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義簡摩》~
1. 卷四 主病類
2. 陳修園二十八脈綱目
講診學者,必先熟於脈名脈形與各脈專主何證,然後可氾濫以及於兼主諸證,而變化於不窮。故崔紫虛《脈訣》,《李瀕湖脈學》,雖無所發明,而簡約切當,猶診書中之目錄也。陳修園所輯,尤為簡切,且是編例不收有韻之文,故獨有取於是焉。其下一格及小注,並皆原文,未嘗參以臆說也。
浮輕手乃得,重手不見。為陽,為表。除沉伏牢三脈之外,皆可互見。
浮而中空為芤。有邊無中,如以指著蔥之象。主失血。
浮而搏指為革。中空外堅,似以指按鼓皮之狀,浮見也。視芤脈中更空而外更堅也。主陰陽不交。孤陽越於上,便知真陰竭於下矣。
浮而不聚為散。按之散而不聚,來去不明。主氣散。
浮,不沉也。沉中諸脈,俱不能兼。
沉輕手不見,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為陰為里。除浮、芤、革、散四脈之外,皆可互見。
沉而幾無為伏。著骨始得,較沉更甚。主邪閉。
沉而有力為牢。沉而強直搏指。主內實。
沉,不浮也。浮中諸脈,俱不能兼。
遲一息三至或二至,為在臟,為寒。除數、促、緊、動四脈之外,皆可互見。
遲而時止為結。遲中而時有一止也,但無定數。主氣鬱血壅痰滯。亦主氣血漸衰。
遲而更代為代。遲中一止,不能自還而更代也,止有定數。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妊婦見之不妨。
遲,不數也。數中諸脈,不能兼見。
數一息五六至,為在腑,為熱。除遲結代三脈之外,俱可互見。
數而牽轉為緊。如牽繩轉索也。主寒邪內痛。亦主表邪。
數而時止為促。數中時有一止,亦無定數。主邪氣內陷。
數見關中為動。形圓如豆,厥厥搖動,見於關部。主陰陽相搏。主氣與驚,男子傷陽,女子血崩。
數,不遲也。遲中諸脈,不能兼見。
虛不實也。應指無力,浮中沉三候俱有之。前人謂豁然空大,見於浮脈者非。主虛。有素稟不足,因虛而生病者;有邪氣不解,因病而致虛者。
虛而沉小為弱。沉細而軟,按之乃見。主血虛。亦分陰陽胃氣。
虛而浮小為濡,如絮浮水面。主氣虛。亦主外濕。
虛而模糊為微,不顯也。指下不分明,若無若有,浮中沉皆是。主陰陽氣絕。
虛而勢滯為澀,往來乾澀。如輕刀刮竹之象。主血虛。亦主死血。
虛而形小為細。形如蛛絲,指下分明。主氣冷。
虛而形縮為短。寸不通魚際,尺不通尺澤。主氣損。亦主氣鬱。
已上皆言脈勢。惟細大長短,皆指脈形而言。細者形如蛛絲也,微與細相類,但微對顯而言,細對大而言,分別在此。
實不虛也。應指有力,浮中沉俱有之。《四言脈訣》云:牢甚則實。獨附於沉脈者非。大抵指下清楚而和緩,為元氣之實。指下逼逼而不清,為邪氣之實也。主實。
實而流利為滑,往來流利。主血治。亦主痰飲。
實而迢長為長。上至魚際,下至尺澤。主氣治。亦主陽盛陰衰。
實而湧沸為洪。應指滿溢,如群波湧起之象。主熱極。亦主內虛。
實而端直為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主肝邪。亦主寒,主痛。
大即洪脈而兼脈形之闊大也。舊本統於洪脈,今分別出之。
邪氣盛則胃氣衰,故脈大而不緩。新病邪強必正弱,久病外實必中空。
緩,脈來四至,從容不迫。主正復。和緩之緩主正復,怠緩之緩主中濕。
胃氣復則邪氣退,故脈緩而不大。
緩者,主脈之氣象從容不迫而言,非指往來之遲緩也。遲對數言,遲則不數也。緩則所包者廣,遲中有緩,數中亦有緩,非淺人所可領會。故《內經》以緩與大對言,不與數對言,其旨深哉!
