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二 診法類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診法類 (1)

1. 卷二 診法類

2. 早宴

黃帝曰:夫診脈常以平旦,何也?岐伯曰:平旦者,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血氣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以觀五臟之有餘不足,六腑之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素問·脈要精微論》

精明,穴名,在兩目內眥。此數語,切脈,視色,觀形,審證,診法已無不備。而陰氣未動數語,義旨精微,極宜潛玩。

凡診平人之脈,常以平旦。若診病脈,則不以晝夜。《刊誤》

《靈樞·終始》曰:乘車來者,臥而休之,如食頃,乃刺之。出行來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頃,乃刺之。此亦通於診法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為什麼通常在清晨進行脈診呢?

岐伯回答:清晨時刻,人體的陰氣尚未活動,陽氣也未分散,沒有進食任何食物,經脈尚未充盈,絡脈的血液流動平穩均勻,血氣運行順暢、未受幹擾,因此在這時段可以清楚地診斷出異常的脈象。

在診脈時,要觀察其脈象的動靜,同時看其眼睛是否明亮,檢查面部的五種顏色變化,藉此判斷五臟功能是否過剩或不足,評估六腑的強弱,以及身體整體的健康狀況。通過這些方法綜合分析,就能判斷出病人的生死情況。

「精明」是個穴位名,位於雙眼內角。這段描述包含了脈診、面色觀察、體態審視和症狀分析等多方面,診斷方法已經十分全面。尤其提到陰氣未動的幾句話,涵義深遠,值得深入思考。

一般而言,對於健康人的脈診,通常選在清晨進行。但如果是診斷病人,則不受時間限制。這是《刊誤》中的記載。

《靈樞·終始》中提到:如果病人是搭車前來,應讓他躺下休息,大約等他吃完一頓飯的時間,再開始針灸治療;如果病人是步行前來,則讓他坐下休息,大約等他走完十里的路程所需時間,再開始針灸。這些原則同樣適用於診脈的方法上。

3. 平臂

病者側臥,則在下之臂被壓,而脈不能行;若覆其手,則腕扭而脈行不利;若低其手,則血下注而脈滯;若舉其手,則氣上竄而脈馳;若身覆,則氣壓而脈困;若身動,則氣擾而脈忙。故病輕者,宜正坐直腕仰掌。病重者,宜正臥直腕仰掌,乃可診脈。《醫存》

白話文:

當病人側躺時,下方的手臂會受到壓力,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動;如果手掌向下,手腕就會扭轉,使得脈搏跳動不順暢;如果手臂位置太低,血液會過多集中在手部,造成脈搏阻滯;如果手臂抬高,氣血會上衝,脈搏跳動會變得急促;如果病人趴著,身體壓力會影響氣血,使脈象混亂;如果病人動作頻繁,氣血會受到幹擾,脈象會顯得慌亂。因此,病情較輕的病人,應正坐著,手腕保持直立,手掌向上。病情嚴重的病人,應平躺,手腕同樣保持直立,手掌向上,這樣才能正確診斷脈象。這是《醫存》中的記載。

4. 布指

欲診三部,先以中指揣得高骨,名為關上;既得高骨,微微抬起中指,以食指於高骨之前,取寸口脈。診寸口畢,則微微抬起食指,再下中指,取關上脈。診關上畢,復微微抬起中指,又下無名指於高骨之後,取尺中脈。診候之時,不可正對患人,要隨左右偏向兩旁。隨左右而偏兩旁,診時氣及婦女尤宜慎之。

慎容止,調鼻息,專念慮,然後徐徐診視。若乖張失次,則非法矣。汪石山

察病之法,先單按以知各經隱曲,次總按以決虛實死生。然脈有單按浮,總按沉者;有總按浮,單按沉者;遲數亦然。要之,審決虛實,惟總按可憑。況脈不單生,必曰沉而緊遲而細浮而弦之類,其大綱不出浮沉遲數滑澀以別之,而其類可推矣。《脈如》

高骨為關之說,始於王叔和,述於《千金方》及高陽生《脈訣》,而朱子一言,遂成千古定論。究竟臂短者緊排其指,臂長者松排其指,恆須量其臂之長短,以定排指之鬆緊,固不必拘於一寸九分之說。即前後略有參差,而亦自不相違。

人中指上兩節長,無名、食指上兩節短。此參差之不易齊者。若按尺排指疏,則逾一寸九分之定位;排指密,則又不及尺寸三停之界分。此猶其小者。顧指節之參差,雖疏與密,咸難舉按,不但腕不能舒,肘亦牽於轉動,必藉肩之提攝,或得指頭上下,久則腕節不仁,臂亦痠痟罔覺矣,又何能別形體、紀至數、循往來、度部位、驗舉按以及去來乎?是必三指齊截,斯中節翹出,而後節節相對,自不待腕之能舒,而節無不轉,轉無不靈矣。

