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義簡摩》~ 卷二 診法類 (2)
卷二 診法類 (2)
1. 脈分陰陽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難經》
此以浮沉分陰陽也。
白話文:
漂浮在表面的是陽氣,沉到底部的是陰氣。浮在表面的損耗小,沉在底部的物質多,所以說:陰盛陽虛。沉在底部的損耗小,浮在表面的物質多,所以說:陽盛陰虛。——《難經》
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難經》
白話文:
關節之前的脈象,是由陽氣的活動所呈現,脈搏應該浮在表面,佔據九分的位置。如果脈搏過於浮,則稱為太過,如果脈搏不足,則稱為不及。如果脈搏上達魚際,則稱為溢,屬於外關內格,這是陰氣乘虛而入的表現。關節之後的脈象,是由陰氣的活動所呈現,脈搏應該沉於深部,佔據一寸的位置。如果脈搏過於沉,則稱為太過,如果脈搏不足,則稱為不及。如果脈搏深入尺澤,則稱為覆,屬於內關外格,這是陽氣乘虛而入的表現。
此以尺寸分陰陽也。張靜齋曰:外關內格者,陽外閉而不下,陰內出以格拒之也;內關外格者,陰當作陽。內閉而不出,陽當作陰。外入以格拒之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用尺寸來區分陰陽。張靜齋說:如果尺寸上外關內格,說明陽經在外閉塞不通,陰經在內透出,以格子拒絕它。
如果尺寸上內關外格,說明陰經應該是陽經。陰經在內閉塞不通,陽經應該是陰經。陽經從外侵入,以格子拒絕它。
此陰陽俱有餘,以其太過者言之也。「辨脈」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乘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不足?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此陰陽俱不足,內傷之惡寒發熱也。東垣論之最詳。
白話文:
這種狀況是陰陽都過剩,從其過猶不及來看。「辨脈」中說:有的人流鼻涕、怕冷,又反覆發燒,這是為什麼?回答說:陰脈不足,陽氣趁虛而入;陽脈不足,陰氣趁虛而入。什麼叫做陽氣不足?比如說寸口脈很弱,就叫做陽氣不足。陰氣上沖陽氣當中,就會流鼻涕、怕冷。什麼叫做陰氣不足?比如說尺脈很弱,就叫做陰氣不足。陽氣下陷到陰氣當中,就會發燒。陰陽都不足,就是內傷導致的怕冷發燒。東垣論述得最為詳細。
浮滑長,陽也;沉短澀,陰也。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難經》
白話文:
脈搏浮而滑,持續較長,表示陽氣盛;脈搏沉而短,觸感澀滯,表示陰氣盛。
- 一陰一陽:脈搏沉而滑。
- 一陰二陽:脈搏沉滑而持續較長。
- 一陰三陽:脈搏浮滑而持續較長,時而一沉。
- 一陽一陰:脈搏浮而澀滯。
- 一陽二陰:脈搏持續較長而沉澀。
- 一陽三陰:脈搏沉澀而短,時而一浮。
根據脈搏出現於對應的經絡,可以判斷疾病的逆順。
此以形體分陰陽也。徐靈胎曰:須知諸脈,止有浮沉可以並見,余不能並見也。「辨脈」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根據人體形態來區分陰陽。徐靈胎說:要知道,所有脈象中,只有浮沉(表淺和深沉)兩種可以同時出現,其他脈象不能同時出現。
「辨脈」中說:所有脈象:
- 脈搏浮大、數次、動態、滑利:這是陽脈。
- 脈搏沉澀、虛弱、弦細、微弱:這是陰脈。
一般來說,陰性疾病出現陽脈,表示患者可以存活;陽性疾病出現陰脈,表示患者死亡。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尺中脈,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謂無有牢長之形也,下義同此,此為陰乾陽;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有,此為陽干陰。《脈經》
白話文:
寸口脈
- 浮大而跳動快者,稱為「陽中之陽」。
- 沉細者,稱為「陽中之陰」。
