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義簡摩》~ 卷六 名論彙編 (4)
卷六 名論彙編 (4)
1. 陶節庵傷寒六經脈證(附史載之說)
陶節庵曰:經云:尺寸俱浮大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傷寒則發熱惡寒無汗,傷風則鼻塞惡風有汗。按:傷寒亦鼻塞,傷風亦發熱。但傷寒熱緊而無汗,傷風熱緩而易汗。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又曰:不惡寒而作渴,此為在經。不惡寒反惡熱,自汗出,大便難,此為在腑。陽明氣血俱多,故其脈長。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而嘔。此三經受病,未入於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咽乾,或腹痛,手足溫,自利,不渴。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惡寒,口中和,默默欲寐,時時腹痛,又咽痛。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唇青舌卷筋急,或渴不欲飲,食即吐蛔。此三經受病,已入於腑者,可下而已。此皆自陽經傳來者,故宜下而去之。非若陰經直中之寒,為真陰證,當用四逆湯輩溫之。
按:傷寒六經,三陽之脈,乃較其本脈之氣而太過也,病屬邪盛;三陰之脈,乃較其本脈之氣而不及也,病兼正虛。太陰濕土脈當緩,少陰君火脈當洪,厥陰風木脈當弦也。細者,緩之反也;沉者,洪之反也;緩者,弦之反也。世或以為六經之本脈,誤矣。
史載之曰:一日巨陽受之,其脈當疾數而浮以散。如新浴沐如風,而左尺脈微緊而數。二日陽明受之,其脈當疾數而浮,漸漸按之,如通於里。以陽明主肉,通於筋也。六脈雖浮數,而胃脈一指,微洪而數。三日少陽受之,其脈當疾數而利,得六七至以上,而肝脈又差數。此三陽受病,皆屬於表,故其脈疾數而浮。
四日太陰受之,其脈當疾數而洪大有骨力,胃脈差大。五日少陰受之,其脈最為洪大,六七至以上,心脈隱隱應指,來去如一。六日厥陰受之,其脈疾數如長。按史氏所敘六經脈,與陶氏異者,陶本仲景原文,史據素所親歷也。細求之,實皆相同,而未嘗異也。即如太陰脈細,史謂洪大而有骨力,則知細者專取其骨力言之也。
余可例推。嘗診傷寒病稍重,及為日稍久者,多見少陽脈。少陽脈者,細數微弦,躍躍於中沉之分,而其氣不揚也。熱入血室,昏寐譫語者,亦多見此脈。皆宜清解疏通,不可汗下。妄用即死。
張景岳曰:凡脈見浮空無力,或沉緊細弱者,皆太陽合少陰之陰證也。凡脈見浮長無力,或短細結促者,皆陽明合太陰之陰證也。凡脈見弦數無力,或沉細微弱者,皆少陽合厥陰之陰證也。此內傷而合外邪,非兩感也。兩感者,外邪並傷其陰陽也。
白話文:
陶節庵說道: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呈現出浮大的狀態,這代表太陽經受到影響,病症通常會在一至兩天內出現。由於此脈象連接到風府穴,所以會引起頭頸部疼痛以及腰背僵硬。若是感受了寒氣,會出現發燒、怕冷且不出汗的症狀;若是感受了風邪,則會有鼻塞、怕風但容易出汗的情況。然而,無論是感受寒氣還是風邪,都可能導致鼻塞或發燒。只是感受寒氣時,發燒情況比較嚴重且不易出汗,而感受風邪時,發燒情況相對較輕且容易出汗。
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顯得特別長,表示陽明經受到影響,病症通常會在二至三天內出現。由於此脈象沿著鼻子周圍,聯繫到眼睛,因此會造成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腔乾燥,甚至無法安穩睡覺。此外,若患者沒有畏寒的情況反而感到口渴,表示病在經脈。若患者不畏寒卻畏熱,且有自汗、排便困難等現象,表示病在腑臟。因為陽明經的氣血都很充足,所以脈象會顯得特別長。
