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六 名論彙編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名論彙編 (2)

1. 戴同甫審脈分合偶比類五法

分者,有脈之形分,謂脈各有形狀。當先明辨,便了然不疑。大小浮沉滑澀,可以指別,迥然各異,辨之於毫釐之間,使其形不相混,如舉有按無為浮,按有舉無為沉之類。

白話文:

脈象的「分」,指的是脈象的形態不同,每種脈象都有其特徵。在診察脈象時,首先要明確辨別脈象的形態,這樣才能消除疑惑。

脈象的大小、浮沉、滑澀等特徵,可以用手指區別出來,它們的形態迥然不同。辨別脈象時,要精細到毫釐之間,使各種脈象的形態不混淆。比如,舉起來有脈搏,按下去沒有脈搏的,稱為「浮脈」;按下去有脈搏,舉起來沒有脈搏的,稱為「沉脈」。

有脈之證分,謂脈之一字獨見為證。如寸浮,中風頭痛之類,不雜他脈,獨為見證。今脈訣歌在各脈之後者是也。或獨見一部,或通見三部,或兩手俱現。

白話文:

有脈象證候的區分,指的是脈象這個單字的徵象是獨自存在的。例如寸脈浮起,代表中風頭疼,沒有其他脈象混雜,獨自作為證據。現在的脈訣歌在每一個脈象之後,都是這種情況。有時候只出現一部分,有時候出現在三部,有時候兩手都出現。

合者,有合眾脈之形為一脈者。謂如似沉似伏實大長弦之合為牢,極軟浮細之合為濡之類。

有合眾脈之形為一證者。謂浮緩為不仁,浮滑為飲,浮洪大而長為風眩巔疾。有二脈合者,有三四脈合者。大抵脈獨見為證者鮮,參合眾脈為證者多。且一脈雖獨見,而為證亦不一。如浮為風,又為虛,又為氣,各不同,此又一脈之證合也。如此相參以考脈,則思過半矣。

白話文:

當多個脈象共同出現時,可能會形成一種徵象。例如:

  • 浮緩脈:表示仁義不足。
  • 浮滑脈:表示有飲邪。
  • 浮洪大而長脈:表示風眩巔疾。

有時會出現兩個或更多脈象同時存在的情況。

一般來說,單獨出現某個脈象作為徵象的很少,多數是多個脈象結合在一起才形成徵象。

即使單獨出現某個脈象,其所代表的徵象也不唯一。例如:浮脈可能代表風邪、虛症或氣症,具體情況不同。

因此,在診脈時需要結合多個脈象進行綜合考量,才能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偶者,脈合陰陽,必有偶對。經曰: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因其形之相反而匹配之也。

浮沉者,脈之升降也。浮升在上,沉降在下,為諸脈之根本,為陰陽之定位,為表裡之定診。

遲數者,脈之緊慢也。脈以四五至為平,減一至曰遲,增一至曰數。《難經》曰:遲則為寒,數則為熱,亦陰陽之大別也。

白話文:

遲、數指的是脈搏的緩慢和快速。脈搏在每四至五次跳動一次時為正常,少於一次跳動稱為遲,多於一次跳動稱為數。《難經》說:遲脈表示寒證,數脈表示熱證,這也是陰陽之間的重大區別。

虛實者,脈之剛柔也。按之浮中沉皆有力,為實;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為虛。虛實之由,皆以有餘不足占之,故以按而知。經曰:其氣來實強,為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中。

白話文:

「虛」和「實」是指脈搏的剛強或柔弱。按脈的時候,浮脈、中脈、沉脈都有力,就是實脈;脈搏遲緩、寬大而柔軟,按起來空空的,就是虛脈。虛實的成因,都是根據體內氣血盈虛的狀況來判斷的,所以可以從按脈來得知。醫經記載:脈氣來得強勁有力,表示氣血過盛,病症在體表;脈氣來得虛弱微弱,表示氣血不足,病症在體內。

長短者,脈之贏縮也。經曰:長則氣治,以其充而伸也;短則氣病,以其減而屈也。

滑澀者,脈之通滯也。經曰:滑者陰氣有餘,澀者陽氣有餘。又曰: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少血多氣。

