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六 名論彙編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名論彙編 (8)

1. 病脈有定象無定象

王漢皋曰:凡左脈弱,右脈強,主汗多、遺精、肝鬱等證。右脈弱,左脈強,主易怒腹痛,及誤服補火丸散,必生肝熱滑精諸證。右脈盛,左手無脈,主痰結氣虛。左脈盛,右手無脈,主食滯肝鬱。

白話文:

王漢皋表示:通常左脈弱,右脈強,預示著容易出汗、遺精、肝氣鬱結等症狀。右脈弱,左脈強,預示著容易發怒、腹痛,如果誤服了溫補火氣的藥丸或散劑,必定會出現肝火旺盛、滑精等症狀。右脈強勁,左手沒有脈搏,預示著痰結氣虛。左脈強勁,右手沒有脈搏,預示著食物積滯、肝氣鬱結。

又曰:表有風寒熱燥者脈浮,而虛病陽脫,久病臨危,脈皆浮。病在裡者脈沉,而暴怒者,腹痛極者,水腫者,瘟疫汗不能出者,脈皆沉。寒病脈遲,而傷暑滯食困水,及冷風迫汗,凝滯其氣血者,脈皆遲。熱病脈數,而內痛甚者,汗將出者,虛陽將越者,及泄利瘡瘍初產喘咳嘔吐,脈皆數。故須參望聞問以辨之。

又曰:頭痛者,脈上魚際,而耳目口鼻喉舌病,及三陽有燥熱,致遺精血漏者,脈亦上魚際,兩尺反不盛。

白話文:

另外說到:如果病在體表,有風寒、發熱、乾燥等症狀,脈象會浮起來。而虛弱的病人身體陽氣耗盡,或久病垂危的病人,脈象也會浮起。如果病在體內,脈象會沉下去。而突然發怒、腹部極度疼痛、水腫、瘟疫導致汗出不來,這些情況下脈象也會沉下去。如果患有寒症,脈象會遲緩。而因暑熱、飲食不消化、過度疲勞、冷風接觸汗水,導致氣血凝滯的,脈象也會遲緩。如果患有熱症,脈象會加快。而內部疼痛劇烈、即將出汗、虛陽即將暴發,以及腹瀉、瘡瘍、初產、喘咳、嘔吐,這些情況下脈象也會加快。因此,要綜合望聞問切的結果來辨別。

又曰:二便有熱者,尺脈浮盛,而發得上半身汗者,尺亦浮盛。腿足痛者,尺脈下尺澤,而疝瘕痔漏者,亦下尺澤。足心貼膏者,亦下尺澤。

白話文:

此外,如果大小便熱,尺脈浮盛,而且上半身發汗,尺脈也浮盛。如果腿腳疼痛,尺脈在下尺澤處(手腕橫紋下三寸),而疝氣、腫瘤、痔瘡、漏症的人,尺脈也在下尺澤處。如果足底貼膏藥的人,尺脈也在下尺澤處。

又曰:傷寒少陽病,脈弦,而瘟疫瘧疾,及寒冷閉汗者,脈皆弦。按:寒熱脈弦者,防成瘧。泄利脈弦者,防化瘧。泄利脈弦而芤者,中氣竭也。

白話文:

古人還說,傷寒少陽病,脈象是弦的,而瘟疫瘧疾,以及寒冷導致汗出不暢的人,脈象也都是弦的。

要記得,寒熱症狀伴隨脈象弦的,要防範變成瘧疾。腹瀉伴隨脈象弦的,要防範轉化為瘧疾。腹瀉伴隨脈象弦且虛弱的,說明中氣衰竭了。

又曰:失血者脈芤,而肝鬱胃熱,吐血正多而未平者,脈弦數,反不芤。按:此乃初吐而邪在內者,正可察其初起之脈象,審其何邪,而治其本也。久則同歸於芤矣。

白話文:

又說:失血的人脈浮弱,而肝氣鬱結、胃熱熾盛,吐血嚴重且未停止的人,脈象弦而跳動得快,反而不浮弱。解釋:這是指剛吐血且邪氣在體內的人,可以觀察其發病初期的脈象,判斷是什麼邪氣,從而治療其根本原因。時間長了,脈象最後也會變成浮弱。

