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六 名論彙編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名論彙編 (1)

1. 講脈須宗法聖經

高士宗曰:經論脈法,須平素熟於胸中,則臨病診視,無往不宜。故欲求診脈之法者,考於《靈樞》,詳於《素問》,更合仲景「辨脈平脈」而會通之,斯得其要矣。

白話文:

高士宗說:學習脈診的方法,必須平時熟記在心中,這樣臨牀上看病診斷時,就能遊刃有餘。所以想要學習脈診方法,就要研讀《靈樞》,詳讀《素問》,再結合仲景的「辨脈平脈」,這樣才能掌握要點。

王叔和《脈經》十卷,皆採用古今聖經賢傳,異異同同,莫不畢具,任人尋繹,而未嘗自加斷語。古脈書之猶存梗概者,賴有此書也。乃喻嘉言病之曰雜,張隱菴病之曰杜撰,且隱菴以《脈訣》之七表八里九道圖畫駕於《脈經》,而詆其蛇足,是並未目睹《脈經》也。肆口詆諆何為耶?世之好詆前人者,皆未目睹其書者也。

白話文:

王叔和所著《脈經》十卷,都採集了歷代聖賢賢人們關於脈象的傳說,內容既有差異也有共通之處,應有盡有,任人探究,而作者並沒有加入自己的評論。古代關於脈象的書籍中,還能保持大略概況的,多虧了這本書。但是,喻嘉言批評它內容龐雜,張隱菴批評它內容杜撰,而且張隱菴還認為他所畫的《脈訣》之七表八里九道圖比《脈經》更勝一籌,說《脈經》是畫蛇添足。這是因為他根本沒有親自看過《脈經》。胡亂批評有什麼用呢?世上那些喜歡詆毀前人的,都因為沒有親自看過那本書。

果深究其蘊,自不能生菲薄矣。「平脈辨脈」,亦有斥為叔和妄說者,是非顛倒,果何曰定哉?講脈學者,黃帝、仲景書外,如《難經》、《脈經》、《脈訣》、《千金方》、《診家樞要》、《診家正眼》、《景岳脈神》、《石頑三昧》,皆所必潛玩者也。道聽途說,豈有當乎?

白話文:

如果深入探究其內涵,自然不會產生偏見。「平脈辨脈」這本書,也有人斥責是叔和胡言亂語,對錯顛倒,哪能輕易斷定呢?研究脈學的人,除了《黃帝內經》和《仲景書》之外,還要仔細研讀《難經》、《脈經》、《脈訣》、《千金方》、《診家樞要》、《診家正眼》、《景嶽脈神》、《石頑三昧》等書籍。如果只聽道聽途說,怎麼能真正精通脈學呢?

2. 講脈須推求本原

張隱菴曰:或曰識脈其難乎?余曰:子但知識脈之難,而不知審脈之更難也。識脈者,如滑伯仁《診家樞要》,浮,不沉也;沉,不浮也。遲,不及也;數,太過也。以對待之法識之,猶易分別於指下。審脈者,體會所見之脈何因,所主之病何證,以心印之,而後得也。「平脈」曰:浮則為風,數則為熱。

白話文:

張隱菴說:有人說認識脈象很困難嗎?我說:你只知道認識脈象的困難,卻不知道診斷脈象更難。認識脈象,就像滑伯仁的《診家樞要》所說的,浮脈,就是不沉陷;沉脈,就是不浮起。遲脈,就是比正常慢;數脈,就是比正常快。用這種對照的方法來辨識脈象,手指下就能輕易分辨出來。

診斷脈象,是要體會所看到的脈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主導著什麼樣的疾病,用你的心去感受它,這樣才能真正明白。「平脈」說:浮脈主風,數脈主熱。

是則為內傷乎,為外感乎?為氣乎,血乎,虛乎,實乎?是必審其證之表裡陰陽、寒熱虛實,病之久新,脈之有力無力,而斷之以意也,可矣。

白話文:

這是內傷還是外感?是氣的問題還是血的問題?是虛證還是實證?必須仔細檢查患者的表裡虛實、寒熱虛實情況,疾病的發病時間,以及脈象的有力或無力,然後憑藉醫生的經驗來判斷,這樣就可以了。

詞不達意,當云識脈之當然,不如識脈之所以然。當然者,如浮主風,緊主寒,一脈主數病,數脈主一病,是也。所以然者,如浮主風,必推風之何以令脈浮;緊主寒,必推寒之何以令脈緊;且有時非風,而何以脈亦浮;非寒,而何以脈亦緊也。推明各脈變動之根原,不必屑屑焉強記各脈之主病,而自能應於無窮矣。

白話文:

表達不清的意思,應該是瞭解脈象的必然性,不如瞭解脈象形成的原因。必然性,比如浮脈主風,緊脈主寒,一種脈象主多種疾病,多種脈象主一種疾病,就是這個道理。原因,比如浮脈主風,一定要推究是何種風導致脈象浮起;緊脈主寒,一定要推究是何種寒導致脈象緊實;而且有時不是風,脈象為什麼也浮起;不是寒,脈象為什麼也緊實。弄清楚各脈象變化的根源,不必細心死記各脈象所主治的疾病,就能應對無窮無盡的情況了。

拙著此書,詳於義理,而略於主病,即此義也。

3. 脈氣

資始於腎,資生於胃

盧子繇曰:脈者,水穀之精氣,分流經絡,灌溉臟腑,袤行四肢,貫注百體,資始於腎間動氣,資生於胃中水穀者也。《難經·六十六》曰: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內經·玉機真臟》曰:五臟皆稟氣於胃。

白話文:

盧子繇說:脈是飲食精氣,分成許多支流流經經絡,滋潤臟腑,運行遍佈四肢,貫通全身各處,根源於腎中的動脈,來源於胃中消化吸收的飲食精華。《難經·六十六章》說:臍下腎中動脈,是人的生命之本,是十二經脈的根源。所以稱為「原」。三焦是元氣的分支,負責通調三氣,運行於五臟六腑。《內經·玉機真臟》說:五臟都從胃中吸收精氣。

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

4. 脈位

三部九候有二

盧子由曰:脈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部各有三,故為九候。其法三指齊截,中指置關之上,食指置關之前,無名指置關之後,度人之長短,以定排指之疏密。更度人之肥瘠緩急,以定按指之輕重。先按後舉。初按以驗浮,次按以候中,又次按以候沉。

白話文:

盧子由說:脈搏有三部九候。三部是指寸關尺;九候是指浮、中、沉。每部各有浮中沉三候,所以總共有九候。按脈的方法是用三指齊平地按住脈搏,中指放在「關」位之上,食指放在「關」位之前,無名指放在「關」位之後。根據病人的手長短,來確定手指的疏密。還要根據病人的胖瘦、脈搏緩急,來確定手指按壓的輕重。先按壓後提指。第一次按壓檢查浮脈,第二次按壓檢查中脈,第三次按壓檢查沉脈。

切其往來上下,人與脈相應,浮中沉相等,無偏倚者,平脈也。設或參差,察見何部,專指定候,以判其體。至脈來效象,亦不越診切十法,見後。以驗寒熱血氣陰陽之偏勝,或內所因,或外所因,或不內不外,或形干氣,或氣干形,為用真無盡藏。宜審而別之。此寸口三部九候法也。

白話文:

每當脈搏運行於上下,人體與脈搏相互呼應,浮、中、沉的脈象均衡,沒有偏頗,這就是平衡的脈象。如果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就要觀察是哪一部位,專門用某一部分來判斷體質。

至於脈象的象徵意義,也不超過診斷中使用的十種方法(後文將介紹),以此來驗證寒熱血氣陰陽的偏盛,可能是內部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外部原因造成的,或非內非外,或形體影響氣血,或氣血影響形體,其應用之廣,如同無盡的寶藏。應該仔細辨別。以上就是寸口三部九候法。

