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義簡摩》~ 卷一 部位類 (3)
卷一 部位類 (3)
1. 《內經》分配臟腑
見陳修園《醫學實在易》
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
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
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右關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右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
白話文:
根據《內經》的觀點,脈診時的臟腑分配如下:
左手寸脈的外側用來診斷心臟的狀況,內側則用來診斷膻中的情況。
左手關脈的外側用來診斷肝臟的狀況,內側則用來診斷橫隔膜的情況。
左手尺脈的外側用來診斷腎臟的狀況,內側則用來診斷腹部的狀況。
右手寸脈的外側用來診斷肺部的狀況,內側則用來診斷胸腔中的情況。
右手關脈的外側用來診斷胃的狀況,內側則用來診斷脾臟的情況。
右手尺脈的外側用來診斷腎臟的狀況,內側則用來診斷腹部的狀況。
2. 王叔和分配臟腑
左寸心小腸。左關肝膽。左尺腎膀胱。
右寸肺大腸。右關脾胃。右尺命門三焦.
白話文:
在左手的寸脈部位對應的是心臟與小腸的健康狀況。左手的關脈部位反映肝臟與膽的狀況。而左手的尺脈則是顯示腎臟與膀胱的健康。
右手的寸脈部位對應的是肺部與大腸的狀況。右手的關脈部位反映的是脾胃的健康。右手的尺脈則是顯示命門(中醫理論中的生命活力源)與三焦(中醫理論中的一種生理功能系統)的健康狀況。
3. 李瀕湖分配臟腑
左寸心膻中。左關肝膽。左尺腎膀胱。
右寸肺胸中。右關脾胃。右尺腎大腸。
白話文:
[李時珍的臟腑分配觀點]
左手寸脈對應到心和膻中(心包)。左手關脈對應到肝和膽。左手尺脈對應到腎和膀胱。
右手寸脈對應到肺和胸中(上焦)。右手關脈對應到脾和胃。右手尺脈對應到腎和大腸。
4. 張景岳分配臟腑
左寸心膻中。左關肝膽。左尺腎膀胱大腸。
右寸肺胸中。右關脾胃。右尺腎小腸。
白話文:
[張景嶽臟腑分配]
左手寸脈對應到心和膻中(心包)部位。左手關脈對應到肝和膽。左手尺脈對應到腎、膀胱及大腸。
右手寸脈對應到肺和胸中部位。右手關脈對應到脾和胃。右手尺脈對應到腎和小腸。
5. 寸關尺分診三焦
寸宗氣出於上焦,寸脈以候之。關營氣出於中焦,關脈以候之。尺衛氣出於下焦,尺脈以候之。
陳修園曰:大小二腸,經無明訓,其實尺裡以候腹。腹者,二腸膀胱俱在其中。王叔和以二腸配於兩寸,取心肺與二腸相表裡之義也。李瀕湖以小腸配左尺,大腸配右尺,上下分屬之義也。張景岳以大腸配左尺,取金水相從之義。小腸配右尺,取火歸火位之義也。俱為近理,當以病證相參。
如大腸秘結,右尺宜實,今右尺反虛,左尺反實,便知金水同病也。小便熱淋,左尺宜數,今左尺如常,右尺反數,便知相火熾盛也。或兩尺如常,而脈應兩寸者,便知心移熱於小腸,肺移熱於大腸也。一家之說,俱不可泥如此。
何西池曰:小腸與心為表裡,診於左寸。大腸與肺為表裡,診於右寸。此越人之說也。有謂小腸候於左尺,大腸候於右尺。前說從其絡,後說從其位,二說相兼而不可廢。蓋二腸位居於下,而經脈上行,則候經於寸,候腑於尺,不必歧議也。
白話文:
【寸關尺分診三焦】
寸脈反映的是上焦的宗氣狀況,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寸脈來瞭解上焦的健康情況。關脈反映的是中焦的營氣,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關脈來檢視中焦的健康狀態。尺脈反映的是下焦的衛氣,我們可以透過尺脈來判斷下焦的健康情況。
陳修園提到,對於大小腸,古籍並沒有詳細的說明,但實際上,尺脈內部反映的是腹部的情況。因為大小腸和膀胱都在腹部內。王叔和認為大小腸應對應在兩寸脈,這基於心肺與大小腸相互表裡的理論。李瀕湖則認為小腸應對應在左尺,大腸應對應在右尺,這基於上下分屬的原則。張景嶽認為大腸應對應在左尺,這基於金水相隨的理論;小腸應對應在右尺,這基於火歸火位的理論。這些說法都有道理,應根據實際病徵來參考。