洪微者,脈之盛衰也。應指洪大,沖湧有餘,所謂來盛也;應指微弱,委靡不振,所謂來不盛也。

緊緩者,脈之急慢也。陰主斂,故有拘牽之象;陽主舒,故有縱弛之形。仲景曰:風傷衛者脈浮緩,寒傷營者脈浮緊。風為陽邪,寒為陰邪也。

白話文:

脈搏的緊和緩,指的是脈搏的快慢。陰氣主收斂,故而有拘束牽引的現象;陽氣主舒展,故而有鬆弛的形狀。張仲景說:風邪損傷衛氣的,脈搏浮緩;寒邪損傷營氣的,脈搏浮緊。風是陽邪,寒是陰邪。

動伏者,脈之出處也。動見關上,厥厥如豆,出類而異於眾也。伏藏於內,不見其形,如蟄蟲之周密也。

促結者,因止以別陰陽之盛也。仲景曰:數中一止,陽盛則促;緩中一止,陰盛則結。

外此脈不可以偶言者,不敢鑿也。《三因方》盡為偶名,而以弦弱、芤微、濡革、散代亦為偶,非一陰一陽也。因知脈不可盡以偶言也。必一陰一陽,而後可偶。不可盡偶,故更增比類二法也。

白話文:

除了這些脈象不能隨便用偶數來描述,不敢隨便指說。而《三因方》全部都是隨便取的偶數名稱,用弦弱、芤微、濡革、散代等也作為偶數,不是一陰一陽的。因此知道脈象不能全部用偶數來描述。必須是一陰一陽,才能用偶數。不能全部用偶數,所以又增加了比類的兩種方法。

比者,因其形之相似而擬議之也。比其類而並之,因其疑也;比其類而析之,決其疑也。

《內經》曰: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似腎,此皆三者之所亂也。然從容得之,以知其比類也。《難經》曰:心肺俱浮,何以別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肝腎俱沉,何以別之?然沉而牢者肝也,按之軟,舉指來疾者腎也。此皆於相似之中,而別其同中之異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脾氣虛弱則浮大像肺,腎氣虛弱則浮小像脾,肝氣亢奮則沉緩像腎,這些都是三種臟腑功能混亂所導致的。但是,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之間的相似性和區別。

《難經》說:心和肺都浮大,怎麼區分呢?浮而散漫的是心,浮而短促的是肺。肝和腎都沉緩,怎麼區分呢?沉而有力的是肝,按壓柔軟,鬆開後快速恢復的是腎。這些都是從相似中找出不同之處。

類者,《易》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如大浮數動滑,陽之類也;沉澀弱弦微,陰之類也。

白話文:

《易經》說:「來源於天的事物親近上,來源於地的事物親近下。」這說明瞭同類的事物之間會相互親近。

比如脈象浮大、數快、滑利,屬於陽性的類型;脈象沉滯、澀重、弦細、微弱,屬於陰性的類型。

滑伯仁曰:浮為陽,輕手而得之。而芤洪散大長濡弦,皆浮之類也。沉為陰,重手而得之。而伏石短細牢實,皆沉之類也。遲者,減於平脈。而緩結微弱,皆遲之類也。數者,增於平脈。而促疾躁喘,皆數之類也。此又於不似之中,而會其異中之同也。此篇與原文不同處,皆據鄙意增損者也。

白話文:

滑伯仁說:浮脈是陽脈,浮在表面,用手指輕輕一按就能摸到。而芤洪散大、長濡弦這幾種脈象,都是屬於浮脈。沉脈是陰脈,按下去感覺有重量。而伏石短細、牢實這幾種脈象,都是屬於沉脈。遲脈比平脈跳動得慢,而緩結、微弱這幾種脈象,都是屬於遲脈。數脈比平脈跳動得快,而促疾、躁喘這幾種脈象,都是屬於數脈。這些脈象雖然看起來相差很大,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和正常脈象有差異。這段文字和原文有不同的地方,都是我根據自己的理解增減的。

2. 脈神非從跡象上苦思不能悟入

李士材曰:脈之理微,自古記之。昔在黃帝,生而神靈,猶曰若窺深淵,而迎浮雲。許叔微曰:脈之理幽而難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凡可以筆墨載口舌傳者,皆跡象也。至於神理,非心領神會,烏能盡其玄微?如古人形容胃氣之脈,而曰不浮不沉,此跡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跡象也,可以至數求也。