按:血虛者脈芤,血虛氣滯者脈芤而澀。更有血虛內熱,大便不通,脈反沉滑數盛有力搏指,此乃血中之津,為熱所灼,血不淖澤,不能流通,陳遠公所謂大則血乾,非血少而虛也。嘗見產後及大熱病後有此脈,其證皆心中懊憹,四肢困倦。若誤認為痰,仍用疏藥滲藥,則真陰愈傷,孤陽無依,愈見滑搏矣。

白話文:

提示:血虛的人脈象是虛弱而無力,血虛氣滯的人脈象是虛弱而阻滯。

如果血虛而有內熱,大便不通,脈象反而沉、滑、數、盛,並且有力地搏動手指,這是因為血液中的津液被熱所灼傷,血液變得乾涸,無法順暢流通。

像陳遠公說的「大則血乾」,並不是指血液量少而虛弱,而是指血液過於乾燥。

我曾經見過產後或大熱病後出現這種脈象的病人,他們的症狀大多是心中煩躁不安,四肢睏倦。

如果誤認為這是痰濕引起的,仍然使用疏散和滲濕的藥物,那麼真正的陰液會越來越受傷,孤立的陽氣無所依靠,脈象就會更加滑動有力。

急用清潤。脈見緩弱,或轉見濡澀,斯邪熱退而津液日生矣。用清潤者,益津也,不可補血也,葉天士所謂救陰不在補血,而在養津是也。由此推之,水泄日久,並非有熱,而脈來搏擊,以傷津也。有熱者易治,以能勝清潤也;無熱者雖有力而無神,必難治,以其不受清潤也。

白話文:

此時需要使用清涼滋潤的療法。如果發現脈象過於緩弱或轉為滑而澀滯,說明體內的邪熱已經退卻,津液正在逐漸恢復。此時使用清涼滋潤的療法,主要是為了補充津液,而不是補血。像葉天士所說的「救陰不在補血,而在養津」就是這個道理。以此類推,如果腹瀉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但脈象卻搏擊明顯,這不是因為有熱,而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受損。如果有熱,反而好治療,因為清涼滋潤的療法可以克服熱邪;但如果沒有熱,儘管有力量,但表現卻萎靡不振,則難以治療,因為身體不接受清涼滋潤的療法。

2. 太素脈

吳昆曰:太素之說,固不可信,然亦有可採者。如曰:脈形圓淨,至數分明,謂之清;脈形散澀,至數模糊,謂之濁。質清脈清,富貴而多喜;質濁脈濁,貧賤而多憂。質清脈濁,此為清中之濁,外富貴而內貧賤,失意處多,得意處少也;質濁脈清,此為濁中之清,外貧賤而內富貴,得意處多,失意處少也。若清不甚清,濁不甚濁,其得失相半,而無大得喪也。

白話文:

吳昆說:太素的說法,雖然不可全然相信,但也有可取之處。例如:如果脈象圓潤清晰,脈搏跳動次數分明,稱為「清」;如果脈象散亂澀滯,脈搏跳動次數模糊不清,稱為「濁」。身體健康脈象清,會富貴多喜;身體虛弱脈象濁,會貧賤多憂。身體健康脈象濁,這是清中帶濁,外表富貴內心貧賤,失意多得意少;身體虛弱脈象清,這是濁中帶清,外表貧賤內心富貴,得意多失意少。如果脈象不甚清,也不甚濁,那麼得失參半,不會有很大的吉凶。

富貴而壽,脈清而長;貧賤而夭,脈濁而促。清而促者,富貴而夭;濁而長者,貧賤而壽。此皆太素可採之句也。巢氏曰:太素者,善於相法,特假是以神其術耳。

白話文:

富貴長壽的人,脈象清澈而綿長;貧賤短命的人,脈象混濁而短促。脈象清澈而短促的人,雖然富貴但會短命;脈象混濁而綿長的人,雖然貧賤但會長壽。這些都是《太素》經中可以採信的話。巢元方說:「《太素》經的作者是一位相面高手,他假藉這些話語來神化自己的技藝罷了。」

3. 明熹脈(明熹字義未詳所出)

