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四 (4)
卷第四 (4)
1. 腫滿水氣蠱脹
治腹中有濕熱氣,目下作腫,如新臥起之狀。兩足脛微腫,病在腎,腎者少陰也。標在肺,肺者太陰也。故中滿氣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臥,則右脅有氣上衝,肩腋與缺盆相牽引不快,少思飲食。葶藶圓。
甜葶藶(半兩),郁李仁(湯泡去皮,熬紫色,稱三分,二味別研如膏,令極勻),白朮(半兩),牽牛子(半兩。一半生,一半熟用),桑白皮,赤茯苓,漢防己,羌活,陳橘皮,澤瀉(以上各三分)
白話文:
肚子裡有濕熱,眼睛下方腫起來,像是剛睡醒的樣子。兩條小腿微微腫脹,病在腎,腎是少陰之臟。病症表現在肺,肺是太陰之臟。所以肚子脹滿,呼吸急促,咳嗽喘不過氣來,還發出聲音。每次躺下,右側肋骨處就有氣上衝,肩膀、腋窩和鎖骨牽連在一起,感到不舒服,食慾不振。服用葶藶圓。
藥方:甜葶藶(半兩),郁李仁(湯泡去皮,熬至紫色,稱三分,二味分別研磨成膏狀,混合均勻),白朮(半兩),牽牛子(半兩,一半生,一半熟用),桑白皮,赤茯苓,漢防己,羌活,陳橘皮,澤瀉(以上各三分)。
上細末,與上二味同研,煉蜜圓和入臼內杵之,按:宋本杵作治。圓如梧子大。初服十圓,空心晚食前,日二服,生薑橘皮湯下。不知,加至二、三十圓,以知為度。
釋義:甜葶藶氣味苦辛寒,入手太陰,性能行水下氣。郁李仁氣味辛平,入手、足太陰,陽明。白朮氣味甘溫,入足太陰。牽牛子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足太陽,善能行水。桑白皮氣味苦辛,入手太陰。赤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太陽。漢防己氣味苦辛平,入足太陽,能行下焦,祛風利濕。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與前述兩種藥材一起研磨,用煉好的蜂蜜將藥粉製成圓丸,放入臼中研磨。(宋本中寫的是“治”,應為“杵”的誤寫。)圓丸大小如梧桐子。初次服用十丸,空腹或晚飯前服用,每天服用兩次,用生薑、橘皮湯送服。若無效果,可逐漸增加劑量,每次增加至二十至三十丸,直到見效為止。
釋義:
- 甜葶藶:苦辛寒性,入肺經,能利水消腫,行氣止痛。
- 郁李仁:辛平性,入肺、脾、胃經,能潤腸通便,行水消腫。
- 白朮:甘溫性,入脾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牽牛子:苦寒性,入肺、胃、膀胱經,善於利水消腫,瀉下通便。
- 桑白皮:苦辛性,入肺經,能利水消腫,止咳平喘。
- 赤茯苓:甘淡性,入脾、膀胱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
- 漢防己:苦辛平性,入膀胱經,能行水利濕,祛風止痛。
羌活氣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陽,善能行水。陳橘皮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澤瀉氣味苦鹹平,入足太陽。此藥因濕熱浮腫,本病在腎,標病在肺,致中滿氣急,咳喘不得臥者,非利濕行水不能效也。送藥以生薑、橘皮之辛通,則在上之邪從汗而去,在下之邪從溲而去也。
治脾元虛,浮腫。實脾散,。
大附子(一個),草果,乾薑(各二兩),甘草(一兩),大腹皮(連皮六個),木瓜(一個,去穰切片)
白話文:
羌活性味苦辛甘平,走足太陽經,擅長利水消腫。陳橘皮性味辛溫,入手、足太陰經。澤瀉性味苦鹹平,走足太陽經。這幾味藥用於濕熱浮腫,病根在腎,表面症狀在肺,導致胸腹脹滿、呼吸急促、咳嗽喘不過氣、無法平躺的患者,必須利濕行水才能奏效。用生薑、橘皮的辛溫之性引導藥力,將上焦的邪氣從汗液排出,下焦的邪氣從小便排出。
治療脾氣虛弱導致的浮腫。藥方包括附子一個、草果、乾薑各二兩、甘草一兩、大腹皮連皮六個、木瓜一個去籽切片。
上用水於砂器內同煮至水存一半,按:五字,宋本作一半以來四字。劈開乾薑,心內不白為度,不得全令水乾,恐近底焦。取出,銼焙為末。每服二錢,按:宋本無服二錢三字。空心,日、午用沸湯點服。