白話文:

李士材說:脈象的道理十分微妙,自古以來就有記載。從前的黃帝,生來就神通靈敏,卻說:「觀察脈象就像探究深淵,追逐浮雲。」許叔微說:「脈象的原理深奧難明,我心裡明白,但說不出來。凡是用文字語言可以表達的,都是外在的跡象。至於脈象的神理,如果不用心領神會,怎麼能體會到它的奧妙?比如古人描述胃氣的脈象,說它不浮不沉,這是具體的跡象,可以通過診脈的輕重來判斷。不快不慢,這也是具體的跡象,可以通過脈搏的次數來判斷。

獨所謂意思忻忻,悠悠揚揚,難以名狀,非古人秘而不言,欲名狀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發,躍如於言詞之表,以待能者之自從耳。東垣至此,亦窮於詞說,而但言脈貴有神,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跡象求言語告也。又如形容滑脈,而曰替替然如珠之圓轉;形容澀脈,而曰如雨沾沙;形容緊脈,而曰如切繩轉索;形容散脈,而曰如楊花散漫;形容任脈,而曰寸口丸丸。此皆跡象之外,別有神理。

白話文:

所謂的「心神」活動,其狀態微妙難以言喻,並不是古人故意隱藏不說,而是無法準確描繪。姑且引用一些片語而不加解釋,讓它懸浮在字裡行間,等待有能力的人自己領悟。

東垣派在談到這裡時,也窮盡了言語,只能提到脈象必須有神。正是因為有了神,所以不能用具體的跡象或言語來描述。比如形容滑脈,會說它像珠子一樣圓潤轉動;形容澀脈,會說它像雨水沾濕沙子一樣滯澀;形容緊脈,會說它像切斷的繩索一樣緊繃;形容散脈,會說它像楊花一樣飄散;形容任脈,會說寸口部位圓潤有力。這些都是超越具體跡象之外的神祕靈動。

就其所言之狀,正惟窮於言語,始借形似以擬議之耳。蓋悟理雖極微之事,然跡象未明,從何處悟入?思境未苦,從何處悟出?必於四言之訣,二十七字之法,誦之極其熟,思之極其苦,夫然後靈明自動,神鬼來通。王啟玄曰:欲登泰岱,非徑奚從。欲詣扶桑,無舟莫適。其是之謂乎?觀於此篇,知士材之功深矣。

白話文:

從文中的描述來看,正是因為言語的侷限,才借用具體的形狀來表達和比喻。因為理解道理即使是很細微的事,但是如果徵兆不明顯,從哪裡去理解呢?思維境界不夠廣闊而深入,從哪裡去體悟呢?一定要把四言訣和二十七個字的法則反覆誦讀,仔細思考,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悟性自然而然地提升,感應天地神靈。王啟玄說:想要登上泰山,如果不走小路,怎麼能上去?想要到達扶桑,如果不乘船,怎麼能到達?這不就是這個道理嗎?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學識和功底很深了。

3. 韻伯論讀脈五法

柯韻伯曰:脈有十種,陰陽兩分,即具五法。浮沉是脈體,大弱是脈勢,滑澀是脈氣,動弦是脈形,遲數是脈息,總是病脈,非平脈也。脈有對看法,有正看法,有反看法,有平看法,有互看法,有徹底看法。如有浮即有沉,有大即有弱,有滑即有澀,有數即有遲。合之於病,則浮為在表,沉為在裡;大為有餘,弱為不足,滑為血多,澀為氣少;動為搏陽,弦為搏陰;數為在腑,遲為在臟:此對看法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脈象有十種,陰陽兩分,就可以具備五種方法。浮沉是脈體,大弱是脈勢,滑澀是脈氣,動弦是脈形,遲數是脈息,這些都是病脈,不是正常的脈象。脈象有對照法、正視法、反視法、平視法、互視法、徹底視法。如果脈象浮,就相對應有沉;大,就相對應有弱;滑,就相對應有澀;數,就相對應有遲。結合到疾病上,則浮脈表示病在體表,沉脈表示病在體內;大脈表示有餘,弱脈表示不足;滑脈表示血多,澀脈表示氣少;動脈表示搏陽,弦脈表示搏陰;數脈表示病在腑,遲脈表示病在臟:這就是對照法。

