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四 主病類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主病類 (2)

1. 陳修園二十八脈綱目

實而迢長為長。上至魚際,下至尺澤。主氣治。亦主陽盛陰衰。

實而湧沸為洪。應指滿溢,如群波湧起之象。主熱極。亦主內虛。

實而端直為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主肝邪。亦主寒,主痛。

大即洪脈而兼脈形之闊大也。舊本統於洪脈,今分別出之。

邪氣盛則胃氣衰,故脈大而不緩。新病邪強必正弱,久病外實必中空。

緩,脈來四至,從容不迫。主正復。和緩之緩主正復,怠緩之緩主中濕。

胃氣復則邪氣退,故脈緩而不大。

緩者,主脈之氣象從容不迫而言,非指往來之遲緩也。遲對數言,遲則不數也。緩則所包者廣,遲中有緩,數中亦有緩,非淺人所可領會。故《內經》以緩與大對言,不與數對言,其旨深哉!

白話文:

脈搏實在且延伸很長,稱為「長脈」。脈搏的跳動上至魚際穴,下至尺澤穴,主要代表氣的運行狀況,也代表陽氣過盛而陰氣衰弱。

脈搏實在且來勢洶湧,像沸騰一樣,稱為「洪脈」。按壓時感覺充滿手指,像是波濤洶湧的樣子,主要代表熱邪極盛,也代表體內虛弱。

脈搏實在且挺直,像弓弦一樣,稱為「弦脈」。按壓時感覺堅硬不移動,主要代表肝臟有邪氣,也代表體內有寒氣,以及疼痛。

「大脈」是指脈象像洪脈一樣,但脈形更加寬大。舊的醫書將其歸於洪脈,現在將它區分出來。

邪氣旺盛就會導致胃氣衰弱,所以脈象才會顯得大但不緩和。新得的疾病,邪氣強盛,正氣必定虛弱;長久的疾病,外表看起來強盛,裡面一定是空虛的。

「緩脈」是指脈搏一分鐘跳動四次,來去從容不迫。主要代表正氣開始恢復。和緩的緩脈代表正氣恢復,怠慢的緩脈代表體內有濕氣。

胃氣恢復,邪氣就會消退,所以脈象才會顯得緩和而不大。

所謂的「緩脈」,是指脈搏氣象從容不迫,而不是指跳動的速度慢。緩脈是相對於數脈而言,遲脈則是不數脈。緩脈包含的範圍很廣,遲脈中可能含有緩脈,數脈中也可能含有緩脈,這不是淺薄的人所能理解的。《內經》用緩脈與大脈相對比,而不是與數脈相對比,其中的道理很深奧啊!

2. 郭元峰二十八脈集說

郭氏著《脈如》,專辨疑似之脈,議論明暢,啟發後學非淺。其文皆裒輯士材《正眼》、景岳《脈神》及諸家脈書而成,而採之張石頑《診宗三昧》者尤多。士材詳於形狀,景岳詳於主病,石頑詳於義理,而石頑深遠矣。今於其採之未盡者,量為補錄於各條之末,以備觀覽。其有未暢,略附鄙見,則列之小注,或加「按」字以別之。

白話文:

郭元峯撰寫了《脈如》一書,專門分辨那些容易混淆的脈象,他的議論清晰透徹,對後世學習中醫的人有著很大的啟發作用。他書中的內容,大多摘錄自士材的《正眼》、景嶽的《脈神》以及其它各家關於脈學的著作,其中引用張石頑的《診宗三昧》尤其頻繁。士材在描述脈象形狀上十分詳細,景嶽在闡述脈象與疾病的關聯性上十分深入,而張石頑則在脈學的理論意義上解釋得非常透徹,顯示出他深邃的學識。現在,對於他尚未完全引用的部分,我將適當地補充錄入到各個條目後面,以供讀者參考。如果有些地方我認為還未講得夠清楚,我會加上自己的見解,這些見解將被列為小注,或者加上「按」字來區分。