史載之曰:春戌夏醜,秋辰冬未,四時之喜神。取五行之養氣為用,皆歷三辰而數。如春以戌為喜神,即正月在戌,二月在亥,三月在子。四時仿此而推。若於脈中得之,不犯他脈,主有喜慶之事。四時脈,皆於胃中見,以五行皆資土以致用,而周身之脈,亦因胃氣乃見於氣口。

白話文:

史書記載:春季出現戌脈、夏季出現醜脈、秋季出現辰脈、冬季出現未脈,這些都是四季的喜脈。取五行之氣滋養人體,都要經過三個辰時才能算數。比如說春季以戌脈為喜脈,那麼正月就會出現戌脈,二月就會出現亥脈,三月就會出現子脈。其他季節以此類推。如果在脈診中發現喜脈,而且不受到其他脈象的幹擾,那麼主有喜慶之事。四季的脈象,都能在胃部發現,因為五行都依靠土氣才能發揮作用,而全身的脈象也都是因為胃氣纔出現在氣口處。

如春脈以弦為主,須六部皆循循不急不絕,不緊不數,而胃脈微弦而緩。弦為春,緩為本,六脈無犯,主一月內喜應。若正月於戌日見,二月於亥日見,三月於子日見,則旬內應。如胃脈帶弦而毛,則主災。夏脈以洪為主,六脈皆隱隱而大,不散不浮,不滑不數,胃脈微洪而緩。

白話文:

春季脈相以弦脈為主,要求六脈都循規蹈矩,不急不緩,不緊不快,而胃脈略帶弦緊而緩慢。弦脈主應春天,緩脈主應根本,六脈沒有異常,預示著一個月內會有喜事發生。如果正月在戌日出現弦脈,二月在亥日出現弦脈,三月在子日出現弦脈,那麼十天內就會應驗。如果胃脈帶弦而帶毛糙,則預示著災禍。

夏季脈相以洪脈為主,六脈都隱隱約約而寬闊,不散淡不浮揚,不滑利不急促,胃脈略帶洪大而緩慢。

洪為夏,緩為本,六脈無犯,一月內喜應,旬內得脈,皆不出旬。秋脈主毛,胃脈上輕帶毛而緩,又須有根蒂。此一脈難辨於四時之脈。蓋若毛而輕,如風如氣,則反為災,不為喜脈。惟不浮不輕,緩緩而徐,浮手按之,乍如秋脈,重手取之,則去來如一,壓之不散,舉之不輕,然後為喜脈。日辰之應,與春夏同法。

冬脈最為易辨,但胃脈沉而不擊即是。

白話文:

洪大的脈搏象徵健康,緩和的脈搏是根本。如果六脈沒有問題,會在一個月內出現喜脈,十天內就能摸到脈搏,並且不會超過十天。秋季的脈象主毛。胃經的脈象輕柔帶毛,並且緩和,還需要有根基。這種脈象難以與其他季節的脈象區分。如果脈象像毛髮一樣輕柔如風如氣,那麼反而是不好的徵兆,而不是喜脈。只有不浮不輕,緩緩而徐,輕按感覺像秋脈,重按時去來如一,壓之不散,舉之不輕,這纔是喜脈。脈象應對時辰的規律,與春夏相同。

4. 因形氣以定診

李士材曰:逐脈審察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士也。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帶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帶沉數。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五至便作熱醫。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

白話文:

李士材說:只按照脈象的一般規律來判斷,只能是一個合格的醫生;根據不同人的體質來靈活變通,纔是悟性高的醫生。

肥胖體質的人,氣血運行在身體表面,六脈通常浮起且洪大;瘦小體質的人,氣血收斂在身體內部,六脈通常沉伏且細小。

急躁體質的人,脈搏五次跳動纔算正常;溫和體質的人,脈搏五次跳動就已經發熱了。

身材高大的人,把脈時手指間的距離要寬鬆;身材矮小的人,把脈時手指間的距離要緊密。

北方的人,脈象通常比較實有力道;南方的人,脈象通常比較虛弱柔軟。

少壯之脈多大,老耄之脈多虛。酒後之脈常數,飯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必疾,久飢之脈必空。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經曰:形氣相得者生,參伍不調者死。其可不察於此乎?