例如,如果大腸便祕,右尺脈應會強勁,但如果右尺脈反而虛弱,左尺脈反而強勁,那就可以推斷出金水同時出了問題。如果小便有熱淋的情況,左尺脈應會加快,但如果左尺脈正常,右尺脈反而加快,那就可以推斷出相火過旺。或者,如果兩尺脈都正常,但異常的脈象出現在兩寸脈,那就可推斷出心臟把熱傳到了小腸,肺部把熱傳到了大腸。這些說法都不能單獨執著。
何西池認為,小腸與心臟是表裡關係,所以應在左寸脈診斷;大腸與肺部是表裡關係,所以應在右寸脈診斷。這是黃帝內經中的說法。但也有人認為,小腸應在左尺脈診斷,大腸應在右尺脈診斷。前者是根據絡脈,後者是根據位置。兩種說法各有道理,不可偏廢。畢竟大小腸位於下部,但經脈向上行走,所以在寸脈診斷經絡,在尺脈診斷腑臟,不必對兩者產生爭議。
6. 人迎氣口
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左主司官,右主司腑。陰病治官,陽病治腑。(《脈經》)
左人迎候陽,右氣口候陰。如是則左當司腑,右當司臟。茲曰左主司官,官者,職也。「靈蘭秘典」曰: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是血氣之功用,十二經之通稱也。行於身者,陽之類也。右主司腑,腑者,宮也。「陰陽離合」曰: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血氣之藏聚,五臟六腑之通稱也。
居於內者,陰之類也。故知候陽候陰,非僅以臟腑分也,亦以經絡與臟腑之內外分也。故又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蓋陰陽無定義者也。以十二經言之,則陰經陰也,陽經陽也;以經絡與臟腑言之,則經絡陽也,臟腑陰也;以臟腑言之,則臟陰也,腑陽也;以氣血言之,則氣分陽也,血分陰也。皆變見於寸口人迎。
善體之而兼以問,則知其病之所屬矣。陰病治官,陽病治腑;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之義也。以明陰陽還相為宮,非謂凡治病必如此法也。
《靈樞·終始》曰:所謂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脈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小,而不稱尺寸也。如是,則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四時氣」曰:持氣口人迎以視其脈,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脈軟者病將下。
下,衰也。曰瀉下者,非。諸經實者,病三日已。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也。「禁服」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氣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二倍,在足太陽;二倍而躁,在手太陽。
三倍,在足陽明;三倍而躁,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人迎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寸口大一倍於人迎,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二倍,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三倍,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
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數,名曰內關。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先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結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五色」曰:切其脈口,滑小緊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氣大緊以浮者,病益甚。在外,其脈口浮滑者病日進,人迎沉滑者病日損,脈口滑以沉者病日進。在內,人迎滑盛以浮者,病日進。在外,脈之浮沉及人迎與寸口氣大小等者,病難已。
