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義簡摩》~ 卷三 形象類 (2)
卷三 形象類 (2)
1. 六氣脈
冬至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難經》,敦,迫也。
白話文:
冬至後,遇上甲子日,少陽君主出現;再遇上甲子日,陽明君主出現;再遇上甲子日,太陽君主出現;再遇上甲子日,太陰君主出現;再遇上甲子日,少陰君主出現;再遇上甲子日,厥陰君主出現。
少陽(膽經)的極盛時,脈象變化很大,忽大忽小,忽短忽長;
陽明(胃經)的極盛時,脈象浮大而短;
太陽(膀胱經)的極盛時,脈象洪大而長;
太陰(脾經)的極盛時,脈象緊大而長;
少陰(腎經)的極盛時,脈象緊細而弱;
厥陰(肝經)的極盛時,脈象沉短而有力。
《難經》中提到:「敦」指脈象迫促。
此人身三陰三陽六經王時也。各前三十日手經王,後三十日足經王。其氣與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互見,是脈之常也。《脈經》載「扁鵲陰陽脈法」,三陽則少陽而太陽、陽明,三陰則少陰而太陰、厥陰。與此不同,未知孰是?
白話文:
這個人身體中的三陰三陽六條經絡交替為王,每隔三十天,手經為王,再過三十天,足經為王。氣脈的變化與季節變化相應,春季出現春弦脈,夏季出現夏洪脈,秋季出現秋毛脈,冬季出現冬石脈,這是脈象的正常表現。《脈經》記載了「扁鵲陰陽脈法」,三陽脈指少陽脈、太陽脈、陽明脈,三陰脈指少陰脈、太陰脈、厥陰脈。與此說法不同,不知道哪一種說法更正確。
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其法:大寒至春分,厥陰風木主之;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主之;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主之;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主之;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主之;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主之。《脈如》本「至真要大論」。
白話文:
當厥陰經氣到達時,脈象會變得弦脈。
當少陰經氣到達時,脈象會變成鉤脈。
當太陰經氣到達時,脈象會表現為沉脈。
當少陽經氣到達時,脈象會顯著增強並浮於表面。
當陽明經氣到達時,脈象會短促且澀滯。
當太陽經氣到達時,脈象會表現為強勁而綿長。
脈象到達適中程度時,身體會處於平衡健康的狀態。
如果脈象過於強烈,則會引起疾病。
如果脈象還沒到達應有的程度,也表示身體出了問題。
如果脈象還沒到時間就出現,也是一種病態。
按照以下規律推導:
大寒到春分,厥陰風木之氣主宰。
春分到小滿,少陰君火之氣主宰。
小滿到大暑,少陽相火之氣主宰。
大暑到秋分,太陰濕土之氣主宰。
秋分到小雪,陽明燥金之氣主宰。
小雪到大寒,太陽寒水之氣主宰。
上述內容出自《脈如》一書中的「至真要大論」。
此周天三陰三陽六氣王時也。「六微旨」曰: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人在氣交之中,而脈象為之轉移,與六經王時,先後雖若不合,而與弦洪毛石四時,王脈實相貫也。
白話文:
這段描述的是人體內的周天三陰三陽六氣王時。
《六微旨》說:氣來了卻沒來,是因為來氣不足;氣還沒來卻好像來了,是因為來氣過多。人處於氣流交接之中,而脈象會因此而變化,和六經王時雖然在先後順序上可能不一致,但與春弦、夏洪、長夏毛、秋石四時王脈的實質還是相通的。