釋義:此溫通之方也。大附子氣味鹹辛大熱,入手、足少陰。草果氣味辛溫,入足太陰。乾薑氣味辛溫,入手、足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大腹皮氣味苦辛溫,入手、足太陰,能下氣利濕。木瓜氣味酸平,入手、足太陰。此脾元虛弱,不能運濕,致面浮足腫,非辛溫通陽,則脾陽不能振也。
治水氣。羌活散。
白話文:
將水和藥材放在砂鍋裡一起煮,直到水量剩下原本的一半。乾薑要劈開,直到內部不白為止,但不能讓水完全煮乾,否則容易焦底。取出乾薑,切碎後烘乾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空腹時,每天早、午各用沸水沖服。
羌活,蘿蔔子(各等分)
上同炒香熟,去蘿蔔子不用,末之。溫酒調下二錢,一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取效。嘉興主簿張昌時傳方。
釋義: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善能行水。蘿蔔子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陽明,善能導滯。以酒送藥,取其溫通也。因水氣盤踞,滯濁阻痹不行,故行水之藥與行滯之藥兼而行之,厥功大矣。
治四肢腫滿。大棗湯。
白朮三兩,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大棗三枚,拍破,同煎至九分,去滓,溫,日三、四服。不拘時候。
釋義: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大棗氣味甘酸微溫,入手少陰、足太陰、陽明。四肢浮腫,由乎中宮氣弱,土衰不能運濕,故用培土之藥。得中焦氣旺,脾胃不致失職,自然腫消而病安矣。
白話文:
將羌活和蘿蔔子等量混合,炒至香熟後,去除蘿蔔子,研磨成粉。每次用溫酒調服兩錢,第一天服用一次,第二天服用兩次,第三天服用三次,直到見效。這個藥方是嘉興主簿張昌時流傳下來的。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四肢腫脹。另外,可以用白朮三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半兩,加入水一盞半和三個拍碎的大棗,一起煎煮至九分,去渣,溫服,一天服用三到四次,不拘時辰。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四肢浮腫。
治腫滿,小便不利。茯苓散。
郁李仁(四錢),檳榔(二個),赤茯苓,白朮,甘遂(切片炒,各一錢。按:宋本作各二錢),橘皮(一錢半)
上細末,每服一錢,薑、棗湯調下,不拘時候服。
釋義:郁李仁氣味辛平而潤,入手、足太陰、陽明。檳榔氣味苦辛溫,入足太陰、太陽,能消積氣。赤茯苓氣味甘平淡滲,入足陽明。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甘遂氣味苦寒,入足太陽,泄水之聖藥。橘皮氣味苦辛微溫,入手、足太陰。此因濕邪腫滿,小溲不利,故用分消群劑,使水氣下泄。
白話文:
治療身體腫脹、小便不順的情況,可以用茯苓散。配方為郁李仁四錢、檳榔兩個、赤茯苓、白朮各一錢、甘遂(切片炒)各一錢、橘皮一錢半。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用薑棗湯調服,不限時間服用。
惟恐土衰水不能去,以術培土,薑、棗和榮衛,則溺得通利,豈有不奏績耶?
又方。
厚朴(半兩),牽牛子(二兩炒,研取末一兩。按:宋本作五兩炒,取末)
上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候,薑、棗湯調下。
釋義:厚朴氣味辛溫,入足陽明、太陰。牽牛子氣味苦寒,入手、足陽明,太陽,善能行水。此水腫脹滿,小便不利,以辛溫泄其表,苦寒泄其里。得小溲下行,脹滿自減矣。
治遊風攻頭面,或四肢作腫塊。知母湯。
知母(一兩),麻黃,黃耆,甘草,羌活,白朮,枳殼(各半兩)
白話文:
擔心脾土虛弱導致水液無法排出,就用方法來培補脾土,以生薑、大棗來調和營衛,這樣小便就能通利,怎麼可能沒有效果呢?
