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義簡摩》~ 卷一 部位類 (7)
卷一 部位類 (7)
1. 前後上下內外左右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喉胸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脈要精微論」
此《內經》氣口分三部,浮沉以配臟腑,並分關前、關後,以候身前、身後,竟上、竟下,以候身上身下之全法也。尺內,謂尺之正部也。兩旁,與下文竟下之下字同義,謂兩尺之後也。不在正位,故曰旁也。季脅即賅在少腹腰股之中者也。經先提而言之者,蓋古人診脈,下指是先定尺部,再取關寸,故曰中附上,上附上。
非如後世有高骨為關之說,先取關而後定尺寸也。內外之義,有以浮沉解者,有以前後各半部解者,有以內外兩側解者。自以浮沉之說為適用。究之,浮也,前也,外側也,皆屬陽,當以候腑;沉也,後也,內側也,皆屬陰,當以候臟。而經文相反者,何也?嘗思之矣。外以候經絡之行於身者也,內以候氣化之行於胸腹者也。
如尺外以候腎,是候腎之經氣外行於身者也;尺裡以候腹,則指定腹內矣。左外以候肝,是候肝之經氣外行於身者也;內以候膈,則指定膈內矣。右外以候肺,是候肺之經氣外行於身者也;內以候胸中,則無與軀殼之事矣。左外以候心,是候心之經氣外行於身者也;內以候膻中,則直指心體之處矣。
即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亦非以臟腑分也。候胃,候其經氣之行於身者也;候脾,候其氣化功用之行於里者也。前以候前,謂關前以候身前胸腹;後以候後,謂關後以候身後脊背也。是總束上文,以寸關尺三部正位,為脈之中段,以候身之中段矣。上竟上,下竟下,是推廣於寸之上,尺之下,以分候軀殼之極上極下矣。
人之一身,四維包中心。故以浮沉言之,兩頭包中段;故以上下言之,兩劈分前後;故以前後言之,更加以兩側分內外。氣口診法,備於是矣。膻中者,心體四旁之空處,在肺葉所護之內也。胸中者,肺前空大之處皆是也。經意蓋即以膻中為心,胸中為肺,膈為肝,腹為腎矣。
而三焦之氣化,亦舉賅於其中。於此見經文措詞之靈而密。
左寸下指法,如六菽之重:在指頂為陰,為心;在指節為陽,為小腸。餘部仿此。《韓氏醫通》
此即內外兩側之診法也。李士材曾詰之曰:是必脈形扁闊,或脈有兩條,則可耳。夫以指平壓脈上,誠不能內外兩判也。獨不可側其指,以拍於脈之內側外側以診之耶?外側之診,與浮候同。內側之診,與沉候同。察兩側之大小強弱滑澀,參之浮沉,以決其病之陽經陰經氣分血分也。更可昭晰無疑矣。
白話文:
在手腕內側兩旁,是診斷季脅(肋骨下方的部位)的地方。手腕外側診斷腎臟,手腕內側診斷腹部。手腕中部往上,左邊外側診斷肝臟,內側診斷橫膈膜;右邊外側診斷胃,內側診斷脾臟。再往上,右邊外側診斷肺,內側診斷胸腔;左邊外側診斷心臟,內側診斷膻中(胸部中央的部位)。前面診斷身體前面,後面診斷身體後面。最上面的部位診斷喉嚨和胸腔的疾病,最下面的部位診斷小腹、腰部、大腿、膝蓋、小腿和足部的疾病。
這段《內經》的氣口診法,將脈搏分為三個部分,用浮沉來對應臟腑,又分關前、關後,來診斷身體的前面和後面,再用最上和最下來診斷身體的上下部分。手腕內側是指手腕的中心位置,兩旁和下文的「下」字意義相同,指手腕兩側的後方。因為不在中心位置,所以稱為「旁」。季脅就是指包括在小腹、腰部和大腿中的部位。經典之所以先提到手腕內側,是因為古人診脈時,先確定手腕部位,再取關和寸,所以說「中附上,上附上」。
而不是像後世那樣,先確定關部,再確定寸和尺。內外這個概念,有人用浮沉來解釋,有人用前後各一半來解釋,有人用內外兩側來解釋。我認為用浮沉來解釋比較合適。總的來說,浮脈、前部、外側都屬於陽,應該用來診斷腑;沉脈、後部、內側都屬於陰,應該用來診斷臟。但經文卻相反,這是為什麼呢?我思考過這個問題,認為外側診斷的是經絡在身體表面的運行,內側診斷的是氣在胸腹內的運行。
比如手腕外側診斷腎,是指診斷腎的經氣在身體表面的運行;手腕內側診斷腹部,是指診斷腹部內部的狀況。左邊外側診斷肝,是指診斷肝的經氣在身體表面的運行;內側診斷橫膈膜,是指診斷橫膈膜的內部。右邊外側診斷肺,是指診斷肺的經氣在身體表面的運行;內側診斷胸腔,就和軀殼無關了。左邊外側診斷心,是指診斷心的經氣在身體表面的運行;內側診斷膻中,是指心臟本身的狀況。
即使是右邊外側診斷胃,內側診斷脾,也不是單純地用臟腑來區分。診斷胃,是診斷胃的經氣在身體表面的運行;診斷脾,是診斷脾氣化功能在體內的運行。前面診斷身體前面,是指關前診斷胸腹部;後面診斷身體後面,是指關後診斷背部。這總結了上面的內容,認為寸、關、尺三部是脈搏的中心部位,用來診斷身體的中心部位。最上面和最下面是擴展到寸的上方和尺的下方,用來診斷身體的最上方和最下方。
人的一身,四個方向包圍著中心。所以從浮沉來說,兩端包圍著中間;所以從上下來說,上下分開前後;所以從前後來說,再用兩側來分內外。氣口的診法,就都包含在這裡面了。膻中是心臟四周的空隙,在肺葉的保護之內。胸腔是指肺部前面的廣闊空間。經文的意思,大概是把膻中當作心臟,胸腔當作肺臟,橫膈膜當作肝臟,腹部當作腎臟。
而三焦的氣化,也包含在其中。由此可見經文用詞的靈活和嚴密。
左寸的指法,如同六顆豆子的重量:指尖是陰,代表心;指節是陽,代表小腸。其他部位也以此類推。《韓氏醫通》
這就是內外兩側的診法。李士材曾質疑說:如果脈搏是扁平的,或是脈搏有兩條,這樣說還說得過去。如果用手指平壓在脈搏上,確實不能分出內外。難道不能側著手指,按在脈搏的內側和外側來診斷嗎?外側的診斷,和浮脈的診斷相同。內側的診斷,和沉脈的診斷相同。觀察兩側脈搏的大小、強弱、滑澀,再結合浮沉,就可以判斷疾病屬於陽經、陰經,還是氣分、血分。這樣就更加清楚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