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呈現出弦狀,這表示少陽經受到影響,病症通常會在三至四天內出現。由於此脈象沿著肋骨旁邊,聯繫到耳朵,因此會引起胸肋疼痛和耳鳴,同時伴隨口苦、喉嚨乾燥、視線模糊、寒熱交錯以及噁心嘔吐等症狀。以上三個經絡受到影響,尚未進入腑臟的情況,通常可以通過發汗治療來解決。
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呈現出沉細的狀態,表示太陰經受到影響,病症通常會在四至五天內出現。由於此脈象分佈到胃部,聯繫到咽喉,因此會導致腹部脹滿、咽喉乾燥,或者腹部疼痛、四肢溫暖、自行排泄,但不會感到口渴。
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呈現出沉的狀態,表示少陰經受到影響,病症通常會在五至六天內出現。由於此脈象貫穿腎臟,聯繫到肺部,並與舌根相連,因此會引起口腔乾燥、舌頭乾澀和口渴,同時伴有畏寒、口裡舒適、沉默寡言、想睡覺,偶爾腹部疼痛,甚至咽部疼痛。
如果手腕脈搏的寸部和尺部都呈現出微弱緩慢的狀態,表示厥陰經受到影響,病症通常會在六至七天內出現。由於此脈象沿著生殖器官,聯繫到肝臟,因此會引起胸部脹滿、睪丸收縮,嘴脣變青、舌頭捲曲、肌肉緊繃,或口渴但不想喝水,進食後容易嘔吐蟲子。以上三個經絡受到影響,已經進入腑臟的情況,通常可以通過瀉下治療來解決。這些病症都是從陽經傳染過來的,因此應使用瀉下法來治療。不像陰經直接遭受的寒邪,那種情況屬於真陰證,應該使用四逆湯等溫熱藥物來治療。
史載之說:第一日,太陽經受到影響,脈象應該快速、頻繁且浮動,就像剛洗完澡或吹風一樣,左側尺脈稍微緊且頻繁。第二日,陽明經受到影響,脈象應該快速、頻繁且浮動,但按壓下去時,感覺像是穿透到了內部。這是因為陽明經主管肌肉,與筋膜相關。雖然六脈都呈現出浮動和頻繁的特徵,但胃脈在一個指幅的位置,脈象稍微洪大且頻繁。第三日,少陽經受到影響,脈象應該快速、頻繁且流暢,每分鐘達到六到七次以上,而肝脈的頻率也較高。以上三個陽經受到影響,都屬於表層疾病,因此脈象都呈現快速、頻繁且浮動的特徵。
第四日,太陰經受到影響,脈象應該快速、頻繁且洪大有力,胃脈稍微增大。第五日,少陰經受到影響,脈象最為洪大,每分鐘達到六到七次以上,心脈隱約可觸摸到,進出一致。第六日,厥陰經受到影響,脈象快速、頻繁且延續不斷。根據史氏描述的六經脈象,與陶氏的描述有所不同。陶氏基於張仲景的原文,而史氏則根據自己的經驗。仔細研究,實際上兩者是相同的,並沒有差異。例如,太陰脈象細弱,史氏認為是洪大且有力,由此可知,細弱的脈象是專門針對其有力程度而言的。
其他情況可以依此類推。曾經診斷過病情稍重或病程稍長的傷寒患者,多數會出現少陽脈象。少陽脈象特徵為細數微弦,在脈象中段和沉脈部分跳躍,但氣勢不旺盛。對於血液被熱邪侵入,導致昏睡和胡言亂語的患者,也會常見這種脈象。這些情況都適合使用清熱解毒和疏浚方法治療,不能使用發汗或瀉下法。若誤用,可能會導致死亡。
張景嶽說:如果脈象浮動且無力,或沉緊細弱,通常表示太陽經和少陰經的陰性症狀。如果脈象浮長且無力,或短細結促,通常表示陽明經和太陰經的陰性症狀。如果脈象弦數且無力,或沉細微弱,通常表示少陽經和厥陰經的陰性症狀。這些是內傷加上外邪的結果,而非雙重感染。雙重感染是指外邪同時傷害陰陽兩方面的狀況。
2. 陶節庵傷寒脈伏說
