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義簡摩》~ 卷四 主病類 (2)
卷四 主病類 (2)
1. 浮脈
浮主於表,行從肉上,如循榆莢,如水漂木。體法天屬陽,臟司肺,時屬秋,運主金也。為中氣虛,為陰不足,為風,為暑,為脹滿,為不食,為表熱,為喘急。此脈隨病見也。又云:寸浮傷風,頭痛鼻塞。左關浮者,風在中焦。右關浮者,風痰在膈。尺部得浮,下焦風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澀。
白話文:
浮脈出現在身體表面,沿著肌肉行進,感覺像榆樹莢在晃動,或像水漂浮著木頭。這種脈象屬於天之陽氣,與肺臟相關,與秋天相應,主運金氣。
當浮脈出現時,說明身體內氣虛、陰氣不足,可能有風熱、暑熱、脹滿、食慾不振、表熱、氣喘等證狀。浮脈的具體表現與疾病相關。
另外,寸關浮脈傷於風,頭疼鼻塞;左關浮脈表示風在中焦;右關浮脈表示風痰在膈;尺脈浮脈表示下焦有風,小便不利,大便乾結。
此按部位以測病情也。昔人論之詳矣。浮緊傷寒,浮緩傷風,浮數傷熱,浮洪熱極,浮洪而實,熱結經絡。浮遲風濕,浮弦頭病,浮滑風痰,浮虛傷暑,浮濡汗泄,浮微氣虛,浮散勞極。此大概主於浮脈,而各有兼診之殊也。至若浮芤失血,浮革亡血,內傷感冒而見虛浮無力,癆瘵陰虛而見浮大兼疾,火衰陽虛而見浮緩不鼓,久病將傾而見渾渾革至,浮大有力,皆如浮脈也。叔和云:脈浮而無根者死。
白話文:
這段文字根據脈象部位來測量病情。古人對此有詳細的論述:
浮脈種類
- **浮緊:**傷寒
- **浮緩:**傷風
- **浮數:**傷熱
- **浮洪:**熱極
- **浮洪而實:**熱結經絡
- **浮遲:**風濕
- **浮弦:**頭病
- **浮滑:**風痰
- **浮虛:**傷暑
- **浮濡:**汗泄
- **浮微:**氣虛
- **浮散:**勞極
以上是浮脈的主要特徵,但也要結合其他診斷方式來綜合判斷。
要注意的是:
- **浮芤:**失血
- **浮革:**亡血
- **內傷感冒:**虛浮無力
- **癆瘵陰虛:**浮大兼疾
- **火衰陽虛:**浮緩不鼓
- **久病將傾:**渾渾革至
- **浮大有力:**虛脫脈
以上這些情況雖然脈象都表現為浮脈,但其根源卻不相同。叔和認為:脈浮而無根者死。
其亦可以浮診而用治表之劑乎?夫曰浮,多主表證;曰如浮,悉屬裡病。表裡不明,生死系之矣。通一子云:浮為在表,然真正風寒外感者,反不浮但緊數。而略兼浮者,便是表邪。其證必發熱無汗,身疼者是也。若浮而兼緩,則非表邪矣。大抵浮而有力有神者,為陽有餘,則火必隨之,或痰見於中,或氣壅於上,可類推也。
白話文:
浮脈是否也可以用在治療表證呢?浮脈通常代表表證;像浮脈的脈像,通常都屬於裡證。如果不能分辨表裡,那麼生死存亡就繫於此了。通一子說:浮脈是表證,但是真正受到風寒外感的,反而不會浮脈,而是緊而數。如果脈象稍微浮滑,那就是表證了。這種情況通常伴有發熱無汗、身體疼痛的症狀。如果浮脈同時伴隨緩脈,那就不是表證了。總的來說,浮脈有力而有神,代表陽氣過盛,必定伴隨火氣旺盛,或者痰液積聚在體內,或者氣血鬱結在胸中,可以根據這些情況推測病症。
若浮而無力空豁者,為陰不足。陰不足則水虧之候,或血不營心,或氣不化精,中虛可知矣。若以此等為表證,則害莫大矣。其有浮大弦硬之極,甚至四倍以上者,《內經》謂之關格。此非有神之謂,乃真陰之虛極,而陽亢無根,大凶之兆也。