白話文:

年輕人的脈搏往往較為有力,年老體衰的人脈搏則較為虛弱。飲酒後脈搏通常會加快,進食後脈搏常會變得較為洪大。長途跋涉後脈搏必定會加快,長時間飢餓後脈搏必定會空虛。未婚女子和尼姑的脈象通常較為濡弱,嬰兒的脈搏通常為七至。經典上說:形神調和就能健康,陰陽失調就會死亡。難道不應該重視這些現象嗎?

按:仲景曰:肥人當沉,瘦人當浮。與此異者,謂肥人多皮厚而肉堅,瘦人多皮薄而肉淖也。室女尼姑多濡弱,亦未確切。室女,童女也,脈宜緊盛。尼姑之脈,亦宜視其老少強弱而定之。

白話文:

張仲景說過:體型肥胖的人,脈象應當較沉,而瘦弱的人,脈象應當較浮。與此不同的情況,表明肥胖的人皮膚厚,肌肉緊實,而瘦弱的人皮膚薄,肌肉鬆軟。

室女和尼姑通常脈象較弱,但這種說法並不太準確。室女是指童女,她們的脈象應該緊實有力。至於尼姑的脈象,則需要根據個人的年齡、體質和健康狀況來判斷。

5. 王漢皋論老人脈病證治

老年之傷,多食痰憂鬱。

白話文:

老年人常因為飲食過量而產生痰濕,並伴有憂鬱的情緒。

呼吸速則脈至多,呼吸慢則脈至少。故嬰兒氣盛身短,脈絡近,故呼吸速,脈至多。老耄元氣耗,而脈絡有不盡之痰,故呼吸不勻,六脈滑結。

凡人六十歲後,六脈弦實而不數。其人素勤儉能食,應有之平脈。偶感風寒,酌量診治,勿以太盛為疑。

白話文:

呼吸快,脈搏就跳得快;呼吸慢,脈搏就跳得慢。因此,嬰兒元氣旺盛,身體短小,脈搏貼近皮膚,所以呼吸快,脈搏跳得快。年老的人元氣耗盡,脈絡裡有化不開的痰液,所以呼吸不均勻,六脈滑利而結滯。

老人、虛人、產後、久病人,最忌脈忽強盛,恐汗出上脫立危也;又忌便溏或瀉,恐下脫;又忌心嘈,中氣敗也。

白話文:

對於老人、虛弱的人、產後婦女和久病患者來說,最忌諱突然脈搏強盛,因為害怕出汗過多,導致虛脫而危急;還忌諱大便溏軟或腹瀉,因為害怕向下虛脫;還忌諱心慌,這是中氣虛衰的緣故。

老人真陰不足,津液既虧,故多燥證。如嗜茶湯則生濕,嗜酒則生熱,嗜堅黏食物則多積滯,大便結。故大便燥潤不時,大腸燥與脾濕也。小便短者,小腸熱也。小便赤濁,小腸熱與膀胱濕也。臍腹時痛時緩,積滯在胃也。大便結秘,右尺不浮不盛,大腸與肺傷熱而氣弱,不足以運送也。

白話文:

老年人體內真陰不足,津液虧損,所以容易出現乾燥的症狀。如果過度喝茶湯,會生濕;過度喝酒,會生熱;喜愛吃堅硬黏稠的食物,會導致積食,大便乾燥。因此,老年人經常出現大便時乾時濕,這是因為大腸乾燥和脾臟濕熱共同導致的。

小便量少,是小腸熱的表現。小便混濁發紅,是小腸熱和膀胱濕的表現。

臍腹有時疼痛,有時緩解,是胃裡有積滯。

大便便祕,右尺脈既不浮腫也不強盛,說明大腸與肺部受熱,氣虛,不足以運化食物。

小便閉澀,左尺不浮不數,小腸燥熱,上行膻中,胃之濕熱,下滲膀胱,津液不足以化水,中氣又不足運送也。乾咳者,熱傷肺也。咳多痰者,濕熱蒸肺也。牙血,胃熱也。咯血,肺熱也。喉干舌強,脾熱腎涸也。怔忡頭暈,二便有熱者。肺不生津,陰不足以養陽,膻中小腸脈皆上行,故不能眠也。

白話文:


小便困難,左手脈搏不浮也不快。這是因為小腸燥熱,熱氣上升到胸部,導致胃部濕熱,向下滲入膀胱。體內津液不足以生成尿液,而且中氣(脾胃功能)不足,無法運送津液。

乾咳是由於熱氣損傷肺部。咳嗽有痰是由於濕熱蒸騰肺部。

牙齦出血是由於胃熱。咯血是由於肺熱。

喉嚨乾燥,舌頭僵硬,這是脾熱腎虛導致的。

心悸頭暈,二便(大小便)發熱的患者,可能是肺部津液不足,陰虛不能滋養陽氣,導致膻中和小腸脈絡上行,所以無法入睡。

若二便無熱,乃元陽已虧,血不養心,故怔忡。髓不實腦,故頭暈。目昏者,脾濕乘肝熱而上蒸。目隕花者,真陽虛而光不聚也,並無外感。而鼻塞口乾,是濕熱淤滯肺竅也。

白話文:

如果大小便都沒有熱,那是因為陽氣已經虧虛,氣血不能滋養心臟,所以心神不寧。骨髓不能滋養大腦,所以頭暈。眼睛昏花,是脾氣濕熱侵襲肝臟,導致肝火上炎。眼睛乾澀,是身體虛弱,陽氣不足,導致眼睛不能聚集神光。這些都屬於內在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外感。而鼻塞、口乾,是濕熱阻滯肺部氣孔造成的。

老人不眠,頭暈,怔忡心煩,乾咳咯血,糞干,屎赤,痰稠等證,皆宜養陰生津,固氣益血,如白芍、二冬、石斛、烏梅、三仁、芝麻、蜂蜜、梨汁、蘿葡汁、飴糖、北沙參、蓯蓉,一切清潤之味為妙。若作實熱治之,如新受外感,或可不壞,若系宿疾,則大誤矣。若泥執虛寒,而常用溫補,如龍眼、益智仁等味,必生上熱胸滿諸證。

白話文:

老年人失眠、頭暈、心煩意亂、乾咳咯血、大便乾燥、大便鮮紅、痰液稠厚等症狀,都應該採取滋陰生津、補氣益血的治療方法,例如使用白芍、天冬、麥冬、石斛、烏梅、三仁、芝麻、蜂蜜、梨汁、蘿蔔汁、飴糖、北沙參、鎖陽等具有清潤滋養作用的藥物。

如果誤診為實熱證而進行治療,例如剛受外感邪氣,這種情況下可能不會有大礙。但如果是長期慢性疾病,則會造成更大的錯誤。

如果過於偏執地認為虛寒,而經常使用龍眼、益智仁等溫補藥物,則會導致上火、胸悶等症狀。

若利氣化痰,而用二陳、沉香、南星、礞石,定傷中氣。若發汗,必上脫。若攻下,必下脫。老人日久思慮傷脾,故少食也。津液涸,故咽乾便燥也。不眠者,肝熱也。胸煩怔忡心跳者,胃熱肺燥也。噎食者,三陽經鬱熱也。煩渴多飲者,胃燥也。下身腫者,脾濕不能攝水也。

白話文:

如果要化痰利氣,可以用二陳湯、沉香、南星、礞石,這就能保護脾胃免受損傷。如果要發汗,容易導致上焦虛脫。如果要攻下,容易導致下焦虛脫。老年人長期思慮傷脾,所以食慾不振;津液不足,所以口乾舌燥;失眠是因為肝火旺盛;心煩意亂、心跳加速,是因為胃熱肺燥;吞咽困難,是因為三陽經鬱熱;口渴多飲,是因為胃燥;下半身水腫,是因為脾濕不能攝水。

能食不能消,胃熱脾虛也。果系實熱,大便結而潤之不下者,須稍加人參,或潞黨參。蓋氣盛乃能使下,氣弱不足轉運,雖攻亦不下矣。小便澀而欲利水者,同法。蓋清氣未能上升,則淤濁皆下陷,水道仍阻耳。按:老人上盛下虛,氣鬱於上,而下元不能接引,則不能順降,補足其氣,自能周流矣。

塞因塞用也。

白話文:

吃得下去卻消化不良,這是胃熱脾虛造成的。如果確實是實熱,大便乾燥但潤滑卻無法排出,需要稍微加入人參或潞黨參。因為氣血旺盛才能促進排便,氣血衰弱無法運轉,即使用力排也排不出來。小便不順想要利水的,也用同樣方法。因為清氣無法上升,濁氣就會下陷,水道因此受阻。註解:老年人上盛下虛,氣血鬱結在上面,而下面不能接引,就不能順利下降,補足氣血,自然能循環運行。

老年津液虧則生燥,故有頭暈耳聾、發白眼花、怔忡健忘、不昧、久咳口臭一切上焦熱證,皆燥也。又有大便於結,小便赤數,則燥熱在二腸。又有口渴而多飲茶水,則作脹悶,食乾物,則噎而難下,燥熱在上脘。凡諸燥證,皆不可認為實火。蓋津液乃化生之原,人身內外賴以滋濡,況老年真陰不足以化生津液,亟須保養真陰,生津潤燥,則上下一切假熱證,自愈。若但曰水不勝火,而直補其水,則必作寒瀉,中氣易陷矣。

白話文:

老年人津液不足就會產生乾燥症狀,因此會出現頭暈耳鳴、眼睛乾澀發白、心神不寧健忘、口鼻不濕潤、長期咳嗽口臭等一切上半身火熱的症狀,這些都是乾燥所致。還有大便乾燥,小便赤黃頻繁,則是乾燥熱症在腸道。還有口渴愛喝茶水,但會引起脹氣憋悶,吃乾硬的東西會覺得噎得難以下嚥,乾燥熱症存在於上腹。凡是乾燥症狀,都不要認為是實火。因為津液是生成萬物的根本,人體內外都依靠津液滋潤,特別是老年人真陰不足,不能生成津液,更需要保養真陰,生津潤燥,這樣一來,上下身所有的虛火症狀自然會好轉。如果只是說水不能勝火,而直接補充水分,那麼一定會導致腹瀉,中氣容易下降。

若但曰脾胃弱,而直補其土,則津液被茯苓所滲而燥更甚。縱教胃熱能食,而脾虛不化,積滯生矣。若合和失法,即術亦為燥。若但疏達肝木,則疏泄令行,易汗易尿易瀉,津液益亡而燥益勝。若清理胃土,中氣本虛,又受抑遏,必作胃寒之證。若但清其肺金,金冷不足以生水,而微陽受制,必生畏寒手足冷等證。

白話文:

如果只說脾胃虛弱,直接補土,那麼津液會被茯苓吸收而變得更加乾燥。即使胃火旺盛能夠進食,但脾氣虛弱,不能消化,就會產生積滯。如果配伍不當,藥物也會導致乾燥。如果只疏通肝木,會導致津液容易排出,容易出汗、小便、腹瀉,津液流失更多,乾燥加重。如果只清理胃土,中氣本來虛弱,又受到抑遏,必定會產生胃寒的症狀。如果只清理肺金,金氣虛寒不足以生津,而元陽受制,必定會產生畏寒、手足冰冷等症狀。

按:經云:心營肺衛。余每用桑白皮,則身灑淅畏寒。故瀉白散為老年禁藥。

白話文:

古書記載,心經與肺經相連。我每次服用桑白皮,就會全身發冷,害怕寒冷。因此,瀉白散不適合老年人使用。

老年病愈之後,亟須峻補元氣。若元氣足,則動而生陽而真火發,靜而生陰而真水潮,神力自健,津液自生。神力健則周身爽利,醒睡皆安,津液生則口體滋濡,渴煩皆免。加以清補肺金,而勿用寒涼,舒暢肝木,而勿用熱燥,使金自生水,無待於補水,木自生火,無待於補火,每日飲食留心調養脾胃,務使胃強能食,而不致飽悶、嘈雜、吐酸、噯呃,脾健能消,而不為飧泄、燥結、腹脹、臍痛、尿赤,斯真老當益壯矣。

白話文:

老年人病癒後,最急切需要的便是好好地補氣。如果氣足了,活動的時候陽氣產生,讓真火旺盛;靜下來的時候陰氣產生,讓真水溫潤。這樣,人的精神力量自然會強健,津液也會自然產生。

