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義簡摩

清朝醫家周學海所著的《脈義簡摩》,作為其《周氏醫學叢書脈學四種》之一,是一部旨在整合、闡發傳統脈學精髓的重要著作。撰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此書反映了作者對當時脈學發展狀態的深刻思考與嘗試撥亂反正的學術抱負。周學海觀察到,儘管醫籍浩瀚,脈學理論卻常流於空泛或過於簡略,特別是對流行的《瀕湖脈學》雖肯定其簡便,但認為其「於脈理何所發明」,未能深入闡述脈象背後的病機與原理。因此,他廣泛參閱了《脈經》、《珍家樞要》、《診宗三昧》等約五、六十種醫籍,融匯古今名家論述,結合個人臨證心得,試圖創立一種「執簡馭繁」而非「因陋就簡」的脈學體系。

書名「簡摩」二字,點明了作者的治學態度與目標。「簡」指去蕪存菁,提綱挈領,使脈學易於掌握;「摩」則有鑽研、揣摩、深入探究之意,強調脈理的深奧與實踐的精微。這本書並非簡單的條文羅列,而是力求在簡明的框架下,揭示脈象變化的奧義。

《脈義簡摩》全書共分八卷,結構清晰,層層深入。 卷一至卷三:集中論述診脈的基礎知識。這三卷詳細闡述了切脈的部位、方法以及各種基本脈象。首先,對「寸口」診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引用《難經》等經典,說明為何十二經脈皆有動脈,卻獨取寸口,並駁斥了對這一方法的非議,強調寸口作為「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終始」的重要性。作者對寸口脈的生理意義——榮衛循行、呼吸至數等,均有考證與闡發。接著,詳細解析「寸關尺」三部的劃分與意義,引用《難經》和《脈經》的說法,解釋了尺寸的度量、關部作為陰陽界線的功能,以及古今關於三部布指方法的異同。在對《難經》「三部九候」的解釋中,周學海特意辨析其在《內經》中作為針刺取穴法的本義,並指出其在脈診中的應用是將寸關尺每部再分浮、中、沉三候,形成九候,這顯示了他對經典原文的考據精神與對後世應用的梳理。在闡述各種脈象時,這三卷並非僅僅描述脈形,更注重辨析其內涵,為後續的主病論治打下基礎。例如,他在論述寸口脈時,開宗明義地提出診脈「貴在察神,不可泥形」,並引用滑伯仁的「上、下、去、來、至、止」六字訣,將對脈神(脈的生命力、節律感)的觀察置於首位,揭示了診脈的最高境界。

卷四至卷五:專論「主病」。這是《脈義簡摩》的核心部分,將前三卷所學的脈象知識與臨床疾病相聯繫。作者系統地歸納了各種脈象可能提示的病證,如浮脈主表證、沉脈主裡證、遲脈主寒證、數脈主熱證等,並進一步辨析複雜脈象(如弦、滑、洪、細、澀、結、代等)在不同病理狀態下的表現與意義。這兩卷內容豐富,涵蓋了內科常見病證,旨在指導讀者學會「即脈以審證」,通過脈象的變化來判斷疾病的性質、病位、病勢以及邪正盛衰。作者在此處的論述,不僅是簡單的「脈證相符」對應,更是融入了對病機的理解,闡釋了為何某種脈象會出現在特定的疾病狀態下,體現了他「窮源竟委」的治學態度。

卷六:名論彙編。這一卷收錄了歷代脈學名家的重要論述,是對前幾卷內容的補充與深化,也體現了周學海對前賢學說的尊重與繼承。通過彙集不同醫家的觀點,讀者可以領略脈學理論的多樣性與發展脈絡,也能看到周學海在吸納各家之長基礎上形成的獨特見解。這一卷的存在,使得《脈義簡摩》不僅是一本個人的脈學著述,更像是一部濃縮的脈學史,展現了作者廣博的學識背景。

卷七:婦科診略。 卷八:兒科診略。 最後兩卷將脈診知識應用於婦科和兒科這兩個特殊領域。婦科脈診需考慮生理周期、妊娠、產後等獨特因素;兒科脈診則因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如脈象快速、不易久按等)而有其特殊性。這兩卷內容的設置,體現了《脈義簡摩》的實用價值,將抽象的脈理知識與具體的臨床應用緊密結合,為臨證醫生提供了專科的診脈指導。這也表明周學海的脈學研究並非空談理論,而是立足於臨床實踐。

從整體上看,《脈義簡摩》的突出特點在於其學術根基的深厚與結構的嚴謹。周學海對經典的引用與辨析、對歷代醫家學說的梳理與批判性繼承,使其內容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書中不僅描述脈象,更深入探討脈理,強調脈象與病機的聯繫,以及對脈神、胃氣的重視。這種由表及裡、由形到神的診脈觀,是其超越僅僅描寫脈形的《脈訣》類書籍的關鍵所在。

《脈義簡摩》的評價普遍認為其是一部重要的脈學著作,對脈象的辨別方法、分類歸納,以及對主病的論述都頗有建樹。它力圖在李時珍《瀕湖脈學》簡明易學的基礎上,注入更為深刻的理論內涵和更為豐富的臨床經驗。雖然文字風格可能不如詩歌體裁的《脈學》那樣便於記誦,但在闡發脈理方面顯然更勝一籌。