人身六經王時,因天氣而遷流者也,不應與周天六氣異候。《難經》詞旨,昭然無疑。至於大寒至春分,厥陰風木主之云云,《內經》雖無明文,實與四時五行之序相合。言六氣者,必本於此。又《靈樞·陰陽系日月》、《素問·脈解》兩篇所敘,又各不同。殊不可曉,存之以俟知者。
白話文:
人體的六經脈氣是依循天氣而變化流動的,不應該與周天六氣的變化混淆。《難經》的文字清晰明白。至於大寒到春分期間,厥陰風木主事的說法,雖然《內經》沒有明確記載,但確實符合四季五行之序。因此,討論六氣脈氣,必須以此為基礎。此外,《靈樞·陰陽系日月》和《素問·脈解》兩篇所記載的內容也不同。原因不明,只好暫且保留,等待有識之士來解答。
2. 胃氣脈
黃帝曰:脈見真臟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死。《素問·玉機真臟論》
白話文:
黃帝問:脈象顯示真臟之氣時,為何會死?岐伯回答:五臟之氣,皆源於胃。胃是五臟的根本。臟氣本身無法直達手太陰,必須藉助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邪氣太盛,精氣就衰弱。所以,病情嚴重時,胃氣無法跟隨臟氣到達手太陰,因此只有真臟之氣單獨顯現。單獨顯現,表示病情勝過臟氣,所以會死亡。《素問·玉機真臟論》
脈有陰陽。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必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一作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素問·陰陽別論》
白話文:
脈象有陰脈和陽脈。所謂陰脈,表示真臟有損害,如果出現陰脈,病情一定會惡化,惡化到一定程度就必死無疑;所謂陽脈,表示胃脘之陽氣旺盛,如果能區別出陰脈和陽脈,就能知道疾病的位置;如果能進一步區別出陰脈和陽脈,就能知道死亡時間。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故人以水穀為本,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白話文:
健康人的正常元氣由胃氣供給,胃氣是健康人的根本元氣。人體一旦沒有胃氣就會出現反常現象,反常則會死亡。所以,人以飲食為生命之本,人一旦不吃東西就會死亡,脈搏中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的沒有胃氣,是指脈象上只有臟腑的脈,而沒有胃氣的脈象。所謂的脈象上沒有胃氣,是指肝脈沒有緊繃感,腎脈沒有沉實感。
但得真臟脈者,但弦但鉤但毛但石也。統三部言,不弦不石云者;就本臟之部言,本臟之氣,見奪於他臟,他臟勝,而本臟之氣敗也。然肝但弦,心但鉤,肺但毛,腎但石,亦為逆,是未嘗不分各部也;春不弦,夏不鉤,秋不毛,冬不石,亦為凶,是未嘗不統三部也。所謂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死是也。
白話文:
只有能夠真正脈診出臟腑之氣的人,才會發現脈象只有弦、鉤、毛、石。如果綜合三部脈象來看,沒有弦脈也沒有石脈的情況是:就本臟的部位來說,本臟的氣被其他臟腑奪取了,其他臟腑強勢,而本臟的氣就會衰敗。
但是,肝臟只會出現弦脈,心臟只會出現鉤脈,肺部只會出現毛脈,腎臟只會出現石脈,這也屬於一種逆象,說明臟腑之間沒有不分彼此的;春秋冬夏不出現相對應的正常脈象,也是一種兇險的徵兆,說明臟腑之間沒有不統籌協調的。
所謂的「脈象達到極端而嚴重就代表生病,脈象達到反常的極端就會死亡」就是這個道理。
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靈樞·終始篇》
