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義簡摩》~ 卷二 診法類 (2)
卷二 診法類 (2)
1. 平息
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澀,曰痹。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素問·平人氣象論》
「玉機真臟論」曰:人一息脈五六至,其形雖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黃帝、扁鵲脈法皆以再動為一至也。一至一動者,始於《難經》也。
陳修園曰:閏以太息脈五動,非彼之脈數,乃我之息長也。
張仲景曰: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蓋每十動主一臟,五十動而五臟之氣見矣。診老病及虛損病,尤為要法。《靈樞·根結》曰: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四十動一代者,一臟無氣。《脈經》曰:卻後四歲死。《難經》曰:腎氣不至也。三十動一代者,二臟無氣。
卻後三歲死,肝氣不至也。二十動一代者,三臟無氣。卻後二歲死。十動一代者,四臟無氣。歲中死。五動一代者,五臟皆無氣。五日死矣。李瀕湖曰:脈一息五動,肺心脾肝腎五臟之氣皆足。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夫經明言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皆受氣。蓋五十動而不代,則無代矣,非五十動後必當有一代也。
乃云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何其陋耶?但人苟一臟無氣,當不可以旦夕存矣。此云卻後至四歲、三歲、二歲、一歲之久,則不可曉。
白話文:
[平息]
人每一次呼吸,脈搏會跳動兩次,當呼吸穩定時,脈搏會跳動五次,加上偶爾的深呼吸,這被稱為健康人的脈象。健康的人,就是沒有疾病的人。我們通常用這種健康狀態來調整生病的人。醫生自己是健康的,所以他們會用自己平穩的呼吸來調整病人的狀況。
如果人呼吸一次脈搏只跳動一次,這表示體內氣不足。若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而且感到焦躁,手腕內側感到熱,這可能表示有溫熱性疾病。若手腕內側不熱,但脈象滑順,可能有風濕病。脈象遲滯,可能是關節炎。
如果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四次以上,這可能表示生命危急。
在「玉機真臟論」中提到,如果一個人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五六次,即使外觀看來身體並未衰弱,即使看不出臟腑有什麼異常,這個人也可能已經處於死亡邊緣。黃帝和扁鵲的脈診法都認為脈搏跳動兩次算一次完整脈象。而脈象跳動一次算完整脈象的說法,始於《難經》。
陳修園解釋,偶爾的深呼吸導致脈象跳動五次,並不是因為脈象真的加快,而是因為自己的呼吸變長了。
張仲景指出,當診斷人迎、趺陽等部位的脈象,若脈象跳動頻率在每十次呼吸中不超過五十次,這表明五臟的氣血都還正常。對於老年人、長期患病或體質虛弱的人來說,這是重要的診斷方法。《靈樞·根結》說,如果脈象在五十次呼吸中沒有出現一次異常,表明五臟都接受了正常的氣血。若在四十次呼吸中出現一次異常,表明有一個臟器的氣血不足。《脈經》說,這樣的情況下,四年後可能會死亡。《難經》解釋,這是因為腎臟的氣血不足。如果在三十次呼吸中出現一次異常,表明有兩個臟器的氣血不足,三年後可能會死亡,這是由於肝臟的氣血不足。如果在二十次呼吸中出現一次異常,表明有三個臟器的氣血不足,兩年後可能會死亡。如果在十次呼吸中出現一次異常,表明有四個臟器的氣血不足,一年內可能會死亡。如果在五次呼吸中出現一次異常,表明五個臟器的氣血都已耗盡,五天內可能會死亡。
李瀕湖認為,如果脈象在一次呼吸中跳動五次,這表示肺、心、脾、肝、腎五個臟器的氣血都很充足。如果脈象在五十次呼吸中才跳動五十次,這符合《易經》中的大衍之數。經典明確說明,如果脈象在五十次呼吸中沒有出現一次異常,表明五臟都接受了正常的氣血。這表示,脈象在五十次呼吸中沒有異常,並不代表在五十次呼吸後必然會有一次異常。有人認為,脈象在五十次呼吸中與大衍之數相符合,這種看法未免太狹隘。然而,如果一個人有一個臟器的氣血不足,他應該無法活過一天一夜。然而,這裡說的是,如果一個人在四年、三年、兩年、一年後才會死亡,這就讓人費解了。
2. 舉按尋推附七候
輕手取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汪石山本滑伯仁
陳修園曰:輕下手於皮膚之上曰舉,以診心肺之氣也。略重按於肌肉之間曰按,以診脾胃之氣也。重手推於筋骨之下曰尋,以診肝腎之氣也。按汪說有尋而遺推,陳說合尋推為一。均未當也。今取汪說,而以《素問》補之。
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甲乙經》作下而不上,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甲乙經》作上而不下,頭項痛也。《素問·脈要精微論》
王冰注云:脈附臂筋,取之不審。推筋令遠,使脈外行。內而不出外者,心腹有積也。脈遠臂筋,推之令近。遠而不近,是陽氣有餘,故身有熱也。推筋按之,尋之而上,脈上湧盛,是陽氣有餘,故腰足冷也。推筋按之,尋之而下,脈沉下掣,是陰氣有餘,故頭項痛也。
內而不外,脈內曲也;外而不內,脈外曲也。上而不下,寸脈盛也;下而不上,尺脈盛也。王注以上下為浮沉,於推義未協,其合推尋為一,即陳氏所本也。
無求子於三部,每部以浮中沉及四旁,分為七候。先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內消息之。此合經中諸法以為定法也。《刊誤》
無求子,宋·朱肱也。浮中沉,本《難經》。上竟下竟,內推外推,本「脈要精微論」。
白話文:
“輕輕地接觸脈搏叫做‘舉’,用力地接觸脈搏叫做‘按’,用不輕不重的力量,細緻地探查脈搏叫做‘尋’。這是汪石山和滑伯仁的觀點。
陳修園進一步解釋:輕輕地在皮膚上接觸脈搏叫做‘舉’,用來診斷心肺的氣況。稍微用力地在肌肉間按壓脈搏叫做‘按’,用來診斷脾胃的氣況。用力地在筋骨下推壓脈搏叫做‘尋’,用來診斷肝腎的氣況。
但按照汪石山的說法,有‘尋’卻漏掉了‘推’,陳修園把‘尋’和‘推’合為一體,這些都不夠恰當。現在採納汪石山的說法,並用《素問》來補充說明。
向外推脈,如果脈只向內而不向外,可能是心腹有積聚。向內推脈,如果脈只向外而不向內,可能是身體有熱象。向上推脈,如果脈只向下而不向上,可能是腰部和腳部清涼。向下推脈,如果脈只向上而不向下,可能是頭部和頸部疼痛。
脈向內而不向外,表示脈在向內彎曲;脈向外而不向內,表示脈在向外彎曲。寸脈旺盛,表示脈在向上而不向下;尺脈旺盛,表示脈在向下而不向上。
對於每個部位,我們都要通過輕按、中按、重按以及周圍的區域,來分別探查七個不同的脈象。首先輕按探查,然後中按探查,再重按探查,接著向上完全探查,然後向下完全探查,再推開手指向外探查,最後推開手指向內探查。這些就是結合了古籍中的各種方法,形成的一套固定的診脈方法。”
"無求子"是指宋代醫學家朱肱。"浮中沉"源於《難經》。"上竟下竟"、"內推外推"源自《脈要精微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