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一 部位類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部位類 (4)

1. 人迎氣口

病在臟,沉而大者易已,小為逆。在腑,浮而大者易已。人迎盛堅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竊嘗論之,自古診法,凡四大綱:有分菽重,如《難經·五難》所云者;有兩手分人迎氣口,如上文所云者;有兩手各分寸關尺三部,如「脈要精微論」及《難經》「一難」、「二難」所云者;而「三部九候論」,則求其動脈,以驗穴之所在,而亦以各占其本經之寒熱虛實者也。此四法者,至於今日,或傳或不傳。

夫分菽重者,診久病之捷法也;分人迎氣口者,診暴病之捷法也;而分三部者,兼內外賅久暴而無不候者也。故曰「脈要精微」先聖之意,不較然乎?

《脈如》曰:內傷七情之脈,淺者,惟氣口緊盛而已;深者,必審其何部相應,何臟傳次,何臟相剋,克脈勝,而本臟脈脫者死。外感六淫之脈,輕者,惟人迎緊盛,或各部單見而已;重則各部與人迎相應。《慎柔五書》曰:嘗見虛損,六脈和緩而數,八九至,服四君保元,溫肺理脾,先右三部退去三二至,左脈尚數不退。是右表先退,左里未退也。

至數脈盡退,病將痊愈。左脈猶比右脈多一至,足見表退而里未和耳。《難知》謂傷寒以左為表,右為里;雜病以右為表,左為里。信然。按左右表裡,無論如何顛倒說來,總不外陰陽升降之義。經言: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自左升,陰自右降。升者,其本在下,其末在上;降者,其本在上,其末在下。

內傷者,傷陰是從內撓其陰之歸路,降者不利,故脈右盛;外感者,傷陽是從外遏其陽之出路,升者不利,故脈左盛。治之之法,宣揚與導陰,迭相為用者也,在審其先後輕重而已。脈理之微,豈可執一乎?遲數不並見,右脈退去二三至,左脈尚數不退。又云:數脈退盡,左脈猶比右多一至,實所未見,以俟高明。

人迎本足陽明脈,在結喉兩旁,為腑脈,所以候表;氣口為手太陰經脈,在兩手寸口,為臟脈,所以候里。此《內經》之旨也。後世但診氣口,而以左關前一分為人迎,右關前一分為氣口。又以右手分之,寸為人迎,關為氣口。《脈如》

以右手寸關,分人迎氣口,止見李士材《醫宗必讀》中有此說,他書未見。未知士材何所本也?《脈如》引用各書皆不著所出。今但據所見書之。

《靈樞·寒熱病篇》曰: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陽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陽迎當作陽逆。「本腧篇」曰: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

此皆謂頸側動脈上,有穴為人迎穴,非謂其脈即人迎脈也,且其脈大於氣口數倍,而《靈樞》「終始」、「禁服」、《素問·六節臟象》俱有氣口大於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四倍之文,且此人迎穴,亦止候足陽明胃氣而已,又何云一倍少陽、二倍太陽、三倍陽明乎?「終始」曰:少氣者,脈口人迎俱小而不稱尺寸也。此又何以解之?故知兩手關前分候之法,必本於軒岐,非出於叔和也。

白話文:

人迎氣口

疾病如果發生在臟腑,脈象呈現沉而大的,比較容易痊癒;如果脈象細小,就表示病情惡化。疾病如果發生在六腑,脈象呈現浮而大的,比較容易痊癒。人迎脈搏強盛而堅硬,表示是受寒邪侵襲所導致;氣口脈搏強盛而堅硬,表示是飲食不節所導致。

我曾經研究過,從古至今的診脈方法,大致有四種:第一種是像《難經·五難》所說的,以像豆子輕重的方式來區分;第二種是像上文所說的,以兩手分別診人迎脈和氣口脈;第三種是像《脈要精微論》和《難經》的「一難」、「二難」所說的,以兩手各自區分寸、關、尺三部;第四種是《三部九候論》所說的,尋找動脈搏動之處,來檢驗穴位位置,同時也可以藉此判斷各經脈的寒熱虛實。這四種診脈方法,到了今天,有些還流傳著,有些則沒有了。

用豆子輕重區分的方法,是診斷久病的便捷方法;以人迎和氣口區分的方法,是診斷突發疾病的便捷方法;而區分三部的方法,則是兼顧內外、久病與突發疾病,各種情況都能診斷出來的方法。所以說《脈要精微論》是古聖先賢的旨意,不是很明顯嗎?

