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二 診法類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診法類 (4)

1. 脈分陰陽

凡脈來盛去衰者,心肺有餘,肝腎不足也;來不盛去反盛者,心肺不足,肝腎有餘也。此「去」、來」之義也。成無己曰:《正理論》謂陽氣先至,陰氣後至,則脈前為陽氣,脈後為陰氣。脈來前大後細,為陽氣有餘,陰氣不足。《脈如》曰:動前脈盛,氣有餘;動前脈衰,氣不足。

應後脈盛,血有餘。應後脈衰,血不足。此「至」、「止」之義也。此數說者,皆陽噓陰吸之大義也。脈學之上乘,診家之慧業也。

陽盛者,氣必由之而漸充;陰虛者,血必由之而漸敗。血氣固不外陰陽,而陰陽究不可板分血氣也。若欲於指下,別其病之在氣在血,前人尚無明論,此篇只是辨陰陽之氣之升降出入而已。

白話文:

脈搏來時強盛,去時衰弱,表示心肺功能偏強,而肝腎功能不足;反之,脈搏來時不強盛,去時反而強盛,則表示心肺功能不足,而肝腎功能偏強。這就是「去」與「來」的意義。

成無己的《正理論》說,陽氣先到,陰氣後到,所以脈搏的前段是陽氣的表現,後段是陰氣的表現。如果脈搏來時前段大而後段細,表示陽氣有餘,陰氣不足。《脈如》說:脈搏跳動時前段強盛,表示氣有餘;前段衰弱,表示氣不足。

脈搏跳動時後段強盛,表示血有餘;後段衰弱,表示血不足。這就是「至」與「止」的意義。以上這些說法,都體現了陽氣向外擴散,陰氣向內收斂的道理。這是脈學中最重要的原則,也是診斷疾病的精髓。

陽氣旺盛時,氣就會逐漸充盈;陰氣虛弱時,血就會逐漸衰敗。血和氣本來就離不開陰陽,但陰陽也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血氣。如果想要在把脈時,分辨疾病是氣病還是血病,前人並沒有明確的論述,這篇文章只是在闡述陰陽之氣的升降出入變化而已。

2. 脈分臟腑

脈何以知臟腑之病也?然數者腑也,遲者臟也;數即有熱,遲即生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脈經》引《難經》。

此以遲數分臟腑也。「辨脈」曰: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一脈十變者,何謂也?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干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干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干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干小腸也。

心脈沉甚者,腎邪干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難經》

此以脈象之微甚分臟腑也。

又有以浮沉分臟腑者。如左寸,沉候心,浮候小腸;右寸,沉候肺,浮候大腸是也。

又有以每部前後分臟腑者。如左寸,前三分候小腸,近關三分候心;左關,近寸三分候膽,近尺三分候肝是也。更有以前三分候臟,後三分候腑者。蓋謂臟清居上,腑濁居下也。

夫浮沉之義,與微甚近,甚者浮沉皆然。微者,但浮診然也。此不易之定法,即遲數亦必兼浮沉者也。至以前後部位分者,恐有未協,姑存以備考。

病之在十二經也,有氣分,有血分。其在臟腑也,只可以在氣分,而不可以在血分。在血分,則臟壞而死矣。書凡言在某腑某臟血分者,仍指其經絡言之也。在腑者,為腸癰胃癰及淋濁也。在臟者,為肺癰肺痿也。諸證已難治多死,餘臟血分,豈可有此乎?

白話文:

如何透過脈象來判斷臟腑的疾病呢?快速的脈象代表腑的問題,慢的脈象則表示臟的問題;快速的脈象顯示有熱症,慢的脈象則可能出現寒症;所有的陽脈象都與熱症相關,所有陰脈象則與寒症有關。這就是如何通過脈象來分辨臟腑疾病的道理。引用《脈經》中的《難經》段落。

這是用脈象的快慢來區分臟腑的理論。「辨脈」章節中提到:浮脈表示病在表層,沉脈則表示病在內部。快速的脈象顯示腑的問題,慢的脈象則表示臟的問題。

一個脈象有多種變化,這又是什麼意思呢?這是五種邪氣與臟腑相互影響的表現。例如,當心脈非常緊急,可能是肝臟的邪氣影響了心臟。當心脈稍微緊急,可能是膽的邪氣影響了小腸。當心脈非常大,可能是心臟自身的邪氣影響了心臟。當心脈稍微大,可能是小腸的邪氣影響了小腸。當心脈非常緩慢,可能是脾臟的邪氣影響了心臟。當心脈稍微緩慢,可能是胃的邪氣影響了小腸。當心脈非常滯澀,可能是肺的邪氣影響了心臟。當心脈稍微滯澀,可能是大腸的邪氣影響了小腸。

當心脈非常沉,可能是腎的邪氣影響了心臟。當心脈稍微沉,可能是膀胱的邪氣影響了小腸。五臟各自有不同的邪氣,因此會導致一個脈象有十種不同的變化。這也是《難經》中的觀點。

這是根據脈象的輕重來區分臟腑的理論。

此外,還有根據脈象的浮沉來區分臟腑的方法。例如,左手寸脈,沉的脈象表示心臟的問題,浮的脈象則表示小腸的問題;右手寸脈,沉的脈象表示肺的問題,浮的脈象則表示大腸的問題。

再者,也有根據脈象在每個部位的前後位置來區分臟腑的方法。例如,左手寸脈,前三分之一表示小腸的問題,靠近關節的三分之一則表示心臟的問題;左手關脈,靠近寸脈的三分之一表示膽的問題,靠近尺脈的三分之一則表示肝的問題。此外,也有將前三分表示臟的問題,後三分表示腑的問題的分法。這是因為臟通常比較清澈且位置較高,腑則較渾濁且位置較低。

浮脈和沉脈的概念與輕重脈象類似,嚴重的狀況下,無論是浮脈還是沉脈都適用。輕微的狀況下,通常只會在浮脈中顯現。這是一個固定的法則,即使是用快慢脈象來判斷,也必須同時考慮浮脈和沉脈。至於以部位的前後來區分臟腑,可能有些許出入,這裡暫時保留以供參考。

當疾病出現在人體的十二條經絡中,可能涉及到氣的問題,也可能涉及到血的問題。當疾病出現在臟腑中,通常只會影響到氣,而不會影響到血。一旦影響到了血,臟器就會受到損壞,最終導致死亡。所以,當書中提到疾病出現在某個臟器或腑的血分時,實際上是指其經絡受到了影響。如果疾病出現在腑,可能會引起腸癰、胃癰或尿道感染等問題;如果疾病出現在臟,可能會引起肺癰或肺萎縮等問題。這些症狀通常難以治療,甚至可能致命,其他臟器的血分問題,又怎麼可能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