如浮大滑動數,脈氣之有餘者名陽,當知其中有陽勝陰病之機;沉弱澀弦遲,脈氣之不足者名陰,當知其中有陰勝陽病之機:此正看法也。夫陰陽之在天地間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從知隨,氣可與期。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大滑動,跳動次數多,脈氣充盈,這是陽氣過盛的症狀,應當知道其中有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的病理機制;如果脈搏沉弱澀滯、弦緊遲緩,脈氣不足,這是陰氣過盛的症狀,應當知道其中有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的病理機制:這纔是正確的診察方法。陰陽在天地間的運行,有餘的會向不足的方面流動,不足的會向有餘的方面流動。知道順應和追隨陰陽的變化,就能預知氣的運行,以推斷病情。

故其始為浮、為大、為滑、為動、為數,其繼反沉、反弱、反澀、反弦、反遲者,是陽消陰長之機,其病為進;其始為沉、為弱、為澀、為弦、為遲,其繼微浮、微大、微滑、微動、微數者,是陽進陰退之機,其病為欲愈:此反看法也。浮為陽,如更兼大、動、滑、數之陽脈,是為純陽,必陽盛陰虛之病矣;沉為陰,而更兼弱、澀、弦、遲之陰脈,是為重陰,必陰盛陽虛之病矣:此為平看法。

白話文:

故疾病初始時脈象為浮、大、滑、動、數,後轉變為沉、弱、澀、弦、遲,這是陽氣衰退、陰氣增長的徵兆,病情加重。而疾病初始時脈象為沉、弱、澀、弦、遲,後轉變為微浮、微大、微滑、微動、微數,這是陽氣增長、陰氣衰退的徵兆,病情趨於好轉。此為反向診法。浮脈屬陽,若同時伴有脈大、脈動、脈滑、脈數等陽脈象,則為純陽脈,必是陽盛陰虛之病;沉脈屬陰,若同時伴有脈弱、脈澀、脈弦、脈遲等陰脈象,則為重陰脈,必是陰盛陽虛之病。此為平順診法。

如浮而兼弱、兼澀、兼弦、兼遲者,此陽中有陰,其人陽虛,而陰氣早伏於陽脈中也,將有亡陽之變,當以扶陽為急務矣;如沉而兼大、兼滑、兼動、兼數者,此陰中有陽,其人陰虛,而陽邪下陷於陰脈中也,將有陰竭之患,當以存陰為深慮矣!此為互看法。

白話文:

如果脈象同時浮弱、澀、弦、遲,表示陽氣中含有陰氣,此人陽氣虛弱,陰氣過早地潛伏在陽脈中,會有陽氣衰竭的變化,這時應急迫地溫補陽氣;如果脈象同時沉大、滑、動、數,表示陰氣中含有陽氣,此人陰氣虛弱,陽邪下陷於陰脈中,會有陰氣耗竭的危險,這時應深刻考慮保護陰氣。這就是中醫的互看法。

如浮、大、滑、動、數之脈體雖不變,然始為有力之強陽,終為無力之微陽,知陽將絕矣;沉、弱、澀、弦、遲之脈雖喜變而為陽,如忽然暴見浮、大、滑、動、數之狀,是陰極似陽,知返照之不長,餘燼之易滅也:是謂徹底看法。更有真陰真陽之看法。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脈有胃氣,是知不死;所謂陰者,真臟之陰也,脈見真臟者死。

白話文:

  • 浮脈、大脈、滑脈、動脈、數脈這類脈象,雖然沒有變化,但開始時是強盛有力的陽氣,最後卻變成無力微弱的陽氣,說明陽氣將要衰竭了。
  • 沉脈、弱脈、澀脈、弦脈、遲脈這類脈象,雖然逐漸轉變為陽脈,但如果突然出現浮脈、大脈、滑脈、動脈、數脈的現象,這是陰極像是陽的徵兆,說明迴光返照不會持久,殘存的陽氣也容易熄滅:這就是徹底的觀察方法。

此外,還有觀察真陰真陽的方法。所謂的陽,是指胃部的陽氣,脈象中有胃氣,說明不會死亡;所謂的陰,是指臟腑的真陰,脈象中能看到臟腑,說明會死亡。

然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此又不得以遲數定陰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