁、青皮、細辛、人參、檳榔、乾薑、附子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煉蜜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四十粒,溫酒或白湯送服,空腹食前,每天服用三次。
此因正氣虛弱不振,致積飲停留。必辛甘溫之守護中宮,而平肺消飲之品各得展其技矣。
喘急肺積。葶藶圓。
苦葶藶(一兩一分),當歸,肉桂,白蒺藜,乾薑,川烏頭,吳茱萸,鱉甲,大杏仁,茯苓,人參(各半兩),檳榔(一兩)
上為細末,煮棗肉和杵圓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圓,薑、棗湯下,日三四服,不拘時候。
白話文:
這是因為正氣虛弱,無法抵抗外邪,導致積聚的痰飲停留在肺部。必須用辛甘溫的藥物來保護脾胃,同時配合清肺化痰的藥物,才能發揮各自的作用。
藥材
- 苦葶藶(一兩一分)
- 當歸(半兩)
- 肉桂(半兩)
- 白蒺藜(半兩)
- 乾薑(半兩)
- 川烏頭(半兩)
- 吳茱萸(半兩)
- 鱉甲(半兩)
- 大杏仁(半兩)
- 茯苓(半兩)
- 人參(半兩)
- 檳榔(一兩)
製法
-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
- 用煮熟的棗肉和藥末混合,搓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子。
用法
- 每次服用二三十丸。
- 用薑棗湯送服。
- 每日服用三到四次,不限時間。
釋義:苦葶藶氣味苦辛寒,入手太陰。當歸氣味辛溫,入手少陰、足厥陰。肉桂氣味甘辛大熱,入足厥陰。白蒺藜氣味甘辛溫,入足厥陰,能明目。乾薑氣味辛熱,入足太陰。川烏頭氣味辛熱,入足太陽。吳茱萸氣味辛熱,入足厥陰。鱉甲氣味鹹平,入足厥陰。杏仁氣味苦辛微溫,入手太陰。
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能引諸藥達於至陰之處。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檳榔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能消積下氣。肺有積飲,咳逆欲喘,由乎中土氣怯,不能養金制木。得中土有權,飲濁不致泛溢,肺金職司不廢,烏有不安者乎?
多年肺氣喘急哮嗽,終夕不得臥者,按:七字,宋本作呴嗽晨夕不得。紫金丹。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主要介紹了一些中藥的藥性,以及肺部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其中提到了几种常用的中藥,如苦葶藶、當歸、肉桂等等,并描述了它们的功效和作用。
文章也分析了肺部积寒饮、咳嗽气逆等症状的病因,认为是由于脾土之氣虛弱,无法滋养肺金而引起的。最后,还推荐了一个名为“紫金丹”的方剂,可以用于治疗长期肺气喘急、哮喘咳嗽的患者。
信砒(水飛如面半錢。按:宋本注一錢半,研飛如粉),淡豆豉(好者二錢,用水略潤少頃時,以紙挹干,研成膏。按:宋本二錢作一兩半,挹作浥)
上用豆豉膏子,和砒同杵極勻,圓如麻子大。每服十五圓或十圓。按:三字,宋本無。小兒量大小與之,並用臘茶澄清極冷吞下,臨臥,以知為度。服藥半月之內,忌進熱物。按:十字,宋本無。
有一親表婦人,患此病十年,遍求醫皆不效。忽有一道人貨此藥,漫贖一服服之,是夜減半,數服頓愈,遂多金丐得此方。余屢用以救人,特為神異。
白話文:
將砒霜研磨成細粉,取半錢。以優質淡豆豉二錢,用水略微潤濕片刻,用紙吸去水分,研磨成膏狀。將豆豉膏和砒霜混合,充分搗勻,製成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粒或十粒。小兒根據體型調整用量,用冷卻的臘茶送服,臨睡前服用,觀察效果。服藥半月內忌食熱物。
一位親戚的妻子患病十年,遍訪名醫卻無效。偶然遇到一位道士出售此藥,她花重金買了一份服用,當晚病症減輕一半,服藥數次後病癒。她因此花重金向道士求得此方。我多次用此方救治病人,效果神奇。
釋義:信砒氣味苦辛酸大熱,有大毒,能直入十二經絡。淡豆氣味苦寒,入手、足太陰、陽明。必冷臘茶送者,因多年冷哮咳嗽,喘不得臥,非辛熱有毒之藥不能直透重關,非陳痛之物,不能引藥入里,再佐以苦寒極冷之茶,引入病深之所,亦物以類聚之意也,厥功豈不捷耶!