精神力量強健,全身就會舒暢,睡眠也能安穩;津液充足,口舌和身體就會得到滋潤,口渴煩躁的情況也能免除。

再配合清補肺金,但不要用寒涼的藥物;疏暢肝木,但不要用溫熱燥熱的藥物。這樣,肺金自己會生水,不需要再額外補水;肝木自己會生火,不需要再額外補火。

每天飲食上要精心調養脾胃,讓胃氣強健,能夠進食,不會出現飽脹、嘈雜、吐酸、噯氣的情況;脾氣健全,能夠消化吸收,不會出現腹瀉、便祕、腹脹、臍痛、尿赤等問題。這樣,即使是老年人也能更加健壯。

老弱人皆表虛易汗,凡麻黃、羌活、獨活、荊芥、防風、白芷、細辛,一切發汗之藥,固當慎用。然補虛方中,常有掛枝、肉桂、升麻、乾薑,凡屬宣揚疏達之性,皆能發汗。又如當歸能溫血,血溫則汗出,得川芎更易汗矣。又脾虛則易瀉,凡大黃、芒硝、二醜、巴豆,攻下之藥,固當慎用。

白話文:

對於體質較虛弱、年紀較大的人來說,容易出汗。針對這類人,使用麻黃、羌活、獨活、荊芥、防風、白芷、細辛等所有發汗類藥物時,都必須謹慎用藥。

不過,在調理虛弱體質的中藥方劑中,常會加入桂枝、肉桂、升麻、乾薑等具有發散、疏通性質的中藥,這些中藥也會促進發汗。此外,當歸具有溫血作用,血溫升高也會出汗,如果再加上川芎,則更容易出汗。

另一方面,脾氣虛弱的人容易腹瀉。針對這類人,使用大黃、芒硝、二醜、巴豆等攻下類藥物時,也必須謹慎用藥。

而補虛方中,常有二冬、二地、知母、蓮子,凡屬陰寒油濕滑潤之性,皆能致瀉。又降香、沉香、山楂、麥芽、枳殼、蘇子等,皆能破氣。若用此而無固氣之藥,則氣虛更易汗瀉也。故有不發表而汗,不攻下而瀉,甚有汗脫瀉脫者。此類是也。然則,見為不宜汗,則當留心於能汗之藥;見為不宜瀉,則當留心於能瀉之藥。

蓋立方大非易事也。

白話文:

而在用於補虛的藥方中,經常會用到玉竹、麥冬、生地黃、熟地黃、知母、蓮子等藥物。這些藥物都具有陰冷、滋潤、滑膩的特性,都有可能導致腹瀉。另外,沉香、山楂、麥芽、枳殼、蘇子等藥物都具有耗氣的作用。如果使用這些藥物但沒有同時使用固氣的藥物,那麼氣虛就會更容易出汗或腹瀉。因此,有人會不發熱卻出汗,不瀉下卻腹瀉,甚至有人會既出汗又腹瀉。這類情況就是因為使用了以上所說的藥物。所以,在看到病人不適合發汗時,就應該注意可能導致發汗的藥物;在看到病人不適合腹瀉時,就應該注意可能導致腹瀉的藥物。

老人久病未痊,偶見瀉證,乃有限之元氣將脫也。或並無大痰、大熱、大煩、大燥,但每日零進飲食,而臥床不起,時清時憒,即危證也。若偶而汗出,或二便數次,皆危證也。此但據證,而脈不可恃矣。按:此證多屬肝木克脾土,脈來弦而怠緩,頗似無病長緩之象。《脈經》所謂肝脾俱至,食多穀不化,肝多即死。豈真脈不可恃乎?

白話文:

老年人長期患病未愈,偶爾出現瀉肚的症狀,那是因為有限的元氣將要消失殆盡。或者沒有明顯的痰濕、發熱、煩躁、燥熱的症狀,但每天少量進食,卻一直臥牀不起,有時清醒有時糊塗,這是危急的徵兆。如果偶爾出汗,或者大小便次數增多,也是危急的徵兆。這些判斷是根據症狀,而脈象不可靠。

注:此證多是由於肝木剋制脾土所致,脈象表現為弦緊而緩慢,很像沒有疾病的長期緩脈。但根據《脈經》所說,肝脾兩臟都出現問題,吃很多食物也不消化,肝氣太盛就會導致死亡。那麼,脈象真的不可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