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六 名論彙編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名論彙編 (7)

1. 氣血痛脈

王漢皋曰:氣痛脈兩關沉細而數,正痛則促矣,甚則弦緊。其異於他證者,有時痛止,則但沉細也。此多有熱,故痛有止時。血痛脈,兩關沉澀無力而遲。正痛則細,甚則細結,痛減則遲緩而仍結。此皆寒證也。

白話文:

王漢皋說:氣痛的人,脈搏兩關(寸關合脈)處,沉伏細小而快速,疼痛發作時脈搏會加快,嚴重時脈搏會變緊繃。與其他證狀不同的特點是,疼痛有時會停止,這時脈搏只會沉細而已。這是因為氣痛常伴有熱像,所以疼痛會有暫時停止的情況。血痛的人,脈搏兩關處沉澀無力,而且緩慢。疼痛發作時脈搏會變細小,嚴重時脈搏會細結(脈象又細又緊),疼痛減輕後脈搏會變緩和,依然結實。這些都是寒證的表現。

考諸經論曰:動則為痛,緊則為痛,弦則為痛,沉則為痛,伏則為痛,細則為痛,牢則為痛,結則為痛,促則為痛,代則乍痛乍止,一痛也。而《脈如》是不同者,有氣血寒熱虛實不同也。血熱氣實,則動滑促數。氣虛血寒,則結澀遲緊。至於弦與伏,則鬱與閉之所分也。前賢有云: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

白話文:

查閱醫書記載,任何一種脈象的異常變動都會導致疼痛。如果脈象跳動,就會疼痛;緊繃,就會疼痛;繃緊如絲,就會疼痛;沉伏,就會疼痛;隱伏不明顯,就會疼痛;細小,就會疼痛;牢固難解,就會疼痛;結聚成塊,就會疼痛;跳動急促,就會疼痛;忽隱忽現,就會時而疼痛時而停止,這些都是疼痛的表現。

而《脈經》中記載的脈象類型不同,這是因為氣血寒熱虛實不同造成的。血熱氣實,脈象就會跳動、滑利、急促、跳動次數多。氣虛血寒,脈象就會結滯、澀滯、緩慢、緊繃。至於弦脈和伏脈,則是由於氣血鬱結和血脈閉阻所區分的。前人有說:疼痛位於經絡的,脈象大多弦大;疼痛位於臟腑的,脈象大多沉微。

2. 結脈主證

《金匱》曰:寸口脈緊而芤,緊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則噎。關上脈數,其人則吐。數一音促。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寸口脈搏動緊有力且軟弱無力,緊表示感受寒邪,軟弱表示體虛。體虛和感受寒邪互相影響,就會產生陰脈。脈象凝聚而遲緩,此人就會發生噎症。關脈脈搏跳得快,此人就會發生嘔吐。脈搏跳動快且聲音短促。

王漢皋曰:右寸細遲而略結者,苟無胸痛之證,必作半截呃,不能作長呃也。即噎食之初起。按:此脈必應指促上擊,而中有細線。又曰:雜病,左關浮結細緊,背胛痛;右關浮結細緊,胸腹痛。左全浮結,大背不舒;右全浮結,大腹不暢。按:此即左陽右陰,背陽腹陰之義也。滑伯仁曰:左尺主小腸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又別是一義。

白話文:

王漢皋說:右手寸脈細弱、遲緩而略有結滯,如果沒有胸痛的症狀,必定會出現半截的呃逆,不能發出長聲的呃逆。這是食管噎食的初期表現。註:這種脈象必定伴隨著手指脈搏跳動促急向上,且脈中有細小的脈弦。

王漢皋又說:雜病,左手關脈浮結、細緊,會伴隨著肩背疼痛;右手關脈浮結、細緊,會伴隨著胸腹疼痛。左手全脈浮結,會出現大背部不舒暢;右手全脈浮結,會出現大腹部不暢的症狀。註:這說明左手陽脈、右手陰脈,以及背部屬陽、腹部屬陰的道理。