第食指肉薄而靈,中指則厚,無名指更厚木,故必用指端稜起如線者,名曰指目,以按脈之脊。無論洪大弦革,即細小絲微,咸有脊焉。不啻睛之視物,妍媸畢判。故古法稱診脈曰看脈。每見有惜爪甲之長美,留而不去者,只用指厚肉分,或指節下,以憑診視,業屬不慧,反藉口謂診視一法,不過敲門磚耳。豈慈憫為行者耶?《學古診則》

醫者三指頭內,亦有動脈。須心有分別,勿誤作病人之脈。《醫存》

盧氏所用指目,正人指內動脈所出之處。若此脈正與病者之脈相擊,將疑病脈之大而有力矣。似不如用螺紋略前者,正壓脈上,為常法也。但指在脈上,須有進退展轉,巧為探取之法,心靈手敏,而不涉成見,庶得之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脈診的技巧,內容如下:

如果你想要診斷寸、關、尺三部脈,首先應使用中指找到「高骨」的位置,這個位置被稱為「關上」。找到高骨後,稍微抬起中指,用食指在高骨前方尋找寸口脈。診完寸口脈後,再輕輕抬起食指,重新放下中指,感受關上的脈象。診斷完關脈後,再次輕抬中指,將無名指放在高骨後方,以測量尺脈。在診脈時,不要直接面對患者,應根據患者的左右側傾斜診脈,尤其是診斷女性或疾病時需特別小心。

在診脈時,醫生需保持莊重、調節呼吸、集中注意力,然後緩慢地進行診脈。如果動作急躁失序,就不符合診脈規範。這是汪石山的觀點。

在察病的方法上,首先單獨按壓各個脈位以瞭解各脈的情況,然後全面按壓以判斷虛實死生。但是,有的脈象單按時表淺,全面按時卻深沉;有的脈象全面按時表淺,單按時卻深沉;脈搏的快慢也有類似的現象。總的來說,判斷虛實,全面按壓的脈象更有參考價值。脈象不會單獨出現,通常會有「沉而緊」、「遲而細」、「浮而弦」等組合,基本可以歸納為浮、沉、遲、數、滑、澀六種脈象,其他脈象可以從這些基本脈象推演出來。

「高骨為關」的說法,最早由王叔和提出,在《千金方》和高陽生的《脈訣》中都有記載,而朱熹的一句話,使這一說法成為千古定論。實際上,對於手臂短的人,手指排列應較緊湊;對於手臂長的人,手指排列應較鬆散。必須根據手臂的長短,決定手指排列的鬆緊程度,不必過分拘泥於「一寸九分」的固定說法。即使手指排列有些許偏差,也不會影響診脈結果。

人的中指兩節長,無名指和食指的兩節短,這是人體結構的特徵。如果在診尺脈時手指排列過於稀疏,可能會超過「一寸九分」的標準;如果手指排列過於密集,可能會超出寸、關、尺的界限。此外,手指間的長短差異,無論排列疏密,都會影響診脈的準確性。不僅手腕無法舒展,肘部也會受到限制,長時間診脈會導致手腕麻木、手臂痠痛,甚至失去感覺。因此,診脈時三指應整齊排列,中節突出,後節對齊,這樣手腕才能自如轉動,診脈才會靈活。

食指皮膚薄且靈敏,中指皮膚較厚,無名指皮膚最厚且質地較硬。因此,診脈時應使用手指末端的稜起部分,稱為「指目」,以按壓脈搏的脊部。無論脈象是洪大、弦直還是細小,都有一個脊部。就像眼睛看東西,美醜一目瞭然。因此,古法稱診脈為「看脈」。有些人因為愛惜長指甲而不剪,只用手指肉厚的部分或者指節下方來診脈,這種做法並不明智,反而會藉口說診脈只是一塊敲門磚。難道他們是慈悲為懷的人嗎?

醫生的手指內也有動脈,診脈時要區分清楚,不要將自己的脈搏誤認為患者的脈搏。

盧氏使用的「指目」,正好位於手指內動脈的位置。如果醫生的脈搏與患者的脈搏同時跳動,可能會誤以為患者的脈搏強勁有力。相比之下,使用螺紋略前方的位置,直接按壓在脈搏上,是一個更常用的診脈方法。然而,在診脈過程中,手指需要有進退和轉動的動作,需要靈敏的手感和敏銳的感知力,並且避免受到既定觀唸的影響,這樣才能得到準確的診斷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