白話文:
如果脈相浮動,感覺空虛無力,這表示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就會出現水液虧損的情況,可能是血不能滋養心臟,也可能是氣血不能轉化為精華。由此可知,身體內部虛弱。如果把這些脈象當成外邪引起的表證,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脈象特別浮大,弦硬,甚至大於正常脈象的四倍以上,在《內經》中稱為「關格」。這不是神靈顯靈的徵兆,而是真陰極為虛弱,陽氣亢盛而沒有根源,是大凶之兆。
張石頑曰:傷寒以尺寸俱浮為太陽經病,以浮主表也。但指下有力,即屬有餘。而太陽本經,風寒營衛之辨,全以浮緊浮緩而分。其有寸關浮而尺遲弱者,謂之陽浮陰弱,營氣不足,血少之故。蓋太陽以浮為本脈,一部不逮,虛實懸殊。亦有六脈浮遲,而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
白話文:
張石頑說:傷寒以脈象寸關浮為太陽經病,因為浮脈主表證。但是如果脈象浮而有力,就屬於表證有餘。而太陽本經的風寒營衛之別,完全以脈象浮緊或浮緩來區分。如果有寸關浮而尺脈遲弱的,稱為「陽浮陰弱」,這是因為營氣不足,血氣不足造成的。因為太陽經以浮脈為基本脈象,如果一部脈位不達標,虛實就會相差懸殊。也有六脈都浮而遲緩的,而有表熱裡寒,拉肚子拉清水的症狀。
雖始病有熱,可驗太陽,其治與少陰之虛陽發露不異。又有下後仍浮,或兼促、兼弦、兼緊、兼數之類,總由表邪未盡,乃有結胸、咽痛、脅急、頭痛之變端。詳結胸臟結及痞之證,皆下早表邪內陷所致。究其脈雖變異,必有一部見浮,生死虛實之機,在關上沉細緊小之甚與不甚耳。
白話文:
儘管一開始發病的時候有發熱症狀,可以判斷是太陽經有問題,治療方法與少陰經的虛熱外發沒有什麼不同。還有一種情況是服了瀉藥後脈象仍然浮大,或者伴有脈搏急促、弦緊、數快的徵兆,這些都是因為表邪沒有完全清除,導致出現胸悶、咽喉疼痛、脇肋疼痛、頭痛等變化的緣故。仔細查明胸悶、腹結塊以及痞證,都是因為瀉藥過早而導致表邪內陷所致。仔細診斷脈象,儘管有變化,但一定會有一部脈象表現為浮大。生死虛實的關鍵在於關脈以下沉細緊小的程度是否嚴重。
若陽明腑熱攻脾,脈雖浮大,心下反硬者,急下之。所謂從證不從脈也。至於三陰,都無浮脈,惟陰盡復陽,厥愈足溫,脈浮者,皆為愈證。三陰例,皆以脈浮為欲愈,則不浮為未愈,可見也。總之,陽病浮遲,兼見里證,合從陰治;陰病脈浮,證顯陽回,合從陽治。此傷寒之微旨也。
若夫別病日久,而脈反浮者,此中氣虧乏不能內守而然。若浮而久按漸衰,更不能無假象發見之虞矣。
白話文:
如果陽明腑(胃和腸)發熱侵犯脾臟,脈搏雖然浮大,但心窩卻發硬,需要立即瀉下。這就叫「從證不從脈」。至於三陰病(太陰、少陰、厥陰),如果都沒有浮脈,只有陰證已盡復陽,厥冷症狀好了,腳也溫暖了,脈搏才浮現起來,這些都是痊癒徵兆。一般來說,三陰病都會以脈搏浮起為痊癒徵兆,所以如果脈搏不浮,就說明還沒有痊癒,這很容易理解。總之,陽證若脈搏浮遲,同時又有裡證表現,應從陰證治療;陰證若脈搏浮現,說明陽氣已恢復,應從陽證治療。這就是傷寒論的精髓。
2. 沉脈
沉脈為里,動乎筋骨之間,如石沉水,必極其底,外柔內剛,按之愈實。體同地屬陰,臟司腎,時屬冬,運主水也。兩尺若得沉實有神,此為根深蒂固,修齡廣嗣之徵。如病則為陽郁之候,為寒,為水,為氣,為郁,為停飲,為癥瘕,為脹實,為厥逆,為洞泄。昔人論之詳矣。