徐而和,即前賢所謂意思忻忻,難以形容者也。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脈實以堅,謂之益甚。《素問·玉機真臟論》
弱以滑,非即胃氣也,病脈兼此,是有胃氣耳。
白話文:
外邪入侵身體,發病迅速而猛烈;而正常的穀氣進入體內,則緩慢而平和。前人所言的「意思忻忻,難以形容」,正是這種緩慢平和的狀態。脈象虛弱而滑利,表示有胃氣,屬於容易治療的病症;脈象強勁而堅硬,則表示病情加重。虛弱而滑利的脈象,並非單純的胃氣,而是指病症同時出現這種脈象,才是有胃氣的表現。
四至和緩,固是無病,然惟中取之,須不大不小,而四至和緩;浮取之,須似有似無,而四至和緩;沉取之,須細柔流利,而四至和緩,乃為無病。寸關尺三部,皆應分浮中沉如此。《醫存》
白話文:
脈象四位 (寸關尺) 和緩,固然代表沒有疾病。但是,必須掌握好取脈的方法:
- 浮脈:如同有脈搏,但又若有若無,而且四位和緩。
- 中脈:脈搏不強也不弱,四位和緩。
- 沉脈:脈搏細微柔和,流動順暢,四位和緩。
這纔是沒有疾病的脈象。無論是浮脈、中脈還是沉脈,都應根據上述方法進行辨別。
浮候腑,中候胃氣,沉候臟。或疑中候胃氣。設六脈俱沉,亦可斷其無胃氣耶?不知中固中也,浮之中亦有中,沉之中亦有中,不當泥其形而求其神也。蓋弦洪毛石,各得一偏,而胃氣中和合德,有以化乎四者之偏。故四臟雖各乘時令,以呈其體象,而胃氣即與之偕行,是胃之氣多,而四臟之氣少也,是為平脈。故任脈之浮沉大小,皆足以徵中氣。《脈如》
白話文:
浮脈反映的是肺部狀況,中脈反映的是胃氣,沉脈反映的是臟腑狀況。有人質疑中脈反映的是胃氣。假如六脈都沉伏,難道就能判斷沒有胃氣嗎?不知道中脈的「中」是中和的意思,浮脈中也有中和,沉脈中也有中和,不應拘泥於脈象的表象,而要追求其內在的神髓。蓋浮脈、洪脈、毛脈、石脈,各有所偏,而胃氣中和合德,可以化解這四種脈象的偏頗。所以,儘管四臟隨著時令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特徵,但胃氣卻與它們同時運行,表明胃氣旺盛,而四臟之氣相對較弱,這纔是平和的脈象。因此,任脈的浮沉大小,都可以反映中氣的狀況。
胃之氣多而四臟之氣少,有語病,擬為易之曰:是胃氣之陽和,充周於四臟,而四臟之氣,因以各得其正也。又五臟言四臟,終嫌滲漏,脾亦藉胃氣以平也。
白話文:
如果胃氣過盛而其他四臟的氣不足,這句話有問題。應該說,胃氣的陽氣充盈,周流於四臟,因此四臟的氣都能得到滋養而正常運作。此外,五臟中提到四臟,還是有所遺漏,脾臟也依靠胃氣來維持平衡。
下指之時,須以胃氣為主,若此部得其中和,則此部無病。或云:獨大獨小者病。此言猶未盡善。假令寸關尺三部,有二部皆受熱邪,則二部洪盛,而一部獨小者,得其中和也。今若以小配大,不去清二部之熱,而反來溫一部之寒,恐抱薪救火,而傷其一部中和之脈體,可不損人之天年?故當以胃氣為本者,此也。《脈如》
白話文:
在量脈的時候,必須以胃氣為主的脈象作為準則。如果這個部位(胃氣)調和,那麼這個部位就不會生病。有人說:「只有大或只有小才表示有病。」這種說法還不夠完善。假設寸關尺三部脈象中,有兩部都受到熱邪的侵襲,那麼這兩部脈象就會洪盛,而只有一部脈象較小,這纔是調和的狀態。現在如果用小脈來搭配大脈,不去清除兩部熱脈的熱邪,反而來溫補一部寒脈,這豈不是猶如抱薪救火,反而損傷了這一部調和脈體的脈象嗎?這樣豈不是會損害人的天年?因此,必須以胃氣為主的脈象作為準則,這就是脈如所說的道理。
3. 脈貴有根
脈無根,有兩說:浮無根,尺無根也。《脈如》
白話文:
脈象沒有根柢,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浮脉沒有根柢,另一種是尺脉沒有根柢。
《三昧》曰:於沉脈之中,辨別陰陽,為第一關棙。此沉為根之義也。《難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人有原氣,故知不死。此尺為根之義也。