三部九候,始自軒岐,而越人則會通體之三停,該攝於太陰之氣口。以本臟氣者,必因於胃氣,乃能至於手太陰,著見於氣口,而為尺寸,如泉脈之始出色味純一。榮衛之氣,俱由胃徑肺以布於周身十二經。張石頑亦曰肺為榮行脈中第一關隘。乃可察土地之優劣,謂匯流川瀆,則各隨川瀆之風土,其優劣遂不同矣。

白話文:

三部九候(診脈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黃帝和岐伯,而越人則會以身體三段來診脈,並與脾胃之氣有關。

當人體本臟氣虛時,必定是因為胃氣不足,才會影響到手太陰肺經,並在氣口穴上表現出來。氣口穴就像泉脈的源頭,脈象純淨如一。榮氣和衛氣都是由胃經和肺經輸布到全身十二經脈的。張石頑也說過:肺經是榮氣運行脈中的第一道關卡。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脈象來瞭解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就像觀察河流匯合後的水流量大小會受到不同河流的水質和流量影響一樣。

攝歸太陰,只准《素問》中部之法天以候肺,為一體之眚變。如欲循九體之常變,必診候體部之專,而後效象乃確。倘中部之候雖獨調,而與眾臟相失者,或與眾臟相減者,則莫可依據也,不若遵古九候者之無疑矣。古之三部九候者,一身之全,分為上中下;一部之內,各有天地人也。

白話文:

一切歸納到太陰(肺),只根據《素問》中部所說的「天部以候肺」,作為一體的變異情況。如果想循著九體的常規變化,一定要詳細診視身體各部的專門部位,然後才能保證推象準確。如果中部之候雖然獨自調和,但與其他臟腑不協調,或者與其他臟腑互相影響,那麼就無法依據了,不如遵循古代九候法則更可靠。古代的三部九候,表現全身狀況,分為上中下三部;每一部中,又各自分為天地人三部分。

內應九臟,外應九野。九臟者,形臟四,神臟五也。九野者,天分之為九野,地別之為九州也。神臟五者,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肝藏魂,腎藏志也。形臟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是也。此通體之三部九候法也。

白話文: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內部與九臟相應,外部與九野相應。九臟包括:實體器官四個(形臟),和精神器官五個(神臟)。九野指天上的九個部分,地上的九州。神臟五個分別是:肺屬魄,心屬神,脾屬意,肝屬魂,腎屬志。形臟四個分別是:頭和角,耳和目,口和齒,胸中。這是中醫把人體分為頭、身、四肢三部分,用九種方法進行診斷的方法。

5. 關前關後分陰陽診法

盧子繇曰: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九分陽位,脈當浮也。診法之指,去其無名指,用中指按關之上,次聯食指,按關之前,兩指令平,先按後舉。舉至皮毛相得有脈之分,其脈始見為浮。太過者,多出於皮膚之上,浮之太過也。不及者,多入皮膚之下,浮之不及也。

白話文:

盧子繇說:關脈之前的脈象,是陽氣的動態,應該看到九分浮脈。九分是陽脈的位置,脈象應該浮起。診脈的方法用中指按壓關脈上方,然後用食指與其並排按壓關脈之前,兩根手指平行,先按壓再抬起。抬起時,直到皮膚與手指相觸摸得到脈搏的層次,此時看到的脈象纔算浮脈。脈象太過浮,多是超出皮膚表面,浮得太過;脈象浮不夠,多是深入皮膚下方,浮得太少了。

若按至筋膜之間,則本無脈矣。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一寸陰位,脈當沉也。診法之指,去其食指,亦用中指按關之上,次聯無名指,按關之後。兩指令平,先舉後按。按至肌肉相得有脈之分,其脈始見,為沉。太過者,多入於肌肉之下,沉之太過也。不及者,多出於肌肉之上,沉之不及也。

白話文:

如果按到筋膜之間,實際上沒有脈搏。手腕橫紋以後的部位,是陰脈活動的範圍。脈搏應在距手腕橫紋一寸的地方出現,且較深沉。一寸是陰脈的位置,脈搏應沉。診脈的方法是,除了食指之外,用中指按在手腕橫紋上方,再接著用無名指按在手腕橫紋後方。兩根手指保持平行,先舉高再按壓。按到肌肉和脈搏交界的地方,脈搏才開始出現,這就是沉脈。按得太用力,脈搏會深入肌肉以下,這是沉得太深。按得不夠用力,脈搏會浮出肌肉以上,這是沉得不夠深。

若舉至皮膚之間,則本無脈矣。

6. 盧子由審脈部位至數形體浮沉往來十法

若運行之過與不及,氣位主客之相得與否,病傳之所勝不勝,標本之層署陰陽,亦莫不各隨邪正之淺深微甚實虛新故。著見脈狀者,總不越診法之十則為綱。如度形體以別大小,至數以紀遲數,往來以循滑澀,部位以度長短,舉按以驗浮沉。浮者陽,大者陽,數者陽,滑者陽,長者陽也。

白話文:

如果氣血運行過度或不足,正氣和邪氣的相互關係不協調,病邪傳變所勝出的部位,以及病情的表裡層次和陰陽虛實性質,也會隨著邪正盛衰的程度而變化。

在脈象上表現出來的,總離不開以下十種診法原則:

  1. 觀察體形,區分大小。

  2. 計算脈搏,分清遲數。

  3. 注意脈搏的往來,判斷滑澀。

  4. 測量脈搏的部位,判斷長短。

  5. 提按脈搏,診察浮沉。

浮脈屬於陽性,脈搏大也屬陽,脈搏快也屬陽,脈搏滑也屬陽,脈搏長也屬陽。

沉者陰,小者陰,遲者陰,澀者陰,短者陰也。故曰脈有陰陽。亦有一陽一陰而單見;亦有二三四五陽,二三四五陰而並呈;亦有一陽一陰二三陰,一陰一陽二三陽而兼著;亦有二陽一陰二三陰,二陰一陽二三陽,或三陽一二陰,三陰一二陽,或四陽一陰,四陰一陽而錯顯。悉屬十綱脈之互見,未列異相之脈名。

白話文:

沉脈代表陰,細脈代表陰,緩脈代表陰,澀脈代表陰,短脈代表陰。因此說脈象有陰陽之分。

有些脈象只出現一陽一陰;有些脈象同時出現二三四五陽,或二三四五陰;有些脈象同時出現一陽一陰和二三陰,或一陰一陽和二三陽;有些脈象同時出現二陽一陰和二三陰,或二陰一陽和二三陽,或者三陽一二陰,三陰一二陽,或者四陽一陰,四陰一陽。

這些脈象都是十綱脈的相互出現,還沒有列出特殊的脈象名稱。

至脈狀多端,咸憑診則,各以類從,條分之為目矣。如診以形體之大者為綱,則曰肥、曰洪、曰散、曰橫、曰弦、曰革,皆目矣;診以形體之小者為綱,則曰弱、曰瘦、曰細、曰微、曰縈縈如蜘蛛絲,皆目矣;診以至數之數者為綱,則曰急、曰疾、曰擊、曰搏、曰躁、曰喘、曰促、曰動、曰奔越無倫,皆目矣;診以至數之遲者為綱,則曰緩、曰脫、曰少氣、曰不前、曰止、曰歇、曰停、按:《傷寒》、《金匱》中「停」字,皆作停勻解。

白話文:

脈象千變萬化,都要依據診脈結果,按照分類歸納,條列為項目。例如:

  • 診斷脈象的形體較大者為綱:肥、洪、散、橫、弦、革,這些都是項目。
  • 診斷脈象的形體較小者為綱:弱、瘦、細、微、縈縈如蜘蛛絲,這些都是項目。
  • 診斷脈象的至數較多者為綱:急、疾、擊、搏、躁、喘、促、動、奔越無倫,這些都是項目。
  • 診斷脈象的至數較少者為綱:緩、脫、少氣、不前、止、歇、停(《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停」字都作「停勻」解)。