治肺虛實不調,鼻塞多涕,咽中有痰而喘,按:宋本痰作涎。項強筋急或痛。細辛湯。
細辛,半夏曲,茯苓,桔梗(各四錢),桂枝(三錢),甘草(二錢)
白話文:
釋義
砒霜的味道苦、辛、酸,性屬大熱,具有劇毒,可以直達人體的十二條經絡。淡豆的味道苦寒,入脾、胃、大腸、小腸經。
必須用冷的臘茶送服砒霜,因為多年的寒性哮喘和咳嗽,患者呼吸困難,無法平躺,只有辛熱有毒的藥物才能直達病灶,而陳舊的疼痛,需要用辛辣的藥物引導藥力進入體內。再佐以苦寒極冷的茶,將藥力引入病灶深處,這也是物以類聚的道理,藥效豈不迅速顯著!
處方
細辛湯
藥材
- 細辛 四錢
- 半夏曲 四錢
- 茯苓 四錢
- 桔梗 四錢
- 桂枝 三錢
- 甘草 二錢
註
宋代版本中,將「痰」字寫作「涎」。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二盞,生薑四片,蜜半匙,同煎至七分。溫服,日三服。
釋義:細辛氣味辛溫,入足少陰。半夏曲氣味辛微溫,入足陽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能引藥達下。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為諸藥之舟楫。桂枝氣味辛甘溫,入足太陽,能引藥達表。甘草氣味甘平,通行十二經絡,緩諸藥之性。此因肺家冷熱虛實不調,辛溫、淡滲、苦辛、甘緩中,再佐以姜之辛溫和衛,蜜之甘緩和榮,則傾欹得以和平矣。
治肺癰吐膿血作臭氣,胸乳間皆痛。升麻湯,。按:宋本無間字。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兩杯水,加入四片生薑,半匙蜂蜜,一起煎煮至剩下七分。溫熱服用,每天三次。
細辛性味辛溫,入足少陰經。半夏性味辛微溫,入足陽明經。茯苓性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經,能引藥向下輸送。桔梗性味苦辛平,入手太陰經,是所有藥材的嚮導。桂枝性味辛甘溫,入足太陽經,能引藥達表。甘草性味甘平,通行十二經絡,緩和所有藥材的藥性。這是因為肺部寒熱虛實失調,因此用辛溫、淡滲、苦辛、甘緩的藥材來調理,再佐以生薑的辛溫來溫和衛氣,蜂蜜的甘緩來和緩營氣,這樣便能使肺部阴阳平衡。
用此方治療肺癰吐膿血,伴有臭味,胸乳之間疼痛。用升麻湯治療。
川升麻,桔梗,薏苡仁,地榆,子芩,牡丹皮,白芍藥(各半兩),甘草(三分)
上銼粗末,每服一兩。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日二、三服。
釋義:川升麻氣味苦辛微溫,入足太陰、陽明之表藥。桔梗氣味苦辛平,入手太陰。薏苡仁氣味甘微寒,入手、足太陰,手少陰。地榆氣味苦鹹微寒,入手、足陽明。子芩氣味苦平,入手、足少陽,陽明。丹皮氣味辛平,入足少陽、厥陰。白芍氣味酸微寒,入肝。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陽明。
白話文:
取川升麻、桔梗、薏苡仁、地榆、子芩、牡丹皮、白芍各半兩,甘草三分,研成粗末。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渣,每日服用兩到三次。
此肺癰已成膿血,臭氣上升,胸乳作痛。以表藥提其清陽,以泄肺清熱之藥瀉濁陰,戊巳二味和中。清既得升,濁亦得降,焉有不奏功耶?