尺中脈
- 沉細者,稱為「陰中之陰」。
- 滑膩而浮大者,稱為「陰中之陽」。
尺脈牢固而長,關脈上部無脈
- 表示沒有牢固而長的脈象,以下同理。這是「陰乾陽」。
寸口脈強壯而大,尺中脈沒有脈象
- 這是「陽幹陰」。
此合尺寸浮沉形體以辨陰陽也。陰乾陽者,陰抑其陽,使不得上升也;陽干陰者,陽擾其陰,使不得內斂也。《難經》曰: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為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為陰中伏陽也。皆診法之最密者也。
白話文:
從上述脈象的尺寸、浮沉和形體判斷陰陽。陰蓋住陽的,是陰壓制陽,使陽無法浮現;陽打擾陰的,是陽擾亂陰,使陰無法沉潛。《難經》說:脈象在陰部,卻表現出陽脈的特徵,說明陽氣侵佔了陰氣。雖然脈象有時沉澀而短,但這是陽中藏著陰的緣故。脈象在陽部,卻表現出陰脈的特徵,說明陰氣侵佔了陽氣。雖然脈象有時浮滑而長,但這是陰中藏著陽的緣故。這些都是診脈法中最精密的要點。
察脈須識「上、下、去、來、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脈神》引滑氏《樞要》。
白話文:
查看脈象必須瞭解「上、下、去、來、至、止」這六個字。不明白這六個字,就不能區分陰陽虛實。
「上」是陽,「來」是陽,「至」是陽。
「下」是陰,「去」是陰,「止」是陰。
「上」,是從尺部往上到寸口,陽氣生於陰氣。
「下」,是從寸口往下到尺部,陰氣生於陽氣。
「來」,是從骨肉的分界線往外到皮膚的表面,氣往上運行。
「去」,是從皮膚的表面往回回到骨肉的分界線,氣往下運行。
「至」是應答,表示氣到;「止」是停止,表示氣息。
此以脈之動勢分陰陽也。「辨脈」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上」、「下」之義也。「陰陽別論」曰: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脈要精微論」曰:來疾去徐,上實下虛;來徐去疾,上虛下實。「平脈」曰: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為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為內實外虛也。《難經》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
白話文:
這是根據脈搏的動態來區分陰陽。
《辨脈》說:寸脈往下不到關脈為陽絕,尺脈往上不到關脈為陰絕。這就是「上」、「下」的意思。
《陰陽別論》說:離開的為陰,到來的為陽;靜止的為陰,運動的為陽;緩慢的為陰,快速的為陽。
《脈要精微論》說:來脈急去脈緩,上面實下面空;來脈緩去脈急,上面空下面實。
《平脈》說:開始把脈時,來脈急去脈緩,這是來疾去遲,是內虛外實;開始把脈時,來脈緩去脈急,這是來遲去疾,是內實外虛。
《難經》說:呼氣時心與肺氣出去,吸氣時腎與肝氣進來。
凡脈來盛去衰者,心肺有餘,肝腎不足也;來不盛去反盛者,心肺不足,肝腎有餘也。此「去」、來」之義也。成無己曰:《正理論》謂陽氣先至,陰氣後至,則脈前為陽氣,脈後為陰氣。脈來前大後細,為陽氣有餘,陰氣不足。《脈如》曰:動前脈盛,氣有餘;動前脈衰,氣不足。
白話文:
如果脈搏來的時候強壯,去的時候衰弱,表示心肺氣血充足,但肝腎氣血不足。如果脈搏來的時候不強壯,去的時候反而強壯,則表示心肺氣血不足,肝腎氣血充足。
中醫理論認為,「去」和「來」分別代表陰氣和陽氣。王成無己在《正理論》中說,陽氣先到,陰氣後到。脈搏前段強壯代表陽氣,脈搏後段強壯代表陰氣。
如果脈搏前段強壯,後段衰弱,說明陽氣充足,陰氣不足。《脈如》中說,脈搏前段強壯,表示氣血充足;脈搏前段衰弱,表示氣血不足。
應後脈盛,血有餘。應後脈衰,血不足。此「至」、「止」之義也。此數說者,皆陽噓陰吸之大義也。脈學之上乘,診家之慧業也。
白話文:
如果後脈強盛,表示氣血充盈。如果後脈虛弱,表示氣血不足。這就是「至」和「止」的含義。這些說法都詮釋了陰陽消長的重要原理。脈象診斷是醫學的最高境界,也是診家智慧的體現。