白話文:
對於學習脈診的人來說,首先必須熟悉各種脈象的名稱和形態,以及每種脈象主要指示哪種病情,這樣才能進一步理解和應用到複雜的病情診斷上,脈象的變化無窮無盡。因此,崔紫虛的《脈訣》和李瀕湖的《脈學》,雖然沒有深入的解釋,但內容簡潔精確,就像診書中的目錄一樣。陳修園整理的內容,尤其簡潔扼要,並且本書不收錄有韻律的文字,所以只選擇了這些內容。下面的一格及小注,都是原文,並沒有加入個人的猜測。
輕輕地按手就可以感覺到的脈象是浮脈,用力按就不見了。這是陽脈,表徵在體表的病情。除了沉脈、伏脈、牢脈這三種之外,其他都可以互相出現。
浮脈中間空洞的叫芤脈。有邊緣沒有中間,像手指按在蔥上的感覺。主失血。
浮脈且搏動明顯的是革脈。中間空洞外面堅硬,像手指按在鼓皮上的樣子,是浮脈的表現。比芤脈中間更空,外面更堅硬。主陰陽不能交合。孤陽上越,就表示真陰已經耗盡。
浮脈而不集中的是散脈。按下去散開而不集中,脈搏的來去不清楚。主氣散。
浮脈,不是沉脈。沉脈中的所有脈象,都不能和它同時出現。
沉脈是輕輕地按手感覺不到,用力按才感覺得到,按到肌肉以下。這是陰脈,表徵在體內的病情。除了浮脈、芤脈、革脈、散脈這四種之外,其他都可以互相出現。
沉脈幾乎感覺不到的是伏脈。只有按到骨頭才能感覺到,比沉脈更嚴重。主邪氣閉塞。
沉脈且有力的是牢脈。沉脈而強直搏動。主體內實症。
沉脈,不是浮脈。浮脈中的所有脈象,都不能和它同時出現。
遲脈是一分鐘三次或兩次,表徵在臟器,是寒症。除了數脈、促脈、緊脈、動脈這四種之外,其他都可以互相出現。
遲脈偶爾停止的是結脈。在遲脈中偶爾有一次停頓,但是沒有固定的次數。主氣鬱血滯痰滯。也主氣血漸漸衰弱。
遲脈且有規律地停止的是代脈。遲脈中停止一次,不能自行恢復而需要等待下一次脈搏。主氣絕。也主經絡有阻塞。孕婦看到這種脈象沒有問題。
遲脈,不是數脈。數脈中的所有脈象,都不能同時出現。
數脈是一分鐘五到六次,表徵在腑器,是熱症。除了遲脈、結脈、代脈這三種之外,其他都可以互相出現。
數脈且像拉繩子轉動的緊脈。像拉繩子轉動的樣子。主寒邪內痛。也主表邪。
數脈偶爾停止的是促脈。在數脈中偶爾有一次停頓,也沒有固定的次數。主邪氣內陷。
數脈在關部出現的是動脈。形狀圓潤如豆,跳動明顯,在關部出現。主陰陽相搏。主氣與驚,男性傷陽,女性血崩。
數脈,不是遲脈。遲脈中的所有脈象,都不能同時出現。
虛脈不是實脈。按上去力量薄弱,浮脈、中脈、沉脈都有。前人認為是空洞而大的,出現在浮脈上的是錯誤的。主虛弱。有的是天生氣質不足,因為虛弱而生病;有的是邪氣不解,因為生病而導致虛弱。
虛脈且沉小的是弱脈。沉細而軟,用力按才感覺得到。主血虛。也可以區分陰陽胃氣。
虛脈且浮小的是濡脈,像棉絮漂浮在水面上。主氣虛。也主外濕。
虛脈且模糊的是微脈,不顯眼。手指下不清晰,若有若無,浮脈、中脈、沉脈都有。主陰陽氣絕。
虛脈且流動不暢的是澀脈,往來乾澀。像輕刀刮竹的樣子。主血虛。也主死血。
虛脈且形狀小的是細脈。形狀像蜘蛛絲,手指下很清晰。主氣冷。
虛脈且形狀縮小的是短脈。寸脈不到魚際,尺脈不到尺澤。主氣損。也主氣鬱。
以上都是描述脈象的勢態。只有細脈、大脈、長脈、短脈,都是描述脈象的形狀。細脈形狀像蜘蛛絲,微脈和細脈類似,但是微脈是對顯眼來說的,細脈是對大來說的,區別就在這裡。
實脈不是虛脈。按上去力量強大,浮脈、中脈、沉脈都有。《四言脈訣》說:牢脈非常就是實脈。單獨附在沉脈上的不是。一般來說,手指下清楚而和緩,是元氣充沛。手指下急迫而不清楚,是邪氣旺盛。主實症。
實脈且流暢的是滑脈,往來流暢。主血治。也主痰飲。