滑伯仁說:左手尺脈主治小腸和男性生殖系統的疾病,右手尺脈主治大腸和女性生殖系統的疾病。這又是另外一種脈象的含義。

又曰:有初病而脈結者:在外感,主周身麻痛,乃氣血瘀滯也,亟宜宣通氣血,但分有汗無汗、行氣行血之不同;在雜病,乃濕寒食積,滯其氣也,當滲濕溫寒消積調氣開鬱。按:此即高鼓峰所謂血也。

白話文:

另有說法:在生病初期脈搏緊結的病患:

  • 如果是外感引起,會出現全身痠痛麻木,這是氣血瘀滯導致的,應緊急疏通氣血,但要區分是否有出汗的症狀,以及是疏通氣還是通血的不同情況。
  • 如果是雜病引起,則可能是濕寒或飲食積滯,導致氣機不暢,應採用祛濕、溫暖、消積、調氣、解鬱等方法治療。

按:這指的就是高鼓峯提到的「血」。

3. 臨診先據見證

王漢皋曰:九竅者,臟腑之門戶也。故臨證先據九竅所見之證,與脈覈對。自胸至頭有證,必見象於寸;臍上兩手兩脅有證,必見象於關;少腹兩腿大小便有證,必見象於尺。

白話文:

王漢皋說:九竅是臟腑的門戶。因此,在看病時,先根據九竅所見到的症狀,與脈搏相核對。從胸部到頭部有症狀的,一定可以在寸脈上看到表徵;臍部以上、兩手兩脅有症狀的,一定可以在關脈上看到表徵;少腹、兩腿、大小便有症狀的,一定可以在尺脈上看到表徵。

4. 臨診先問病因

朱丹溪曰:良醫治病,必先求其得病之因。虛邪當治其母,實邪當治其子;微邪當治其所勝,賊邪當治其所不勝;正邪當治其本經,雜受病邪者,非止一端,察其雜合之重輕,視其標本之緩急,以為施治之先後。按:張景岳解,治病必求於本。有曰:從此來者,須從此去。即丹溪意也。

白話文:

朱丹溪說:好的醫生在治療疾病時,首先要找出導致疾病的原因。如果是虛證,就應該治療它的根本原因;如果是實證,就應該治療它的表層症狀;如果是輕微的侵襲,就應該治療它們所剋制的臟腑;如果是強烈的侵襲,就應該治療它們無法剋制的臟腑;如果是正邪相爭,就應該治療它們的本經。如果同時遭受了多種病邪的侵襲,那就不能只針對單一病因,而是要觀察它們之間的輕重緩急,分辨哪個是標哪個是本,才能確定治療的先後順序。

注:張景嶽解釋說,治療疾病一定要從根本入手。有句話說:「從這裡來的,必須從這裡除去。」這正是朱丹溪的意思。

王漢皋曰:因乃病之由來也,問明病因,然後切脈問證,望其形體之強弱,容色之枯潤,聞其聲音之鉅細,呼吸之緩急,則是據其病因。再參合望聞問切四法,雖脈有儱侗,或反形,或閉伏,而病情已得於五法中矣,指下之疑自釋也。如腿痛病,左關尺浮洪五至,知其痛在肝膽膀胱之絡,右關雖有力而不浮,並無口渴、口苦、胃熱等證。問得素嗜肥豚,是因濕熱生痰,下注於腿而痛也。

白話文:

王漢皋說:找到生病的原因就是治病的關鍵。詢問清楚病因之後,再把脈、問症狀、觀察體形強弱、面色枯潤、傾聽聲音大小、呼吸快慢,這些都是根據病因來進行的。再結合觀察、傾聽、詢問、把脈這四種方法,即使脈象隱藏不顯,或者出現反常變化,或者脈象微弱不明顯,但病情已經通過這五種方法被診斷出來了,心中疑惑自然也就解開了。比如腿疼病,左關尺脈浮洪五至,知道疼痛在肝膽膀胱的絡脈,右關脈雖然有力但不浮,而且沒有口渴、口苦、胃熱等症狀。詢問後得知,患者平時特別愛吃肥豬肉,所以是濕熱生痰,下注於腿而導致疼痛的。

