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一 部位類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部位類 (8)

1. 前後上下內外左右

上中下也,前後也,竟上竟下也,是取脈體而直診之浮沉也。內外兩側也,浮沉之間,更加以中,是取脈體而橫診之,通為十二候矣。朱肱以浮、中、沉、內推、外推、竟上、竟下為七候,猶未為備也。且其所謂內推外推者,即內外兩側之診法,非《內經》因脈形之內曲外曲而推之者也。

名義未免相混,其遺前後而不言者,意謂賅於寸關尺也。經文詞意,實是別具一法,雖他書絕無道及,而歷診以來,留心細察,覺陽明、太陰、沖、任脈虛者,兩寸多細短;太陽、少陰及督脈虛者,兩尺多細弱。是殆專以關前關後之長短虛實,分候軀殼經脈前後之盛衰,未必能概診百病也。

至於竟上竟下之法,今人不講,而尤為切用。《脈經》曰: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言喉則喉以上可知矣。故頭痛者寸口必弦。若脈短者死,謂其不與病應也。又曰:尺脈牢而長,少腹引腰痛,長則必出於尺下可知矣。歷診下部頹疝癬疥者,兩尺以後之脈,皆弦緊滑搏也。

合觀諸文,診脈者豈可拘守於三指之下而已耶?

身前身後之診,又有以左右分者。《內經》謂:左主陽,右主陰。又謂:背為陽,腹為陰。蓋人身之氣,背升而腹降,太陽昇而陽明降。故前人有謂左寸洪弦,肩背脹痛;右寸洪弦,胸脅脹痛。而滑伯仁又謂: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如是其不同者,何也?竊嘗思之。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左寸洪弦,升氣太過也;右寸洪弦,降氣不及也。前陰之秘與泄,亦清升之為病也;後陰之秘與泄,亦濁降之為病也。其兩尺分主之法,校兩寸分主之法用之尤多應驗。以前陰之病多涉於肝,後陰之病多涉於肺故也。要之,此不過大概之詞,臨診總須合參六脈,並詳問兼證為是。

白話文:

上、中、下,還有前、後,以及指尖往上和指尖往下的方向,這些是用來垂直診察脈象時,感受脈搏在皮膚表面浮與沉的方法。內側和外側這兩個方向,加上浮和沉之間的中間位置,這些是用來水平診察脈象的方法,全部加起來總共就有十二種診脈位置。朱肱把浮、中、沉、內推、外推、指尖往上、指尖往下分為七個位置,但這還不夠完整。而且他所謂的內推外推,其實就是指內側和外側的診法,並不是像《內經》那樣依照脈搏形狀的內彎或外彎來推斷的。

這樣定義很容易混淆,他沒有提到前後,意思應該是包含在寸、關、尺這三個位置裡。但《內經》的文字所指的其實是另外一種診脈方法,雖然其他醫書都沒有提到,但我長期臨床觀察,發現陽明經、太陰經、沖脈、任脈虛弱的人,兩手的寸部脈象通常會比較細短;而太陽經、少陰經和督脈虛弱的人,兩手的尺部脈象則比較細弱。這應該是專門用關脈前和關脈後的長短虛實,來判斷軀幹和經脈前後的盛衰,不一定能診斷所有疾病。

至於指尖往上和指尖往下的診法,現在很少人使用,但其實非常重要。《脈經》說:「脈象細而貼著骨頭的,表示體內有積聚。」寸口這個位置,如果脈搏細而附骨,表示胸中有積聚;稍微超出寸口,則表示喉嚨有積聚。說到喉嚨,那麼喉嚨以上的地方也就可以推斷出來了。所以頭痛的人,寸部的脈象一定會像弓弦一樣緊繃。如果脈象短促,表示病人快要死了,因為脈象和疾病不相應。又說:「尺部脈象堅實而長,表示腹部下方會牽引腰部疼痛。」長的話一定會超出尺部以下。我長期診斷下部疝氣、皮膚癬病等疾病,發現兩手尺部以外的脈象,都是像弓弦一樣緊繃滑動的。

綜合來看,診脈的人怎麼能只侷限在三根手指的範圍之內呢?

身體前面和背後的診斷,還可以用左右來區分。《內經》說:「左邊主陽,右邊主陰。」又說:「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因為人體的氣,背部是上升的,腹部是下降的,太陽經是上升的,陽明經是下降的。所以前人有說,左寸脈洪大緊繃,表示肩背會脹痛;右寸脈洪大緊繃,表示胸脅會脹痛。而滑伯仁又說:「左尺主小腸、膀胱和前陰的疾病,右尺主大腸和後陰的疾病。」他們說法這麼不同,是怎麼回事呢?我曾經仔細思考過。

左右,是陰陽氣機運行的通道。左寸脈洪大緊繃,表示升發之氣太過;右寸脈洪大緊繃,表示降泄之氣不足。前陰的閉塞或洩泄,也是清氣升發太過而引起的疾病;後陰的閉塞或洩泄,也是濁氣下降不及引起的疾病。兩手尺脈分主不同疾病的診斷方法,比兩手寸脈分主不同疾病的診斷方法更常用,而且更有效驗。因為前陰的疾病多與肝臟有關,後陰的疾病多與肺臟有關。總而言之,這只是大概的說法,臨床診斷時還是要綜合參考六脈的脈象,並且詳細詢問相關症狀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