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三 形象類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形象類 (4)

1. 痼疾宿疾脈

人有病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然。診病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沉伏也。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然左右表裡,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難經》

結者,堅搏不舒,緊而來難,非必緩中一止也。癭癬痔瘻,外痼疾也;癲癇積聚,內痼疾也。

白話文:

人體如有病情長期積聚而難以消除,可以用把脈的方式知道嗎?可以。

檢查右脅是否有積氣,從肺經脈象判斷,脈象結實,積氣就多;脈象微結,積氣就少。如果找不到肺經脈象,但右脅有積氣,這是為什麼呢?

肺經脈象雖然看不出來,但右手脈象會沉伏。這和外在的老毛病的診法一樣嗎?還是不一樣呢?

兩者都是表裡相應的,診法相同。假如脈象結實而且沉伏,說明內部沒有積聚;脈象浮結,說明外部沒有老毛病;如果有積聚,脈象不會結實沉伏;如果有老毛病,脈象也不會浮結。這種脈象與病情不符合,病情與脈象不對應,就是所謂的「死脈」,表示病情嚴重。

——《難經》

伏匿不出之老疾,身病而脈常不病;醞釀未成之大患,脈病而身常不病。宿疾有見脈證者,不名伏匿矣。如濕流關節,風藏骨骱,膈噎臌脹,癱瘓癲狂,哮喘石瘕等類,此皆有證有脈者也。《醫存》

白話文:

那些隱藏且沒有明顯症狀的宿疾,身體雖然有病,但脈象卻常常正常;那些正在醞釀形成的重大疾病,脈象異常,但身體卻常常沒有明顯症狀。如果宿疾已經有明顯的症狀和脈象,那就不能稱之為隱藏的了。比如濕氣流竄到關節,風邪藏匿在骨骼肌肉中,膈膜堵塞、腹脹,癱瘓、癲狂,哮喘、結石等類的疾病,這些都既有症狀又有異常脈象。

此與《難經》異者,痼疾日久,人身血氣,與之相習而不相爭。《三指禪》曰:天下怪怪奇奇之證,診其脈依然圓靜和平者,老痰也。又以年壯體強,境遇豐順,心情舒暢,血氣流通,亦有不見脈者,稍或飲食勞倦,思慮憂鬱,即見矣。雖然,猶有說焉。所謂不見者,仍泥《難經》必結之義耳。

白話文:

與《難經》不同的看法是:慢性疾病時間久了,患者的血氣會漸漸適應並不再衝突。《三指禪》說:世上有許多奇奇怪怪的病症,診脈時脈象依然圓潤平靜、安詳的,是陳年痰濕。另外,對於年輕力壯、生活順利、心情愉悅、血氣通暢的人,也不見脈象。只要稍有飲食勞累、思慮憂鬱,脈象就會顯現出來。不過,這仍有需要說明的地方。所謂不見脈象,仍然拘泥於《難經》「脈絕」的說法。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痹,即痼疾類也。而云脈氣少,蓋有於平脈中偶見一二至牢強者,亦有偶見一二至濡弱者,牢強易見,濡弱難見也。凡病證遷延不愈,或雖愈而病根不淨,時時復發者,謂之痼疾。病愈不復發,而本經血氣受傷,終不能復者,謂之宿疾。

王氏所謂宿疾,指時愈時發者,仍是痼疾也。

白話文:

《素問·脈要精微論》中提到,按壓脈搏時,如果感覺脈氣微弱,直到按壓到骨頭,表示患者可能有腰脊疼痛和身體麻痹的症狀。麻痹是指久治不癒的疾病。這裡所說的脈氣微弱,是因為在正常的脈搏中偶爾會出現一兩條非常強勁或非常微弱的脈搏。強勁的脈搏容易發現,而微弱的脈搏很難發現。凡是病情難以痊癒,或雖然治癒但病根沒有完全清除,時常復發的,稱為痼疾。病情痊癒後不再復發,但患者的經絡血氣受損,無法完全恢復的,稱為宿疾。

伏匿老疾,亦有見脈者,但於無新病時,每部候至百至,必見脈象,或見一二息,或見數息,或見於一部,或見於數部,過時又隱矣。其見有一定部位,故可知疾伏於此處而究無一定至數也。若於新病時診之,則混淆難辨。

白話文:

潛伏的舊疾,也有經驗豐富的醫生能察覺。不過,在病人沒有新病發作時,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檢查脈搏一百次左右,一定能發現脈象異樣,可能出現一兩次的脈搏停頓,或出現數次的停頓,可能出現在某一部位,也可能出現在多個部位,過一段時間後又會消失。這些脈象異樣的部位是固定的,所以可以判斷疾病潛伏在這裡,但是具體出現的次數不固定。如果在病人發病時診脈,脈象混亂,難以辨別。

大約昔患瘡證血證,今見澀脈;昔患痰症,今見結脈;昔患肝鬱,今見沉細促數;昔患食積寒痹,今見沉細遲結;昔患臌脹,今見濡弱;昔患血痢,今見右關沉澀;昔患暑熱,今見浮大無力。此其大略,可於百至內診得之。若此病將發已發,則此脈不待百至,而已數見矣。有是脈必有是證,有是證必有是脈。

診明此脈,問明此證,設法治之,亦甚易耳。《醫存》

白話文:

以前得過瘡毒、血癥的人,現在脈象澀滑;以前得過痰症的人,現在脈象緊結;以前得過肝鬱的人,現在脈象沉細、跳動又快又急促;以前得過食積、寒痹的人,現在脈象沉細、跳動緩慢、凝聚不散;以前得過臌脹的人,現在脈象濡軟無力;以前得過血痢的人,現在右關脈沉澀;以前得過暑熱的人,現在脈象浮大、無力。這只是大概的情況,可以在脈搏跳動一百次內診斷出來。如果這些疾病將要發作或已經發作,那麼脈象不必等到脈搏跳動一百次,就已經可以多次看出來了。有這樣的脈象,必定有這樣的疾病;有這樣的疾病,必定有這樣的脈象。

此仍以一脈主一病也。在遷延不愈與時愈時發之痼疾則然矣。其脈下指即見,非待百至而僅見一息數息也。惟宿疾氣血不復者,則往往於平脈中,而忽見一二至,細也,緊也,其勁如線。虛也,散也,模糊渙散,應指無力。滑也,澀也,結也,動也。可據以分其氣血之寒熱虛實而已,不能細分某脈主某病也。

白話文:

這種情況仍然是每個脈象主導一個疾病。如果病程長時間延宕,或時好時壞的慢性疾病都是如此。其脈象在手指點到時就能立即發現,而不是等到數了上百次才僅發現一兩次跳動。只有病程太久,氣血無法恢復的人,纔可能在脈搏平穩中,突然發現一兩次細小緊密的跳動,其力度如線。虛弱的人,其脈搏散亂,模糊不清,應指無力。虛滑的人,其脈搏緩慢不暢,有結節,運動緩慢。只能根據這些脈象,來區分氣血的寒熱虛實,無法詳細區分某個脈象主導某個疾病。

此篇王氏所論,遊移影響,不似《難經》明直者,所見不真也。故有志者,總須涵泳經旨,能於經旨陶融,透過數層,則胸中有主,便覺後賢議論,多膚淺未的也。

白話文:

王氏的這番議論遊移不定,沒有《難經》中論述的那麼明確,這是因為他的見識不夠深入。因此,有志之士總是要深入鑽研經典的旨意,才能與經典的旨意融合無間,透徹瞭解其涵義。這樣一來就會胸有成竹,之後讀到後人的議論,就能看出哪些只是浮光掠影,不夠深入。

王氏又曰:凡雜病久治不效者,宜問明受病之因,設法重治其因。自愈,勿治見有之證也。此治久病要訣也,附記於此。

白話文:

王氏也說過:凡是各種疑難雜症久治不癒的,都要仔細詢問患者得病的原因,設法重點治療致病原因。只要身體自己痊癒了,就不要再治療已經出現的症狀了。這是治療久病的重要祕訣,特附記於此。

2. 伏疾脈

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為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為陰中伏陽也。《難經》

白話文:

脈象在陰脈的部位,卻出現了陽脈的現象,這是因為陽氣侵犯了陰氣。脈象雖然有時沉潛,但是感覺澀而不順暢,而且脈搏較短,這是因為陽氣之中暗藏著陰氣。脈象在陽脈的部位,卻出現了陰脈的現象,這是因為陰氣侵犯了陽氣。脈象雖然有時浮起,但是感覺滑利而且脈搏較長,這是因為陰氣之中暗藏著陽氣。

此邪氣初萌之兆也。第二卷中引《難經》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云云,亦此義也。宜潛玩焉。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辨脈》

白話文:

這些症狀是邪氣剛開始出現的徵兆。第二卷中引用《難經》關於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等說法,也是這個意思。應該深入體會。