陶節庵曰:夫頭疼發熱,惡寒,或一手無脈,或兩手全無者,庸俗以為陽證得陰脈,便以為死證,不知此因寒邪不得發越,便為隱伏,必有邪汗也。當攻之。又有傷寒六七日以來,別無刑剋證候,或昏沉冒昧,不知人事,六脈俱靜,或至無脈,此欲正汗也。勿攻之。此二者,便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萬木無聲,雨後庶物皆蘇之意。
當攻者發汗,冬麻黃湯,三時羌活沖和湯。勿攻者止汗,五味子湯。各有治法,宜切記之,勿誤也。欲汗脈伏,按至骨中,必當隱隱動滑應指也。
白話文:
陶節庵說:當出現頭痛、發燒、怕冷,或者單手、甚至雙手都摸不到脈搏的情況,一般普通人會認為這是陽性病症卻出現了陰性脈象,便斷定為絕症,然而他們不知道這其實是因為寒邪侵入體內無法順利散發,導致脈象隱藏,這種情況下一定會出現不正常的出汗現象。這時候,應該用藥去攻逐寒邪。
另外,如果感染風寒六七天以來,除了上述的症狀外並無其他不良反應,或者病人呈現出昏沉、精神恍惚、失去意識,六脈都顯得平靜,甚至感覺不到脈搏,這其實是身體正在準備發汗的前兆。這時候,千萬不要去攻逐寒邪。
這兩種情況,就像久旱即將降雨,整個天空變得陰暗,萬物都靜悄悄的,等到雨後萬物都會甦醒過來。
當需要攻逐寒邪的時候,冬天可用麻黃湯,其他季節則可用羌活沖和湯。而當不需要攻逐寒邪的時候,則應用五味子湯來止汗。這些治療方法,都應該牢記在心,以免誤診。當想要發汗卻脈象隱藏時,用力按壓到骨頭,脈搏應該會隱約地、滑動地、恰當地對應手指的按壓。
3. 易思蘭雜病脈伏治驗
臨證見伏脈多致惶惑,故獨錄治案俾預講焉。
易氏醫案曰:瑞州一婦,產後逆吐清水,以為胃寒,煮雞倍用薑、椒。其俗常用此也。初覺相宜,至三五日,愈覺清水。近一月,口氣漸冷,四肢發厥,晝夜作逆,腹中冷氣難堪,有時戰慄。診其六脈俱無,以食指覆按尺部,而以中指無名指按尺部之後,脈來數實有力,左右皆同,發言壯厲,一氣可說三五句,唇焦頰赤,大便五六日一次,小便赤少。此實熱證也。
以三黃湯,連進四盞,六脈俱見。至四日,口中熱氣上升,滿口舌尖俱發黃小粟瘡,後又吐出酸水一二碗,下黑彈糞十數枚,調理一月乃愈。
又曰:瑞昌王妃患泄瀉,屢用消導,四五年不愈。後用補中益氣加人參服之,泄止。一月,忽覺胸膈脹滿,腹響如雷,大瀉如傾,昏不知人,口氣手足俱冷,渾身汗出如雨。又以參湯灌蘇。後至肌膚如冰,夏不知熱,再加桂附。飲食入口即瀉出,腹中即飢,飢即欲食,食又即瀉。
至冬身不知寒,目畏燈火,診其六脈全無,久按六部來急去緩有力如石,語聲雄壯,乃大鬱火證也。
二按皆有語聲壯厲,然熱傷元氣,亦有出語懶怯而喘促者,且此皆因過服熱藥所致。若真邪熱至此,則正氣敗而難治矣。
白話文:
在臨牀遇到脈象隱伏的情況,常會讓人感到困惑與慌亂,因此我特別記錄下這些治療案例,以供預先學習參考。
易醫師的病例報告提到:有一位來自瑞州的婦女,在生產後開始逆向吐出清水,當時判斷為胃寒,於是用薑和花椒煮雞來食用,這是當地常見的作法。起初她覺得這對症狀有所幫助,但到了第三、四天,吐出清水的現象反而更嚴重了。接近一個月後,她的口氣逐漸變得冰冷,四肢也開始發冷,日夜都出現反胃的狀況,腹部的冷感令人難以忍受,偶爾還會全身發抖。診斷她的脈象時,六脈竟全部消失,只能透過食指按壓手腕內側的尺部,再以中指和無名指按壓尺部後方,才感覺到脈搏,而且跳動頻率高且強烈,左右兩手都是如此。她的聲音洪亮有力,可以一氣呵成地講完三五句話,嘴脣乾燥,臉頰泛紅,大約每五、六天才排便一次,小便顏色深紅且量少。這是典型的實熱症狀。
給予她三黃湯,連續喝了四次,六脈再度出現。到了第四天,口腔裡熱氣上湧,整個口腔及舌尖長出了黃色的小疹子,接著又吐出了一、二碗的酸水,並排出十幾個黑色的糞球,經過一個月的調理,終於康復。