白話文:
沉脈屬於裡脈,運動於筋骨之間,就像石頭沉入水中,必定到達最深處;它外表柔順,內在堅剛,按壓起來感覺很厚實。沉脈的特性與地相通,屬於陰性,主臟為腎,對應的季節是冬季,主運化的是水液。兩尺脈如果沉實有力,說明身體根基穩固,壽命長久,子孫繁多。如果出現病症,則為陽氣鬱結,表現為寒證、水腫、氣滯、鬱結、停飲、癥塊、腹脹、厥逆、泄瀉等。這些病症,前人已有詳細論述。
沉緊內寒,沉數為熱,沉弦內痛,沉緩為濕,沉牢冷痛,沉滑痰食,沉濡氣弱兼汗,沉伏閉痛。此則大概主於沉脈,而各有兼診之殊也。至於沉而散,沉而絕,沉而代,沉而短,沉不鼓,久病與陽病得此,垂亡之候也。若沉而芤,沉而弱,沉而澀,沉而結,主亡血傷精。六極之脈,諸如此類,不得概以沉屬寒屬痛,而混投溫散之劑也。
白話文:
脈沉而有力的,說明體內有寒氣;脈沉而跳動快速的,說明體內有熱;脈沉而緊的,說明體內有疼痛;脈沉而緩慢的,說明有濕氣;脈沉而有力且疼痛的,說明有冷痛;脈沉而滑的,說明有痰或食滯;脈沉而濡軟的,說明氣虛並有汗液;脈沉而隱伏的,說明有閉結疼痛。
以上主要針對脈象沉降,並結合其他診斷進行區分。至於脈沉而散亂、脈沉而斷絕、脈沉而時隱時現、脈沉而短促、脈沉而不強勁,這些情況見於久病或陽證患者,往往預示著生命垂危。
如果脈沉而渾濁、脈沉而虛弱、脈沉而澀滯、脈沉而結硬,則表示亡血傷精。在六經脈象中,凡屬此類脈象,不能籠統地認為沉脈就屬於寒證或疼痛,而應結合其他診斷,避免盲目使用溫散藥物。
更有如沉之脈,每見表邪初感之際,風寒外束,經絡壅盛,脈必先見沉緊,或伏或止。是又不得以陽證陰脈為惑,惟亟投以疏表之劑,則應手汗泄而解矣。此沉脈之疑似,不可不辨也。通一子云:沉雖屬寒,然必察其有力無力,以辨虛實矣。沉而實者,多滯多氣,故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
氣停積滯者,宜消宜攻。沉而虛者,因陽不達,因氣不舒。陽虛氣陷者,宜溫宜補,不得一概而混治也。
白話文:
還有一些像「沉脈」,常出現在表邪剛入侵的時候,此時風寒阻滯體外,經絡不通暢,脈象一定會先出現沉緊,或躲藏或停止跳動。這時不要被陽證陰脈迷惑,只要趕緊服用疏通體表的藥物,就會馬上出汗而解除症狀。這種沉脈的疑點,不可不分辨清楚。通一子說:「沉脈雖然屬於寒證,但一定要觀察它的有力與否,以此分辨虛實。沉而有力的,多半是氣滯,所以說:把脈沉下去,就知道是氣滯。」
張石頑曰:傷寒以尺寸俱沉為少陰病。故於沉脈辨別陰陽為第一關棙。如始病不發熱不頭痛,而手足厥冷,脈沉者,此直中陰經之寒證也。若發熱頭痛,煩擾不寧,至五六日,漸變手足厥冷,躁不得寐,而脈沉者,此傳經寒邪之熱證也。亦有始雖陽邪,因汗下太過,而脈見沉遲,此熱去寒起之虛證也。
白話文:
中醫家張石頑說:傷寒病以脈象寸、關、尺都沉伏為少陰病。因此,在判斷沉脈時區分陰證和陽證是判斷傷寒病的第一要點。如果患者初期沒有發燒或頭痛,但手腳冰冷,脈象沉伏,這是寒邪直接侵入陰經的寒證。如果患者開始發燒、頭痛,煩躁不安,經過五六天後,逐漸出現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無法入睡,脈象沉伏的症狀,這是熱邪傳經造成的熱證。還有一種情況是,患者一開始是陽邪,但因為過度汗出或瀉下,導致脈象變為沉遲,這是陽氣衰退、陰氣上浮的虛證。