治肺喘久不止,成息賁者,按:六字,宋本作而息賁三字。五靈脂圓。
五靈脂(二兩半),木香(半兩),葶藶(一分),馬兜鈴(去殼炒,一分)
上為細末,棗肉和圓如梧子大。每服二十圓,生薑湯下。日三服。
釋義:五靈脂氣味甘溫,入手太陰、足厥陰。木香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葶藶氣味苦辛寒,入肺。馬兜鈴氣味苦辛微寒,入手太陰。肺家壅痹,氣機不宣,咳喘不止,欲成息賁。故以入血之藥,佐以辛溫及輕揚泄肺之品,又以棗之甘,姜之辛,調其榮衛,則病自去,無庸他圖矣。
白話文:
這個肺部的膿腫已經化膿,臭味向上蔓延,胸部和乳房感到疼痛。應該用表面的藥物提升陽氣,用清熱瀉肺的藥物清除濁陰,再用戊己二味調和脾胃。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怎麼可能不奏效呢?
治療長期咳嗽氣喘不止,快要變成哮喘的人,用五靈脂、木香、葶藶、馬兜鈴這四味藥。
取五靈脂二兩半、木香半兩、葶藶一分、馬兜鈴(去殼炒)一分,研成細末,用棗肉和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五靈脂性味甘溫,歸入肺經和肝經;木香性味辛溫,歸入肺經和脾經;葶藶性味苦辛寒,歸入肺經;馬兜鈴性味苦辛微寒,歸入肺經。肺部壅塞閉阻,氣機不能宣通,導致咳嗽氣喘不止,快要變成哮喘。因此,用入血的藥物,輔以辛溫和輕揚瀉肺的藥物,再加上棗的甘味和薑的辛味,調和營衛之氣,這樣病就會自然痊癒,不用再費心治療了。
脾惡濕,腎惡燥,如硫黃、附子、鍾乳煉丹之類皆剛劑。用之以助陽補接真氣則可。按:宋本用之下有人字。若云補腎,則正腎所惡者。古人制方,益腎皆滋潤之藥,故仲景八味圓本謂之腎氣圓,以地黃為主。又如腎瀝湯之類,皆正補腎經也。近世盛行香茸圓,可補腎經,亦有數方具後。
蔡太師所服,香茸圓。
鹿茸,熟乾地黃(各二兩),附子,蓯蓉,破故紙,當歸(各一兩),沉香(半兩),麝香(一錢)
白話文:
脾臟厭惡濕氣,腎臟厭惡燥熱。像硫黃、附子、鐘乳等煉製的藥物,都屬於性屬剛烈的藥劑。如果用它們來助陽補益真氣,則是可以的。
根據記載,宋本版本在「用之下」處多了一個「人」字,若說是補腎,那就正犯了腎臟所厭惡的特性。古人配製藥方時,滋補腎臟的藥物都以滋潤為主,所以仲景的八味丸方,就被稱為「腎氣丸」,以地黃作為主要藥材。又比如「腎瀝湯」之類的藥方,都是正統補益腎經的藥物。
近世盛行香茸丸,可補益腎經,後面列舉了幾個方子。
蔡太師所服用的,是香茸丸。
藥方:鹿茸、熟地黃(各二兩),附子、蓯蓉、破故紙、當歸(各一兩),沉香(半兩),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入麝香研勻,煉蜜杵圓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圓,空心,用鹽湯下。
釋義:此通補督脈之方也。鹿茸氣味甘溫,入足太陽、少陰。熟地氣味甘寒微苦,入足少陰。附子氣味鹹溫,入手、足少陰。肉蓯蓉氣味鹹溫,入足少陰。破故紙氣味辛溫,入脾、腎。當歸氣味辛甘微溫,入手少陰、足厥陰。沉香氣味辛溫,入腎。麝香氣味辛溫,入手、足少陰,能引諸藥入經絡。
送藥用鹽湯者,引藥入下也。乃蔡元長。所服之藥,因高年下焦陽氣衰弱,投以溫暖,必藉血氣有情,辛香走竅之藥,庶幾效驗之速耳。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麝香一起研磨均勻,再用煉好的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到五十粒,空腹服用,用鹽湯送服。
釋義:
此藥方主要用來補益督脈。鹿茸味甘性溫,走足太陽經和少陰經;熟地味甘性寒微苦,走足少陰經;附子味鹹性溫,走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肉蓯蓉味鹹性溫,走足少陰經;破故紙味辛性溫,走脾經和腎經;當歸味辛甘性微溫,走手少陰經和足厥陰經;沉香味辛性溫,走腎經;麝香味辛性溫,走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能引導其他藥物進入經絡。
使用鹽湯送服藥物,可以引導藥物向下運行。這方出自蔡元長,他所服用的藥物,是因為年紀大了,下焦陽氣衰弱,所以選用溫暖補益的藥物,並且加入了辛香走竅的藥物,以期能迅速見效。
又方。
鹿茸(二兩),沉香,人參,白芍藥,熟乾地黃,生乾地黃,蓯蓉,牛膝,澤瀉,大附子,當歸(各一兩),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酒和圓如梧子大。每服五十圓,鹽酒或鹽湯下。
釋義:鹿茸氣味甘溫,專補督脈。沉香氣味辛溫,入腎。人參氣味甘溫,入脾、胃。白芍氣味酸微寒,入肝。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腎。生地黃氣味苦寒,入心。肉蓯蓉氣味鹹溫,入腎。牛膝氣味辛鹹平,入肝。澤瀉氣味鹹平,入足太陽。附子氣味鹹溫,入腎。當歸氣味辛甘微溫,入肝。
白話文:
將鹿茸、沉香、人參、白芍藥、熟乾地黃、生乾地黃、肉蓯蓉、牛膝、澤瀉、大附子、當歸各研磨成細粉,再加入適量酒混合,搓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粒,用鹽酒或鹽湯送服。
麝香氣味辛溫,入手、足少陰,能引藥入經絡。此藥輿前方功效相同,而以酒圓,送以鹽酒、鹽湯,使其入脈絡也。
又方。
熟乾地黃(五兩),鹿茸(三兩),菟絲子(四兩,別末),附子(二兩),沉香(一兩)
上為細末,入麝香半錢,研勺,煉蜜杵圓如梧子大。每服三十圓至五十,鹽酒或鹽湯下。
釋義:此方專補脾腎。熟地黃氣味甘寒微苦,入腎。鹿茸氣味甘溫,入足少陰、太陽。菟絲子氣味甘平,入足少陰、太陰。附子氣味鹹溫,入手、足少陰。沉香氣味辛溫,入腎,能徒乍焦,再佐以麝香之走竅。鹽酒之送藥,蓋高年中下兩虧者,非此不能效也。
白話文:
麝香的味道辛辣溫熱,能夠進入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並且可以引導藥物進入經絡。這個藥物和前面方劑的功效相同,只是用酒將藥丸包裹,並用鹽酒或鹽湯送服,讓藥物更容易進入經脈。
另一個方子
熟地黃(五兩)、鹿茸(三兩)、菟絲子(四兩,要去掉末端)、附子(二兩)、沉香(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麝香半錢,用研缽研磨,再用煉好的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粒,用鹽酒或鹽湯送服。
解釋
這個方子主要用來補脾腎。熟地黃的味道甘甜,性寒微苦,進入腎經。鹿茸的味道甘甜溫熱,進入足少陰經和太陽經。菟絲子的味道甘甜平淡,進入足少陰經和太陰經。附子的味道鹹而溫熱,進入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沉香的味道辛辣溫熱,進入腎經,能夠溫暖腎陽,再配合麝香的通竅作用。用鹽酒送服藥物,是因為年老體弱的人,脾腎虛弱,只有用這個方子才能有效。
治腎氣上攻,頃背不能轉側。椒附散。
大附子(一枚八錢以上者,勿皮臍,切片,炮末之。按:宋本八錢作六錢)
上每末二大錢,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麵填滿,水一盞半,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鹽少許,通口空心服。
