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義簡摩》~ 卷六 名論彙編 (6)
卷六 名論彙編 (6)
1. 早晚不同脈必難治
(附新臥起脈,吐脈)
韓飛霞曰:重大之病,一日三脈多變,難治。沉疴日日脈不移,難治。
易思蘭曰:久病氣虛,早晚脈同,雖危可療。
白話文:
韓飛霞說:重症病人,如果一天之中脉象多次變化,治療起來會很困難。若是長久的疾病,每天脉象都沒有變化,也是難以治愈的。
易思蘭說:對於長期患病氣虛的情況,如果早晨和晚上的脉象相同,雖然病情危急但仍有可能治療。
《脈經》曰:左手寸口脈偏沉伏,乍小乍大,朝來浮大,暮夜沉伏。浮大即太過,上出魚際。沉伏即不至關中,往來無常。時時復來者,榆葉枯落而死。復來者,頻並也。
白話文:
《脈經》記載:左手寸口脈時而偏向沉伏,時而忽小忽大,早上浮大,傍晚沉伏。浮大就是太過,超出生理上限。沉伏就是未達關脈位置,往來不規律。如果脈搏時不時又出現浮大,說明像榆樹葉子枯萎脫落後又重新復活。脈搏能重新出現,說明脈搏是緊密的。
常見勞損之人,脈象早晚不一,時遲時數,時緩時急,時浮時沉,時如無病,時如病危。此即所謂正氣不能自主,或痰飲屍注所為。故每難治,使醫者不能得其病之真際,即病者亦不能自知其病之真狀也。
《脈經》曰:夫吐家,脈來形狀,如新臥起。
白話文:
經常勞累的人,他們的脈象早晚都不一樣,有時很慢,有時跳得很急,有時很緩慢,有時很急促,有時脈搏浮在皮膚表面,有時脈搏沉在皮膚深處,有時就像沒生病一樣,有時又像快不行了。這就是所謂的正氣無法自己調整,或者痰濕、屍毒侵襲所造成的。因此,這種病通常很難治療,讓醫生無法掌握病情的實情,病人自己也無法瞭解自己的病情。
按:新臥起者,午睡初起也。其形圓滑,而上擊以臥,則氣上壅也。醫者診見此脈,即須問明,於婦人之孕脈,尤易相混。《傷寒論》曰:關上脈細數者,吐之過也。又曰:寸口脈滑者,可吐之。
白話文:
**注釋:**新臥起:剛從睡夢中醒來。
當一個人剛睡醒的時候,它的脈象是圓滑的,如果這個人在醒來後馬上躺下,那麼氣就會向上堵塞。醫生診脈時看到這樣的脈象,就需要仔細詢問。對於婦女的懷孕脈象,這種脈象很容易混淆。
《傷寒論》中說:關脈細數的,是吐得過多造成的。又說:寸口脈滑的,可以通過嘔吐來治療。
2. 內因外因脈
高鼓峰曰:何謂內?言七情也,喜怒憂思悲驚恐也。七情之病,起於臟。七情過極,必生怫鬱,病從內起。怫鬱之脈,大抵多弦澀凝滯,其來也必不能緩,其去也必不肯遲,先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之象,細體之來往不圓滑也。可謂摩繪入微矣。拙著《補義》有論喘躁駛三脈文,內所論躁脈,即此。
白話文:
高鼓峯說:什麼叫做內呢?指的是七情,也就是喜、怒、憂、思、悲、驚、恐。七情的疾病,起因於臟腑。七情過度,必定會產生鬱結,疾病從內部產生。鬱結的脈象,大多數都是弦脈、澀脈、凝滯的脈象,它的來勢必然不會緩慢,它的消失也不會遲緩。起初會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的徵象,仔細體會它的來往會發現並不圓滑。可以說是描繪得非常細緻了。我所著的《補義》中有一篇論喘脈、躁脈、駛脈的文字,文中所論的躁脈,就是這個。
此為郁脈。法當疏之發之,如火在下,而以濕草蓋之,則悶而不宣,必至燒乾而自盡。疏之發之,使火氣透,則可以自存,何也?郁是氣抑,抑則氣不透,不透則熱,熱則為火矣。胡念庵曰:七情不專主郁。《內經》九氣論言之詳矣。