曰代、曰結、曰如瀉漆之絕,皆目矣;診以往來之滑者為綱,則曰利、曰營、曰啄、曰翕、曰章、曰連珠、曰替替然,皆目矣;診以往來之澀者為綱,則曰緊、曰滯、曰行遲、曰不應指、曰參伍不齊、曰往來難且散、曰如雨沾沙、曰如雨渝沙、曰如輕刀刮竹,皆目矣;診以部位之長者為綱,則曰惵按:惵,非長也。

白話文:

以脈象的快慢特點分類:

急脈:快而有力,如噴水

遲脈:慢而無力,如水滴下

以脈象的來去節奏分類:

滑脈:來去流利,如絲線滑動

促脈:來去急促,如啄食

澀脈:來去不暢,如粘滯物體

以脈象的長短特點分類:

長脈:脈搏持續時間長

短脈:脈搏持續時間短

以上都是脈象的具體表現。

曰高、曰湧、曰端直、曰條達、曰上魚為溢,皆目矣;診以部位之短者為綱,則曰抑、曰卑、曰退、曰不及指、曰入尺為覆,皆目矣;診以舉按之浮者為綱,則曰盛、曰毛、曰泛、曰芤、曰如循榆莢、曰肉上行、曰時一浮、曰如水漂木、曰瞥瞥如羹上肥,皆目矣;診以舉按之沉者為綱,則曰潛、曰堅、曰伏、曰匿、曰遏、曰減、曰陷、曰獨沉、曰時一沉、曰如綿裹砂、曰如石投水,皆目矣。

白話文:

診脈部位

  • 高:脈搏位置較高
  • 湧:脈搏波動時有湧動感
  • 端直:脈搏線條端正
  • 條達:脈搏清晰有條理
  • 上魚為溢:脈搏浮大,超出魚際(拇指根部)

診脈長度

  • 抑:脈搏長度較短
  • 卑:脈搏長度極短
  • 退:脈搏長度短小
  • 不及指:脈搏長度不及一個手指的寬度
  • 入尺為覆:脈搏長度超過一尺(三寸)

診脈浮沉

  • 盛:脈搏浮大有力
  • 毛:脈搏浮而無力
  • 泛:脈搏浮而較大
  • 芤:脈搏浮而散亂
  • 如循榆莢:脈搏浮而線條粗糙
  • 肉上行:脈搏浮而上浮
  • 時一浮:脈搏偶爾浮起
  • 如水漂木:脈搏浮而無力,似水漂浮的木頭
  • 瞥瞥如羹上肥:脈搏浮而脈道不連續,似羹湯上的油花

診脈沉取

  • 潛:脈搏沉取而有力
  • 堅:脈搏沉取而堅實
  • 伏:脈搏沉取而隱伏
  • 匿:脈搏沉取而隱匿
  • 遏:脈搏沉取而受阻
  • 減:脈搏沉取而虛弱
  • 陷:脈搏沉取而陷落
  • 獨沉:脈搏只有沉取,浮取不到
  • 時一沉:脈搏偶爾沉取
  • 如綿裹砂:脈搏沉取而脈道模糊
  • 如石投水:脈搏沉取而脈勢沉重

種種諸目,可以單見,可以並呈,可以兼著,可以錯顯,亦可綱與目交相見呈,著顯隱約於指端者也。又有去來,與往來不同,往來者,脈之源,如水之流;去來者,脈之抑揚,如浪之起伏,其義仍不越乎舉按之浮沉也。是故診脈吃緊,總在形體至數往來部位舉按之十法。按:盧氏以往來指尺寸之上下,以去來指浮沉之起伏。

白話文:

各種脈象的特徵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同時出現,既可以同時存在,也可以交錯呈現,還可能與經脈脈結同時顯現,這些脈象特徵或明顯或隱約,都可以在指尖下感覺到。