陽盛者,氣必由之而漸充;陰虛者,血必由之而漸敗。血氣固不外陰陽,而陰陽究不可板分血氣也。若欲於指下,別其病之在氣在血,前人尚無明論,此篇只是辨陰陽之氣之升降出入而已。
白話文:
陽氣旺盛的人,氣血必定因此而逐漸旺盛;陰氣不足的人,氣血必定因此而逐漸衰弱。氣血固然不外乎陰陽,但陰陽絕對不能生硬地分開氣血。如果想要通過把脈,分辨出疾病是屬於氣虛還是血虛,前人並未留下明確的論述。本篇只是辨別陰陽之氣的升降出入而已。
2. 脈分臟腑
脈何以知臟腑之病也?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即有熱,遲即生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脈經》引《難經》。
此以遲數分臟腑也。「辨脈」曰: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白話文:
脈象怎麼能知道臟腑的病症呢?快脈代表的是腑,慢脈代表的是臟;快脈表示有熱,慢脈表示有寒;陽脈都代表熱,陰脈都代表寒。所以可以透過脈象來分別瞭解臟腑的病症。出自《難經》,引用自《脈經》。
一脈十變者,何謂也?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
白話文:
「一脈十變」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五種邪氣會相互影響的意思。
例如:心脈跳得特別快,表示肝邪影響到心臟。
心脈跳得稍快,表示膽邪影響到小腸。
心脈特別強而有力,表示心邪直接影響到心臟。
心脈稍強,表示小腸邪氣直接影響到小腸。
心脈跳得很慢,表示脾邪影響到心臟。
心脈跳得稍慢,表示胃邪影響到小腸。
心脈跳得澀滯,表示肺邪影響到心臟。
心脈跳得稍澀,表示大腸邪氣影響到小腸。
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難經》
此以脈象之微甚分臟腑也。
又有以浮沉分臟腑者。如左寸,沉候心,浮候小腸;右寸,沉候肺,浮候大腸是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而深,那是腎臟的病邪侵犯了心臟。如果脈象稍微沉,那是膀胱的病邪侵犯了小腸。五臟各有不同的虛實病邪,所以同一個脈象可以反映出十種不同的病變。這句話出自《難經》。
這段文字是用脈象的輕微或嚴重來區分五臟六腑的病變。
另外,也可以用脈象的浮沉來區分臟腑。例如,左寸脈,沉則為心臟病變,浮則為小腸病變;右寸脈,沉則為肺部病變,浮則為大腸病變。
又有以每部前後分臟腑者。如左寸,前三分候小腸,近關三分候心;左關,近寸三分候膽,近尺三分候肝是也。更有以前三分候臟,後三分候腑者。蓋謂臟清居上,腑濁居下也。
白話文:
另外一種根據手寸的部位來分臟腑的方法是:左寸部,靠近拇指的三分候小腸,靠近手腕的三分候心;左關部,靠近寸部的三分候膽,靠近尺部的三分候肝。還有一種方法是,前三分候臟,後三分候腑。這是因為臟氣清陽在上,腑氣濁陰在下。
夫浮沉之義,與微甚近,甚者浮沉皆然。微者,但浮診然也。此不易之定法,即遲數亦必兼浮沉者也。至以前後部位分者,恐有未協,姑存以備考。
白話文:
浮沉的意義,和微弱的脈象很接近,而且微弱的脈象通常也會有浮沉。微弱的脈象,只是在浮診中發現的。這個原則是不可改變的定律,即使是沉遲或數脈,也一定兼具浮沉的性質。至於用前後部位來區分的說法,恐怕有些不周延,暫時保留,供參考。
病之在十二經也,有氣分,有血分。其在臟腑也,只可以在氣分,而不可以在血分。在血分,則臟壞而死矣。書凡言在某腑某臟血分者,仍指其經絡言之也。在腑者,為腸癰胃癰及淋濁也。在臟者,為肺癰肺痿也。諸證已難治多死,餘臟血分,豈可有此乎?
白話文:
當疾病發生在十二經脈上時,既有氣分,也有血分。而當疾病發生在臟腑時,則只能發生在氣分,不能發生在血分。如果發生在血分,那麼臟腑就會受到嚴重損壞而死亡。書中凡是提到某腑或某臟有血分方面的疾病,實際上都是指其經絡而言。發生在腑上的,指的是腸癰、胃癰和淋濁。發生在臟上的,指的是肺癰和肺痿。這些疾病都難以治療,且死亡率很高。其他臟腑的血分,怎麼可能有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