白話文:
這是鬱結的脈象。應當疏通發散鬱結,就像火在下面燃燒,卻被濕草蓋住,就會悶而無法透發,最終燃燒殆盡。疏通發散鬱結,讓火氣透發出來,就能夠保全自身,這是為什麼呢?鬱結是氣機受抑,受抑就會氣不通暢,不通暢就會生熱,生熱就會化為火。胡念庵說:七情並非都是主導鬱結的主因。《內經》中關於九氣的論述,講述得很詳細。
何謂外?言六淫也,風寒暑濕燥火是也。六淫之邪,或從皮毛傳絡,從絡傳經,從經傳腑傳臟是也。亦有竟感於絡,竟感於經者。六淫所感,必生怫鬱。病從外入,故必皮毛先閉,外束其所感之邪,而蒸蒸發熱也。法當疏之散之。大抵脈浮,或洪或大或緊,而必數者也。是往來不肯沉靜,而必欲出於皮膚之外也。
白話文:
「外」指的是六淫之邪,包括風、寒、暑、濕、燥、火。這些邪氣可以通過皮毛傳輸到經絡,從經絡傳輸到臟腑。也有些邪氣直接影響經絡或臟腑。
六淫之邪侵襲人體,必然會產生鬱結不適的感覺。疾病從體外入侵,因此必然會先閉塞皮毛,將入侵的邪氣包覆在體內,進而蒸蒸發熱。
治療方法應該是疏通和散發邪氣。脈象通常會浮起,而且可能有洪大、緊繃,或是脈數偏快的特徵。這表示邪氣來來往往,不肯沉靜,並且想要從皮膚表面排出體外。
「必欲」二字新增。亦謂之郁脈,是外郁也。疏發之不愈,則霜雪以壓之,古方麻黃桂枝白虎承氣是也。此真外感也。有內傷似外感者,此火不可發散也,散之則亡陽,不可以霜雪壓也,壓之則火滅。胡念庵曰:六淫亦不可概言郁也。況風主疏泄,善行數變耶。
白話文:
「必欲」這兩個字新增加的。也叫做鬱脈,這是外邪鬱遏的緣故。疏散治療它如果不行,就要用霜雪來壓制它,古方麻黃桂枝白虎承氣湯就是這種情況。這種情況纔是真正的外感。有的是內傷像外感,這種情況是火邪,不能疏散發散,如果發散就會陽氣耗散,不能用霜雪來壓制,如果壓制就會把火邪熄滅掉。胡念庵說:六淫也不能籠統地說它們都會鬱遏。何況風主疏泄,善於變化呢?
3. 血積脈
附治驗
高鼓峰曰:何謂血?凡六淫七情之病,皆有因死血薄積於臟腑而成者。其證見於外,或似外感,或似內傷。醫者多以見證治之,鮮不失矣。大凡死血在內,脈必澀滯;其出於皮膚也,必不滿;其入於筋骨也,必不完。其形大都如線塗生漆,不能充潤之象。醫者遇此,多以痰食求之,而於死血多不加察也。
白話文:
高鼓峯說:「什麼是血?」凡是風、寒、暑、濕、燥、火、喜、怒、憂、思、悲、恐、驚這「六淫七情」引起的疾病,都是因為死血堆積在臟腑所造成的。它的症狀表現在外,有的像外感,有的像內傷。醫生大多憑著症狀治療,很少有不出錯的。一般的來說,死血在體內,脈搏一定會澀滯;出現在皮膚上,一定不會飽滿;進入筋骨中,一定不會完整。它的形狀大多像絲線塗上生漆,無法滋潤。醫生遇到這種情況,大多會認為是痰食所致,很少考慮是死血造成的。
喻嘉言曰:大抵挾血之脈,乍澀乍數,或沉伏。血熱交併,則脈洪盛。男子多在左手,女子多在右手也。「論熱入血室」
孫文宿曰:書云:滑為痰,弦為飲。若瘀血,脈必沉伏,或芤或澀也,面色亦必帶黃。
白話文:
喻嘉言曾說:一般來說,挾血(有血瘀)的脈搏,時而澀滯時而急數,或者沉伏不顯。如果血熱交織,脈搏就會洪大有力。男性多出現於左手,女性多出現於右手。
易思蘭曰:大司馬潭石吳公患痰咳喘促。診其脈,左寸浮弱,左關弦長,按之洪大,左尺沉弱,右寸沉而芤,氣口脈按之緊而且牢,時或一駃,右關尺和而無力。此為不病,當以右寸並氣口斷之。右寸沉而芤,非痰乃血也。書云:弦駛而緊,沉細而牢,六部見之,皆為積聚。
白話文:
易思蘭說:大司馬潭石吳公患有痰咳喘促的病症。我診了他的脈象,左寸脈浮弱,左關脈弦長,按之洪大,左尺脈沉弱,右寸脈沉而芤,氣口脈按之緊而有力,有時還會跳動一下,右關尺脈和緩而無力。這並不是一般疾病,應從右寸脈和氣口脈來判斷。右寸脈沉而芤,並非痰症,而是血癥。古籍記載:脈象弦緊而運行迅速,脈勢沉細而有力,在六部脈象中都出現,都表示有積聚的病症。
今氣口緊而駃,乃積血在腸胃之間,壅滯其氣,氣滯則血愈凝,故為積血證也。時值季春,地氣上升,以越法治之。可知脈見氣口,血止在胃,不在腸也。吐出紫黑血二三升,臭不可聞,證頓減。予曰:夜半時當有汗,可預防之,勿令太過。至時果然。次日,脈氣和平,以枳桔二陳湯,加香附、歸尾、茜根、茅根、童便調理半月,全愈。
白話文:
現在氣往上衝而阻塞,是因為血液積聚在腸胃之間,阻滯氣血運行。氣血不通暢,血液就會越凝固,所以這是積血癥。現在正值春天,地氣上升,可以用發散的方式治療。從脈象上看,積血在胃裡,不在腸道裡。吐出紫黑色血液二三升,氣味難聞,症狀立減。我說:半夜時分應該會出汗,可以提前預防,不要出汗過多。到時間果然如此。第二天,脈搏平穩,用枳殼、桔梗、陳皮、厚朴湯,加上香附、當歸尾、茜根、茅根、童便調養了半個月,完全康復。
又曰:瑞昌王鎮國將軍久患腹痛,每飲諸藥不效,飲燒酒數杯即止。診其脈,左寸沉大有力,左關弦大而堅,時或一駃,左尺沉弱無力。曰:此積血證也。弦大而堅,血有餘也。時或一駃,血積而不行也。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位瑞昌王鎮國將軍,長期患有腹痛,喝了各種藥物都沒用,只有喝下幾杯烈酒才會緩解。診斷他的脈象,左寸脈深沉有力,左關脈弦緊而堅硬,偶爾出現異常的脈搏,左尺脈沉弱無力。我說:「這是積血的症狀。」弦緊而堅硬,表示血氣過剩。偶爾出現異常的脈搏,表示積血阻滯不通。
合觀二案,是血積證,以弦堅牢直為主脈,與痰食正自相同。其芤澀者,非血積也,乃血虛而燥也,或血積日久而新血不生也。與第四卷芤脈篇參看。
白話文:
綜合觀察這兩個病例,表明是血積證。以脈象弦緊牢固、直線形為主脈,這與痰食證非常相似。如果脈象澀而不流暢,並不是血積,而是血虛而乾燥,或者由於血積時間過長而新血無法生成。可以參閱第四卷的「芤脈篇」。
4. 氣鬱脈(附治驗)
戴元禮曰: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氣鬱者,胸脅痛,脈沉澀。濕鬱者,周身走痛,或關節痛,遇陰寒即發,脈沉細。痰鬱者,動即喘,寸口脈沉滑。熱鬱者瞀,小便赤,脈沉數。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食鬱者,噯酸腹滿,不能食。人迎脈平,氣口緊盛是也。
白話文:
戴元禮說:鬱結是指體內的氣血等物質聚積而無法疏通。應該上升的氣上不去,應該下降的氣下不來,應該轉化的氣血轉化不了。這就是傳輸和轉化功能失常,六種鬱症的病症就會出現。
- 氣鬱:胸脅疼痛,脈搏沉澀。
- 濕鬱:全身遊走性疼痛,或關節疼痛,遇陰冷天氣就會發作,脈搏沉細。
- 痰鬱:活動後就會喘,寸口脈沉滑。
- 熱鬱:頭暈眼花,小便發紅,脈搏沉數。
- 血鬱:四肢無力,食量大,大便呈紅色,脈搏沉。
- 食鬱:打嗝泛酸,腹部脹滿,食慾差。人迎脈平緩,氣口脈緊盛。
王漢皋曰:氣鬱則熱,而血液又凝,故每於洪滑中見細。如右寸洪,肺熱也。洪而滑,又有痰。而中有一線之細,是其雖細而力強,乃能見象於洪滑之中,主上焦有痛。不為促結弦大,而為細,其痛是鬱熱,非實火。治宜解鬱,清肺化痰,不宜寒涼攻伐。余仿此。