另一個方子:厚朴半兩,牽牛子二兩炒研末一兩。
以上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不分時間,用生薑、大棗湯送服。
厚朴性味辛溫,入足陽明、太陰經。牽牛子性味苦寒,入手、足陽明、太陽經,善於利水。這個方子治療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用辛溫藥物泄其表,用苦寒藥物泄其里,使小便通暢,脹滿自然減輕。
治療遊風侵犯頭面,或四肢出現腫塊的方子:知母湯。
知母一兩,麻黃、黃耆、甘草、羌活、白朮、枳殼各半兩。
上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牛蒡子百粒研碎,煎至七分,溫,日三、四服。覺冷,不用牛蒡子。
釋義:知母氣味苦寒,入足陽明、少陰。麻黃氣味辛溫,發散,入足太陽。黃耆氣味甘平,入手、足太陰。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羌活氣味辛甘平,入足太陽。白朮氣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牛蒡子氣味辛涼,入手太陰。此治遊風攻頭面,或四肢作腫發塊,致手足拘攣。
以甘平之品護其正,以苦寒之藥熄其風,以辛溫表散之藥泄其邪,則邪散風熄,正旺氣和而痊安矣。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一百粒研磨成粉的牛蒡子,煎煮至七分,溫服,每天服用三到四次。如果感覺冷,就不要加牛蒡子。
知母性味苦寒,入足陽明經、少陰經。麻黃性味辛溫,發散,入足太陽經。黃耆性味甘平,入手太陰經、足太陰經。甘草性味甘平,入足太陰經。羌活性味辛甘平,入足太陽經。白朮性味甘溫微苦,入足太陰經。枳殼性味苦寒,入足太陰經。牛蒡子性味辛涼,入手太陰經。這個方子用來治療遊走性的風邪侵犯頭面,或四肢腫脹發塊,導致手足拘攣的情況。
用甘平的藥物保護正氣,用苦寒的藥物熄滅風邪,用辛溫發散的藥物排出邪氣,如此邪氣散去,風邪熄滅,正氣旺盛,氣血調和,就能痊癒。
有一達官,其母年七十中風,手足拘攣,平日止是附子之類自養。一日面浮腫,手背亦腫。尋常有一國醫供藥,診云是水病,欲下大戟、牽牛以導之。其家大驚憂惶,召予議之。予曰:《素問》稱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此服附子太過,正虛風生熱之症,咽必噎塞,膈中不利。誠如予言。
按:宋本無如予二字。乃進升麻牛蒡元參湯,按:宋本元參作團參。繼以知母湯,三日悉愈。
嘗見一醫書中論水、蠱二病。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但腹脹四肢不甚腫者為蠱。有中表一婦人患蠱病,予謂不可下,當實脾。不然之,卒後入棺木,腹與棺蓋平。治蠱宜石中黃圓,方缺。按:宋本無方缺二字。
白話文:
一位達官顯貴的母親,七十歲時患了中風,手腳僵硬,平常只靠附子之類的藥物自行調養。有一天,她的臉和手背都腫了起來。平常有一位國醫替她看病,診斷說是水腫,想要用大戟和牽牛這兩種藥物來利尿消腫。達官的家人非常驚慌憂慮,便請我去看看。我說:「《素問》裡記載,臉腫叫風,腳腫叫水,這位夫人服用附子過多,導致身體虛弱,風寒入侵,內熱上升,所以才會咽喉堵塞,胸膈不適。 」結果正如我所說。
後來,我給她開了升麻、牛蒡、元參湯,接著再用知母湯,三天後就痊癒了。
我曾經在醫書中看到關於水腫和蠱病的論述。水腫會導致臍腹和四肢都腫脹,而蠱病則只有肚子脹大,四肢沒有明顯腫脹。有一次,我遇到一位中表婦女患有蠱病,我認為不應該使用利尿藥,應該要補脾胃。可是她沒有聽我的話,結果去世後下葬,肚子竟然和棺材蓋平齊。治療蠱病,宜用石中黃圓,方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