白話文:
《三昧》經中說:在脈搏隱伏的情況下,辨別陰陽之氣的盛衰,是診脈的第一要訣。這裡的「沉」是指脈搏的根本。
《難經》說:脈搏上部有脈,下部沒有脈,這種情況下,患者必須吐出來,否則會死亡。如果上部沒有脈,下部有脈,即使患者命危,但也不至於有生命危險。這是因為,就像人有腳一樣,樹有根一樣,即使枝葉枯萎,但根部仍然能夠生長,人體中有原氣,所以即便命危,也不會死亡。這裡的「尺」也是指根部。
《脈經》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又曰: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辨脈」作縈縈。如蜘蛛絲,陰氣衰。「辨脈」作陽氣衰。又曰: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本《金匱要略》。此浮無根之說也。又曰:神門訣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
白話文:
《脈經》上說:浮脈如果沒有根基,都是死脈。又說:寸口脈象,浮浮虛虛像湯上面的浮油,這是陽氣不足;綿綿密密像蜘蛛絲,這是陰氣衰弱。又說:肺臟將死,浮脈虛浮,按壓時軟弱得像蔥葉,脈象下沉沒有根基的人會死亡。這是《金匱要略》中的說法,這是關於浮脈無根的論述。又說:神門訣斷,兩條脈都在關脈之後。一個人如果沒有這兩條脈,病得再重也不會痊癒。
又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死不治。《靈樞·小針解》曰: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內絕不至與下不至關,皆尺無根之說也。其人當吐,不吐者死,謂其人當曾患吐也。若不曾患吐者,是真氣脫而無根矣。
白話文:
《靈樞》中又記載:寸脈下達不了關脈,表示陽氣斷絕,尺脈上達不了關脈,表示陰氣斷絕。出現這種情況,患者必定死亡,無法醫治。
《靈樞·小針解》中說:出現這種狀況,表示五臟之氣已經在體內斷絕,脈中氣息到達脈口後便中斷,無法到達對面;五臟之氣已經在體外斷絕,脈中氣息到達脈口後便斷絕,無法到達對面。
內氣斷絕與脈絡下達不了關脈,都表示尺脈沒有根源,如果患者出現吐血或其他出血癥狀,但不治療就會死亡,這表示患者曾經患有吐血或其他出血癥狀。
如果患者沒有患有過吐血或其他出血癥狀,則表示真氣已經脫離,沒有了根源。
勞病吐血脈浮,若重診無脈,乃無根將脫也。一切虛病、老病、久病、新產均貴重診有脈也。大汗者,其脈輕診弱,重診強,仍有未出之汗,雖止之而不能止;若輕診強,重診無,亦將脫也;惟浮沉皆得,脈力平緩,愈之象也。《醫存》
白話文:
勞累過度而導致吐血,脈搏浮起;如果仔細診斷,卻摸不到脈搏,表示病根已虛弱,瀕臨死亡。所有虛弱、年老、長期、剛生產的病人,如果細心診斷,都有脈搏。
大汗淋漓時,輕按脈搏會感覺虛弱,重按則脈搏有力,表示還有汗液沒有排出,即使想止汗也止不住;如果輕按脈搏有力,重按卻摸不到,也表示瀕臨死亡。只有脈浮脈沉都摸得到,脈象柔和緩慢,才表示有治癒的希望。《醫存》
此補出「脈力平緩」四字,最佳。蓋稟賦素弱,及大病新瘥,其脈皆芤而濡,所謂芤而有胃氣也。若浮診牢強,與沉診懸絕者,乃為無根欲脫之候矣。不但勞病久病,而卒厥霍亂等急證,尤以有根為貴也。
既大汗矣,輕診弱,重診強,察有當下之證,急為下之。但云仍有未出之汗,恐未然也。
白話文:
「脈力平緩」這四個字最適用。因為天生體質虛弱,或大病初癒的人,脈象都較為浮動而濡軟,這稱為浮而有胃氣。如果浮脈診起來有力堅強,與沉脈相差很大,則表示沒有根基,快要脫離的徵兆。不只是勞病宿疾,即使是卒厥、霍亂等急症,有根基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