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

《脈義簡摩》~ 卷三 形象類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形象類 (2)

1. 六氣脈

冬至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大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難經》,敦,迫也。

此人身三陰三陽六經王時也。各前三十日手經王,後三十日足經王。其氣與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互見,是脈之常也。《脈經》載「扁鵲陰陽脈法」,三陽則少陽而太陽、陽明,三陰則少陰而太陰、厥陰。與此不同,未知孰是?

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其法:大寒至春分,厥陰風木主之;春分至小滿,少陰君火主之;小滿至大暑,少陽相火主之;大暑至秋分,太陰濕土主之;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主之;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主之。《脈如》本「至真要大論」。

此周天三陰三陽六氣王時也。「六微旨」曰: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人在氣交之中,而脈象為之轉移,與六經王時,先後雖若不合,而與弦洪毛石四時,王脈實相貫也。

人身六經王時,因天氣而遷流者也,不應與周天六氣異候。《難經》詞旨,昭然無疑。至於大寒至春分,厥陰風木主之云云,《內經》雖無明文,實與四時五行之序相合。言六氣者,必本於此。又《靈樞·陰陽系日月》、《素問·脈解》兩篇所敘,又各不同。殊不可曉,存之以俟知者。

白話文:

內容翻譯如下:

在冬至過後,每當甲子日到來,少陽開始主導;再經過一個甲子,陽明開始主導;再一個甲子,太陽開始主導;再一個甲子,太陰開始主導;再一個甲子,少陰開始主導;最後一個甲子,厥陰開始主導。少陽主導時,脈象忽大忽小,忽短忽長;陽明主導時,脈象浮大且短;太陽主導時,脈象洪大且長;太陰主導時,脈象緊繃且長;少陰主導時,脈象緊繃細微;厥陰主導時,脈象深沉且短。《難經》中解釋,“敦”字在此意為“緊迫”。

這是人體三陰三陽六經的主導期。每條經絡的主導期前30天是手部的經絡主導,後30天是腳部的經絡主導。其氣象與春季的弦脈、夏季的洪脈、秋季的毛脈、冬季的石脈相互交替出現,這是脈象的正常表現。《脈經》中記載了“扁鵲陰陽脈法”,其中三陽指的是少陽、太陽、陽明,三陰指的是少陰、太陰、厥陰。但這與上述描述有所不同,不知哪種纔是正確的。

厥陰主導時,脈象呈弦狀;少陰主導時,脈象呈鉤狀;太陰主導時,脈象沉下;少陽主導時,脈象大且浮動;陽明主導時,脈象短且澀;太陽主導時,脈象大且長。主導期到來且脈象和順,身體健康;主導期到來但脈象異常,身體生病;主導期應到而未到,身體生病;主導期未到而提前到來,身體生病。具體法則是:從大寒到春分,由厥陰風木主導;春分到小滿,由少陰君火主導;小滿到大暑,由少陽相火主導;大暑到秋分,由太陰濕土主導;秋分到小雪,由陽明燥金主導;小雪到大寒,由太陽寒水主導。

這是周天三陰三陽六氣的主導期。“六微旨”中提到:主導期到來但氣象不足,表示氣象未達預期;主導期未到而氣象已現,表示氣象超乎預期。人在氣象交換中,脈象會隨之變化,雖然與六經的主導期可能看似不符,但實際上與四季的弦、洪、毛、石四種脈象是相通的。

人體六經的主導期受天氣影響,不應該與周天六氣的主導期有差異。《難經》中的詞句清晰無誤。至於從大寒到春分,由厥陰風木主導等描述,雖然《內經》中並無明確的文字,但實際上與四季五行的順序相符。討論六氣的人,必定會基於這個理論。另外,《靈樞·陰陽系日月》和《素問·脈解》兩篇文章中所描述的內容又各不相同,讓人難以理解,我們暫且保留這些觀點,等待更有學識的人來解答。

2. 胃氣脈

黃帝曰:脈見真臟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見者,病勝臟也,故死。《素問·玉機真臟論》

脈有陰陽。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必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一作從來。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素問·陰陽別論》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故人以水穀為本,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臟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但得真臟脈者,但弦但鉤但毛但石也。統三部言,不弦不石云者;就本臟之部言,本臟之氣,見奪於他臟,他臟勝,而本臟之氣敗也。然肝但弦,心但鉤,肺但毛,腎但石,亦為逆,是未嘗不分各部也;春不弦,夏不鉤,秋不毛,冬不石,亦為凶,是未嘗不統三部也。所謂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死是也。

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靈樞·終始篇》

徐而和,即前賢所謂意思忻忻,難以形容者也。

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脈實以堅,謂之益甚。《素問·玉機真臟論》

弱以滑,非即胃氣也,病脈兼此,是有胃氣耳。

四至和緩,固是無病,然惟中取之,須不大不小,而四至和緩;浮取之,須似有似無,而四至和緩;沉取之,須細柔流利,而四至和緩,乃為無病。寸關尺三部,皆應分浮中沉如此。《醫存》

