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三 形象類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形象類 (4)

1. 痼疾宿疾脈

人有病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然。診病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沉伏也。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然左右表裡,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難經》

結者,堅搏不舒,緊而來難,非必緩中一止也。癭癬痔瘻,外痼疾也;癲癇積聚,內痼疾也。

伏匿不出之老疾,身病而脈常不病;醞釀未成之大患,脈病而身常不病。宿疾有見脈證者,不名伏匿矣。如濕流關節,風藏骨骱,膈噎臌脹,癱瘓癲狂,哮喘石瘕等類,此皆有證有脈者也。《醫存》

此與《難經》異者,痼疾日久,人身血氣,與之相習而不相爭。《三指禪》曰:天下怪怪奇奇之證,診其脈依然圓靜和平者,老痰也。又以年壯體強,境遇豐順,心情舒暢,血氣流通,亦有不見脈者,稍或飲食勞倦,思慮憂鬱,即見矣。雖然,猶有說焉。所謂不見者,仍泥《難經》必結之義耳。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痹,即痼疾類也。而云脈氣少,蓋有於平脈中偶見一二至牢強者,亦有偶見一二至濡弱者,牢強易見,濡弱難見也。凡病證遷延不愈,或雖愈而病根不淨,時時復發者,謂之痼疾。病愈不復發,而本經血氣受傷,終不能復者,謂之宿疾。

王氏所謂宿疾,指時愈時發者,仍是痼疾也。

伏匿老疾,亦有見脈者,但於無新病時,每部候至百至,必見脈象,或見一二息,或見數息,或見於一部,或見於數部,過時又隱矣。其見有一定部位,故可知疾伏於此處而究無一定至數也。若於新病時診之,則混淆難辨。

大約昔患瘡證血證,今見澀脈;昔患痰症,今見結脈;昔患肝鬱,今見沉細促數;昔患食積寒痹,今見沉細遲結;昔患臌脹,今見濡弱;昔患血痢,今見右關沉澀;昔患暑熱,今見浮大無力。此其大略,可於百至內診得之。若此病將發已發,則此脈不待百至,而已數見矣。有是脈必有是證,有是證必有是脈。

診明此脈,問明此證,設法治之,亦甚易耳。《醫存》

此仍以一脈主一病也。在遷延不愈與時愈時發之痼疾則然矣。其脈下指即見,非待百至而僅見一息數息也。惟宿疾氣血不復者,則往往於平脈中,而忽見一二至,細也,緊也,其勁如線。虛也,散也,模糊渙散,應指無力。滑也,澀也,結也,動也。可據以分其氣血之寒熱虛實而已,不能細分某脈主某病也。

此篇王氏所論,遊移影響,不似《難經》明直者,所見不真也。故有志者,總須涵泳經旨,能於經旨陶融,透過數層,則胸中有主,便覺後賢議論,多膚淺未的也。

王氏又曰:凡雜病久治不效者,宜問明受病之因,設法重治其因。自愈,勿治見有之證也。此治久病要訣也,附記於此。

白話文:

標題: [長期疾病的脈診]

內容: 有人患病久久纏綿,是否能通過脈診得知?確實可以。如果在右側肋下診出有積聚的氣,同時得到肺脈結的情況,那麼結脈越嚴重,積聚的程度也就越嚴重;反之,結脈輕微,積聚的程度也就較輕。然而,如果診不出肺脈,但右側肋下仍有積聚的氣,這是怎麼回事呢?即使肺脈看不見,但右手的脈象會顯示深沉潛伏的特徵。對於外部的長期疾病,診斷方法是否相同?或者不同?事實上,無論是左還是右,表還是裡,診斷原則都是相同的。例如,脈象結且潛伏的人,內部不一定有積聚;脈象浮而結的人,外部不一定有長期疾病;如果有積聚,脈象不一定結且潛伏;如果有長期疾病,脈象不一定浮且結,這就是脈象和疾病不對應,疾病和脈象不相符,這種情況通常代表病情非常嚴重。這在《難經》中有所記載。

結脈指的是堅硬緊繃,緊張而難以放鬆,並不是一定在緩慢中有一個停頓。像癭瘤、癬、痔瘻等是外部的長期疾病;癲癇、積聚等是內部的長期疾病。

那些長期隱匿不出的老病,身體患病但脈象通常看起來正常;而那些正在醞釀但尚未完全形成的重大疾病,脈象看起來不正常,但身體卻常常看不出病狀。如果長期疾病能從脈象看出證狀,就不能稱為隱匿了。比如濕氣滲入關節,風邪藏於骨節,食道哽塞、腹部脹滿、癱瘓癲狂、哮喘、腫瘤等類別,這些都是有證狀有脈象的疾病。《醫存》