實脈且長遠的是長脈。上到魚際,下到尺澤。主氣治。也主陽盛陰衰。
實脈且湧動的是洪脈。按上去滿溢,像波浪湧起的樣子。主極度熱症。也主內虛。
實脈且端直的是弦脈。形狀像弓弦,按上去不移動。主肝邪。也主寒,主痛。
大脈是洪脈加上脈形寬大的特徵。舊版本統一在洪脈裡,現在分開。
邪氣旺盛則胃氣衰弱,所以脈象大而不和緩。新病邪氣強烈必定正氣衰弱,久病外表實症必定內裡虛弱。
緩脈是一分鐘四次,從容不迫。主正氣恢復。和緩的緩脈主正氣恢復,怠緩的緩脈主中濕。
胃氣恢復則邪氣退去,所以脈象緩和而不大。
緩脈,是指脈象的氣象從容不迫,不是指脈搏的緩慢。遲脈對應數脈,遲脈就不會快速。緩脈涵蓋範圍更廣,遲脈中有緩脈,數脈中也有緩脈,不是普通人能夠理解的。因此,《內經》把緩脈和大脈對比,而不是和數脈對比,其意涵深遠啊!
3. 郭元峰二十八脈集說
郭氏著《脈如》,專辨疑似之脈,議論明暢,啟發後學非淺。其文皆裒輯士材《正眼》、景岳《脈神》及諸家脈書而成,而採之張石頑《診宗三昧》者尤多。士材詳於形狀,景岳詳於主病,石頑詳於義理,而石頑深遠矣。今於其採之未盡者,量為補錄於各條之末,以備觀覽。其有未暢,略附鄙見,則列之小注,或加「按」字以別之。
白話文:
郭元峯撰寫了《脈如》一書,專門分辨那些容易混淆的脈象,他的議論清晰透徹,對後世學習中醫的人有著很大的啟發作用。他書中的內容,大多摘錄自士材的《正眼》、景嶽的《脈神》以及其它各家關於脈學的著作,其中引用張石頑的《診宗三昧》尤其頻繁。士材在描述脈象形狀上十分詳細,景嶽在闡述脈象與疾病的關聯性上十分深入,而張石頑則在脈學的理論意義上解釋得非常透徹,顯示出他深邃的學識。現在,對於他尚未完全引用的部分,我將適當地補充錄入到各個條目後面,以供讀者參考。如果有些地方我認為還未講得夠清楚,我會加上自己的見解,這些見解將被列為小注,或者加上「按」字來區分。
4. 數脈
數者,脈息輻輳,六至以上,主陽盛燔灼,侵剝真陰之病。為寒熱,為虛勞,為外邪,為癰疽。此脈隨病見也。寸數喘咳,口瘡肺癰。關數胃熱,邪火上攻。尺為相火,遺濁淋癃。浮數表熱,沉數里熱。陽數君火,陰數相火。右數火亢,左數陰牋。此按部位以測病情也。昔人論之詳矣。
又云:數大煩躁,狂斑脹滿,數虛虛損,數實實邪,數滑熱痰,數澀為損,熱灼血乾。此大概主乎數脈,而各有兼診之殊也。夫《脈經》首重數脈,以陰陽疑似虛實表裡之間,最易混淆也。但數則為熱,人皆知之,而如數之脈,人多不察。此生死關頭,不可不細心體認也。夫數按不鼓,則為寒虛相搏之脈。
數而大虛,則為精血銷竭之脈。細疾若數,陰燥似陽之候也。沉弦細數,虛勞垂死之期也。又有駛脈,即如數脈,非真數也。若假熱之病,誤服涼劑,亦見數也。世醫診得脈息急疾,竟不知新病久病,有力無力,鼓與不鼓之異,一概混投苦寒,遽絕胃氣。安得不速人於死乎?徐東皋云:數候多凶,勻健略可。
惟宜傷寒妊瘧小兒。《瀕湖脈學》云:數脈為陽熱可知,只將君相火來醫。實宜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據此,亦當有溫補者矣。若僅言君相火來醫,則猶見之未擴也。夫獨不有陽虛陰盛之重恙,反得緊數有力之實脈,急溫桂附,旋即痊可者乎?謹再引《內經》,為時師下一痛針。
「玉機真臟論」言冬脈曰:其氣來如彈石者,為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為不及,病在中。釋云:來如彈石者,其至堅強,營之太過也。去如數者,動止疾促,營之不及也。蓋數本屬熱,而此真陰虧損之脈,亦必急數。然愈數則愈虛,愈虛則愈數,而非陽強實熱之數。故不曰數而曰如數。