浮候腑,中候胃氣,沉候臟。或疑中候胃氣。設六脈俱沉,亦可斷其無胃氣耶?不知中固中也,浮之中亦有中,沉之中亦有中,不當泥其形而求其神也。蓋弦洪毛石,各得一偏,而胃氣中和合德,有以化乎四者之偏。故四臟雖各乘時令,以呈其體象,而胃氣即與之偕行,是胃之氣多,而四臟之氣少也,是為平脈。故任脈之浮沉大小,皆足以徵中氣。《脈如》

胃之氣多而四臟之氣少,有語病,擬為易之曰:是胃氣之陽和,充周於四臟,而四臟之氣,因以各得其正也。又五臟言四臟,終嫌滲漏,脾亦藉胃氣以平也。

下指之時,須以胃氣為主,若此部得其中和,則此部無病。或云:獨大獨小者病。此言猶未盡善。假令寸關尺三部,有二部皆受熱邪,則二部洪盛,而一部獨小者,得其中和也。今若以小配大,不去清二部之熱,而反來溫一部之寒,恐抱薪救火,而傷其一部中和之脈體,可不損人之天年?故當以胃氣為本者,此也。《脈如》

白話文:

黃帝問道:「當脈象顯露出真臟脈的時候,病人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五臟都是從胃那裡得到氣的。胃是五臟的根本。臟器的氣,不能自己到達手太陰肺經,必須通過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肺經。如果邪氣過於強盛,那麼精氣就會衰弱。所以,病情嚴重時,胃氣不能和邪氣一起到達手太陰肺經,因此只會看到真臟脈。只看到真臟脈,表示疾病已經壓倒臟器,所以會死亡。」

脈象分陰陽。所謂陰,指的是真臟脈,一旦出現,病情必定會惡化,惡化就會導致死亡;所謂陽,指的是胃的陽氣。能區分出陽脈,就能知道病在哪裡;能區分出陰脈,就能知道生死的時機。

健康人的常態氣息來自胃,胃是健康人常態氣息的來源。如果一個人沒有胃氣,就是逆態,逆態的人會死亡。所以,人以水谷為根本,人如果不進食水谷就會死亡,脈象中沒有胃氣也會死亡。所謂沒有胃氣,就是隻能看到真臟脈,看不到胃氣。所謂脈象中沒有胃氣,就是肝臟的脈象不是弦狀,腎臟的脈象不是沉狀。

只看到真臟脈,就是隻看到弦狀、鈎狀、毛狀、沉狀的脈象。在三個部位都看到這樣的脈象,表示本臟的氣被其他臟器的氣所壓制,其他臟器勝過本臟,而本臟的氣衰敗了。然而,肝臟只有弦狀,心臟只有鈎狀,肺臟只有毛狀,腎臟只有沉狀,也是逆態,這並不是不分各部位的;春天不是弦狀,夏天不是鈎狀,秋天不是毛狀,冬天不是沉狀,也是不詳的,這並不是不統一三個部位的。所謂來到時病情加重就會生病,來到時病情反轉就會死亡。

邪氣來臨時,脈象會緊且快。穀氣來臨時,脈象會緩慢且平和。

緩慢且平和的脈象,就是前人所說的愉快卻難以描述的狀態。

脈象弱而滑,表示有胃氣,稱為容易治療。脈象實且堅硬,表示病情加重。

弱而滑的脈象,並非就是胃氣,但如果病人的脈象同時有這種特徵,就表示有胃氣。

四個節拍的脈象平穩,當然表示沒病,然而只有中取的脈象,大小適中,四個節拍平穩;浮取的脈象,若有若無,四個節拍平穩;沉取的脈象,細膩柔順流暢,四個節拍平穩,才表示沒病。寸關尺三個部位,都應該像這樣分別進行浮中沉的判斷。

浮診檢查腑,中診檢查胃氣,沉診檢查臟。有人懷疑中診檢查胃氣。假設六脈全沉,也能斷定其無胃氣嗎?要知道中確實是中,但在浮診中也有中,在沉診中也有中,不應該只看表面現象,而要追求神韻。因為弦、洪、毛、石等脈象各有偏重,而胃氣中和,可以平衡這些偏重。所以,雖然四臟各自在季節中呈現自己的特徵,但胃氣會與之同行,胃氣多而四臟氣少,這是正常的脈象。所以,任脈的浮沉大小,都可以用來評估中氣。

胃氣多而四臟氣少,這樣的表達有問題,我改為:胃氣的陽和充滿四臟,使四臟各自得到正確的氣。另外,提到五臟卻只說四臟,似乎有所遺漏,脾臟也需要靠胃氣來調和。

下指時,必須以胃氣為主,如果某部位的脈象中和,則該部位無病。有人說:脈象獨大或獨小表示有病。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例如,寸關尺三個部位中,如果有兩個部位受到熱邪,那麼兩個部位的脈象會旺盛,而另一個部位脈象獨小,這表示這個部位的脈象中和。現在如果把小的脈象和大的脈象對比,不去清除兩個部位的熱邪,反而去溫暖一個部位的寒氣,恐怕會像抱薪救火一樣,傷害到這個部位中和的脈象,這豈不是損人天年?所以,應當以胃氣為本,這就是原因。