3. 數脈

數者,脈息輻輳,六至以上,主陽盛燔灼,侵剝真陰之病。為寒熱,為虛勞,為外邪,為癰疽。此脈隨病見也。寸數喘咳,口瘡肺癰。關數胃熱,邪火上攻。尺為相火,遺濁淋癃。浮數表熱,沉數里熱。陽數君火,陰數相火。右數火亢,左數陰牋。此按部位以測病情也。昔人論之詳矣。

又云:數大煩躁,狂斑脹滿,數虛虛損,數實實邪,數滑熱痰,數澀為損,熱灼血乾。此大概主乎數脈,而各有兼診之殊也。夫《脈經》首重數脈,以陰陽疑似虛實表裡之間,最易混淆也。但數則為熱,人皆知之,而如數之脈,人多不察。此生死關頭,不可不細心體認也。夫數按不鼓,則為寒虛相搏之脈。

數而大虛,則為精血銷竭之脈。細疾若數,陰燥似陽之候也。沉弦細數,虛勞垂死之期也。又有駛脈,即如數脈,非真數也。若假熱之病,誤服涼劑,亦見數也。世醫診得脈息急疾,竟不知新病久病,有力無力,鼓與不鼓之異,一概混投苦寒,遽絕胃氣。安得不速人於死乎?徐東皋云:數候多凶,勻健略可。

惟宜傷寒妊瘧小兒。《瀕湖脈學》云: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據此,亦當有溫補者矣。若僅言君相火來醫,則猶見之未擴也。夫獨不有陽虛陰盛之重恙,反得緊數有力之實脈,急溫桂附,旋即痊可者乎?謹再引《內經》,為時師下一痛針。

「玉機真臟論」言冬脈曰:其氣來如彈石者,為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為不及,病在中。釋云:來如彈石者,其至堅強,營之太過也。去如數者,動止疾促,營之不及也。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急數。然愈數則愈虛,愈虛則愈數,而非陽強實熱之數。故不曰數而曰如數。

則辨析之意深矣。如數者,陰虛而吸力少也,脈去至中途,即散而無蹤,如去之甚速也。此而一差,生死反掌。何獨數脈有相似者?即浮、沉、遲、緩、滑、澀、洪、實、弦、緊諸脈,亦皆有相似也,又非惟脈然也。即證如瘧、如痰、如喘、如風、如淋等病,設非素嫺審辨,臨事最撼心目。

故庸淺者只知現在,精妙者疑似獨明。為醫之難,政此關頭矣。通一子云:滑數、洪數者多熱,澀數、細數者多寒,暴數者多外邪,久數者必虛損。讀此數語,則數脈與如數之脈瞭然矣。今將通一子張景岳。數脈有陰有陽之論,及西池先生之說,何夢瑤。列於後,讀者留心細別,其於脈道,思過半矣。

西池先生曰:虛熱者,脈必虛數無力固矣。然有過服涼劑,寒熱搏擊,或肝邪剋土,脈反弦大有力者,投以溫補之劑,則數者靜,弦者緩,大者斂矣。此最當知。又有虛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陽欲脫者,脈皆數,甚亦強大有力。皆當以證參之,勿誤也。《脈經》曰: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旦得夕死,夕得旦死。

白話文:

數脈指的是脈搏跳動頻繁,每分鐘超過六次,通常代表體內陽氣過盛、火熱內盛,導致陰液被耗損的疾病。這種脈象可能出現在發熱、虛勞、外感邪氣或癰疽等情況,會隨著疾病的狀況而變化。

如果寸脈呈現數脈,表示有喘咳、口瘡或肺癰等症狀;關脈呈現數脈,表示胃部有熱,邪火向上侵犯;尺脈呈現數脈,則代表相火妄動,可能有遺精、小便渾濁或淋證等問題。浮脈的數脈表示體表有熱,沉脈的數脈表示體內有熱。陽脈的數脈表示君火過旺,陰脈的數脈表示相火過旺。右手的數脈表示火氣偏盛,左手的數脈表示陰液虧損。以上是透過脈搏位置來判斷病情的依據,古人對此已經有詳細的論述。

數脈如果伴隨脈搏強大、心煩躁動、出現斑疹或腹脹,代表實熱之證;數脈如果伴隨脈搏虛弱,則代表身體虛損;數脈如果伴隨脈搏滑利,表示體內有熱痰;數脈如果伴隨脈搏澀滯,則表示氣血耗損,熱邪灼傷津液。這些都是數脈常見的表現,但必須結合其他脈象來判斷。