這與《難經》的觀點不同的是,長期疾病時間久了,人體的血液和氣質會與它相適應,不再產生衝突。《三指禪》中說:天下的奇奇怪怪的病證,脈象仍然圓潤平和,這可能是因為老痰的緣故。此外,對於年輕、體魄強壯、生活富足順遂、心情舒暢、血氣流通的人,也可能看不見脈象,但一旦飲食過度、勞累疲倦、思慮過多、憂鬱苦惱,脈象就會出現。然而,我們還是需要進一步解釋。所謂的看不見脈象,仍然基於《難經》必須要有結脈的定義。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說:按下到骨頭,脈氣少的人,會有腰背疼痛和身體麻木的情況。麻木,就是長期疾病的類型之一。而這裡提到的脈氣少,可能在正常的脈象中偶爾出現一二次強烈的脈象,也可能偶爾出現一二次柔弱的脈象,強烈的脈象容易發現,而柔弱的脈象就難以發現了。凡是病證久拖不愈,或是雖然痊癒但病根未除,時常反覆發作的,稱之為長期疾病。疾病痊癒後不再反覆,但是受損的經絡血氣最終無法恢復的,稱之為宿疾。

王氏所說的宿疾,指的是時好時壞的疾病,實際上仍是長期疾病。

對於隱匿的長期疾病,也有能在脈象上看到的情況,但在沒有新病的時候,每次診脈達到一百次,必定能看到脈象,可能在一兩次呼吸間,可能在幾次呼吸間,可能在一個部位,也可能在幾個部位,但過一段時間又消失了。其出現有固定的部位,所以可以知道疾病隱藏在此處,但並不一定每次診脈都能看到。如果在新病時診脈,則很難分辨。

大概來說,過去患有瘡瘍出血的病症,現在看到的是澀脈;過去患有痰症,現在看到的是結脈;過去患有肝氣鬱結,現在看到的是沉細促數脈;過去患有食積和寒痹,現在看到的是沉細遲結脈;過去患有腹部脹滿,現在看到的是柔弱脈;過去患有血痢,現在看到的是右關沉澀脈;過去患有暑熱,現在看到的是浮大無力脈。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概括,可以在一百次診脈中看到。如果這個疾病即將發作或已經發作,那麼這種脈象不必等到一百次診脈,已經多次出現了。有這種脈象必然有這種病證,有這種病證必然有這種脈象。

診斷清楚這種脈象,詳細詢問這種病證,然後採取適當的治療方法,其實非常容易。《醫存》

這仍然是以一種脈象對應一種疾病的診斷方式。對於那些久治不愈和時好時壞的長期疾病,確實是這樣。脈象一觸及就能看到,不需要等待一百次診脈才僅僅看到一兩次。只有對於那些血氣無法恢復的宿疾,往往在正常的脈象中,突然出現一兩次細脈、緊脈,脈象如線般堅韌;或是虛脈、散脈,模糊散漫,對指無力;或是滑脈、澀脈、結脈、動脈等。這些可以根據氣血的寒熱虛實來判斷,但不能細致地區分某種脈象對應某種疾病。

這篇文章中,王氏的觀點有些含糊不清,不像《難經》那樣直截了當,這是因為他的觀察並不夠真實。因此,對於有志於醫學的人,總是要深入理解經典的精髓,能夠在經典的指導下透徹理解,就能在心中有主見,就會發現後世學者的觀點大多淺薄且不夠到位。

王氏還說:對於各種長期治療效果不佳的疾病,應該詳細詢問病因,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只要病因被治癒,就不需要再治療現有的症狀。這是治療長期疾病的關鍵,我在這裡附記一下。

2. 伏疾脈

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為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為陰中伏陽也。《難經》

此邪氣初萌之兆也。第二卷中引《難經》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云云,亦此義也。宜潛玩焉。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辨脈》

巢氏「肺癰論」曰:脈緊數,其膿未成。緊去但數,膿已成也。「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也。《醫存》曰:平素六脈數,而無應脈之證,後日必生癰疽。數而有力者主癰,無力者主疽。浮數盛者主表,在身;沉數盛者主裡,在臟腑。六脈齊數,而無差等,其發尚遲。若有一二部更甚,則此經所屬部位穴道,當見端倪矣。