3. 脈貴有根

脈無根,有兩說:浮無根,尺無根也。《脈如》

《三昧》曰:於沉脈之中,辨別陰陽,為第一關棙。此沉為根之義也。《難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人有原氣,故知不死。此尺為根之義也。

《脈經》曰:諸浮脈,無根者皆死。又曰: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辨脈」作縈縈。如蜘蛛絲,陰氣衰。「辨脈」作陽氣衰。又曰: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本《金匱要略》。此浮無根之說也。又曰:神門訣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病死不愈。

又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死不治。《靈樞·小針解》曰:所謂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者,脈口氣內絕不至;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者,脈口氣外絕不至。內絕不至與下不至關,皆尺無根之說也。其人當吐,不吐者死,謂其人當曾患吐也。若不曾患吐者,是真氣脫而無根矣。

勞病吐血脈浮,若重診無脈,乃無根將脫也。一切虛病、老病、久病、新產均貴重診有脈也。大汗者,其脈輕診弱,重診強,仍有未出之汗,雖止之而不能止;若輕診強,重診無,亦將脫也;惟浮沉皆得,脈力平緩,愈之象也。《醫存》

此補出「脈力平緩」四字,最佳。蓋稟賦素弱,及大病新瘥,其脈皆芤而濡,所謂芤而有胃氣也。若浮診牢強,與沉診懸絕者,乃為無根欲脫之候矣。不但勞病久病,而卒厥霍亂等急證,尤以有根為貴也。

既大汗矣,輕診弱,重診強,察有當下之證,急為下之。但云仍有未出之汗,恐未然也。

白話文:

[脈搏的價值在於其根源]。脈搏若無根源,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浮脈無根,二是尺脈無根。根據《脈如》的記載,

《三昧》指出,在沉脈中分辨陰陽是首要的關鍵。這就是沉脈代表脈搏根源的含義。《難經》說明,上部有脈搏,下部無脈搏的人,該會嘔吐。如果不嘔吐,將會死亡。相反,上部無脈搏,下部有脈搏的人,即使處於困頓狀態,也不會受到嚴重影響。之所以如此,就像人有尺骨,樹木有根,即使枝葉枯萎,根部仍能自我重生,人體有原氣,因此可知不會死亡。這就是尺脈代表脈搏根源的含義。

《脈經》提到,所有浮脈若無根都將導致死亡。又說,寸口脈像湯上的油脂般浮動,表示陽氣微弱;脈搏連綿不斷,像蜘蛛絲一樣纖細,代表陰氣衰弱。又說,肺臟功能衰竭時,浮脈虛弱,按壓下去像蔥葉般柔軟,且向下無根的人將會死亡。這是關於浮脈無根的說法。另外,神門脈決斷的標準在於關脈之後。若人體只有單一脈搏,患病後無法痊癒。

又說,寸脈未能到達關脈表示陽氣斷絕,尺脈未能到達關脈表示陰氣斷絕。這些情況都是致命的。《靈樞·小針解》提到,所謂五臟之氣在體內斷絕,指的是脈口氣在體內斷絕;五臟之氣在體外斷絕,指的是脈口氣在體外斷絕。體內斷絕和脈搏未能到達關脈,都是尺脈無根的說法。如果該人曾經嘔吐,卻沒有嘔吐,表示真氣已經脫離,並且無根。

勞累性疾病伴隨吐血,脈搏浮動,若深度診斷時無脈搏,表示脈搏即將脫離且無根。所有虛弱疾病、老年疾病、長期疾病、產後疾病都珍視深度診斷時的脈搏。大量出汗的情況下,輕度診斷時脈搏微弱,深度診斷時脈搏強烈,表示仍有未排出的汗水,即使試圖止汗也無法停止;若輕度診斷時脈搏強烈,深度診斷時無脈搏,也將導致脫離;唯有浮脈和沉脈都能得到,脈搏力度平緩,纔是康復的跡象。《醫存》

補充“脈搏力度平緩”四個字,最為恰當。因為遺傳性質較弱,以及剛從大病中恢復的人,其脈搏多為芤而濡,也就是芤脈中有胃氣。然而,如果輕度診斷時脈搏堅固強烈,與深度診斷時脈搏截然不同,這就是無根即將脫離的徵兆。不僅僅是勞累性疾病和長期疾病,突然昏厥、霍亂等急症,更應珍視脈搏有根的重要性。

既然已經大量出汗,輕度診斷時脈搏微弱,深度診斷時脈搏強烈,若發現需馬上下手治療的證狀,應立即採取行動。但是,只說仍有未排出的汗水,恐怕並不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