另一案例是瑞昌的王妃長期患有腹瀉,雖嘗試多種消化系統的治療,卻長達四、五年未見好轉。後來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人參,腹瀉的問題得以控制。然而,一個月後,她突然感到胸口和橫膈膜之間有飽脹感,腹部響聲如雷,大瀉不止,神智不清,口氣和手腳冰冷,全身汗水如雨。之後,即使在夏天也不覺得熱,皮膚像冰一樣冷,再次服用人參湯,情況稍微恢復。然而,食物一進口就立刻拉出,肚子馬上就餓,餓了就想吃,吃了又立刻拉。
到了冬天,她身體完全感受不到寒冷,眼睛害怕燈光,診斷她的脈象時,六脈全無,長時間按壓六個脈位,發現脈搏來得快去得慢,且堅硬有力,就像石頭一般,聲音宏亮有力,這顯示她有嚴重的鬱火。
這兩個案例都有聲音洪亮的特徵,但熱症傷害元氣後,也可能出現說話懶惰且呼吸急促的情況。這些案例都是因為過度服用熱性藥物所導致的。如果真正的邪熱達到這種程度,那麼正氣已經衰敗,治療將會非常困難。
4. 呂元膺傷寒發癍脈伏治驗
趙氏子傷寒十餘日,身熱而人靜,六脈盡伏,醫以為死也。呂診之,三部舉按皆無,舌苔滑而顴赤如火,語言不亂。因曰:此必大發赤癍。脈者血之波瀾也,今血為熱所搏,猶溝瀆之水,雖有風,不能成波瀾。癍消則脈出矣。及揭其衾,已見赤癍爛然。因用白虎加人參湯化其癍,脈乃復常。繼投承氣下之,愈。
全本然傷寒旬日,邪入陽明,醫以為津液外出,脈虛自汗,進真武湯實之,遂神昏如熟睡。其家邀元膺問死期。切其脈皆伏不見,而肌熱灼指。曰:此必榮熱致癍,非陽病陰脈也。見癍則應候,否則畜血耳。視其隱處及少腹,果見赤癍,臍下石堅,且痛拒按,為進化癍湯半劑,即癍消脈出。
復用韓氏地黃湯逐其血,是夕下黑血。後三日,腹又痛,遂用桃仁承氣攻之,所下如前而愈。
俞震曰:閱二案,知發癍畜血,俱有脈伏。然癍未出而脈伏,理或有之,癍既透矣,何以必待化癍,脈始復耶?吳又可有脈厥之說,用承氣微下,則脈出。其義與此彷彿。
按:有陰證發癍,脈或浮大,或沉細,必俱躁疾而無力。形證亦必不同。
白話文:
【呂元膺治療傷寒發癍脈伏的經驗】
趙家的孩子得了傷寒十多天,身體發熱但意識清楚,六脈全部看不到了,醫生認為他會死亡。呂元膺診斷,三個部位的脈象都摸不到,但他的舌苔滑潤且兩頰紅得像火一樣,說話也沒有混亂。於是呂元膺說:這必定會出現大片的紅癍。脈象就像是血液的波動,現在血液被熱氣困住,就像溝渠裡的水,就算有風,也無法形成波浪。等到紅癍消失,脈象就會恢復了。當掀開他的被子,已經看到身上出現了鮮紅的癍。因此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化解他的癍,脈象於是恢復正常。接著再使用承氣湯讓他排便,病狀就痊癒了。
在另一個案例中,病人得了傷寒十天,邪氣進入陽明經,醫生誤以為是津液外洩,脈象虛弱並自汗,進而使用真武湯補充津液,結果導致病人陷入昏迷,像深度睡眠一樣。家屬請呂元膺預測死亡時間。切脈時發現脈象都看不到,但皮膚非常燙手。呂元膺說:這一定是營養過剩導致的癍,不是陽症卻出現陰脈的現象。如果出現癍,病情就有轉機,否則就是積血。檢查他的隱祕部位和小腹,果然看到了紅癍,肚臍下方堅硬如石,並且疼痛到拒絕按壓,給予化癍湯半劑,立刻紅癍消失,脈象恢復。
再次使用韓氏地黃湯幫助排出血液,當晚就排出黑色血液。三天後,腹部又開始疼痛,於是使用桃仁承氣湯進行治療,排出的物質和之前一樣,病情就痊癒了。
俞震說:看了這兩個案例,知道發癍和積血,都可能有脈象消失的情況。然而,在癍未出現前脈象消失,理論上是有可能的,但既然紅癍已經出現,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使用化癍湯後,脈象才會恢復呢?吳又可對於脈厥有一套說法,使用承氣湯稍微排便,脈象就會出現。這個觀點和這裡的情形有些相似。
附註:有陰證發癍的情況,脈象可能會浮大或者沉細,但是一定會快速無力。身體症狀也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