白話文:
王漢皋說:氣鬱結就會導致熱火,血液凝結,因此在脈象宏滑中,經常能看到細脈。例如右寸脈宏滑,說明肺中有熱。宏滑又有痰,而其中有一條細脈,表明雖然脈象細,但力量很強,因此能在宏滑的脈象中顯現出來,主因上焦有疼痛。這種脈象不是緊促結弦和絃大,而是細脈,它的疼痛是由於鬱熱引起的,不是實火的疼痛。治療應以疏解鬱結,清化肺熱化痰為主,不宜使用寒涼的攻伐之法。我依據這個原則來治療。
又曰:脈有反象,皆鬱極而阻閉者也。如肝病,左關弦,鬱則細而弦,鬱極則細而結,甚則伏矣。然其弦反見於相剋之經,故右關弦也。余例推。凝痰宿食,填塞膻中,脈有見遲弱者,即此義也。
白話文:
而且說:脈象出現反常,都是因為鬱氣極盛而導致經脈阻塞的緣故。比如肝臟有病,左關部位的脈象會呈弦象,鬱氣鬱結嚴重則脈象細而弦,鬱氣極盛則脈象細而結,甚至會隱伏不顯。然而,這個弦象卻會反見於與肝經相剋的經脈上,所以右關部位也會出現弦象。其他情況以此類推。比如凝痰宿食積聚在胸膈之間,導致脈象出現遲緩無力的現象,也是這個道理。
又曰:凡兩關重取,至數不勻,而見結促,皆郁脈也,須解肝脾之郁。在雜疾,須先解鬱而後治病。常有脈證相符,醫之不應者,皆有郁未解也。近郁易愈,遠郁難愈。蓋初郁為病,其抑遏阻閉處,必有顯而易見之脈之證,但用宣通之劑,即應矣。若日久未治,又生他病,醫者留心四診,見為兼郁,則於方中兼用宣通之品,亦可並愈。
白話文:
另外還說:凡是反覆探取兩次脈象,發現數值不均勻,而且出現結滯、促迫的情況,這些都是鬱脈的表現,必須疏解肝脾之鬱。在治療複雜疾病時,需要先疏解鬱氣,然後再治療原病。經常有脈象和病症相符,但是治療效果不好的情況,都是因為鬱氣沒有疏解乾淨的緣故。近期的鬱滯容易治癒,而久遠的鬱滯難以治癒。因為剛開始鬱滯成病時,其壓抑、阻閉的地方必定會在脈象上表現出明顯的異常,只要使用宣通氣血的藥物,就能很快奏效。如果長期不治療,又引發其他疾病,醫生仔細辨證後,發現這些疾病與鬱滯有關,那麼在開方時應同時加入宣通氣血的藥物,這樣才能同時治癒鬱滯和原病。
若但治新證,未知解鬱,不獨久郁未除,即新病亦不應藥。如肝木鬱必克脾土,土受克,則濕生,脾濕則陰寒聚於下,肝鬱則虛熱積於上。上熱則周身之火上炎,諸虛熱證作矣;下寒則周身之水下注,諸虛寒證作矣。治虛熱,用寒涼固非,用溫補又因上熱而有妨;治虛寒,用溫平固謬,用峻補亦因上熱而不受。蓋郁未解而遽溫之,必助相火;濕未滲而輒補之,轉滯胸膈。
白話文:
如果只治療新發生的症狀,而不疏解肝鬱,不僅舊有的鬱結不會解除,連新發生的疾病也會難以用藥治療。例如肝木鬱結,必然會剋制脾土。脾土受到剋制後,會產生濕邪。脾濕就會導致陰寒之氣聚積在下,肝鬱又會導致虛熱聚集在上。上熱就會導致全身之火上炎,進而產生各種虛熱症狀。下寒就會導致全身之水下注,進而產生各種虛寒症狀。治療虛熱,使用寒涼藥物固然不妥,使用溫補藥物也會因為上熱而有阻礙。治療虛寒,使用溫平和緩的藥物固然錯誤,使用峻烈補藥也會因為上熱而難以吸收。這是因為鬱結沒有解除就貿然溫補,必然會助長相火;濕邪沒有滲化掉就貿然補益,反而會滯留在胸膈之間。
相火久浮於上,則熱結;寒濕久蓄於下,則寒凝。解鬱滲濕,其可緩乎?解肝之郁,宜兼養真陰以銷結熱;滲脾之濕,宜兼扶真陽以化凝寒。朱丹溪治久病,必兼郁法,與劉河間極論玄府,葉天士重講疏絡,皆《內經》守經隧之義也。
白話文:
體內的熱火長時間停滯在上面,就會導致熱氣鬱積;體內的寒氣和濕氣長時間堆積在下面,就會導致寒氣凝結。那麼,疏通鬱氣和濕氣,能緩解這些問題嗎?