則辨析之意深矣。如數者,陰虛而吸力少也,脈去至中途,即散而無蹤,如去之甚速也。此而一差,生死反掌。何獨數脈有相似者?即浮、沉、遲、緩、滑、澀、洪、實、弦、緊諸脈,亦皆有相似也,又非惟脈然也。即證如瘧、如痰、如喘、如風、如淋等病,設非素嫺審辨,臨事最撼心目。
故庸淺者只知現在,精妙者疑似獨明。為醫之難,政此關頭矣。通一子云:滑數、洪數者多熱,澀數、細數者多寒,暴數者多外邪,久數者必虛損。讀此數語,則數脈與如數之脈瞭然矣。今將通一子張景岳。數脈有陰有陽之論,及西池先生之說,何夢瑤。列於後,讀者留心細別,其於脈道,思過半矣。
西池先生曰:虛熱者,脈必虛數無力固矣。然有過服涼劑,寒熱搏擊,或肝邪剋土,脈反弦大有力者,投以溫補之劑,則數者靜,弦者緩,大者斂矣。此最當知。又有虛寒而逼火浮越者,真陽欲脫者,脈皆數,甚亦強大有力。皆當以證參之,勿誤也。《脈經》曰: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旦得夕死,夕得旦死。
通一子云:數脈有陰有陽,後世相傳,皆以數為熱脈,乃始自《難經》。不知數脈主熱,須分虛實。余自歷驗以來,凡見火熱伏火等證,脈反不數,而惟洪滑有力,如經所謂緩而滑曰熱中者是也。至如數脈之辨,大約有七,茲列於下,諸所未盡,可以類推。一外邪有數脈。然初感便數者,原未傳經,熱自何來?所以止宜溫散。
即或傳經日久,但必數而滑實,方可言熱。若數而無力者,到底仍是陰證,只宜溫中。此外感之邪,不可盡以為熱也。一虛損有數脈。凡患陽虛而數者,脈必數而無力,或兼細,而證見虛寒。此則溫之且不暇,尚堪作熱治乎?又有陰虛而數者,脈必數而弦滑,雖有煩熱諸證,亦宜慎用寒涼。若但清火,必至脾泄而敗。
且虛損者,脈無不數。數脈之病,惟損最多。愈虛則愈數,愈數則愈危。一瘧疾有數脈。凡瘧作之時,脈必緊數,瘧止之時,脈必和緩。能作能止者,惟寒邪之進退耳。真火真熱,則不然也。一痢疾有數脈。但兼弦澀細弱者,虛數非熱數,宜溫命門,百不失一。有形證多火,年力強壯者,方可以熱數治,必見洪滑實數之脈,方是其證。
一瘡瘍有數脈。瘡瘍之發,有陰有陽,可攻可補,不得以脈數概指為熱。一痘疹有數脈。以邪毒未達也。達則不數矣。一癥癖有數脈。凡腹脅之下,有塊如盤,以積滯不行,脈必見數。若無火證,而見細數者,不得以為熱。一胎孕有數脈,衝任氣阻,所以脈數,本無火也。此當以強弱分寒熱,不可因其脈數,而執黃芩為聖藥也。
凡邪盛者,多數脈必兼陽脈;虛甚者,尤多數脈必兼陰脈。則是熱非熱可知矣。
張石頑曰:傷寒以煩躁脈數者為傳,脈靜者為不傳,有火無火之分也。即經盡欲解,而脈浮數,按之不芤,其人不虛,不戰汗出而解,則知數而按之芤者,皆為虛矣。又陽明例云:病人脈數,數則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以發汗令陽氣微,膈內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
又胃反而寸口脈微數者,為胸中冷。又脈陽緊陰數為欲吐,陽浮陰數亦吐,胃反脈數,中氣大虛,而見假數之象也。凡乍病脈數而按之緩者,為邪退。久病脈數,陰虛之象。瘦人脈數,多火陰虛。形充肥澤之人脈數,為痰濕鬱滯,經絡不暢而蘊熱,未可責之於陰也。至於數則心煩,又曰滑數心下結熱,皆包絡火旺而乘君主之位耳。
若乍疏乍數,不問何病,皆不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