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四 主病類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主病類 (5)

1. 遲脈

遲為陰脈,與數為陰陽對待之體。數六至,遲三至,息數甚懸。至離經之脈,則僅二至,《內經》謂之少氣。然遲主臟病,多屬虛寒。浮遲表寒,沉遲裡寒。遲澀為血病,遲滑為氣病。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或主不月,或見陰疝,或血脈凝泣,或癥瘕沉痼。氣寒則不行,血寒則凝滯。

遲兼滑大,風痰頑痹。遲兼細小,真陽虧損也。或陰寒留於中,為泄為痛,元氣不營於表,寒慄拘攣,皆主陽虛陰盛之病也。而獨有如遲之脈,凡人傷寒初解,遺熱未清,經脈未充,胃氣未復,必脈見遲滑,或見遲緩。亦可投以溫中而益助餘邪乎?高鼓峰云:遲而汗出者死。

此虛實之不容不辨也。

張石頑曰:仲景有陽明病,脈遲,微惡寒而汗出多者,為表未解。脈遲,頭眩腹滿者,不可下。有陽明病,脈遲有力,汗出不惡寒,身重喘滿,潮熱便硬,手足濈然汗出者,為邪欲解,可攻其里。又太陽病,脈浮誤下而變遲者,為結胸。若此,皆熱邪內陷之明驗也。須知遲脈雖見表證,亦屬臟氣不充,所以邪氣流連不解。

詳「遲為在臟」一語,可不顧慮臟氣之困乎?

白話文:

[遲脈]

遲脈象是陰脈的一種表現,它與數脈相對,象徵陰陽對立。數脈每息六至,而遲脈每息僅三至,兩者差異明顯。若脈搏減緩到每息僅有兩至,根據《內經》的說法,這種現象被稱為“少氣”。然而,遲脈主要反映臟腑的疾病,多數情況下是因虛寒導致。

如果脈象浮遲,可能表明患者表面有寒;若脈象沉遲,則可能表示患者內部有寒。遲脈伴隨澀象常見於血病,而遲脈伴隨滑象則可能表示氣病。脈象有力,可能代表冷痛;脈象無力,則可能是虛寒。遲脈還可能顯示月經不調、陰囊疝、血液凝固不暢、或是長期的癥瘕等問題。當氣血受寒,氣血運行就會受阻。

若遲脈同時呈現滑大,可能表示風痰引起的頑固性關節疼痛。而遲脈兼細小,則可能反映真陽的虧損。或者,體內陰寒積聚,導致腹瀉和疼痛,也可能因為元氣無法滋養皮膚,造成寒冷和肌肉抽搐,這些都是陽虛陰盛的病徵。然而,當人體剛從感冒中恢復,體內殘餘的熱量尚未完全清除,經脈和胃氣都尚未恢復正常,脈象可能會出現遲滑或遲緩的情況。這時,是否應該使用溫補中焦的方法來增強體質,還是會助長殘餘的邪氣呢?

古醫學家高鼓峯曾說,如果病人在遲脈的同時出汗,可能預示著死亡的風險。這表明我們必須區分遲脈是虛是實,不能一概而論。

張石頑醫生指出,根據張仲景的理論,如果陽明病的病人脈象遲緩,稍微感覺寒冷且大量出汗,這可能表示表症尚未消除。脈象遲緩,頭暈且腹部脹滿,這樣的病人不宜進行瀉下治療。然而,對於陽明病的病人,如果脈象遲緩且有力,出汗但不畏寒,身體沉重且呼吸困難,有潮熱和便祕,手腳冒汗,這可能表示邪氣正在逐漸消散,可以考慮進行瀉下治療。另外,對於太陽病的病人,如果脈象浮動,錯誤地進行瀉下治療後脈象變遲,這可能表示結胸的症狀。這些現象都是熱邪深入體內的明確證據。必須明白,即使遲脈可能伴有表症,但這也可能是因為臟腑功能不足,使得邪氣持續存在。

由此,“遲脈反映臟腑問題”這句話,我們能忽視臟腑功能的衰弱嗎?

2. 滑脈

滑脈為陽中之陰,往來流利,如珠走盤。若滑而勻平,乃得胃氣之脈也。故經云: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又云:滑者陽氣盛,微有熱,按之指下,鼓擊有力有神,如珠圓活,替替不絕,男得此無病,女得此有胎。乃真滑脈也。若病則屬痰飲,浮滑風痰,沉滑食痰,寸滑嘔吐,關滑畜血,尺滑㿗淋遺泄。

滑大滑數為內熱,上為心肺頭目咽喉之熱,下為小腸膀胱二便之熱,亦脈證相應之脈也。而特有如滑之脈,驟診亦似平和,不大不小,不見歇止,不見克勝,息數如常,只覺平動不鼓,牒牒而去,稍按即無,此為元氣已脫。此即麻子之先兆。累累如珠,自尺上趨於寸,而無起伏。