《脈如》這本書說:內傷七情所引起的脈象,如果只是淺層的脈象,只會看到氣口脈呈現緊盛的現象;如果脈象較深,就必須詳細審查是哪個部位相應,病情從哪個臟腑傳遞過來,哪個臟腑被剋制,如果被剋制的臟腑脈象勝過,而原本臟腑的脈象消失,就表示情況危險了。外感六淫所引起的脈象,如果只是輕微的,只會看到人迎脈呈現緊盛,或各部單獨出現變化而已;如果病情嚴重,則各部脈象會與人迎脈相應。

《慎柔五書》說:曾經看過虛損的病人,六脈平和緩慢但次數較多,每分鐘跳動八九次,服用四君子湯和保元湯,來溫肺健脾,結果右手的寸關尺三部脈象先退減少了二三次,而左手的脈象仍然次數較多沒有退減。這是因為右手的表證先退,而左手的裡證還沒改善。等到數脈完全退去,疾病就會痊癒。如果左手的脈象仍然比右手多跳動一次,就表示表證退了,但是裡證還沒調和。《難知》這本書說:傷寒的病,左手代表表證,右手代表裡證;雜病則是右手代表表證,左手代表裡證。這說法確實是這樣。依照左右表裡的關係來說,無論怎麼顛倒來說,都不超出陰陽升降的道理。

《黃帝內經》說:左右,是陰陽運行的道路。陽氣從左邊上升,陰氣從右邊下降。上升,它的根本在下,末梢在上;下降,它的根本在上,末梢在下。內傷疾病,損傷陰氣,是從內部擾亂陰氣下降的道路,下降不利,所以右手脈象盛;外感疾病,損傷陽氣,是從外部阻礙陽氣上升的道路,上升不利,所以左手脈象盛。治療的方法,應該宣揚陽氣、疏導陰氣,交替使用,重點在於審視病情的先後輕重而已。脈理的奧妙,怎麼可以執著於一種說法呢?遲脈和數脈不會同時出現,如果右手脈退減少二三次,而左手脈還是比較多,又說數脈完全退去,左脈還比右脈多跳一次,這種情況很少見,有待高明的人來解釋。

人迎脈本來是足陽明胃經的脈,在喉結兩旁,是六腑的脈,所以可以用來觀察表證;氣口脈是手太陰肺經的脈,在兩手寸口,是五臟的脈,所以可以用來觀察裡證。這是《黃帝內經》的旨意。後世只診氣口脈,並且把左手關脈前一分作為人迎脈,右手關脈前一分作為氣口脈。又有人把右手分寸關,寸脈當作人迎脈,關脈當作氣口脈。《脈如》

《脈如》這本書以右手寸關脈來區分人迎脈和氣口脈,只在李士材的《醫宗必讀》中看到這個說法,其他書都沒有記載。不知道李士材的依據是什麼。《脈如》引用各書卻都沒有註明出處。現在只能根據看到的書籍來寫。

《靈樞·寒熱病篇》說:頸部側面的動脈,叫做人迎脈。人迎脈是足陽明經的脈。陽氣逆亂導致頭痛胸悶、呼吸不順暢,可以取人迎穴來治療。這裡的「陽迎」應該作「陽逆」。《本腧篇》說:缺盆的中央,是任脈的穴位,叫做天突。任脈旁邊的動脈,是足陽明經的穴位,叫做人迎。

這些都是說頸部側面的動脈上有個穴位叫做人迎穴,並不是說那個動脈就是人迎脈。而且那個脈比氣口脈大好幾倍,但是《靈樞》的「終始」、「禁服」以及《素問·六節臟象論》卻都有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兩倍、三倍、四倍的說法。而且這個人迎穴,也只能觀察足陽明胃經的氣而已,又怎麼會有觀察少陽經一倍、太陽經二倍、陽明經三倍的說法呢?「終始篇」說:氣虛的人,脈口的脈和人迎脈都細小,不合尺寸。這又要怎麼解釋呢?所以可以知道,兩手關脈前分候的方法,一定是出自軒轅黃帝和岐伯,而不是出自王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