土旺而木不能疏,故胃不浮。而浮洪五至,但見於左關尺,脾屬四肢,為濕土,故濕熱從類而注於腿。其濕隨熱入絡,未入腸,故不泄。苟右關雖大而無神,則又脾濕困倦也。

白話文:

脾胃系統出問題,土旺而木氣無法疏通,所以胃氣不會上浮。而脈象浮大有力的症狀只出現在左手關尺脈部位。脾臟屬四肢,性質屬濕土,因此濕熱順著脾臟的性質而流注到雙腿。這種濕氣會隨著熱氣進入經絡,但還沒進入腸道,所以不會腹瀉。如果右手關脈雖然脈象較大,但顯得無力,那麼就表示脾臟虛濕睏倦了。

5. 病脈有定位無定位

王漢皋曰:寸主上焦,關主中焦,尺主下焦。頭左偏痛,則左寸浮,上於魚際;不上魚際,但主膻中。左少腹腿足痛,則左尺浮,下於尺澤;不下尺澤,但主小腸膀胱。頭右偏痛,則右寸浮,上於魚際;不上魚際,但主胸膈。右少腹腿足痛,則右尺浮,下於尺澤;不下尺澤,但主大腸。

白話文:

王漢皋說:

  • 寸脈主上焦,關脈主中焦,尺脈主下焦。
  • 頭部左側疼痛,左寸脈浮起,延伸到手腕上的魚際穴;如果沒有延伸到魚際穴,僅主心窩疼痛。
  • 左側小腹、腿腳疼痛,左尺脈浮起,延伸到手臂上的尺澤穴;如果沒有延伸到尺澤穴,僅主小腸、膀胱疼痛。
  • 頭部右側疼痛,右寸脈浮起,延伸到手腕上的魚際穴;如果沒有延伸到魚際穴,僅主胸腔、膈肌疼痛。
  • 右側小腹、腿腳疼痛,右尺脈浮起,延伸到手臂上的尺澤穴;如果沒有延伸到尺澤穴,僅主大腸疼痛。

大便久結之脈,有尺伏而沉短者,有浮長下尺澤者。腹左偏與膽經病,則左關浮;腹右偏與胃經病,則右關浮。以單指按之自見也。左寸盛,忌參及補心火;右寸盛,忌耆及補肺補中。關尺以此例推。

白話文:

長期大便不通的脈象,有寸脈沉而短的,有浮而長的。腹部左側偏痛與膽經疾病有關,則左關脈浮起;腹部右側偏痛與胃經疾病有關,則右關脈浮起。用單獨的手指按壓便可感覺到。左寸脈強盛,避免服用人參和補心火藥物;右寸脈強盛,避免服用耆黃和補肺補中氣藥物。關脈和尺脈以此類推。

又曰:實熱之脈常浮數。火性炎上,故尤強在寸。治之須由寸漸降於關尺而始平。若沉數,則多虛熱,而實熱少。又曰:臟腑雜證,各有主病,即各有主脈。如心實火盛,則左寸洪數有力。火生於木,左關必盛。且諸火皆因而動,諸脈皆因而數。其定為心病者,以所見之證,皆心經實熱之證,並無他臟腑大熱也。

白話文:

文中還說:實熱之人的脈象通常浮且數。火性往上升,所以尤以寸脈強烈。治療時必須從寸脈逐漸往關脈、尺脈降去,脈象才會平穩。如果脈象沉且數,則多是虛熱,實熱較少。

又說:臟腑雜病,各有主病,因此各有相應的主脈。比如心實火盛,則左手寸脈洪盛有力。火生於木,左手關脈也一定強盛。再者,所有火氣都會因此而運動,所有脈象都會因此而數。之所以確定此病是心臟病,是因為所見的證狀都是心經有實熱的證狀,而沒有其他臟腑有大熱的跡象。

或略兼別經,如口渴不知味,右關亦浮,似系胃熱。究竟渴非多飲,口非干苦,舌無黃苔,其熱乃心火所延。何則?火炎土自燥,其脈其證必未如心經之劇也。

白話文:

或參考其他經典,如果出現口渴但品嚐不出味道,右寸關脈也浮起,似乎是胃熱。但仔細一看,口渴並不至於想一直喝水,也不覺得口苦,舌頭上也沒有黃苔,這種熱是心火蔓延所造成的。為什麼呢?因為火熱會讓土壤(胃)乾燥,所以脈象和症狀一定不會像心經火熱那樣嚴重。

又曰:左寸浮,宜小腸病。參以望聞問,果有小腸證,則醫之。若無小腸證,惟是頭痛發熱,脊強無汗,則非小腸病,乃膀胱經初感寒也。若又無太陽經證,惟心煩咽乾舌痛內眥痛,乃熱在膻中也。此亦小腸經證。若小便見熱證,乃淋濁小腹痛,其膀胱小腸脈,乃見於左尺。

白話文:

又說:如果左寸脈浮動,可能是小腸有問題。結合觀察病人的外觀、聽取病人的敘述、詢問病史,如果確實有小腸相關的症狀,那就醫治小腸疾病。如果沒有小腸疾病的症狀,只有頭痛、發燒、後背僵硬、沒有汗,那並不是小腸疾病,而是膀胱經受寒的初期症狀。如果又沒有太陽經的症狀,只有心煩、喉嚨乾痛、舌頭痛、內眼角痛,那是熱氣停留在膻中穴。這也是小腸經的症狀。如果小便異常,有熱、渾濁、小腹痛的症狀,那麼膀胱和小腸的脈搏就會出現在左尺脈上。

又曰:右尺浮數,若見三焦熱證,是病在三焦;若無三焦證,則必是大腸熱證。若浮數有力則便結,無力則便泄。結則肛痛,芤則便血。若虛大而遲,右寸亦弱,則脫肛。右尺若浮細澀促,則肛風生蟲。浮滑而結,則泄利。遲而滑,則虛泄。滑伯仁曰: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

白話文:

此外,右手尺脈浮數,如果出現三焦熱的證狀,表示病在三焦;如果沒有三焦熱的證狀,那一定是大腸熱證。浮數有力表示便祕,無力則腹瀉。便祕會肛門疼痛,腹瀉會便血。如果尺脈虛大而遲緩,右手寸脈也虛弱,則為脫肛。右手尺脈如果浮細澀促,則表示肛門長了蟲。浮滑而結實,則腹瀉。遲緩而滑,則虛弱腹瀉。滑伯仁說:左手尺脈掌管小腸、膀胱、前陰的疾病;右手尺脈掌管大腸、後陰的疾病。

又曰:以脈求病,只論經絡,不執部位。如膀胱在左尺輕診。然太陽經證,初取左寸之浮,漸及左三部皆浮。腎在左尺重診,而少陰經證,常上見於耳目口咽。又如雜疾,脈多見於兩寸兩尺,時疾脈多見於兩關。又如三焦命門,本在右尺,其病在下,則脈見於尺;若病在上,則脈見於寸。

白話文:

另有說法:用脈象診病,只考慮經絡,而不拘泥於具體部位。比如膀胱位於左尺脈,但如果出現太陽經的證狀,最初取左寸脈的浮脈,逐漸擴展到左三部的脈象都浮。腎臟位於左尺脈,若出現少陰經的證狀,往往表現在耳、目、口、咽喉部位。又如各種疾病,脈象多表現於兩寸兩尺,而急性疾病的脈象多表現於兩關。再如三焦命門本位於右尺脈,但如果病在下焦,則脈象表現於尺脈;如果病在上焦,則脈象表現於寸脈。

大腸與肺在右寸,小腸與心在左寸。其病在上,則脈見於寸;若病在下,則脈見於尺。蓋脈象見於何部,知其病到此經。究不可專執,而謂彼此不相涉也。

白話文:

大腸和肺的脈象在右手寸口,小腸和心的脈象在左手寸口。病症在上半身,脈象就會出現在寸口;病症在下半身,脈象就會出現在尺脈。脈象出現在哪個部位,就可以知道病症到了哪條經絡。但也不能固執地認為,不同的經絡互不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