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 卷第八 (10)
卷第八 (10)
1. 傷寒時疫
上為細末,水法捏成圓,如豆大枚許納鼻中,縮鼻令入,當出黃水。慎不可吹深入。按:諸本無深字。
釋義:瓜蒂氣味苦寒,入手陽明。赤小豆氣味甘酸平,入手太陽,性能利水。秫米氣味甘微寒,入手太陰、陽明。頭中寒濕不能去,因發黃疸,大宜此藥。然病在頭中,藥力所不能到,妙在納藥鼻中,使藥性直入於腦,黃水出盡,頭中之病自去矣。
庚戌年避地維揚界,有一人病傷寒七、八日,身體洞黃,鼻目皆痛,兩髀及項頸腰脊強急,按:周本項頸作頭項。大便澀,小便如金。予曰:脈緊且數,脾元受濕。暑熱蘊蓄於太陽之經,宿谷相搏,鬱蒸而不得散,故使頭面有汗,至頸以下無之。若鼻中氣冷,寸口近掌無脈,則不療。急用茵陳湯調五苓散與之,數服而瘥。
又記一人病身體痛,面黃喘滿,頭痛,自能飲食,大小便如金。予診之,脈大而虛,鼻塞且煩。予曰:非濕熱宿谷相搏,此乃頭中寒濕,茵陳蒿五苓不可行也。仲景云: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仲景無藥方,此方見《外臺·刪繁》證云:治天行熱毒,通貫臟腑,沉鼓骨髓之間,成為黃疸,按:諸本成作或。宜瓜蒂散,蓋此方也。
又記一舟稍病傷寒發黃,鼻內痠痛,身與目如金,按:周本金作常,坊本作徑。小便赤而數,大便如金,或者欲行茵陳五苓。予曰:非其治也。小便和大便如常,則知病不在臟腑,今眼睛疼,鼻頞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華蓋,肺之經也。若下大黃,則必腹脹為逆。亦瓜蒂散,先飲水,次搐之,鼻中黃水盡乃愈。
白話文:
傷寒時疫
將瓜蒂、赤小豆、秫米研成細末,用水捏成如黃豆大小的丸藥,塞入鼻中,憋住氣讓藥丸進入鼻腔,待流出黃水即可。注意,藥丸不可用力往鼻腔深處塞入。
瓜蒂性味苦寒,入陽明經;赤小豆性味甘酸平,入太陽經,能利水;秫米性味甘微寒,入太陰、陽明經。若頭部寒濕不能排出,導致黃疸,則此藥十分有效。由於病症在頭部,藥力難以到達,因此將藥物塞入鼻中,藥性就能直達腦部,黃水流盡,頭部疾病自然痊癒。
庚戌年,我在揚州避亂時,遇到一人患傷寒七、八日,全身皮膚發黃,鼻目疼痛,大腿及項頸腰脊僵硬疼痛,大便秘結,小便量少如滴。我診其脈象緊促而頻數,判斷是脾臟受濕邪侵襲。暑熱之邪蓄積在太陽經,與宿食互相搏結,鬱積不散,所以頭面出汗,但頸部以下卻不出汗。如果鼻腔內氣息冰冷,寸口脈(手腕尺側脈)近掌處摸不到脈搏,則不宜治療。我立刻用茵陳湯加五苓散治療,服藥數次後病情痊癒。
還有一人,身體疼痛,面黃氣喘,頭痛,但能正常飲食,大小便量少如滴。我診其脈象洪大而虛弱,鼻塞煩躁。我判斷這不是濕熱與宿食搏結,而是頭部寒濕所致,茵陳蒿湯和五苓散都不能奏效。正如仲景所言:濕邪引起的疾病,症狀是身痛、發熱、面黃氣喘、頭痛、鼻塞煩躁,脈象洪大,但能正常飲食,身體其他方面並無大礙,病症在於頭部寒濕,所以鼻塞。將藥物塞入鼻中即可痊癒。
仲景的著作中沒有此藥方,此方出自《外臺秘要·刪繁方》,記載用於治療流行性熱毒,毒邪貫穿臟腑,深入骨髓,導致黃疸,宜用瓜蒂散,此方即為瓜蒂散。
還有一位船夫患傷寒而發黃,鼻內酸痛,身體和眼睛發黃,小便赤色而頻數,大便秘結。有人想用茵陳湯加五苓散治療,我認為不對。大小便如常,說明病不在臟腑,現在眼睛和鼻樑疼痛,說明病在清道(即鼻腔),清道屬於肺經。如果服用大黃,則會導致腹脹,反而加重病情。還是用瓜蒂散,先喝水,然後將藥丸塞入鼻中,待鼻中黃水流盡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