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義簡摩》~ 卷八 兒科診略 (14)
卷八 兒科診略 (14)
1. 病因治法大略
蟲謂之疳,骨蒸亦謂之疳。蟲有濕熱所生者,謂之蛔蟲,在於腸胃,易治;又有瘀血所化,即為癆蟲,在於血肉,難治。骨蒸者,因病失治,久熱不退所成也。有積滯傷脾胃,有汗下傷津液,皆令骨瘦如柴,兩唇灰白,或咳或瀉,是癆瘵也。始萌可救,病成則死。
小兒寒熱病久,必有瘀血。必兼行瘀,乃能全愈,或吐紫衃,或下黑糞。寒則血凝,熱則血駛,忽凝忽駛,瘀積成矣。瘧之有母,即此義也。
外感失於汗下,即成癍疹,史載之謂熱病欲發斑者,其脈雖大,而重按如重夾綾絹裹狀。所以然者,其膚已微腫故也。
小兒被褥溺濕,勿復臥其上,能令面黃成疸。目上下胞浮起者,是其徵兆也。
小兒腦後耳後多核者,此太陽、少陽之氣不達,常病寒熱,氣與液搏結而成,所謂惡核失榮也。亦由於先天不足。宜外治以散之,內服生津補血之劑以清之。愈後,須用溫補以助腎氣。核多者,不宜種痘,以其氣結也。舊法:生山藥擦之。
解顱怪證,小兒囟門前後寬大,頭大異於常兒,以燭火隔照,見其頭裹光亮。西醫謂其頭中有水三四五斤。有一年死,有數年死,無不夭者。一歲至八歲有之,過八歲即無此矣。此蓋中國所謂頭風之類,惟濱海有之。
疳者,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後,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亡津液。假如潮熱,是一臟虛,一臟實,而內發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假令日中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宜先補肝,肝實而後瀉心,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也。醫見潮熱,妄謂其實,而以大黃、牙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亡,即成疳也。
疳候不一,鼻瘡,目翳,唇豔,面黃,或唇下生瘡,流汁不愈,身瘦皮乾作疥,喜臥冷地,好食泥土,下利青白,腹滿發逆,頭大項細,皆是也。錢氏
牙疳為腎臟水虧火熾,毒氣上攻,此急證也。與此虛勞五臟疳證異。詳見前文。
潮熱者,間時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發熱,此欲作驚也。壯熱者,一向熱而不已,甚則發驚癇也。風熱者,身熱而口中氣熱,有風證。溫壯者,但溫而不熱也。均同上。
小兒耳冷䯌冷,手足乍冷乍熱,面赤,時嗽嚏驚悸,此瘡疹欲發也。閻氏,下同。
小兒驚風方搐時,但扶持不可擒捉。蓋風氣方盛,恐流入筋脈,或致手足拘攣。氣血壅悶,方借抽掣,以助氣運之力。擒捉之,則氣難運矣。
凡足脛熱,兩腮紅,煩渴不止,頭面好露,揚手擲足,大便閉,小便黃,身壯熱不退,凡此皆宜涼解,不可服熱藥補藥也。《幼科全書》
如足脛冷,面晃白,口中氣冷,寒熱進退不安,身常偎人,眼珠青,吐瀉不止,肚腹作痛,凡此皆宜溫補,不可用涼藥利藥也。
白話文:
病因治法大略
所謂的「疳」,有的是體內蟲所致,有的則是骨蒸發熱引起的。「蟲」的成因,一部分是濕熱環境滋生的蛔蟲,它們寄生在腸胃中,比較容易治療;另一部分則是瘀血積滯轉化成的癆蟲,它們寄生在血肉之中,就比較難以醫治。骨蒸發熱,是因為生病後沒有及時治療,長久發熱不退造成的。這種情況有的是因為飲食積滯傷了脾胃,有的則是發汗或瀉下過度傷了津液,都會導致身體像柴火一樣乾瘦,嘴唇灰白,甚至出現咳嗽或腹瀉,這是屬於癆瘵病。這種病在剛開始出現時還可以救治,一旦病成就會死亡。