右寸遲細而略結者,苟無胸痛之證,必作半截呃,不能作長呃也,即噎食之初起。《醫存》

此二節舉遲數二脈,以見大義。兼脈證而言,是邪氣已盛之兆也。又如診得脈弦滑,決其有痰,而其人自言無痰,及進活痰之劑,遂痰動而出多者,本醫話稿。此皆隱伏未發之疾也。凡診得其脈,而無其證者,即宜審慎,或是未愈之宿疾,或是未發之隱疾也。內癍、內痘、內癰,脈沉而數,並伏疾也。

又如肝病,診得脾虛,慮其傳脾,即預為裨脾;診得肺盛,慮其克肝,即急為瀉肺。此經所謂治未病者,亦與診隱疾之脈同法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脈象和疾病的關係,具體如下:

如果在身體的陰部出現了屬於陽性的脈象,這代表陽氣過剩,壓制了陰氣。即便脈象偶爾會顯現出沉澀且短的情況,這其實也是在陽氣中潛藏著陰氣的跡象。相反的,如果在身體的陽部出現了屬於陰性的脈象,這代表陰氣過剩,壓制了陽氣。即便脈象偶爾會顯現出浮滑且長的情況,這其實也是在陰氣中潛藏著陽氣的跡象。這都是邪氣剛開始生成的徵兆。

如果脈象浮數,通常應該發熱,但卻出現寒戰惡寒的症狀,或者有疼痛的地方,但飲食正常,這可能是在身體內部累積了膿液。如果診斷得到的脈象緊數,表示膿液尚未形成,但如果只有數脈,沒有緊脈,表示膿液已經形成。如果平時脈象總是數脈,而且找不到其他符合脈象的病症,未來很可能會發生膿腫。脈象強壯有力的,預示著將會形成膿腫,若無力則可能形成瘍。

如果右側寸脈遲緩細微且有些結滯,如果胸部沒有疼痛的證狀,可能會產生短促的打嗝,無法長時間打嗝,這可能是噎食的早期徵兆。

以上兩段提到的遲脈和數脈,都暗示著疾病的重要訊息。結合脈象和症狀來看,這些都是疾病已經嚴重的徵兆。例如,如果診斷到脈象弦滑,可以推測此人體內有痰,即使他本人否認,但服用化痰的藥物後,痰液開始大量排出,這都是潛藏在體內,尚未發作的疾病。

當診斷到脈象,但患者身上還未出現相應的病症,就應該小心謹慎,因為這可能是過去尚未完全痊癒的舊疾,或者是尚未爆發的隱疾。例如內癍、內痘、內癰,脈象通常會沉而數,這都是潛藏在體內的疾病。

再如,如果肝臟有病,但診斷到脾臟虛弱,就應該提前補脾,防止肝病傳至脾臟;如果診斷到肺氣旺盛,就應該盡快清肺,防止肺氣過旺剋制肝氣。這就是所謂的"治未病",和診斷潛藏疾病的原則是一樣的。

3. 新病久病脈

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腎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脈要精微論」,肝腎並至,脈沉弦也。

「平人氣象論」曰: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滑浮而疾,謂之新病。凡暴病,脈浮洪數實者順;久病,脈微緩軟弱者順。反此者逆。久病忌數脈,暴病而忽見形脫脈脫者死。外感之脈多有餘,忌見陰脈;內傷之脈多不足,忌見陽脈。此大法也。《脈如》

盛啟東以新病之死生,系乎右手之關脈;宿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關尺。蓋新病穀氣猶存,胃脈自應和緩,即或因邪鼓大,因虛減小,必須至數分明,按之有力,不至濁亂。再參以語言清爽,飲食知味,胃氣無傷,雖劇可治。如脈勢濁亂,至數不明,神昏語錯,病氣不安,此為神識無主。

苟非大邪瞑眩,豈宜見此?經謂:浮而滑,為新病;小以澀,為久病。故新病而一時形脫者死,不語者亦死,口開眼合、手撒喘汗遺尿者,俱不可治。新病雖各部脈脫,中部獨存者,是為胃氣,治之可愈。久病而左手關尺軟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未艾,他部雖危,治之可生。