這部書對後世的脈學研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清末民初是中醫面臨挑戰與變革的時期,周學海對傳統脈學的整理與創新,為當時的醫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如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引用其內容,顯示了《脈義簡摩》在當時學術界的影響力;張山雷在《張氏醫通》中的引用,則說明其價值延續至民國時期,被視為有參考價值的文獻。這反映出《脈義簡摩》成功地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作者「導之以簡不為功」的目標,為後世醫家提供了一個既有經典深度又不失臨床實用性的脈學範本。

總而言之,《脈義簡摩》是清代醫家周學海整合傳統脈學、 критиique當時不足並融入個人心得的力作。它以清晰的結構、深厚的學術背景和注重臨床實踐的內容,為中醫脈診理論與方法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貢獻。它不僅是一部關於脈象的描述,更是一部關於如何透過脈象洞察疾病本質、如何將古老智慧應用於臨證的指南,對於研究清代乃至近代中醫脈學的演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許序

王序

自敘

卷一 部位類 (1)

卷一 部位類 (2)

卷一 部位類 (3)

卷一 部位類 (4)

卷一 部位類 (5)

卷一 部位類 (6)

卷一 部位類 (7)

卷一 部位類 (8)

卷二 診法類 (1)

卷二 診法類 (2)

卷二 診法類 (3)

卷二 診法類 (4)

卷二 診法類 (5)

卷二 診法類 (6)

卷二 診法類 (7)

卷三 形象類 (1)

卷三 形象類 (2)

卷三 形象類 (3)

卷三 形象類 (4)

卷三 形象類 (5)

卷三 形象類 (6)

卷三 形象類 (7)

卷三 形象類 (8)

卷三 形象類 (9)

卷三 形象類 (10)

卷三 形象類 (11)

卷三 形象類 (12)

卷四 主病類 (1)

卷四 主病類 (2)

卷四 主病類 (3)

卷四 主病類 (4)

卷四 主病類 (5)

卷四 主病類 (6)

卷四 主病類 (7)

卷四 主病類 (8)

卷四 主病類 (9)

卷四 主病類 (10)

卷四 主病類 (11)

卷四 主病類 (12)

卷四 主病類 (13)

卷四 主病類 (14)

卷四 主病類 (15)

卷四 主病類 (16)

卷四 主病類 (17)

卷四 主病類 (18)

卷四 主病類 (19)

卷五 主病類 (1)

卷五 主病類 (2)

卷五 主病類 (3)

浮沉表裡辨說 出《景岳·傷寒篇》 (1)

浮沉表裡辨說 出《景岳·傷寒篇》 (2)

浮沉表裡辨說 出《景岳·傷寒篇》 (3)

浮沉表裡辨說 出《景岳·傷寒篇》 (4)

浮沉表裡辨說 出《景岳·傷寒篇》 (5)

初診久按不同 出《診宗三昧》 (1)

初診久按不同 出《診宗三昧》 (2)

初診久按不同 出《診宗三昧》 (3)

卷六 名論彙編 (1)

卷六 名論彙編 (2)

卷六 名論彙編 (3)

卷六 名論彙編 (4)

卷六 名論彙編 (5)

卷六 名論彙編 (6)

卷六 名論彙編 (7)

卷六 名論彙編 (8)

卷六 名論彙編 (9)

卷六 名論彙編 (10)

卷六 名論彙編 (11)

卷六 名論彙編 (12)

卷六 名論彙編 (13)

卷六 名論彙編 (14)

卷六 名論彙編 (15)

卷六 名論彙編 (16)

卷六 名論彙編 (17)

卷六 名論彙編 (18)

卷六 名論彙編 (19)

卷六 名論彙編 (20)

卷六 名論彙編 (21)

卷六 名論彙編 (22)

卷六 名論彙編 (23)

卷六 名論彙編 (24)

卷七 婦科診略 (1)

卷七 婦科診略 (2)

卷七 婦科診略 (3)

卷七 婦科診略 (4)

卷七 婦科診略 (5)

卷七 婦科診略 (6)

卷七 婦科診略 (7)

卷七 婦科診略 (8)

卷七 婦科診略 (9)

卷七 婦科診略 (10)

卷七 婦科診略 (11)

卷七 婦科診略 (12)

卷七 婦科診略 (13)

卷七 婦科診略 (14)

卷七 婦科診略 (15)

卷七 婦科診略 (16)

卷七 婦科診略 (17)

卷七 婦科診略 (18)

卷七 婦科診略 (19)

卷七 婦科診略 (20)

卷七 婦科診略 (21)

卷七 婦科診略 (22)

卷七 婦科診略 (23)

卷七 婦科診略 (24)

卷七 婦科診略 (25)

卷七 婦科診略 (26)

卷七 婦科診略 (27)

卷七 婦科診略 (28)

卷七 婦科診略 (29)

卷七 婦科診略 (30)

卷七 婦科診略 (31)

卷八 兒科診略 (1)

卷八 兒科診略 (2)

卷八 兒科診略 (3)

卷八 兒科診略 (4)

卷八 兒科診略 (5)

卷八 兒科診略 (6)

卷八 兒科診略 (7)

卷八 兒科診略 (8)

卷八 兒科診略 (9)

卷八 兒科診略 (10)

卷八 兒科診略 (11)

卷八 兒科診略 (12)

卷八 兒科診略 (13)

卷八 兒科診略 (14)

卷八 兒科診略 (15)

卷八 兒科診略 (16)

卷八 兒科診略 (17)

卷八 兒科診略 (18)

卷八 兒科診略 (19)

卷八 兒科診略 (20)

卷八 兒科診略 (21)

卷八 兒科診略 (22)

卷八 兒科診略 (23)

卷八 兒科診略 (24)

卷八 兒科診略 (25)

卷八 兒科診略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