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三 形象類 (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形象類 (5)

1. 內因外因脈不內外因脈

結則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中藏經·內因》

浮而弦者起於風,緩而大者亦風,濡而弱者起於濕,洪而數者起於熱,遲而澀者起於寒。同上,外因。

白話文:

結聚是因為氣滯,散開是因為憂慮,緊繃是因為生氣,細弱是因為悲傷。

浮而且弦的脈象是由風邪引起,緩而且大的脈象也是由風邪引起,濡而且弱的脈象是由濕邪引起,洪而且數的脈象是由熱邪引起,遲而且澀的脈象是由寒邪引起。

所謂不內外因者,凡金瘡、跌僕、癰疽、積聚、祟注、屍厥、蛔動、宿食,皆不內外因之例也。大抵虛則脈虛小,膿血傷耗者宜之;實則脈實大,瘀結積痛者宜之。熱則脈數滑,寒則脈緊澀,蟲動緊滑,屍厥弦大,痛則代,注則沉緊而長過寸口,祟則乍大乍小,乍長乍短,兩手脈如出兩人也。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與大怒氣逆,上而不下,俱脅痛而脈弦緊,則與內因同脈也。

詳具《內經》《脈經》,此其大概而已。

白話文:

所謂不屬於內因和外因的疾病,包括:金瘡、跌傷、癰疽、積聚、祟注、屍厥、蛔蟲作祟、食物積滯等,這些都不屬於內因和外因的範疇。

總的來說,虛弱者脈搏虛弱細小,膿血耗傷者適用於此;實證者脈搏有力強大,瘀血積痛者適用於此。熱證者脈搏數快而滑,寒證者脈搏緊澀,蟲子作祟脈搏緊促而滑,屍厥脈搏弦大,疼痛時脈搏會出現暫停,注證脈搏沉緊而長過寸口,祟證脈搏忽大忽小,忽長忽短,兩手脈象就像出自不同人。

如果發生跌傷、惡血淤積於體內,或者是大怒導致氣息逆亂,氣往上衝而不下行,都出現脅痛和脈搏弦緊的症狀,這與內因同脈。

脈來虛散,喜傷心也;結滯,思傷脾也;沉澀,憂傷氣也;緊促,悲傷肺也;弦急,怒傷肝也;沉弱,恐傷腎也;動搖,驚傷膽也。此內淫所奪,脈見其情,但當平補者也。《脈如·內因》出《三因方》。

白話文:

脈搏虛弱、擴散:會傷心過度。

脈搏結實、滯澀:會傷脾胃。

脈搏深沉、澀滯:會傷氣。

脈搏緊促、急促:會傷肺。

脈搏弦急、緊繃:會傷肝。

脈搏深沉虛弱:會傷腎。

脈搏動搖、不穩定:會傷膽。

這些都是內在因素所造成的,脈象會顯示出其相關的情緒,只要適當的平補即可。《脈如·內因》出自《三因方》。

又曰:喜則緩,悲則緊,憂則澀,思則結,恐則沉,驚則動,怒則急。《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至真要論」曰: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白話文:

此外,情緒也會影響經絡:喜悅時經絡舒緩、悲傷時經絡緊繃、憂慮時經絡澀滯、思考時經絡結聚、恐懼時經絡沉滯、驚嚇時經絡激動、憤怒時經絡急促。《素問·舉痛論》記載:憤怒時氣血上升、喜悅時氣血緩和、悲傷時氣血消退、恐懼時氣血下降、寒冷時氣血收斂、炎熱時氣血耗散、驚嚇時氣血紊亂、勞累時氣血耗盡、思考時氣血結滯。《至真要論》則指出:暴怒會損害陰氣,暴喜則會損害陽氣。

脈來浮緩則傷風,病在衛;弦緊則傷寒,病在營;虛弱則傷暑,病在氣;沉緩則傷濕,病在肉;澀則傷燥,病在血;虛數則傷熱,病在皮毛。此外邪所幹,脈見其情,但當解散者也。《脈如·外因》

又曰:寒則緊,應腎;暑則虛,應心;燥則澀,應肺;濕則細緩,應脾;風則浮,應肝;熱則弱,應心包絡。

白話文:

脈象浮動而緩慢,表示病在表層,傷了衛氣;脈象細緊而有力,表示病在營氣,傷了寒氣;脈象虛弱而綿軟,表示病在氣血,傷了暑熱;脈象沉緩而細弱,表示病在肌肉,傷了濕氣;脈象澀滯而遲緩,表示病在血脈,傷了燥邪;脈象虛浮而跳動明顯,表示病在皮毛,傷了熱邪。

除此之外,當邪氣入侵時,脈象會表現出相應的情況,這時只須疏散邪氣即可。

脈來細數弦滑,則傷食;短澀實疾,亦傷食;沉數頂指,則冷積;弦數弱大,則勞倦極也;微弱伏數,則色欲過也;沉伏滯澀,則抑鬱甚也。此正氣所奪,脈見其情,但當調治者也。《脈如·不內外因》

白話文:

脈象細而快,且感覺滑溜,表示傷了飲食;脈象短促,澀滯,且跳得快,也表示傷了飲食;脈象沉重,跳數,並且有頂指的感覺,表示是受了寒積鬱;脈象弦緊,跳得快,但脈力虛弱,表示勞累過度;脈象微弱,跳得快,且隱伏,表示縱慾過度;脈象沉伏,滯澀,表示抑鬱很嚴重。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正氣受損,脈象反映了病人的狀況,需要通過調理來治療。