白話文:
人迎穴和氣口穴
關脈之前一分的位置,是關係生命的重要部位,左邊稱為人迎穴,右邊稱為氣口穴。左邊主要反映臟腑的功能,右邊主要反映經絡的功能。陰性疾病要從臟腑方面治療,陽性疾病要從經絡方面治療。
左邊的人迎穴反映陽氣的盛衰,右邊的氣口穴反映陰氣的盛衰。照這樣說,左邊應該主要反映經絡的功能,右邊應該主要反映臟腑的功能。這裡說左邊主要反映臟腑的功能,臟腑是指身體的各項職能。就像《靈蘭秘典》說的:人體的各項職能必須協調運作,不能出錯,這是氣血運行的功能,也是十二經脈的總稱,在身體中運行,屬於陽性。右邊主要反映經絡的功能,經絡就像宮殿一樣。《陰陽離合》說:陰性的五宮,損傷多因飲食五味引起。這是氣血儲藏和聚集的地方,也是五臟六腑的總稱。
它們在身體內部,屬於陰性。所以知道,判斷陽氣和陰氣的盛衰,不僅僅要從臟腑來區分,還要從經絡和臟腑的內外來區分。所以又說:寸口穴主要反映身體內部的情況,人迎穴主要反映身體外部的情況。陰陽的概念並非絕對固定。從十二經脈來說,陰經屬於陰性,陽經屬於陽性;從經絡和臟腑來說,經絡屬於陽性,臟腑屬於陰性;從臟腑來說,臟屬於陰性,腑屬於陽性;從氣血來說,氣屬於陽性,血屬於陰性。這些變化都可以在寸口穴和人迎穴的脈象中體現出來。
仔細觀察,並結合詢問病人,就可以知道疾病屬於哪種情況。陰性疾病要從臟腑方面治療,陽性疾病要從經絡方面治療,這就是從陰引導陽氣,從陽引導陰氣的道理。這是為了說明陰陽互相轉化的關係,並不是說所有疾病都要用這種方法治療。
《靈樞·終始》說:所謂正常人,就是不生病的人。不生病的人,寸口穴和人迎穴的脈象與四時的變化相應,上下脈象互相呼應,一起搏動。六經的脈象,不應該出現結滯或跳動的現象。如果氣虛,寸口穴和人迎穴的脈象都會很細小,而且不符合正常的脈象尺寸,這就說明陰陽都虛弱。如果補陽,會使陰氣更加衰竭;如果瀉陰,會使陽氣脫失。這種情況,可以用甘味藥來調理,但是不能使用猛烈的藥劑。《四時氣》說:按住氣口穴和人迎穴,觀察脈象,如果脈象堅硬、強盛且滑利,說明病情正在加重;如果脈象軟弱,說明病情正在好轉。
“下”是指病情減弱。說“瀉下”是不對的。各經脈如果脈象實盛,說明疾病會在三天內痊癒。氣口穴反映陰氣,人迎穴反映陽氣。《禁服》說:寸口穴主要反映身體內部的情況,人迎穴主要反映身體外部的情況。兩者應該相互呼應,一起搏動。就像拉繩子一樣,大小應該均勻相等。春夏季節,人迎穴的脈象稍微偏大;秋冬季節,氣口穴的脈象稍微偏大。如果這樣,就說明這個人是正常的。如果人迎穴的脈象比寸口穴大一倍,說明疾病在足少陽經;如果大一倍並且脈象躁動不安,說明疾病在手少陽經。如果大兩倍,說明疾病在足太陽經;如果大兩倍並且脈象躁動不安,說明疾病在手太陽經。
如果大三倍,說明疾病在足陽明經;如果大三倍並且脈象躁動不安,說明疾病在手陽明經。脈象強盛說明有熱,脈象虛弱說明有寒,脈象緊說明有疼痛或麻木,脈象出現間歇說明病情時好時壞。如果人迎穴的脈象比寸口穴大四倍,而且又大又數,稱為“溢陽”。溢陽屬於外格。如果寸口穴的脈象比人迎穴大一倍,說明疾病在足厥陰經;如果大一倍並且脈象躁動不安,說明疾病在手心包經。如果大兩倍,說明疾病在足少陰經;如果大兩倍並且脈象躁動不安,說明疾病在手少陰經。如果大三倍,說明疾病在足太陰經;如果大三倍並且脈象躁動不安,說明疾病在手太陰經。
脈象強盛說明腹脹滿,腹部有寒,消化不良;脈象虛弱說明腹部有熱,大便稀溏,氣短,尿液顏色改變;脈象緊說明有疼痛或麻木;脈象出現間歇說明疼痛時有時無。如果寸口穴的脈象比人迎穴大四倍,而且又大又數,稱為“內關”。如果脈象強盛,應該瀉法治療;如果脈象虛弱,應該補法治療;如果脈象緊,應該先針刺再艾灸;如果脈象出現間歇,應該先取血絡再調理;如果脈象沉陷,應該艾灸治療。沉陷是指脈搏結滯在體內,體內有瘀血,因為血寒所以適合艾灸。如果脈象不強不弱,應該按照經絡來治療。
所謂的經絡治療,就是用藥,也可以用艾灸或針刺。脈象急促要用引導的方法。脈象大而無力,說明病人需要安靜休息,不要勞累。“五色”說:切診寸口穴,如果脈象滑小緊而沉,說明病情正在加重,病在內部。人迎穴的脈象如果大緊而浮,說明病情正在加重,病在外部。如果寸口穴的脈象浮滑,說明病情正在好轉;如果人迎穴的脈象沉滑,說明病情正在減輕。如果寸口穴的脈象滑而沉,說明病情正在加重,病在內部。如果人迎穴的脈象滑盛而浮,說明病情正在加重,病在外部。如果脈象浮沉不定,而且人迎穴和寸口穴的脈象大小相同,說明病情難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