「去來」和「往來」是不同的。「往來」指的是脈象的來源,就像水在流動;「去來」指的是脈象的起伏,就像波浪在起伏。它們的本質都是反映脈搏的浮沉變化。

因此,診脈的關鍵在於掌握脈象的特徵、數值、「往來」和部位等十種指標。

註: 盧氏認為「往來」是指寸、關、尺三部脈搏的上下變化,「去來」是指脈搏的浮沉起伏。

上言舉按浮沉,乃指脈之在浮在沉也。故不得不補出此層。究竟措詞太拙,不如以勢字括之,較為簡當。明乎此則,不待揣摹,而形真已畢露無遁矣。舉凡前大後小,前小後大,亦不越乎形體。上盛下衰,下盛上衰,上虛下實,上實下虛,上部有脈,下部無脈,下部有脈,上部無脈,中手長者,中手短者,亦不越乎部位。中手促而上擊者,亦不越乎至數。

白話文:

前面所說的「舉按浮沉」,指的是脈的浮沉。因此不得不再補充這一點。原來的用語太過生硬,不如用「勢」字概括,比較簡潔扼要。明白了這一點,就不需要揣測,而脈象的真實形態已完全暴露,無處遁形。所有前面脈搏大,後面脈搏小的,前面脈搏小,後面脈搏大的,都不超出脈體的形態。脈象上面旺盛而下面衰弱,下面旺盛而上面衰弱,上面空虛而下面實,上面實而下面空虛,上面有脈搏而下面沒有脈搏,下面有脈搏而上面沒有脈搏,中指的脈搏長的,中指的脈搏短的,也不超出脈象的部位。中指的脈搏短促而向上跳動的,也不超出脈象的頻率。

沉而堅,浮而盛,沉而弱,沉而橫,沉而喘,固不越乎舉按,更兼乎形體往來至數矣。脈盛滑堅,往來兼乎形體。小弱以澀,形體兼乎往來。浮滑而疾,往來兼乎舉按至數矣。乍數乍疏,乍短乍長,至數兼乎部位。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此亦形體。喘喘連屬,其中微曲,至數兼乎形體。

白話文:

沉而堅,浮而盛:脈搏沉穩且有力,浮動且充盛。

沉而弱 :脈搏沉穩但虛弱。

沉而橫 :脈搏沉穩但偏離正常的軌道。

沉而喘 :脈搏沉穩時伴有喘息。

固不越乎舉按 :指脈象強盛,按壓不消失。

更兼乎形體往來至數 :脈象強盛,伴有脈搏來去清晰、次數正常。

脈盛滑堅,往來兼乎形體 :脈搏強盛、滑利有力,伴有脈搏來去清晰、體態豐腴。

小弱以澀 :脈搏細小虛弱,伴有脈搏澀滯、體態消瘦。

浮滑而疾 :脈搏浮動、滑利且快,伴有脈搏來去清晰、次數頻繁。

乍數乍疏,乍短乍長,至數兼乎部位 :脈搏時而快時而慢,時而短時而長,次數和部位有異常。

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此亦形體 :脈象如一串連珠或如琅玕,表示體態豐腴。

喘喘連屬,其中微曲,至數兼乎形體 :脈象連續起伏,其中有微曲之象,次數和體態異常。

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此亦形體。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此亦舉按。不上不下,如循雞毛,此亦形體。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此亦舉按。軟軟招招,如揭長竿末梢,形體兼乎往來部位矣。盈實而滑,如循長竿,形體兼乎往來。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至數兼乎形體。和柔相離,如雞踐地,形體至數往來部位舉按咸備矣。

白話文:

形體

  • 前端彎曲,後面平坦,好像拿著鉤子。
  • 猶豫不決,像飄落的榆樹種子。
  • 不高也不低,像撫摸雞毛。
  • 像輕飄飄的物體,像風吹動的羽毛。

舉按

  • 柔軟溫和,像抓著長竿末端。
  • 充實而滑潤,像撫摸長竿。
  • 動作迅速有力,像剛張開的弓弦。

形體和舉按的結合

  • 和緩柔順,交替出現,就像雞走路一樣。
  • 形體、動作次數、舉按手法都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