又曰:思慮勞神過度,傷心,脈虛澀;舉重行遠,用力過度,傷腎,亦傷肝,房室同。脈緊;房室過度,傷心包絡,亦傷肝腎。脈微澀;疲劇筋痛,傷肝,脈弦弱;飲食飢飽,傷脾,飢者弦緩,飽者滑實;叫呶動氣傷肺,脈躁弱。

白話文:

還有以下說法:

  • 過度思慮和勞神傷心,脈搏虛弱而澀。
  • 舉重物、遠行,用力過度傷腎,也傷肝,房事過度也是如此。脈搏會變緊。
  • 房事過度傷心包絡,也傷肝腎。脈搏微弱而澀。
  • 疲勞過度、筋骨疼痛傷肝。脈搏細弱。
  • 飢餓或飽食傷脾。飢餓時脈搏細緩,飽食時脈搏滑實。
  • 大喊大叫傷肺,脈搏浮躁而微弱。

凡二十八種脈形,從其部位所見,但與人迎相應者,則為外感;與氣口相應者,則為內傷。其病證,則與諸脈主病相同。《脈如》

白話文:

共有 28 種脈象,從它們在身體上的位置來看,與人迎脈相應的,就是外感病;與氣口脈相應的,就是內傷病。它們的病症,與其他脈象的主治病症相同。

此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之義也。詳見卷一「人迎氣口篇」。又《素問》以脈太過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中。詳見前「四時脈篇」。

白話文:

這寸口脈主導體內,人迎氣主導體外。詳細內容請參閱第一卷「人迎氣口篇」。此外,《素問》中提到脈太盛則疾病在體外,脈太弱則疾病在體內。詳細內容請參閱前面的「四時脈篇」。

診外感,執定浮沉以辨其寸關尺。蓋初感由於經絡病在表,輕者寸浮盛,重者關尺亦見浮盛。迨傳入里,生內熱,則沉盛矣。病在上則見於寸,在中則見於關,在下則見於尺。《醫存》

白話文:

診斷外感時,先確定脈象的浮沉,再辨別寸關尺脈。因為初感是因為經絡表病,輕的表現為寸脈浮而有力,重的表現為關尺脈也浮而有力。等到病邪傳入裡部,產生內熱,則脈象會沉而有力。病在上,則寸脈有異常;病在中,則關脈有異常;病在下,則尺脈有異常。

診內傷,執定寸關尺以辨其浮沉。蓋初病即分臟腑,各見於本位。在腑則本部浮,在臟則本部沉。迨日久有腑病而連引臟者,有臟病而傷及腑者,有數經兼病者,皆按部而察其浮沉。凡數經兼病,須察當前之證候形色,與致病之因由,覈對於脈象,得其主腦而治之。《醫存》

白話文:

在診斷內傷時,必須仔細切定寸關尺脈的浮沉。因為在發病初期,便可區分是臟腑哪一部位受損,而且會反映在對應的脈位上。如果病在腑,則對應的脈位會浮;如果病在臟,則對應的脈位會沉。

隨著病程的延長,可能會出現腑病連累臟腑,或臟病影響腑臟的情況,也可能有數條經絡同時受病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根據不同的部位來觀察脈位的浮沉。

如果出現數條經絡同時受病的情況,必須觀察當前的症狀表現和致病原因,再仔細對應脈象,找出主要受損的部位進行治療。

2. 相類脈附相反脈

浮與芤相類,又與洪相類。弦與緊相類。革《千金翼方》作牢。與實相類。滑與數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濡與弱相類,又與遲相類。遲與緩相類。《脈經》

李瀕湖有二十七脈相類歌,較此為詳。

白話文:

浮脉和芤脉相似,也和洪脉相似。弦脉和紧脉相似。革脉,《千金翼方》里写成牢脉,和实脉相似。滑脉和数脉相似。沉脉和伏脉相似。微脉和涩脉相似。濡脉和弱脉相似,也和迟脉相似。迟脉和缓脉相似。《脉经》

李濒湖有二十七脉相类歌,比这些更详细。

《內經》曰:審其大小緩急滑澀,而病變定矣。《難經》曰:浮滑長,陽也;沉短澀,陰也。李瀕湖以浮沉、遲數、虛實、滑澀等分目,陳修園以浮沉、遲數、虛實、大緩立綱,皆以相反對待者言也。蓋凡察脈,得其相類,又得其相反,則諸脈形狀,可瞭然指下矣。其義如大易,六十四卦次序,皆相對待,一合一闢,天地陰陽之大義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檢查脈搏的浮沉、緩急、滑澀等特徵,就可以確定病變。《難經》說:脈浮而滑且長,屬於陽;脈沉而澀且短,屬於陰。李瀕湖依據浮沉、遲數、虛實、滑澀等方面進行分類;陳修園依據浮沉、遲數、虛實、大小緩急建立綱要。他們的分類都是根據相反對待的事物而言。凡是診脈,如果得到相似與相反的脈象,那麼各種脈象的形狀就能在手指下清晰地呈現出來。其中的道理就像《易經》中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都是相對應的,一合一開,體現了天地陰陽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