亦有中氣鬱結者,按之必實而有力。僅存餘氣,留連臟腑經絡之間,未盡斷耳。先於死期旬日內,便見此脈,乃絕脈也,雖盧扁亦難復甦,每見醫者,尚於此際,執以為痰,化氣消痞,攻劑任投,祗速其死耳。至於虛損多弦滑之脈,陰虛而然也。瀉利多弦滑之脈,脾腎津液受傷也。

此又不得通以火論矣。

張石頑曰:傷寒溫熱時行等病,總以浮滑而濡者為可治。昔人以滑大無力,為內傷元氣。夫滑脈雖有浮沉之分,終無無力之象。蓋血由氣生,脈因氣動。若果氣虛,則鼓動之力先微,脈何由而滑耶?惟是氣虛不能統攝陰火,而血熱脈滑者有之。陰虛血燥則氣愈悍。又平人肢體豐盛,而按之綿軟,六脈軟滑。

此痰濕漸積於中,外終日勞役,不知倦怠,若安息則重著痠疼矣,以滑則為痰也。若滑而急強,擘擘如彈石,謂之腎絕。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為大腸氣不足。以其絕無從容和緩之胃氣也。故經云:予之短期。

《正眼》曰:仲景謂翕奄沉,名曰滑。而人莫能解。蓋翕,浮也,奄,忽也,謂忽焉而沉,摩寫往來流利之狀,極為曲至矣。

白話文:

[滑脈]

滑脈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陽中的陰,它的特徵是脈搏流暢順利,像珠子在盤上滾動一樣。如果這種滑脈平穩而均勻,這就是含有胃氣的脈象。因此古書上說:「脈弱而滑,表示有胃氣存在」。又說:「滑脈代表陽氣旺盛,微微有熱感,當你按下去,會感覺到它有力且充滿活力,就像珠子那樣圓潤靈活,脈搏跳動連綿不斷,男人得到這種脈象通常沒有疾病,女人得到這種脈象通常表示懷孕。」這纔是真正的滑脈。然而,如果病人出現滑脈,則可能與痰飲有關,浮滑的脈象表示風痰,沉滑的脈象表示食痰,寸部滑脈可能表示嘔吐,關部滑脈可能表示畜血,尺部滑脈可能表示淋症或遺泄。

滑大或滑數的脈象表示內熱,上半身的熱症可能涉及心、肺、頭、眼睛、喉嚨,下半身的熱症可能涉及小腸、膀胱或排便問題。這些都是脈象與症狀相對應的情況。然而,有一種類似滑脈的脈象,乍看之下似乎很平和,大小適中,沒有停頓,也看不出有什麼剋制或勝過其他脈象的地方,心跳速率正常,只是感覺到平穩的脈動,並非特別有力,輕輕一按就消失了。這種脈象顯示元氣已經脫離,通常是麻疹的前兆。脈象像珠子一樣連綿不斷,從尺部向上延伸到寸部,但沒有起伏的變化。

也有中氣鬱結的情況,按壓時會感覺到脈象實且有力。這是因為僅剩的元氣仍留在臟腑和經絡間,尚未完全消失。這種脈象通常在死亡前幾天就會出現,是絕脈的表現,即使是最高明的醫生也難以挽回。然而,有些醫生在這個時候仍然誤判為痰,用化痰、消痞的藥物治療,甚至使用攻劑,這只會加速病人的死亡。此外,虛損的人常出現弦滑的脈象,這是因為陰虛所導致的。瀉痢的人也常出現弦滑的脈象,這是因為脾腎的津液受到傷害。

這些情況都不能簡單地歸咎於火氣。

張石頑曾說:對於傷寒、溫熱等流行性疾病,只要脈象浮滑而濡,通常是可以治療的。古人認為,滑大無力的脈象表示內傷元氣。雖然滑脈有浮沉之分,但並不會出現無力的現象。因為血液是由氣生成的,脈象是因為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如果氣虛,那麼鼓動脈搏的力量就會減弱,怎麼可能會有滑脈呢?只有當氣虛無法控制陰火,導致血液過熱,脈象才會滑。陰虛血燥會使氣更加猛烈。另外,身體健壯的人,按下去感覺柔軟,六脈都軟滑,這表示體內逐漸積累痰濕。他們白天辛苦工作,不會感到疲倦,但如果休息,就會感到疼痛。這是因為滑脈表示有痰濕。

如果滑脈緊繃,像彈石一樣硬,這表示腎氣已經耗盡。如果滑脈不能承受壓力,按下去找不到,這表示大腸氣不足。因為它完全缺乏胃氣的平和與寬容。因此古書上說:「這就是短期的預示。」

《正眼》上說:仲景認為翕奄沉的脈象叫做滑脈,但人們卻無法理解。翕表示浮,奄表示忽然,意思是脈象忽然下沉,描繪出脈搏流暢的狀態,非常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