小兒如果患上寒熱病久治不癒,體內一定會有瘀血。必須同時進行活血化瘀,才能完全康復,過程中可能會吐出帶紫色的血塊,或排出黑色的糞便。寒冷會使血液凝結,發熱會使血液流動加速,忽快忽慢的變化,容易使瘀血積聚。瘧疾之所以會反覆發作,也是這個道理。
外感疾病如果沒有正確發汗或瀉下,就會形成斑疹。古書中記載,熱病要發斑時,脈象雖然大,但是按下去卻感覺像有綾絹裹著一樣,這是因為皮膚已經微微腫脹的緣故。
小兒如果尿床弄濕被褥,不要再讓他睡在上面,這樣會導致面色發黃形成黃疸。眼皮上下浮腫,就是這種情況的徵兆。
小兒腦後、耳後如果長出許多核狀物,這是因為太陽、少陽之氣運行不暢,經常會有寒熱交替的情況,導致氣與津液搏結在一起形成的,這就是所謂的「惡核失榮」。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先天不足。治療上應該外敷藥物來消散,內服生津補血的藥物來清除病邪。痊癒後,還需要用溫補的藥物來幫助腎氣恢復。核狀物很多的小孩,不適合種痘,因為他們的氣機已經鬱結。傳統方法是使用生山藥來擦拭。
所謂「解顱」是一種奇怪的疾病,患病的小兒前囟門和後囟門都特別寬大,頭部也比一般小孩大,用燭火隔著頭部照射,會看到頭內發出光亮。西醫認為這是因為頭內有三四五斤的水。這種病有的會一年內死亡,有的會數年後死亡,無一倖免。這種疾病在一歲到八歲之間會發生,超過八歲就不會有了。這大概就是中國所說的「頭風」之類,只有在沿海地區比較常見。
「疳」這種病,是因為脾胃功能受損、津液耗竭所導致的。通常是因為大病或嘔吐、腹瀉後,又使用藥物來催吐或瀉下,導致脾胃更加虛弱,津液大量流失。如果出現潮熱,這是因為一個臟腑虛弱,一個臟腑實證,從而引發虛熱。治療上應當補養虛弱的臟腑,瀉泄實證的臟腑,才能痊癒。例如,如果出現午後潮熱,是因為心虛熱,肝是心的母親,應該先補肝,等肝氣充足後再瀉心。心得到肝氣的滋養,體內陰陽平衡,潮熱自然就消退了。有些醫生看到潮熱,就誤以為是實證,而用大黃、牙硝等寒涼的藥物來瀉下,瀉的次數太多,身體無法承受,津液就會大量耗損,從而形成疳病。
疳病的症狀有很多種,像是鼻孔生瘡、眼睛長翳、嘴唇鮮豔、面色發黃,或是嘴唇下面長瘡,流膿難以癒合,身體消瘦皮膚乾燥像長疥瘡一樣,喜歡躺在冰冷的地方,喜歡吃泥土,腹瀉時排出青白色糞便,肚子脹滿嘔吐,頭大脖子細等等,這些都是疳病的症狀。這是錢乙的說法。
牙疳是腎臟陰液虧虛、虛火上炎、毒氣上攻所造成的,是一種急症,和之前說的因虛勞所造成的五臟疳病不一樣,詳情請見前文。
所謂的潮熱,是指間斷性發熱,時間一到就發熱,過後就退熱,隔天又會在相同的時間發熱,這表示快要出現驚風了。壯熱是指持續發熱不退,嚴重時會引發驚癇。風熱則是身體發熱,口中氣息發熱,伴有風邪的症狀。溫壯則是只有體溫微熱,沒有發熱的感覺,這些狀況都需要按照前面所說的方法來處理。
小兒如果耳朵、後腦勺冰冷,手腳忽冷忽熱,臉色發紅,時常咳嗽、打噴嚏、受到驚嚇,這表示快要出瘡疹了。這是閻氏的說法,以下同。
小兒驚風發作時,只能扶著他,不能用力抓住他。因為此時風邪正盛,用力抓住可能會使風邪進入經絡,導致手腳抽筋。氣血壅塞時,會藉由抽搐來幫助氣機運行,如果用力抓住,反而會阻礙氣的運行。
凡是腳和小腿發熱,兩腮發紅,煩躁口渴不停,喜歡露著頭和臉,會揮舞手腳,大便不通,小便黃赤,身體發熱不退,這些都是屬於熱證,應該用寒涼藥物來解熱,不可以用溫熱的補藥。這是《幼科全書》的說法。
如果腳和小腿冰冷,臉色蒼白,口中氣息冰冷,時冷時熱很不穩定,身體總是喜歡依偎著人,眼珠呈現青色,嘔吐腹瀉不止,腹部疼痛,這些都是屬於寒證,應該用溫補的藥物,不可以用寒涼或瀉下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