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二 診法類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診法類 (3)

1. 脈分陰陽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難經》

此以浮沉分陰陽也。

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之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難經》

此以尺寸分陰陽也。張靜齋曰:外關內格者,陽外閉而不下,陰內出以格拒之也;內關外格者,陰當作陽。內閉而不出,陽當作陰。外入以格拒之也。

此陰陽俱有餘,以其太過者言之也。「辨脈」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乘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何謂陰不足?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此陰陽俱不足,內傷之惡寒發熱也。東垣論之最詳。

浮滑長,陽也;沉短澀,陰也。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難經》

此以形體分陰陽也。徐靈胎曰:須知諸脈,止有浮沉可以並見,余不能並見也。「辨脈」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尺中脈,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謂無有牢長之形也,下義同此,此為陰乾陽;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有,此為陽干陰。《脈經》

此合尺寸浮沉形體以辨陰陽也。陰乾陽者,陰抑其陽,使不得上升也;陽干陰者,陽擾其陰,使不得內斂也。《難經》曰: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為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為陰中伏陽也。皆診法之最密者也。

察脈須識「上、下、去、來、至、止」六字。不明此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也。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脈神》引滑氏《樞要》。

此以脈之動勢分陰陽也。「辨脈」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上」、「下」之義也。「陰陽別論」曰: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脈要精微論」曰:來疾去徐,上實下虛;來徐去疾,上虛下實。「平脈」曰: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為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為內實外虛也。《難經》曰: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

白話文:

標題:[脈分陰陽]

在脈象中,浮脈代表陽,沉脈代表陰。如果浮脈減弱,表示陽氣較小;沉脈增強,表示陰氣較大,因此可說陰盛陽虛。反之,若沉脈減弱,表示陰氣較小;浮脈增強,表示陽氣較大,所以可說陽盛陰虛。《難經》中以此來區分陰陽。

以脈象的浮沉來辨別陰陽。

關脈前方,是陽氣的活動範圍。正常的脈象應爲九分的浮脈,超過則爲太過,低於則爲不及。若脈象向上延伸到魚際部位,稱爲溢,代表外關內格,這是陰氣乘陽的脈象。關脈後方,是陰氣的活動範圍。正常的脈象應爲一寸的沉脈,超過則爲太過,低於則爲不及。若脈象向下延伸到尺部,稱爲覆,代表內關外格,這是陽氣乘陰的脈象。《難經》中以此來以寸和尺的脈象區分陰陽。張靜齋指出,外關內格表示陽氣被阻隔於外無法下降,而陰氣從內抵抗;內關外格則是陰氣應爲陽氣,被封閉於內無法散發,陽氣應爲陰氣,從外侵入抵抗。

浮滑長的脈象代表陽,沉短澀的脈象代表陰。所謂一陰一陽,是指脈象同時出現沉和滑。一陰二陽,是指脈象同時出現沉滑和長。一陰三陽,是指脈象先是浮滑長,偶爾出現沉。一陽一陰,是指脈象浮而澀。一陽二陰,是指脈象長而沉澀。一陽三陰,是指脈象沉澀短,偶爾出現浮。這些脈象都與相應經絡相關,可判斷疾病的順逆。

寸口脈象,浮大且快速的,稱爲陽中之陽;沉細的,稱爲陽中之陰。尺中脈象,沉細的,稱爲陰中之陰;滑且浮大的,稱爲陰中之陽。尺脈堅實且長,但在關上沒有這樣的特徵,這表示陰氣乾涸,陽氣無法上升;寸口脈象壯實,但尺中沒有這種特徵,這表示陽氣干擾,陰氣無法內斂。《脈經》中將寸尺的浮沉特性結合起來,以辨別陰陽。

陰氣乾涸,陽氣無法上升,是因陰氣抑制了陽氣;陽氣干擾,陰氣無法內斂,是因陽氣擾亂了陰氣。《難經》指出,當脈象出現在陰位,卻顯示陽脈特徵,稱爲陽氣乘陰;若脈象出現在陽位,卻顯示陰脈特徵,稱爲陰氣乘陽。這些都是診脈時需特別注意的細節。

觀察脈象,需理解“上、下、去、來、至、止”六個字。不瞭解這六個字,就無法分辨陰陽虛實。上者爲陽,來者爲陽,至者爲陽;下者爲陰,去者爲陰,止者爲陰。上者,指脈象自尺部向上至寸口,代表陽生於陰;下者,指脈象自寸口向下至尺部,代表陰生於陽。來者,指脈象從骨肉分界處向外皮膚邊緣移動,代表氣的上升;去者,指脈象從皮膚邊緣回到骨肉分界處,代表氣的下降。脈象應時爲至,息時爲止。

《脈神》引用滑氏的《樞要》中提到,這是以脈象的動態來區分陰陽。

寸脈若不到關,表示陽氣衰竭;尺脈若不到關,表示陰氣衰竭。這是“上”、“下”的含義。“陰陽別論”中說,脈象離開的是陰,到達的是陽;靜止的是陰,活動的是陽;遲緩的是陰,快速的是陽。“脈要精微論”中說,來得快去得慢,表示上實下虛;來得慢去得快,表示上虛下實。“平脈”中說,初次持脈,若來得快去得慢,表示內虛外實;初次持脈,若來得慢去得快,表示內實外虛。《難經》中說,呼氣時,心肺活躍;吸氣時,腎與肝活躍。

所有脈象,若來時強去時弱,表示心肺有餘,肝腎不足;若來時不強去時反而強,表示心肺不足,肝腎有餘。這是“去”、“來”的含義。成無己說,《正理論》認爲,陽氣先至,陰氣後至,那麼脈象前部代表陽氣,後部代表陰氣。若脈象前部大後部細,表示陽氣有餘,陰氣不足。《脈如》中說,脈動前部強,表示氣有餘;脈動前部弱,表示氣不足。脈動後部強,表示血有餘;脈動後部弱,表示血不足。這是“至”、“止”的含義。以上幾種說法,都是基於陽噓陰吸的大原則。這是脈學的高級知識,是診斷者的智慧。

陽氣旺盛,氣血會逐漸充盈;陰氣虛弱,氣血會逐漸衰退。氣血固然離不開陰陽,但陰陽也不能機械地分爲氣血。如果想通過手指觸感來判斷疾病是源於氣還是血,前人並沒有明確論述。本篇只是在討論陰陽之氣的升降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