釋義: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川椒氣味辛熱,入足厥陰。病因下焦空虛,腎氣不安,其位反上攻,項背不能轉移。微佐以鹽,使其引歸經絡。大凡治病,未可以一例看,當隨機應變耳。
一親患項筋痛連及背胛,不可轉側。服諸風藥皆不效。予嘗憶《千金方》按:宋本方作髓有腎氣攻背強痛等症。按:四字,宋本作項強一症。予處此方與之,兩服頓瘥,自後與人皆有驗。蓋腎氣自腰夾脊上至曹溪穴,然後入泥丸宮。曹溪一穴,非精於般運者不能透,今逆行至此不得通,用椒以引經歸則安矣。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腎氣上攻,導致背部無法轉動的疾病。方劑主要由附子、川椒等藥物組成,附子性熱,可以溫補腎陽,川椒性熱,可以散寒止痛。由於腎氣虚弱,导致腎氣上逆,進而影響了背部和頸部的經絡,造成疼痛。方中附子與川椒合用,可以溫補腎陽,引導腎氣歸經,達到治療效果。醫生在治療疾病時,應該根據病人的病情,靈活地調整藥方,不能一成不变。
這個方子有效地治療了項背疼痛,说明經絡運行對人體健康至关重要。醫者應該精通经络理论,才能更好地运用药物,治疗疾病。
腎氣上達,按:宋本作蕭氣上達。椒下達。詩云:椒聊且,貽我握椒,皆是此意也。
治腎經虛,腰痛不能轉側。麋茸圓。
麋茸(一兩,治如鹿茸。無麋茸,以鹿茸代),菟絲子(取末一兩),舶上茴香(半兩)
上為末,以羊內腎二對,法酒煮爛,去膜,研如泥,同上藥圓如梧子大,陰乾。如腎膏少,入酒糊佐之。每服三、五十圓,空心溫酒鹽湯下。按:宋本無空心二子。
釋義:麋乃澤獸也,氣味甘溫,入足少陰。菟絲子氣味甘平,入脾、腎。舶上茴香氣味辛溫,入肝、腎。羊內腎氣味辛甘溫,入足少陰。此雖腎虛腰痛,必有水氣陰濕之邪相感而起,故補腎藥中,必兼補脾之藥,觀先生之治驗,可見一斑矣。
白話文:
腎氣上升,根據宋版記載應為「蕭氣上達」。椒則下降。詩經中「椒聊且,貽我握椒」,就是這個意思。
治療腎經虛弱、腰痛難以翻身的症狀,可用麋茸丸。
將麋茸(一兩,處理方式與鹿茸相同。若無麋茸,可用鹿茸替代)、菟絲子(取粉末一兩)、舶上茴香(半兩)研磨成粉末,加入羊腎兩對,用酒煮爛,去除膜,研磨成泥,與藥粉混合,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陰乾。若腎膏不足,可加入酒糊輔助。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空腹溫酒鹽湯送服。根據宋版記載,沒有「空腹」二字。
說明:麋是沼澤動物,性味甘溫,歸足少陰經;菟絲子性味甘平,歸脾、腎經;舶上茴香性味辛溫,歸肝、腎經;羊腎性味辛甘溫,歸足少陰經。雖然是腎虛腰痛,但必然有水氣、陰濕之邪入侵而導致,所以補腎藥中必須兼顧補脾藥物。從先生的治療經驗可以窺見一斑。
戊戌年八月,淮南大水,城下浸灌者連月。予忽臟腑不調,腹中如水吼者數日,調治得愈,自此腰痛不可屈折,雖頰面亦相妨,服遍藥不效,如是凡三月餘。後思之,此必水氣陰盛,腎經感此而得,乃灸腎俞三七壯,服此藥瘥。
治腎虛或時腳腫,兼治脾元。地黃圓。
熟地黃(二兩半),肉蓯蓉,白茯苓,澤瀉,五味子(各三兩),桂枝,附子(各半兩),黃耆(獨莖者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杵和圓如梧子大。每服四、五十圓,空心溫酒下,食前再服。
釋義:熟地黃氣味甘苦微寒,入足少陰。肉蓯蓉氣味鹹溫,入腎。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胃。澤瀉氣味鹹微寒,入足太陽。五味子氣味酸鹹溫,入腎。桂枝氣味辛溫,入足太陽。附子氣味辛鹹熱,入手、足少陰。黃耆氣味甘微溫,入手、足太陰。此腎虛而兼脾弱,則濕留不去,或時腳腫,故補腎藥中必佐以辛熱之品,淡滲下行之味,兼理脾肺之藥。以酒送之,斯氣化流行,脾腎不致失司,病有焉不去耶?