若尺中弦緊急數,按之搏指,或細小空絕者,法在不治。蓋緣病久,胃氣向衰,又當求其尺脈,為先天之根本也。啟東又云:診得浮脈,要尺內有力,為先天腎水可恃,發表無虞;診得沉脈,要右關有力,為後天脾胃可憑,攻下無虞;此與前說互相發明也。《診宗三昧》各部脈脫,中部獨存,措詞未協。

慎柔曰:久病脈反有神,法在不治。如殘燈之焰,乍明即滅矣。按:虛勞脈證,《慎柔五書》言之最詳,惜治法偏用溫平補膩,而未分先後施治次序耳。

久病,脈滑疾如電掣,不直手略按,即空而無根,此元氣將脫之兆也。新病見此,亦不可妄用表散。《中藏經》以滑為虛,即此意也。

白話文:

標題翻譯為:[新舊病症的脈象]

內容翻譯如下:

當有舊病纏身,五臟功能失調,如何從脈象及面色判斷疾病是新發還是舊疾復發呢?岐伯回答:如果脈象微弱但面色正常,這表示是新病;如果脈象正常但面色異常,則是舊病;如果脈象與面色同時異常,這是長期疾病的跡象;如果脈象與面色皆無異常,則是新病。當肝腎功能同時受影響,面色會呈現青紅色,可能有受傷但無出血的情況。如果已經出血,身體可能處於濕氣過重或水分攝入過量的狀態。

「脈要精微論」指出,肝腎同時受影響時,脈象會呈現沉弦狀。

「平人氣象論」提到:脈象微弱且有阻滯,是舊病的表現;脈象滑利且快速,是新病的跡象。一般突然發病,脈象浮動、洪大、數速、實硬是正常的;長期疾病,脈象微弱、緩慢、軟弱纔是正常的。與此相反的情況則表示病情惡化。長期疾病忌諱脈象頻繁,突然發病若出現生命徵象消失、脈象消失的情況,代表死亡。外感疾病脈象多顯示過剩,忌見顯示陰性疾病的脈象;內傷疾病脈象多顯示不足,忌見顯示陽性疾病的脈象。這是一個大原則。

盛啟東認為,新病的生死,取決於右手關脈;舊病的生死,主要看左手關尺。因為新病的消化系統功能仍存在,胃部的脈象應該是和緩的。即使因為疾病導致脈象變大,或者因為虛弱而脈象變小,脈搏的節奏必須清晰,用力按壓脈象應有力,不會混亂。再參考患者語言是否清晰,飲食是否有味道,如果消化系統功能沒有受損,即使病情嚴重,也是可以治療的。如果脈象混亂,節奏不明顯,神智不清,語言錯亂,病情不安定,這表示患者神志不清。

如果不是極度的邪氣導致的昏迷,怎麼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經典提到:脈象浮動且滑利,是新病;脈象微弱且有阻滯,是舊病。所以新病若突然出現生命徵象消失的情況,或無法說話,嘴巴張開、眼睛閉合、手腳鬆弛、呼吸困難、尿失禁等症狀,都是無法治療的。新病雖然全身脈象消失,但中間部位仍有脈象,表示消化系統功能還在,治療後可以康復。舊病如果左手關尺部位脈象軟弱,但按壓後仍有反應,可以預測精血尚未耗盡,即使其他部位有危險,治療後可以生存。

但如果關尺部位脈象緊繃且頻率快,按壓後感覺像是在彈手指,或脈象細微、空洞、完全消失,依照法律規定,這種情況無法治療。因為疾病持續時間長,消化系統功能逐漸衰退,此時應關注關尺部位的脈象,因為這是先天的根本。盛啟東又說:診斷時如果摸到浮動的脈象,要確認關尺部位的脈象強壯,表示先天腎水充足,可以放心使用解表藥物;如果診斷時摸到沉伏的脈象,要確認右手關部位的脈象強壯,表示後天脾胃功能正常,可以放心使用攻下藥物。這些說法互補,相輔相成。

《診宗三昧》提到:全身脈象消失,但中間部位仍有脈象,這個說法不夠準確。

慎柔說:舊病的脈象反而強壯,按照法律規定,這種情況無法治療。就像殘燈最後的火光,瞬間明亮後隨即熄滅。根據虛勞的脈象,《慎柔五書》有詳細的描述,可惜治療方法偏向溫和補養,而未區分治療的先後順序。

舊病的脈象滑利且快速,如同閃電般迅速,輕輕按壓就感覺不到脈象,這是元氣即將消逝的徵兆。新病若出現這種脈象,也不可隨意使用解表藥物。《中藏經》認為脈象滑利表示虛弱,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