疏通肝臟的鬱氣,應該同時滋養體內的陰寒之氣,以消除鬱結的熱氣;祛除脾胃的濕氣,應該同時扶助體內的陽氣,以化解凝結的寒氣。朱丹溪治療久病,一定會結合疏通鬱氣的方法;劉河間極力論述玄府(肝臟)的疏導;葉天士重視疏通經絡,這些觀點都遵循了《內經》中保持經絡通暢的原則。
又曰:平常鬱結之脈,兼熱則數中見促,兼寒則遲中見結,乃數息中偶見結促也。若逐息皆見促結,乃疼痛之脈,非鬱結也。
白話文:
也有人說:平時氣血鬱積的脈象,如果兼有熱證,會在脈搏跳動較快時偶爾出現短促的現象;如果兼有寒證,會在脈搏跳動較慢時偶爾出現結滯的現象,也就是在數息的脈搏跳動中偶爾出現短促和結滯。如果每一次的脈搏跳動都出現短促和結滯,這就不是氣血鬱積的脈象,而是疼痛的脈象。
又曰:伊參戎昌阿暑月忽僵仆不能言。診之,六脈沉弦不數,二便不利,面赤唇紫。問其怒否,其僕曰:大怒未發,不時即病也。此即「生氣通天論」所謂薄厥也。夫唇紫二便不利,乃積食作熱。是必飽後怒也。飢後大怒,則必氣脫。脈沉,中氣也。脈弦,肝木剋土也。舌本屬脾,以大怒之郁克之,則痰隨氣升,僵硬不靈,故不能言。
乃先用宣郁降氣,以達經絡而利機關,後加消食化痰,全愈。此怒郁也。
白話文:
又說:伊參戎昌阿這個人在夏天裡突然僵倒在地,不能說話。診脈時,六脈微弱而緊,大便小便不通,面紅脣紫。問他生氣了沒有,他僕人說:他生氣得很厲害,但沒發作,不久就發病了。這就是《生氣通天論》中所說的薄厥。嘴脣紫黑,大便小便不通,這是因為積食化熱。所以這一定是吃飽飯後發的脾氣。飢餓時發大脾氣,則會氣脫。脈沉說明中氣虛弱。脈弦說明肝木剋制脾土。舌本屬脾,因生氣鬱結剋制,導致痰隨氣上行,導致肢體僵硬不靈,所以不能說話。
又曰:一女子忽嬉笑怒罵,經巫婆治,數日更甚。醫用祛痰鎮心藥,止而復發。診得六脈沉細略數,望其目赤眉紅,問其二便有熱。乃用逍遙散加山梔、丹皮,同甘草小麥湯,一劑證止,三劑全愈。蓋思有所郁,兼臟燥也。此思郁也。汪石山亦有此案,臟燥多悲,自古竟無二治法。
白話文:
另有一例:一名女子突然出現嬉笑怒罵的症狀,經由巫婆治療後,病情反而更加嚴重。醫師使用祛痰鎮心的藥物,暫時壓制了症狀,但後來又復發。醫師診斷後發現她的脈象沉細而略數,觀察到她的眼睛發紅、眉毛也泛紅,詢問後得知她的大小便都有熱感。於是使用逍遙散、加味山梔、丹皮,搭配甘草麥門冬湯,服下一劑後症狀緩解,服用三劑後完全康復。這名女子之所以發病,可能是因為思慮鬱結,加上臟腑燥熱。這是思慮鬱結造成的。汪石山也記載過類似的病例,臟腑燥熱者多會出現悲傷的症狀,自古以來治療方法只有一種。
倉公曰:濟北王侍者韓女病腰背痛,寒熱。臣意診曰:內寒,月事不下也。即竄以藥,旋下,病已。病得之欲男子而不可得也。所以知韓女之病者,診其脈時,切之,腎脈也嗇而不屬。嗇而不屬者,其來難堅。故曰月不下。肝脈弦,出左口,故曰欲男子不可得也。此欲郁也。思與欲不同,思則兼憂。
白話文:
倉公說:濟北王的侍女韓女患有腰背疼痛,伴有寒熱症狀。我診斷後認為:韓女的病因是內部有寒氣,月經沒有來潮。於是給她服藥,很快月經就來了,病就好了。韓女的病是由於她想要男子但沒有得到所致。我之所以知道韓女的病因,是因為我在診脈時,發現她的腎脈細弱而不充實。腎脈細弱而不充實,說明她的月經難以正常來潮,因此我斷定她的月經沒有來潮。此外,她的肝脈弦急,出自左寸口,這說明她有強烈的慾望但無法得到滿足。這就是所謂的「欲鬱」。「慾望」與「思念」不同,思念通常伴隨著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