各條脈象浮數本應發熱,卻反而感到寒冷如水澆,並且有疼痛的地方,但是飲食還正常的,這是體內有膿血積聚的表現。

巢氏「肺癰論」曰:脈緊數,其膿未成。緊去但數,膿已成也。「瘡疽論」曰:弦洪相搏,外緊內熱,欲發瘡疽也。《醫存》曰:平素六脈數,而無應脈之證,後日必生癰疽。數而有力者主癰,無力者主疽。浮數盛者主表,在身;沉數盛者主裡,在臟腑。六脈齊數,而無差等,其發尚遲。若有一二部更甚,則此經所屬部位穴道,當見端倪矣。

右寸遲細而略結者,苟無胸痛之證,必作半截呃,不能作長呃也,即噎食之初起。《醫存》

白話文:

巢氏《肺癰論》說:

脈搏緊促而頻密,膿液尚未形成。脈搏緊促消失,只剩下頻密,表示膿液已經形成。

《瘡疽論》說:

脈象呈弦脈和洪脈交替搏動,外感緊繃,內感發熱,預示著將要發作瘡癤。

《醫存》說:

平時六脈頻密,但是沒有相應的症狀,以後一定會生癰疽。頻密而有力者主癰,無力者主疽。浮脈頻密而盛者主表,在體表;沉脈頻密而盛者主裡,在臟腑。六脈頻密相等,沒有差別,發作時間還比較晚。如果有一兩部脈象更加頻密,那麼這條經脈所屬的部位穴道,一定會出現端倪。

此二節舉遲數二脈,以見大義。兼脈證而言,是邪氣已盛之兆也。又如診得脈弦滑,決其有痰,而其人自言無痰,及進活痰之劑,遂痰動而出多者,本醫話稿。此皆隱伏未發之疾也。凡診得其脈,而無其證者,即宜審慎,或是未愈之宿疾,或是未發之隱疾也。內癍、內痘、內癰,脈沉而數,並伏疾也。

白話文:

這兩段文章舉出遲脈和數脈的例子,用來說明重要的原則。如果脈象兼見,說明邪氣已經很盛了。又比如診脈時發現脈象弦而滑,判斷是有痰,但是本人說沒有痰,等到服下化痰的藥之後,痰動而出,數量很多,這是過去醫書中的記載。這些都是隱藏未發的疾病。凡是診斷時發現脈象異常,但沒有相應症狀的,就應該仔細審慎,可能是未癒的宿疾,或者是未發的隱疾。內科的癍、痘、癰,脈象沉而數,也是伏疾的徵兆。

又如肝病,診得脾虛,慮其傳脾,即預為裨脾;診得肺盛,慮其克肝,即急為瀉肺。此經所謂治未病者,亦與診隱疾之脈同法也。

白話文:

就好像肝臟的疾病,診斷出是脾氣虛弱,擔心會傳染到脾臟,就要提前補益脾臟;診斷出是肺氣太盛,擔心會剋制肝臟,就要趕緊洩肺氣。這與經書中所說的「治病於未發」是一樣的道理,也和診斷隱藏的疾病一樣的方法。

3. 新病久病脈

有故病,五臟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徵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徵其脈不奪,其色奪者,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奪者,久病也;徵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腎並至,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脈要精微論」,肝腎並至,脈沉弦也。

白話文:

如果有既往疾病,五臟功能失調,因傷口而導致脈搏和麪色異常,如何區分這些異常是近期發作還是長期存在呢?岐伯說:觀察脈搏細小,顏色沒有變化,是新發病;觀察脈搏沒有變化,顏色有變化,是舊病;觀察脈搏和五臟氣色都發生變化,是舊病;觀察脈搏和五臟氣色都沒有變化,是新發病。肝腎同時受損,面色蒼白發紅,應當是外傷性損傷沒有傷及出血部位。如果已經出血,濕潤得像浸在水中一樣。根據「脈要精微論」,肝腎同時受損,脈搏會沉細而緊。

「平人氣象論」曰: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滑浮而疾,謂之新病。凡暴病,脈浮洪數實者順;久病,脈微緩軟弱者順。反此者逆。久病忌數脈,暴病而忽見形脫脈脫者死。外感之脈多有餘,忌見陰脈;內傷之脈多不足,忌見陽脈。此大法也。《脈如》

白話文:

《平人氣象論》說:脈搏微弱細小而且澀滯,表示慢性病;脈搏滑利浮動而且快速,表示急性病。凡是急性病,脈搏浮大有力而且數目多的順應病理;慢性病,脈搏細微緩慢、軟弱無力的順應病理。與此相反的則是逆應病理。慢性病忌脈搏數跳,急性病突然出現脈象或形體衰竭的會死亡。外感疾病脈象大多偏盛,忌見陰脈;內傷疾病脈象大多偏虛,忌見陽脈。這是脈診的大原則。《脈如》