《脈經》特別重視數脈,因為陰虛、陽虛、實證、虛證、表證、裡證之間,很容易出現混淆的情況,而數脈雖然通常代表熱證,但很多人卻忽略了「類數」的脈象。這種脈象與生死攸關,必須仔細辨認。如果數脈摸起來不鼓動,就表示寒邪與虛證相搏。如果數脈呈現虛大,則表示精血耗竭。如果脈搏細而快,則表示陰虛燥熱,看似陽熱的徵兆。如果脈象沉、弦、細而快,則表示虛勞之證已到垂危之時。

另外還有一種「駛脈」,脈象與數脈相似,但並非真正的數脈。如果是假熱的病症,誤用寒涼藥物,也會出現數脈。現在的醫生如果摸到脈象急促,卻不了解是新病還是舊病,是有力還是無力,是鼓動還是不鼓動,就一概使用寒涼藥物,很快就會損傷患者的胃氣,加速死亡。徐東皋認為,數脈通常代表凶險的病情,只有均勻而有力的脈象才是稍微可以接受的。

數脈通常出現在傷寒、瘧疾或小兒疾病中。《瀕湖脈學》指出,數脈代表陽熱,可以通過調理君火和相火來治療,實熱應當涼瀉,虛熱應當溫補,肺病在秋天時則應當特別注意。因此,溫補的治療方法也是需要的。如果只考慮用清熱的方法來治療君火和相火,顯然考慮得不夠全面。難道就沒有陽虛陰盛的嚴重疾病,反而出現緊數有力的脈象,用溫補桂枝附子湯後迅速痊癒的例子嗎?

因此,這裡引用《內經》的觀點,給現在的醫生一個警醒。《玉機真臟論》中說,冬天脈象如果像彈石般有力,表示陽氣太過,病在體表;如果脈象快而無力,表示陽氣不足,病在體內。意思是說,脈象像彈石一樣強硬,表示營氣太過,脈象跳動快速,表示營氣不足。數脈本屬於熱,但陰虛虧損的脈象也一定會很快。然而,越快就越虛弱,越虛弱就越快,並非陽氣過盛的實熱之證,所以不用「數」而用「如數」來描述,這體現了精深的辨證思想。「如數」表示陰虛,導致吸力不足,脈搏跳到一半就消散了,就像很快就消失了一樣。如果判斷錯誤,生死只在一線之間。

不僅數脈有相似的脈象,浮、沉、遲、緩、滑、澀、洪、實、弦、緊等脈象,也都可能有相似之處。而且不僅是脈象如此,像瘧疾、痰證、喘證、風證、淋證等疾病,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也難以準確判斷。所以庸醫只看到表象,而高明的醫生卻能獨具慧眼,準確判斷。當醫生最困難的地方,就在這裡。

通一子說,滑數脈和洪數脈多代表熱證,澀數脈和細數脈多代表寒證,突然出現的數脈多代表外感邪氣,持續出現的數脈多代表虛損。讀懂這些話,就能清楚區分數脈和「如數」的脈象。下面將列出通一子張景岳關於數脈有陰有陽的論述,以及西池先生和何夢瑤的說法,希望讀者仔細辨別,這樣在學習脈學方面就能事半功倍。

西池先生說,虛熱證的脈象一定虛弱無力是沒錯的。但是,如果過量服用寒涼藥物,導致寒熱交戰,或者肝氣過盛而導致脾胃虛弱,脈象反而可能變得弦大有力。這種情況下,如果使用溫補的藥物,脈象就會從數轉為平靜,從弦轉為和緩,從大轉為收斂。這是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另外,虛寒導致陽氣虛浮外越,或者真陽衰竭的時候,脈象也可能出現數脈,甚至強大有力。這時候都要結合病情來綜合判斷,不能誤診。《脈經》說,如果三部的脈象都像鍋中沸騰的開水,早晨出現這種脈象,晚上就會死亡;晚上出現這種脈象,早晨就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