白話文:
戊戌年八月,淮南地區發生大水,城下被水淹沒浸泡了連續好幾個月。我突然感到身體不適,腸胃功能失調,肚子裡像水聲一樣咕嚕咕嚕響了好幾天,經過治療後痊癒。但從此腰部疼痛,無法彎曲,連臉頰都受到影響,服用了很多藥都沒效果,這樣持續了三個多月。後來我思考了一下,這一定是水氣過盛,寒氣侵入腎經而導致的病症。於是就用艾灸腎俞穴來溫補腎氣,並服用了藥物,病症就痊癒了。
這個藥方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或者時常出現腳腫的病症,同時也能調理脾胃。
藥方:
熟地黃(二兩半)、肉蓯蓉、白茯苓、澤瀉、五味子(各三兩)、桂枝、附子(各半兩)、黃耆(獨莖者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好的蜂蜜調和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四、五十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飯前再服用一次。
藥物解說:
熟地黃性味甘苦微寒,歸入足少陰腎經。肉蓯蓉性味鹹溫,入腎經。茯苓性味甘平淡滲,入胃經。澤瀉性味鹹微寒,入足太陽膀胱經。五味子性味酸鹹溫,入腎經。桂枝性味辛溫,入足太陽膀胱經。附子性味辛鹹熱,入入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黃耆性味甘微溫,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此方用於治療腎虛兼脾胃虛弱,導致濕氣停滯,出現腳腫等症狀。因此在補腎藥物中加入辛熱的藥物來溫補陽氣,以及淡滲下行利水的藥物,同時也加入調理脾肺的藥物,以達到整體調理的目的。用溫酒送服,可以促進藥物氣化流通,脾腎功能也得以恢復,病症自然會消失。
治腎虛及足膝無力。青鹽圓。
茴香(三兩),菟絲子(末,四兩),乾山藥(二兩),青鹽(一兩)
上先將菟絲子淘洗淨,用無灰酒浸七日,取出曝乾,冬天近火煨之,曝乾,另為末。餘藥磨細末,和勻,酒糊圓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圓,空心鹽酒、鹽湯下。予頃常服數年,壯力進食。有一婦人足嚲曳,因令服此藥,久之履地,行步如故。
釋義:大茴香氣味辛溫,入腎。菟絲子氣味甘平,入脾。乾山藥氣味甘平,入脾。青鹽氣味鹹微寒,入足少陰。下焦腎虛,致足膝行走無力,其始必因腎家氣弱不能運水,故必補脾之藥,佐以酒漫,引藥入腎,以祛濕邪,而本臟自安也。
白話文:
治腎虛及足膝無力方
藥方:
青鹽圓
- 茴香(三兩)
- 菟絲子(研末,四兩)
- 乾山藥(二兩)
- 青鹽(一兩)
製法:
- 將菟絲子淘洗乾淨,浸泡在無灰酒中七日,取出曬乾。
- 冬天時,將曬乾的菟絲子靠近火煨烤,再曬乾,研磨成粉末。
- 將其他藥材磨成細末,與菟絲子粉末混合均勻,用酒糊將藥粉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
用法:
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空腹時用鹽酒或鹽湯送服。
功效:
治療腎虛導致的足膝無力。
藥理分析:
- 大茴香性溫,入腎經,能溫腎壯陽。
- 菟絲子性平,入脾經,能補腎益精,固精壯陽。
- 乾山藥性平,入脾經,能補脾益氣,健脾固腎。
- 青鹽性寒,入足少陰腎經,能滋陰降火,引藥入腎。
腎虛導致足膝無力,主要是因為腎氣不足,無法運化水濕,導致濕邪停留在下焦,影響足膝活動。本方以補脾益氣、溫腎壯陽、滋陰降火為主要功效,通過補脾健腎,引藥入腎,祛除濕邪,達到治療腎虛及足膝無力的目的。
臨床驗證:
本人長期服用此方,身體強壯,食慾良好。有一位婦女患足膝無力,服用此方後,病情逐漸好轉,最終能正常行走。
註:
- 無灰酒是指沒有添加其他雜質的純米酒。
- 梧子,即梧桐樹的果實,大小約如黃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