盛啟東以新病之死生,系乎右手之關脈;宿病之死生,主乎左手之關尺。蓋新病穀氣猶存,胃脈自應和緩,即或因邪鼓大,因虛減小,必須至數分明,按之有力,不至濁亂。再參以語言清爽,飲食知味,胃氣無傷,雖劇可治。如脈勢濁亂,至數不明,神昏語錯,病氣不安,此為神識無主。

白話文:

盛啟東認為,對於新病來說,生死取決於右手的關脈;對於舊病來說,生死取決於左手的關脈和尺脈。這是因為,新病時穀氣還留存,胃脈應該和緩有力,即使在病邪作用下脈搏增大或虛弱縮小,但脈搏的節奏應該是清楚可辨的,按壓時有力,不會混亂。如果再加上言語清晰,飲食有味,說明胃氣沒有受損,即使病情嚴重也能治療。如果脈象混亂,脈搏節奏不明顯,神志昏迷,言語錯亂,病氣躁動不安,這說明神識失去了主導。

苟非大邪瞑眩,豈宜見此?經謂:浮而滑,為新病;小以澀,為久病。故新病而一時形脫者死,不語者亦死,口開眼合、手撒喘汗遺尿者,俱不可治。新病雖各部脈脫,中部獨存者,是為胃氣,治之可愈。久病而左手關尺軟弱,按之有神,可卜精血之未艾,他部雖危,治之可生。

白話文:

除非是極其嚴重的病症導致神志昏迷,否則怎麼會出現這些症狀?《內經》說:浮而滑的脈象,表示疾病 تازه始發;有點澀的脈象,表示疾病已久。因此, تازه始發的疾病,如果脈一時消失,病人就死了;不說話的,也死了;口張開、眼睛閉合、手撒開、呼吸快、出冷汗、小便失禁的,都無法治療。 تازه始發的疾病,雖然各部位的脈搏都消失,但中部脈搏依然存在,這是因為胃氣還在,只要治療,就能痊癒。久病的人,如果是左手的關脈和尺脈虛弱無力,但按壓時還能感覺到脈搏,說明精血尚未枯竭,即使其他部位的脈象很危險,治療後也能存活。

若尺中弦緊急數,按之搏指,或細小空絕者,法在不治。蓋緣病久,胃氣向衰,又當求其尺脈,為先天之根本也。啟東又云:診得浮脈,要尺內有力,為先天腎水可恃,發表無虞;診得沉脈,要右關有力,為後天脾胃可憑,攻下無虞;此與前說互相發明也。《診宗三昧》各部脈脫,中部獨存,措詞未協。

白話文:

如果寸脈的中段緊張急促且數,按下去沒有跳動,或者細小且脈搏斷續,這類情況一般是無法治療的。這是因為病情已經很嚴重,胃氣已經衰弱,而且這個時候必須檢查尺脈,它是先天之本。

啟東又說:診斷浮脈時,脈搏浮在尺脈裡有力,表示先天腎水充足,可以安全發汗治療;診斷沉脈時,脈搏沉在右手關脈有力,表示後天脾胃依舊,可以安全攻下治療;這和前一種說法相互印證。

《診宗三昧》記載了各種脈搏脫落的情況,但只有中部脈搏還存在,這種說法不準確。

慎柔曰:久病脈反有神,法在不治。如殘燈之焰,乍明即滅矣。按:虛勞脈證,《慎柔五書》言之最詳,惜治法偏用溫平補膩,而未分先後施治次序耳。

白話文:


慎柔說:舊疾患者的脈象如果忽然變得有神氣,不治纔是正確的方法。這就像一盞殘燈的火光,乍然亮起便會即刻熄滅。

註解:

關於虛勞的脈象,在《慎柔五書》中記載得最為詳細。可惜治療方法只偏重於溫和滋補,沒有說明治療的先後次序。

久病,脈滑疾如電掣,不直手略按,即空而無根,此元氣將脫之兆也。新病見此,亦不可妄用表散。《中藏經》以滑為虛,即此意也。

白話文:

慢性病,脈搏滑動快速,宛如電閃,手指稍微一按,便覺得脈搏空虛無根,這是元氣將要離散的徵兆。如果新發病症出現這種情況,也不可妄用發散表的藥物。《中藏經》中提到的「脈滑為虛」,說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