有太陽證,下早,胸膈痞硬,而關上小細沉緊者,此表邪內陷陰分之臟結矣。有少陰病,自利清水,口乾腹脹,不大便而脈沉者,此熱邪陷於少陰也。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是少陰而兼太陽也。此與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痛,當溫之,宜四逆湯之法,相似而實不同也。
白話文:
出現太陽病症狀,早上腹瀉,胸膈痞硬,脈象關脈以下細微而緊促,這是外邪內陷,侵犯陰分臟腑所致。
出現少陰病症狀,自行腹瀉清澈水樣便,口乾腹脹,沒有大便,脈象沉細,這是熱邪陷於少陰所致。
出現少陰病症狀,剛開始發病,卻出現發熱症狀,脈象沉細,應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熱治療,這是少陰病兼有太陽病症狀。
這種情況與一般的發熱頭痛,脈象反而沉細,身體疼痛,需溫熱治療,使用四逆湯治療的方法類似,但實際情況不同。
有寸關俱浮,而尺中沉遲者,此陽證夾陰之脈也。大都沉而實大數盛動滑而有力,為陽邪內伏。沉而細遲微弱弦澀少力,為陰寒無疑。更有冬時伏邪,發於春夏,煩熱燥渴,而反脈沉足冷,此少陰無氣,邪毒不能發出陽分,下虛死證也。凡傷寒溫熱,得汗後脈沉,皆為愈徵,非陽證陰脈之比。
白話文:
當脈象的三部(寸關尺)都浮而尺部沉而遲緩時,表示陽證夾雜陰脈。
一般而言,沉而有力、脈搏大且數次快速的脈象,是陽邪內伏的表現;而沉而細弱、脈搏緩慢且無力,則是陰寒無疑。
此外,有時冬天潛伏的邪氣會在春夏發作,導致煩熱、口乾舌燥,但脈象卻沉而足部冰冷。這是因為少陰虛弱,邪氣無法發出於陽分,而導致下虛死亡的徵兆。
如果是在傷寒或溫病過程中,發汗後脈象沉下,則表示病已好轉。這與陽證夾雜陰脈的情況不同。
更有內外有熱,而脈沉伏,不數不洪,指下澀小急疾,無論傷寒雜病發於何時,皆為伏熱,不可以脈沉而認陰寒。至於腸澼自利而沉,寒疝積瘕而沉,歷節痛痹而沉,伏痰留飲而沉,石水正水而沉,胸腹結痛而沉,霍亂嘔吐而沉,鬱結氣滯而沉,咸為應病之脈。若反浮大弦澀,或雖沉而弦細堅疾,胃氣告匱,未可輕許以治者矣。
白話文:
此外,如果體內外有熱,但脈象沉伏,不快不洪,指下感覺脈搏小而急促,無論是傷寒還是其他疾病在何時發作,都屬於伏熱,不要因為脈象沉伏而誤認為是陰寒。
至於腸中水瀉而脈沉,寒疝積聚而脈沉,周身關節疼痛而脈沉,痰飲留滯而脈沉,結石水腫而脈沉,胸腹疼痛而脈沉,霍亂嘔吐而脈沉,氣滯鬱結而脈沉,這些都是相應疾病的脈象。
如果脈象反而浮大而緊澀,或者雖然脈沉但弦細而堅硬急促,表示胃氣虛弱,不可輕易施治。
《三昧》曰:沉為臟腑筋骨之應。蓋緣陽氣式微,不能統運營氣於外,脈顯陰象而沉者,則按久愈微。若陽氣鬱伏,不能浮應衛氣於外,脈反伏匿而沉者,則按久不衰。陰陽寒熱之機,在乎纖微之辨。營衛之外,別有陽氣之名,殊未合。只是營不內充,則氣下陷,而衛不外達,則氣上遏,故皆令脈沉也。
白話文:
《三昧》中說:脈沉主內臟、筋骨有病。這是因為陽氣衰微,無法運行氣血到體表,脈象顯得陰弱而沉細,按壓時間長了會越來越微弱。如果陽氣鬱伏,不能浮出體表宣行衛氣,脈象反而潛藏隱匿而沉細,按壓時間長了反而不會減弱。寒熱陰陽的變化,就在於這些極其細微的辨證。除了營氣和衛氣之外,再另外區分出陽氣的名稱,是很不恰當的。只不過是營氣不能內部充盛,氣血就會下陷;衛氣不能外達宣暢,氣血就會上逆,所以都會導致脈沉。